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西门豹》教学例说

2024-05-13

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西门豹》教学例说(精选3篇)

篇1: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西门豹》教学例说

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西门豹》教学例说

《西门豹》一课教学中,西门豹惩治恶人的三处语言可谓精典至极,既展示出西门豹的智慧,也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下面以《西门豹》一课教学为例,浅谈研究性阅读中语言感悟的艺术。

一、充分研读,感悟语言的丰富性

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读是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感悟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感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遣字造句之奥妙。

片断一:”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投巫婆时的话)

师:这句话巧妙在哪里?

生1:这些话表面意思是因为新娘不漂亮,西门豹叫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生2:其实,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是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生3:我是从“不漂亮”这个词中体会到的。说姑娘不漂亮,是西门豹惩治巫婆,救出新娘的借口而已。

生4:我是从“河伯不会满意的”体会到的。其实,西门豹知道河里并没有河伯,这只是他寻找借口,借助迷信来惩治巫婆,救出新娘。

生5:我是从“麻烦”一词中读懂的。当时,西门豹对巫婆恨之入骨,怎么还会那么客气,他只不过想借机除掉巫婆。

师:大家学得很好。老师在读课文时也发现了这句话的精彩。可是,老师还是弄不懂作为当时邺的地方官,西门豹要除掉巫婆,救出新娘轻而易举,他完全可以这样说:“不行,这个姑娘不能去。我知道,给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来人,把巫婆扔进漳河去!”大家认为行吗?

生1:不行!这样一来,会造成混乱局面,官绅们趁机会捣乱!

生2:老百姓长期受巫婆和官绅的蒙骗,万一漳河发大水,老百姓会责怪西门豹得罪河伯的。

生3:这样老百姓只是将信将疑,不利于西门豹彻底破除迷信,也不利于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

师:你们认为西门豹这样说妙在哪里? 生1:既救了百姓,又除了巫婆。生2:既教育百姓,又破除迷信。生3:真是一箭四雕!

生4:这就叫“假戏真做”“真话假说”。生5:这又可以称“直话曲说”。

师:大家理解得很好。那么,你们想当时西门豹应该怎样将计就计说这一番话呢?

生1:我认为,既要读出西门豹生气的语气,显示他的威严,又要假装客气,将计就计稳住巫婆和官绅。

生2:我认为三个“不”要读出生气的样子,”麻烦”一词要读得特别的客气。

以上片段,教师给每个学生创设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大胆引导学生捕捉西门豹的语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进行着平等的、个性化的对话,构建起一个立体型的交流网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理解文本,丰富了文本,体现出研读的多元性和交流的高效率。

二、对比辨析,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感受、体会、积累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精确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对比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

片断二:“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西门豹惩治官绅头子时说的话)“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西门豹吓官绅时说的话)师:这两处话应该怎么读呢?(同桌互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从“催催”这个词语看出来。前面用”催一催”,这里用“催催”,说明西门豹心里很急,所以第二句要读得着急一点。

生2:我从标点“!”中发现。前面只用“”。而这里用了“!”,说明西门豹语气更强了,心里更急了。因此,对官绅说的话要读得急一点,语气也要强烈一点。

生3:我从“请”字看出来。前面用“麻烦”,显得很客气,这里用“请”,语气显得平常,所以,第二句要读出西门豹不耐烦,又着急的语气。

师:西门豹真的那么急吗?

生1:不是。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吓吓官绅,叫他们以后不敢再为非作歹了!生2:西门豹这样说还可以教育老百姓,破除迷信。师:西门豹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1:达到了。我从官绅们的神态中看出来:“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我想他们再也不敢了,不然,下一个投进漳河的就是他们!生2:我是从这儿发现的:“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这说明,西门豹的计策已教育了百姓,破除了迷信。

师:西门豹的话妙在哪里?

生1:他这是缓话急说,真的很高明!生2:他这是轻话重说,实在巧妙!

学生通过朗读,从语言文字的对比中捕捉语言的变化,深切体会西门豹的内心世界,充分感悟到西门豹轻话重说,缓话急说的巧妙所在,同时领略作者描写的传神所在。这样的训练从语言入手,体验情感,超越文本,提升语言,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入境体验,升华语言的情感性(观看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录像片段后)

师:那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人,有老人、小孩,有新娘、卫士,有外地的青年、官绅,看到西门豹巧妙惩治恶人的精彩一幕,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新娘:谢谢西门大人,谢谢西门大人救命之恩!小孩:姐姐得救了!姐姐得救了!我有喜糖吃了!

官绅:西门大人真厉害。我们可得小心呀!不然,下一个投进漳河的就是我们哪!卫士:西门大人真是足智多谋,名不虚传。

老人:好官哪,好官!真是皇天有眼,我们的生活有盼头了!这一情境创设,读写结合,超越了文本,实现情与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不同人物对西门豹的评价,多角度展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体验西门豹的高明,使学生在语言感悟中积蓄的情绪得以宣泄,提升人物形象。这样,课堂从人物的语言入手,充分展开,层层深入,又回到人物的语言,感悟语言的巧妙,理解语言重话轻说,急话缓说、假话真说、直话曲说的表达方法,领悟语言的艺术,形成了从“语言———情感———语言”的循环,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浙江省上虞市开发区中小学312300)

篇2:感受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无穷魅力

杰出的音乐家贝多芬告诉广大的音乐爱好者:“音乐应当使人人的生活爆出火花。”音乐是一种特殊艺术形式的语言。其表现形式与一般的语言艺术形式、绘画艺术形式不同, 既带有语言艺术形式, 又兼有绘画艺术形式, 抑或是二者相结合。它用声音或音响传达情感, 也还会用恢弘的场面、别致的服饰等艺术造型渲染音乐的魅力。它会令人的思想在音乐当中, 在遐想当中, 在真实虚幻交替当中得到升华, 以达到最高的艺术和思想境界。

奥尔夫音乐就具有这种让人的思想不断升华的神奇力量。奥尔夫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渗透于各种文化、各种阶层, 各种肤色的人种, 以明快优美的音乐形式感染他人, 而且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音乐的形式, 而且感受到它的内涵, 感受一种风情, 一种特殊的文化, 继而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因此, 人们往往会通过自己民族的文化表象及内涵影响别的文化或与别的文化建立密切的联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形成

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卡尔·奥尔夫受到家庭的影响, 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爱好。他对儿童特点也非常了解, 他以对音乐的敏感, 创立了专门适合儿童音乐发展的独到的音乐教学体系———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他指出:“从一开始, 儿童就不大喜欢学习, 他们宁可嬉戏玩耍。如果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你就会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他们会发现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就是儿童游戏。”奥尔夫在世纪初就对欧洲中世纪的音乐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对各个国家的打击乐器也有研究, 因此他创建了与众不同的开放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以自然简单的即兴演奏形式体现, 以强烈的节奏甚至参与者的身体一些部位进行律动, 它能引发人们尤其是儿童身上的音乐本能。奥尔夫强调音乐的节奏是音乐的主轴, 是音乐的生命力,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语言节奏、身体动作节奏、器乐节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喜欢这种音乐表现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奥尔夫要为儿童特别创建这种人人都能参与的音乐教学法的原因了。奥尔夫立足于音乐但又超越音乐领域本身, 并将教育扩展到语言、自然等领域中。他主张寓教于游戏活动, 强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这就是为什么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得以在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普及的原因。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大意义和内涵

奥尔夫音乐是在一系列背景环境下对儿童进行一种特殊的音乐教育, 它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每年各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专家都会定期举行奥尔夫音乐教学研讨会,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学专家之间的交流, 给儿童音乐教学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对儿童来说, 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儿童学前阶段, 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他们的潜能, 塑造幼儿健康向上活泼的个性。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在教师们精心设计的音乐课堂上, 儿童可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进行音乐的表达创新, 表现音乐的内涵。通过这些综合体现, 展示出音乐的节奏, 乐曲的优美结构与和谐美。奥尔夫音乐教学涉及许多儿童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朗诵、旋律、游戏, 并融入舞蹈动作。在表演、欣赏录音的同时融入其他器械的声音, 成为美妙的音乐组合。在“做中学, 学中做”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 分组分批以不同音响组合形式、以夸张的形体动作去感受一段世界名曲或民族音乐, 其感染力赋予人们以极大的欢悦和音乐旋律的强烈冲击。

在教学中, 孩子不是旁观者, 不只是聆听者, 不是仅跟着录音机毫无表情地模仿, 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因此, 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它不会那么抽象难懂。实际上, 儿童会对它有很浓厚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 儿童的参与举足轻重, 在参与的过程中, 儿童可以针对音乐的某些章节部分,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进行创新改革。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前提之下, 采用儿童喜爱的优美动听, 愉悦欢乐的音乐组织教学, 其意义尤为重大。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深入校园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妲娜老师曾连续几年来到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专门为音乐系和学前系的五百多名毕业生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借助各种器乐以及自制的音响器具展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魔力。她全身心投入教学, 以其个人魅力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诠释得十分到位。李教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她以朴素的语言, 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 每个参与音乐活动的师生都受益匪浅。学生表示, 他们会在将来的实际教学当中灵活运用李教授传授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 他们觉得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他们一旦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将影响着广东许多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将得以很好地推广。

去年, 李妲娜老师带着助手来到我们学院, 给即将奔赴幼教第一线的毕业生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训练。学生们席地而坐, 李教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她带来了各种打击乐器, 她把参与者分成四组, 每组分别拿着不同的打击乐, 有小鼓、小铃铛、三角铁、小摇锤, 录音机播放着《春节序曲》音乐, 在乐曲中敲打各自的器乐。在老师的指导下, 参与者敲打出韵味极佳的节奏, 一堂两个小时的课在这轻松愉快的互动中完成得非常好, 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无处不在。

报纸除了阅读, 几乎想不到它还能起到与音乐有关的作用。李教授让一百多个学生以班为单位, 用报纸做出衣物、帽子等饰物, 让学生自己选出一段乐曲, 在宽大的体育馆进行表演。学生们在表演当中体现极强的合作精神, 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当中学生的表演犹如出水的芙蓉、高歌的云雀、飞翔的雄鹰、奔腾的骏马、潺潺的流水、呢喃的春燕、活泼的顽童。他们好像穿行于茫茫的雪原, 绵延的山脉, 奔腾的大海, 林立的高楼。他们的表演, 可以说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无限的感慨, 无限的憧憬。

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潜质, 经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这种音乐天赋和潜质就会得以很好地发挥。在儿童阶段, 教师在开发其大脑时训练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一种适合儿童的特殊的教学法, 它能塑造幼儿健康向上活泼的个性。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幼儿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音乐代表着美, 似乎有一种凝固的音乐表现形式体现出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神奇、变幻莫测和对人的心灵震撼。对音乐稍有些感受的人, 都会在这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大自然的美, 生活中的美, 音乐语汇中的美, 旋律的美, 如春风化雨, 深深地渗透到参与者的心里。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美的自然流露, 美的虚拟夸张, 美的魂魄, 美的娇柔。因此, 人们就能借此感悟美, 欣赏美, 进而“创造美, 寓教于乐, 寓教于美”。奥尔夫教学法就这样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源泉, 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篇3:潜心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深入浅出,读之亲切。在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一个大学问家运用文字的谨严精神,而且品味到文字本身的灵魂、血肉、情感和力量。

文中,朱光潜先生通过一些貌似信手拈来的生动例子,告诉我们,对待阅读和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斟句酌”。朱光潜先生为了强调和突出其重要性,将其定义为“咬文嚼字”。先生之匠心,可以想见。作者认为,习作者只有不断地琢磨文字产生的力量,不断地去推敲词句形成的意境,努力追求联想所形成的意蕴,才能展现出文字本身的个性和灵魂,才能创造出传世的清辞丽句。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还告诉我们,如果套用一些陈词滥调,离不开“套版反应”,文章就会落入俗套,文章的语言也不会跟着思想情感走,文章自然就会“落人下乘”。“只有刻苦自勉,推陈出新,时时追求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一、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文章开篇例举了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例子,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嫌这话不够味,后经一演员提醒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接着作者又例举《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的话:“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通过这些实例,不难看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噌恶的惊叹语,表现了强烈的情感。”接着作者又例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的话:“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指出此处的“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一点“你不是”的讥讽的意味。并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不妥之处。本段的举例意在比较论述“你是什么”“你这什么”和“你有什么”的区别,并指出这两种不同的语用所带有的性质不同的情感特征。

从作者的旁征博引中,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演员的炼字比郭沫若这个大戏剧家的用词更恰到好处呢?早在《屈原》之前,“你这什么”和“你是什么”这样带有情感色彩的句子为什么在《水浒》和《红楼梦》中就有了呢?细思量,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因巧生妙的词句,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力量和效果,那是因为这些有生命力的句子源于生活,也最贴近生活,直指人心,所以有着极强烈的艺术张力。

文章第三段的开头,朱先生说:“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和负责任的态度彰显出文人严谨治学的修养,一丝不苟的态度,细嚼慢咽的文人情怀。“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我们常说文以载道,文以言情。这段逐层深入的论述,将文字与情感休戚相关、相依为命的内在关系昭然若揭。同时更深层次地提醒我们,对文字的含糊,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的表现,从而揭示出为文先为人、情真方意切的治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由此可见,切切实实地咬文嚼字是阅读和创作的必由之路。

二、我们怎么来“咬文嚼字”

文章第四段,作者举了人人皆知的贾岛和韩愈之间关于“推敲”的例子,打破了古今人对韩愈改句的赞赏的固有思维。朱先生为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细致解读。他模拟想象当时贾岛在创作此诗时用“推”或用“敲”时的意境。用“推”固然显得鲁莽,但在当时孤冷的意境下能表现出僧人的胸襟气度;假如换用“敲”字,就显得拘谨,没有“推”字更能有韵味。“推”,可以无声;“敲”,却平添了搅扰。且不论哪一个字更符合当时的意境,但这个分析的过程,朱先生用文本阅读的“还原法”,用自己的心路历程,用咬文嚼字的感受启迪我们如何进行文字的推敲和打磨。更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的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实际上就是对思想情感的锤炼。对文字的完美追求,实质上是追求人生的至善至美。

我们若是了解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的关系,对于文字的推敲就会显得更加慎重。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一个“横”字,扁舟闲横、恬淡自在的意境全出,任何他字均不可替之。

朱光潜先生用其推敲阅读的经历告诉我们:设身处地还原创作的情境,不失为咬文嚼字的一个好方法。

三、“咬文嚼字”追求的高境界是什么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比如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的诗句“独携天山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既有“小团月”与“小龙团茶”的联想,更有“明月照着清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一例举,说明文字有其产生的土壤、创作的背景和情感的诉求。文字的种子,既要埋在“此身、此时、此地”(朱光潜先生的座右铭)的生活土壤,立足本义,又要充分发挥联想、插上梦的翅膀,赋予它历史的、艺术的担当,从而摆脱“套版反应”的俗套。“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是简单描述,是说明,是写实;而“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是清辞丽句,是创作,是想象。真是妙哉!

其实,在汉字的王国里,这样的奇思妙想、名篇佳句,不胜枚举。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个“任”字,将梅花刻画成了一介血肉有性格的寒士形象。他历风霜而不馁,先百花而不傲,落泥尘而不悲,唯留其香,有骨有心。现代诗中这样摄人心魂的句子也有很多。如北岛的“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顾城的“没有加糖,地平线上卧着一轮甜甜的太阳”等等。一个“牵”字,一个“卧”字,哪一个读来不让人怦然心动?

这就是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好文妙辞,因为语言跟着思想情感在走,遣词造句怎么可能会落入俗套呢?在我们的浩瀚的文学的长河里,流传下来的经典的作品都能体现作品本身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即不可替代性。这大概就是创作的最高境界。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惟陈言之务去”,方能“作”出上乘的文章来。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文艺理论水平极高的文章,更是展示了朱光潜先生不凡的人格魅力的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学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之情。文章娓娓道来,逐层深入,激发想象,触动隋怀。朱光潜先生为我们确立了咬文嚼字的标杆,不仅有标准,还有刻度。即最朴实的文字最有力量,最浪漫的文字最动人,最独具个性的文字最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对待文字要有敬畏之心,对待文章的心胸要正直,对待文学的信仰要忠诚。我们要潜心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文字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主人,方方正正地记录着真实的历史,抑扬顿挫地讲述五彩的情怀,勤勤恳恳地传承着厚重的文明,让我们一代一代华夏儿女的文化之旅充实而温暖,丰富亦多彩。

学法指导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以看作一篇文艺随笔。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选择这样三个着眼点:

一、宏观上,厘清文脉思路

文章最后一段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这句话便清晰地交代了作者的总体思路。而前面六个自然段也是有文脉可循的。行文中,作者在依次传达这样的一些观点: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不同;以及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宏观得以掌控,余者就如沙滩拾贝。

二、微观上,揣摩举例用意

与一般的议论文有所区别的是,本文作者为避免落入俗套,多通过一些生动例子,引导读者如何阅读与写作。仔细一揣摩,这些看似“随便”的例子往往是有其用意的。作者为了阐发、印证观点,用例作了精心选择:或生熟不同,或古今有别,或轻重各异,或褒贬两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目的,又有实效。读者不妨作些细致的推敲玩味。

三、情感上,多些审美趣味

上一篇:小学生爱护环境承诺书下一篇:基层民政机构建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