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敢于表现自我

2024-04-24

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敢于表现自我(共6篇)

篇1: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敢于表现自我

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敢于表现自我的初探——赖夏香

艺术领域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使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感受美及表现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敢于大胆地表现自我,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呢?我认为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

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就是幼儿运用一定的技能表现他所知所想的过程。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其实幼儿只要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就有可能在美术活动中把它表现出来。幼儿知道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进行美术活动的素材就越丰富。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并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可在自由活动或离园前,组织“谈话”活动,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教给幼儿一些观察的方法(按顺序观察、分清主次、判断前后远近),进行观察力训练,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玩找相同、找不同的游戏);还可以引导幼儿借助视觉、听觉及多种感官形象地体验情感,并帮助幼儿整理相关的情感经验。如在一次主题活动《欢欢喜喜闹元宵》中,我不仅向幼儿介绍元宵节的由来,还带幼儿到街上参观节日的环境布置,同时还引导幼儿简单地谈谈自己观察到闹元宵的活动(有舞龙舞狮,猜灯谜,文艺表演,更有趣的是小孩子提着元宵灯在人山人海的街上走来走去……)。当幼儿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后,幼儿在活动中便能大胆

地运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对闹元宵的体验。

二、注意幼儿自由创作环境的创设

许多教师在美术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常习惯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引导幼儿观察范例→示范讲解→幼儿活动、教师指导→结束活动、收拾材料。结果幼儿所画的画是教师范画的再版,所捏的泥塑是教师范例的克隆产品。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幼儿活动的创造性,关闭了幼儿表现自我认识的阀门,使幼儿依赖于教师的范例,习惯于一味地临摹他人设计的形象,不敢大胆地自己创造。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所以,美术的形象性特征便天造地设地成为年幼儿童表现自我的最佳方法.所谓自我表现就是儿童本人表现自己想要表露于众,表现于外的内在信息.这样的表达基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出于自发的行为倾向,因此,只能由主体自己做主它而不应该受到教师强加的干预和控制.教师的鼓舞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是培养自主创新的重要指导途径.要让幼儿敢于表现自我,我们就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创作的环境。如带幼儿到户外沙池上,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在沙地上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还可以在幼儿创造表现前提出一些问题和幼儿一起讨论,让幼儿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而不将幼儿的创作思路局限于教师自己的范例之中。例如主题画《蝴蝶》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标本、挂图之后,我启发幼儿谈谈“自己喜欢什么形状的蝴蝶,希望蝴蝶翅膀长有什么样花纹?”引导幼儿谈谈你在公园里看到的蝴蝶是什么样子?还有上次参观蝴蝶展时你看到的蝴蝶又是什么样的?让幼儿通过感官感知蝴碟的特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幼儿创作,结果幼儿所创作

出的作品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富有童趣。

三、关注幼儿困难的解决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由于幼儿美术技能技巧能力存在着各种差异,幼儿在表现自我认识时会出现各种困难,有的幼儿能够自己解决所出现的困难,而有的幼儿却会因此而停止活动。因此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的构思意图,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幼儿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在一次画主题画《神奇的树》的活动中,我发现雅雯小朋友画了一会儿便握着笔不画了,我走近一看,原来她觉得自己画得树又高又瘦,不能再往树里面画上自己想要的礼物了,我便伸出手在树的周围指了指,对她说:“你所想要的东西除了可以画在树里面,还可以长在树的其他什么地方?”结果,绘画技能不高的她受到启发后,她拿起画笔在纸上将她所想要礼物一个个的挂在刚才那颗又高又瘦的树枝上,画出一张富有想象力,又有别于他人的画来。

四、允许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在幼儿创作过程中,往往忙于监督幼儿的活动常规,一会儿提醒这个幼儿不要讲话,一会儿要求那个幼儿要抓紧时间。其实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说的话都是与他作品有关的话,或是向同伴介绍他的构思或是用语言来弥补画面的不足。教师应允许幼儿自由交谈,互相交流,体验创造的快乐。当然还应注意提醒幼儿控制音量,以免影响他人活动。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参与幼儿的谈话,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思路,增强幼儿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五、科学评价幼儿的作品

作品评价既是教师对幼儿本次的创作作品进行分析、总结,也是对幼儿下

次创作的指导。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美术作品有别于成人美术作品,它表现了幼儿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他们幼稚而又大胆的想法。教师要维护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建立与幼儿年龄特征、美术教育目标相对应的促进幼儿发展的美术教育评价体系。

1、观察作品,分析是否符合年龄特征。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分析幼儿能否用该年龄阶段所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真实感受,不能用像不像、准不准来衡量幼儿的作品。如“2-4岁”的幼儿属“涂鸦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乱涂乱画”的兴趣,随意画一个不规则的圆,他们会把它看成是“太阳”或“苹果”。评价这一时期幼儿的作品,只要幼儿能用简单的线条,涂画出物体的简单形象,并伴有语言的解释和叙述,幼儿兴趣又高,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作品。

2、尊重幼儿,保护幼儿自由的表现方式。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眼光,教师应尊重幼儿自由的表现方式,无须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只须从科学的心理去了解分析、理解地看待幼儿的作品。如有个幼儿画许多小朋友围坐在太阳公公旁边烧烤,这是符合幼儿的表现特点的,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表扬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而不能轻易批评幼儿作品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同时如发现幼儿的作品与主题无关,教师也不必加于批评,只要幼儿能喜欢参加美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就可以了。

篇2: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敢于表现自我

一、美术实践与学校课题活动结合,相辅相成。

我国美术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盖蒂中心已开始使用“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一词。给我们美术教师的教育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小学美术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我校是一所新兴的学校,校园环境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品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师生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建筑大气、清新优雅。校门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校名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因此,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站立的每一个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让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但是在学校一期环境布置中都是学校行为,学生没有参与。如何发现和发展学生在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方面的美术才能,显露学生个性潜能,从而形象地显示出学生潜在的气质、个性、能力特点呢?所以在学校二、三期工程建设当中,我们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环境布置,围绕学校课题开展了“我是小小校园设计师”等一系列活动,将美术实践真正从教室内走出来。

1、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实践的教育,人类的创造力量显了对未知领域不懈的探索、开拓和超越的精神。

我们认为,这次活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活动,学生成为活动主角,教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适度的指导,对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更臻完美。学生在设计中尽情地倾吐了各自的感受,体现了独特的个性与偏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术语言与潜能,创造出心中最向往的意象。例如学校二期工程中有绿地围绕亭台,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实地考察后,运用美术课学到的知识纷纷对亭台的色彩、建筑风格提出修改意见;并且结合学校区域性课题《开创读书天地,营造书香校园》为亭命名,使美术实践活动与学校课题有机结合。

2、围绕学校课题还展开了班级读书角的布置比赛活动。

以往学校班级图书角的设计单调,千篇 一律。无外是在墙上钉钉子挂书或是摆放图书柜。我们将统一式样的书柜投放到各班,由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美化。在后来的评比中,我们发现各班从书在柜上的摆放到“读书角”的字体、花边装饰、书柜中的饰物无一雷同。学生无拘无束的美术活动中将下意识地流露出与个人某些气质特点相对应的个性化美术语言。

二、将实践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真正做到自己“动”起来。

美术实践是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 ,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校园内传播着社会生活信息、文化信息等。我校每年举行的“校园科技节”、“校园读书节”、“校园艺术节”“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校园海报宣传均由学生动手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束缚,考虑如何充分、艺术性地表达阐释活动主题,引起参与者的注意,激发参与欲望的驱动力。同时各项活动的主持、会场布置、活动程序的安排也首先由学生策划。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美的启迪,获得美的享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不断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与专家引领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美术素养。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突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特邀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史宇、罗中凯创作绘制主题壁画《聆听》。该壁画创作于3月,总面积108平方米,采用丙稀颜料绘制。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尊重孩子们的审美感受,对壁画进行了一个全校性的方案采集,孩子们对在学校作壁画这一新颖事物非常感兴趣,各班积极行动,或畅所欲言,或动笔描绘,或向画家咨询壁画的创作程序。最后呈现了笔簇细腻圆润,人物栩栩如生,笔调色泽鲜艳,场景欢快灵动的生动壁画形象。这幅壁画以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带领孩子们聆听音韵悠扬的古乐;以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激发孩子们对浩瀚艺术的喜爱;以艺术对生活的升华,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实地感触了一次美的享受。

篇3: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敢于表现自我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活动;乐于表现

艺术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等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每个幼儿对艺术活动都有着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但有些幼儿往往因缺乏自信,而不敢主动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美的感受。所以,我尝试以音乐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充分地感受美,让幼儿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在音乐活动中逐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引导幼儿敢于表现

敢唱先于会唱,敢表演先于会表演。所以,无论幼儿的表演是精彩的还是稚拙的,只要他们敢于表现,就迈出了自信的第一步。在进行“大中国”系列主题活动时,幼儿对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模仿民族舞蹈的动作,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设计了民族音乐欣赏和民族舞蹈的活动,引导他们感受各民族歌舞的独特韵味,尝试利用肢体语言大胆地表现。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想法,能够体现民族特点,而且有一部分幼儿对民族舞蹈有较丰富的经验,所以我请幼儿表演、互相欣赏。这时,我发现吴思雨(化名)小朋友和大家一起表演时动作丰富,能创编新的动作,而当同伴看她表演时,她却一直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也开始变得混乱,整个表演过程她一直低着头,不敢抬头看大家。同一段音乐,只因表演情境从没有人有意关注变成有人关注,她的表现却判若两人。从她的表现及能力看,她有一定的动作经验和表演技能,如此大的反差,说明她对自己缺乏自信,所以,我想帮助她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逐渐建立自信心。

我观察她在表演区游戏时,如果没有同伴和教师关注,就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表情和动作变化很丰富,能随音乐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优美、欢喜、生气等情感体验。我想,如果将她的这种表现拍摄下来,播放给其他幼儿欣赏,就可以避免幼儿因为缺乏自信而产生的紧张情绪,能够使她的完美表演充分地展示出来。于是,我请另外一位教师帮忙,在吴思雨不知道的情况下,将其整个表演过程录了下来。游戏结束时,我向大家介绍:“今天我请大家欣赏咱们班一个小朋友表演的节目,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当画面中出现吴思雨的身影时,小朋友叫出了她的名字,我发现吴思雨看到画面中的自己时感到很吃惊,转而显得很紧张,先是低头看自己的手,又偷偷看看老师,看看旁边的小朋友。当听到每个节目表演完后大家为她鼓掌时,她慢慢地抬起头观看自己的表演。节目播放完后,有的幼儿说:“吴思雨,你表演得真好!”有的幼儿说:“老师,我觉得她跳的舞蹈特别好看,我都想跳了。”听到小伙伴的赞扬,她只是笑了笑。我问吴思雨:“大家都觉得你表演得特别好,小朋友也想表演出精彩的节目,你能教教他们吗?”她小声地说:“行。”她还有些紧张,为了让她放松些并体验到成功感,我对她说:“你可以带大家边看录像边学,先教大家一个舞蹈?”对我的这个建议她立刻点点头。接下来的日子里,吴思雨每天认真地教小伙伴跳舞。

她由看录像教逐渐到独立地教。每到过渡环节表演节目时,总有幼儿说想欣赏她表演节目,于是她就被大家请上了舞台。现在,她不仅在幼儿园主动表演节目,在家里来客人时,如果邀请她表演节目,她也不再胆怯,能大大方方地进行表演了。

二、支持幼儿乐于表现

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我们要把幼儿每个稚拙的动作都当作一段优美的舞蹈来欣赏,肯定和接纳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为他们提供表演、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从敢于表现逐渐转变为乐于表现,在自信心和音乐表现力上获得双重发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对于民族歌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他们自发地从家里带来民族服饰和一些简单的乐器,参与到表演游戏中的幼儿越来越多,“小舞台”变成了“大剧场”,表演区也不再是女孩子的天地。在学习民族歌舞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带领同伴一起学习民族歌舞,许多幼儿主动获取相关经验,有的跟着录像、光盘模仿,有的请教爸爸妈妈,还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自己创编……为的就是能够将自己学到的本领展示出来,并且教给小伙伴。看到他们这么积极地表现,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有计划地进行表演:自己确定节目单、分配角色、制作所需道具等,每周五请全班幼儿欣赏表演区幼儿组织、编排的一场完整而精彩的节目。这样一来,以前不太敢表现的幼儿现在都争着要担任一个角色,渐渐的,观众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多,幼儿经过协商后分出了两个表演组,分单双周来进行表演,使每个幼儿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激励幼儿获得成功,建立自信

通过一系列活动,幼儿从不敢表现到敢于表现,再到乐于表现,在此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了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有了新的想法:不仅要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还要请所有人来欣赏。他们提出,要把自己班的节目表演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看,表演给老师和爸爸妈妈看,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他们精彩的节目。于是,每月幼儿集体过生日和“宝宝秀”表演中多了我班幼儿的身影,幼儿开始走出班级,主动地、有条不紊地和各班老师协商演出时间,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每次表演前,他们自豪地介绍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希望大家在欣赏节目的同时能够认识他们。每次演出后,听到观众的掌声,他们都会觉得很满足,不停地谈论着大家对他们的评价,但是也不忘讨论存在的问题,为下次更好地表演做准备。

“六一”儿童节这天,孩子们终于走上了真正的舞台,面对台下数百位观众,他们自信地和小朋友、老师、爸爸、妈妈唱着、跳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我是最棒的”。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阜纺幼儿园)

篇4: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敢于表现自我

摘 要: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营造一种宽容、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动机;优化教学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为了让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并对学生的提问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敢问、善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对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促进。

关键词:英语 课堂教学 学生 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提问要注意一定的策略或技巧,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而长期以来课堂提问都好像是教师的专利,教师习惯于在授课中,提出问题要学生回答,而学生迫于教师的威严不敢提问、也不善于提问。这就导致了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提问学生,也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

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听了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执教的公开课。教学过程活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气氛热烈,可那几位美国客人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他们认为: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所有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该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

高中的学生不敢提问,究其原因很多,要么是因为发现不了问题;要么是因为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怕老师和学生笑话;要么是怕老师责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充当听众或者观众,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十个问题,不如给学生点儿时间让学生去提出一个自己弄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提问,是开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钥匙。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容、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多一点儿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提问的动机;优化教学步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原来准备灌输的教学内容转化成适合学生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学生提问的情景。

二、让学生善于提问

第一,让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由此及彼的联想,就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语言点,我就会把例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分析。比如说:以下两个句子是学生容易混淆的:It was at 9 o'clock that I reached home.和It was 9 o'clock when I reached home.让学生自己发现此题做题的关键在于at上,并提出问题:这两句话分别是什么句型?经思考和师生共同分析后,知道前者是强调句型,后者中的when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可是如果学生连强调句型和时间状语从句的基本用法都不知道的话,就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让学生善于提问,要对学生的提问行为做出具体的要求。首先,学生提问的目的要明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如果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像完成任务似的,故意找出一个问题,那么让学生提问就成了一种形式。书应该是越学越厚,不能越学越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疑点出发,有的放矢的提问。其次,不能让学生有了问题就提问。在做单项选择的时候,有些学生看不懂题目,不经思考,就举手提问;有些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单词,查也不查它的用法,就问老师汉语意思是什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有了问题之后,先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鼓励探索和创新,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能够解决,而有些问题在思考后,学生也许能够提出更好的问题,理解更多的东西。

杨燮君(2004)认为:“课堂交流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所有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受益,在参与中体验乐趣和收获,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敢于、善于在课堂中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内容、获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

篇5: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敢于表现自我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我表现;表现技能;创设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95-01

毛遂自荐的故事人尽皆知,起初毛遂不过是平原君的门客,三年中没有一点作为。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表现出他非凡的才能,自信地面对楚王,化解了赵国的危难。自信如毛遂者,才会在最需要的时刻勇敢地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一个毛遂自荐,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颂,善于表现自己,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更能在社会中立足。

一、在教学中培养自我表现的基本技能

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技能,让他们会自我表现。并不断地训练,提高表现能力,以达到会表现的目的。

1、丰富自己的知识。良好的表现能力,需要有深厚的内涵,这就是必须以知识为依托的。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根底,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学生除了需要学好语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除了从课堂教学中吸取营养这一主要渠道之外,读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使自己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培育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表现能力增强,潜能得以显现。利用网络资源也是一个好的学习渠道,便于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一定的表演技巧。

2、会自我表现的方法。学生大部分都有表现欲望,只是不知道表现的技能、当自己站到众人面前就会不知所措,手忙脚乱、脑子里是一片空白。这样的情况教师事先要告诉学生要表现的反向,再了了解学生要表现的内容,根据他们要表现的内容帮组他们理清思路,怎样表现这个内容即表现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表现方法。比如在进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知识比赛时你可以知道学生先想想你是要从哪些方面的知识,怎样收集资料、进行整理,这些知识你是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给大家?介绍废气的污染时通过资料、如果自己善于画画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等。

3、教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手段。即通过眼神、语言、表情、姿势等各种手段来提高表现的质量。其中微笑是愤怒、蔑视、羞怯、厌烦、八大表情之首,微笑会让人觉得有亲和力,别人就会很快地接纳你。当你表演的是悲惨的情景和人物的心情痛苦是不会用微笑来表现,根据不同内容和需要选择恰当的表情更贴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能将听者带入自己预先设定的轨道,与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自己的表现更出色。

二、创造较好的自我表现环境

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控者,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自我发展和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对象是人,其具有生命的灵动性,具有可塑性、具有自主性和具有独特性。轻松、民主课堂氛围能解除学生的紧张的心理。在上活动课时,教师应该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分组时,让每个小组都留一个空位,这是老师的座位。学生开始讨论,老师可以随意地坐下,用一两句幽默的话冰释学生心中对老师筑起的堤防,让他们觉得老师离自己很近,仿佛一位大朋友,这样活动起来就能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了。在学生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老师要观察每个小组的动态,适时把握学生间互相传递的信息调控整个教学过程。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活动之中。

活动课的内容融入游戏之中,或者在活动课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游戏,诱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置身于活动中,在玩中学。在学生进行了有铺垫作用的训练之后,寻找出一般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在顺应了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的心理发展特点上提高创造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尝试编儿歌、猜谜语、编手抄报、编课本剧等。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鼓励表演。学生天性好动,喜爱表演。有时可以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出生动的情节,有时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等。这样, 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制作等实践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感受、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语文能力。学生在轻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他们学得轻松、无顾忌、敢于表现自我、会展示自我、能展示自我。

争星榜。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元化,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如阅读、跳舞、表演、写作等的进步了,就及时给予鼓励;这种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肯定,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每个学生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比如上课发言很积极、乐于帮助同学、作业认真等就可给予一颗星。班级之星不应成为十全十美的标志,而是老师对学生某一阶段的行为表现的一种肯定,这定能使学生不断体会到倍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无疑是为他再接再厉、再攀高峰注入一剂强心剂,学生往往表现得劲头十足,他得到一次表扬,期望得到第二次,这种积极的情绪会一直支持他向成人所希望的方向努力。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就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得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善于自我表现,自己就是那颗耀眼的星星。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

参考文献:

[1] 范美峰.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7:10.

篇6:美术教学中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关键词:美术教学?畅所欲言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学生要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就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彼此助益,一方面一个人的艺术感受能力弱,他就不可能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他有了艺术感受之后,再通过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感受就会得到强化。所以,语言能力也能从另一方面体现一个人艺术素质的高低。”在美术活动中,小学生常常用他们自己天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快乐、烦恼,他们时而互相对话,时而自言自语,表达欲望非常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美术活动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一、放飞心情

专家认为语言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必须多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应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大胆的讲述。在美术教学中,通常会以谈话法来引入新课,如在二年级《夏日》一课教学时,会让孩子说说对夏天的感受,有的说:“热得汗如雨下”;有的说:“一动不动全身还是直冒汗”;有的说:“大地热得像个大蒸笼”……这时候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时机,要控制自己的“启”和“引”,强调儿童的自我意识。在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认真地倾听他们叙述,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用肯定的语言加以总结,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的顾虑,让每一位学生放飞心情,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尽情地驰骋。

二、灵感速递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个特点。

在美术课中,学生不论手中操作什么东西,常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作内容有关。于是我就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并加以诱导利用。加入他们的行列,去倾听他们的奇思妙想,并把他们的奇思妙想传递给大家,让更多的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教学一年级《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有学生跟她边上的小朋友说:“我要画一个梨形的,有大波浪的卷发,脸上还有酒窝的太阳。”我把她的想法传递给全班的小朋友,马上就有一个小男孩说:“我要画一个方形的,留着板寸头的,脾气火暴的太阳。”这样既引出孩子无限的想象,又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三、展现自我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作品,很想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我就利用这一点,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展现自我。如教学《有趣的脸》一课时,学生完成作业后,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都展示到黑板上,然后让尽量多的学生来介绍自己的画。由于画的内容是孩子们自己的所思所想,因而讲述时语言也很生动,富有情趣。有学生介绍说:“他的脸是个大酒瓶,五官是用各种形状的酒瓶组成的。”;还有的说:“我的脸是个香瓜,眼睛是两颗葡萄,鼻子是一个香梨,嘴巴是一根小香蕉。”……有时儿童画后说的会和画前说的内容不同,老师要正确地对待儿童思维发展的间断性和可变性。儿童的思维有时是天马行空,有时是画地为牢,老师要艺术地对待这些情景,鼓励和引导儿童大胆地完整地有感情地说出画中、画外的事,从而使儿童想说、会说,从而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四、多管齐下

在美术活动中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入手,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多观察一些身边的事物,可使他们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丰富语言的内容,说起话来言之有物。我们认为大自然、童话、神话、日记画等都可以扩展语言的范畴。

(一)走进自然,拨动心弦

大自然和社会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源泉。老师有意识地带学生走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生活,扩大视野;让学生对物体的形象有一个由无形到有形的认识过程;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木之本,有源之水。

如上《运动的人》一课,我安排学生有针对性的去操场进行人物写生,尽可能多地积累生活素材,否则在教室里凭空想象,思维很快便易枯竭。而当走出教室进入生活和大自然中,会发现眼睛不够使,双手不够用,生活之美处处皆有、自然之美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作,常常会思如泉涌,神情专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再也不会出现学生面对画纸无从下手的状况,尽管笔法稚拙,却童趣盎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这样做才可以使儿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无声”地丰富了儿童的语言。

(二)亲近童话,拨动童真

有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让孩子多读,多背诵诗歌、儿歌、童话等,是开发孩子智力,特别是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老师可以根据美术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多读,多背诵诗歌、儿歌、童话等。而读诗歌、童谣、童话正是儿童的天性爱好,读多了,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要素。如教学四年级的《童谣童画》一课时,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去读背一些童谣,以便在上课时有话可说,有画可画。又如上二年级的《拔萝卜》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去读一读拔萝卜的故事,让学生可以有内容交流。美术课程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

(三)描绘日记,倾诉心声

课程生活化,作为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已经渗透到课程改革实践之中。我们非常重视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悉心开采,寻找适合孩子的画写素材,让画写的内容变得丰富、真实,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孩子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让孩子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想象记下来,再用简笔画画下一个个场景。如同学们放风筝,做游戏;自己得到表扬或受到批评等。可以非常简单,甚至可以是一个笑脸或哭脸来代表自己的心情,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当时的情形,是否会很有意思呢?在教学过程中,日记画既有文字写作过程,又有美术造型的创作过程,形成了既写又画的训练模式。学生通过描绘日记,熟悉了美术的一般形式,知道了美的一些传接媒材,提高了运用绘画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样也就提高了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给孩子说的机会,让学生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美术教学成为孩子们放飞心情的场所;成为孩子们倾诉心声的场所;成为孩子们发展语言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鲁斯·斯特劳斯?《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3]《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白领下班兼职创业考虑的五大问题下一篇:墨庄完小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