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2024-04-21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共8篇)

篇1: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交安监发〔2011〕7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制建设,部制定了《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促进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依据国务院有关要求,结合交通运输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安全生产约谈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约谈,是指交通运输部与被约谈单位进行的安全生产诫勉谈话。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约谈的具体组织工作,部内相关司局、部海事局、救捞局按职责分工参与约谈工作。

第五条 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生产运输或建设施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部应约请相关单位进行安全生产诫勉谈话:

(一)未落实国家或部有关安全生产工作部署;

(二)挂牌督办的安全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或采取相应措施的;

(三)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存在漏报、谎报或瞒报的;

(四)6个月内发生2次及以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或连续发生多起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并造成较大损失或影响的;

(五)发生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六)有必要进行约谈的其他情况。

第六条 约谈形式分为集体约谈和个别约谈。

在相近时间内2个以上地区或单位发生第五条所列情况的,由部领导或部安全总监主持集体约谈;个别地区或单位发生第五条所列情况的,由部领导、安全总监或安委办领导主持个别约谈。

第七条 被约谈单位是指存在第五条所列情况之一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直属单位、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企业。

第八条 被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应按要求参加约谈。

第九条 约谈以谈话形式进行。约谈时,约谈人听取被约谈单位对有关情况的陈述,并针对被约谈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质询,提出具体整改要求。

第十条 约谈时,被约谈单位应陈述下列情况:

(一)未落实国家或部有关安全生产部署的,应陈述未开展相关工作的原因,下一步整改计划和措施;

(二)挂牌督办仍存在隐患的,应陈述未进行隐患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原因,下一步整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陈述事故发生的原因,相关处理情况,吸取的教训,已采取或将采取的措施;

(四)漏报、谎报或瞒报安全生产事故的,应陈述事件的处理情况,对违规行为的认识和相关整改措施。

第十一条 约谈由部领导、部安委办或部内相关司局、部海事局、救捞局提出,由部安委办提前10天书面通知被约谈单位,告知约谈事项、约谈时间、约谈地点。

需部领导或安全总监主持的约谈,应报部领导或安全总监批准后下发约谈通知书。

第十二条 被约谈单位收到约谈通知书后,应在收到约谈通知2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或电话形式确认通知事项。

第十三条 部安委办承担约谈记录工作,负责起草约谈纪要。约谈纪要印发至被约谈单位和参加约谈的所有单位。

第十四条 被约谈单位应在约谈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方案以书面形式报部,并应及时报告整改方案执行情况。

第十五条 部安委办应组织部内相关司局、部海事局、救捞局跟踪、督办整改方案执行情况,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

第十六条 部安委办应将约谈记录和被约谈单位上报的材料等资料立卷存档。

第十七条 被约谈单位无故不参加约谈或未认真落实约谈要求的,约谈单位应给予通报批评。因约谈事项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相关部门追究被约谈单位及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八条 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直属单位可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地区、本系统的安全生产约谈机制。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1.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通知书(略,详情请登录交通运输部网站)

2.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记录(略,详情请登录交通运输部网站)

篇2: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交办发〔2014〕58号

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

现将《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交通运输部

2014年3月6日

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工作,进一步精简公文、转变文风,推进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结合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通运输部公文是交通运输部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交通运输部门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工作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设立文秘部门或由专人负责公文处理工作。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学习掌握公文处理工作有关规定,对公文处理业务知识和工作流程做到应知应会。

第六条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主管交通运输部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的交通运输部门(以下简称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属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七条 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交通运输部门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十三)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四)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八条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一)份号。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公文的秘密等级和保密的期限。涉密公文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分别标注“绝密”“机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三)紧急程度。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根据紧急程度,紧急公文应当分别标注“特急”“加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四)发文机关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也可以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主办机关排列在前,也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

(五)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六)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

(七)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

(八)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九)正文。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

(十)附件说明。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

(十一)发文机关署名。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十二)成文日期。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十三)印章。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

(十四)附注。信息公开选项及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上行文应当在附注加括号标注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十五)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

(十六)抄送机关。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十七)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

(十八)页码。公文页数顺序号。

第九条 公文的版式按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国家标准执行。

第十条 公文中使用的汉字、数字、外文字符、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特殊形式的公文用纸幅面,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二条 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三条 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第十四条 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

(二)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向交通运输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直接报送交通运输部。

(三)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

(四)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五)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六)部管理的国家局原则上不直接向国务院请示和报告工作,在工作中有需要向国务院请示或报告的事项,应当由交通运输部向国务院报送公文;遇有紧急情况,需直接向国务院请示或报告工作时,应当同时报送交通运输部。

(七)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一个上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另一个上级机关。

第十五条 向下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主送受理机关,根据需要抄送相关机关。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

(二)交通运输部在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属单位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

(三)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根据交通运输部授权,可以向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属单位行文。需经交通运输部审批的具体事项,经交通运输部同意后可由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行文,文中须注明已经交通运输部同意。

(四)涉及多个内设机构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内设机构之间未协商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擅自行文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纠正或者撤销。

(五)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该下级机关的另一个上级机关。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部与同级党政机关或同级其他机关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属于党务、政务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

交通运输部不单独与部管理的国家局联合行文。交通运输部依据职权可以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相互行文。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部机关司局除办公厅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即,部机关司局不得向部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发布政策性、规范性文件,不得代替部审批下达应当由部审批下达的事项。部机关司局在业务范围内与相关单位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等,可以司局函的形式处理。严禁使用司局函进行工作部署、审核批准、奖惩人员和检查评估等。除有关人员任免、奖惩、调动等事项外,部机关司局原则上不互相行文。部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一般不对外行文。第五章 公文形式

第十八条 公文形式主要包括“令”、“文件”、“函”、“电报”、“公告、通告”、“内部情况通报”、“纪要”、“签报”等。

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部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交通运输部门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以部令公布的规章须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部令署部长签名章。

第二十条 “文件”按照发文主体可分为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文件、交通运输部文件和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件。

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文件适用于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传达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转发中共中央文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公布重要人事任免,以及其他需发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文件的事项。

交通运输部文件适用于向国务院请示、报告工作,转发或者批转重要文件,发布具有规范性的重要政策和管理制度,部署全局性工作,公布重要的机构变动、职能和人员调整、奖惩事项,下达和调整长远规划、中长期计划,发布工作要点,以及其他需发交通运输部文件的事项。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件适用于转发有关部门文件,经交通运输部授权发布有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布置工作、传达事项、通报情况,公布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变动、职能和人员调整事项,发布业务工作要点,以及其他需发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件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 “函”按照发文主体可分为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函、交通运输部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函。

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函适用于就具体事项与同级单位党委(党组)商洽工作、征询和答复意见,批复下级单位党委(党组)的请示,以及其他需以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名义行文的事项。

交通运输部函适用于就具体事项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等商洽工作、征询和答复意见,批复下级单位的请示,下达或调整重要计划、单项任务计划,布置具体工作,以及其他需以交通运输部名义行文的事项。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函适用于就具体事项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等商洽工作、征询和答复意见,向有关单位布置具体工作,以及其他需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名义行文的事项。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部公告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向国内外公布交通运输规范性文件和其他重要事项。交通运输部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务性事项。公告、通告应当公开发布,无主送、抄送机关。

第二十三条 交通运输部内部情况通报适用于传达部领导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内部情况通报不加盖印章。

第二十四条 “电报”适用于处理紧急公务。按照发文主体可分为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发电、交通运输部发电和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电。电报使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发电”格式,加盖“发电专用章”。

第二十五条 “纪要”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交通运输部内部会议的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主要有: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会议纪要、交通运输部部务会议纪要、交通运输部专题会议纪要。纪要不加盖印章。

第二十六条 “签报”适用于部机关司局向部领导书面汇报工作、请示事项、反映情况、回复询问、就有关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是具有特定格式的内部上行文。签报由主办司局负责人签署姓名,不加盖印章。签报一般只报送一位部领导,不得同时分送多位部领导,不抄送其他司局。

第六章 公文精简

第二十七条 公文精简是指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公文的数量、规格、篇幅和印发范围,做到公文数量适度、规格适用、篇幅适当、印发范围适宜。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公文数量:

(一)凡国家法律法规、党内法规、交通运输部门规章已作明确规定的,不再印发公文。现行文件规定仍然适用的,不再印发公文。

(二)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不得直接转发。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不得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提出指令性要求,不得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报文。

(三)属于交通运输部党组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以党组名义报送党中央;属于交通运输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以部名义报国务院,不得多头报文。

第二十九条 严格控制公文规格:

(一)由部门或部门联合发文能够解决的,不再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或印发。

(二)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名义发文能够解决的,不以交通运输部名义发文。

(三)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司局函等方式能够解决的,不正式发文。

(四)部领导的讲话,不宜向社会公布的,用“交通运输部内部情况通报”印发;可以向社会公布的,通过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等媒体公布。

第三十条 严格控制公文篇幅。倡导清新简练的文风,不讲空话、套话、虚话。起草公文要突出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条理清楚、文字精练,意尽文止。

第三十一条 严格控制公文的印发范围和印发份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化建设,创新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方式,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事项应当通过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公布或网上办理。通过媒体公开发布的公文,不再下发纸质公文。已标注公开发布的公文,不再翻印。第七章 公文拟制

第三十二条 公文拟制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核、签发等程序。

第三十三条 公文起草应当做到: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

(三)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

(四)文种正确,格式规范。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公文密级、公开属性和紧急程度。

(五)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

(六)公文涉及其他单位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主办单位必须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力求达成一致。涉及部外单位职能的,办理部外会签。涉及部内司局的,主办司局应当主动与有关司局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并办理部内会签。

(七)公文内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公众权益和敏感事项,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八)起草涉密公文时,应当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网络及移动存储介质。

(九)机关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

第三十四条 公文文稿会签注意事项:

(一)会签文稿均以会签单位负责人签字为有效。

(二)部内会签,由主办司局送转会签。有关司局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协商一致后报部领导;如经充分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应当如实报部领导协调裁定。

(三)部外会签(包括会印),由主办司局指定专人承办。部外单位对会签稿有重大修改,应当重新送部领导审签。

(四)部外单位送交通运输部会签的文稿,按职权范围由部内主办司局提出意见,然后按部发文程序办理。

(五)上报的公文,如与部外单位意见不能一致,部内主办司局的主要负责人(必要时部领导)应当出面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时,须在文中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并经有关单位会签后,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六)会签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要求完成。

办理部外单位来文会签,除主办单位另有时限要求外,部内主办司局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如情况特殊不能按期回复,应当主动与主办单位沟通并商定回复时限及方式。

办理部内会签,除主办司局另有时限要求外,协办司局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逾期不回复视为同意。如情况特殊不能按期回复,应当主动与主办司局沟通并商定回复时限及方式。

第三十五条 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主办司局和办公厅分别进行审核。规范性文件应当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核的重点是:

(一)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三)涉及部内其他司局或者部外有关地区、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协商会签并达成一致意见。

(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是否符合程序,密级确定、公开属性标注是否符合规定,紧急程度是否恰当,主送、抄送机关以及文件印数是否合理。

(五)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六)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

需要交通运输部党组会议审议或者交通运输部部务会议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办公厅进行初核。

第三十六条 经审核不宜发文的公文文稿,应当退回起草单位并说明理由;符合发文条件但内容需作进一步研究和修改的,由起草单位修改后重新报送。

第三十七条 公文应当经发文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办公厅根据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办公厅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签发人签发公文,应当签署意见、姓名和完整日期;圈阅或者签名的,视为同意。联合发文由所有联署机关的负责人会签。第三十八条 发文程序:

交通运输部发文:主办司局拟稿—司局办公室(综合处,下同)核稿—司局领导核签—办公厅审核—部领导审阅签发—公文登记、复核、印制、核发。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文:主办司局拟稿—司局办公室核稿—司局领导核签—办公厅审核签发(重要公文由部领导审阅签发)—公文登记、复核、印制、核发。

纪要:会议主办部门拟稿—办公厅审核—主持会议的领导签发—公文登记、复核、印制、核发。

第八章 公文办理

第三十九条 公文办理包括收文办理、发文办理和整理归档。

第四十条 收文办理主要程序是:

(一)签收。交通运输部及办公厅的收文,由办公厅负责签收。部机关司局的收文,由其办公室负责签收。对收到的公文应当逐件清点,核对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并注明签收时间。

(二)登记。对公文的主要信息和办理情况应当详细记载。包括:来文机关、文号、标题、来文日期、收文编号等。

(三)初审。对收到的公文应当进行初审。初审的重点是:是否应当由本机关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文种、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已经协商、会签,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其他要求。经初审不符合规定的公文,应当及时退回来文单位并说明理由。

(四)承办。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公文,办公厅应当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阅知性公文应当根据公文内容、要求和工作需要确定范围后分送。批办性公文应当提出拟办意见报本机关负责人批示或者转有关部门办理;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

承办部门对交办的公文应当及时办理,有明确办理时限要求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确有困难的,应当及时向来文单位说明,协商办理时限。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者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应当及时退回交办部门并说明理由。

(五)传阅。根据领导批示和工作需要将公文及时送传阅对象阅知或者批示。办理公文传阅应当随时掌握公文去向,不得横传、漏传、误传、延误。

(六)催办。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办公厅要负责催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催办,重要公文重点催办,一般公文定期催办。及时了解掌握公文的办理进展情况,督促承办部门按期办结。紧急公文或者重要公文应当由专人负责催办。

(七)答复。公文的办理结果应当及时答复来文单位,并根据需要告知相关单位。

第四十一条 发文办理主要程序是:

(一)登记。已经发文机关负责人签批的公文,应当由办公厅确定发文字号、分送范围和印制份数并详细记载。

(二)缮校。交通运输部发文由文印部门负责前二校,承办人负责三校;其他公文均由承办人负责校对。

(三)复核。印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审批和会签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需作实质性修改的,应当报原签批人复审。交通运输部上报的公文,付印前由文秘部门复核清样。

(四)印制。公文印制必须确保质量和时效。涉密公文应当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场所印制。

(五)核发。公文印制完毕,应当对公文的文字、格式和印刷质量进行检查后分发。

第四十二条 涉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邮政机要通信、中央国家机关机要文件交换站或者收发件机关机要收发人员进行传递,通过密码电报或者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传输。

第四十三条 需要归档的公文及有关材料,应当根据有关档案法律法规以及交通运输部档案管理规定,及时收集齐全、整理归档。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归档,相关机关保存复制件。机关负责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的,在履行所兼职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由其兼职机关归档。第九章 公文管理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文管理制度,确保管理严格规范,充分发挥公文效用。

第四十五条 交通运输部公文由文秘部门或者专人统一管理。设立党委(党组)的处级以上单位应当建立机要保密室和机要阅文室,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

第四十六条 公文确定密级前,应当按照拟定的密级先行采取保密措施。确定密级后,应当按照所定密级严格管理。绝密级公文应当由专人管理。

公文的密级需要变更或者解除的,由原确定密级的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决定。

第四十七条 公文的印发传达范围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执行;需要变更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批准。

涉密公文公开发布前应当履行解密程序。公开发布的时间、形式和渠道,由发文机关确定。

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属于主动公开的公文,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自公文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

第四十八条 复制、汇编机密级、秘密级公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复制、汇编的公文视同原件管理。

复制件应当加盖复制机关戳记。翻印件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名称、日期。汇编本的密级按照编入公文的最高密级标注。

第四十九条 公文的撤销和废止,由发文机关、上级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和有关法律法规决定。公文被撤销的,视为自始无效;公文被废止的,视为自废止之日起失效。

第五十条 涉密公文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清退或者销毁。

第五十一条 不具备归档和保存价值的公文,经批准后可以销毁。销毁涉密公文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登记手续,确保不丢失、不漏销。个人不得私自销毁、留存涉密公文。

第五十二条 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经整理后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档案管理部门。

工作人员离岗离职时,所在机关应当督促其将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第五十三条 新设立的机构应当向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提出发文立户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列为发文单位,机构合并或撤销时,相应进行调整。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交通运输部公文含电子公文。电子公文处理工作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五条 法规、规章方面的公文,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外事方面的公文,依照外事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理。密码电报的使用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交通运输部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的部属单位。驻部单位及部属其他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和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报交通运输部的公文参照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负责解释。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2001年4月13日交通部发布的《交通部公文处理办法》和2007年11月29日交通部办公厅发布的《交通部公文精简办法》停止执行。

篇3: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认真实施《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 倡导绿色、安全、文明出行, 交通运输部决定组织开展2016年“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安排

(一) 活动主题和时间。

2016年“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的主题为“优选公交绿色出行”, 活动时间为9月19日至25日。

(二)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城市公共交通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公交优先发展政策, 培育“优选公交、绿色出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文化, 在全社会营造了解公交、关心公交、支持公交、选择公交的良好氛围, 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三) 活动组织。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动员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等积极参与2016年“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公交出行宣传周”标识设计征集活动。组织中国交通报社向全社会征集“公交出行宣传周”标识设计方案, 吸引公众参与, 确定“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标识, 提升“公交出行宣传周”的影响力。

2.组织开展主题创作活动。围绕“优选公交绿色出行”活动主题, 收集各地文字、图片、视频等作品, 并建立宣传专题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利用微博和微信等平台集中展示、广泛宣传, 发现一批最具公交出行引导力、吸引力的作品。

3.征集活动宣传海报等材料。面向公众征集今年“公交出行宣传周”宣传页或海报, 经入选的宣传材料将署名推荐使用。各地可于9月10日后在交通运输部网站下载相关宣传素材。

4.“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9月19日, 部将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展“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 并现场展示“公交出行宣传周”标识、活动宣传海报等, 对活动进行集中动员和宣传。

5.百城市长乘公交。由交通运输部门提出倡议、各省 (区、市) 推动, 在宣传周活动期间争取全国百位市领导带头选择公交出行, 倡导政府公务人员、企业职工等社会公众采用城市公共汽电车、地铁、公共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活动期间, 有关领导慰问公交企业司乘人员, 调研和解决制约公交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6.百家媒体倡导公交文明出行。由《中国交通报》等媒体发出倡议, 各地交通运输部门配合邀请并组织各类媒体, 集中宣传展示各城市文明出行成果, 包括城市文明乘车、自觉排队、为老弱病残孕乘客主动让座的文明行为, 倡导市民文明出行。

7.举办公交文化展。鼓励并指导各地依据公众参与意愿、可调动资源等情况, 在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 组织举办公交文化、“互联网+”公交、公交车辆装备等相关展览, 组织市民、学生等参观学习, 让社会公众走进公交、体验公交, 拉近城市公交和公众的距离。

8.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宣传。由交通运输部牵头组织中央、行业及地方媒体开展宣传, 广泛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渠道, 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提高宣传质量和报道效果, 并在交通枢纽、公交候车亭、公交车辆、地铁等张贴发布宣传海报, 为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传播公共出行理念。

9.展现城市公交行业发展成果。由《中国交通报》组织出版“公交出行宣传周”特刊, 并积极推动地方媒体、新媒体开展宣传, 集中展示代表城市在创建公交都市、促进公交优先、提升公交服务、建设智慧公交、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三、活动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要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 进一步强化公交出行的理念、提高公交出行的意愿, 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各地要积极行动、提早准备, 把开展好今年“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 作为落实“十三五”期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愿景的重要举措, 切实做好活动的各项组织工作。

(二) 完善保障机制。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 为活动做好多项保障。中国交通报社和中国道路运输协会配合做好此次活动的相关组织工作。

(三) 加强舆论宣传。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 充分发挥媒体力量, 丰富传播载体, 做好活动宣传, 加强舆论引导, 构建良好的活动氛围, 让全社会充分关注活动的开展。

(四) 做好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活动总结工作, 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将本地区活动的总结材料 (包括宣传照片、媒体报道、宣传素材等) 于9月30日前报部运输服务司。

联系人:部运输服务司城乡客运管理处余坤,

电话:010-65292723, 传真:010-65292722邮箱:ysskyc@mot.gov.cn。

篇4: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发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的重要意义

甩挂运输是指牵引车按照预定的运行计划,在货物装卸作业点甩下所拖的挂车,换上其他挂车继续运行的运输组织方式。牵引车与挂车的组合不受地区、企业、号牌不同的限制,但牵引车的准牵引总质量应与挂车的总质量相匹配。

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甩挂运输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减少装卸等待时间,加速牵引车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二是减少车辆空驶和无效运输,降低能耗和减少废气排放;三是节省货物仓储设施,方便货主,减少物流成本;四是便于组织水路滚装运输、铁路驼背运输等多式联运,促进综合运输的发展。甩挂运输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目前,我国甩挂运输发展滞后,牵引车和挂车数量少,拖挂比低,货物道路运输仍然以普通单体货车为主,与节能减排和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不相适应。

发展甩挂运输,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现代物流和综合运输发展,促进节能减排,提升经济运行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引导和推动甩挂运输发展。

二、完善政策和管理制度,为甩挂运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减少挂车检验次数。挂车应按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确保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运行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不再要求对挂车进行二级强制维护保养和综合性能检测。

2.调整挂车保险。由于挂车不具备动力,具有“可移动集装箱”的属性,在车辆保险方面,应研究调整挂车交强险,科学设定征收对象。

3.完善甩挂车辆海关监管制度。境内承运海关监管货物的甩挂运输车辆(集装箱拖头车)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在甩挂车辆办结海关监管手续后,经海关同意,牵引车与挂车可以分离,提高牵引车周转效率。海关依照有关规定实施监管。

4.调整通行费征收办法。道路通行费实行“年票制”征收的地区,对道路运输经营者所拥有的汽车列车应按照“一车一挂”的标准征费,对超出牵引车数量的其余挂车不再征费。

5.推进甩挂运输车辆装备标准化。车辆装备技术的标准化是发展甩挂运输的必备条件,要组织制订和推广应用牵引车和挂车的相关技术标准,引导制造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生产牵引车和挂车,为发展甩挂运输提供技术保障。

6.完善挂车证件管理。按照既简便适用又有利于监管的原则,完善挂车证件携带、保管和交接管理。挂车道路运输证和机动车行驶证应随车流转。

7.鼓励运输企业拓展运输网络。各地应消除地方保护及制约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障碍,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异地设置经营网点(分支机构),逐步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甩挂运输网络。

8.鼓励企业加强协作。鼓励运输企业之间以及运输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商贸企业、专业商品市场和货运站之间,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方式加强协作,整合运力和货源,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化程度,提高甩挂运输的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枢纽站场设施

1.改造传统货运站场,适应甩挂运输需要。站场设施(包括甩挂运输运行中心)是发展甩挂运输的重要基础条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应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大对站场建设的投资力度,按照甩挂运输的作业和技术特点,借鉴国外经验,对传统货运站场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站场节点体系,支持甩挂运输发展。

2.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公铁、公水等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和一体化运输。鼓励利用公路甩挂运输发展水路滚装运输、铁路驼背运输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现公铁、公水间的快速中转和无缝衔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四、开展试点工程,发挥示范效应

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联合当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组织开展甩挂运输试点,探索和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篇5: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落实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和《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及《贵州省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实施监管督查。

第三条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必须坚持 “实事求是、科学认定、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或单位应根据本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第五条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第六条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事故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事故隐患。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岗位责任制度、档案台帐制度、监控和应急管理制度、挂牌制度、限期整改销号制度、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统计分析制度、定期报告和举报奖励等制度。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排除从业人员存在的各类违章行为和带病运行的设备、设施及生产场所的各类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八条

各市(州、地)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上报的事故隐患的审核工作,确定本级挂牌督办治理事故隐患;负责辖区内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

第九条

各市(州、地)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在向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申报挂牌督办事故隐患治理的同时,还应向上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报告备案。

第十条

各市(州、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各交

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上报的事故隐患的审核工作,确定本级挂牌督办治理的事故隐患;负责向属地政府相关部门申报挂牌督办治理事故隐患;负责辖区内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和挂牌督办事故隐患治理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

第十一条

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对省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上报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审核工作,确定本级挂牌督办治理的事故隐患。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班组排查、项目排查、综合管理部门排查和群众性排查等分级分类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并对各类事故隐患认真进行登记,积极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每月至少排查一次事故隐患。在每月5日前,向上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上报《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表》(附表一)和《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登记表》(附表二)。

生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认定,制定事故隐患整改治理方案,落实事故隐患整改的措施、资金、期限、责任人和应急预案。

第十三条

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成立以生产经营单位第一责任人为组长及技术人员、专家参加的重大事故

隐患治理小组,组织技术人员、专家评估,制订整改方案。整治方案主要内容:

1、重大事故隐患的基本情况;

2、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3、治理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4、治理经费和物资保障;

5、负责治理的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工;

6、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7、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8、其他有关事项。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应及时填报《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登记表》(附表二)报当地交通行业管理机构。

第十六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省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或督查。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完成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后,应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专家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及时向挂牌督办单位提交验收销号申请并填报《贵州

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验收报告表》(附表三)。经挂牌督办单位审核验收合格后予以销号。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应按照《贵州省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因事故隐患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条

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证明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各级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举报。

重大事故隐患可逐级举报,也可越级举报。对举报人身份信息应严格保密。

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所涉管理内容如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篇6: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国家道路运输政务 2011-02-17 17:19:02

交通运输部文件

交安监发[2011]40号

关于印发2011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有关交通运输企业,部内各单位:

为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部制定了《2011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工作实际组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章)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一日

2011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按照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建设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目标,以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为核心,以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严格责任落实,坚持依法监管,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专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确保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给我部的控制指标内,努力实现全国道路、水路、城市客运和交通建设施工领域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

1.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年”工作部署和部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1-

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活动方案,细化安全监管和应急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2.继续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按照“重在预防,深挖隐患,强力整治”的要求,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重点强化客运、危险化学品运输、放射性物品运输以及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和安保等领域的隐患排查与治理。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3.加强安全生产督查检查。根据“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部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检查行动,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强化整改。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车船港站,采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和应急宣传教育,围绕第10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营造活动氛围,提升全员安全意识,普及群众应急知识,提高群众应急自救能力。

(二)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0﹞23号文件精神。

5.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完善企业安全和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链,加强责任考核,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6.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完善“一岗双责”制度。开展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调研,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服务与指导。

7.严格源头管理。严把交通运输企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准入关口,研究提高公司、车船、人员安全准入标准。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评估制度,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和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的安全评估。

8.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严格执行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制度,加大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加大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行为加大问责力度。

(三)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行动。

9.加大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力度,保持整治非法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三无”车船、超范围超能力经营等行为,继续加大车辆超限超载的治理和开展船舶超载专项整治,加大内贸集装箱治超执法,进一步强化非法营运和非法载客车船的治理。

10.强化道路客运安全生产管理。严格“三关一监督”的安全工作职责,严格“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安全管理规定,加大对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现象的打击力度。研究落实客运车辆挂靠安全管理责任,规范长途客运公司挂靠经营管理行为。

11.加大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运输和放射性物品运输专项治理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重点加大对营运车船违规从事危险品运输,滚装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夹带危险品的查处力度。

12.继续开展砂石运输、渡口渡船的专项整治。采取联防联控措施,严厉打击内河船舶非法从事海上砂石运输,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精矿粉、钢材水路运输的安全管理。继续强化桥区、枢纽等重点通航水域的安全管理,改善通航条件。

13.加强交通运输领域消防工作。强化客滚船、旅游船、在建施工项目、客运站场和办公场所的消防管理。

14.深入开展“平安工地”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大型桥梁、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继续开展以防坍塌和高处坠落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活动。积极推进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四)做好重点时段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

15.做好春运、节假日以及“两会”、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运输安全保障,认真部署,周密安排,保安全、保运输、保畅通。

16.加强台风、洪涝、寒潮大风、冰冻雨雪等极端气象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预警预防工作,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五)加强安全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应用。

17.加大安全基础设施和装备投入。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运行监控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安全监管、助航设施以及监管和航道养护船舶、装备及基地建设力度。

18.加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水上救助飞行力量、救助船舶、抢险打捞装备、航道抢通装备、溢油基地以及国家、省、市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设,完善公路水路应急运输保障机制。

19.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和应急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航道、交通电子口岸和水上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平台体系,推进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信息系统和城市公交、轨道交通运营监控系统建设,督促落实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开展交通运输行业重大风险源普查,启动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源数据库建设;推广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系统。

20.加强行业安全生产与应急科技应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与应急重点课题研究,加大安全与应急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六)继续开展“双基”(基层、基础)建设活动。

21.按照“双基”建设活动方案,制定工作安排,细化工作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建设目标。

22.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双基”建设活动自查互查和交流学习,重点检查活动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加强宣传推广,推动“双基”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23.完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督促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制订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与规划中。

(七)加强安全生产与应急队伍建设。

24.加强农村公路、库(湖)区水上安全监管与应急力量建设。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专兼职队伍建设,重点加大安全和应急关键岗位、高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25.加强培训和演练。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按计划开展相关应急演练,提升交通运输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篇7: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温州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约谈

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高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参照《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温州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的安全生产约谈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安全生产约谈,是指温州市交通运输局与下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或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的安全生产诫勉谈话。

第四条 市交通运输局约谈的对象(以下统称“被约谈单位”)如下:

(一)局属行业管理机构、局管事业单位;

(二)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

(三)局直管企业;

(四)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的其他企业。

第五条 局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约谈的具体组织工作,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局监察、政策法规、组织人事等处室按职责分工参与约谈工作。

第六条 全市公路、水路工程建设和运输、港口、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市交通运输局应约请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有关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约谈:

(一)未落实上级和市局安全生产工作部署;

(二)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6个月内发生2次及以上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酿成重大险情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三)市局挂牌督办的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或采取相应措施;

(四)漏报、谎报或瞒报生产安全事故;

(五)经营者短期内安全生产方面违法违规现象频发;

(六)有必要进行安全生产约谈的其他情况。

第七条 安全生产约谈的形式分为个别约谈、集体约谈和联合约谈。

个别约谈,是指被约谈单位发生第六条情形的,由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的单独约谈。

集体约谈,是指相近时间内,2个以上被约谈单位发生第六条所列情形的,由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的集体约谈。

联合约谈,是指被约谈单位发生第六条情形的,由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其它职能部门组织的约谈。

第八条 约谈由局安委办提出,经分管领导同意,提前10个工作日书面通知被约谈单位,告知约谈事项、约谈时间和约谈地点。

第九条 被约谈单位应在收到约谈通知后2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或电话形式确认,并上报参加约谈人名单。

第十条 被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负责人及有关专业监管负责人应参加约谈。

第十一条 安全生产约谈以谈话形式进行。约谈时,约谈人听取被约谈单位对有关情况的陈述,并针对被约谈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质询,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二条 约谈时,被约谈单位应陈述下列情况:

(一)未落实上级和委有关安全生产工作部署的,应陈述未落实原因,及下步整改计划和措施;

(二)挂牌督办仍存在安全隐患的,应陈述未进行隐患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原因,及下步整改计划和措施;

(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陈述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吸取的教训,已采取或将采取的措施,事故教育情况;

(四)漏报、谎报或瞒报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应陈述事件处理情况,对违规行为的认识或相关整改措施;

(五)经营者短期内安全生产方面违法违规现象频发,应陈述违法违规频发的原因及相关处理情况。

第十三条 被约谈单位应在约谈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方案以书面形式报市交通运输局。后续应及时报告整改方案执行情况。

第十四条 局安委办应组织局属行业管理机构跟踪、督查整改方案执行情况,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如整改不力,可提请再次约谈。

第十五条 被约谈单位无故不参加约谈或未认真落实约谈要求的,应给予通报批评或在企业信誉、项目核准、市场准入、政府补助等方面进行约束。

因约谈事项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相关部门追究被约谈单位及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六条 局安委办负责约谈记录工作,起草约谈纪要。约谈纪要印发至被约谈单位和参加约谈的所有单位。

第十七条 局安委办应将约谈记录和被约谈单位上报的材料等资料存档备查。

第十八条 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和市级行业管理机构可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约谈制度。

篇8: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发文日期:2015年06月18日主题分类:道路旅客运输

索引号:2015-00543主题词: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示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为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建设,经交通运输部同意,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规范建设内容

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是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效率,增强行业管理、决策与应急能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与安全水平。各有关省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细化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示范工程建设相关工作。有关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指南的通知》(厅运字[2014]105号,以下简称《建设指南》)要求,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监测、企业智能调度、行业监管决策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为总体目标,充分结合当地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运营管理特点,规范示范工程建设内容;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更改示范工程建设内容,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确保示范工程建设质量。

二、明确建设进度

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对不同类型城市采用分步骤、分阶段的方式推进。

(一)2015年年底前完成第一批10个试点城市的示范工程主体建设。已申报第一批示范工程建设的济南、郑州、大连、哈尔滨、深圳、南京、西安、长沙等8个城市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北京市、重庆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城市为主体,进一步加快示范工程建设进度,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示范工程主体建设,包括公共交通数据资源中心、企业运营智能调度平台、行业监管平台和乘客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等,同时确保示范工程建设符合相关标准规范。

(二)2016年年底前完成第二批27个试点城市的示范工程主体建设。已申报第二批示范工程建设的太原、石家庄、青岛、武汉、株洲、贵阳、苏州、乌鲁木齐、杭州、保定、银川、兰州、昆明、宁波、合肥、南昌、新乡、广州、沈阳、西宁、柳州、福州、海口、呼和浩特、长春等25个城市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上海市、天津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城市为主体,加快启动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并于2016年年底前完成示范工程主体建设。尚未完成示范工程前期工作的试点城市,要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规范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管理的通知》(厅规划字[2014]41号)及有关文件要求,加快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初步设计等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并及时报部。

(三)2017年6月底前,完成37个示范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

三、加强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各有关省份和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并充分融合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示范工程建设实效。一是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畅通资金拨付渠道,按计划落实承诺的工程配套资金,保障示范工程顺利实施。要建立完善示范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示范工程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经验交流与共享。通过组织开展示范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促进各地围绕示范工程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关键技术、工程管理、资金筹措、运维保障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学习,加快新技术在城市公交领域的推广应用。三是提升科技应用能力。要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管理方面的深度应用,努力打造综合、高效、准确、可靠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技术支持工作。交通运输部委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公路科学研究院作为示范工程技术支持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公路科学研究院要认真做好示范工程建设相关技术支撑工作,及时跟踪并了解各地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城市公交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和知识储备,帮助各地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及时解决示范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不断优化示范工程技术方案;要认真做好示范工程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加快推进标准规范审查与报批,结合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标准规范技术验证,并适时开展标准规范的宣贯和培训。

四、加强督促检查

各有关省份和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示范工程建设督查制度,采取年度报告、现场检查等方式,对示范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确保示范工程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建立示范工程建设年度报告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认真做好示范工程建设情况督查,组织辖区内试点城市认真总结梳理示范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按年度上报示范工程进展情况材料。报送材料内容主要包括:示范工程建设总体情况,资金筹措及使用情况,《建设指南》等相关技术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主要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见建议等。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于每年6月底前将有关材料报送至部运输服务司(传真:010-65292722;电话:010-65292723;电子版发至邮箱:ysskyc@mot.gov.cn)。二是加强现场督查。交通运输部将根据各试点城市报送的材料及有关情况,适时组织示范工程技术支持单位、行业专家对有关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通过适当形式进行公布。

上一篇:经典的人生感悟语录摘抄下一篇:合阳中学寒假致学生家长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