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

2024-05-07

文山壮族(精选五篇)

文山壮族 篇1

文山壮族图案主要体现在摩崖壁画、铜鼓、歌书和服饰刺绣上。早期的纹样有几个作用,根据刘咸所著的《海南黎人文身之研发》中所述 :“首先纹身有社会意义,如各峒的标志 ;其次在婚嫁之前会纹上,具有婚姻的意义 ;再次具有图腾标志的意义,各族所属的图式不同不得互相假借,守祖宗成法,毋得变更 ;最后是装饰的意味。”[1] (39页 )而图腾崇拜和装饰意义也就是壮族图案主要表达的形式。

二、图案的寓意

2.1自然崇拜

在壮族宗教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崇拜之一是自然崇拜,同时也是壮族原始宗教思想的萌芽,在壮锦中表现出的方式非常普遍。自然崇拜包括对日、月、雷、水的崇拜,太阳带给万物生命,与月相互交替有了白天黑夜、温暖和寒冷,原始人类通过想象和创造有了太阳神和月之神。而对于神明的形象和崇拜则表现在壮族的各个民俗文化中,如壁画、祭祀活动、铜鼓等。在铜鼓鼓面中心都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魏收《五日》诗中有记载 :“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这里的“东君”指的就是太阳。广南壮族每年的农历二月就有祭太阳的活动 ;而月亮则代表了善意和慈祥,并认为月亮有着永恒的智慧,能给予人命运 ;雷公同样是天神之一,雷公给壮族一种神秘恐怖的感觉,但是会带来雨水,润泽土地,带来稻作收获,所以他们也会对雷公进行祭拜 ;水是稻田的载体,是生产所依赖的,俗话说“壮人住水头”可见水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命脉所在,在壮锦中就有着大量水纹的变体。

2.2 动物崇拜

青蛙在田间既能捕虫除害,又能鸣叫引雨,壮族民间常说 :“青蛙叫,暴雨到。”据民间传说有雷王打雷下雨,青蛙鸣叫就代表着要下雨,并将蛙视为雷王和蛟龙的私生子,将一部分对雷王的崇拜转移到青蛙身上。在铜鼓中,蛙是以立体的形式制作在鼓面上,分别面朝四个方位 ;在麻栗坡县的大王岩画中也出现了“蛙形人”的形象,并结合了雷纹、水纹、牛、蛇纹样。壮族的“女权”也蕴含在蛙崇拜之中,从外形上看蛙和孕育新生命的女性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蛙也大多扮演女性角色,如《青蛙姑娘》,所以在壮锦中出现了蛙和女性身体相结合的形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有了生殖崇拜,蛙形态的变形又包括了生殖崇拜文化和天体崇拜、水崇拜、动物及植物崇拜的几种类型,所以在“女性”人体和蛙变形中出现了飞鸟、双鱼、花草、四方钱、双凤等图案的组合。

壮族对蝴蝶是非常喜爱的,在刺绣图案中经常出现大量各种各样姿态的蝴蝶,有单个蝶、双蝶组合、蝶与花卉组合等形式。

飞鸟在许多少数民族服饰中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屡见不鲜的,如喜鹊、乌鸦、大鹏、鹰、孔雀、野雉等。在文山广南地区的壮族就有崇拜乌鸦的记载。传说乌鸦曾帮助他们扑灭天火,在《巫经》、《岩刚河的来历》中都有乌鸦化身成神的使者来保护他们。现在壮锦中的部分鸟类纹样仍是以黑色着底,边用金色、黄色的绣线嵌或包修的方式来进行装饰,在大量铜鼓表面有翔鹭的纹样。

“耕以牛为贵”、“牛是农家宝”,对牛的崇拜也很普片。在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以牛为主的活动,如广南者兔、者太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或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牛王”活动,称为“牛王节”,每个人都会盛装参加活动 ;再比如,坡芽歌书中有符号就意为家中人、畜平安,壮族传统的杆栏式建筑中上层住人,下层养牛,人与牛住同一屋檐下,可见牛对于壮族的重要性 ;在壮锦中牛代表着力量、忠实、勤劳,与男根纹样、雷纹样相结合进行一些变形,并频繁出现 ;

2.3花卉崇拜

以花卉为主题的绣品体现了壮族的植物崇拜文化群。壮族认为那些生存在身边的树木、花卉、果实、竹叶、禾田等植物都是有生命有神性的,它们除了具有植物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功能,认为植物不但能影响农业生产的丰歉,还影响了民族人丁的兴旺繁衍。在植物中,花是最美最精彩的,同时花越繁盛代表着果实越是丰收,花是植物繁衍的生殖器官,主宰着人的生死和来生。在《句町国史》中提到文山壮族中“花婆”一说,称为“雅瓦”是专管人类生育的花神。[2] (287页)在壮族的刺绣中出现了大量的花卉,结构有单体花朵也有大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运用在妇女服装中的腰带、袖口、襟和背小孩用的背带上,意为多子、平安、福贵之意。

2.4生殖、稻作崇拜

文山壮族 篇2

第二条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自治州的一大产业,又是一项公益事业。应贯彻以营业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自治州林业的发展,十年绿化全州宜林荒山荒地,使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四十以上。

第三条 自治州坚持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大力发展林业,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保护山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州、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 凡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活动的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1***第二章 植树造林***2*** 第六条 植树造林必须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结合,乔、灌、草结合,合理确定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比例。

第七条 建立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以油茶、油洞、茶叶、八角等商品经济林基地。保护发展以木兰科为主的珍稀濒危树种。发展庭院花木果树。

第八条 植树造林必须使用良种壮苗,实现林木良种化和苗木标准化;严格检查验收,切实保证质量,成活率达不到百分之八十五的不计入年度造林面积。

第九条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五株。划定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责任区,限期绿化。

州、县、乡(镇)村公所(办事处)都要建立苗圃基地和植树造林样板。

城镇义务植树实行登记卡制度,年满18周岁以上,女55周岁、男60周以下,都应参加义务植树,不参加义务植树的,按植树所需费用交纳绿化费。农村实行义务工制度,完不成义务植树任务的,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督促落实。

第十条 采伐迹地必须于当年或次年更新。凡未完成迹地更新和年度造林计划的,不安排下年度采伐指标。

第十一条 各级规划内的宜林地必须造林,未经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作他用。

第十二条 已划分到户经营的自留山、责任山要限期绿化。逾期不绿化的,由村民委员会收回,按先造后划、多造多划、少造少划、不造不划的原则安排。没有承包到户的集体荒山由集体组织造林经营,也可以坚持荒山公有的原则下,组织和发动群众造林,谁造谁有。第三章 森林资源保护

第十三条 森林资源包括林地林木及林区的野生植物和动物。

森林,包括竹林。林木包括树木、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零点三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和宜林荒山荒地。

第十四条 保护森林资源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职能,要加强领导,建立森林防火,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护林体系。第十五条 森林防火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

(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州、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属常设机构,应列编定员。

(二)全州每年十二月至翌年六月为森林防火期,三至四月为森林防戒严期,在此期间在林区内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三)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禁伐林区、飞播林区、封山育林区、乡村林场、水源林、防护林、风景林、科学试验林、采种基地、母树林属重点防火区,要组织专业扑火队,配备护林员。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灾必须立即报告,接以报告的单位,应立即组织扑救。

(五)林区的防火设施及护林宣传牌等护林标志,任何人不得破坏。

(六)有林地区的村寨要制定护林防火措施,防火区要实行轮流巡山值班制度,做好经常性的火情监测工作。

第十六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林区内采矿、采石、采沙、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确需在林区内从事上述活动的,应按有关规定报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交纳林地占用费。

第十七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林区剔剥和收购树皮、挖取树根、采集野生花卉资源上市以及在中幼林区内采脂,确属特需的,须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 禁止毁林开荒。对25度以上的陡坡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对次生林、灌木林、低产林的改造,应报到县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县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乡(镇)林业站批准。

第十九条 自然保护区、禁伐林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林区、石山区、幼林区和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疏林地、采伐迹地,由各级人民政府明令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在封山区和封山期内不得进入林区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第二十条 严格控制薪柴消耗量,积极推广使用节柴灶,提倡以煤、电、沼气代柴。农村住户要营造薪炭林,对不营造薪炭林又不改灶的农户,必须交纳育林基金。有条件使用其他能源的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县级人民政府应责令其限期停止烧柴。逾期不改的,按本条例第五十二条第(六)项之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严格防治森林病虫害。对于调出调入州内的林木种子、木材,必须经过检疫;发生森林病虫害时,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防治;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紧急防治措施,防止蔓延,消除隐患。

第二十二条 禁止砍伐珍稀濒危树种,确属特殊需要砍伐的,应提交书面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州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核发采伐许可证。

禁止非法猎捕、买卖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因科学研究和教学需要猎捕的,须经州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国有林地、野生动植物和其他自然资源,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占用、破坏。确因国家建设需要占用的,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向国有林地管理部门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和植被恢复费。

第二十四条 发生林地、林木权属争议,按《云南省施行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若干规定》第十八条之规定处理。***1***第四章 林业经营管理***2*** 第二十五条 州、县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规定和州、县、人民政府的部署,定期组织森林资源清查,编制经营方案,建立森林档案,为确定森林采伐限额和合理经营森林资源提供依据。

第二十六条 森林采伐实行全额管理,经国家批准下达的采伐计划不得突破。州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各种用材比例。以促进林木生长为目的抚育间伐材不列入木材采伐计划。

第二十七条 采伐林木须持有采伐许可证,按指定的时间、地点、树种、数量进行采伐。采伐许可证的核发办法如下:

(一)国有林场凭年度采伐计划、伐区调查设计文件和上年度更新检查验收证明,按隶属关系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核发;其他国营单位报当地县林业主管部门核发;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二)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采伐责任山的林木,应提交书面申请和林权证、责任山承包合同书、村公所(办事处)证明,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县林业主管部门核发。

(三)个人采伐自留山林木,属自用的应提交书面申请和自留山证,村公所(办事处)出具证明,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委托乡(镇)林业站核发;作为商品材出售的由县林业主管部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委托乡(镇)林业站核发。

(四)农村住户采伐自留地或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自用的可不办采伐许可证;作为商品材出售的须出具乡(镇)林业站证明。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核发采伐许可证:

(一)未完成上年度迹地更新任务和造林计划的;

(二)乱砍滥伐林木未得到制止的;

(三)山林权属有争议的;

(四)上年度超限额采伐的;

(五)不履行义务植树或未完成义务植树任务的;

(六)超过时限,拒不进行自留山造林的。

第二十九条 活立木可以有偿转让和进入流通,但必须依法采伐。

第三十条 运输木材(含边贸木材)必须办理木材运输证。纳入运输管理的木材包括原木、锯材、竹材、商品柴、树根、树皮。运输木材出县的,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发给运输证;出州的,由州林业主管部门发给运输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承运无运输证的木材。

第三十一条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州、县人民政府在主要木材运输通道上设立木材检查站,依法实施检查。执勤人员履职时应佩戴林政执法标志。

第三十二条 从事木材经营的单位,须经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领取木材经营许可证,到当地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供销部门可以按计划经营木农具材、烧柴及加工农用农具。

第三十三条 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进入林区和乡村收购木材。其所需木材由林业主管部门的木材企业批发,也可持证(照)在批准设立的木材市场上购销。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设立木材市场。设立木材市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林区治安稳定;

(二)有健全的木材市场管理机构;(三)有固定的木材交易市场;

(四)经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五条 木材必须凭证交易。除州、县林业部门木材企业合同定购的外,都必须进入批准设立的木材交易市场,不得进行场外交易。

第三十六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采伐林木,由乡(镇)林业站收取预留更新费,专户存储,待完成更新任务并经过检查验收合格后如数返还,两年内完不成更新任务的,由林业站用于造林护林。间伐材不收预留更新费。***1***第五章 林业科技***2*** 第三十七条 建立健全林业教育、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依靠科技振兴林业。州、县应逐步建立林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林业科技人员和农村林业专业户、重点户人员。

第三十八条 州、县林业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搞好林木良种选育,实行科技育苗、科学造林;推广林粮、间种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优化林种结构,提高造林质量。

积极防治森林病虫害,推广科学防火,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木材深加工综合利用,发展林产品工业,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林业科学教育。州农业学校要坚持办好林学专业,积极培养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县职业中学应搞好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农村应加强林业知识教育,提高职工队伍和林农的科技水平。

第四十条 鼓励林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协办、联办林业经济实体。对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林业科技人员,待遇从优。***1***第六章 林业资金***2*** 第四十一条 州、县和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林业基金制度。林业基金包括:

(一)育林基金;

(二)上级拨款;

(三)更新改造基金(道路延伸费);

(四)按规定对采集、经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费用;

(五)按规定收取的绿化费;

(六)州、县、乡(镇)财政拨款;

(七)扶贫资金和以粮代赈用于发展林业的资金;

(八)其他收入。林业基金实行多渠道筹集,分级管理,并接受同级财政监督,专户存储,用于造林护林及林业资源保护。

第四十二条 州、县、乡(镇)财政对林业的投入应列入预算,逐年增加林业的投入。

林业主管部门上交财政的罚没收放主要用于林业。

自治州收取的育林基金全部用于当地发展林业事业。

第四十三条 各级林业部门根据需要,可以配备或聘用育林基金征收员,其报酬从征收的育林基金中支付。***1***第七章 管理职责***2*** 第四十四条 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应实行首长负责制,认真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解决执行中存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各级领导保护森林、发展林业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定期检查,严明奖惩;

(三)对林业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订植树造林、义务植树、资源保护、木材生产经营和林业科技发展规划;

(四)督促检查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正确处理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五)协调处理好山林权属纠纷;

(六)根据林业发展规划,筹集林业生产资金;

(七)表彰奖励在林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十五条 州、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林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管理本辖区内的林业工作,办理林业行政案件;

(三)受人民政府委托调处山林权属纠纷;

(四)组织实施年度造林和义务植树计划;

(五)严格执行森林年度采伐计划,采取措施节约木材、燃料;

(六)制止各种毁林行为,预防和组织扑救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野生动植;

(七)开发林业资源,开展综合利用;

(八)筹集、管理和使用好林业资金;

(九)做好林业宣传、教育和科技工作;

(十)加强林区建设、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做好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六条 乡(镇)林业站的主要职责是:

(一)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宣传贯彻执行林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了解、反映群众在发展林业生产中的要求和问题;

(二)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制定林业发展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和组织农村集体、农户和个人造林护林,开发林业资源,进行各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三)按照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安排,配合林业调查设计单位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工作,负责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掌握辖区内森林资源消长情况;

(四)核查落实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年度采伐指标,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授权,发放木材采伐许可证,依照有关规定检查、监督所在乡(镇)的木材采伐、运输和销售;

(五)协助有关部门调处山林权属纠纷,查处毁林案件,保护森林资源;

(六)传播林业科学技术,总结推广林业生产经验,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收林业专项基金和其他费用,协助上级主管部门管好用好各项林业资金。

第四十七条 护林员的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协助当地组织做好本责任区内的造林、护林工作;

(三)巡山护林,制止破坏森林的行为;

(四)发生严重毁林事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同进行依法查处。

第四十八条 林政管理人员和护林人员要依法行使职权,并受法律的保护和监督。第八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九条 在植树造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等方面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其中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

(一)各级领导在任期内,实现发展林业、保护森林目标和完成各项规定指标,成绩优异的;

(二)超额完成当年植树造林任务,经检查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三)迹地更新、封山育林工作成绩显著的;

(四)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培养林业技术人才成绩显著的;

(五)节柴代用,节柴改灶成绩显著的;

(六)当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或森林防火各项指标控制在规定限额以下的县,连续两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的乡(镇)和国营林场,连续三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的村公所(办事处);

(七)在发现、扑救森林火灾中的有功人员;

(八)当年未发生毁坏森林案件的县,两年未发生毁坏森林案件的乡(镇),三年未发生毁坏森林案件的村公所(办事处);

(九)保护野生动植物成绩显著的;

(十)防治森林病虫害成绩显著的;

(十一)林政管理成绩显著的;

(十二)领办、创办、协办、联办林业经济实体,开展综合利用效益显著的;

(十三)连续从事林业工作二十年以上,在林业基层单位工作十五年以上,并为林业工作作出贡献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受下列处罚:

(一)当年未完成植树造林任务,或者森林火灾突出,或者突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县和乡(镇)人民政府,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给予警告,对失职的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对辖区内乱砍滥伐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不及时处理,致使当地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其损失年累计村公所(办事处)达二十立方米以上,乡(镇)达一百立方为以上,县达三百立方米以上的,对负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必要的处分;

(三)对营私舞弊,滥发大材票证的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进山收购木材的,对当事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木材检查站人员随意放行无证运输木材的,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受贿放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无证采伐或超限额采伐的,按《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罚;对责令限期节能改灶的单位逾期不改的,处以逾期烧柴价值三至五倍的罚款;

(七)除自产自销的木材外,凡无木材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事木材经营的单位和个人,罚款二千元至五千元,并没收其非法所得;无证明进入林区收购木材导致乱砍滥伐的,以滥伐林木论处;

(八)无证交易木材的,其木材予以没收,并视情节轻重处以二至五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无证运输的木材,予以没收,并处以货主三至七倍的罚款,抗拒检查,处以五百至一千元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以抢险救灾和军事需要等为借口采伐林木作为他用的,以滥伐林木论处;

(十一)不按采伐证核定的项目进行采伐的,收缴其采伐证,并按《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处理;

(十二)伪装、涂改、倒卖木材票证和木材经营许可证的,按《森林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十三)擅自进入林区从事采矿、采石、采沙、采土及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毁坏森林,破坏植被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退出,并赔偿全部损失、补种一至三倍的树木;

(十四)擅自进入林区收购、挖取树根、剔剥树皮、采集野生花卉资源出售的,对实物予以没收,造成严重损失的,视情节处以二至五倍的罚款;

(十五)毁林开荒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退耕还林,赔偿林木损失,并处以林木损失二至五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六)森林防火期违反规定在林区野外用火或由此引起山火的,按《森林防火条例》和《云南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七)违反林木种子检疫和病虫害防治规定的,按《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八)非法猎取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或在禁猎区,禁猎期猎捕野生动物、出售和收购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林业主管部门及其授权单位和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林业主管部门及其授权单位可以申请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第九章 附 则***2***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经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同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文山壮族 篇3

一、文山州壮族和瑶族基本情况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山是云南境内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也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两个自治民族之一。作为文山境内分布最多最广的民族,壮族在全州八县均有分布,人口增长方面在建国后至今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因壮族多分布在有河、溪、井的坝区、河谷地区和靠山临水的丘陵地带,因此历史上壮族曾被成为“水边的民族”、“农耕民族”和“稻作民族”,在分布上也呈现大聚居、小分散、居地连片的特点,少数还保留着古代濮人部落的居住遗迹。

瑶族多分布在溪流密布,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区,其称谓由于生产方式、居住条件、生活服饰等特点,历史上曾多次变化,在建国后,经过民族归系统称瑶族。现居住在州境内文山的瑶族主要有三个支系,自称“们”或“金门”的,他称蓝靛瑶;自称“孟棉”或“龙棉”的,他称大板瑶、角瑶;自称“秀”或“亚”的,他称山瑶、过山瑶。相较壮族,瑶族经历过封建和半封建社会,受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和入境早晚差异,各地瑶族在经济和文化形态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解放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瑶族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均有所提升,开始融入市场经济轨道。受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性影响,瑶族人除了粮食生产水平较为稳定外,在林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发面也有所发展,民族总体发展趋势较好。

二、壮族与瑶族传统文化艺术现状

(一)壮族传统文化艺术

壮族在历史上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是全国23个有古代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唐宋时期,部分壮族有识之士采用汉字记音、记义和汉字切合的方法,按照壮语习惯发明了具有形、声、义规律的土俗方块古壮字,有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用它记载民族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生活习俗、民情掌故。在广南、富宁、文山、西畴等县的壮族民间古籍中,以汉字、壮字混用的形式,记载壮族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经济,政治与文化,许多古壮字至今仍珍藏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壮族文献古籍有《骨刻历算》、《鸡卜经》、《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口头传说有《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爱情长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铜鼓、壮锦、乐器天琴、壮剧等也是壮族优秀的民族文化。铜鼓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物,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它既有浮雕式的花纹图案,又有立体塑物,是雕刻艺术和立塑的综合体,是综合的艺术品,体现了壮族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以棉纱为经,丝绒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用各种彩色,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实耐用。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壮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绣球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主题鲜明,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极富感染力。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大体上可包括师公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在民间文化中享有盛誉。

(二)瑶族传统文化艺术

文山瑶族民间珍藏的古籍,已发现的大体可分为历史、度戒、丧葬、教育、本命书、阴阳牒、历书、科技、中医草药、故事、创世歌、婚姻歌、祭祀歌、鸳鸯歌、信歌、新民歌16类,共150卷1000多万字。这些瑶族古籍,风格独特,绚丽多彩,具有历史性、资料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具有瑶族风情的特殊乐器长鼓在瑶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瑶族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长鼓舞主要流行于盘瑶支系的瑶族地区,1996年广西金秀坳瑶到日本演出长鼓舞,大获好评。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精美细致的花纹,称为“瑶斑布”,这种精巧技术,曾在国内享有盛誉;织绣的花纹图案主要有挑花、织花和绣花三种,明清之际就曾有“用五色绒,杂绣花卉”的记载,这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在改革开放后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瑶族的编织工艺,主要有竹筐、竹篓、竹箩、竹帽、藤箱、藤夹等,雕刻艺术,主要有门匾、烟盒、吊楼,以及神像、神龛,以茶山瑶的水平为最高。盘瑶、蓝靛瑶和部分茶山瑶青年成年时,必须举行一次“度戒”仪式,举行仪式时,据说要翻云台、上刀山、过火海等,历尽艰苦考验,发展到现在,其中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一些瑶族地区民族风情旅游表演的保留节目。在传统体育节目方面,抢花炮、抢柚子、打陀螺等体育项目也非常受欢迎。

三、传统文化艺术的延续与发展

(一)挖掘和保存传统文化精髓

文山地区壮族和瑶族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原生态文化特色,我们要努力挖掘濒于消失的少数民族原生态载体,真实记录保存下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并以多种形式和载体发展下去。文山地区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包括濒危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游艺、传统礼仪与节庆、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医药、民族传统文化延续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工作要以州文化局为主,地方政府为辅。要对文化局工作人员加强教育与培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民族文化遗产调查、收集工作,申报立项,引起国家和地方重视。地方政府可成立传统文化延续项目培养传统民族艺人,实现技艺和文化的发展,配以多种奖励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和延续力度。在宣传工作中,强化民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历史的认识,培养其民族历史自豪感,并从中获得动力更好的完成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工作。

(二)加强文化溯源研究,做好延续与发展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壮族和瑶族的部分民族文化就已经做了基础性整理,我们要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联合文化局、古籍办等结构组织力量抢救古籍文化,进行整理和出版,在本土多培养一些民族学者,以便更好的完成整理和出版工作。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多渠道多项式挖掘、延续、发展与展示文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于延续少数民族文化问题的重视,众多媒体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力度,比如2008年,由多家影视公司和电视台及州政府共同合作拍摄的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上市,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族群志的空白,其中《竜》一集,揭示了壮族的原生宗教文化和壮族的生态观,这对于宣传、发展壮族文化有着积极意义。2008年州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文山录制《见证与畅想》、《世外桃源》等纪录片,在央视节目播出,提高了文山的知名度,充分展示了文山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我们要结合史料和已有成果深入研究,力求对文山壮族、瑶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阐释,促进对文山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源流追溯研究及发展与延续工作。

(三)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建设三结合

在延续与发展工作中,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挖掘延续与少数民族村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延续发展与少数民族村镇的资源开发相结合,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发展展示与少数民族村镇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州级政府要在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加强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开发和文明建设,探索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民族实际发展情况,走最优的发展道路,比如麻栗坡县瑶族的老山第一村、马关县阿峨民间艺术之乡、文山县的姑娘寨、富宁县坡芽壮族文化生态村等,都是运作较为成功的村寨。目前,广西民族文化开发其实已经踏出脚步:如诗如画、永不落幕的山水实境演出“印象·刘三姐”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都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康庄大道。包括靖西绣球、阳朔画扇等大批民族文化传统工艺产品已经行销世界。

(四)多方面合力共同促进延续与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于延续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国家曾经下达重要政策,主要有以下四种措施:制定法律,用法律的手段延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设立延续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培养人才,包括各种大学、艺术院校培养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也包括培养对少数民族文化起发展作用的民间专业人士;对那些濒临湮灭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抢救。这四种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进行了指导和提示,也是文山壮族和瑶族在延续民族文化传统中应当遵循的重要指示和必然要走的发展道路。

总之,在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延续好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好新时代的发展,对于焕发新时代下民族文化精神魅力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山壮族和瑶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具有丰富多彩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具有众多独特的特色文化与传统民俗,做好其精神发展,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对于寻求到更好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具有积极意义。

文山壮族 篇4

资料来源: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

【材料1】

“文如山,会如海,领导干部忙剪彩”,这句民谚活画出我们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一种现状。“三天一大会,两天一小会”成为很多领导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一年要开多少会?传达文件要开会,讨论工作要开会,总结经验要开会。报告会、表彰会、研讨会、通气会、规划会、讨论会、大会、小会、现场会、务虚会……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小到地区性会议,大到全国性会议,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某省政府办公厅统计,2005年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包括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召开的全省性会议111次;某地级市下发通知召开的全市性会议362次,这组数字是什么概念?就是平均2.1个工作日就要召开一次全省性会议;全年每天(含节假日)要召开一次全市性会议!多年来,减少发文、削减会议、改进会风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却收效甚微。在一些人眼里,惟有开会,才能把工作布置下去;惟有开会,才能把工作总结上来;也惟有开会,才能让上级领导认为其“工作很忙,工作很好”。长期以来,在传统思路的“指挥”下,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形成了惯有的工作程序。“文山会海”便成为政府工作中久治不愈的痼疾,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对政府的形象产生严重的影响,到了让人深恶痛绝的地步。

云阳县泥溪乡人刘忠反映,自己开在乡政府旁的打字复印因大量欠款无法收回被迫关门。刘忠称,仅4年时间,泥溪乡乡政府总共欠下店里复印、打字款达28700元。刘多次催收无果,打印店被迫关门,刘开始经常去乡政府讨债。在刘多次催款的情况下,泥溪乡政府支付了10000元现金。今年1月26日,泥溪乡乡政府为刘出具了18700元的欠条。记者与泥溪乡乡长谭扬斌取得联系。谭扬斌承认,乡政府欠刘忠的打字、复印款属实。以前乡政府“是开了很多会,复印了很多文件和上报材料”,自己是去年才调到泥溪任职,欠款是上届领导留下的遗留问题,但本届政府正在积极想办法,争取今年内还一部分,明年内还完。

某贫困县扶贫办年底总结的一部分摘录:全年参加各类会议498次,收到各种文件74.4斤,召开基层会议125次,发放各类文件135.6斤。全年发放各种文件耗资132075元,会议招待费用667200元……

面对街道要求学校参加社区活动的文件,某省城一所小学的校长吴刚的言语间透着无奈:“都说要给学生减负,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据吴校长介绍,本学期开学至今仅两个月,他参加的校外会议已经将近30场,内容涉及防火、防震、交通安全、语言、廉政建设、精神文明、计划生育、校务公开等。迎接的检查则包括卫生、环保、收费等。此外,遇到社区和街道举办活动,学校还得组织学生和老师出节目或是前去捧场。吴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本来就缺教师编制,不可能有专门的人从事这些工作,只有临时把一些老师抽调出来加班加点来应对。“有时上午刚接到一个文件,下午就有另一个检查,真是感觉分身乏术。这样下去/ 6

我们哪有精力组织教学?”【该段材料借助许多例子反映出地方单位很多领导干部存在“文山会海”的现象,并指出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

【材料2 】

济南某居委会主任王先生说,每年到了年底,事情就特别多,上周他连续两天每天接到四个来自上级部门的开会通知,开会时间都是早上8时30分,而他们居委会仅有三名工作人员,王先生说:“当时也分不出哪个会重要,三个人只好抓阄儿决定去开哪个会了。”据粗略统计,仅两周时间,他们居委会先后接到了二十多个开会通知。会多,需要写的材料就多。王先生说,最近他们接到的各种评比通知不下十种,每个评比都要求附上个总结材料。还有四五个部门来他们居委会检查,每次来人居委会的人都要忙活一番。而王主任早就有了好几个用于社区建设的好主意,但因为应付各种会议、评比等,不得不把这几个有创意的举措推后了。

据2006年12月18日《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永年县有60多个单位和部门可以制定红头文件,试想,一个县就有60多个单位可以制定红头文件,全国2000多个县又有多少个具体单位有权制定红头文件呢?它们每年要制定多少个红头文件呢?再加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数量,那该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啊!

我国每年开会“开掉”的费用惊人。不少会议动辄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花在了材料印刷上。在“热烈隆重”的思想作祟下,材料越印越精美,装饰越来越高档,会场越来越豪华。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定级别的机关干部,每年参加的大大小小会议不下50场。在各种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通常会领到大摞大摞的材料,诸如会议文件、领导讲话、交流材料、典型发言稿、宣传资料及画册等等。少则十几页,多则几百页,不管有用没用,参会人员人手一份。一位在大型企业担任办公室主任的王女士说,她最近安排的一次会议,给与会者准备的材料用纸袋装着,足有10多斤重,参加会议的有200多人,这样一算,一次会议就用了1吨纸。可是不少与会者一散会就将大本大本的材料扔进了宾馆的废纸篓。调查显示,我国公务人员的人均纸张占有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敬字惜纸”,这不仅是机关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举。

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粉墨登场,轮番轰炸,使得一些基层领导根本无法集中精力抓好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工作,更令人不安的是有些会不开也罢,开了反而适得其反。每逢重大节日各地政府都会组织“送温暖”活动,兴师动众进社区、下农村、访农户,慰问弱势群体,这似乎无可非议,但有些地方官员却把它当成“作秀”的良机,西装革履地坐着高级轿车,在部门与新闻记者等众人浩浩荡荡陪同下,把衣衫褴褛的贫苦农民集中起来开所谓的“慰问会”,排着长队送大米、发钞票,然后展示在电视画面上的是感激涕零的动人场景,甚至还出现请穷苦农民吃高档“年夜饭”、看外国“大片子”的怪现象。这种场景与其说使人感/ 6

到温暖,不如说令人锥心刺骨。时代发展到今天,送温暖式的慰问会也应与时俱进,转向构建和谐社会,逐步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医疗、养老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最主要问题。

大概出于招商引资、引进外资的动因,这几年许多地方党政主要官员为了在任职内“有所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顾当地客观实际,争先恐后、竞相攀比搞起了五花八门的地方节庆,什么“风筝节”、“螃蟹节”、“龙虾节”、“美食节”、“桃花节”……纷纷出笼,还辅之以小则省台、大到中央台执导的“盛大晚会”,所需费用则打着“商业运作”的旗号向单位、企业强行摊派,动辄一两百万付之东流,可签来的是很少到位的意向性投资协议书,一些机关、单位、企业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

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政治前途,不惜弄虚作假,欺骗上级,假报表、假增收、假税收、假情况已司空见惯,更令人憎恨的是还开假会,今天上级来了要开座谈会,便有意钦点“说好话”的参会;明天上级要下乡,便事前“辅导”农民应当“怎么讲”;后天听说要开现场会,便把邻村的牛羊牵来凑数,还厚颜无耻地大吹特吹是如何带领农民致富的。如此弄虚作假,岂不是向上级提供错误的决策信息?岂不是对党、对人民的一种丧尽天良的犯罪行为吗?

新年伊始,更是各种表彰会出场之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本也无可指责。可眼下可谓是党政工团齐上阵,各行各业搞评比之风盛行,似乎不搞点评比、检查、表彰就无事可做,无绩可显。名目繁多、内涵几乎雷同的大小表彰活动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着实令人担忧与震惊。比如谁能说清楚“文明单位”与“文明行业”、“先进单位”与“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有何区别?有的单位差不多有50%以上的职工上了所谓的“光荣榜”,扪心自问这像话吗?

文风、会风问题看起来好像是小事,其实是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会海”泛滥成灾,已经影响到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助长了虚浮不实作风,滋生出官僚主义习气,消磨了创新进取精神。【该段材料借助例子阐述了在各种利益、动因的驱使下导致的各种文风、会风问题、“文山会海”的现象。】

【材料3】

“文山会海”的盛行,使广大干部整天沉湎于繁文缛节、迎来送往当中,浪费了干部的工作精力,疲于应付各种会议。据调查,某地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干部每年有1/3以上时间用在开会上,各级干部不停地奔波于各种会议,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无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抓工作落实。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基层、群众中调查研究。在“会海无边”的同时,各种文字材料也越来越长,领导或“秀才”们写起来绞尽脑汁,会上念起来口干舌燥,基层干部和群众听起来枯燥无味。要参加的会议多,要读的文件多,要看的简报多,使各级领导干部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阅读和处理文件,不能集中精力谋民事、抓实事,/ 6

对想办的事没办好,对该办的事来不及办,其直接后果就是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文山会海”的盛行,使一些干部整天泡在“文山会海”里,照本宣科、不动脑子,滋长了惰性,消磨了创新进取精神,影响了各级干部执行能力的提高。开会时,文件、领导讲话材料应有俱有,部分参会干部认为,反正有材料,回去慢慢看。在每次开会时,有的只来人,不来心,有的只带耳朵听,不带手作笔记。甚至于“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不仅坏了会风,害了形象,更严重的是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缺乏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能力,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想问题、办事情,对如何创造性地抓好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找不到好的思路,拿不出好的办法,最终必然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山会海”的盛行,增加了政务工作的运行环节,降低了行政效能。再加上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表率作用不强,对下级的督促检查不力,滋生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风气。现在很多地方的情况是上面开个会,下面层层依样画葫芦开会,其精神却几乎是一个模子。“大会中会小会,会会有我;你说我说他说,说了也白说。”该落实的工作只落在会上没落到实处,该解决的事情只谈在会上没谈在事上,下级找上级时,上级在开会,群众找领导时,领导在开会,许多工作在层层开会、层层等待中丧失了时机,失去了主动,耗掉了时间,其结果是行政运转慢,工作效率低。这不仅坏了党风,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挫伤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文山会海”的盛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增加了财政负担。会议多,材料多,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时间和精力,导致基层为会所累,机关为会耗费。据调查,召开一个百人以上的会议,从材料起草、印刷、装帧,后勤人员会场会务准备,参会对象公车来往、吃饭休息,会务成本都在万元以上。有些会议开到风景名胜区,在星级宾馆的会议室召开,还发放纪念品等,其消耗的人力财力、时间精力令人惊叹!据估算,一个地级市每年的大型会议财政经费都在500万元以上。一个县(市、区)每年的会议经费也都在两三百万元。庞大的会议支出令宾馆饭店生意火爆异常,媒体上还出现过宾馆饭店因会议多少而赢利亏损的报道,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有甚者则借会游山逛水,滋生腐败。

一位来自军队的人大代表反映: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很多部队建成了网上办公系统、网上谈心系统、网上视频会议系统,领导机关可以直接向千里之外的官兵们传输文电、部署工作、进行政治教育,开展工作非常便利。然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随之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某旅旅长部署训练,电钮一按,要开电视电话会议;政委布置教育,又按了电钮;副旅长布置行管工作,也按了电钮,一个下午,这个旅开了3次电视电话会议。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部队里,很多单位过分依赖网上“键对键”,动不动就召开视频会议,给基层传输文电越来越长,其结果是致使基层忙乱,出现了网上“文山会海”现象,时间长了还会淡化与基层的联系。

2007年4月初吉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工作会议、社会发展和稳定工作会议,而在以往,这2个会议的主要内容需要通过31个会议来分别完成。吉林市委、/ 6

市政府进行会议合并,打破了以往靠会议来推动工作的惯例,既节省大笔会议开支,又把干部的精力从会议中解放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7年10月,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同志在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提倡领导讲短话、讲管用的话,让干部腾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扑下身子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落实的具体工作上。要围绕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力,严格要求、严明责任、严细管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这个要求,的确是讲到了点子上。讲真话,讲管用的话,讲有水平的话,讲有前瞻性的话。是改进党的作风、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具体表现。【该段材料阐述了“文山会海”的盛行造成的不良风气,并指出让干部发扬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性。】

【材料4】

2008年1月9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意见指出,从严控制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会议,会议应尽量少安排大会发言,确需安排的,原则上每次全体会议不超过5个,每个发言时间不超过8分钟。同时,倡导清新简练的文风,做到意尽文止、条理清楚、文字精炼,不搞“穿靴戴帽”。

2008年3月19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的通知》,“上海新一届政府要求减少领导事务性应酬性活动,将严控全市性大会的数量,积极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具体而言,择要有三: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不发的文坚决不发,可长可短的一定要短;原则上不得邀请领导同志参加一般性剪彩颁奖等活动;下基层不预告、不踩点、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一言以蔽之,说话办事都要高效务实。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认为:会是要开的,不开会,一些问题也不可能解决,但不能为开会而开会,更不能放着正经事不做,把开会当作工作。诸如表彰会、座谈会、报告会及开业、奠基、剪彩、各类节庆等活动,特别是各种商业性应酬活动等,领导干部还是少参加为好。张荣臣指出,会风也是一种作风,也是党和党员领导干部形象的反映。

党中央对文风会风问题历来十分重视。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开会也有党八股的现象批评道:“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而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为全党与全国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近民、亲民、爱民的好会风。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端正会风当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真正在“恨开会”的同时改掉“爱开会”的坏毛病,尤其不开无目的之会,不开无准备之会,不开无效果之会,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小康建设之中。【该资料阐述了党中央对文风会风问题的重视,并出/ 6

台相关意见以遏制这种不良风气。】

题目:

一、请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危害。(20分)要求:字数不超过180字。【中政申论解析:本题为概括概括性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来看,考生作答时应将答题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此外,由于题目规定本题的作答字数不应超过180字,因此本题作答在表述应尽量体现简洁性。】

二、请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字数不超过350字。(30分)【中政申论解析:本题为提出对策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在作答本题时,应注意的是,所提对策应针对的是如何解决行政工作中的“文山会海”现象,另外,所提对策的做法论述要尽量具体,以使措施具备可操作性。】

三、自拟题目,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危害,结合提出的对策和建议,用不少于1200字的篇幅进行论述。

要求:中心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深刻,有说服力。(50分)【中政申论解析:本题为申论文章写作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从题目要求来看,建议考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架构文章,并将文章的写作重点放在解决问题即提出和论述措施上面,以使文章整体结构完整,主题明确。】

资料来源: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

文山壮族 篇5

一、边穷地区实施普惠金融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硕果累累,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如果将社会保障等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省百色市相邻,南与越南接壤,西与红河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辖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一市七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全省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中,但至今仍然没有摘掉贫困地区的“帽子”。土地总面积31456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和半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97%,国境线长438千米。主要以传统的种养殖为主,属于典型的农业州。

据2013年《文山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至2013年末全州常住人口为357.8万人,农业人口304.6万人,占总人口的57.7%;城镇人口122.4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为34.2%,常年在外务工人员60万人左右。

我们选择与同为农业大省且在全国发展较为领先的山东省进行分析比较。2013年云南省生产总值为1172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056.44亿元,比上年增长7%。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691.55亿元,比年初增加2718.36亿元;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782.46亿元,比年初增加1920.11亿元,同比增长14%;文山州实现生产总值553.36亿元,同比增长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27亿元。

2013年山东省生产总值为54684.3亿元,比上年增长9.6%,高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其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5728.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6.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7985.2亿元,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带实现生产总值16173.2亿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19459.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9%。实现农业生产总值47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3357.9亿元,比年初增加7916.8亿元;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7952.1亿元,比年初增加5023.0亿元;山东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4528.2万吨,连续十一年增产。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发达地区生产总值远远高于边穷地区,并且生产总值集中在产业集群地区,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低主要受生产总值基数高的影响,实际山东地区2013年的生产总值是云南地区的4.8倍。在发达地区金融贷款融资需求较边穷地区旺盛,贷款余额是云南省的3倍。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始终难以赶超发达地区,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乡镇金融服务网点单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集中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弱化。

1. 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情况。

截至2013年末,全州共有102个乡(镇),其中16个民族乡,947个行政村(居委会),15967个村民小组(队)。据州银监分局关于“文山州普惠金融发展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7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共设立营业服务网点191个,县(市)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为97%,金融服务缺失乡镇为3个。其中城区营业服务网点79个,农村地区营业服务网点112个;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2.5倍,而农村营业网点数仅是城区网点数的1.4倍。城区共有19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无。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集中分布在城区及较发达乡镇地区。

2. 金融服务情况。

截止2014年7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共开立个人结算账户3982987个,其中城区个人结算账户1944508个,农村结算账户2038479个,农村个人结算账户多数以惠农、社保资金领取而开立。借记卡共开立1825110张,贷记卡共开立38462张,贷记卡在农村地区仅发放了3024张,仅占贷记卡总量的7.86%;自助机具共布放2995台(部),其中城区布放2650台(部),农村布放345台(部),乡镇未实现全覆盖。开通网上银行共及手机银行客户146040人,集中在城区。

以上指标均反映出,普惠金融实施现状城乡差别较大,无论从营业网点机构数量、自助机具的布放还是账户的使用情况,边穷地区城区均优于农村。

3.贷款服务使用情况。

截止2014年7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共接受个人贷款申请155521笔,其中城区29936笔,农村地区125585笔,城区共有26625笔审批通过获得贷款资金支持,存量贷款余额为1,008,842.28万元,申贷获得率为89.94%;农村地区共有119799笔审批通过获得贷款资金支持,存量贷款余额为448,667.05万元,申贷获得率为95.39%;农村地区申贷获得率大于城区,但从资金总额上看,支持农村地区的资金远远小于城区,城区存量贷款余额是农村地区的2.25倍。

(二)城乡贷款融资方式和放款条件差异化显著,融资过度集中在城市

城区金融信贷担保方式主要以抵(质)押为主,农村金融信贷担保方式主要以保证、信用为主,农村金融信贷风险高于城区金融信贷。由于城区经济发达,符合抵(质)押担保范围的产权较多,而农村地区产权受经济落后及产权性质影响,根据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几乎都不符合担保范畴。即使国家出台了三权三证抵押贷款相关条例,而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不强,政府为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出台了一系列考核奖励政策。以文山为例,全年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任务列入州人代会后,因确权、颁证、流转登记制度的不健全,实际只完成了20亿元左右,其中多数为农信社完成。

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经济发展水平客观决定了农村金融信贷业务担保方式风险大于城区金融信贷业务。经济与金融相伴而生,经济要发展离不开金融,金融要生产必须依赖良好的经济氛围,风险大决定了贫穷地区农户、中小微企业融资额度小、成本高,经过长时间的堆积,逐渐形成了“马太效应”式普惠金融。

(三)金融资源内循环空转多,支农少

金融资源的良好分配是保证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当前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贫穷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2013年文山州实现生产总值553.36亿元,同比增长13.5%。但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全年净增仅为107.23亿元,贷款投放全年净增54.87亿元。全州金融体系中大量的资产集中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而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数量不多,且受宏观信贷规模管控政策限制,在流动性总量充裕的情况下,金融资源配置上出现了结构性扭曲,大部分资金在金融机构间循环流转、空转,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发挥支农作用。

(四)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呈现逆向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社会焦点问题,在文山还受制于农民素质、经营思路、耕作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贫困农户日常生产生活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几乎全部为山区,土地不成片、不平整,无法实现科学化、机械化、统一化运作,仅能自给自足,又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产业发展,无更多经济来源收入。部分地区农户甚至没有存款的金融需求,开立的惠农资金结算账户也只是长期取现,而没有自主发生过其他金融业务。另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部分呈现出资金富裕、贷款无路的个别现象,且又受到行业脆弱,产业政策、怕担风险的畏贷、惜贷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贷款难求和放贷无门的两难境地,穷、落后导致金融需求找不到路子和方向,加之金融资本的趋利属性,反而导致更需要金融支持的农村金融资源返流到城市。

二、边穷地区实施普惠金融呈现“马太效应”的成因分析

(一)自然环境恶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广未实现全覆盖,实施普惠制金融,资源配置有限

边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交通闭塞,公路覆盖率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广落后;资源贫乏;无工业产业支撑。中小微企业发展缓慢。实施普惠金融需要各种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而边穷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十分不利于金融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仅仅包含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村镇银行三家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边穷地区基本退出,农村金融机构势单力薄。现目前,各级行政机构、金融机构、群众对人民银行提出的“一创两建”及银监部门的“三大工程”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措施有限,虽然当地人民银行、部分政府部门给予了一定帮助支持,但后期农户信息的更新完善及档案的维护,最终还是要落到工作人员少、经费有限的农村金融机构,面对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刀耕火种、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外出务工人员频繁,“靠天吃饭”的贫困山区,要做到全方位、全覆盖金融服务,可谓难上加难。

(二)边穷地区城乡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严重,差异化金融服务普遍存在,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

据2013年《文山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至2013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2108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5460元,高低收入差距为15620元,同一区域内贫富差距较大。面对贫富不一的客户,商业银行均设有V IP客户室及V IP银行卡,金融服务上存在较大差异,与中央提出的全民普惠金融宗旨相悖,未实现均等化服务。辖区内共有9家金融机构,但对偏远乡镇开展金融服务“三农”的机构仅有农业银行极少数网点、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3家,无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村担保公司、贷款保险公司,边穷地区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

边穷地区群众大部分对金融服务没有概念或概念模糊,边穷地区的农户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与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贫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投入的不足,群众生活的贫困,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边穷地区群众未能真正享受到便利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缺失导致生产经营情况,农业发展的滞后,总体经济水平的落后,面对市场高涨的物价水平,边穷地区逐渐陷入越来越贫穷的状况,形成了马太效应般的恶性循环。

(三)诚信意识淡薄,总体信用环境差,出于风险因素导致金融机构“惜贷”心理滋生,贷款投放集中到有实力的人群及企业

农户由于十分贫困,导致不能按时还贷,长此以往,造成信用意识淡薄,农村总体信用环境差,信贷员“惜贷”心理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经营生存角度的考虑,也在不断收缩农村市场。对于金融该机构而言,发放一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发放一笔大额贷款的办事程序和手续基本一致,差异不大,综合风险及节约成本考虑,商业银行贷款逐步投放到有实力的人群及企业,直接导致了“富越富,穷越穷”的局面。金融机构对辖区内的农户最高单户信贷支持可高达上百万元,最低单户信贷支持仅为几千元,有实力的农户可以开展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但贫穷的农户只能借贷少量资金开展种养殖等基础生产活动,借贷所产生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据不完全统计,在100户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中,有90%以上的农户都是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的唯一渠道。

(四)资源配置反向,形成贫穷地区支持富裕地区

本地储蓄资金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不能合理投入到本地区经济生产活动中。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存放上级金融机构或同业、投向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等。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将有限的信贷规模首先投放于州外、省内的其他重点项目,发达地区优质实体经济,形成了贫穷地区支持富裕地区的反向情景,金融资源配置十分不合理。

(五)发展中的贫穷农户、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有效抵(质)押担保物,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获取金融机构贷款能力弱

大型、优质企业成为金融资源的优先获得者,尤其是信贷服务,形成了金融资源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由于发展中的贫穷农户、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担保物,不符合信贷准入门槛基本条件,造成了贷款难。为了继续发展,不得不向民间资本进行融资,继而造成了贷款贵的问题。较高的融资成本经常超出这些贫困农户和小微企业财务承受范围,陷入经营危机,最终关门倒闭。不难发现对有一定财富积累、财产量大的群体,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就越多,反之则越少,与实施普惠金融存在一定难以避免的矛盾。

(六)偏远贫穷地区普遍无支柱产业支撑,小微企业经营生命周期短,金融机构必须将资金从低效领域或淘汰行业退出,转而支持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或成熟企业

文山州产业层次低,县域经济滞后,较为突出的为冶炼业,地区蕴藏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小型冶炼厂较多,由于生产工艺及设备的落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政府部门“两整一提高”专项整治违法开采矿产行为活动的开展,加上矿产品市场价格的一路低迷,不少小型冶炼厂纷纷关门破产。各家金融机构纷纷从该行业退出,转而投向其他鼓励支持类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农村产业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最需要贷款支持的贫穷弱势群体因为无有效支柱产业的支撑,就业所需岗位,收入的拮据最终还是导致贷款难。

三、关于消除边穷地区实施普惠金融“马太效应”的几点建议

(一)加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缩减贫富差距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集中分散农户整体搬迁、移民搬迁等惠农措施,逐渐打破城乡二元化机制,以发展经济为重心,打造都市商圈、城镇经济圈,经济发展隆起带,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合理城镇化人口地理布局,促使农民安居乐业,利用税收杠杆,减免税费,缩减贫富差距,打造一批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以集群效应打破马太效应。建议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规范金融机构服务,实施均等化普惠金融。

结合文山区位优势,国家开放口岸,东向泛珠三角、南向东南亚越南、西向滇东南城市群、北向滇中产业经济圈,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加速工业园区建设,围绕“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工农商并进,工商辅农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新兴产业,解决边穷地区群众的就业问题,增加除种养殖的基本经济收入外,再增加一块打工收入,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通过打造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居性,减少边穷地区大量农民工外流发达地区的现状,缓解老弱病残留守边穷地区,经济发展困难的尴尬局面。

(二)坚持政策导向,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形成多方合力,完善贫困地区金融市场体系

地方党委政府、人行、银监等部门牵头,各金融机构合力加快普惠金融环境建设,形成合力促进普惠金融环境的和谐够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农业保险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成立。对于边穷地区一直亏损经营坚守阵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地方财政适当给予部分风险补偿金,缓释小额农贷风险,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贴息面,支持鼓励农户、小微企业积极借贷融资,发展生产,加快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步伐。

鼓励民间融资行为合法性,建立交易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民间借贷业务,拓宽边穷地区农户的融资渠道,以法制保护民间正常融资行为,规范交易手续、追偿手续,打通资金富余群众与有资金需求群众的交易通道,更加利于普惠制金融的持续发展。

(三)大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加快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培养诚信意识,营造讲法守礼的良好氛围

群众文化素质是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性决定因素,要更好更快的实施普惠金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十分必要。金融机构提供了全面的金融服务,更需要群众能够主动、容易接受。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应加快农户经济档案的信息采集工作,加强征信系统建设和维护,各金融机构主动积极营造信用环境氛围。以自然村为单位,由信贷员、村干部、具备公信力的村民代表、弱势群体村民代表,抓住农户建档评级契机,逐户开展评级授信工作,核定额度,年内对有借贷需求的农户发放小额农贷。加快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步伐。建议征信报告中增加法院受理的金融借贷纠纷案件信息、担保公司代偿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信息,拓宽信用信息采集渠道,完善信用信息。大力倡导诚信文化,形成“人人珍爱信用记录”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良好“信用程度”变为有效“授信额度”。

(四)充分发挥互联网及科技的引领作用,有效降低金融服务交易、管理成本,让普惠金融惠及千家万户

现阶段,普遍设立金融服务网点,由于费用的高昂,人员的增加,设立不具备可行性。由国家财政对边穷地区金融机构亏损服务网点予以贴补也不适合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随着农村手机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各种机构、公司代理点的增多,在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点的同时,应增加金融机构代理点的数量,如超市、移动公司服务点,委托他们代理转账、结算、补助金的发放等金融服务业务,借用已有的机构设备,真正实现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大量增设电子机具,如A T M机,自助存取款机,惠农PO S,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依靠科技力量提高边穷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促使贫穷群众不在处于金融服务边缘化的状态。

(五)创造条件助力弱势群体获取金融资源,创新金融新产品,实施全民普惠金融

通过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增扩农户手中持有资源抵(质)押物范围,规范中小微企业财务制度和管理,有效引领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建议重新修订《担保法》、《物权法》等涉及农村资产抵押的相关法律,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并完善农房、林权、农村承包土地“三权”抵押物流转市场,真正意义上破解农户融资难题,打破金融机构审慎介入农村资产抵押融资的尴尬局面。农村信用社充分利用网点遍布城乡、科技有力支撑,贴近农户的优势,打造一张富民、惠农的“金融普惠网”。以文山自治州人大通过的农村产权抵押条例为契机,截止2014年9月,全州金融机构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余额为96798.07万元,在“三权三证”抵押融资探索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走在了全省前列,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难题,为实施全民普惠金融奠定了扎实基础,取得了实效,得到了广大农户的好评。

(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性,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加强金融资源城乡流动性。

国家需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解决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问题,平衡地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措施,构建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谋划地区支柱产业的良性发展,发展经济,增加人员就业和收入。建立信贷供需双方的信息传导机制,搭建交流平台,有效信息得以及时交换,增强服务对接能力,增强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有效整合,培育、发掘信贷需求,促使银企、银农顺利进入合作,以实现互惠共赢。对国家人总行宏观调控信贷规模一刀切给予政策改变,实行双边监管,差别对待农村金融、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及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支持涉农及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应优先考虑或放宽,消除束缚边穷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客观因素。

实施普惠金融的六大障碍若能排除,将有效打破“马太效应”,中国式普惠金融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普惠制金融,是实现中央富民、惠农的根本宗旨,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实践,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终将迎来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焦瑾璞,陈瑾.建立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

[2]王汉.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中国农村金融.

[3]黄颂文.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2月.

[4]李国华.普惠金融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金融刚出版社,2014年3月.

[5]中国金融年鉴编写委员会.中国金融年鉴2013.中国金融年鉴杂志有限公司.

[6]云南金融年鉴编写委员会.云南金融年鉴2013.云南人民出版社.

[7]云南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辑委员会.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人民出版社.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9].文山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山州统计局,2014年5月5日.

上一篇:来源现状下一篇: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