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借条的举证责任分配

2022-09-11

一、案情

民间借贷纠纷:原告甲向法院起诉, 请求法院判决被告乙返还欠款10万元。经法院查明:原告甲仅有一张乙出具的借条作为二者借贷关系的唯一证据, 除欠条外无其他有效证据, 但被告乙对原告甲提供的证据予以否认, 称原告甲提供的借条不是被告乙所写, 原告甲则坚持借条是由被告乙所写。对于借条究竟是否由被告所写的事实不明, 因此就需要对此证据进行鉴定。针对本案, 我们的问题是: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 即由原告被告的哪一方提出鉴定申请, 承担举证责任?

在审判的过程中, 法院需要对该借条是否由本人书写进行笔迹鉴定, 但双方在由谁来承担申请鉴定的举证责任方面意见是截然对立的。原告甲主张:既然乙否认借条是其本人所书写, 就相当于对该借条提出了质疑, 并形成了一个该借条不是真实的新主张, 那么此时就应当由被告对该借条的笔迹申请鉴定, 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乙则主张:依据民诉法“谁主张, 谁举证”的诉讼原则, 一方对该借条的真实性提出否定的抗辩, 则另一方就应当继续举证证明该借条的真实性, 所以应当由原告甲承担举证责任。那么该借条到底由原、被告双方谁来举证责任就成为一个争议的焦点, 以下便是对此的分析与说明。

二、理论分析

(一) 从举证责任的含义层面分析

在本案的背景下, 证明责任的含义是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义务收集证据, 提供证据, 并运用该证据证明其所主张的事实成立或者证明对其主张有利, 否则将承担主张不能成立的风险。对于举证责任, 目前有三种主要的理论学说, 即行为责任说, 双重含义说和危险负担说。笔者更赞同双重含义说, 双重含义说认为, 证明责任包括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这两层含义。前者是指对于诉讼中的待证事实, 应当由哪一方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又被称为形式上的证明责任;后者是指当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 应当由哪一方承担因此而带来的不利法律后果的责任, 又被称为实质上的证明责任。《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有责任提供证据, 即是所谓的“谁主张, 谁举证”原则, 如果当事人坚持自己的主张却又不提供证据或者提供证据仍然不能证明其主张将承担败诉的结果。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二条指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 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所以说, 如果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仅仅提供了形式上的证据并没有完成举证责任, 还需要进一步提供能够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实质性证据完成证明责任, 这才应当是举证责任的真正含义。

回到本案中来看, 原告提供的证据仅仅是一张借条, 并无其他证据, 在被告对借条予以否定的情况下, 原告所主张的事实仅仅是一个待证事实而已, 还需要其他证据加以证明。因为原、被告争议的关键事实是借贷关系是否存在, 既然被告对于原告主张的借贷关系明确予以否认, 法官也没有理由仅凭一张“有疑问”的借条作为定案依据来支持原告的主张。也就是说, 该借条作为证据的证明力是存在疑问的, 原告所提供的证据本身不能确定该证据的真实性及证明力, 原告则未能完成证明甲乙双方存在借贷关系的举证, 此时若原告坚持主张就必须继续举证加以证明。当原告完成了借条是被告所写的举证责任后, 被告抗辩时, 举证责任才依法发生转移, 由被告对抗辩事实进行举证, 这才应该是对“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正确理解。

(二) 从单一证据的法律规定层面分析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将证据分为八种, 并指出“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 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五条也规定审判人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 (一) 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二) 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 (三) 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四) 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五) 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由此可见, 法律对单一证据的审查要求是非常严格和审慎的。能用作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应当同时符合“真实、合法、关联”的要求, 才具有证明力。当一个证据的“真实性”遭到质疑时, 该证据对案件进行证明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的疑问与不解, 同样不会具有证明力。换言之, 一个“真实性”遭质疑的证据是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的。只有当证据的真实性被其他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予以证实后, 并符合“合法、关联”的要求, 才能作为最后定案的证据。要达到这种要求, 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该“借条”进行笔迹鉴定, 从而直接证明“借条”的真实性;二是可以通过提供其他证据, 直接或间接的来证明“借条”为被告所书写, 从而证明该“借条”的真实性。就本案而言, 原告仅有一张借条, 别无其他直接或间接证据, 只有申请进行笔迹鉴定, 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举证责任。对证据进行鉴定后, 如果被告继续提出质疑, 那么被告就有责任对反驳原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此时的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 如果被告拒不提供证据, 或举证不能, 将遭遇败诉结果。

(三) 从原告与被告是否存在借款合同的层面来分析

依据《证据规定》第二条、第五条第一款:“在合同纠纷案件中, 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本案中, 原告甲主张其与乙之间存在借款合同关系, 甲应对借款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承担举证责任, 这是毫无争议的。原告甲在本案中提供了唯一的证据———借条。那么仅仅是提供一条真伪未明、未经质证的借条能否由此认为甲已经完成了对借款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证明呢?很显然是不能的。首先、由证据必须经过质证的规则可推出。《证据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 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由此可见证据没有经过质证, 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从而可以推断, 只是纯粹的提供已有的证据不能认为其已经完成对借款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证明, 否则与本条规定是相矛盾的。其次、借款合同必须符合合同成立的要件, 因此“假”借条是不能证明借款合同关系成立的, 在被告乙尚未质证的情况下, 只要不发生被告乙自认借条为真, 原告甲就要证明借条的真实性以期进一步能证明借款合同关系成立, 在这个意义上说, 原告甲承担的借款合同关系成立生效的举证责任中囊括了鉴定借条真伪性的证明责任。

(四) 从诉讼法原理的层面来分析

证明责任在罗马法中被规定为两条基本的原则:1、主张者承担证明, 否认者不承担证明;2、事物的性质上不要求否定者承担证明。这二条原则合并即为著名的证明责任分配法则“肯定者承担证明, 否定者不证明”, 同时这两条原则也被视为大陆法系证明责任分配法则的起源。那么依据这个理论, 在借贷纠纷案件中, 主张借款事实成立这一积极事实的是出借人, 其就应对借款事实承担证明责任。这一理论的应用中, 罗森贝克的“规范说”是影响深远的, 他将实体规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产生某种权利的规范, 主要指“请求权规范”;另一类是妨碍权利产生的规范或使已经产生的权利复于消灭的规范。主张权利存在的人, 因为要求适用权利产生的规范, 因此, 应就权利产生的法律要件事实举证;相应地, 反驳权利存在的人, 应对妨碍该权利的法律要件事实举证。

但是本案中认为应由被告乙承担举证责任的人通常会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乙称原告甲提供的借条不是自己所写”其实是乙反驳甲的主张时所提出的新的事实主张, 按照“谁主张, 谁举证”的规则, 应该由乙承担“借条为假”的举证责任。这里还涉及到被告乙对原告甲提供的证据予以否定这一行为的认定。被告乙对借条的否认行为是抗辩还是单纯的否认, 对被告乙的行为认定将直接影响举证责任的分配。那么, 怎么区分抗辩和否认呢?怎样通过区分当事人提出主张时所援引的法律规范对其主张行为进行认定?否认与抗辩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两种不同防御方法, 否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一种否定。抗辩则是在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前提下, 又附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事实。两者性质不同, 使得其在证明责任分配中也完全不同。民事诉讼中, 否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基于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做出不存在或不真实的陈述。根据否认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又将其分为直接否认和间接否认两类。直接否认, 是指当事人直接否定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认为其所主张的事实是不真实的。间接否认, 是指当事人积极地主张了另外一个事实来间接地否定对方的主张, 而这个事实与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是不相关的。所以抗辩与否认的关键区别就是是否承认对方的主张, 抗辩是一方在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前提下又提出一个新的主张。在诉讼中, 如果原、被告双方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但又都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 使事实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的情况时, 若反驳一方即被告的主张是否认, 证明责任应由提出请求一方即原告来承担, 否认该事实的当事人则不需要承担证明责任, 即不要求该当事人证明待证事实的不存在或者没有发生。但是如果反驳一方的主张是抗辩的话, 提出抗辩的一方此时就需要对自己的主张承担证明责任, 提供足以使法官达到内心确认的证据, 否则将承担败诉的风险。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要求作为否认一方的当事人也承担证明责任, 那就会出现同一待证事实要求双方当事人都承担证明责任的情况, 这显然不符合证明责任的规定, 一旦双方均不举证或举证不能则都要承担败诉结果, 这也是不合逻辑的。本案中, 原告甲基于一定的请求权规范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 要承担请求权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 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被告乙并不是引用新的权利妨碍规范, 只是基于原告甲原来提出的基本规范做出对同一事实的否认, 因此并不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五) 从节约司法成本, 便于案结事了的层面来分析

举证责任的分配, 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所以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 不仅要体现公平正义, 还应重视不同的分配方式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特别是不要因举证责任分配不当又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新的纠纷, 将案件处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繁琐。本案中, 将证明责任分配给作为出借人的原告还是作为借款人的被告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 在原告不能证明借条真伪性时, 应由原告方申请笔迹鉴定, 负担鉴定费用等, 一旦原告胜诉, 被告则须承担诉讼费及原告预交的鉴定费用, 并且一并履行其借款给付义务;若原告败诉, 出借人原告将自行负担诉讼费及鉴定费。无论原告胜诉或者败诉, 诉讼费用及鉴定费用的负担都是很清楚明了的, 不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新的财产纠纷。但是, 如果反过来, 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借款人被告的话, 此时被告方要申请笔迹鉴定, 预交鉴定费, 原告胜诉的话, 被告当然要负担鉴定费, 并与其应承担的借款给付义务一起履行;如果原告败诉, 则法院会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同时判令原告负担鉴定费。这样就会和上面所分析的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的情况不同, 上面提到无论原告是否胜诉都不会在双方之间增加新的纠纷, 而第二种情况由被告举证时, 一旦原告败诉, 就会因案件的处理在原、被告之间形成有关负担鉴定费的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这样, 由于证明责任的分配导致法院处理了一个案件, 却又制造了一个新的债权债务纠纷, 势必造成诉讼成本的浪费, 不利于双方当事人的履行, 更不利于案结事了。

(六) 从高度盖然性的层面来分析

虽然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当是高度盖然性, 即现有证据虽然没有达到使法官对待证事实确信不疑的程度, 但已经达到使其相信存在极大可能或非常可能如此的程度。本案中, 当出借人原告持有借条向法院提交证据, 被告对该借条的真实性予以否认, 很显然不能因为原告在先对借条的形成作了必要的说明, 并向法官出示自己持有的借条, 法官便因此达到“较强心证”, 据此认为原、被告双方借贷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明显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 甚至因此而转移举证责任的分配。与此相反, 我认为在被告对原告提供的借条的真实性予以否定并提出质疑时, 原告所持有的证据即借条本身就是不能达到这种高度盖然性的证明要求的, 更不能因此确认原告的证明责任已经完成。

综上几点分析, 笔者以为, 在借贷纠纷案件中, 借条真伪不明时, 证明责任应由作为出借人的原告来承担, 才能使这类案件的处理更加简便迅速, 兼顾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摘要:在司法实践中, 民间借贷案件的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常常仅有借款人写给出借人的借据。因此在现代民事诉讼中, 该借条的效力直接决定该借款合同关系的存在与否。而对于此借条的举证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仍然是司法实践中一直争议的问题, 法律条文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该法律要件事实必须由当事人哪一方加以主张并予以证明。那么法院在审理中对当事人之间借条的真伪应如何认定?如何对有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做出裁判?在实践中, 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中也常常以当事人所写的借条作为裁判的依据, 对借条的认证以及认证的正确与否必将关系到公正裁判的问题。下面以此案件为例, 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 就其中涉及到的借条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展开阐述说明。

关键词:举证责任,借条,证据,民间借贷

参考文献

[1] 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8.

[2] 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69.

[3] [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M].庄敬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17.

[4] 马爱萍.民事诉讼中抗辩的识别[Z].中国民诉法研究会2012年会论文, 2012.

[5] 张万宝.原告起诉被告欠款出具欠条的举证责任该由谁承担[EB/OL].中国法律网.

上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研究下一篇:改变工艺操作模式提高蒸氨塔运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