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2024-05-04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精选十篇)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篇1

一、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有如下特点:高密度提问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把可以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若干逻辑性较强、认知水平较低的问答, 教师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 推理性次之, 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 课堂练习由低到高安排, 学生成为高速解题的机器。从效果上看, 教师与分数的权威性从思想上禁锢了学生创新意识, 高强度、大容量的提问与训练, 使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去联系现实的应用,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数学主动参与学习习惯的要求

1.“量”的要求。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从以数学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同时兼顾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特点, 要面向全体学生, 尽可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教学活动,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经受挫折的考验, 积累学习的经验。

2.“质”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 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发现与发展过程中去。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中自我需要的强度, 时刻注意学生参与过程中思维的力度,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数学主动参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1. 教师 (客体) 方面。

(1) “主动参与”呼唤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师在教学中要抛弃“唯我独尊”的陈腐观念, 创设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要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 如开展讲座交流、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 调动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 对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采取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 采用多样化评价策略, 评价结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2. 学生 (主体) 方面。

(1) 学生一方面要有学习的责任心及内在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 应具备参与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习惯, 而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保证。

(2) 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发展。

学习酒店服务礼仪的方法和意义 篇2

1.加强职业素养,提高自身修养

在酒店服务中,通过服务人员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良好的服务礼仪是酒店从业人员的必备职业素养。这是出酒店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服务礼仪水难的高低决定了酒店档次的高低。同时,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十提高个人的修养,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2.美化自身,美化服务过程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酒店服务礼仪在上述各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当个人重视了美化自身,大家都能以礼待人时,宾客关系将会更和睦,生活将变得更加温馨,这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客人在酒店消费将得到更多精神层面的.享受,这也是酒店服务礼仪所发挥的作用。

3.促进社会交往,改善宾客关系

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讲的其实就是交际的重要性。服务人员在酒店为客人服务时,不能不讲究礼仪。运用服务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服务过程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还能够帮助从业人员规范服务流程,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口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4.净化社会风气,推动文明建设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现行的初中历史课,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僵化的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代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历史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他们在现实中有什么作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矛盾的,只是被动地为老师学,为家长学,厌学情绪十分明显。有许多历史教师喊出了“历史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如何上好历史课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这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智能、心理及个性的发展。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

1 教学效果的需要

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果21世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而“教学”这一教师从事的职业,其实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它应该分为两部分,即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失去哪一方面,这一过程都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兴志勃勃的说讲,而台下一个听众都没有,那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取得教学效果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去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在历史课上认真学习,善于思考,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样,我们的教学不但取得了短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取得了长期的教学效果,不但使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 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会对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发生性质不同的作用。正确认识这些因素,有利于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分不开的。有人说教书就象教学生摘树上的苹果,不是把苹果摘下来拿给学生,而是要告诉学生怎么样去摘,必要时应给学生一架梯子。对于学生来说,上学之后,能力的培养就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积极兴趣的养成,这种积极因素的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它不停留在静观阶段,往往为获得兴趣的对象而积极活动,成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的兴趣品质。

3 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需要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篇4

一、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 是和学生们成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

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对于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说、风俗习惯以至花草树木、山水土地, 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这样, 教师在讲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 在感觉上缩短了与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感受到就在自己生活着的地方, 就在自己经常走过的街巷村道,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轰轰烈烈的事情, 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热烈, 师生交流活跃, 从“要我学历史”变为“我要学历史”, 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

二、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各种能力, 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历史的教学和考察, 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资源, 包括文字、图片、口述史料和实物, 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 发动学生对本地区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 访问参观;组织学生为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举行专题讨论会以及出版专刊、墙报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 并促进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广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远古文明之光———“柳江人”, 都安瑶族自治县出土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遗址, 桂平金田起义, 百色起义, 右江革命根据地等留下大量遗迹;还有柳侯祠、刘三姐故乡等等。此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右江革命根据地本地博物馆、东兰烈士陵园、列宁岩等, 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学习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真正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大作用。

三、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爱国主义一直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要使学生爱国必须先使其爱家乡, 学生只有热爱家乡才能够热爱祖国;而要使学生热爱家乡, 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其家乡, 乡土历史的教学和考察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很好的途径和方式。通过运用乡土教材, 能使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历史上对祖国作出过的重大贡献, 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饱经沧桑、不屈不挠, 始终跟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奋勇前进的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这些发生在家乡的具体史实, 会使学生受到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 激发对自己家乡的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 并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 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 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而且这种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的, 所以有着任何说教式教育所无法收到的效果。

四、乡土历史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 各地都涌现过不少英雄人物, 都留下了不少的革命斗争史迹。教师可以选取本地区典型的革命斗争史实进行讲授或组织学生考察, 使学生从家乡的革命历史中, 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品质, 发扬民族革命传统。这样, 英雄就在家乡, 榜样就在眼前, 革命传统教育具体生动,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五、乡土历史教学还是国情教育的好形式

国情是由各地的乡情构成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有着辽阔国土和世界最多的人口,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诸因素的原因, 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资源、人口、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乡土历史的教学和考察, 有助于学生通过了解乡情而更全面地了解国情;学习了解国情, 明确了解国家的需要, 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而努力。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和技巧 篇5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步骤,虽然是千篇 一律的建议,但是要真正完成,还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里要讲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另外,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进行解疑。上课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在听讲时还应学会记录一些重点内容,将这些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如重复多次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用记忆来获取历史知识时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众所周知,想要把知识记在脑中,记忆是首要的,其次就是理解和运用,所以要学会把握记忆方法。在学习历史,可以先去理解课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然后再去背诵其接下来的人物、概念、过程和时间等。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时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例如整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篇6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 学习动机 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学习动机的作用,并提出了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学习动机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热情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人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做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让学生觉得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语文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并按时完成作业,有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语文,对于学习中的困惑,积极思考或向教师寻找答案,促进自身学习进步。

2.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排除杂念,高效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有利于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

3.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心态和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教师更高效地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和疑惑,积极地向教师提出,教师能够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问,保证学生对于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够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语文教学“质”的飞跃。

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推动学生思考和学习。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可以根据课文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在学习《蚕妇》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词人写这首词的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自主思考和教师的讲解找到答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

2.教师正确指导结果归因。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有限,很可能将自己语文学习中的失误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从而丧失自信心,形成语文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帮助和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和根本原因,使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也应当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归因。教师不能有偏见,认为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笨,能力有限等原因。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自尊,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正确指导结果归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于理解有限等原因,难免会有所疑惑,教师应当及时解决,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动机。对于语文学习中的疑惑,当学生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容易认为教师不重视自己,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损伤,同时由于存在疑惑,可能会让学生夸大语文学习的难度并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人教版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对学生的疑惑做出解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4.教师把握学生的喜好。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都有所不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偏好也有所差别。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写作,有的学生则喜欢语文阅读。教师把握学生的喜好,可以针对性的有侧重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仔细观察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语文,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因此,教师在人教版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把握学生的喜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以更高的自信心和更好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推动自身语文成绩的进步和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当意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并且合理控制动机水平,通过这些有效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个人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33.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篇7

1 开展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是“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在广西的具体体现

据报道, 我国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 雾霾天气频发;70%的江河湖泊被污染, 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显示, 74个城市仅3个城市达标, 分别是海口、舟山、拉萨。2013年广西PM10年平均值为62.3μg/m3, 比2012年上升8.54%, 全区14个市仅有11个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今年1~5月, 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仅15天, 而污染天气达28天;情况最严重的1月, 优等天气无, 而污染天气达23天。此外, 农村河流湖泊受工业污染加剧, 群众生产生活供水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环境质量持续下滑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甚至出现生育能力下降、生理机能退化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尤其强调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融入。“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是由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三个环环相扣的层次美构成的, 通俗地说就是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更要身心健康。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 “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 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 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彭清华书记多次强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西的金字招牌, 是广西最大的财富和看家本钱, 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扩大我区的生态优势和坚持生态强区战略, 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慢一点, 也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 制定《“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 (2013—2020) 》, 明确提出按照“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 争取通过8~10年的努力, 使全区环境面貌发生稳定的、不可逆的转变, 不断巩固和扩大广西生态良好的品牌优势, 努力走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2 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是党中央提出的“强美富”目标的具体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 农村和谐稳定, 农民安居乐业, 整个大局就有保障, 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最差的弱劣地区, 农业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最多的弱质产业, 农民是受关注程度和关怀照顾最少的弱势群体。广西“三农”基础和条件相比全国更为落后, 贫困面、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程度都排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美富”是广西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 是广西人民的“中国梦”。

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 正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 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 着力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生态环境, 加快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目的是通过乡村建设重大活动的开展, 使各种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 集成政策、集约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促进农业经济繁荣稳定, 努力让农业更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努力让农村更美;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加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努力让农民更富。仅2013年, 广西各级财政集中力量, 整合农林、交通、环保、扶贫等领域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乡村建设就达137亿元, 还引导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折资5.06亿元, 带动社会各方捐赠水泥等物资折合8.67亿元。2013年广西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以上,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5%以上,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 其中与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种植业、林业及渔业增加值增幅超过5%,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6790元, 比上年增长13%, 增幅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

3 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是实现我区“两个建成”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

李克强总理2013年7月到广西调研时对广西加快发展与开放合作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广西区情创新发展思路, 提出凝聚发展力量, 加快赶超跨越, 奋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两个建成”目标。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 广西很多方面都不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既没有大的工业布局, 也没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 在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方面并不占优势, 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上, 既不能照搬先进地区的经验, 也不能照走发达地区的路子。要实现“两个建成”目标, 就必须立足全区实际, 寻找破解发展难题之策, 闯出一条符合我区赶超跨越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城市方面广西和其他省市区差距并不大, 如果把“三农”这块短板补齐, 广西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广西人民的幸福感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强力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 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 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 就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实现“两个建成”的开局之举、破题之策、高明之处, 是一种战略性考虑、全局性谋划、政治性的安排, 是广西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追赶速度的重要举措、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

从目前效果来看, 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各地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优化了农村发展环境, 增强了农村投资吸引力, 催生了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一批农村新兴业态, 促进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催生了一批民族风情旅游型、文化型、农业生态型、工贸型乡镇、村屯的发展。农村发展短板和历史欠账逐渐补齐, 为实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4 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是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

中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 用一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任何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 活动开展都要讲时机找抓手, 全国各省市区主要在立足联系群众、服务基层、解决问题、推进发展上搭平台找抓手。广西作为全国第一批活动开展省区, 是李克强总理的活动联系点, 要出成效、出特色、出经验, 搭平台找抓手的压力非常大, 这就要求平台抓手有针对性、普惠性、操作性和可比性。自治区党委、政府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改进作风、树立形象的一个重要抓手, 同时把活动列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战斗力、动员力、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标尺。

2013年, 全区共选派24236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队、8万多名干部进村入户, 了解民情、宣讲政策, 发动群众、参与劳动, 不做表面文章, 不增加群众负担, 为农业发展提速, 为农村转型助力, 为农民致富加油, 真正实现了干部改进作风, 农民得到实惠, 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动效果。在总结2013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今年上半年, 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整合包含“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队在内的历年来的全区四支农村工作队伍, 不断加强驻村指导与对口帮扶工作力度, 争取进一步发挥好这项工作抓手的作用, 探索出一条广西特色的学习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新途径。

在这项活动开展一年多的时间里, 广西各地各单位把搞好活动作为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的切入点, 党员干部主动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 急群众之所急, 想群众之所想, 扎实办事, 切实惠民, 使活动的过程成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改善民生的过程。活动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充分肯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给予了高度评价, 广西群众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篇8

(一)“中国梦”对于大学生梦想和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梦”明确了“个人梦”的实际地位,进一步强调了“个人梦”在国家梦和民族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都有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这样可以给予大学生足够的信心, 坚定大学生实现梦想的信念,让每个大学生清楚认识到: 没有不能实现的梦想,有梦想,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创造出来,只要每个人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和展现自身才华,都能享受梦想成真的成果,都能看到美好未来的希望。同时,这样还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精神需求,有利于将大学生的力量团结到一块,心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

2.“中国梦”有效遏制了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败俗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梦” 的提出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首先,“中国梦”起到了较好的精神引导作用。“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必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其次,“中国梦”是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大学生要敢于承担起这份责任,不断为完成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具体就是大学生应该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注重其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中国梦”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无论是在近代中国一百七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中以及在实践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处处都体现着“中国梦”的精神主旨,都是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的不懈付出,更好地透露出中华民族坚定的理想信念[2]。理想信念就像是奥运中的火炬和运动员手中的接力棒,而当代大学生是火炬和接力棒的最佳继承者,他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当代大学生要以伟大领袖人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树立的坚定信念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中国梦”能够给予大学生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勇气

当代大学生就是将来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以现在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站在什么样的政治立场都与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政治立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理想,势必要将“中国梦”精神主旨和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要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注重贯穿“中国梦”的精神,促使大学生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真正领悟“中国梦”和“个人梦”的联系,此外,还要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帮助大学生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观等。

二、基于“中国梦”背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1. 各大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采取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必要的科学知识, 而学校在安排学生学习内容的时候,务必加强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三观”意识,帮助学生将个人梦想的中华民族的梦想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的报告内容着重促使马克思主义朝着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等的方向发展,注重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充实学生和全国人民的大脑,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建设的关系,构建哲学社会的科学创新体系[3]。其中对于“三观”要有正确的定位, 要认识到“三观”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包含着形形色色的影响因素,势必会模糊一些学生的视力,所以,培养学生辨别社会因素的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列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坚定学生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将以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进行科学的对比,然后再将中国现在的状况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要让学生看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就是鼓励大学生为进一步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中国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影响

1. 创建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学校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搭建网络教育和社交平台,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网络教育活动。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可上传与“中国梦”有关的视频资料、优秀党员、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理论资料等,以便大学生更直接地进行网络学习,也可以通过微博、QQ群聊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为网络教育平台营造出极其浓厚的学习气息和自主互动氛围,充分彰显网络教育的优点。

2. 注重对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学校建立的课外党校、干校平台,进一步增强优秀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丰富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中国梦”的本质含义,完善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领悟。

3. 高校也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将“中国梦”与大学生的实践生活结合起来[4]。此外,相关指导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下乡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现实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亲身感受目前我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将实现“中国梦”的努力落到实处。

(三)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强化“中国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影响

1.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比如,可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文艺表演、演讲以及社团文化节,注重文学作品的不断创作,树立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给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从而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张扬、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 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优秀党员的评选活动和校园感动人物的评选活动,并教导大学生要将这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精神和品质作为自己进步的动力支撑,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讲座讨论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增强学生要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意识,从而有利于营造出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气息。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作用。

摘要:基于“中国梦”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通过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及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勇气等三个方面阐述“中国梦”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进一步提出了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营造浓郁的文化教学氛围等方法来深化“中国梦”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3]庞桂甲.浅析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78-79.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篇9

一、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历史贡献

(一)以建立青年组织为基础,积极团结教育青年,扩大青年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930年11月,江西省行委通告第11号《加紧团的工作号召广大青年群众实行阶级决战与团目前的工作》指出:“青年工作是整个的革命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青年运动做得不好,团的工作不健全,确实是要影响整个的革命运动,革命必然不能顺利的向前开展和胜利,这是在过去一切的革命斗争中都证明了青年的伟大作用。”[1]在党的高度重视下,中央苏区共青团广泛建立和发展团的组织,尽可能地将青年团结起来。1932年1月召开的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高度重视建立青年组织,会议通过的《团的建设问题决议》指出:“广泛发展团的组织,应成为目前团的建设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2]1932年2月,团苏区中央局再次作出《发展苏区团的组织决议》,决定在新发展的区域普遍建立团的组织,在所有的工厂、作坊与乡村中建立团的支部。此后,共青团组织蓬勃发展,至1933年5月底,江西、福建两省的共青团员总数达73000余人,比1932年春增加6倍以上。团苏区中央局还陆续成立了一些工作部门,除设有秘书处、宣传部、组织部外,还设有经济法权部、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中央儿童局等工作部门,还办有列宁团校[3],各项工作陆续走上正轨。此外,中央苏区共青团领导少年先锋队、共产主义儿童团等青少年组织开展工作,不断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到1932年8月,少年先锋队队员超过了13万人。

(二)以“扩红”运动为中心,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参军参战,保卫根据地

苏区青年是革命战争的主要力量,扩大红军是共青团和少先队的一项核心工作。1930年6月通过的《猛烈的扩大红军决议》,号召青年鼓起斗志和战斗热情,把青年群众和少先队员输送到红军中去。中央苏区团组织派出多支扩红工作队,选送了大批团干部到红军中去做政治工作。机关刊物《青年实话》对“扩红”运动的成绩、经验、出现的问题等作了及时、详细的报道。团员们不但以身作则带头参军,而且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动员青年参军,促使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齐参军、模范少先队整连整排武装上前线的动人场景,在广大青年中掀起了一股参军参战的热潮。“被批准的,乐得一跳三丈高,脚不沾地地跑回家准备行装去了。没有被批准的,意见可大啦,经过区乡领导反复地作思想工作才安下心来。”[4]仅1933年红五月,江西省就有10万新兵到军区报到。1933年8月在江西博生县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正是苏区青年组织“扩红”运动的杰出产物,全师一万余人中,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誓师出征后多次取得卓越战果,受到苏区领导的称赞。据统计,兴国县长冈乡每100个青壮年中有80个当红军和参加革命工作,上杭县才溪乡每100个青壮年中有88个当了红军和外出参加革命工作。[5]同时,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全力配合红军开展敌后游击战,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学习军事,通过贴标语、散传单,在山上摇旗呐喊、放冷枪,在路口、树林里埋地雷等方式,或迷惑敌人,或延阻敌人前进,或直接袭击敌人,在反“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三)以“打土豪分田地”为重点,充分调动团员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积极性,维护社会治安,捍卫革命果实

开展土地革命,是中央苏区的一项重要任务。苏区共青团组织积极带领团员青年参与土地革命,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勇敢地向地主阶级进行清算,大胆同“瞒田”、“转移田”、“分田不均”等现象作斗争。1931年2月通过的《团在苏区的任务决议》中指出:“团积极的帮助党和苏维埃政府来实现苏维埃的土地法令,参加土地的分配,分派团员去帮助苏维埃机关。团帮助党来督促土地分配正确地按照当地决定的原则实行,到处成为平分一切土地的倡导者,平分一切土地是苏维埃政权解决土地问题的最彻底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团员青年也分到了田地与房屋,在摆脱地主剥削、废除各类债务的同时,又改善了经济地位,翻身作了主人,从而大大提高了革命斗争的主动性,坚定了保卫红色政权和革命果实的决心。苏区的广大少先队员们也积极响应号召,积极站岗放哨,监视地主富农等反革命分子,防止其破坏分田运动。此外,为防止敌特分子潜入根据地搞破坏,团组织和少先队到处设岗立哨,观察、监视敌人,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根据地的社会治安,捍卫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四)以“共产主义礼拜六义务劳动”为抓手,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义务劳动,踊跃拥军优属,支援前线

为鼓舞红军士气,保证红军作战和生活物资的供应以及保证红军家庭的生活和生产,解除红军后顾之忧,中央苏区团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支援前线的义务劳动。1931年2月,苏区团组织决定开展“共青团员的礼拜六”活动。在休息日(星期日、假日)动员团员做一定的工作,如替红军家属耕田收割,帮助红军运输、担架、修桥补路,做草鞋、套鞋、缝制衣被慰劳红军,垦荒地种粮食供给红军和苏维埃,等等。此后,一个以拥军优属为主要内容的“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并由团员发展到全体青少年。各级团组织、少先队、儿童团按照居住区域,组织耕田队、生产队,包耕包收,组织服务队定期登门挑水、砍柴做饭。当时有一首山歌唱到:“七劝亲郎当红军,家中田事你放心;青年团员真真好,礼拜六来帮助耕。”[6]每当红军部队路过或驻扎上杭苏区时,各级团组织就组织文艺演出队到红军驻地宣传演出,用活生生的事例,通过文艺表演来鼓舞红军战士的斗志。[7]此外,为保证困难时期红军的后勤需要,团组织号召团员青年从每天定量的半斤口粮中再节省一些捐给红军,一天只吃两顿掺合野菜的稀饭。少先队员们提出“多种一棵菜、一升豆、一斗粮,支援红军,使红军吃饱饭,打胜仗,缴机关枪”的口号。

(五)以“扫盲”运动为牵引,协助健全青少年文教网络,提高青年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

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积极协助党和政府,通过兴办补习夜校、识字班、农村俱乐部、图书室等文教事业,帮助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扫除文盲,建立健全青少年文教网络。据江西、福建、广东三省1930年统计,在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平均每个乡超过1所,学生近9000人;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9万余人。1933年8月,共青团中央局发起“团对教育工作的协助运动”,积极协助教育部开办列宁小学、劳动小学,选派青年干部和团员到列宁小学工作或参加教员训练班,充实教学力量,改进教育质量;动员年满入学的儿童全体到列宁小学读书,消灭儿童中的不识字现象;消灭团内和少先队内的文盲,并要求每个团员消灭十个文盲,帮助建立文盲协会组织;组织各种研究小组、讲演组,举办报告会、讨论会,编印《识字课本》、《少队读本》、《革命歌曲集》等学习材料,丰富了学习形式,推动了苏区文教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文化水平。

(六)以青年学校和青年刊物为载体,通过培训提升青年干部综合素质,着力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

为切实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青年干部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中央苏区共青团组织注重通过开办团校、夜校、读书班等学习组织和建立俱乐部、列宁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团员学政治、学文化,提高广大团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1932年12月,团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开办中央列宁团校,第一期学员共有124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徐特立等领导都到列宁团校作过报告或讲课。在中央苏区,团的支部、小组普遍成立了读报小组,对团员进行马列主义、革命形势、团的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出版发行了《青年实话》《列宁青年》《团的建设》《红孩儿报》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报刊,这些刊物既是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指导青年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干部的重要阵地,在青年干部乃至广大青年中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青年实话》的最高发行量达2.8万余份,成为仅次于《红色中华》的中央苏区第二大报。以列宁学校为代表的青年学校和《青年实话》为代表的青年刊物,深受苏区青年干部的喜爱,为苏区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干部。

总体来看,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组织尽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但仍很好地发挥了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与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在教育引导、组织动员、竭诚服务广大青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创造了不少宝贵经验,在我国青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

(一)党的高度重视与有力领导,是做好青年工作的根本保证

中央苏区时期的历史实践证明,党对共青团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为团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巩固发展了组织体系,建立了密切的党团关系,是确保中央苏区青年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1932年中央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党中央指出党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帮助团组织建设和开展青年工农群众的工作;各级党团支部之间要紧密联系、互派代表,积极发展团组织,帮助团吸纳苏区青年工人与农民力量,开展青年动员工作;实行党团优秀干部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对团的领导。比如在红军中普遍发展团的工作,基层连队积极发展共青团员,在党的支部中建立列宁青年组等。此外,中央苏区的工会组织、反帝拥苏同盟、革命互济会、贫农团以及妇女工作机构中,都设有青年工作部门,专门负责本系统青年工作的开展。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团组织覆盖面,提升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影响力,为做好青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正如1931年秋任弼时同志在兴国县第一届少共团代会开幕式上代表团中央致贺辞时所强调:“苏区各级团组织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青少年的革命热情,把富有朝气和战斗精神的青少年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二)围绕党的号召积极行动,组织动员团员青年投身中心工作建功立业,是青年工作的核心任务

青年工作必须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服从、服务于革命战争大局需要。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共青团坚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团的基本任务”,把服从服务于党政大局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团组织广泛号召动员团员青年在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巩固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积极“打土豪分田地”,确保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顺利进行;在军事上参军参战,设立扩红工作队,动员赤卫队、少先队到红军中去,创建少共国际师,在反“围剿”、“扩红”运动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勤保障上拥军优属,发起“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踊跃支援前线;在文化建设上助力扫盲运动,积极成立夜校、阅报室、俱乐部等,开办各种学校和训练班,掀起了一股扫盲热潮。团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三)密切团青关系,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引领,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青年工作的主要职责

要切实做好共青团工作,必须密切联系广大青年,准确把握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服务青年的核心需求,并寓教育引领于服务之中,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粘性。中央苏区时期团组织准确把握深受土豪劣绅、地主恶霸欺凌的广大青年的实际和心理,在土地革命中给青年分田配屋、废除债务,改善经济条件,并且全面开展扫盲识字运动,扩大了青年群众的知识面,保障了普通青年多方面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各级团组织通过普及革命标语、发行刊物、开展娱乐活动、唱红色歌谣等政治动员方式,宣扬党的主张,唤起青年的革命觉悟,让青年认识到苏维埃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府,党团组织可以代表和维护青年群众根本利益,号召动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踊跃参加革命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既强化了青年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了青年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同时也不断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了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四)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激发青年干部锤炼优良作风、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基础

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在做好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各项工作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注重增强团员先进性,提升青年干部的工作能力,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夯实工作开展的基础。团组织以开展“扫盲”运动、开设青年学校、创办青年刊物等为载体,大大提升了广大团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为开展好中央苏区青年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严格规范组织管理,教育团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做好党的助手。“共青团员是最听党的话、最勇敢的人,是不计较个人利益、献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人”;“特别强调团员要不畏困难,不怕牺牲,服从组织,严守秘密”,这一句句普通青年干部牢记心中的“团的誓言”,正是中央苏区团组织发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如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的生动体现,激发着青年干部锤炼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和努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在革命进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高扬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旋律,引导青少年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央苏区时期革命历史深刻地启示我们,信仰是一个人的至高操守,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要做好青年工作,就必须坚持在党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努力弘扬青年运动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党的关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中国青年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央苏区时期,青年运动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内容相结合,踊跃投身创建、巩固、保卫苏区的各项斗争,发挥了党的助手、革命斗争尖兵等积极作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首要政治任务。应当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牢固树立远大理想,高扬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不移沿着党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做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团组织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围绕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土地革命,支持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保障民主权利,改善群众生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年运动,促进了苏区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明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也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各级共青团正在根据中央部署深化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此,各级团组织应当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握大好发展机遇,围绕中心精准发力,找准共青团参与脱贫攻坚、创新创业、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带领各行各业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三)沉心走群众路线,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竭诚服务青年成长发展,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有效覆盖面

中央苏区时期团干部身体力行地践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坚持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开展青年运动,密切团青关系,深化党群关系,为党和苏维埃政府稳定发展奠定了青年群众基础。与中央苏区时期相比,当前青年的构成更加多样,需求更加多元,思想更加多维,密切联系青年、全方位融入青年的要求更加迫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共青团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吸引力凝聚力不够、工作有效覆盖面不足和脱离青年的现象,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共青团工作更加符合群众工作规律,也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各级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深化改革的重大契机,牢固树立青年需求导向,坚持青年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各类新兴青年群体、特殊困难青年群体等的联系,深入一线青年,走进草根青年,把握青年脉搏,常态化倾听青年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回应青年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针对青年在成长成才、创业就业、婚恋交友、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提供有特色、有实效的项目服务,让青年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提升共青团对广大青年的粘性。

(四)强化作风建设,推进从严治团,培养一支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

团干部作风关系团的形象,关系共青团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央苏区共青团十分注重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锤炼团干部的党性,培养了一支立场坚定、作风优良的青年干部队伍,帮助青年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扎实推进改革,深化从严治团,打造一支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同样尤为重要,既是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共青团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现实需要。当前的改革是党中央为共青团创新发展提供的一次难得机遇,广大团干部应当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抢抓机遇,发扬勇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保持奋发有为、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当好党和政府与广大青年的桥梁,畅通共青团联系青年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过硬作风;坚持不懈抓好思想理论武装,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理论的学习,端正政治观和成长观,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格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三严三实”磨砺自己,形成崇尚实干的清风正气;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培养群众感情,把青年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为青年办了多少实事、解了多少难题作为检验作风的重要依据,争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党的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在甘于奉献中彰显青春价值。

摘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和缜密的思考,总结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六个方面的历史贡献和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四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央苏区,青年工作,历史贡献,历史经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团的建设问题决议案——苏区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R].1932.

[3]胡国铤.共和国之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领导机构概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4]赖荣光.回忆苏区共青团生活片断[EB].中国共青团网,2007.

[5]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

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篇10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们党应该说比较重视甚至在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还需要重视社会和谐的问题。但此后不久,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宗旨下,片面地强调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这不但使社会发展出现经济与政治关系严重失调, 背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使整个社会长期处于敌对和动乱状态,社会和谐受到了严重破坏。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八大会议,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实际上否定了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不把人当人的所谓唯物主义;一个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际上也纠正了过去片面追求经济指标, 轻视社会生活其他系统的错误观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要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目标是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相应和谐的社会。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党的执政能力角度进一步把和谐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无疑是一次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拨乱反正。

和谐社会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原则的理解,局限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狭隘的框架中,现在提出各得其所,就不仅是分配问题,而且是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作用、权利和义务,都有自己的幸福美好,但又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而是要和谐相处,这就要求人们以无私成其私,互助友爱相美满。由此可见,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理论上的重要创新,而且是催人奋进的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不仅要满足人的需要, 更深刻的本质在于改变人的需要。人类的什么样的需求能得到充分满足?显然,在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后,人类的自然需要是有可能被充分满足的,而需要中传统的社会性因素则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消除物化,使人类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中解脱出来,恢复人的需要中的精神性质;使人类在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之外不再追逐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使人类社会从注重物质生活向注重精神生活转变;使人类在创造性劳动和审美中实现自我价值;使人类最终建立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反映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从社会和谐的视角看,在人类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的有两点:一是信奉斗争哲学的危害;二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误导。后者造成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的心灵的冲突、各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引起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与价值危机。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所凸显的“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和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力求构建一种解决人类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社会利益关系更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调动起来, 共同为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和完成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中国正处在一个负重爬坡的发展阶段,有很多突出而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创建和谐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执政能力正面临能否把握住中国崛起时机的严峻考验, 而创建和谐社会正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的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对现代化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集中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和怎样判断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形成。新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实践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理论也在为世界发展理论添加宝贵的思想财富。

上一篇: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下一篇:体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