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2024-05-11

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精选5篇)

篇1: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供销合作社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精神,扎实开展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推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结合我社实际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发10号文件精神,以为农服务服务为宗旨、综合平台建设为重点、线上线下融合为方向,加大开放办社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全区涉农服务资源,打造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全区基本建成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惠农综合性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建成1个惠农服务运营中心,70%的乡镇建成惠农服务平台,50%的行政村建成惠农服务站点,基本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体系分散化、碎片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市场化可持续服务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

各级服务组织互联互通、共享共赢,服务运营衔接顺畅、功能配套,探索形成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全程一体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区、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农民生活服务功能有效强化。全区建成2家设施先进、功能配套的区域农业生产服务企业,5个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土地托管服务中心,5家新型庄稼医院,2个智能配肥中心,土地托管面积达到3000亩。

三、创建内容和方式

(一)创建区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

1.功能定位。区惠农服务运营中心是集农资和日用品供应、农产品流通加工、土地托管、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农技培训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实体和运营枢纽,具备向下级实体和乡村一线延伸专业化、系列化、连锁化服务的基本功能,能够承接相关为农服务项目和政府购买的社会化服务。

2.创建方式。由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牵头,依托现有的农资、农机、农产品、日用品、再生资源、电子商务、产业扶贫等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各类市场、商场、培训中心、生活服务机构等联合组建;

采取市场化办法,通过股权合作、加盟入社等多种方式,引进龙头企业,吸纳其他涉农资源加入,壮大经营服务实力;

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区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名称为“区供销惠农服务运营中心”。

(二)完善乡镇惠农服务平台。

1.功能定位。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是以乡镇为主,开展农资日用品供应、农产品收储加工销售、土地托管、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合作金融、农技培训等多种服务的经营服务实体,具备“供”“销”服务基本功能,能够承接区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级服务站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

2.创建方式。以基层供销社为基础,通过改造提升,整合吸纳相关服务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打造综合性惠农服务平台。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打造以现代农资供应、良种推广、新型庄稼医院、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土地流转托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平台;

蔬菜、果品等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打造以农产品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网上交易等为主的储加销服务平台;

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打造以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等为主的生活服务型经营服务综合体。乡镇惠农服务平台名称可以为“供销社”“中心”“公司”等。

(三)延伸村级惠农服务站点。

1.功能定位。村级惠农服务站点是设在村一级的供销社服务实体,就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在农资、日用品供应服务基础上,加快拓展农特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金融等服务内容,其主要功能是架通乡镇惠农服务平台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深入地头。

2.创建方式。依托村级综合服务社改造一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

开展“村社共建”新建一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联合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

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一批,由县级供销合作社牵头组织,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建设一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点。村级惠农服务站点名称可以为“服务社”“服务站”“供销社”“中心”等。

(四)拓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1.培育托管服务主体。鼓励社有企业、基层社和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采取出资创办、合作联办、开放办社等方式,发展农业服务企业。同时,从实际需求出发,打造多元化、规模化的托管服务主体,通过农资经营企业独立或联合创建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等服务功能的新型庄稼医院,带动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

区供销联社通过股权投资和连锁经营等方式,创建区域智能配肥中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供肥一条龙服务;

围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需求,整合系统内外农业服务资源创建农资联盟、农机联盟等具有跨区域服务功能的农业经营服务主体。

2.增强托管服务功能。托管方式由单环节、少环节向多环节和全程托管服务拓展;

探索开展联耕联种试点,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创造性地服务农业生产。从大田托管向林果、高原农业托管方面拓展,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覆盖,服务链条由耕、种、管、收向产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延伸。

(五)创新涉农协同服务机制。

1.强化系统内部联合。区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村级惠农服务站点要在沟通信息、完善体系、功能协调等方面紧密配合,形成三级联动格局。社有企业进一步加大上下联合力度,把参与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予以推进。

2.强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惠农平台创建行动,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3.强化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区供销联社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业事业单位的联系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一网多能、一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开展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是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加大协调力度,强化督促指导,确保落地见效。

(一)落实领导责任。区社强化工作指导,积极与有关部门的对接,协调落实配套政策;

相关科室落实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

区社加强具体指导和合作对接,引导社属企业主动参与,努力成为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的引领者,充分整合资源,切实落实创建区级中心、乡级平台、村级站点的主体责任。

(二)争取多方支持。区社积极完善与省社、市社及区直相关部门的为农服务合作机制,争取惠农服务平台创建工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小农户能力提升行计划”“互联网+小农户计划”等工程计划有机衔接、协同推进;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银行融资共同支持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新网工程”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争取承担更多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积极争取实施农业农村部门实施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承担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任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区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干部职工专业思维、业务技能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为农服务能力。同时,拓宽人才交流渠道,吸引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入供销社,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体系。

篇2: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内容摘要】

一、总体要求,二、目标任务,到2022年,全区基本建成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惠农综合性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市场化可持续服务机制初步形成,全程一体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三、创建内容和方式,(一)创建区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1.功能定位,2.创建方式,(二)完善乡镇惠农服务平台,1.功能定位,2.创建方式,(三)延伸村级惠农服务站点,1.功能定位,2.创建方式,(四)拓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1.培育托管服务主体,2.增强托管服务功能,(五)创新涉农协同服务机制,1.强化系统内部联合,2.强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3.强化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供销合作社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精神,扎实开展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推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结合我社实际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发10号文件精神,以为农服务服务为宗旨、综合平台建设为重点、线上线下融合为方向,加大开放办社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全区涉农服务资源,打造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全区基本建成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惠农综合性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建成1个惠农服务运营中心,70%的乡镇建成惠农服务平台,50%的行政村建成惠农服务站点,基本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体系分散化、碎片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市场化可持续服务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各级服务组织互联互通、共享共赢,服务运营衔接顺畅、功能配套,探索形成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全程一体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区、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农民生活服务功能有效强化。全区建成2家设施先进、功能配套的区域农业生产服务企业,5个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土地托管服务中心,5家新型庄稼医院,2个智能配肥中心,土地托管面积达到3000亩。

三、创建内容和方式

(一)创建区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

1.功能定位。区惠农服务运营中心是集农资和日用品供应、农产品流通加工、土地托管、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农技培训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实体和运营枢纽,具备向下级实体和乡村一线延伸专业化、系列化、连锁化服务的基本功能,能够承接相关为农服务项目和政府购买的社会化服务。

2.创建方式。由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牵头,依托现有的农资、农机、农产品、日用品、再生资源、电子商务、产业扶贫等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各类市场、商场、培训中心、生活服务机构等联合组建;采取市场化办法,通过股权合作、加盟入社等多种方式,引进龙头企业,吸纳其他涉农资源加入,壮大经营服务实力;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区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名称为“区供销惠农服务运营中心”。

(二)完善乡镇惠农服务平台。

1.功能定位。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是以乡镇为主,开展农资日用品供应、农产品收储加工销售、土地托管、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合作金融、农技培训等多种服务的经营服务实体,具备“供”“销”服务基本功能,能够承接区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级服务站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

2.创建方式。以基层供销社为基础,通过改造提升,整合吸纳相关服务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打造综合性惠农服务平台。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打造以现代农资供应、良种推广、新型庄稼医院、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土地流转托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平台;蔬菜、果品等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打造以农产品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网上交易等为主的储加销服务平台;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打造以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等为主的生活服务型经营服务综合体。乡镇惠农服务平台名称可以为“供销社”“中心”“公司”等。

(三)延伸村级惠农服务站点。

1.功能定位。村级惠农服务站点是设在村一级的供销社服务实体,就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在农资、日用品供应服务基础上,加快拓展农特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金融等服务内容,其主要功能是架通乡镇惠农服务平台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深入地头。

2.创建方式。依托村级综合服务社改造一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开展“村社共建”新建一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联合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一批,由县级供销合作社牵头组织,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建设一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点。村级惠农服务站点名称可以为“服务社”“服务站”“供销社”“中心”等。

(四)拓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1.培育托管服务主体。鼓励社有企业、基层社和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取出资创办、合作联办、开放办社等方式,发展农业服务企业。同时,从实际需求出发,打造多元化、规模化的托管服务主体,通过农资经营企业独立或联合创建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等服务功能的新型庄稼医院,带动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区供销联社通过股权投资和连锁经营等方式,创建区域智能配肥中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供肥一条龙服务;围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需求,整合系统内外农业服务资源创建农资联盟、农机联盟等具有跨区域服务功能的农业经营服务主体。

2.增强托管服务功能。托管方式由单环节、少环节向多环节和全程托管服务拓展;探索开展联耕联种试点,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创造性地服务农业生产。从大田托管向林果、高原农业托管方面拓展,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覆盖,服务链条由耕、种、管、收向产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延伸。

(五)创新涉农协同服务机制。

1.强化系统内部联合。区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村级惠农服务站点要在沟通信息、完善体系、功能协调等方面紧密配合,形成三级联动格局。社有企业进一步加大上下联合力度,把参与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予以推进。

2.强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惠农平台创建行动,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3.强化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区供销联社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业事业单位的联系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一网多能、一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开展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是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加大协调力度,强化督促指导,确保落地见效。

(一)落实领导责任。

区社强化工作指导,积极与有关部门的对接,协调落实配套政策;相关科室落实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区社加强具体指导和合作对接,引导社属企业主动参与,努力成为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的引领者,充分整合资源,切实落实创建区级中心、乡级平台、村级站点的主体责任。

(二)争取多方支持。

区社积极完善与省社、市社及区直相关部门的为农服务合作机制,争取惠农服务平台创建工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小农户能力提升行计划”“互联网+小农户计划”等工程计划有机衔接、协同推进;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银行融资共同支持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新网工程”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争取承担更多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积极争取实施农业农村部门实施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承担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任务。

篇3: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一、建设“联系点”意义重大

“联系点”是金融惠农工程的重要抓手, 主要任务是面向一个行政村 (组) 范围的村民, 提供基础银行服务, 提供“三农”保险及“三农”期货信息收集与咨询服务, 是联系农民与金融部门之间的服务纽带。

“联系点”是金融服务向“三农”延伸的窗口, 是我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 基础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的创新举措。它切实解决了全省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与乡镇、村 (组) 以下增设金融机构网点成本费用高的矛盾, 是一项真正的惠农利民工程, 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设置成本高的替代品。

曾几何时, 农村老百姓为了一笔小小金额的社保金, 还要跑到乡镇乃至县城去取, 要取的钱甚至还抵不上打车的成本, 十分不合算。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建设的社会意义大过经营赢利的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创新举措的社会意义, 切实将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密度, 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安全、便捷、丰富、高效的金融服务, 共享农村经济和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二、“联系点”的特点

“联系点”是依托转账电话支付终端实现的。无论农业银行的“惠农通”, 还是农信联社 (农商银行) 的“卡乐付”、邮储银行的“商易通”固定电话支付业务等等, 都是利用了固定电话 (无线电话) 功能, 完成转账支付功能, 实现了银行网点柜面业务的延伸。这也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向企业和社会受众提供便捷支付结算渠道, 扩大银行服务对象, 吸引客户和汇集资金的重大业务创新。但是我们所推行的“联系点”却不仅仅在于此, 应该说, “联系点”是利用转账电话支付终端这个工具, 实现了乡镇以下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惠民功能, 它更多考虑的是将现代金融发展的成果惠及万村千乡, 让乡村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现代金融发展带来的服务便利。

一是赋予了新的内容。“联系点”提供的基础银行服务内容不仅包括:通过转账电话的小额现金取款、非现金转账汇款、公共事业费用代缴、账户查询等内容, 同时还赋予了“联系点”假币鉴别、小额零辅币兑换、金融知识宣传等职能。具备条件的“联系点”在与设点金融机构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后, 还可以将服务内容适当延伸到收集农户贷款、“三农”保险服务和农业期货服务的需求信息等领域。但特别强调, “联系点”不是金融机构, 不得办理存款业务。

二是服务受众有所不同。“联系点”不同于各行 (社) 的转账电话服务点, 它的服务受众更多的是为一个行政村 (组) 范围的村民, 提供基础银行服务, 提供“三农”保险及“三农”期货信息收集与咨询服务, 是联系农民与金融部门之间的服务纽带, 而不是某一农村企业和某一个人。当然, 也不否认各行 (社) 的转账电话服务点服务受众也是大部分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职能, 但是, “服务点”更强调的是要为大多数村民服务。

三是布局和布放场地选择上有严格的要求。《指导意见》规定, “联系点”布局要合理。各县 (市、区) 要按照“布局合理, 疏密有度, 竞争有序”的原则, 统筹金融机构在行政村 (组) 设立联系点的分布。设点金融机构可以自愿选择合作的农村商户, 原则上一个村设“联系点”不超过三个。“联系点”的选址必须是在行政村 (组) 有固定营业场所、公共服务比较集中的地方。

这一规定与各行 (社) 布放转账电话支付点 (服务站、点等) 的布放选址要求明显不同。各行 (社) 给有需求的农村企业、个人布放转账电话, 不受指标和地点限制, 理论上可以任意布设, 甚至可以布设在每家每户, 厂矿企业财务室等, 目的就是为企业、个人提供更方便的支付结算服务, 同时作为布放者也可以更好地留住客户、汇集资金, 是一项互惠互利的好事。

而“联系点”的选址和布放, 由于服务受众的不同, 必须要方便农村广大居民, 同时又要防止过度竞争, 因此在布局上一个村组原则上联系点不超过3个, 选址上必须是村组有固定营业场所、公共服务比较集中的地方。

三、正确认识县域转账电话布放的成绩与差距

经过2年多的支付结算便利化建设, 特别是2013年, 襄阳市启动转账电话等支付机具行政村布放“扫盲工程”后, 全市农村支付结算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农行“惠农通”, 农信社 (农商行) “村村通”已遍及县域城乡, 目前, 全市转账电话普及率已达到3.34部/村, 行政村覆盖率已经实现100%全覆盖, 但是离省政府对“联系点”建设要求相差甚远。

一是不规范, 环境差。“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标示牌不明显, 还是原来的“助农取款点”格局, 操作环境差, 有些点服务范围、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制度没有上墙, 选址不规范, 有的甚至布放在村干部家中, 不能起到很好的便民服务作用。

二是没有与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目前所有站、点都只是布点金融机构与选定商户签订了协议, 没有与村委会签订协议, 风险防范缺乏有效保障。

三是审批备案不及时不规范。目前“联系点”依托农村支付结算便利化建设工程建设推进, 网点的备案主要是转账电话、特约商户的备案,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联系点”的审批备案, 导致一些已备案的转账电话商户联系点不符合“联系点”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规范升级或撤并。

四、完成“联系点”建设目标任务的路径和措施

按照省政府要求, 2013年年末, “联系点”要实现90%的乡村覆盖率, 到2015年年末实现全覆盖, 彻底消除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盲点。各级政府和部门、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件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 要舍得下大力气, 舍得人财物投入来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是规范建点。要以“布点整体推进, 功能逐步完善”的目标要求, 以“布局合理, 疏密有度, 竞争有序”为原则, 统筹金融机构在行政村 (组) 设立联系点的分布, 按照“县市政府主导, 人民银行推动, 一家银行主办、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参与, 职能部门协调支持, 乡镇村组配合”的工作模式, 建设规范化的“联系点”。以“涉农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联系点+农户”为模式, 设点金融机构与村委会、联系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 设点金融机构与联系点签订代办协议、风险提示与防范责任书, 以“联系点”店主为主要责任人面向农户代办约定的各项服务功能。

二是明确分工。各县 (市、区) 和乡镇政府要加强对“联系点”建设的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分工, 健全工作机制, 出台实施方案, 认真推动、规范开展联系点建设。各县 (市、区) 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办要发挥牵头作用, 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乡镇、村组及金融机构积极响应, 形成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

没有设人民银行、银监办的市辖区, 要由各区政府办 (金融办) 牵头, 实现“联系点”在市辖区农村村 (组) 的全覆盖。

三是资源整合。各县 (市、区) 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 将地方财政、工商、公安、电信、金融等部门纳入共建单位, 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建立长效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四是考核推动。省政府已将“联系点”建设纳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各县 (市、区) 要将联系点的建设推广工作与金融信用县 (市、区) 创建、乡镇政府绩效考核等有机结合, 乡镇政府要将“联系点”建设作为信用村 (组) 、信用乡镇创建的重要内容, 建立落实层层部署、层层考核的有效机制。

篇4: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做爱心使者,建和谐家园,创文明城市。

二、活动时间

7月份——10月份。

三、活动内容

1、让我们的出行更有序——“百日文明交通”志愿服务行动。组织文明交通志愿者,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深入开展“文明等候请排队”活动,创建文明交通示范路口、示范路段和示范公交站点,大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倡导文明出行,打造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

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交警支队、市交通局、市公交公司、各区文明办。志愿者:文明交通志愿者。

2、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美化市容环境志愿服务行动。结合创城集中整治行动,组织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广泛开展“我爱我家——与文明同行”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护绿,对社区卫生、野广告等开展大规模的集中清理活动,重点治理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建筑工地等部位环境卫生,着力改变乱扔垃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现象,建设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团市委。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环保志愿者。

3、让我们的老人更幸福——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以社区志愿者为主体,以“爱心助老、情暖江城”为主题,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服务形式,对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医疗保健、文体健身、法律援助等服务,使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

责任单位:市老龄办、市民政局。志愿者:社区志愿者。

4、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爱心便民志愿服务行动。继续深入开展“温情候车屋”、“如厕也温馨”活动,广泛发动临街商家加入“温情江城”爱心便民联盟,同时启动“爱心传递伞”活动,将印有统一标识的万把“便民伞”投放到便民店,市民凭借有效身份证件领取,以解不时之需。“便民伞”传递爱心、传递文明,将成为我市“温情江城”品牌活动的又一有效载体。责任单位:市文明办、江城晚报社、中国移动吉林市分公司。志愿者:温情江城便民联盟店、江城晚报社志愿者家园。

5、让我们的举止更文明——《吉林市市民文明公约》宣传普及志愿服务行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修订《吉林市市民文明公约》,在主要街路、社区、公共场所等处进行悬挂和张贴,并组织志愿者深入广场、社区、学校进行宣传讲解,使《吉林市市民文明公约》妇孺皆知,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各区文明办。志愿者:市民道德观察团、社区志愿者。

6、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护卫志愿服务行动。家庭护卫行动由举报监督、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实践、舆论宣传四大行动组成,发动数万家庭和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自觉抵制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有害信息,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促进健康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责任单位:市妇联。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家庭教育志愿者、“五老”网吧监督志愿者。

7、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扶贫济困助残志愿服务行动。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的志愿者,要通过捐资、捐物、送医、送技术、探访、办实事等多种方式,走访慰问贫困户和残疾人家庭,体验贫困群众生活。

篇5:惠农服务平台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农村的落实,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完善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根据安徽省科协《关于开展安徽省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有关要求,开拓进取、创新机制,紧紧团结和凝聚广大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带领他们持续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指导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对象和各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示范农技协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引导其他在农村科普工作方面积极性较高、组织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科普组织中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市各级示范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科普组织中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

通过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各级科协对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凝聚力

明显增强,为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开展科普服务的能力普遍提高,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能力建设有较大推进,科普惠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建设条件

科普惠农服务站是在各级科协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带头人所在单位等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建立的,长期面向农民开展科普服务的场所,要按照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标准和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村级科普活动站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基本条件是:

1、愿意承担科普惠农工作义务,能够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长期、有效的科技推广、宣传、培训和咨询等服务。

2、有固定的科普活动和培训场所,有科普图书室和科普宣传栏。配备适量的用于科技推广、培训和咨询等服务的音像设备、电脑、科普图书和科普宣传画等,具备便利的服务窗口和交通条件。

3、有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群众基础好,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联系方式公开的技术服务队、示范户;有固定联系、定期指导的专兼职科技专家。

4、具备开展科普惠农服务工作的制度保障。有相关的日常管理制度,有定期开展科普惠农服务的工作计划,有科普工作计划和科普工作规划等。

5、积极配合科协、农业、科技等部门,主动参与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经常了解、搜集农民在科技方

面的需求,及时向科协和有关部门反映,逐步成为“农村科普联系点”。

四、组织实施

市科协负责全市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的组织、指导、经验总结和追踪问效,制定实施工作方案,重点抓好已表彰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对象和省市农村科普示范单位科普惠农服务站的建设,发挥其有效作用。加强对县级科协和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各县(市、区)科协对申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对象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自2010年起,所有申报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必须建有科普惠农服务站。

各县(市、区)科协负责选择和动员本辖区内积极性高、基础设施条件好、辐射能力强的农村科普组织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并依托科普惠农服务站开展科普工作。指导、帮助科普惠农服务站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计划、服务规范等。优先为科普惠农服务站提供科普图书、挂图、光碟等科普资源,指导科普惠农服务站有效利用科普资源。帮助科普惠农服务站扩大示范效应,大力宣传科普惠农服务站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提升科普惠农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挖掘典型,总结经验,探索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工作机制和模式。

五、工作要求

1、要高度重视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把推进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纳入科协重要工作日程,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

2、各县(市、区)科协要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指

导科普惠农服务站制定工作制度和服务规范,为科普惠农服务站提供各种形式的技术支持、交流和培训,提供各类科普宣传资料和科普设施,支持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

3、各县(市、区)科协要加强组织管理,严格按照市科协科普惠农服务站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努力做好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各项工作。

上一篇:桥梁护栏下一篇: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