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的意义

2022-09-19

第一篇:政治理论学习的意义

愉快学习法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丰富和完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方法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参考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愉快学习教学理论,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愉快学习教学方面的薄弱和不足。

研究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政治课堂学习有效性和愉悦性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学中的主体学习理论、心理学中的需要发展等理论为愉快学习教学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实施愉快学习教学法能够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移情效应、信任效应、感染效应,激发学生潜在的真、善、美、爱等积极因素。

实施愉快学习教学,有助于高中政治课堂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助于推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克服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课堂枯燥等弊端;有助于改善政治教育僵化、刻板、面目可憎的形象,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助于培养“四有”新人,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小康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高中政治课愉快学习教学法的研究对于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操作性启示。

国内相关研究文件综述:

针对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课余生活单调、厌学、师生关系紧张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愉快教育在国内逐渐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第一师范附小、北京一师附小等学校就率先走向愉快教育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愉快教育法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开展的比较晚,尤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目前还仅处于初步研究和尝试阶段。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愉快教学法越来越成为高中政治教师的共识,而且各种研究文章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经常刊登在报刊杂志。可见,愉快学习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

在国外,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斯宾塞认为,如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的话,那么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这种理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因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在国外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如,英国的活动教学、法国的自然阅读教学、俄罗斯的“游戏教学”等。

随着愉快教育的深入实践和发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相继诞生。影响比较大的著作有:《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愉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⑴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内涵。

古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事实上,轻松愉快的心情更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健康心智的形成。愉快学习教学法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次创新。所谓愉快学习法,就是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高中政治学科的愉快教学法,就是在遵循高中政治自身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愉快教学方法,以增强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快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⑵高中政治课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愉快学习法”教学法的推出十分必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中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相互交往增加,而学生素质则参差不齐,传统的灌输法和“一刀切”越来越不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只有采取“愉快学习法”,方能做到因材施教;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自身水平,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实行“愉快学习法”;从教材的角度看,新课程教改下的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愉快学习法”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必然要求。目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很有必要采取形式多种多样愉快学习教学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高中政治教学要求寓教于乐,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有必要从根本上教育学生明白学习政治课的重要意义,树立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对政治课堂从“有趣”向“兴趣”乃至“志趣”的转变,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否则,愉快教学将舍本逐末、流于庸俗。

“愉快学习法”教学法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目前正在进行的围绕课堂教学的“三转变”的教学改革,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各中小学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包括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也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实践平台;师生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从思想文化上、能力上为“愉快学习法”的落实提供了准备。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教改提供了丰富的设备、设施,例如:电脑、网络、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都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便利。高中政治课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是一门严谨的、严肃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政治课教学就拒绝愉快。相反,要改变过去高中政治课“板起面孔训人”的可憎面貌,增强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引进愉快教学的基因,以改良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高中政治课牵涉的知识博大精深,涉及众多领域,具有“杂家”的特征。政治课本身就蕴藏着许多引发愉快神经的素材,再加上当前政治生态越来越宽松、民主,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增强,教师的素质越来越高,网络获取信息越来越便利,这都为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提供了可能。

⑶国内关于新课标下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实践及研究状况。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政治课教学研究日趋活跃你,各种理论和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分层教学、学案导学等种种模式纷纷涌现,提高了课堂效果,改善了教学面貌。但这些模式各有利弊。“愉快学习法”是在具体教学中,博取众长,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的创新。导学案最初产生于本世纪初的一线教学实践。当时一些高中毕业班教师为了提高复习效率,精心编制了课堂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后来推行教学改革,我国中小学普遍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推行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与学案导学不谋而合。鲁西南有一个著名的杜郎口中学,本来是农村初中,考试成绩曾经连续10年居县里倒数之列。但该校历时8年,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创造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被称为“10+35”(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模式,教学成绩蜚然。 江苏泰兴洋思中学,也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洋思经验”。洋思中学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几分钟,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的过程,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刊物都曾进行长篇报道。省内外近二十万名人前来考察,学校老师赴一百多个县、市介绍经验、上观摩课。学校确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观念,坚持从初一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进步,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学校连续多年,优秀率居泰兴市之首,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杜郎口”、“洋思”等先进经验其实都是运用了导学案,是学案导学的实际运用。最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丁念金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也可以视为学案导学的新模式。目前,学案导学已经成为众多学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下初中、小学的愉快学习实践和研究尤其兴旺。高中各科的教学中,也有不少发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热情、创设合作、竞争的课堂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但就高中政治课而言,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还不是很多,特别是,“高中政治课愉快教学”的提法,还比较陌生。现在虽然不少学校或个人在做与本课题有关或相关工作,但基本上处于研究阶段,很少形成研究成果。因此,“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将成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一次突破。

⑷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罗素有个观点:“任何一种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愉快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反映和心理状态。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和正确发挥,关系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败。要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取得成功,必须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活动,需要充分和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包括人的动机、情感等要素。而愉快的心情是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正能量。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兴趣、热情是人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了人的兴趣,使人产生愉快情绪,则学习和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而且不知疲倦。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的五个层次需要。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学生的需要,为了促使学生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所以教学活动要考虑满足学生心理,“投其所好”,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学习活动主要依靠借鉴、接受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从而避免弯路,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学习活动本身是缺乏直观体验的,缺乏愉快体验的,特别需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采取灵活、生动的方法。高中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的改革,有助于克服政治课自身灌输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改变政治课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可憎面目,有助于改善高中政治教学的形象,有助于化解高中升学压力对学生造成的紧张和压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活泼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高中政治愉快教学研究,对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⑸高中政治愉快学习教学法

愉快学习教学法形式多种多样,以下为常用几种: 实践调查法

实践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要求,实践教学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和原理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的方法、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方法、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方法等。

这种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即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从实践中生成知识,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自主性(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参与性(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交往性(即提倡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成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探究性(即每个实践活动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每个主题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等特点,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1、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调查,改变其单一从课本获取知识的的老途径、旧渠道,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意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途径和来源,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中的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实践性教学活动强调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主体的必要途径。学生对调查对象的观察和与调查对象的交流有利于其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学习方法,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和启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调查教学活动还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2、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动力在于思考,思考发现问题,问题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去学习和研究。如在中秋佳节,可以让学生到商店对各种月饼的品牌、价格、销量、购买人群等问题作调查。在调查中他们提出了不少的问题:不同品牌的月饼,为什么价格会不同?同一品牌的月饼,为什么在不同的商店出售价格也不一样?同一种月饼,为什么中秋节前比中秋节后贵?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第二课《价格变动的因素》和第三课《影响消费的因素》,由于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学习主动,课堂效率高、效果好。

在教学中如果依书直说,从理论到理论去分析研究,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和研究,将会使教育和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在学习第三课《影响消费的因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中学生消费面面观》的小论文,同学们对目前中学生在消费中普遍存在的“攀比”、“求异”等现象进行了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会做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去领悟和感受,比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去讲要好得多。例如:劳动就业是当前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提出了企业成功应具备哪些条件,新型的劳动者应具备哪些素质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展“寻找当地创业者的轨迹”的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接受教育。

3、让学生在生活中深化问题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必须把小课堂和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让学生收集辨认真假纸币的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实践,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理性思考,感受价值取向,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成功赏识法

成功赏识教学法,就是通过了解、理解、交往和思考,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并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造就教师自身的赏识心态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因而成功赏识型教学方式十分必要。

1、首先要协同师生情感。

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信任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通道,即使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不要感到失望,学生会在教师的信任中变得自尊、自信和自强。比如:让班上性格最内向的几位同学来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始时他们都站在讲台不敢讲话。这时,教师就给他们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信任的鼓励,“你们能行的!你们是最棒的!”在老师鼓励下,他们逐渐大胆地在讲台上讲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敞开心扉,结识更多的朋友。

2、多与学生平等交流。

与学生沟通是引导学生的重要一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师生之间在期望、目标、观点上出现的一些不合谐采取积极、宽容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若能与学生的意愿、兴趣及心理特征相吻合,就可能使学生优良的一面在精神面貌和行为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学会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那些敢于说出具有独立精神体验和个性的话的学生,我们应给予肯定与赞赏。赏识成功型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把眼光集中在学生的优点上,这会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行为,树立学生自信心。而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增加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

3、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

教师的任务,就是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当学生自己动手干成一些事,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同学们都很喜欢你,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心。在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相反,对学生总是过分保护,过分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学生的实践,不仅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形成,而且会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是鼓励他们勇敢地去独立学习,细心的教师会注意每个学生同其他学生的不同点,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班来发展学生的特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相信别人都羡慕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会油然而生,这种自信心能推动学生在多方面逐步走向成功。

成功赏识教学法在态度上是“爱”,使学生在被注意——信任——尊重——接近中得到赏识,积累成功;在行为上是“导”,通过了解——暗示——激励——宽容——提醒——督促,使学生在赏识中获得成功;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最终学会理智、客观地自我赏识,不断地发掘自我潜能,品尝成功的滋味,最终能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实践证明,成功赏识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知识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氛围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技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合作探究型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就其组织形式而言,一般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课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合作小组以4---6人为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大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1、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

要创设探究氛围,必须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同时,利用学生集体荣誉感比较强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利用竞赛的紧迫感使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紧凑,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益。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指向性,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2、精心准备,人人参与,优势互补,公平竞争。

要精心准备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的乐趣,这样就要求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问题提出的渐进性,让每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感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在“做中学,乐中学”。

3、教会学生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激发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极指导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合作效率。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探究效果的优劣。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契机,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比较思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多向信息交流性的教学实践,它对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学生课前准备训练提出了很高要求。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改政治课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验操作法

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操作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经验、知识的一种方法。做实验在课堂上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人”,而学生则是知识的“填充机器”,这种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听讲和理解能力,对于理解力稍差学生来说,无疑是“赶鸭子上架”。有调查发现,50%的学生兴趣低下,课上注意力分散;学生死学硬记者居多。这对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方面极为不利。而采用实验操作教学法,学生能做到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也随之展开,完全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动作,把某些蕴涵抽象逻辑关系物化出来(操作的动作本身往往就是其认识的对象),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实验操作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相结合,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它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验课的关键,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感性认识,进而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式,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得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和结论。如,在《意识作用》一课学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知识点时,我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曲的还是直的?学生兴趣很高,观察时认真仔细。学生得出结论:凭眼睛看,此时竹筷是曲的。我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意识也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一观点。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教学要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实验的方法学习科学,既符合科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是科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生活与哲学》教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学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时,我出示气球、皮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并让学生推荐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吹这3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3个球的变化,全班同学兴趣大增。实验结果是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随后,我又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得出了结论:是因为它们的质量即内因不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通过实验,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非常轻松地体会理解了知识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

在于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多边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是主体;学生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积极学习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也是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关系。教学课堂应自由开放,富于情境;教学特点应具有相融性、动态性、合作性和多样性。通过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可以唤起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比如《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亲身进行市场交易活动,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商店、市场就是教室,售货员及商家就是学生,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深,而且还锻炼了社交能力。调查后学生将商店搬到了课堂,模拟表演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揭露“朦胧价”、“跳楼价”、“缺斤短两”等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社会阅历。

又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结合高考英语改革的时政背景,教师模拟一个带着学生困惑、远道而来的求助者,创设一个面对“高考英语改革,英语降分”传闻后“高考英语改革分值不变”,众说纷纭的情景冲突,辅之以急切的“怎么办”,一面向广大学生提出求助,一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探究新知的兴趣。

3、利用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益。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某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假设、讨论、实践等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检验、证明、探究等,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和理论,而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猜想、推理,理解知识,论证、归纳和总结知识,创造性的思考各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节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而是先让学生收集当地近一段时期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情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这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由于是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感到自己的潜力不可估量,学习起来更有信心。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自发地学习。

4、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教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对相关的网站和学习材料进行访问,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过“商品”这一概念,教师让学生判断是否商品:A自种自食的粮食,B吃不了去卖的粮食,再次让学生体验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讨论交流中,一部分同学提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个判断商品的方法,通过实践验证了该方法,鼓励了学生质疑和创新。这时,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也是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学生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可用“风采展示”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择优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地思考。 竞赛激励法

竞赛激励式教学法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教学方法。教师把要教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教师讲课要依“法度”而讲,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变成了一种新"八股",造成了课堂寂静无声、死气沉沉,令人生厌。不仅学生不愿意上政治课,教师也不乐意去教政治课。竞赛激励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科学编制竞赛题目。

竞赛激励法要运用得好,必须编制好赛题。赛题的编制要求依据大纲要求,结合实际。赛题应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统一;应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应符合青年学生特点,难易适度。

2、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竞赛中学生为了能获得好的成绩,往往花费好多时间主动的去学习,这种学习是他们乐意做的,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政治课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而学生说的却非常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到培养。所以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提问问题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差,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面红耳赤,甚至产生结巴情况。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踊跃参与竞赛,为了把所问的题答对,竞赛中他们会把语言组织好,全面而又有逻辑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成抢答题和必答题两部分;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为红队、蓝队、黄队、绿队,进行分组对抗,展示风采。要求每组中每位同学在比赛中回答问题次数不能超过两次,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同学们在竞答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整节课同学们都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赛缪斯•巴特勒说:“不管一个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总比一个人单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分支科学越来越繁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会合作尤有必要。竞赛制教学法由于采取分组比赛,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就必不可少。这种方法有助于组内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风,使每个同学都敢想敢说,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帮助学困生释疑解惑 。从而达到实现问题共解、过程共同经历、结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融入到集体中,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去学习,去主动参与活动。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提高团结协作精神。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政治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拥护,他们往往讨厌政治教师,何谈乐意去上政治课。“竞赛制”教学法采用竞赛的形式,属于开放型的课堂,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判,由学生评判补充,当发生争论或学生全部评判错误时,教师才引导学生纠正。这就削除了学生因害怕回答错了而受教师批评的畏惧心理。当己方选手的精彩回答引起一阵掌声时,又有哪一位学生会感受到有压力?他们会觉得自己像演员一样随着上课的铃声进入角色,又像观众在观看一场精彩的比赛。这样,他们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才容易产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达到培养多种能力的目的才能实现。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竞赛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表演节目或是让学生表演节目,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双方建立一种朋友型的师生关系。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获得了提高,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时事教学法

时事教学法就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与本课时有关的国内或国际上发生的时事内容,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习的政治理论,分析、理解时事内容。而且能够通过时事内容,来验证课堂上所学习的政治理论的正确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中所学习的政治理论知识。

一、时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新挑战

如今的高中生,成长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他们虽渴望了解社会,关心国家,但却没有一个可以看外面的窗口。因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时事教学法,开展时政教育,是高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进行高考备考

目前的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已明确规定,高考试卷中必然含有时事政治的试题。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等,一直是高考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对一年来所发生的重大时事问题有深入了解,并在政治教师的引领之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认真思考,从而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3.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当前所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比以前更为贴近生活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和时事政治教学加以紧密结合,适时对高中生开展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及政策等教育

二、时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1.开展新闻讨论

选择高中生十分感兴趣的新闻背景或材料展开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时事新闻,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点评。教师在新闻讨论中要注意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时事材料的选择应当紧扣教材相关知识、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深化典型事例。二是要对学生开展及时指导,对学生所提出的创意加以鼓励。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样一则重要的经济新闻,既可由政治教师介绍给高中生,也可由学生自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去搜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联系课本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及投资与消费等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

2.课前新闻评论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轮流安排所在班级学生阅读报纸和杂志当中的新闻,随后动员其他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评论当中激发出思维之火花,教师则应当抓好总体调控工作。这一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时事教育之及时性,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当前时事的自觉性。每次五分钟的时事点评,不但能够锻炼高中生的语言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还能让师生们在轻松与活泼的气氛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3.课中穿插新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新的时事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而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把教材理论知识同新的时事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在运用时事热点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准时事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的切合点。

三、运用时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现实性和新颖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时事热点要注重现实性和新颖性,就是要注意所引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贴近。时事热点问题与现实生活是相结合的,时事热点问题要从身边的时事出发,扩展到国内、国际大事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鲜的时事热点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感染力,这样才更具有直观性。

2、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及时性 由于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国内外大事千变万化,时事热点问题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用时事热点材料讲授中学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时,要根据最近的社会热点的变化而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内外的大事,及时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时事教学。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时事热点引入到教学中,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事热点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只有及时的选取了有针对性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并增强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良。

3、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就是要综合分析事件内部的各个方面,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多种理论去解释事例,要将这一事例与相关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多种理论去解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从而避免了学生单

一、片面的看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课本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应用课本理论知识多方面、多个角度地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时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注重结合最近时期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情,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任何重大事情,都应注意抓住大事,紧扣社会热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国内外大事,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找准时事热点与教材的切合点,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理解时事、认清时事等能力。 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辩论教学法谋求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双方积极配合,师生情意交融,课堂教学活泼、高效。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先学先讲,主动参与集体辩论,探究知识规律,大胆质疑、猜想,教师点拨、扶正、设计练习题等,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组织辩论,培养思维批判性

在课堂中,有些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人云亦云,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很容易上当受骗,说明了这部分学生缺乏思维的批判性。辩论教学法提供学生充分参与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求异求佳,判断自己想法的对错,确定真理,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通过辩论,学生既不盲从别人的看法,又不轻信自己的观点,而是根据事实判断对错,寻求真理,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2.指导探究,培养思维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钻研,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缺乏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肯深钻,满足于一知半解就下结论,往往有的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可是答问的准确率却很低。辩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引发质疑,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改变通常的思维形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辩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由质疑到释疑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一课时,我就采取了辩论的方法。先播放了一段关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视频,展示乌俄冲突的背景材料,组织了“模拟联合国活动”。全班分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乌克兰,俄罗斯,联合国和中国,围绕主题①怎样看待乌俄冲突。②是否赞成否决克里米亚公投效力。③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进行辩论,并派代表发言。要求各小组的发言根据主题,有理有据,体现各方的政治主张和利益。通过学生的辩论发言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总而言之,“辩论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会议纪要

时间:2014年12月15日 地点:教研楼408室

参加人员(课题组全体成员): 刘冬梅、党雪琴、杨丽娜、王兰兰、蔡晓辉、薛新波、仝中合。 议题:“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开题。 内容摘要:

刘冬梅:我们的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研究已经通过申报,望认真准备加快研究和落实。

党雪琴: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 杨丽娜:“愉快教学”离不开素材,要多搜集。既要注意书报杂志、媒体,也要注意从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中搜索、借鉴。

王兰兰:要构建“愉快”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要发动学生,群策群力,共建“愉快课堂”。

蔡晓辉: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薛新波:精心准备“愉快”学案,引入游戏、合作、竞争等学习方法。 仝中合:愉快教学要处理好各方面的辩证关系,愉快课堂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

时间:2014年11月1日 地点:教研楼401室

参加人员(课题组全体成员): 刘冬梅、党雪琴、杨丽娜、薛新波、王兰兰、蔡晓辉、仝中合。 议题:“愉快教学法”听评课总结。 内容摘要:

刘冬梅:我们已经按“愉快教学法”模式讲了一段课,大家也相互听了不少课,如何使学生课堂上充分愉快起来?这是重点。需要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党雪芹:在讲课中,有时老师讲得太投入,光注意表现自己,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不够、机会太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这个大家要引以为戒。

蔡晓辉: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注重问题的价值,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探究性、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才会产生“愉快”。

杨丽娜:师生互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引导学生探究,不能越俎代庖。要注意语言规范,声音悦耳,给学生美感。

仝中合:愉快教学,不能把学案当剧本一样背会、照搬照抄。要注意课堂机智,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薛新波:教学中要督促、引导、适当点拨,要处理好学生的协作和竞争。 王兰兰: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教师就无所作为,而是善为,多制造幽默。

参考文献:

1,愉快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陆春燕,《成功(教育)》,2011.11。21网页。

2,高中思想政治课愉快教学初探,浙江师范大学,云卷云舒,百度文库。

第二篇: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的意义

开设军事理论课的意义

摘要:

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义务

时代的需求

国防后备力量

征兵入伍

1.开设军事课程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义务

我们国家已经迈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健康轨道,增强法律观念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法律依据: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简称《兵役法》)。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对《兵役法》又进行了修改。《兵役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第10条也明确规定,可以从非军事院校的毕业生中选拔预备役军官。2001年4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

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世界趋势: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军训工作,将大学生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美国制定了全民性的《国防教育法》,同时还制定了专门针对青壮年的《普遍军训与兵役法》,要求公民在规定的年龄必须参加军训,履行兵役义务。对高等学校的学生军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以4年制的学校为例,前两年为每周2~3学时学习基础军事课程,后两年增加至每周5学时,并参加—次为期6周的军事夏令营。这些学生在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成为现役部队中非常出色的军官。据统计美军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设有后备役训练团的学校毕业的大学生。

可见,军事课不仅是大学生履行义务的—种形式和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2.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需求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

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大做文章,操纵日本联合制定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把我国的台湾划入防御体系之内。李登辉炮制“两国论”妄图分裂祖国: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且不断以蚕食的手法推行“渐进式taidu”,诸如公布“本土化教育”、废“国语”教育、将“中文系”并入“外国文学系”、“中华民国护照”加注“台湾”英文字样、又要在2004年3月20日的“总统”选举之日举行所谓的“防卫性公投”和“和平公投”(台湾“3•20公投”遭台湾民众否定,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人数的一半,公投无效)等。2004年5月20日,陈水扁公然提出“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实施台湾新宪法”,“让台湾成为正常、完整的国家”的“taidu”时间表,向—个中国原则、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挑衅。陈水扁已经论为台湾、两岸和国际社会一个彻头彻尾的“麻烦制造者”、“危机制造者”。这些事件都对我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防安全构成了威胁。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21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在高校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需要。

3.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

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沦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第二,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仟务。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培养人才的模式向口径、适用面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因此,培养的人才要做到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

4.军事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具有其他学科和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功能。

(1)军事技能训练,接受军事化的管理,紧张而有规律的军营生活,艰苦而又严格的技能训练,使大学生磨炼了意志,锤炼了体能,增强了体质,培养了顽强的作风。

(2)通过接受严格的三大条令的教育,在耳濡目染和切身体验中,自觉接受人民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教育。

(3)在解放军教官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使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作风、身心素质诸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因此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堂。

(4)通过军训达到促进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目的,使学生以健康的体能、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科学文化学习中去,促进智育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做好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

通过军事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大学生国防观念,培养了国防精神,这有利于做好征集大学生的入伍工作。

征集高文化素质青年入伍,是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建设的需要,是提 高兵员素质的重要举措。200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修订后的《征兵工作条例》第25条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并保留学籍。

根据文件精神,对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有关政策如下:

(1)征集对象为本人自愿入伍的男性学生,并可征集部分女性学生。

(2)学校应尽可能安排所学课程考试或视平时学习情况给予免试,可以直接确定成绩和学分,并保留学籍到退役后一年内。

(3)对已修完课程和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校可准予毕业。

(4)入伍后,有条件的可以参加原为校组织的函授或自学原专业课程,经部队团级单位批准,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

(5)被批准入伍后,巳交学杂费的剩余部分,根据本人自愿,可退还本人或由学校保管。

(6)退役后复学,共家庭困难的,由学校酌情减免学费;入伍前在校享受奖学金的,复学后提高一个奖学金等级(不含一等奖学金);对荣立—次三等功奖励的,复学后按不低于50%的标准减免学费;荣立两次三等功或荣立二等功、一等功、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复学后免交全部学费。

(7)退役后复学,对专科升本科、本科报研究生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原是专科生的可申请转入本校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学习;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所学本科专业毕业后,可免试保送所学专业研究生。

(8)入伍服役期间,其家属享受军属待遇。

(9)退役后复学的大学生,如本人愿意,且符合相关条件,在校学习期间应优先选拔为国防生或毕业后直接接收补充军队干部队伍。

(10)退役后,不愿复学的大学生,由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的退伍军人安置机构负责接收,并按照城镇退役士兵的规定安置。

这些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全国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步入军营,使进入部队的新兵文化程度构成有了新的提高,这是我国走科技强军的步骤之一,也是加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全国高等学校教程》

《大学生军事理论》

中国军事网

第三篇: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胡晓040602010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南京2100 97 )

[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涉及到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重要概念。对现代德育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重视道德评价、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现代德育

社会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而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把行为和认知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为系统、最有影响和最具生命力的理论,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对今天的德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启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系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

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二)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三)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

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一) 社会环境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因此社会环境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就比较容易观察那些新奇的、与他们自身相似,或认为是优秀的榜样,以他们作为学习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应适当地净化学生周围的环境,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美国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万五千例凶杀镜头,这也是美国频频发生儿童暴力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班杜拉认为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榜样的示范学习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榜样人物中教师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克服德育过程中的重“说教”轻“身教”的现象;同时榜样也来自于学生同伴、家长和周围其他人,父母、同伴和其他成人等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其表现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示范动作,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强化作用,从而影响学生。鉴于父母、教师、同伴、大众媒介等对学生品德的重要作用,作为家长,应发挥好的示范作用,力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为、思想、情感的学习环境;另外,要净化影视、小说等大众媒介工具所传播的内容,积极发挥大众媒介的示范教育作用。

(二)交互论的道德教育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德育观是社会决定的,即学生道德发展完全由社会环境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传统的德育过程,是依照社会要求对学生德性进行改造的过程。而班杜拉的主客体交互论的道德发展观与现代德育观的发展趋向一致,为建立现代德育观提供了依据。现代德育应是主客体交互式的,它更重视人这一实践主体,认为人是有情感、有意志的,德性不过是人把握社会现实的方式。学生在特定情况下,综合加工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有个人特征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并作为学生个体稳定的特征保持下来,成为学生主体性的一部分。因此,思想品德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个体的、主体的。 (三 ) 重视自我调节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当学生把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的标准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并利用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节时,学生才能形成较稳定的道德行为。学生是在对外界各种行为的榜样示范的观察基础上,通过他人启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念,并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强化和巩固这些观念。最初,学生往往是以成人、教师、同伴等各种榜样示范的标准为模仿标准,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榜样示范评价的简单再现。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社会交往范围和视野的开阔,以及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有选择地接受榜样标准,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就是通过这种观察、模仿、内化、实践的不断反复过程,逐渐走向社会化和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的。

学生内部标准的建立始终贯穿社会化过程,也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重视学生内部标准的建立及通过自我评价反应加强行为动机在道德教育中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鼓励并促进学生通过实践示范得来的外部标准内化为他们的内部标准,即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因为学生习得的道德知识只有真正被学生内化以后,才能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程度高低,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为自我评价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批评等手段做好自我评价,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同时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自我体验对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因此无论是自我肯定还是自我否定都能起到强化的作用,有助于良好品德形成。

(四)自我效能有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自我效能对受教育着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尤其是在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一项关于儿童的自我效能和沮丧的研究发现,问题行为越多的孩子其沮丧水平越高。这表明,不良品性和自我效能有紧密关系。自我效能能够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水平,影响个体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影响个体在面临困难、诱惑、障碍、挫折时对道德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它还会影响人的归因,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把成功归因为自内在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正确的道德归因对后续道德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帮助品行不良的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尝到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思想和行为上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的滋味,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塑造新行为的决心。学生往往把他人的肯定和表扬看成是自己品德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另外,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实际,鼓励他们努力达到成功。但是并不能一味的赞扬,因为赞扬并不总是对学生起积极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的赞扬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奖励和自我效能,从而能持久地坚持某种道德行为。当然,负面的语言对学生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削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品德不良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运用。

班杜拉一方面认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强调外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同时他也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内在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正体现了班杜拉的三元决定论,即人的行为、环境、内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这些观点对现代德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云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镇江高专学报.2004,(7)

[2] 沈莉萍,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教育探索.2001,(1)

[3] 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高教论坛.2002,(6)

[4] 姚篮,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第四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基本原理的意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然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质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并且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因此,作为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不管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奉献国家,我们都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正如书上所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具体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从大量的科学论证中,我们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过程,正如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社会,同样的,社会主义也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虽然目前是资本主义国家更为发达,生活上更为富裕。然而,这些都是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将有清晰、明确的分析和阐述,作出充分的科学论证。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将带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学会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对于未来社会作出了一些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告诉人们研究未来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并且能依据一定的方法来科学的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代的新特征,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说过:“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自从列宁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已经开始打交道了,距今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在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对于我国的经济现状,我们仍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使之能为我所用,进一步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更好。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一切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方针、路线的理论依据。

因此,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路线及所有政策,我们就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需要。

“第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和各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还可以增长经济理论知识,使我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课程,是各经济学科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个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因此,学好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学好其他各类经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各类研究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同时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不仅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还需要拥有一个经济头脑来管理我们的生活,争取能做到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利益。

综上所述,学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不仅如此,学好政治经济学于我们自身以及为以后奉献社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C604418#谭孟婧

第五篇:论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内容概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关键字:邓小平理论 党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正文: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没有自己的旗帜。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这样论述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属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把我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在这次伟大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就其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说,实质上是一场新的革命。邓小平理论既是这场根本性变革的理论指导,又是对这一伟大实践的系统总结。因此,邓小平理论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亿万群众参与的伟大实践经验的升华。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等等重要思想,突破了许多不合时宜的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邓小平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它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又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三者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虽然它们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回答不同的历史性课题,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它们共同的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我们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中国人民带上了一条繁荣富强之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理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成功

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这30多年来,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成功地适应了世界环境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世界发生大变化大调整的时期,也是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势不可当、蓬勃向前。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巨大解放,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带来了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党中心总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四、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我国还积极迎接世界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就是中国制造产品大量出口,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走出去”,以全球化的视野在海外开展投资,整合产业链,以快速提升自身竞争力。我们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走向21世纪的时代精神,国胆民魂。

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组织生活会总结报告下一篇:转正工作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