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2024-04-26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共8篇)

篇1: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能够切实保护网银用户的利益,体现用户与网银之间的服务合同的平等关系,增强用户使用网银的信心,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银行不断增强网银的安全性能和技术水平,有利于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9月9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的一起因网络银行被盗引发的经济纠纷案,再度引起社会对网银安全性问题的关注。

北京市民纪树惠曾在兴业银行朝外支行办理了一张“自然人生理财卡”,同时申请开通了网上银行。随后,纪树惠查询账户时,发现大部分存款不翼而飞。

“我在存款后,并没有登陆过兴业银行的网上交易系统啊!因此可以保证,不可能有 通过我家的电脑,盗取我的账号和密码。”纪树惠自觉很冤。但兴业银行方面则认为,他们的网络银行很安全,不会有 攻击的问题发生。“如果原告认为银行应当就此承担责任的话,就应举证银行的过错所在。”

这难倒了纪树惠和代理律师。“我们不是网络专家,即使懂些网络知识,也不可能知道网络银行的系统端是否遭遇过 的攻击啊?如果无法举证银行的系统端有问题,那我就只能面临败诉的结果?”

有关法官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此类案件的举证责任,没有具体的法律或司法解释上的规定,各个法院适用不一,但一般会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即如果原告(储户)不能举出银行方面存在过错,就极有可能承担败诉的结果。我们也感觉到简单按照上述举证原则,有些不公平,所以也很希望,尽早出台一个具体的操作规则。”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认为,因网上银行安全问题导致的经济纠纷的审理中,比较公平的原则是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举证原则。因此在此类案件中,从证据技术角度考虑,银行处在绝对的优势地位。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当适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技术致使用户举证困难

8月20日下午,江民反病毒中心监测到,一种“金盾”病毒的最新变种,正在悄无声息地威胁着网上银行的安全。这种变种病毒能够将自身深入隐藏到系统进程内部,躲避安全软件的查杀,并可以穿透某些防火墙程序。病毒将自身注册为浏览器辅助对象,与系统浏览器同时启动或关闭,普通用户或一般的安全软件根本无法察觉病毒的存在。

除了这种最新的隐蔽性极强的病毒,对于一般的网银病毒,绝大多数用户也就只知道些皮毛而已。

根据发生的案例分析, 在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网银病毒(如“网银大盗”)后,往往采用两种方式,截取储户账号、密码等信息。

第一种是设计出与银行网络地址和版面设计及其近似的网站,诱导用户点击输入账号和密码,进而根据被病毒记录下来的用户信息。此种方式,俗称“钓鱼”。

第二种是通过用户登录不明或不良网站,植入设计好的木马,截获被感染计算机的键盘输入和鼠标动作,然后将用户信息发送到指定的地址。

不管上述哪种方式, 们最终目的是进入用户的网银系统,采用转账或者汇款的方式,或者采用制作伪卡的方式,盗取现金。

江民反病毒中心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病毒被植入后,会自动查找IE等多种浏览器,一旦发现用户使用浏览器登入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界面,就会记录下用户的键盘输入内容。比如,某些病毒发现用户输入卡号的长度为19位,并以‘95588’开头时,就会截获用户在工商银行的密码等资料。”

这位工程师分析,随着安全软件的不断升级,病毒也在不断更新,不用说一般的网银用户,就连他们这些专业的技术人员都防不胜防,

但一旦因网银被盗,引发用户与银行之间的纠纷,银行往往会指责用户操作失当,法院也会因为用户的过错,免除银行方面的责任。

本报记者以普通储户想注册网上银行的名义,先后拨通兴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客服电话,试图探听万一网银被盗后银行方面对自身责任大小的界定态度。

一般银行如此答复:这要看被盗的原因,如果因为储户不慎,包括储户的客户端被 攻击,银行不负赔偿责任。如果是因为银行自身网络被攻击,银行会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请相信银行的网络安全建设是很有保障的,有客户证书等多重手段保护储户权益。

刘德良认为,在上述情况下,网银用户应负有注意义务,比如登录网银时,应当打开或设置反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也应当注意不登陆不良或不明网站,以防止病毒植入。

“如果用户因为自己不慎,将密码或其他信息泄露,也要银行承担责任的话,显然对银行不公。也容易由此滋生用户与不法者的串通,从而导致银行方面的损失。”

但是,刘德良强调,如果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仅仅因为网银用户无法举证银行方面有过失,而只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去判定案件,用户往往会败诉,显然也是不公平的。因为网银用户一般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用户不具备举证的能力,他们最多只需要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

银行责任用户无法获知

将网银被盗的原因仅仅归结为用户不慎,显然有些牵强,因为绝大部分用户无法举证:自己信息泄露过程中,银行网络系统是否存在问题,是否这些问题也是造成自己客户端被病毒入侵的原因。更不用说让用户去举证:病毒是否在首先侵入了银行网络系统过程中 获取了自己的网银信息。

因为除了用户端的风险,网银被盗也不能排除网络银行系统端的风险。反病毒专家认为,银行系统端虽然遭遇病毒入侵的几率较小,但不能说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就十全十美。不能排除网络银行雇员的欺诈行为,或者系统端遭到病毒侵入,或者系统端自身运行出现故障等原因。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安全、最值得推广的身份识别技术就是电子认证技术,它可以有效防范“网络钓鱼”和“网银大盗”。虽然目前国内的网上银行业务基本上都采用了电子签名技术,但应用范围和广度还非常有限。基于很多商业银行并没有采用第三方数字证书,导致网银用户使用最安全的合法第三方数字证书的用户还不到五成。

据CFCA透露,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多采用自建的CA认证中心系统,这不利于银行信用机制的形成,也对网银用户不公。

如果银行完全出于网银安全考虑,可以不为不使用双重认证的用户开通网银,或者限制其转账汇款等业务。但事实上,据记者调查,如果用户不使用数字证书,很多网银功能照常被允许操作。

这不能不说明,网络银行确实存在管理或技术上的漏洞。

但是,目前网银用户在开通网银的过程中,须与银行签订《个人客户服务协议》,协议中往往有大同小异的规定,即“用户应按照机密的原则设置和保管自设密码……采取其他合理措施,防止本人密码被窃取。由于密码泄露造成的后果由用户承担”。

刘德良分析说,基于技术上的原因,网银被盗引发的经济纠纷案件中,用户因为专业知识的限制,既无法知道是自己客户端的原因,还是银行系统端的原因。而全部网银的交易资料又都由银行控制,用户在举证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现实情况,刘德良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当考虑借鉴医疗事故纠纷的审判原则,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上实现变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上述原则改为“举证责任倒置”,即由银行方面证明自己的系统没有漏洞,从而增强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能够切实保护网银用户的利益,体现用户与网银之间的服务合同的平等关系,增强用户使用网银的信心。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银行不断增强网银的安全性能和技术水平,有利于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篇2: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案情】

唐某系某机械厂勤杂工,于2013年12月31日17时30分左右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亲属于2014年6月向当地社保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理由是唐某发生交通事故系下班途中。社保部门受理该案后,向用人单位发出举证告知书,要求其对不认为唐某是工伤承担举证责任。单位提出发生交通事故当天属于唐某请假期间,唐某因儿子结婚向厂里负责人口头请假十天,唐某31号到厂里是来还礼,不是来工作的,同时提供了证人证言。后唐某丈夫向社保行政部门提供了事发后三天与相关证人的电话录音,录音中三名证人(均为该单位职工)都向唐某丈夫陈述了事发当天唐某来上班的事实,但是在听证程序中,三名证人对通话事实均予以承认,却对通话内容予以否认,表示其对话非真实意思表达。之后,社保部门又对双方提供的其他证人一一调查询问,最终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2款之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认定单位的举证没有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构成举证不能的事实,遂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本案经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审理,均判决驳回用人单位的诉讼请求,维持该工伤认定决定。

争议焦点

一是如何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二是如何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各方观点及主要理由

1.职工方认为是工伤

唐某的丈夫在事发后三天与厂里几名同事进行了电话联系并录音,录音明确显示三名证人均承认唐某当天来厂里还红包,之后跟证人陈某在车间内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下班后才离开该单位。后职工方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事发当天在单位内看到唐某工作的情景。职工方认为这些证人证言足以证明唐某当天是到厂里上班的,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和路线都证明是下班途中,要求认定工伤。

2.单位认为不是工伤

单位提出唐某当天来厂里是因为私事,当天并没有在厂里工作,事发当天属于她个人请假期间,基于职工方提供的三名证人均为单位职工的理由,该三名证人在听证阶段,均对录音内容进行了否认。后单位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其在非下班时间下班途中看到唐某骑车,以此否认唐某发生的交通事故属于下班途中的事实,要求不认定工伤。

3.最终认定工伤

(1)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相关证人证言的真实性。职工方提供的三名证人在录音中都向唐某丈夫陈述了事发当天唐某来上班的事实,为谨慎起见,社保行政部门组织了双方进行听证。在听证过程中,证人陈某对唐某丈夫提供的电话录音内容全部否认,理由是“唐某当天下午只是来还红包,并非来上班,之所以告诉其丈夫唐某来上班,是因为与唐某生前有约,无论何时其丈夫来电查问她上下班情况,都要说在上班”,在一审庭审过程中,陈某又提出新的理由,陈述“因其本人与唐某丈夫有债务纠纷,唐某丈夫威胁她要求她承认唐某上班的事实,否则就不予还钱”;而证人严某和王某否认录音内容的理由都是“录音中提到的上班非真实意义上的上班,而是来到班上办事,是来还红包,并非来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8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法庭可以直接认定”,因此,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社保行政部门和一审、二审法院均认为证人陈某、严某、王某对否认电话录音内容的理由非常牵强,不符合“合情合理”原则,存在虚假陈述的可能性。为查清事实,社保行政部门又对双方提供来的新证人进行调查询问,调查中发现单位方提供的证人李某在陈述的“非下班时间和下班途中看到唐某时穿着短打羽绒服”的证词,与之前单位方提供的所有证人均陈述的“事发当天唐某在单位停留期间穿着长款羽绒服”的证词相互矛盾,且职工方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事发当天看到唐某在单位工作的事实。最终,社保行政部门合理推断单位提供的证人证言不实,存在虚假陈述的客观事实,认定职工方提供的录音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

(2)依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认定单位不能提供有效证据。双方争议的事实焦点在于唐某是否来上班,事发时是否属于下班途中,而如何合理分配双方的举证责任则成为处理本案的关键之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3条确立了优势证据规则,本案从双方提交的证据抗衡中可以看出,双方的证据均不具有优势,不易查明案件事实。但是《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二款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要求用人单位的举证须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才可以认定不是工伤。因单位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唐某请假的具体假期时间,亦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唐某下午到厂里未实际工作,在单位提供的证人证言前后矛盾的事实前提下,应当认定唐某构成工伤。

启示与思考

本案应当引发的讨论是社保行政部门如何避免工伤认定证据规定与实际取证的错位以及如何合法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工伤保险条例》赋予了社保行政部门一定的调查权,也明确了举证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伤认定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解决“调查难”和如何“分配举证责任”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利用法定的调查权对争议焦点展开充分调查,从细节处查证案件事实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一款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第63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19条的规定,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笔者认为,社保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阶段,应当充分利用法定的调查权展开充分的调查。本案中,社保行政部门先后去单位调查数次,又组织双方听证,制作证人调查笔录数十份,依据相关证人证言的细节矛盾之处,认定单位存在虚假陈述,最终认定工伤,并得到了一审、二审法院的支持,依法维护了受伤害职工的利益。

2.运用自由裁量权合理分配双方举证责任,依据个案特点作出准确认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虽然将举证责任分配给用人单位,但是并非是确认职工免责,笔者认为职工方也应承担一部分证明责任。《工伤保险条例》第18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在行政诉讼案件中,这些证据由社保行政部门向法院提供。本案中,职工方提供的录音证据和后来的目击者证人都是有效的证据材料,如果不能提供这些证据,笔者认为,仅仅依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推定单位举证不能,是不妥当的。

3.不能以保护受伤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名义,任意扩大工伤的范围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和15条规定了职工应当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的情形,第16条规定了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几种排出情形,实践中应正确把握和运用,不能以保护受伤职工的名义,向其倾斜过度,使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应针对个案进行严密的分析认定,真正体现工伤保险条例的法律目的和原则。

篇3: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我国医疗纠纷的民事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我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款规定: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在患者举证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的前提下, 由医院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及自身的医疗过错承担证伪责任。

二、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缺陷及后果

虽然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改变了患者的弱势地位但也有缺陷。

首先, 医学作为一门高度技术化、复杂化的科学, 仍处于发展阶段。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副作用和风险至今仍处于不明的状态, 对于一些疑难杂症, 目前的诊疗方法本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在客观上加大了医院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难度; 其次, 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 即使是一项已获得认可的治疗方式也难以确保对每一个患者都不会产生副作用, 苛求医院提前发现每位患者罕见的身体特征以决定疗法是不现实的; 再次, 治疗不仅产生于理论, 更来源于实践。每一个医生都可能在实际诊疗中形成自己的操作方式, 但由于医院需要对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使得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手法很可能被认定为医疗过错; 第四, 医疗行为具有时效性, 在保证及时治疗的前提下, 若需要在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之前论证救治中所有行为的合理必要性非常困难, 这使得医院在及时救治与规避风险间面临两难; 最后, 部分患者可能会为了实现其个人利益, 故意隐瞒、歪曲其病状、不配合治疗而导致医疗纠纷发生, 由于举证责任在医方, 使得医方对此难以证实。

在上述的由于医疗举证责任倒置而可能导致医院方难以规避其面临的风险的背景下, 在实践中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第一, 导致防御性医疗的出现。所谓“防御性医疗”是指医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而采取的防范性医疗措施。防御性医疗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积极性防御医疗”, 即医生大量增加检查内容以及检查科目。这虽然可以确保实现患者的最优治疗方法, 但也会导致大量不必要的检查, 既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精力上的负担, 也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 其二是“消极防御性医疗”, 即如果治疗存在巨大的风险, 医生宁可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避免高风险性治疗。这虽然避免了医生由于采取高风险治疗方法导致医疗纠纷的危险, 但一方面, 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医学的创新, 使得医学永远停留在保守中而止步不前。

第二, 导致牵扯医院的过多精力。首先, 由于医院需要在可能面临的诉讼中承担举证责任, 使得在诊疗过程医方不得不对每一个诊疗步骤都进行详尽记录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来自证清白。过度的自我保护可能导致医生用在患者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的缩短, 这并不利于对患者的治疗; 其次, 举证责任倒置将导致医院在诉讼中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众所周知, 我国当前的医疗面临医生少、患者多的供不应求的局面,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势必使得医院方将更多精力迁移至治疗以外, 导致看病紧张的局面雪上加霜。

第三, 由于举证责任倒置减轻了患者的举证压力, 可能导致患者过度维权的事件的增多, 从而使医患矛盾加剧。近年来医患间医疗纠纷的数量明显增加, 医患矛盾激化。这一趋势的产生同举证责任倒置后部分居心不良的患者对该规则加以不当的利用不无关系。

三、完善建议

本文认为, 对于医疗举证责任的分配应从医疗事故的成因角度加以探讨。对于可能由医生过错、也可能由上文提及的医疗自身特点导致的医疗纠纷, 应适当减轻医生举证负担; 对于仅可能由医生导致的纠纷, 则延续医疗举证责任倒置来保护患者权益。《侵权责任法》将医疗损害事故分为医疗技术损害、医疗伦理损害和医疗产品损害,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损害的举证责任分配实行分析。

对于医疗技术损害, 可区分为严重的医疗技术事故和一般的医疗技术事故加以分析。

严重的医疗技术事故指重大医疗过失引起的足以引起损害的事故, 以医疗行为本身是否显而易见地违反公认的医疗规范为决定因素, 即《侵权责任法》57 条规定的“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事故。例如将手术工具遗漏在患者体内就是所谓的严重的医疗事故。对于这种医疗事故, 由于该种事故的出现显然是由于医生自身的行为导致, 故这一问题的举证应分为两部分。首先由患者对存在重大的医疗过失即医生的显然严重违背诊疗义务的行为和造成的损害结果举证, 接着医院当然地对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间不存在因果承担举证责任, 即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对于一般的医疗技术事故, 即《侵权责任法》54 条规定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受到损害”的事故。由于该类情况中医疗行为的偶然性, 病患个人的特殊体质或主观因素等都成为影响举证责任的重要因素, 为避免前述的医院方负担过重和患者过度维权的情况, 不实行举证责任导致, 而由患者承担举证责任, 但为保护患者权益, 对患者的举证责任实行减轻。首先, 患者的举证只需达到“表见证明”标准即可。表见证明指, 若“在生活经验法则上表现一定之原因, 而且通常都朝着一定的方向演变”, 即得直接地推定“过失”、“有因果关系”之要件事实存在。原告患者只需提出医疗事实与损害结果的证据, 并使法官可大致推定二者存在因果或医疗中存在过错行为即可, 而不需要对因果和过错的事实进行严格的证明。医院方若要自证清白, 则需要提出相关反证证明不存在因果及无过错。这一证明方式同原先举证责任倒置的区别在于: 举证责任倒置使得医院承担结果证明责任, 若其无法证明无因果、无过错或仅能使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 就要承担败诉结果; 而表见证明的结果证明责任在患者一方, 虽然医院仍需证明无因果、无过错, 但仅须提出足以动摇法官心证的反证即可, 当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 由患者承担败诉结果。其次, 为避免患者面临无法获取证据困境而处于弱势, 可强化《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112 条的规定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的运用, 将举证责任的承担与出示具体证据的行为相分离, 患者可在举证期间要求医院方提供其所需要的证据。若医院无正当理由而拒不向患者交出其所需要的证据, 则使医院承担不利后果。尤其是病历、诊疗记录等由医院所保存的可能对患者有利的证据, 宜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医院必须提供。对于医院实施毁损证据等妨碍证明行为的, 应依据《民诉司法解释》113条的规定严加惩处。

对于医疗伦理损害, 继续沿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这是因为上述的举证责任倒置的弊端是由医疗本身的特征所导致的, 而医疗伦理损害由医疗人员未尽义务导致, 二者并不相同, 故应实行倒置以规范医院管理、维护患者利益。

对于医疗产品损害, 继续沿用由医院就免责事由进行举证的制度。这是因为这一问题本质上产品质量纠纷, 应依据产品质量的相关法规而非医疗纠纷法规予以规制。

综上, 在医疗纠纷中, 对于医疗伦理损害、医疗产品损害以及医疗技术损害中的严重技术事故沿用原有的制度, 但对于一般医疗技术事故不再采用举证倒置, 而改为采用举证减轻, 以此避免举证责任倒置的缺陷。

参考文献

[1]王琼书, 王方.从“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看防御性医疗[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6 (3) :189.

[2]倪磊.关于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倒置问题的几点思考[J].法治与社会, 2015 (2) :76.

[3]张新宝, 明俊.医疗过失举证责任研究——比较法的经验与我国的实践[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97 (4) :112.

篇4: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唐某系某机械厂勤杂工,于2013年12月31日17时30分左右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亲属于2014年6月向当地社保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理由是唐某发生交通事故系下班途中。社保部门受理该案后,向用人单位发出举证告知书,要求其对不认为唐某是工伤承担举证责任。单位提出发生交通事故当天属于唐某请假期间,唐某因儿子结婚向厂里负责人口头请假十天,唐某31号到厂里是来还礼,不是来工作的,同时提供了证人证言。后唐某丈夫向社保行政部门提供了事发后三天与相关证人的电话录音,录音中三名证人(均为该单位职工)都向唐某丈夫陈述了事发当天唐某来上班的事实,但是在听证程序中,三名证人对通话事实均予以承认,却对通话内容予以否认,表示其对话非真实意思表达。之后,社保部门又对双方提供的其他证人一一调查询问,最终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2款之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认定单位的举证没有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构成举证不能的事实,遂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本案经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审理,均判决驳回用人单位的诉讼请求,维持该工伤认定决定。

争议焦点

一是如何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二是如何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各方观点及主要理由

1.职工方认为是工伤

唐某的丈夫在事发后三天与厂里几名同事进行了电话联系并录音,录音明确显示三名证人均承认唐某当天来厂里还红包,之后跟证人陈某在车间内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下班后才离开该单位。后职工方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事发当天在单位内看到唐某工作的情景。职工方认为这些证人证言足以证明唐某当天是到厂里上班的,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和路线都证明是下班途中,要求认定工伤。

2.单位认为不是工伤

单位提出唐某当天来厂里是因为私事,当天并没有在厂里工作,事发当天属于她个人请假期间,基于职工方提供的三名证人均为单位职工的理由,该三名证人在听证阶段,均对录音内容进行了否认。后单位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其在非下班时间下班途中看到唐某骑车,以此否认唐某发生的交通事故属于下班途中的事实,要求不认定工伤。

3.最终认定工伤

(1)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相关证人证言的真实性。职工方提供的三名证人在录音中都向唐某丈夫陈述了事发当天唐某来上班的事实,为谨慎起见,社保行政部门组织了双方进行听证。在听证过程中,证人陈某对唐某丈夫提供的电话录音内容全部否认,理由是“唐某当天下午只是来还红包,并非来上班,之所以告诉其丈夫唐某来上班,是因为与唐某生前有约,无论何时其丈夫来电查问她上下班情况,都要说在上班”,在一审庭审过程中,陈某又提出新的理由,陈述“因其本人与唐某丈夫有债务纠纷,唐某丈夫威胁她要求她承认唐某上班的事实,否则就不予还钱”;而证人严某和王某否认录音内容的理由都是“录音中提到的上班非真实意义上的上班,而是来到班上办事,是来还红包,并非来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8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法庭可以直接认定”,因此,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社保行政部门和一审、二审法院均认为证人陈某、严某、王某对否认电话录音内容的理由非常牵强,不符合“合情合理”原则,存在虚假陈述的可能性。为查清事实,社保行政部门又对双方提供来的新证人进行调查询问,调查中发现单位方提供的证人李某在陈述的“非下班时间和下班途中看到唐某时穿着短打羽绒服”的证词,与之前单位方提供的所有证人均陈述的“事发当天唐某在单位停留期间穿着长款羽绒服”的证词相互矛盾,且职工方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事发当天看到唐某在单位工作的事实。最终,社保行政部门合理推断单位提供的证人证言不实,存在虚假陈述的客观事实,认定职工方提供的录音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

(2)依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认定单位不能提供有效证据。双方争议的事实焦点在于唐某是否来上班,事发时是否属于下班途中,而如何合理分配双方的举证责任则成为处理本案的关键之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3条确立了优势证据规则,本案从双方提交的证据抗衡中可以看出,双方的证据均不具有优势,不易查明案件事实。但是《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二款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要求用人单位的举证须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才可以认定不是工伤。因单位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唐某请假的具体假期时间,亦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唐某下午到厂里未实际工作,在单位提供的证人证言前后矛盾的事实前提下,应当认定唐某构成工伤。

启示与思考

本案应当引发的讨论是社保行政部门如何避免工伤认定证据规定与实际取证的错位以及如何合法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工伤保险条例》赋予了社保行政部门一定的调查权,也明确了举证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伤认定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解决“调查难”和如何“分配举证责任”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利用法定的调查权对争议焦点展开充分调查,从细节处查证案件事实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一款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第63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19条的规定,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笔者认为,社保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阶段,应当充分利用法定的调查权展开充分的调查。本案中,社保行政部门先后去单位调查数次,又组织双方听证,制作证人调查笔录数十份,依据相关证人证言的细节矛盾之处,认定单位存在虚假陈述,最终认定工伤,并得到了一审、二审法院的支持,依法维护了受伤害职工的利益。

2.运用自由裁量权合理分配双方举证责任,依据个案特点作出准确认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虽然将举证责任分配给用人单位,但是并非是确认职工免责,笔者认为职工方也应承担一部分证明责任。《工伤保险条例》第18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在行政诉讼案件中,这些证据由社保行政部门向法院提供。本案中,职工方提供的录音证据和后来的目击者证人都是有效的证据材料,如果不能提供这些证据,笔者认为,仅仅依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推定单位举证不能,是不妥当的。

3.不能以保护受伤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名义,任意扩大工伤的范围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和15条规定了职工应当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的情形,第16条规定了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几种排出情形,实践中应正确把握和运用,不能以保护受伤职工的名义,向其倾斜过度,使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应针对个案进行严密的分析认定,真正体现工伤保险条例的法律目的和原则。

篇5:举证责任倒置

核心内容:劳动争议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是什么呢?下文为您介绍具体内容。举证责任倒置是劳动争议案件中,某些事实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这是与一般举证责任相对而言的一种举证责任方式,一般举证责任是指“谁主张,谁举证”,也即原告对自己提出的请求和事实,应当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明。举证责任,又分二个层次:

一是行为意义上的举证;

二是结果意义上的举证。

前者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应当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供证据,用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后者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自己的主张或是事实。只有负有举

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应当负举证责任的事实。

第一、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事实,包括除名、辞退、辞职和解除劳动关系的事实,也包括擅自离职的事实,在一般意义上也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1、除名:

是指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违反了劳动纪律或是规章,根据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劳动者作出开除的处理决定,从而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除名不是处罚的一种。在除名这一争议里,用人单位至少要证明如下事实:员工有何违纪行为?这一违纪行为违反了何种规章制度?用作开除的依据即单位的规章的是合法有效的。只有完成了上述三个事实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才真正完成了这一意义的举证责任,否则,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2、辞退:

可分二种情况,一是合法辞退,二是违法辞退。前者是指劳动者具有严重违纪或违法的行为,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不用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律后果;后者是指在没有依据证明劳动者有违法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辞退员工,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承担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的法律后果。

3、辞职:

是指劳动者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关系。这里分二种,一种是劳动者提前三十天后正常辞职;二是在某些特别情况下(如用人单位限制人身自由、克扣拖欠工资、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下,劳动者即行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仍然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律后果。

4、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尚未完全履行前,终止劳动关系的行为。分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二种。

第二、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也应当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包括劳动者入职时间。第三、工资表由用人单位负责提供。

第四、对员工作出处罚,且处罚已经送达的事实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第五、员工旷工的事实,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第六、撤销对员工的处罚或是解除劳动关系的事实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第七、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的事实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第八、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倒置及规定

司法实践中,举证责任的承担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按照法律规定,主张权利的一方负有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这也是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然而,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在很多情况下这一原则却不能给当事人的权利提供充分救济。因此,而举证责任倒置作为一般举证原则的例外,越来越多的被适用。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基于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他方当事人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劳动争议案件中,虽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但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属性,致使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我国劳动立法倾向于对劳动者的保护,以抵消这种实质上的不平等。特别是在举证责任分配中,由于很多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劳动者往往很难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得这些证据材料。因此,完全让劳动者举证证明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和《民事诉讼法》的公平原则,按照劳动争议的性质、当事人对证据的控制情况、收集证据能力的强弱等因素,来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就是为了实现举证责任上的“平等”,以提高诉讼效率,合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三条:“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条中:“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第三十九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争议案件办案规则》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八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第十九条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条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仲裁委员会

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或者劳动者直系亲属对于是否构成工伤发生争议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篇6: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内容提要」举证责任倒置在民事诉讼中有其特定的学术背景并由此形成特有含义,是指对依法律要件分类说分配举证责任所形成的正置结果的局部修正。倒置举证责任会产生实体与程序双重效果。法官裁量决定倒置举证责任作为补充性方法应予肯定,但应严格控制。对医疗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双重倒置有利于保护患者利益,但对医疗机构相当严厉。双重倒置宜近存远改。

「关键词」举证责任倒置/依据/途径/问题研究

一、举证责任倒置含义的分析

举证责任的倒置,是民事诉讼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早在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便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了侵权诉讼中需要倒置举证责任的六种情形;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又在其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4条中对侵权诉讼中需要倒置举证责任的情形作了修正和扩充。然而,尽管审判实务中早就运用了举证责任的倒置,但对举证责任倒置的确切含义,还不能说已经准确把握。而如果不能辩明其应有的`含义,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也就缺乏前提和基础。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置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按照法律要件分类说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分配举证责任后,对依此分配结果原本应当由一方当事人对某法律要件事实存在负举证责任,转由另一方当事人就不存在该事实负举证责任。

对上述定义,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说明。

(一)倒置的是主要事实的败诉风险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人们往往从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举证责任这一概念,有时用它说明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据的责任,有时则是用来指事实真伪不明时一方当事人负担的败诉风险。《证据规定》第2条亦是分别从行为和结果两个层面对举证责任的内涵作出界定。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举证责任倒置是指败诉风险意义上结果责任的倒置而不是指提供证据意义上行为责任的倒置,虽然倒置结果责任会对行为责任发生的先后顺序产生影响。这是因为:首先,在行为与结果两种责任中,真正能够代表举证责任本质的乃是结果责任,行为责任不过是结果责任通过辩论主义在诉讼中的投影而已。(注:参见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2页。)其次,举证责任分配的对象是结果责任。结果责任是一种静态的不会发生转移的责任,行为责任则是一种动态的会随着诉讼的展开而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转移的责任。静态的责任可以预先分配,动态责任的承担须依诉讼中的具体情形而定,无法抽象地进行分配。再次,举证责任的倒置属举证责任分配的范畴,因而在对象上与举证责任分配具有同一性。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分为三个层次――法律要件事实、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法律要件事实又称“主要事实”,是指由实体法规范规定的作为产生、变更或消灭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要素的事实;间接事实是第二层次的事实,是用来推断要件事实是否存在的事实;辅助事实则为第三层次的事实,是与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相关的事实。尽管上述三个层次的事实均属证明对象,但举证责任分配针对的是法律要件事实,是将不同要件事实的败诉风险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分配。倒置的对象与分配相同,因而倒置是要件事实败诉风险的倒置。依照我国民法理论中的通说,一般侵权责任由损害结果、违法行为、因果关系、过错四个要件事实构成,特殊侵权责任主要为无过错责任,由除过错以外的其余三个要件事实构成,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倒置的是因果关系和过错这两个要件事实。

(二)倒置是对正置结果的局部修正

从逻辑上说,倒置必定是相对于正置而言的,因此只有先明确什么是举证责任的正置,才有可能进一步分析和说明举证责任倒置问题。如果说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举证责任进行分配所产生的结果是举证责任的正置的话,通过对正置结果进行调整而形成的不同于正置结果的相反情形则为举证责任的倒置。可见,举证责任倒置实际上是对正置结果的局部修正,也可以说是举证责任的第二次分配。

举证责任的本质乃在于败诉的风险,举证责任的重要性往往是在诉讼过程中,尤其是在事实真伪不明发生时才凸现出来,但是,如果等到事实真伪不明出现时再由法官来确定举证责任由哪一方当事人负担,既不利于维护法的安定性,也不利于当事人主张、

篇7: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新《消法》举证责任倒置条款应用之我见

北京市工商局东城分局

余 麟

很多产品都有售后服务,为的是履行“三包”,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个别品牌商存在不履行三包义务、举保拒修、维修手续不规范、时间长、质量差、付费维修价格不统一、人员无资质等乱象,应引发工商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手机、电脑等品牌商品售后维修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以人为损坏或私自拆动成挡箭牌。消费者购买的手机、电脑等品牌商品出现问题,到售后服务维修,经常被告知其商品被人为损坏或私自拆动,不属于产品三包的范畴,需付费维修。

(二)被告知非本公司生产售卖或与本公司生产售卖的产品编号、序列号等不一致。如消费者购买的手机、电脑等品牌商品出现“翻新机”、“山寨机”问题,就会遭到品牌商品售后维修服务机构拒保拒修。

(三)维修记录不规范或手续不全。一些品牌商在为消费者进行三包维修服务过程中,故意不出具维修记录或维修记录不完整,导致消费者在出现两次维修后仍不能正常使用,要求退换商品时被拒。

(四)售后部门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售后维修服务机构人员素质较低,经常因业务水平、技术解答、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问题被投诉,或因找不到售后维修服务机构或联系不上等问题屡见不鲜。

二、新《消法》实施可强制规范商家履行三包义务

(一)新《消法》增加举证责任倒置条款,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如遇三包售后服务机构以“人为损坏或私自拆动“等原因拒绝为消费者实施三包时,消费者可依据新《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要求商家提供第三方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如商家无法提供第三方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商家应无条件履行三包义务。如商家无法提供第三方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并且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拒不为消费者履行三包义务的,工商部门可终止调解并建议消费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同时告知商家:如人民法院裁决判定商家败诉,工商部门将根据新《j肖法》第五十六条第(八)款规定:“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立案查处,商家要承担拖延或者无理拒绝“产生的法律责任,并将此后果写入《终止调解书》内。

(二)新《消法》第二十三条增加的举证责任倒置条款,存在一些疑点,应引起关注。

1.规定中的”…耐用商品“必须加以明确。否则在日常解决消费者投诉的实践过程中,会因”耐用商品“所涵盖的商品引发争议,给调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规定中的”…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因为一般商品的三包期为六个月。但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的三包期国家规定至少为一年。所以笔者认为:商家只对”六个月“的”…耐用商品“承担举证责任时间太短,应该至少为一年比较合适。否则消费者如在”六个月“之后一年之内发生因三包问题的投诉后,商家又会以”人为损坏或私自拆动“等原因为由拒绝为消费者履行三包义务,而消费者又会因无法举证被挡在维权大门之外。

3、举证责任倒置条款中对商家不能提供第三方证据的情形未做出明确规定,工商部门能否根据商家不能提供第三方证据的情形就认定商家存在过错,支持消费者要求商家满足消费者的诉求?笔者认为:不能就此简单判断商家存在过错。工商部门可根据事实情况要求消费者和商家协商解决,协商无果,终止调解,同时建议消费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新《消法》第五十六条第(八)款规定:”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新《消法》这一惩罚性条款,最大限度地约束了商家的经营行为,要求商家依法自觉遵守履行三包义务,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工商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由谁来认定的问题。是工商部门来认定,还是法院来认定?笔者认为:应该由法院来认定。因为消费者和商家发生的买卖纠纷是民事法律关系,应属《民法》调整的范畴,在消费者和商家自行协商或行政机关调解无果的情形之下,应由人民法院裁决认定对错,工商部门替代法院行使司法审判权显然是不对的。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应在人民法院裁决之后,如人民法院判决商家败诉,工商部门可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作为直接证据认定商家”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的诉求进行处罚。如人民法院判决消费者败诉,证明商家无过错,消费者无理或维权过当,工商部门办理消费者投诉终止,调解工作可终结。这样可高效避免因消费者投诉引发的行政作为与不作为的复议和诉讼。

三、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经营行为

就工商职能而言,应加大对品牌商品三包售后维修服务机构违法经营行为的检查力度,有效运用新《消法》举证责任倒置和法律责任条款,对发现的特别是人民法院己作出判决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出现的消费纠纷问题,应积极加以调解。从联合执法来看,应充分发挥协调沟通的作用,积极联合公安、质检、标准委、行业协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出现的”翻新机“、”山寨机“等问题进行全面检查,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家用及电子产品三包售后维修服务机构的监管工作。

四、强化消费引导,做好新《消法》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和平台,加强对新《消法》普及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有固定办公场所、人员、从业资格证、价格能公示的正规经营者,同时签订书面协议和索要正规的维修记录,最大限度避免遭遇家用及电子产品三包售后维修服务潜规则;对非法经营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向社会发布消费警示,形成群防群治氛围。畅通维权热线,对涉及到家用及电子产品三包售后维修服务纠纷做到及时处结。

五、强化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新《消法》

篇8: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1)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 接诊是否及时。 (2) 病情危重, 诊断困难, 在明确诊断前患者死亡。 (3) 急救无效死亡。 (4) 抢救过程中, 在医生或护士诊疗、护理操作时, 病情突然恶化死亡。 (5) 在接受辅助检查过程中, 病情突然恶化死亡。 (6) 患者首诊时无人陪同, 身份不明。 (7) 患者不交纳急救费用或对收费不满意。 (8) 酗酒, 滋事者骚扰。

2 急诊隐患的分析

2.1 人员配置不足。

急诊特别是夜晚就诊时同一时间来了多个急重症患者, 造成来不及接诊或抢救, 会成为护患纠纷的常见隐患。

2.2 服务工作不到位, 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

急诊科的护理工作繁重, 若护士只忙于执行医嘱, 而对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情不能及时安抚, 或解释工作不够全面, 即可引起患方强烈不满, 导致护理纠纷。

2.3 工作责任心不强, 执行制度不严。

由于欠缺对患者理解和尊重, 工作压力大, 致使护理缺乏连续性、完整性, 出现护患沟通障碍, 为纠纷埋下隐患。

2.4 临床经验不足, 技术水平较低。

急诊科的就诊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复杂, 如果业务技术水平不高, 会直接影响抢救质量, 引发医疗纠纷。

2.5 缺乏保护意识及团体意识。

急诊患者就诊急切, 护士一个很小的失误, 都有可能成为纠纷的隐患。

2.6 患者缺乏基本医学常识。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提出不合理要求, 遭到医生拒绝从而产生不满等诸多因素。此时护士在工作上稍有不慎, 如穿刺一次未成功等, 患者就会将所有的怨气发泄在护士身上, 引发纠纷。

2.7 此外,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对医疗服务质量期望值过高。

患者与家属都期望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 但由于急诊抢救工作有轻、重、缓、急之分, 在抢救重、危患者之时, 往往会使病情较轻的患者及家属产生误解, 认为自己不被重视, 若解释工作不够及时, 便容易产生矛盾。

3 急诊护士举证困难所在

3.1 急诊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护士过多地考虑如何去解决影响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 对一些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 忽视证据的收集与管理。

3.2 急诊护士的举证能力与综合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 护理知识技能不全面, 使用新医疗设备的能力相对缺乏, 判断复杂病情的经验不足, 而急诊病人多病情复杂多变, 病情垂危, 年龄不一, 涉及多个专科, 护士很难完全无误地实施每一项护理。发生纠纷后, 病人会认为护士失职, 举证时护士很难摆脱不利地位。

3.3 护理职业特殊性:

护士经常单独值夜班, 许多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病人两者参与, 所有的谈话和操作不可能都能得到第三者的知情。

3.4 人员比例与床位比例配比不协调:

急诊工作性质的随机性强, 被动面临的偶然和意外伤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伤病人多。一旦配置不足, 造成医嘱不能及时地执行而延误病人的治疗。

3.5急诊护理的高风险性:

护士在为病人做治疗的同时, 也可能造成病人的痛苦。

3.6急诊护理记录的书写、管理现状:

急诊护士在为病人实施抢救时, 时间紧迫, 口头医嘱多。做回忆记录时可能有漏记现象。

4 在“举证责任倒置”下预防医疗护理纠纷的对策

4.1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规定》第二条第二款:“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 由负有举证责任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亦即, 承担倒置的举证责任方, 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 法庭就可以推定其存在过错。

4.2开展安全教育, 强化法制观念:

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 邀请法学界知名教授或老师进行讲课, 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法制观念。

4.3严格制度管理, 规范医护行为:

医院通过不断完善医疗、护理工作制度, 加大检查处罚力度, 建立反馈渠道和制约机制, 督促科室严格遵守诊疗护理操作规范、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4.4重视病历书写, 提高病案质量:

病历书写要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医务人员在病历书写时, 采用医学用语, 根据《条例》要求认真落实“谁执行谁签名, 谁签名谁负责”的签名制度。

4.5重视护士的合法身份:

不具备执业资格的护士, 不得上岗。

4.6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 专业素质: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娴熟的护理操作和技术, 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 人文素质:广博的人文知识能使护士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和行为, 更好的沟通。转变旧的护理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3) 专科培训:定期开展专科业务、技术学习、考核, 从而提高全科护士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 减少因操作失误引发的护理纠纷。

“举证责任倒置”的大环境下,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积极应对以适应“举证责任倒置”在急诊这个高风险、护理纠纷高发的科室, 消除引起护理纠纷的隐患。通过医护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技术水平的提高, 加强护患沟通和相互的合作协助和理解, 可以减少医患纠纷,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并有效地保护自己。

摘要:近年来, 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急剧增加。而急诊的医疗护理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人群, 以及被动面临的意外伤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病人的救治, 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具有高风险性, 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敏感地带, 本文就如何正确认识举证责任倒置进行讨论。

上一篇:产品免费试用协议模版下一篇:酒店行政部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