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因动而导,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因子——“心动课堂”浅读及实施初期的疑惑

2022-09-11

一、理论基础

“新学习”的基本理念源自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旨在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学习力的发展是学习的核心目标, 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的综合体现。“新学习”不仅是看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质和量, 其实质是:是否知道学习什么、获取什么知识;是否掌握知道从哪里学、通过什么途径学;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融入生活;是否具有建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和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本领等。

心动课堂就是建立在新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追求学习生活化与创新化, 追求学习的内在自觉与外在互激, 追求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追求学习的心动与行动, 追求从学会到会学。

二、基本内涵

(一) 核心之一——“心”

“心动课堂”的基本旨意是要求将传统课堂中静态而离散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以学生和教师为载体统整起来, 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去激发、调动、维持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而形成教学活动。心动课堂的“心”主要指称师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凡教师和学生围绕着“导”和“学”展开心理认知活动或行为的时空范畴都是课堂的场域,

(二) 核心之二——“动”

“心动课堂”强调教学目标、课堂行为、教育经验、教学组织形式等激发、维持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教学目标对学生思维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课堂行为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经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原材料, 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环境。它的核心是将教育性经验 (即课程内容) 转化为探究问题, 再将问题转化为学习情境;将情境转化为学生意识到的问题, 再将学生意识到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行为;将问题解决结果的展示作为思维过程的展示, 使学习效果的分享成为学生思维的共享。

“心动课堂”中的“动”是指师生思维在课堂上“动”, 关键在于学生思维之“动”。教师赏识学生的探索与质疑, 鼓励学生每一点进步, 师生之间协调一致,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从激动、感动、活动、律动、再到心动的过程:通过三维目标呈现, 个性化的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学生“激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将生活与文本联系, 展现教师情意状态, 实现学生“感动”;通过自学、提问、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 师生共同成长, 给予学生更多表达、提问、反馈、讨论机会, 实现学生“活动”;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安排、可行的教学程序、积极的课堂评价等环节实现教学行为的“律动”;在激动、感动、活动、律动的基础上,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调一致, 达到“意念上想学、情感上乐学、行动中能学、过程中善学”, 实现师生“心动”。

三、课堂形态

(一) 从“激动”到“心动”

心动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特点, 并能随着课的进行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使课堂中充满了“动感”:让教材“动”起来, 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让气氛“动”起来, 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让教师“动”起来, 引导学生自然感悟;让学生“动”起来,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 从“师问”到“生问”

心动课堂以对话和探究教学理念为指导, 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以增强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形态。在教学预设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放手发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它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结合, “师问”与“生问”的交融, 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立体、交互、多向的信息传递与沟通, 达到思想的激荡与升华,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 它也保证充裕的“前理解”时间和对话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思考, 自悟自得, 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 形成个人的理解, 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三) 从“个体”到“团队”

心动课堂强调师生的合作, 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建立师生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让学生必须积极参与, 给予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心动课堂也强调生生合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学习任务进行聚焦和分解, 下派到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得到学习任务后, 进行分工、互助和组内交流讨论, 从而逐渐形成小组的合作与帮扶机制。

四、教学策略

(一) 以学定导, 以导促学

“以学定导”即强调应该根据特定年龄和学段的学习者身心特征、特定类型知识的学习条件、特定类型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追求的特定学习结果以及学生表现的学习行为与评价行为, 来创新教师“教”的角色、选用的教学方案、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教学实施行为、教学评价行为等。

“以导促学”旨在把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灌输者、“统治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造具有安全感和亲切感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自主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体验、探究和展示的过程,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管理、督促、指导、纠偏、鼓励和评价等。

(二) 随心所欲, 因动而导

“随心所欲”体现有层次性。首先, 学生与教师应紧紧围绕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展开思维活动。其次, 学生与教师应以教科书为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 并根据教科书所承载的思维活动来展开思维活动。最后, 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活动应伴随课堂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自然演进。

“因动而导”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三种行为:一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来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方法、形式和内容;二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活动来创生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新范例或教育性经验;三是创设适应学习者特征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行为要视学习者的思维状态而动, 课程内容所包括的教育性经验或范例要根据学生在此时此境下的思维状态而定。

五、实施的疑惑

(一) 素质与分数的纠结

有人认为, 心动课堂把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 学生确实受到了很多锻炼,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 品质和人格很有好处, 但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高甚至下滑, 面临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搞心动课堂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背道而驰。实际上, 心动课堂搞的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第一素质就是学会学习。当然, 实施初期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技术, 学生不适应自主学习, 成绩提升慢或者有所下滑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今天改, 明天就要成绩。课改不是灵丹妙药, 不能急功近利, 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 走过艰难一段路程, 前面就是金光大道, 学生成绩开始大幅度提升。

(二) 减负与增压的矛盾

有人认为, 心动课堂是以增加师生的负担为代价的结论, 这和国家提出的减轻学生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的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兴趣, 让教师的劳动没有创造性。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不能光从减量上下功夫, 要从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增加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上去考虑, 如果学生喜欢学习, 教师喜欢教育, 负担就迎刃而解了。

(三) 多讲与少讲的选择

多讲、少讲与不讲是大家争论最多最激烈的问题, 一些人误认为心动课堂就是否定教师的讲, 坚决维护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 心动课堂不否定教师的讲, 坚决否定教师的满堂灌的做法, 因为满堂灌就不可能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 就不可能实现多维目标。心动课堂提倡的是“以学定导, 以导促学”, “随心所欲, 因动而导”, 以学促导, 导学相长。也就是说教是为学服务的, 反对脱离学的导, 多讲、少讲与不讲其实质是如何认识导与学的关系问题。

(四) 高效与团队的疑惑

有人认为, 心动课堂不一定就把学生分成小组团队, 小组团队学习方式太乱, 课堂纪律没有保证。实际上, 小组团队是心动课堂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也是心动课堂的基本高效学习的基本单位。没有小组团队就不可能实现大容量、快节奏, 高效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就没有载体, 多维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五) 导学案与专题训练意义

有人认为, 提高课堂效率, 不一定用编制专题训练, 教师没有时间, 没有必要去编制。实际上专题训练是心动课堂的一个重要抓手, 是心动课堂的导航仪, 没有专题训练心动课堂就失去了质量评价的核心, 学生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 课堂上就谈不上进行合作与探究, 就没有思考、质疑、展示与对抗。……就没有了心动课堂。当然, 初期可以叫导学案, 中后期高年级的学生逐渐的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规律了, 就叫专题训练。

(六) 展示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有人认为, 展示把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 会耽误大量的时间, 课堂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 心动课堂就变成了拖泥带水的低效课堂了。实际上展示是心动课堂的核心文化, 只有通过展示学生才能在体验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展示才能有大量的课堂生成, 学生可以在生成中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

(七) 优生与差生的兼顾

有人认为, 心动课堂的这种形式, 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距离考上好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 不利于优秀学生的提升。实际上,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必须考上好学校, 而是必须让人真正成为人, 教育即人学。成绩好的同学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 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所以, 优生会更加优秀。

心动课堂是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心动的学”为中心, 以“以学定导, 以导促学”, “随心所欲, 因动而导”为策略, 以自学、合作、展示、反馈为基本流程, 学、导、练、研, 团队建设, 课堂评价, 学校管理等为抓手, 是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最幸福的教育人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初期, 必然会出现一些疑惑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只要坚持不懈、发展创新、勇于前行。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和活力。

上一篇: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究下一篇:论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期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