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解放思想的标准

2024-04-12

浅析解放思想的标准(精选10篇)

篇1:浅析解放思想的标准

□邓小平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所作出的一大历史性贡献,就是明确地指出了这场大讨论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大讨论,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党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是邓小平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提供的最重要的经验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像党当年领导工作重点转移、推进改革开放那样,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党的十七大提出,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显然,继续解放思想,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那么,继续解放思想,“解放”什么呢?这是我们在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今年是我国真理标准大讨论30周年。联系30年前那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经验,来思考今天怎样继续解放思想,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真理标准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30年前那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一开始,其意义就超越了哲学问题的讨论。

邓小平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所作出的一大历史性贡献,就是明确地指出了这场大讨论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大讨论,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我们都知道,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发表时,“开始我没有注意。后来越争论越大,引起了我的兴趣”。而他一介入这一问题,就非常尖锐而又深刻地指出,这是一个思想路线的问题。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之一,就是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里所讲的“恢复”(还有一个提法是“重新确立”),是从我们党继承毛泽东与主观主义斗争的历史经验上说的。如果从学术上特别是文本上深究一下这个问题,即如果追问一下我们党在历史上什么时候提出过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人们是很难找到相关的文本的。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用过“思想路线”这个词,但没有讲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解释过“实事求是”,但没有说这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这个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学生,以他对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为我们党倡导的思想路线。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而且明确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从思想路线着手来推进拨乱反正,是邓小平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时提供的重要经验。

(二)邓小平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所作出的第二大历史性贡献,就是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既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又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解决了党的指导思想问题。

邓小平之所以要重新确立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澄清“两个凡是”不是马克思主义,阐明在毛泽东思想问题上“什么是真高举,什么是假高举”。

我们都知道,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时候,提出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而他提出这个重大问题,是针对当时党中央主要负责同志提出的“两个凡是”的。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始之前,早在1977年5月,他就明确地说过“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8年7月22日,他在同胡耀邦谈话时,明确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两个凡是”的观点在当时是有市场的,要澄清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以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来维护毛泽东晚年所犯的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错误。这就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我们既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就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也不能为了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而无视甚至维护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邓小平作为一个大政治家,他关注并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和推动全党解放思想,不仅是因为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而且是因为只有解放思想,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区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什么是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解决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难题。

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来解决党的指导思想问题,是邓小平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时提供的又一重要经验。

$$

篇2:浅析解放思想的标准

转眼间,一学期又要接近尾声了,在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上学期的懵懂,感受着老师学校和党组织的教诲和指引,体验到第二学期的忙碌,心里感受颇多。

在这学期,我在学习上努力学习,认真地学习专业课文化知识与实践操作,也通过一次次的跑是考查了,我对这学期课程的掌握程度,个人感觉对数学分析的掌握,还是牢固的,但对于中级微观经济学,以及会计学感觉还是不够粘时,从平时的作业中发现了自己的薄弱,也会努力加强对薄弱科目的学习,临近考试,我与同学们一起努力复习,力争让班上每一个人都不掉队!

思想上,通过对专业知识以及党章的学习,又让我对马克斯主义以及党的认识有所深入,让我进一步明白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在我们党里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当代的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传的科学体系他们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机都是具有实践性,理论行,革命性,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他们的精髓。他们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他们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这让我的思想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在工作上,我积极配合班上以及年级布置的任务。在班级展开的拔河比赛与篮球比赛中,我认真积极地参加了活动,并参与策划活动修改规则并及时与各班体育委员互相沟通,一起完成了比赛的举办在拔河比赛中看到班上同学激烈的比赛,看到平日里缺少这样的活动的同学开心的参与,我感到非常的开心,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班级同学的锻炼身体的意识,也进一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另外,在经济学院团学联,我们举办了荧光夜跑活动,部长就分配我负责主要部分,我积极的和负责其他部分工作的同学,相互配合,以及协调工作。由于,以前没有经验,我就主动地向部长询问有关细节,并收集往年有关资料,和我一这小组的组员们一起对活动进行规划,经过仔细的安排,最终此次活动,收获了成功,虽然很累,也占用了自己一部分休息时间,但我认为这很值得,通过活动,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上便是我这段时间的思想变化,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加强对我的培养与教育。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篇3:浅析解放思想的标准

一、女性成为“人”:公民的平等

人类进入父系氏族之后,女性在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在封建社会是男人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无法享有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日常生活,也就谈不上有正当的性权利。即便在资本主义社会,恩格斯也认为她们依然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之一,用来为资产阶级繁衍后代,并保证这些后代在血缘上的纯洁性,以防止财产落入他人血缘之手。从群婚制、对偶制,男子对女奴的统治和多妻制,一直到专偶制 :

“妇女越来越被剥夺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却没有被剥夺”;

“专偶制的产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之手,也就是男人之手,而且这一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传给其他人的子女。为此,就需要妻子方面的专偶制,而不是丈夫方面的专偶制,所以这种妻子方面的专偶制根本不妨碍丈夫的公开的或秘密的多偶制。”1

那么,生活于消灭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妇女,就算她们在政治与日常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她们是否在性方面也享有同等的权利呢?也许,女性在政治与日常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仅仅是她们成为一个平等的公民而已,可是,女性的公民和男性公民是否具有完全的平等?

在女性解放的诸方面中,女子性欲的实现程度及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它直接标志着女性对自我身体处置权的自由程度。

二、女性成为“女人”:性欲的平等

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看,当女性担当起“半边天”的职责,享有“男女都一样”的极大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权利时,她们却又落入了另一个不平等的圈套 :女性的性别意识可能完全被男性意识替代,使用与男性无差别的眼光去看待一切。2中国共产党重在解放生产力,以阶级的穿透力来凝聚人心,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性别差异,女性的性别意识衰退或隐没,曾一度使中国女作家“不爱红妆爱武装”。因此有学者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史时指出 :“女性文学的实质”“可以简括为两句话 :一是为了女性,二是为了文学。”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刮起了包括裸体艺术等“性解放”在内的各种思潮,人们靠询唤身体来重建人的主体性回归,于是有了王安忆等人冲破性“禁区”的作品。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陈染、林白、海男等人的“私人写作”、“个人化写作”等开始集中地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独立审美功能。另外,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得性与生殖分离,性不再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成为生理的享受,中国妇女由此开始重视性生活的质量。4

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与男性一样享有了同样权利的女性,才有可能真正去思考和争取性的权利,这也许是男女平等的最后障碍和堡垒。福柯《性经验史》呈现了性生活中的权力制约层次,性成为各种权力争夺的最后战场 :

“总之,在‘身体’与‘人口’的连接点上性变成了以管理生命为中心的权利的中心目标。”5

何春蕤则直截了当地宣布:“性欲革命当然就是社会革命”。6

从这个角度讲,女性是否争取到性权利(及性高潮),是衡量妇女解放的最后标尺,是女性解放的“歌德巴赫猜想”。

总之,女性先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解放出来作为公民的“人”,在政治与日常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 ;进而才最终从与男性无差别的公民身份中再度解放或区分出来而成为“女人”。而性欲的实现状况与目标(是否争取到性权利及性高潮)才能真正成为衡量女性解放的标尺,否则,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平等的表象下可能会再度沦为或变相沦为男性的性附属品和生殖工具。

摘要:女性先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解放出来作为公民的“人”,在政治与日常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进而才最终从与男性无差别的公民身份中再度解放或区分出来而成为“女人”。而性欲的实现状况与目标(是否争取到性权利及性高潮)才能真正成为衡量女性解放的标尺,否则,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平等的表象下可能会再度沦为或变相沦为男性的性附属品和生殖工具。

篇4:浅析解放思想的标准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人文思想教育发展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形成此能力的各个方面是个完整的、自然的组合体,不可能强调谁先谁后,充分体现了《标准》对课程目标研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语言技能脱离不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文化意识的反映,文化意识建立在情感态度之上,情感态度影响着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制约着语言技能的发展,可见《标准》中渗透着人文教育思想。

一、什么是人文教育

我们已经习惯于“外语是一种工具”的说法。《标准》的前言就明确指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兴趣、生活体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著名的英语教育家张正东教授认为:“人文教育思想,就是把你的学生当做和你一样的人。”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人来看,除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外,还要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发展。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思想并体现于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要求。

二、人文教育思想在《标准》中的具体体现

1、英语课程的任务体现人文教育思想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照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本理念体现人文教育思想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1、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积极性。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2、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教师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进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且延伸到课堂之外。

3、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音像、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等现代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

5、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朗诵、讲故事、英语角、演讲表演、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意识。

6、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化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要以及当地的客观条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篇5: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内容上,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方法上,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价值上,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基本框架结构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所印证。

篇6:关于2月的思想汇报:党员的标准

通过参加这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使我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共 产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一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的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今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党这八十一年的辉煌成就业绩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中国共 产 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他引导中国人民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围绕这一主题,搞活了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等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实现了“一国两制”,既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中,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总书记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这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始终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体现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在思想上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与老党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会不断向老党员学习,按照党章之规定来要求年历己,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真正党员应做到的事,决不给组织丢脸。我也有一些缺点,但在党组织的教导下,在理论知识的不断修养中,我有决心改正这些缺点,希望组织不断教导、帮助我,使我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 产 党员。

汇报人:

篇7: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政治: 金万顺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在日常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认为情景问题讨论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初二思想品德《理解与宽容》这一课,谈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情景问题供学生讨论。其中几个环节是: 1.“大胆设想——人们之间没有理解会怎样呢?”

①同学之间没有理解;②师生之间没有理解;③亲子之间没有理解。

2.“我思我行——遇见以下问题你怎么做?”

①朋友不赞同你的意见,与你意见有分歧;②同桌的墨水不小心溅到你的衣服上;③老师批评你上课不认真,你觉得冤枉。

3.“情景体验”:①你的一篇得意之作获得了校一等奖,但你的同学当众指出你文中的许多不足;②放学路上,一个校外流氓向你敲诈勒索。针对以上情景,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遇到那些情况,我会怎么做?说说理由。然后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换位认知——假如我是”设计了三个角色:“假如我是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假如我是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我希望我自己”。

当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而且想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好看法、好点子。我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看法,有的同学的看法甚至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计,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学生的讨论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可以说是意外收获。通过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通过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我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我把情景问题讨论法运用到每节课的思想品德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馈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端,教师是“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包打天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情景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反馈二:设计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由于一些说教原理抽象难懂,使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比如我把“理解与宽容”这个内容设计成几个环节:我思我行、小品表演、情景体验、换位认知。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问题讨论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且新颖,打破了“一言堂”,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馈三:情景问题讨论,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讨论课不能只说不做,设计情景问题时,尽量把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在设计“理解与宽容”时,设计了一个实践问题——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要求学生选择几个需要理解的对象进行沟通,并做好记录。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课堂,课外的社会实践几乎是空白,设计实践问题,使学生能面向社会,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撰写小论文、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反馈四: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

作为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当好引导者。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有些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说得很多,甚至说偏了,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去引导,同时要挖掘学生回答的内容。我这次课的失误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做到“收放自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讨论“情景体验”时学生说了很多,但是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很投入,自己的激情却不够,没有及时地小结。

篇8:新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课的转变

一、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应试教育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 在教学中往往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想的只是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很少考虑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这种“灌输”知识的教育观念,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造成学生厌学、辍学。

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师应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中, 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 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被动对象, 教师不仅是课堂的主角, 而且常常唱“独角戏”, 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一言堂”和“满堂灌”。

因此,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在与学生接触的整个过程中, 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启发、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各种思想观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质疑、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 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 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 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 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 有一定的难度, 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 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 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 学生在分析中产生分歧, 教师进行引导, 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试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 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必须突破统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因此, 思想政治课必须改变单向灌输,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 强调师生共同活动, 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 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 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 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专题讨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表达能力。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共同探讨, 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2. 组织学生制订理财方案。

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学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 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订一个理财方案,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社会调查。

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 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 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是正式开展调查, 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 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 再一次走向社会, 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 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4. 开辟“时事论坛” (每堂课5分钟) 。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 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 如: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中东和平进程, 三农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 等等。

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新的课程理念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来讲更是如此,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 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使其成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灵魂。我在《文化生活》爱国主义思想学习时多处有机渗透了这一理念。比如结合“奥运会中国的成功举办”、“中国的神舟九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极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同时通过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 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静态的知识形象化, 无序的内容系统化, 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 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六、把握时代脉搏, 使政治课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经过多年的尝试, 我发现可以“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 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 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 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 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 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 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装饰, 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篇9:浅析解放思想的标准

一、细化课标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的细化解读是对课标中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可操作、可评价的若干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細化解读课标是为了内化课标,达成学习目标,提升课堂效率。而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效果,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灵魂。当学习目标设计不具体、不清晰时,课堂教学效果等于零。

此外,现实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教师不看课标,只看教材;把教学目标当摆设,落实不到行动上;教学目标问题化,弹性大,不便操作等,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008年郑州市教育局提出要“扎实做好细化课标工作,全面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将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科学设置学习目标作为学科课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细化课标的步骤

课标要真正在课堂上实施,细化是前提,笔者以《走近法律》为例来谈谈细化解读课标的具体做法。

一是把握关键词,扩展核心概念。本课在课程标准中属于 “成长中的我”之“学法用法”部分。具体表述为:“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其中关键词是:知道、理解;核心概念是法律。本课教材呈现的是法律的含义、特征(难点)、作用(重点)。二是扩展、剖析行为动词。三是确定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四是叙写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中的规则,说出法律的含义;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视频,复述法律的特征;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法律的作用。

三、细化后课标的落实

课标解读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课标解读的效果。如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有效突破,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练习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等。通过达标,进一步验证教师对课标把握与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学策略的优化,使之更加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

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落实细化后的课标的。在讲解法律的含义时,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的规则,并对这些进行规则分类。其次让学生思考假如生活中没有这些规则,将会怎么样?然后小组合作填写课本表格。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锻炼了交流能力,通过体验与感悟,使学生明白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为了巩固对法律三个特征的理解和记忆,笔者安排了一些视频案例,如高晓松醉驾案、药家鑫案,及全国人大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的资料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热点相联系,突出政治学科的特点。

但在落实第三个学习目标即法律的作用时,刚开始针对材料问题设计不够具体,如你怎样看待高晓松的行为?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问题的设计又太大、太空,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一度陷入沉闷,教学效果不太令人满意。经过反思,对这一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具体如:高晓松受到处罚的依据是什么? 法律规定说明了什么?如果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无法可依,情况会怎样?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引起学生心灵的碰撞,在反思和交流中,感悟到法律不仅对我们有约束作用,更对我们有保护作用,是我们的守护神。应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总的来说,这节课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联系时政热点、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情境,体现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细化课标的反思

收获:细化后的目标表面上只是多了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实际上行为动词的选择,条件的铺设,程度的梯度对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智慧的考验。清晰、具体、可测量、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指导了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细化中笔者学会了换位思考,细化要求我们“先做学生”,想学生所想,取材要源于学生生活,条件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了知识的完整性,讲课时有时需要整合教材,有时需要打破顺序,有时需要跨学科的知识。

困惑: 细化目标时,对于行为动词选择(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度的把握,往往需要太多的能力与智慧。

总之,细化课标就是用心细化课堂,提高效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

篇10: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

修课程。(C)

A.知识水平B.思维能力C.思想品德D.知识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B)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

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D)

A.人文性特点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

4.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D)

①成长中的我② 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

5.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A)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6.本课程的追求是(C)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A)

A.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B.针对性、思想性、主动性

C.主动性、互动性、人文性D.实效性、主动性、方向性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A)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D.做负责任的公民

9.坚持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B)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D.党的基本路线

10.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D)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1.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A)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

12.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C)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②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14.《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A)

①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

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②③④

16.《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D)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D.①③

17.《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④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②③

18.《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B)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②承担社会责任

③法律与社会秩序④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③④

19.《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

20.《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B)

①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

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21.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义主旋律。(A)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D.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诱导

22.“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

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3.”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

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A)

A.谈话法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D.成长记录

2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A)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26.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C)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

27.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A)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A)

①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

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29.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④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

30.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D)

①学生与家庭成员②教师③邻居④社会人士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

1、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Χ)

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

健康发展。(√)

4、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

(Χ)

7、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9、《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10、在教学中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11、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

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12、教材内容主要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过程。(Χ)

13、教材整合的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14、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

程(√)

15、对学生学习评价只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Χ)

16、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只有观察和考试法。(Χ)

17、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18、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Χ)

19、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0、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

育渠(√)

21、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

课程资源。(Χ)

23、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24、依据《内容标准》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25、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采取终结性评价。(Χ)

26、不论对学生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27、主要的课程资源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2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Χ)

29、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0、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发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简答题:(8×3=24分)

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

四、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本课程倡导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方法、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考试

上一篇:我的铁门梦初中作文下一篇:血性军人的脊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