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2024-04-30

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精选7篇)

篇1: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作者/石秀丽

石秀丽

【摘要】广西壮语区学生作文语言夹杂壮语方言的现象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质量,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比较壮语与汉语表达习惯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作文教学,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目的。

篇2: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1.壮族学生作文语言现状

多年来,我一直被学生的作文语言夹杂壮语方言现象困扰着。壮族地区的乡村学生,他们的作文语言现状令人头疼。下面是学生作文片段:“路过一遍(片)西瓜地,口渴得很,多想要一个来吃,想来想去,这样做不得,去家吃水好过。”(《那一段时光》);“翻看笔记本,里面写着一句话:‘小杰大笨猪。’然后下面配一个画,顿时,我想到,我的笔记本里写这样的话,他不会生记(气)我吧?”(《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在我们生活的个社会里就像是一条银河系,而那里有很多的星星,有的星星很平凡,有的星星很灿烂,每一个人都敬佩那些星星,自己希望也成为那星星一样。”(《我也追星》)。读着这样的文字,不免让人心情沉重。学生由于受壮话语言习惯的影响,说话带着壮语的味道,作文语言就夹有浓浓的壮语乡土味。

2.成因分析

⑴语言的思维习惯不同

人的思维习惯决定了人的语言习惯。对于以壮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自然是建立在壮语思维之上的。壮话里往往会省略一些成分,用汉语来衡量就是成分残缺。比如:“我们是山区。”“我们是大石山区,连水都没喝。”“我们家家户户都有楼,都有甘蔗、都有摩托。”相反壮话里又有许多重复嗦的成分,比如:“戴帽草帽”“喝水开水”“穿(布)西服”等等。这些语言习惯都影响到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

⑵壮话的声韵语调与汉语的声韵语调有较大差别

壮语有8―12个声调,世界上声调如此丰富的语言是少有的。加上壮语与汉语本来就不属同一语系,语音上的差别相当明显。正是这样,壮族学生用汉语来表情达意就比较困难了。以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北壮方言区作为代表,(教学论文 )主要分布在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县区里,以田东县和田阳县为例,就普遍存在普通话声韵失误的现象。例如普通话q字母在百色壮语中,声母很可能被发成[x]。或者普通话中撮口呼韵母,在百色壮语中很可能被发成齐齿呼。正是这些语言上的种种差异使得壮语区学生把口语转化成书面语的时候就可能闹出笑话。

⑶语序不同

语法方面,壮语的语法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的语法手段,主语在前谓、宾语放在主语后面,定语都是后置的,如:“花红、马白、河大”等。汉语里“这是你房间的钥匙”,而壮语字面语序中则是这样表述的:“这是房间你钥匙。”还有汉语里说“我先走”“你先吃”,在壮语字面语序是“我走先”“你吃先”。另外,对家禽的称呼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汉语里所说的“公牛、母牛、公鸡、母鸡……”,在壮语的语序里就得说成“牛公,牛母、鸡公、鸡母……”。

这些语法上的差异就直接影响了作文语言的正确表述。因此,学生在作文中会出现“妈我下楼来叫我吃饭(我妈叫我下楼来吃饭)”“爸我去街平马买东西(我爸去平马街上买东西)”等等诸如这样在语序上颠倒混乱的情况。

⑷壮语量词的通用

在壮语中,词性的种类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上却有较大的区别,特别是量词,如壮语中的“布”一般是指人的量词,有“个”“族”等意思,而“土”(“只”的意思)这个量词则通用于所有动物,如“猪”“马”“牛”“鸡”,在壮语中统统称为“土猪”“土马”“土牛”“土鸡”。“恩”(“个”的意思)这个量词,通用的程度更加广泛,所有的家具农具以及房子、桥梁等建筑物都说成“恩”。这种量词的通用势必会影响学生汉语的书面表达。

二、教学策略

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过:“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面对壮语与汉语的差异,如何使壮族学生尤其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语言更为规范、更具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

1.扩大阅读量,培养汉语语感

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觉扩大他们的阅读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时下,即使在农村地区,电视,电脑等已普及乡村。各种时尚、新颖的现代语言在社会与校园中层出不穷。如;歌词、广告语、网络语……这些语言完全可以让学生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课外阅读也是作文教学的又一延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或者报刊、杂志,对其中的玑玉之言,精彩的章节片断要求学生细细咀嚼,从中品位,鉴赏优美的语言。将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语,句子摘抄下来,并写出简要的点评,甚至加以模仿。这样,渐渐的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他人的语句也会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写入作文当中。

2.加强“汉语言交际”及思维的训练

⑴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其原因就是先天不足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壮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应该给农村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必须学习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营造良好的汉语言语感环境,使学生时时处在现代汉语规范的发音、语法和逻辑思维的环境中,逐步把普通话作为第一母语,从而有效的提高语言的规范性。

⑵加强“汉语言交际”训练

在农村,由于受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的孩子较城市的孩子来讲,总显得呆头呆脑,羞于在人面前讲话,久而久之他们就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必须先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常开口”。开展丰富的“语言交际活动”。如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自行找各种体裁短小的文章在班上朗读、进行各种演讲,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动口”的积极性。

⑶加强“汉语言思维”的训练

除了对学生的外部汉语言――听、说、读进行训练外,还要对内部汉语言――思维活动进行训练。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话怎么说,作文就怎么写”。由于壮族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用壮语言的思维来表情达意。因此,要注意对壮族学生进行“汉语言思维”的`训练,有必要专门针对壮族学生补充一堂汉语言语法课程。

3.强化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技巧作文讲究语言的魅力,就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作文语言富有韵味。就要适当引导学生巧妙运用一些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如:

⑴变换句式法

句式的选择也是锤炼语言的方法之一。在汉语言中,从句子的语意轻重强弱看,有主动句和被动句,正装句和倒装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从句子的语气上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句子的节奏上看,有长句和短句,散句和整句……如果能够恰当灵活的选用,在作文时,意思的表达会更加有韵味,更达到溢于言表的情意效果。

例如,在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两段话:“我的老家在******――一个与越南毗邻的偏僻的小山村里。可我却是在县城长大的。上中学以后,我就一直梦想能够回老家走一走,看一看。”这样一句话的表达就过于平直了。我就曾建议这位学生将这句话改为:“在县城长大的我,却常在心里惦念着乡村――一个与越南毗邻的偏僻小山村,因为那就是我的老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走一走,看一看啊?”再如:“离家很久,我很想念家乡了,也很想念那片菜园,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看看呢?”若改为:“离家很久了,不知我所钟爱的那片菜园是否依然如故,想家时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它的美丽与热闹,也许那便是我一片悠悠乡愁的寄托吧!”经过那么一修改,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情感的却不同,前者改后是疑问句,第二句是感叹句,这一句式的变化就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怀念的效果。

⑵修辞表现法

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使深奥的浅显化,抽象的具体化,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一学生在《当我面对倒数第二的时候》时是这样描写自己痛苦心情的:“夜幕降临了,我蜷缩在冰冷的被窝里,似一只受伤的小猫在无助地舔着自己流血不止的伤口。”“手里拿着千斤重的成绩单,我的脸在冷笑,其实心里早已哭得滂沱。”这两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极度悲伤的心情。笔者发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相比于其他手法与技巧来说更为得心应手。

⑶名言警句、民谣谚语引用法

有些名言警句往往是一两句话,就能讲出一条经验,阐明一个道理或者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悟出更深刻的意味,若能恰如其分的运用,能使作文语言增添文采。尤其那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或多或少的都会有农家民俗,壮家谚语的语句。比如:“火要空心,人要实心”“牛贪食跌崖,人贪食害己”“喝水莫忘挖井人,赏花应谢育花人”……这种谚语就是劝解人们修身养性,表彰美德,讽刺恶习。学生完全可以适时拿来做为己用。那么文章语言必定靓丽精彩。

总之,有魅力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像的空间,耐人寻味。因此,在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掌握一些方法技巧:不必直说的,不妨藏起来让人意会;不便直说的,不妨迂回曲折一些;感情强烈能打动人心,不妨把直露的倾诉稍稍收拢……当然,光靠这些方法就想增加学生语言的魅力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些方法是从前人或别人的文章中总结出来的,让学生学习参照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所以,应该让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多练,苦练且善用,这样才能熟能生巧。

荀子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而我们要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壮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作文语言更为规范,更具魅力,那么唯一的选择只有多读、多听、多写。教师也不仅是多传授方法即可,而是要引导出学生自身的“写作源泉”。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在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程翔:《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中学语文教学》,.

3.曲天立:《作文是什么――对“作文教学”的检讨与反思》

4.白春雷:《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作文教学实验》

5.申振贤:《个性p新锐p思维品质――对现代作文理念的思考与尝试》

6.叶海林:《作文创新贵在解放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7.

7.叶圣陶:《作文论》

篇3: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自教育部教基[2001]2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及《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作为督促、检查、指导、规范小学英语教学的标准以来, 全国各地的小学都相继开设了英语课程, 不少的专家、学者也对小学英语教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评估与测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反思、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

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与教师的队伍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对云南文山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师资队伍状况开展了广泛的调查与分析, 并提出了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措施, 与大家商讨。

2 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山州与越南的河江省、老街省接壤, 许多村庄的少数民族语言是相通的。下属的八个县共有小学3721所, 参加英语课程改革或开设英语课程1826所, 占49%, 基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 但也有部分学校因师资原因从四年级开始开设;全州共有小学英语教师2174人, 英语专业毕业的有1744人, 全日制本科毕业的基本没有, 大多数是专科, 且还有一部分为中专生;从以上数据来看, 似乎转岗教师并不算多, 比例不大, 但学历偏低。另外, 在全州3721所小学中, 城区小学仅有29所, 由此可见, 文山州的小学几乎分布在农村。29所城区小学均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 共有609个教学班, 150余名英语教师 (含20余名转岗教师) , 开设周学时为1~2学时。

由于课改实验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显现出结果, 为了如实地掌握实验情况, 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参与了文山州教育局对参加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进行的调查, 内容包括课改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改经验及存在的困难;调查方法有听课、座谈、访谈、访问、问卷、档案查阅和自然观察。通过调查, 发现文山州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实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组织管理

1) 课程改革实验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组织得力的学校教师积极性高, 探索意识强。反之, 领导不力的学校则存在不少问题。从州教育局每年对各县、各学校课改实验进行的评估情况看, 只有少数城区学校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大部分乡村小学没有什么显著变化, 主要原因是乡村小学的校长及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 还不能下决心大胆实践, 有部分一线老师仍处于怀疑犹豫、被动听令和等待观望的状态。

2) 传统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改革探索跟不上, 虽然评价观念有一定的转变, 行为也发生了些变化, 但评价的目的不明确, 方法死板、单一等都严重束缚英语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课改的进展不均衡, 课改的效果不一致, 低年级比高年级好, 城市比农村好, 年青教师比老教师好。英语学科的校本课程难以开发,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这方面的成果, 甚至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基本设想。

2.2 学科教学

2.2.1“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

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推进, 教材内容不断更新, 课堂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淡化语言知识的传授。但部分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知识的讲解占主导, 讲解过多、过细, 学生言语技能训练较少。教师一味地把课文的全部内容灌输给学生, 死抠语法, 让学生机械记忆, 反复强化。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过, “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就是讲得太多, 他试图以教代学, 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语言技能的掌握不是教师教学生会的, 而是学着说会的, 学着用会的。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没有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出发, 把简单的语法规则复杂化, 把教学内容难化,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难。长此以往, 部分学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

2.2.2 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化, 教学效率过低

有的教师教学形式多样, 组织活动频繁多样, 课堂气氛热热闹闹, 但纵观教学全过程, 教学活动似乎与教学目标没有必然的联系, 既没有语言知识的呈现, 也没有学生学习、训练、巩固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虽然提倡“任务型的教学”, 但完成任务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个个活动的堆砌, 活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因为语言知识对于一周仅接触两三次英语的小学生来说, 无疑是形成言语技能和交流能力的拐杖, 所以知识学好了才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快乐, 这样他们才能对英语保持永久的兴趣, 否则就只能成为形式上的快乐。

2.2.3 课时少, 教材难度大

受国家教学标准规定的课时限制, 小学英语周学时均为2-3学时。《新课程标准》虽然进行了修订, 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 实用性及可操作性不强。但受师资、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大多数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只能开设1~2学时。课时少, 教材难度大, 内容多, 跳跃性大, 没有更好地体现出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编写原则。这也许更适合于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地区, 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州、市、县, 尤其是农村来说, 使用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

2.2.4 教师课堂评价好声一片, 流于形式

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与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采用一切可用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的参与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出现“Good”“Very Good”好声一片, 只要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 尤其是教师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的随意性夸奖, 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从而失去了鼓励的真实意义。

2.3 教师发展

2.3.1 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是农村教师学历达标, 专业不达标

结合本州的实际, 州教育局根据《意见》要求, 从2001年秋开始, 城区小学均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有条件的农村小学也要有计划地相继开设英语课程。当时, 小学就没有英语教师储备, 结果造成师资储备严重匮乏, 学校只好安排学过英语或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非英语专业教师来承担如此重任。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和引进, 但英语教师缺编仍未得以解决, 专业教师远远满足不了小学均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需要, 因此目前在农村出现了英语教师学历达标、专业不达标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3.2 教师课时多、任务重、压力大

小学英语师资严重匮乏, 英语教师工作量过重。每个英语老师任教一般在16~22节。每天还有早读或学校安排的对部分学生的英语强化辅导或兴趣小组活动, 课后还有6~8个班 (大部分都是跨年级) 的大量批改任务。因为英语是小学科, 有的教师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 还有的要兼学校的校务工作, 致使他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 提高自身的素质, 更谈不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会停滞不前, 教学效率会大大降低, 从而将阻碍英语学科的发展。

教师的压力首先来自于家长, 由于部分家长 (尤其是城区的家长) 不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 并且总是用以往的眼光对待英语课程, 他们认为教材有什么, 教师就应当教什么, 而且学生就应当掌握, 凡是孩子不会, 就是教师教的不好。其次来自于高一级的学校,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学任务不同, 如果不考虑小学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和相关因素 (教材、课时) , 只拿学生会多少个单词、掌握多少个句型来衡量小学教师, 势必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 对小学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 各县自上而下对英语学科的各种监测, 并把监测的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学好坏、质量高低的标准, 作为老师评优、晋级、履职考评、评职称的依据, 甚至有的还作为教师评聘的先前条件。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们普遍认为压力太大, 干得太累。

2.3.3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巨大惯性仍在阻碍着教师角色的转变

部分英语教师口头上知道课改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但在行动中却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有的在理论上基本知道课改应如何进行, 但在行动中有时又会无所适从。部分英语教师没有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核心地位。他们认为学生能力素质低, 无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的学习, 认为学生很难学会学习, 教师也就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些英语老师还不知道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或者比较机械地应用探究式教学。

众所周知, 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是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保证。小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决定着小学英语教学的巨大投入能否收到应有的效果 (宋玉琳, 2002) 。加强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是推进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前提, 也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周丽娟, 2002)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文山实际, 要切实加强文山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与培养, 最大限度地改进文山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的教学环境, 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 确定学科培训目标。根据十八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骨干教师成长规律, 遵循教师培训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 结合文山农村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实际, 努力建设起一支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省、州级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 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文山农村小学校英语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 达到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教学骨干的水平, 并通过他们在返岗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带动全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总结、借鉴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学骨干培训的经验, 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 根据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与发展趋势, 帮助农村中小学骨干英语教师深化理解英语新课程改革, 促进英语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切实提高英语学科教学素养, 全面提升农村的英语教学品质与效用。具体包含三个方面。

(1) 强化英语学科教学理论

通过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 进一步帮助受训教师了解英语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学习英语教育前沿理论, 根据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 应用与创新英语教育模式与方法, 并能在具体教学中恰当地应用。提高实施新课程和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 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培训对象进一步深化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知识和方法, 能够结合农村小学校教学实际, 主动思考和解决新课程教学问题, 形成相应的教学问题解决成果, 由此提升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2) 更新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

通过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 促使教师进一步巩固并更新英语学科知识, 将小学英语基础知识、语用知识、语感知识、文感知识等学科知识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应用到英语文教学中。同时, 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英语学科教学知识, 懂得英语学的特殊规律, 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 并能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探索课堂教学本质, 养成科学的教学反思与预见习惯, 能够快速正确地选择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对策和基本方法, 切实贯彻学生本位观, 体现英语教学的实践取向。

(3) 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素养与教学品质

通过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 升华受训教师的教育理想, 强化教育信念, 铸造师德师魂, 优化师言师行, 提高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提升英语骨干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教育能力、专业化发展水平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帮助形成独特的教育艺术、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培养良好的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 充分发挥英语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带动和指导作用。

2) 明确培训内容

通过对文山州新课程实验情况的调查分析和上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我们认为以文山为代表的跨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课程设置: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文山州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骨干培训课程应该包括英语基础教育改革宏观研讨、相关学科与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和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2) 课程资源:《英语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学英语教师的必修课程。英语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教师要求充分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网络资源、校内校外资源, 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且具有时代内容的健康、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英语园地、英语角、示范课和观摩课录像、网络等教学资源, 丰富和拓展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渠道, 开阔学生视野, 也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 注意培训的方式

根据教师教学任务较重, 教师过于分散等情况, 可以采用网上学习交流, 网下实践体验, 适度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具体阐述如下。

(1) 网上学习交流:这是远程培训的主要方式, 受训者通过登录远程培训系统, 注册相关信息, 取得培训资格, 并按照课程安排, 自主阅读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文本、PPT课件及其他相关资料, 观看培训教师的讲座录像, 通过各种音频视频交流工具, 开展学习研讨。

(2) 网下实践体验:网下实践体验主要由各县教育部门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实施, 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主要包括微格教学、示范课和教学考察等形式。

(3) 适度集中培训:集中培训可增强远程培训的直观感和现场感, 有利于激发受训学员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升远程培训的质量。具体可以采取派出专家组、学员进学院及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

4) 加强培训考核与评价

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员所在学校督促学员撰写教学案例, 由学院组建学科专家组对学员撰写的教学案例进行批阅评判;根据制定的考核标准对学员的“公开课”进行考核。在返岗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 学员要做到能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原有问题, 并对新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及解决能力, 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要充分体现培训的成果。

5) 加强组织与管理

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成立培训机构或指导小组, 制定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 如: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学员评比制度、学员评教制度、督导评教制度等, 对培训的组织管理、学员的学业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指导。为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确保每门课程都能达到相应的培训目的, 对各课程的评价, 除了学员评教外, 聘请与本培训无关的专家、学者或一线名师担任督导, 对教师的答疑、课程内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并对相关课程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本调查与分析及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但由于调查范围限于云南省文山地区, 而全国各地区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未必能反映或适应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部, 期待与大家商讨。

摘要:该文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师资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提出了教师培训的措施, 与大家商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张湘君.台湾小学英语教学面面观[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1 (5-6) :25-33.

[2]江丽容.小学英语现状思考与对策建议[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2 (6) :11-12.

[3]宋玉琳.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2 (6) :13-14.

[4]周丽娟.转岗培训小学英语教师[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 (9) :15-16.

[5]于业宏.回顾展望任重道远——大连市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与反思 (下) [J].辽宁教育, 2009 (9) .

[6]英语课程实验稿内容.小学英语教师版[EB/OL].任教论坛.http://bbs.pep.com.cn.

[7]王淑芳.佳木斯地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1) 17-19.

篇4: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功能 观念 对策 优化

民族地区多处于西部省份,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投入力度不够。但是,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体育教学现状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由于地理环境、场地器材、领导意识及学生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分析当前民族地区体育教学现状,对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家长及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

1.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未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2. 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民族地区,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忽视了“身体第一”。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训练和作用。

3. 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我们应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耍,而没有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解决体育教学现实问题的对策

1. 加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2.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促使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淤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于积极组织或参加市、县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与体育教师工作水平。盂关心广大体育教师生活,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 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应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要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 ( 以游戏性方式);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 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放羊式”教学转化为愉快的开放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 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民族地区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篇5: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壮族地区;衔接英语;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背景的差异

在壮族地区的普通中学,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英语科往往是特别薄弱的科目。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许多农村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程,或者开设英语课程不完善,因此到初中就读七年级,大部分的新生在小学时没有学过英语,而少部分同学有英语基础但很薄弱。然而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外研小学衔接版的教材,新教材要求七年级新生应当具备已学习三年或四年英语基础的水平。七年级一开始的课文内容词汇量大,知识梯度跨越性就较大,对于没有小学英语基础的同学要想直接学习这样的课程,难度是很大的。

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七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们要先补教较多的小学基础知识,然后又要完成衔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但是,时间紧,任务重,老师和学生都面临同样的压力。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一方面着力补上相应的小学基础知识,一方面扎实地抓好七年级课本的教学,探索合适本地区小学与初中英语衔接教学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实效。

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有效教学,是在设定的教学时间等资源条件下,达到或超过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学的高效益是有效课堂的核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实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壮族地区小学与初中英语衔接教学的有效性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教师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的时代要求教师要做学者型、研究型的人才,教师既要钻研教材,更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教师要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其次,教师能按照教学目标顺利解决引导学生、处理教材、选择教法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壮族农村学生的存在的问题:学生基础差,有的同学特别是[t]/[d];[k]/[g];[p]/[b]等不分,在教学上,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措施。

(1)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的英语学习,我们要教学生26个英文字母、48个音标因素,再教小学应掌握的189个单词。首先,在教48个音标因素时,就把小学应掌握的189个单词进行音标注音,然后进行分类,设置放在48个音标因素分类表里,进行英、汉、音标三方注解,让学生对单词音标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例如:[e]ten[ten]十,red[red]红的,bed[bed]床,egg[eg]鸡蛋,head[hed]头,leg[leg]腿,yes[jes]是的。其次,为了让学生便于记忆,再按189个单词的字母顺序进行教学,而且注解有音标,再让学生学会练拼读单词。经过这样两轮的单词,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了189个单词了。我们还自己制作了这189个单词的录音,而且有英汉互译,拼写字母,十分有利于学生朗读和记忆这些单词。最后,小学英语部分单词进行分类教学,例如按数词、时间、星期、月份、季节、颜色、交通工具身体部位等进行教学。

(2)结合课文内容,编写一些小学衔接初中英语的重要句型,进行英汉同声互译教学,并将这些句子录制成录音MP3,让学生反复跟读,尽快彻底掌握好这些句型。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果的。根据课文编写课本重点词组、句型的小册子,也并将这些词组、句型录制成录音MP3,让学生反复跟读,尽快彻底掌握好这些句型,利用这些词组、句型突破单词和语法。以上做法的实施,让学生胆子大起来,开始敢于跟读单词、句子了。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我们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等差异,设计不同的任务,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模仿朗读、复述或转述课文、设计课堂对话、模拟记者采访、游戏等活动,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

3.将疯狂英语引进课堂

这几年来,随着新一轮的英语新课程改革,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疯狂英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疯狂英语的理念确实能帮助好多学生克服内向、害羞、胆怯的心理。疯狂英语核心是一种恒心、一种毅力,从内心上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内在的自信心。一方面,疯狂英语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自信心,“热爱丢脸”让学生不再害怕因讲错而丢脸,“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感,而“口语突破听力”“口语突破考试”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能力和技巧。

在课堂上,疯狂英语的方法主要是反复操练课文的重点句、难点句,这对于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4.注重教学反思

教育环境与教育的对象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我们要及时做好教学反思,了解学生意见,收集教学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正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反思可以分为当天教学反思、一周的教学反思、一个学期的教学反思,而且要做好相应的记录,记录成功与不足,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等。

经过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在七年级的英语教学初期,注重小学与七年级英语的衔接教学,让大部分“零起点”学生能适应“衔接版”教材,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七年级英语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为整个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优生面还不够广,学生总体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持久性有待培养。

隨着社会教育的发展,今后七年级英语教材的应该都是属于“衔接版”的教材,而较多偏远小学仍未能开设英语课,有一些小学生上初中后,他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零起点”学生面对“衔接版”教材。这样的窘境将还长期存在,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寻求更合适于壮族地区的小学与初中英语衔接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壮族地区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2]肖川.有效教学的策略:2011报告.

[3]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阳.李阳疯狂英语:十大焦点[Z].李阳疯狂英语网站.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七中)

篇6: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1、教师的教学现状

(1)作文教学只为考试服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试"痕迹颇深,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性,学生作文缺失个性,成为千篇一律的考试作文。

(2)作文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或局限于作文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作文素养的提升。

(3)部分教师作文教学松散,没有预先的全盘考虑,无系统写作计划,作文课上,随手拈来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或是零星的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练,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4)课堂仍以“教师,黑板为中心”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失去写作文的兴趣。

(5)作文批改不详,大多只根据作文篇幅打上一个“神仙分”,写上一个日期;讲评畸形,教师在写作之前,缺乏有效的指导,在写之后大多只展示一下好的作文,或介绍一下观后感,或解释一下考试时作文打分标准,缺少必要的讲评。

2、学生的写作现状

(1)学生普遍对写作文不感兴趣或兴趣不浓,一提起作文就头疼,不知道如何下笔。

(2)学生所写的作文大多只局限于农村生活题材,视野狭窄,立意不深,取材俗套,语言空洞,行文按老师提供给的模式套化。

(3)绝大部分作文水平低下,大部分作文只会叙述一件简单的生活琐事,并且结构层次不明,叙述语句不通,错别字较多,乱涂乱画严重,文面十分的不好看。

(4)抄袭现象严重。因为可供农村学生阅读的书籍贫乏,他们的知识容量也就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时“无米下锅”, 自然就只能按照作文的要求整篇或者部分抄袭已有作文范文应付老师。

(5)作文中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学生虽然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但为了交作文和考试就不得不编造,于是作文中就出现了大量以“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为题材的文章,但作文却语言干瘪,情感干枯,难以动人。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改变的对策

要想改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就必须改变:

1、转变教学观念,张扬语文学科的个性,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

要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变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不能只搞作文的“应试教育”,其次要把作文教学与农村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打破传统“封闭式”的作文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堂中、学校中走出来,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提高作文指导课和讲评的实效。

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从写作实际出发,认真作好每一节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引导,鼓励让学生放手去写,写自己想写的话,“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3、抓好阅读这条线,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找作文教材,做到活学活用。同时,指导学生,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提供学生喜欢读、适合读的图书,丰富拓展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4、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开展与作文教学相关的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

(1) 搞好校园广播、演讲会和辩论会等宣传活动,反映新人新事,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作文的乐趣。

(2) 创办班刊或校刊,让学生亲自参加撰稿、编辑、排版、装订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3) 举办作文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促进作文教学的发展。

5、立足农村写农村,素材走农村特色之路

立足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有意识地把“书本”与“乡土”紧密联系起来,把来自身边的乡土资源融合到作文教学中,为作文教学独辟蹊径。

(1)采集乡俗民风,写自己熟悉的事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家农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村俗、民风。许多乡俗民风,随社会的发展,还增添了新的内涵。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2)观察农村景色,写自己看到的景。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就能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这样也避免了“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3)收集民间俗话农谚,感受语言气息。

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学习农村的谚语、俗语,积累写作素材,写进自己的作文里。

(4)引导学生观察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现代文明发展对农村生活的冲击,感受时代的气息,丰富写作题材,扩展写作的空间。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相互连接的关系,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篇7:浅释壮族地区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一、教会方法,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有确定的对象,有特定的情境;用语力求生动、简练、易懂;语音要求清晰,口齿要求清楚,态度要求自然;说话即时性强,又得边想边说,要求思维敏捷,组织话语快速等。我们经常所说的“直言快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的特点是陈述事情或表明态度坦直明快,直截了当,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旗帜鲜明,真实可信。另外,我们还强调说话时要吐字畅新。吐字畅新不仅要求发声时气息的通畅,更要求吐字共鸣的准确,表述内容句式完整,没有因不合逻辑规则,不合约定俗成模式的停顿等造成的病句以及歧义理解等不良现象。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学大纲对说话教学作了明确规定,如:说普通话,语音清晰,态度自然,说话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用语文明,得体;叙述时要内容具体,有条理,用比较恰当的语调表达感情,发表意见,观点要清楚,有一定说服力等。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教会学生说话的方法。

二、提供素材,训练口语

教师在教学在多提供素材,让学生学会说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拿看图说话来说,它是让学生看着图画说话,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另外,还每天交替进行“新闻发布十分钟”,“谈谈天,说说地”,“实物景物谈”等系列课外活动,收到课外搭桥,课内巩固的效果。

三、消除胆怯,鼓励表达

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年龄特征,采用适切的方法改变作文教学高效低能的现状,克服学生的习作障碍心理,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效益,使每个小学生都能达到叶老提出的“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的理想境界。

四、教会观察,善于 “发现”

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学校、家庭、社会,教会他们用心观察、聆听、发现、体验、感受、思考、想像,让学生把语文实践活动,上学放学路上、与父母外出时、日常生活中种花植草、饲养虫鱼鸟兽、家务劳动、手工制作、考察生态环境等等的体验、感受一切通通装进“素材库”。这样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只要学生善于“真诚、真实、真切、真挚地”发现就会有收获和启迪,学生的语言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五、扩大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功不好,想写出高水平的习作谈何容易。指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整理在笔记本上,等到作文时充实到文章中去,使文章增添色彩。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大量地阅读、背诵是语言材料和思想感情的积累和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教师此时应成为阅读兴趣的引路人和好书的推荐者。如借助教材中的名篇佳句指导学生欣赏、品味,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读书的习惯,并把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名家的其他作品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有书可读,读有所悟,在阅读时运用学到的方法适当地做读书笔记(摘录或谈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苦于无话可讲了。

六、练习复述,续编课文

凡是讲读课文,我都要求学生在字、词过关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前提下,让他们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明白和流畅。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我抓住故事叙述中的语气变化,重点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在读懂课文之后,注意根据狼和小羊的内心感情变化来复述课文,充分地进行口语交际的培养。同时,我还进行续编课文故事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学到的词语、句式、布局谋篇等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口头语言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七、激励评价,诱发动力

要注重习作评价方式的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适当的评价诱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动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切忌用一把尺子去量水平各异的学生。对每个层面的语言表达都应该作纵向比较,发现进步及时鼓励。此外要多渠道、多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动力。

上一篇:游浙江自然博物馆优秀作文下一篇:药品稽查办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