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总结

2024-04-30

秦明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总结(共9篇)

篇1:秦明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阶段性总结

高峰完全小学 秦明尚

一、取得的成绩:

1、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及形成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2科学课的很多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科学课的每一个单元内容的知识结构很相似,这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多方便。

3、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研究与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在前三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一直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应该说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师生关系已非常融洽,我们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了解比较清楚,这样更有利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的有效调控和指导。

二、发现的问题:

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还存在: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办法是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即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布臵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操作者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臵、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有的教师苛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就让学生合作讨论;有的教师则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形式,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等等。上述这些状况都无法让学生明白什么叫相互配合,分不清什么是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实际上只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

3、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团体目标评价”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二是评价内容缺乏“人文”思想。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四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见,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造成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2、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如果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有的学生就会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3、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准备在下一实施阶段采取以下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是起点,我们决不就此止步。当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碰到许多困难,如:缺乏专家或科研专业人员的指导,实验水平不是很高;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实验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既要搞好实验,又要赶教学进度;班级人数太多,分小组教学时,各组间的交流机会少等等。可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相信下一阶段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篇2: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 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差异, 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那么,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其实效性呢?

一、小组构建要科学

传统的小组以班级座位顺序为单位, 通常是同桌一组、前后桌一组、每一行或每一列为一组, 这样分组往往会出现强强联手, 弱弱相对, 交流研讨不便等现象。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必须改变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 不同学科根据各学科的需要可以科学组合学生。小组成员的界定要均衡, 在实践探索中小组成员人数最常用的是4人一组。分组时要考虑到以下因素和条件:成绩优劣、男女比例、身高视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 根据这些内容学生自由组合, 教师再加以宏观调控, 这样小组的构建才具有公平性与鲜活力。

二、合作形式要适度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和创新的平台,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 个人自主学习, 教师引领点拨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环境的变化等, 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有利的教学时机, 适当的合作次数,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 合作形式可以从授课课型和教学内容两个层面来界定:从课型来看, 测试、讲评、练习等课型一般不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其他课型可以操作实施;从内容来看, 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采取个人自主学习, 较复杂、综合的内容,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而过于复杂、综合的内容, 可以采取教师引领点拨教学, 不要过于追求小组合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真。

三、激励评价要灵活

建业多元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彻底改变以往只重视结果, 而忽视过程的单一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既注重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 也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和技能方法的评价;既注重课堂随机评价, 也注重即时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学习意识和学生外在行为的评价, 也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心灵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 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富有刺激性。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表现和结果, 每周 (每月、每学期) 设立多个奖励方案:最佳小组、最佳上进奖、最佳表现奖、最准确奖等。既有集体, 又有个人, 多元评价激励, 让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体验了成功, 培养了合作精神,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教学要持久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 都脱离不了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只有经过课堂教学的实际磨练、打磨、积累与完善, 才能使原来的教学模式发生质的改变, 让学生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追求我们公认的高效课堂这一理想境界。要想实现这一愿望, 就要求我们实施的教师去践行, 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者在复习、练习、讲评、新授等不同的课型中尝试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 要改变只有新授课才能进行课改这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每个课型都要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与流程, 让学生有了思维定势, 形成了习惯, 这样的教学改革之路才能丰满起来, 日积月累, 成效自然会凸显出来。

五、积累学习要坚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改革模式是一个新生的课堂事物, 它正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 也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在实际操作中要养成向网络、先进、同行等学习的习惯, 把他们的科学理念、课堂操作吸取过来, 结合自己学科、年段的实际进行应用,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理念充实自己, 让实践磨练自己,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我们心目中的更好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操作与实施过程中, 不仅需要我们教师的引领与示范, 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与耐力,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新课改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与朝气。

参考文献

篇3:秦明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总结

一、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要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那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愿望呢?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示一个已知输出数、输入数未知的计算盒,请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本领将输入数经过计算盒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状算图和算法流程图表示出输入数的变化过程;紧接着,又让学生动脑算算怎样求出输入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思考过程,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的讨论交流中去,求输入数的方法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密切联系学过的知识,为得出输入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使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教师只是适时地进行点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对象,以便进行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科学运用评价机制,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处于思维 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篇4: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一、选择合理合作内容

选择适当的合作内容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因此课内所安排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可片面追求形式, 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必须选择符合合作学习需要的学习内容, 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但内容的难度要把握好。以“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来讲, 初中地理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难度要控制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 不得超出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 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解决的、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内容设置不能太空洞、太深奥或是太专业, 要选择贴近现实生活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 本地近几天内可能要有台风过境, 让学生对台风的形成、级别以及危害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 或者是对本地区常见的气候灾害 (比如伏旱天气) , 让学生对相关气候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这些内容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但是单靠个人力量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此时教师便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潜力。此外, 实验操作类和调查类学习任务也非常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 笔者在进行“水资源”课堂教学时, 就积极组织学生对本地水质和水污染程度进行实地调查。总之, 要精心选择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 便可不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如此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 确保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

二、选择合适合作方式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许多种, 包括辩论赛、即兴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实验操作以及小组探究, 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活动和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活动方式。一些辨析性问题、概念性问题以及规律性问题都非常适合小组讨论, 而这种形式也是当前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进行“辽阔的疆域”课堂教学时, 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地理位置和地理优势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分别找出纬度较高和较低的国家, 包括俄罗斯、瑞典、加拿大、古巴、蒙古以及日本等。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的异同点、农业特点、交通特点以及气候特点等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我国地理位置和地理优势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轮流发言。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当下的时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多加关注生活, 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比如气候变暖问题、气候灾害或地质灾害等,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选择适当合作时机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但并非唯一方式。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资源等因素, 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通常来讲, 一堂课有两到三次的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最适合不过。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并不适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 学生从模型上就能看出或通过互联网也可查出, 由此便不需要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只需交由学生单独完成便可。但一些难度较高、内容复杂的探究性问题, 比如地球仪上经纬线的特征、地球的运动、世界降水及气温分布等自然规律, 这些复杂内容就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知识学习。所以, 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并结合不同学习内容进行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小组问题, 尽可能地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比如社会热点问题或生活地理常识, 如此才能加强初中地理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此外, 教师在进行重难点解析时, 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的相关问题。但一定要注意, 不可过多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避免陷入形式化和表面化误区。

总之,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 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从而提高初中地理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长江.高中地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10) .

[2]顾银建.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4) .

篇5: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与反思

【关 键 词】 小组合作;中学;教学;课堂

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我校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且将“合作学习”的观念引进课堂教学,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施行了一个学期,我对于“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解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领导力度减弱,教师由传统集体教学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增强,由对教师的被动服从向配合、协同转化,学生的自主程度得以提高。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充分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利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教学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个体社会化。传统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交往结构上存在着互补的有机结合关系,有利于教学交往全面、充分地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必须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因人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与进步。

那么,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小组的建设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小组长要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每课都有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一般提前发给学生,小组长组织大家完成预习案部分,并思考部分探究案。探究案上所设计的问题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以此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会从中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究作出明确的目标导向。

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一)小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 实行之初,存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小组长。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其表现在某些课堂上仍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合学习时,常常出现小组中一两个学生“独霸讲坛”,这些学生凭借优良素质,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的角色,主宰整个小组,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但那些“学困生”的思考权、发言权、学习权无形中被变相剥夺了,并且容易误导一部分学生成为“观众”,使得小组学习存在着参与机会“不平等”的现象,背离了合作学习的宗旨。

3. 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4. 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任凭学生自由讨论,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

我们老师在关注合作学习的同时,应认真思考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应该如何操作,哪些内容更适合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每个人的分工如何确定,怎样才能高效有序地组织合作学习,在注重“人人进步”的同时,怎样培养优秀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合作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1. 有效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依据,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民主选出他们的组长。

2. 有效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探究点,设问的探究点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3. 有效点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 有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要给更多的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其次,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题思路、学习习惯上下工夫;第三,在小组发言后,教师对各小组展示成果的科学性要给予及时的总结和评价,同时,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绩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傅永曙.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笃勤. 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J]. 国外外语教学,2004(1).

篇6:初中英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探讨

近几年,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许多英语教师对小组合作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讨。但由于升学、考试、学生的追求和家长的期待, 最后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还是一张试卷的成绩, 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好, 就可以遮百丑。这巨大的压力, 无法不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了功利性, 考什么, 教什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45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多学点, 多做一些笔头练习, 凡是与考试内容无关的, 课堂上或课后一律不会花时间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很多英语课堂教学还是成了教师对学生“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知识点的操练进行, 合作形式单一, 以讨论为主, 且合作的阵地主要在课堂上。这样, 又回到了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较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实现三个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二、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充分体现了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体验不仅仅是课堂上亲身经历的, 也可能是过去储存积淀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不必所有的教学过程都要经过实践探究, 但要适当地抓住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另外,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必然多元化, 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 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 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端正。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 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所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 不能因为个人的功利而迷失方向, 要凭着良知, 适时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 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倡的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策略

怎样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 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方面的策略:

1.把握时机,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实效。

2.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明确, 分工要具体。

3.拓宽合作学习的范围与阵地, 根据需要可以延伸到课外。

4.评价得体, 激励恰当, 注重评价整体, 重结果评价, 更重过程评价。

四、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案例

现在本人以九年级第15单元“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为例, 设计了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对研究性学习的英语课堂进行了探讨, 体现了如何实现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 走出应试教学的课堂。

(一) 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 背景说明。

英语九年级第15单元的话题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 唤起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人类所没有的本领, 所以各种各样的动物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2. 课题的意义。

人类对动物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 动物在多个领域为人类服务。目前, 这些人类的伙伴受到了严重威胁, 许许多多的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所以本课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 唤起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研究性学习教学三维目标和方法

(三) 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1. 要求学生完成调查表、辩论赛。

2. 在网上搜集动物的资料, 写一段英语介绍某种动物, 让同学猜。

3. 制作英语海报:拯救动物!拯救地球!

4.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有用的物品。

(四) 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资源:课件、与课题有关的图片、辅助研究的量表和样张、有关网站推介。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图片资料、纸、笔、资料收集夹、相机、废旧物品等。

(五)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六) 总结与反思

1. 先个人完成《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卡》。

2. 学生分组进行个人收获与不足的总结。

篇7: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我在教学第三册的《0的除法》时,创设了一个“猴子捞月亮”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创设了小朋友分水果的生活情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于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 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样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3. 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秘密”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品尝到了合作的成功与乐趣!

4. 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4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4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 =12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着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 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3.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4. 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像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篇8:秦明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总结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 合作学习在英语听写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拦路虎”, 多年来, 一直沿用领读——默写——讲解的方式, 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子时需要做大量的听写练习, 听写是训练听力和写作技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 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口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口语学习不同于书面学习, 它更依赖集体行为, 要求人与人之间用语言直接进行交流。仅仅靠课堂40分钟,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谈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的对话能力无法实现质的提高。而分组合作中, 可以不断变换练习方式。如朗读对话, 课文问答, 讨论问题, 句型操练或交际性练习等。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中很多话题或题型为活动的变化提供了便利。合作小组活动的成功取决于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启发和帮助, 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 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体现,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其内在的写作动力。因此, 英语课堂写作教学可以遵循“熟悉要求——小组讨论——独立写作——伙伴编辑——教师点评”的程序进行。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一) 让每一个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 并得到合理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 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 有小部分学生, 疑问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 形成自卑心理, 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 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通过实践, 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仪现象是有帮助的。

(二) 每一个学生学会合作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 相互合作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发人工智能的有效方式。组内成员都有责任保证组内成员都掌握教学内容, 只有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掌握了, 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因此, 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学生间互帮互助, 互相合作。学生在交流信息, 分享成果时, 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家长的赞誉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学生喜爱, 也获得家长的赞誉。很多家长通过电话短信和来校面对面交流等方式, 表达了对这种方式的认可和赞同:纷纷表示孩子通过该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 由原来上英语课头痛变得饶有兴趣, 由原来英语课堂上被忽视变成积极的参与者, 甚至把合作学习延伸到了双休日节假日……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教师们转变了观念, 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 提高了科研能力。经常在网上研讨学习交流, 尤其是在武隆初中英语教师群参加交流更多, 不时互相切磋, 形成比较浓厚的研讨氛围。

三、结论与思考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 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 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 角色的分配, 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 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要知道, 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 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 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 进行记录, 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 行业是不同的, 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 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 控制讨论的局面, 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 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 是否有人窃窃私语, 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 及时调控。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第三章英语课程的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受到广泛好评的包括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其实,这也算是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创新中让学生感到新颖,让老师感到放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大大提高。同时,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两项目标。虽然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同时也需要保证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正确认识小组合作教学方法,采用正确的方法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语文小组学习研究的意义

当今教育,学生的习得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并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使其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小组学习能够让每个成员公平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学生的群体中更加自然地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其他同学学习。从初中语文的教学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分享,符合语文精神

语文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充分体现个人情感和分享成果。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思考所得是重要的学习财富,也是学有所成的表现。因此,分享和交流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对语文教学最突出的贡献。在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分享所得,交流学习领悟,更多的是对课文中的一些思想和情感角度做分析和总结。每个人理解文章的角度和思路不同,因此在交流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想法,这种碰撞给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丰富性,不仅学生可以从中受益,在一旁的老师也能学到一些东西。这一点符合语文分享的精神,能够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符合团队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往往一个人难成大事,而有其他人的帮助则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团队意识非常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这一理念的结晶。在初中语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成果,能够彼此帮助理解文中知识,分享好的书籍和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立刻或者在课下问自己的同组同学,得到解答后还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和能力,更能培养他们帮助他人和向他人求助的学习和办事方法,奠定他们的成功之路。

3.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监督,符合个性教育

新课标提出小班化教学的意见,主要是为了将老师有限的精力分给更少的人,这样更容易集中管理。但是,目前学生数量多,老师数量少,而小组合作则是解决这一现状的最佳办法。将相同学习习惯或者秉性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他们可以进行组内管理,减少老师的工作量,将精力以小组为单位分散,这样组内的人能够分到老师更多的管理精力。而且组内成员的相似性,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教学,给每个小组分配不一样的学习任务,保证其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1.鼓励学生自主分组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将性格类似的学生分配在一起才更有利于学习和交流,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真正意义。但是,也不能完全依据学生的意愿,为了公平和大局着想,老师要做出合理的调整。以学生的意愿为大前提,进行分配和重组,保证公平性等。

2.制定组内学习任务,强调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有利于组内的合作探究,能够对课堂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实践学习。所以,在给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时,不要仅局限于课后习题的完成上,要多做一些阅读实践的学习安排。如,让学生自主对《背影》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探索,共同讨论其中心思想,得到至少三种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再次讨论。这样的实践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语文魅力,对他们语文学习感觉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3.完成课堂预习、复习等工作

小组学习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习,所以预习和复习过程都可以在课下完成,而且由组长进行质量监督,从而为课上的效率做保证。在课下及时完成对课文的预习工作,并组内进行初步的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理解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下进行再次的组内解决。最终的难题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这样印象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更好。

总之,初中语文是载体,小组合作方法是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字的感知和领悟使用能力,让语文魅力更加发散,才能让学习效果有更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省领导老干部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又小雨,心两半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