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2024-04-29

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精选9篇)

篇1: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发掘传统文化内涵

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金湖县实验初中创建“诗香校园”工作总结

“诗教进校园”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高雅校园、书香校园”的迫切需要,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开展诗词教育、创建诗词之乡”号召,我校在深入推进诗教活动,打造“诗香校园”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诗教活动的开展有助于青少年学习和掌握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和爱美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展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一、健全组织,搭建平台,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

1、成立一个组织,强化领导重视

为加强对诗教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罗梅英校长为组长,鲜启国副校长具体分管负责的“诗香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让他们明确诗教工作意义,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诗教意识,积极推动诗教工作的蓬勃开展。

2、搭建一个平台,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积极搭建诗词教育和创作的平台,成立了“青萍诗社”,并邀请县诗词协会会长杜渐先生对诗社的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先后发展包括师生在内的社员680多人。诗社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扎实有效,积极主动。目前,“青萍诗社”已成为广大师生学诗练诗的“温馨之家”、“幸福之家”。

3、完善一套制度,确保正常开展

为保证学校诗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有《诗教活动学习制度》、《诗教活动培训制度》等,将诗教活动纳入平时教育教学内容,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全方位多渠道的推进诗教活动。学校定期开展师生诗词培训和讲座,语文组教师平时都备有诗词教学教案,并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做到“三个一”:即每天要诵读一首古典诗文,每学期要上一节有关诗词方面的公开课,每学期要写一篇有关诗教方面的研究论文。

二、拓展渠道,加强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教活动。

1、培训活动

我校坚持诗词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师生的诗词素养。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强化教师从事诗教工作的内功。学校除定期为广大师生开展诗词讲座活动外,一年以来先后选派20多人次去参加各级各类诗词培训,并几次邀请县诗词协会会长杜渐主任来我校做讲座,受训师生达600多人次。我们还注意加强诗词创作交流,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交流形式主要是师徒结对,我校社员与县诗词学会专家领导结对,促成师生间长期、密切的交流,不断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2、常规活动

我校扎扎实实开展诗教常规性工作,让诗词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向学生,积极营造儒雅、清正、诗香浓郁的诗教氛围,我校把诗教工作作为我校打造和谐校园、高雅校园、书香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有效诗教工作机制,开展有目的的诗教活动,有步骤有计划的落实诗教工作目标。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校已形成浓厚的校园诗教氛围,学生爱诗、学诗、吟诗、写诗、用诗的兴趣盎然。

3、采风活动

我校经常组织社员开展诗词创作采风活动,促进社员专业成长。一年来,我校就选派优秀师生70多人次先后到金湖荷花荡、金湖县湿地公园等地采风,通过采风,不仅开阔了社员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写作题材,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创作水平,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4、吟诵活动

我校努力拓展诗词诵读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利用晨读诵读诗文,开展了如诵读比赛、诗词吟诵会、赛诗会、古诗文知识竞赛、诗句接龙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古老大地的山川河流,体会到古人的高远志趣,诵读诗词已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

5、比赛活动

为促进诗教工作的活泼开展,促进“书香校园”的常态化、个性化发展,激发师生读诗诵诗写诗的兴趣,学校定期举办古诗词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赛诗会、中华诵—经典演讲、诗词创作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师生尽情倘佯在诗词的海洋里,体验感悟经典的内涵和创作的乐趣。

三、构筑载体,强化宣传,及时展示师生的创作成果。

1、构建墙廊载体,营造诗教氛围

我校因地制宜诗化校园环境,校园开辟了“诗词橱窗”、“校园诗墙”等,将师生创作的优秀诗作在文化长廊里展出,为师生提供了展示才情的场所,让他们体验到诗词创作的成就感。因地制宜诗化校园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给整个学校营造了一个立体、深入、广泛的诗教氛围。学校开辟了校园诗墙、视窗、诗廊,在教学楼墙壁上张贴图文并茂的,由我校师生自己创作的优秀古诗词作品,让每个角落都诗化起来,让学生在诗的氛围中感悟做人道理,受到中华诗词和传统文化的陶冶。我们还将师生创作的优秀诗作在文化长廊上展示,让广大师生感受到诗词创作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2、构建音讯载体,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在校园广播站开设经典诵读专栏,定期朗诵经典诗文或者我校师生创作的诗文,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陶冶心智,体会自身学诗诵诗的快乐。在我们学校,可以说目之所及,到处是经典古诗文;耳之所闻,名曲萦绕,配乐古诗朗诵。在古诗文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全校师生更文明,更有书卷气。

3、构建网络载体,扩大诗教影响。

我们还充分运用校园网站这一载体,及时宣传报道我校诗教工作的成果,发表我校师生创作的诗词作品,邀请优秀老师做好有关诗词讲座,搞好师生之间,校与校之间以及与外地诗友之间的诗词交流和学习,不断扩大诗教影响。

创建诗香校园,彰显学校特色,诗教活动为我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我校师生在各级诗词创作及征文大赛中有30多人次获奖,30多位师生的优秀诗作在市教育局、市诗词协会联合主办的《校园诗花》上发表。我校编辑出版第一期师生优秀诗词作品集,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通过全校师生的辛勤努力,我校诗教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评为江苏省“诗教工作”先进单位。

诗香词韵,濡染了师生的心灵,提升了校园的品位,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篇2: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追求办学内涵彰显学校特色

——赴江苏省特色名校考察学习汇报材料

刘志荣 为学习借鉴江苏先进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促进我县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强校长队伍建设,2012年11月25——12月1日,在教育局刘万斌、王乃前两位局长的带领下,我县一行22人前往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无锡市育红小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四所著名小学进行参观考察。整个考察学习活动紧张而有序,内容丰富而充实,大家不辞辛苦,不怕疲劳,认真听取名校校长报告,深入课堂听课,参观校园文化,深层解读了江苏省著名小学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参观、感悟江苏小学的办学亮色,学习江苏小学办学的成功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让我们对教育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新的启迪。

一、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

(一)有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是成功的学校,但成功的学校一定是有特色的学校。

这次江苏之行,我们抱着“踏踏实实学习”的态度深入实地的查看了南京、常州、无锡等市的几所特色名校,他们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严谨务实的发展步伐,令我们叹为观止。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所学校通过坚持“发展内涵,特色办学”,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名牌。常州市局前小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几百年的办学传统,造就了局小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特色,1

成为常州市一流的省级实验小学、省级模范小学,并以其特有的办学魅力在常州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无锡市育红小学始终以“化新教育实践”为核心理念,精心营造“文化润泽,内涵育人”的化新校园环境,努力建立“文化协同,特色发展”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倾心打造“智爱并重,教学相长”的化新教师队伍,全力构建传承育红特色的“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化新课程体系。通过努力,全体育红人有效达成了“彰显理念,特色创新,提升学校核心价值;依托校本,整体推进,实现学校高位发展”的共识。

这几所学校无疑在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是培育人才的“沃土肥园”。

这次考察的每一所学校,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小校园”,“大文化”。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座落在古鸡鸣寺、台城与小九华山之间,校园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庭院式的校舍别具一格,教学楼错落有致,由回廊联成一个整体。这些学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现代化校舍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使这些学校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这一方面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反映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工作的层次性、科学性和长效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充满人文化精神和科学色彩的校园文化,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展示了当地校园建设特有的风采,学校文化和教育传统是一所学校多年的积淀,是从学校内部不断培植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这些学校的校长不仅是文化的倡导者,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而且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建设,通过制定规划,机构改革,人才流动,考核评价等管理手段来促进和体现学校文化,打造了人才成长的摇篮,出名师,育名生,办名校。

(三)追求优质师资持续发展,发挥团队作用,以带动学校整体提升。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发现这几所名校无一例外的不在凸显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这些学校以长效机制确保优质师资可持续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整体提升。如无锡市育红小学通过开展“解读化新理念”专题活动,使育红教师人人知理念、懂理念、践理念,并将理念的理解、渗透与贯彻同师德建设、幸福校园创建有机融合。一是新老衔接,老教师悉心当好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引路人。二是搭建平台,丰盈底蕴,为老师们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丰富了业余生活,充实了精神生活。三是强化专业引领,组织外出听课培训写体会或交流、检查评比等方式,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校本培训平台。此外,还借助江苏名校俱乐部等境内外学校联谊等平台,拓展教师培养途径,帮助教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鼓励教师在更高平台上参与教育交流,展示教育思想。

二、启迪了思维,坚定了信心

此次考察使我清楚地意识到,在今天这个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想真正实施创新教育,要想教育真正有所发展,真正发展学校内涵,彰显办学特色,首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

(一)必须由被动服从型向创新型发展。

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角色扮演的基本要求之一。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而一旦有了强烈的成就需

要,他就会锐意进取,敢于冲破妨碍创新的清规戒律,并养成求异思维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先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事业心和工作动机,也会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必须由“礼让风格型”向竞争型发展。

今天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激烈、更富挑战性,由此也导致了今天的教育比以前更具竞争性。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教育工作者惟有具备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成为竞争的强者,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效益,并成为一名真正专业的学校管理者,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礼让风格型”办教育的校长形象,由于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必须由稳重守业的模范型向开拓型发展。

开拓而不是守业是对教育工作者角色转换的又一个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社交活动能力,注重谋求学校改革发展方略,不断拓展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拓型的教育工作者,在其社交活动中往往通过介绍学校状况,展示学校的发展前景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学校经费紧缺的矛盾得以妥善解决,交往时能够做到热情大方、坦诚无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充分显示自己的攻关才能。当然,在开拓学校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校长不能失去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尊严和风度,更不能违章操作,而应该努力保持一种既奋发进取又品德高尚的专业管理者形象。

(四)必须由按部就班的教学管理型向科研型发展。新时期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因此迫切要求校长增强科研意识,自觉充当科研型校

长的角色。很多工作卓有成效的校长都是自己主动抓教育科研,抓学校规划和决策,健全校内教育科研保障和激励机制,甚至独立承担某项科研课题,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科研环境。校长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教育科研的内行、专家。由于校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往往会出现教师人人参与科研、个个承担课题的可喜局面,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启示与思考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上一个台阶,需要在文化精神和制度引领、办学规划、师资队伍培养、常规工作的目标细化、常态教学管理、学生习惯培养、团队执行力等诸多宏观、微观因素下大功夫。

1、重视舆论文化建设,营造师生持续发展的精神家园 江苏之行让我明白管理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要有人格魅力、管理水平和躬身实践的能力,能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全体教职工中去,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文化是制度之母,没有良好的文化作前提,再好的激励制度也会有疲软的一天。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从建设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入手,因为它能靠自身营造出来。健康的舆论氛围也能有力的推动教师在工作上自发的赶、比、超,能促进学校制度的生成和执行,更能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沉淀。

2、坚信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没有管不好的教师

江苏教育的经验使我认识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靠一种精神。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合力,统一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学校发展的最宝贵的精神因素。学校通过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来激励教师形成团队,强化合作和比学赶帮。充分调动

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使他们都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全体教师都用心钻研每一个教育细节,踏实工作,真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的发展便不成问题了。

3、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江苏教育考察中我们发现,先进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应该是学生身上和学校教育最为缺乏的对学生持续发展,终生有益的东西。从江苏教育看,无论从现实的缺失,还是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阶段特点看,小学阶段应重点强化习惯养成和规则培养。几所名校的学生无论城乡均非常有礼貌的向老师问好。习惯养成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束缚学生手脚的镣铐,而是引导其进入文明世界的途径;不是为了塑造听话的动物,而是培养个性和集体属性一起飞扬的未来公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过程。

4、锻造一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的“教育九大定律”之一“态度决定一切”,这一点在几所名校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考察学校的教师少有闲谈,多见他们在埋头批改作业;少有怨天尤人,多见他们面含微笑、平静中带着一丝愉悦。他们忙碌万分而不颓废,发展起来而不自满,抓住某一环节做出经验、做出成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3: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一、学校文化建设重在促成特色办学思想的形成

学校的文化建设旨在确立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它必然一方面兼顾到当下与长远,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方向;另一方面追求学校发展的深层次与高品位,用精神信念塑造人和引领人,从而促成学校办学思想的逐步成熟,形成自己的特色体系。

我校拥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探索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从建校初期秉承的“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到素质教育时期形成“三个一切”的教育理念, 再到新课改以来的“新生活教育” 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构建,提出了“群而不同,力行至善”的文化精神表达。今天,经过对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群力小学在继承和升华的基础上, 形成了从管理、课程、德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融会贯通的以“多彩星梦”为载体的文化。

所谓多彩星梦,既与我们的校训“群而不同,力行至善”所追求的教育价值观相契合,又体现了以往学校的平等教育、创造教育、新生活教育所要达到的学生培养目标,更与群力教师群体的开放、灵活的教育风格相符合。 “多彩”是个性、是多元思维; “星梦”是理想、是培养目标; “星”则是指学生个体,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闪耀发光,释放能量、发挥作用,其内涵是既尊重儿童生命又追求教育的时代意义。由此,群力小学的特色办学思想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意义建构。

二、学校文化建设重在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境界

我们的文化建设,把管理的重心转向了人的因素,在操作层面上体现了追求发展、适应变化、 崇尚尊重、达成和谐四个维度。 除了靠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严谨的组织结构发挥管理效能外,还要靠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在管理中的作用。领导方式的转变、 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将管理赋予文化的内涵,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

我们的“多彩星梦”文化, 在群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承的意义,把“平等、传承、 创新、卓越”八个字作为学校无形的精神资产,发挥管理的文化力作用。它在群力小学的办学历史中被广大师生自觉恪守,提升以人为本的管理境界。

“平等”是指在群力小学无论领导、教师,无论教育教学的任何环节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地位, 切切实实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平等的理念涵盖校内外, 使学校的文化管理形成感召力。“传承”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尊重传统,肩负使命,以发展的眼光汲取历史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元素, 以“多彩星梦”的文化建设为引领,不断创新和发扬光大群力精神。“创新”首先是指培养广大师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保持与时代共振的脉频,拥有精神动力和源泉。“卓越”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追求人人成人、成才;二是每个人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工作,成就最好的自己;三是打造一所高品位高质量的特色名校品牌。

同时,学校在制度管理上实行“五动”方略,即“星级团队带动、星级评选考核促动、星级制度推动、明星奖励调动、星宿关心感动”。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以及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多劳多得和优劳优酬;及时修正和调整管理细则, 使之更加符合学校的管理实际; 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调动人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群力小学“多彩星梦”的文化所传达的责任与意义,已成为学校管理的灵魂所在, 能够健全管理的道德和理性,让治学从教有了可以遵循的行为原则和方式,成就现代学校管理的新境界。

三、学校文化建设重在彰显独具个性的课程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从课程文化与教学特色开始着力,其实就是构建自己的软实力。从内部来看, 它是学校发展新的需要和动力, 是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新文化,将唤醒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从外部来看,是学校间竞争的战略重点,满足其独特性的生存发展需要,拓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质量,表明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与追求。

为此,群力小学主动思考并积极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多彩星梦”课程构建的策略选择和操作方式,以此全面牵动学校的整体特色建设, 推动学校自主发展。

我校的拓展课程包括阅读、 运动、艺术、实践、文明五个领域:

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学校组织了文学社团、小记者团、语文“启明星”名师工作室,通过阅读来改变师生的思想,涤荡身心,发现美好世界,感悟生活, 体会智慧人生。

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学校成立了体育“未来星”俱乐部, 开展了足球、篮球、花样跳绳、 健美操等多个体育项目,让运动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内而外培养健康的身心。

让艺术成为生活追求。学校开设了硬笔、软笔书法课、合唱声乐课、民族舞、现代舞舞蹈课, 同时也成立了翰星书法社团、星梦合唱炫星舞蹈社团。学校从审美观念、道德情操、民族情感、 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多方面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拓宽了特色教学的渠道,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特长发展。

让实践成为生活特质。学校组织少先队并联合社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课、手工课、社会实践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文明成为生活品质。学校各个少先队、德育社团成立文明礼仪小队,通过师生、班级的星颜色评比活动、文明监督检视仪式等,规范文明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真正综合素质。

群力小学的特色校本“多彩星梦”课程有三个大的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六星”课程,具体内容包括红、橙、黄、绿、蓝、 紫六个德育目标;第二个板块是毕业生课程,包括自编校本德育、 星愿重温、群星励志等德育教学; 第三个板块是多彩星梦文化教育, 有繁星、创星、育星、忆星、励星教育,三个板块建构了群力小学的特色德育育人体系。

四、学校文化建设重在构建独具魅力的师训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参与热情,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前景。而教师的素质提升,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于学校文化的整体氛围,依赖于学校科学而充满活力的师训结构构建。

群力小学的师训工作,在 “多彩星梦”体系下,倾力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彩虹阶梯”师训工程,具体实施步骤为:

第一阶梯:教师风采。本阶梯内容是教师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在课堂上期望做什么类型的教师, 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二阶梯:教育研究。本阶梯内容包括完成教科研论文,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强化教学反思。

第三阶梯:教师才艺。本阶梯内容为各学科教师的特长展示, 依托“多彩星梦“社团,选择属于自己的特长发展方向,形成教师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为我校“多彩课程”提供优秀师资力量。

第四阶梯:专家讲堂。本阶梯内容是看名师专家课光碟,听老教师课,做听课记录。学校要求教师都能在一个学期之内,至少听两次以上专家讲座,并及时写出体会文章。

第五阶梯:精彩课堂。本阶梯内容是每位老师都上一节课, 课上体现高效课堂。

第六阶梯:强强联合。依托我校名师骨干团队,名师工作室, 师训工作。群力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省市区各级骨干教师共有30多名。我们在名师工程的启发下,在群力小学组建了以省市级骨干名师为组长的名师工作室,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学科。

全体教师在通过目标式、专题式、案例式、反思式、沙龙研讨式、观摩式、师徒结队式、校际合作式、网络交流式等校本研训,使群力的师训工作独具魅力。

第七阶梯:硕果累累。本阶梯内容是教师本学期学生的考核成绩及个人荣誉,并在学期末评选各种类型的教师,如“最具亲和力教师” “ 最高效课教师” “最具创新精神教师”“最尽职教师”“智慧型教师”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用成就说话,让业绩激励人,鼓舞人,带动人。

五、学校文化建设重在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中的物质建设层面,是提升学校文化层次和品味的前提和基础。所以, 优化学校的环境文化,要从整体布局和风格设计上体现自己学校的文化内涵,融入办学思想、育人目标、校训、校徽、校旗、校歌等元素,形成学校文化的视觉辨识系统,增强师生对学校特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彰显学校的办学个性。

校园的环境建设首先从主题文化墙和文化走廊凸显“多彩星梦”,设计了绚烂多彩的星空图, 同时以楼层和功能区分布,激励群力师生向善向美向真;在操场体育文化墙突出“星”体育精神, 把“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的健康理念表现出来;教师的办公室环境突出“尊重、协作、和谐、 研究”主题,设置了四类星级评比;教室环境突出“追求卓越, 思维活跃、乐观向上,爱好广泛, 表现力强”,并以此评选班级之星,鼓励贴近主题班级个性化环境设计。

篇4: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坐标”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重要特征,办学思想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要规划、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从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开始,必须以办学思想为坐标。

2008年底,我们确立了“百年中兴文化 儒雅校园师生”学校品牌建设工程。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达成了“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共识,对厚重的学校文化资源进行了整合提炼,以在枣庄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的“中兴”为发展基点,以“兴德尚雅”核心理念为拓展半径,画“兴在心 雅于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的圆,科学定位属于我校的办学思想和校园精神。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成效初显。

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2012年以来,我们从社会客观需要、学校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发,本着提炼学校发展的灵魂、凝聚人心、展示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原则,在多元解读中兴文化精神后,大家一致认为“兴 、雅”应是其核心与精髓,要让“兴 、雅”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并贯穿于始终,动静结合,师生互动,家校共育,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把学校建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窗户”

一所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应该贯穿着教育理念的主线,应该以办学思想和核心理念为底色。例如,中兴小学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及耳濡目染的地域性物资资源,增殖了学校师生的乡土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刚刚建成的综合楼,设计理念上尊重学校的历史文化渊源,外观上与百年中兴公司飞机楼、中兴国家矿山遗址公园规划建筑以及“老中兴、城中城”项目相融合。这座综合楼的投入使用为该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环境文化创设提供了契机。为加强校园环境整治和艺术氛围创设,突出“兴、雅”特色,我们进行了校园文化个性化设计,注重体现校园环境的“四性”:一是思想性,二是知识性,三是艺术性,四是观赏性。

只有管理者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思路,这样的环境文化才能使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想境界、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流精神达到潜移默化的认同,才能真正实现环境陶冶心灵,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隐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蕴”

隐性文化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保持,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过程。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变成一所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学校课程创新和学校品牌特色的形成。

2010年4月,学校自行编写的枣庄首部乡土课程《百年中兴史话》,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后,成功举办了教材首发式,填补了枣庄市地方史校本教材的空白,小学生争相阅读,“兴”文化浸润心灵。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特色办学已是一个新的命题。小学校园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地方。我们应该把它经营成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师工作的乐园。只有以教师幸福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点为落脚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学校才能真正有特色,形成品牌。

篇5: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实施六大品牌课程 彰显小学文化特色

—— 株洲外国语一小六大品牌课程的建设及实施

【摘要】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与重心,因此学校品牌课程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校未来方向与发展水平。为此,在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引领下,株洲外国语一小推进六大品牌课程 “生命课程、生活课程、修养课程、语言课程、思维课程、艺体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以战略的高度彰显学校品牌特色,让优秀的课程文化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积极向上的课程文化品牌,促进学校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关键词】品牌 课程 建设 实施 特色

品牌课程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等综合实力的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相当的情况下,课程品牌是学校制胜的法宝。

品牌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特色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1

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但怎样把学校已有的特色课程提升到品牌课程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和潜力研究。

基于此,我们在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引领下,从已有基础上,推进六大品牌课程 “生命课程、生活课程、修养课程、语言课程、思维课程、艺体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以战略的高度彰显学校品牌特色,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实力。

一、生命课程——显生存教育特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彰显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提出生存技能课程——游泳,课程化的生存技能为生命教育打造亮色。自2008年建校以来,学校十分重视生命教育,坚持游泳技能生存训练,坚持引导学生在运动中锻炼筋骨,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在竞争中磨练意志,实现自我价值。

2010年,学校以生命教育为蓝本,正式推进游泳课程,引进专职游泳教师,成立了全国首个小学花样游泳队,将游泳生存技能课纳入正常教学,充分发挥独创《游泳》校本教材的作用,实施游泳课程。游泳理论和实践成绩合格者,颁发游泳等级结业证。此举开启全国生命教育之先河。

具体措施:

1、日常陆上教学(双周一次)中,充分考虑各学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低—中—高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获得游泳理论知识、掌握技术技能。

2、利用暑假放假后和开学前各三天,开展特色暑假游泳夏令营——全校师生走进游泳馆,进行分层次、分学段的游泳实践训练。

3、每学期,针对游泳理论和实践成绩综合考评,成绩合格者,颁发游泳等级结业证。

4、学校的花样游泳队有计划地参与训练,代表株洲市,征战湖南省及全国游泳竞赛。

5、由生命教育课程拓展其他安全教育,含日常生活安全、校园生活安全、交通出行安全、自然灾害安全、青春期安全教育等。由教育中心牵头,策划编写《安全读本》,体现中英文、图文并茂,并以微视频方式学习和宣传。

二、生活课程——学技能教育特色

学校根据寄宿生较多的现象,以“快乐成长”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拓展性、探究性的生活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各种技能活动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措施: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凸现“生活技能”校本课程特色和年级特色,掌握具有外国语一小特色的《生活技能》读本,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活技能趣味竞赛。

2.与“家校联系本”和班级管理APP相结合,布置周末生活实践作业,家长将完成做具体评价写入“家校联系本” 和“班级管理+互联网”互动模式中。

3.开展每月“生活技能小明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的“生活技能小明星”;期末总测评,颁发《外国语一小生活技能明星》、《优秀小寝员》证书。

三、修养课程——展礼仪教育特色

学校把着装整洁大方,行为不亢不卑、气质有礼有节作为外国语一小学生的基本形象要求。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种人本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陶冶中形成良好习惯和高尚人格。

具体措施:

1、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设有一个校长点评专栏,专门用来表扬前一周各班推荐上来的表现突出、优秀的学生,项目不限。凡是被表扬的学生都被邀请到前台合影或者学校网站上,让赏识教育激励引导,以点带面。

2、每周五的班队或礼仪课中,必修传统礼仪教育、经典诗文诵读、团队融入训练等活动,让我们对学生的公德、礼仪教育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注入学校文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深刻领悟中国修养礼仪的博大精深。

3、每月一次的“礼仪之星”和“星级班级”的评比,使同学们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和礼仪修养,让人人争当“礼仪标兵”、“班级4

之星”、“外国语之星”,班班争当“流动红旗班级”、“月度星级班级”在学校蔚然成风。

四、语言课程——扬双语文化特色

以“株洲市小学校长专业学术委员会”为引领,结合“株洲市青语工作室”、“芦淞教研体”“中国航发南方”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倾心打造两大核心课程。其中,一、二年级语文开展自主识字教学,三至六年级实施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一至六年级的外教口语等,让学生的国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得以提升。

具体措施:

1、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开心阅读》和《外教口语》,并利用好提质改版的校本教材《国学晨读》、《日积月累》和《英语口语》的实施,每日晨读、每周一次的阅读和外教课,每周1+1技能选修课都有小主持人班和英语学段课程,让学生们在开心愉悦中掌握双语,为打造语言课程特色增光添彩。

2、举行英语故事和小主持人、故事大王比赛,选拔出优秀的双语小明星参加校级故事比赛及区、市、省级甚至全国的比赛。

3、各班“每周英语谚语和语文诗词”诵读积累,每年定期举行语文文化节和中英文合唱节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自信,获得进步。

4、在校园内营造国学和英语氛围,设置双语展示板,张贴学生的各类作品,如绘本、征文、手抄报、卡片、书信等,激发学生学习双语的热情。

5、学期期末评比,颁发《株洲外国语一小英语口语等级证书》和《株洲外国语一小普通话等级证书》、《阅读小明星》、《写作明星》等荣誉证书。

五、思维课程——现智慧教育特色

学校将在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用好数学校本教材《数学思维》,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课堂及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数学品质得以提升,掌握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具体措施:

1、加大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每一位教师切实认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掌握多种思维训练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2、以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找准学生思考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元素,一年级数学实施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二至六年级重视数学思维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

3、通过开展多种数学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绽放思维的火花。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数学竞赛,如“华杯赛”“希望之星”、“数奥”比赛等,让学生在竞争状态下高效思维,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5、进行“思维小达人”、“最强大脑”等荣誉的评比、表彰。

6、收集整理《数学游踪》相关研究成果,汇集成册,编写《数6

学游踪》校本教材。

六、艺体课程——绘美育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学校的个性化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和空间,有合唱队、舞蹈队、鼓乐队、羽毛球、篮球队、足球队、美术组、二胡班、古筝、小主持人、演艺班、航模班等18个艺体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培养的艺体活动。

具体措施:

1.精心夯实艺体常规教学,指导课程训练,不定期制作《艺体》特色展板,展示成果。

2.组织、参与每年的“六一”汇演、艺术节、“三独比赛”、体育文化节、合唱节、社团节、书画节等校内外的竞赛活动,让全体学生激活兴趣、释放激情。并通过家校通、微信圈等投放软文,加大宣传。

3.举办、承办各种宣传活动及公益事业,展示学生的艺体成效。

总之,六大品牌课程建设及实施以来,教师的课程素养在提升,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张扬;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教育品牌更加突出,并把这种品牌意识和教育特色传递给学生,转化成给学生最需要的教育;辐射到社会,使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2003年第六期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 200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璐

单位:株洲市外国语一小

篇6: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归仁, 素来民风淳朴, 习俗优良, 这里汇聚众多的敦厚仁爱之士, 是远近闻名的遵纪守法示范乡镇。正因为此, 该镇一直是泗洪县人口最多的乡镇。淳朴的民风既来自优良传统, 也得益于该镇学校教育。近年来, 泗洪县归仁小学在归仁镇党委、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 围绕“全县教育工作大会”提出的目标, 立足实际, 开拓创新, 挖掘地方元素, 提出了以孔子“仁爱”思想为核心, 大力弘扬孔子“仁”学文化的发展思路。以“创新的思路和视野, 突出自身底蕴和办学特色”为目标, 开拓出了一条符合归仁教育发展实际的特色道路, 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仁学”特色发展, 促进队伍素质提升的光明大道。

一、以孔子文化为主题, 营造高 雅的校园环境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规范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两年来, 归仁小学在进行校园硬环境建设时, 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按照现代与历史和谐并存的要求, 因地制宜, 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将孔子文化中优秀的修身、立志、从教、治学思想融入其中, 让其渗透到教育活动中。

来到归仁小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大门西侧正面刻有“以仁育人, 天下归仁”校训的文化石, 背面刻有该校的“厚德爱人”校风、“修身树人”教风、“立信成人”学风。正对校门是孔子讲学假山, 其逼真的造型、优雅的姿态、古朴的建筑彰显着孔子的儒雅之风。寓意聆听先哲的教诲, 感受圣人的博大精神, 实现雅俗相融、古今对接, 给师生以心灵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走进教学楼, 各种孔子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在每幢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走廊里以及学生教室悬挂孔子语录, 并配以解释和说明, 便于学生在课余能够随时随地吟诵, 认真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儒家思想, 并由学生自己选用孔子文化名言警句、主题板报、张贴孔子的小故事等。这些举措, 在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孔子文化为理念, 打造儒 雅的教师队伍

教育发展, 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 师德最重要。师德建设必须借鉴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孔子文化中“仁者爱人”的道德理念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教师 队伍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为此, 学校始终把“孔子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

一方面, 该校对孔子文化中的教师道德理念进行研究和探讨, 指导广大教师重教明理,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师德理念的精华, 如, “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 多次组织全体班主任以及部分学生代表, 走进山东曲阜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进行参观学习, 虚心学习兄弟学校关于孔子文化研究的经验与成果, 做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教师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为荣, 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乐, 从而促进了学校的师德水平的全面提高。

另一方面, 学校又以孔子文化中“孜孜以求”“博学知新”“学而不厌”的思想引导教师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儒家经 典品读活动, 每一位教师都写出了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并组织多名教师参与编写了《天下归仁———故事卷》《天下归仁———诗文卷》等系列校本教材, 广大教师既虚心学习, 又开拓创新, 读本一经出版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大家也在编写过程中极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将真挚情感倾注于学生, 不断提升自己, 为教育教学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已成为归仁小学教师的共识。

三、以孔子文化为规范, 塑造文 雅的学生行为

“不学礼, 无以立”。中华民族向来以礼著称, 礼仪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支柱, 是我们综合素质的体现。今天, 归仁小学在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 也不忽视孔子文化“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学校紧紧结合孔子“仁”学的精髓, 积极选拔优秀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编排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乒乓操”“文明礼仪操”。不但能够将学校确立的“孔子文化”特色创建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 而且有效地加强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等养成教育, 让他们从小就能够文明、懂礼、诚实、守信, 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以“论语”“孔子诗文”“孔子故事”等为主题, 每学期都至少举办一次师生书画展活动, 遴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装裱, 并张贴在教室、走廊、橱窗、学生宿舍等醒目位置。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 学校还能够认真评选, 并投寄到省市县报刊进行选登和发表, 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每年五月, 镇政府都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活动, 我校借助这个契机, 认真组织师生举办孔子文化系列艺术展演活动, 通过演唱、吟诵、表演、展示等形式, 进一步扩大学校特色创建的影响力。学校还围绕“文明习惯润生活”这个教育主题, 开展一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敬老院, 继承和发扬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驻足田间地头, 体验父辈的勤劳和艰辛;深入大街小巷, 搜集家喻户晓的美德故事;了解名人事迹, 寻访历史足迹;开展小导游评选, 深化地方文化特色宣传与影响……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学校的规范教育已经初见成效, 更多的学生把恭敬辞让、宽以待人、孝敬长辈当成了自觉的行动, 真正做到了言有礼、行有规。规范教育得到更多家长和群众的首肯, 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也不断提高。2013年该校被泗洪县委、县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被宿迁市教育局评为“市特色学校”等一系列荣誉, 在全县特色学校观摩评比中获得小组第一;该校在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论坛上做特色建设经验交流。

四、以孔子文化为主导, 创建特 色教育品牌

篇7:培植责任文化 彰显学校特色

核心价值观 逻辑框架 具体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6-03

南宁市仙葫学校建立于2010年8月,地处南宁市仙葫经济开发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只有认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建校之初,第一代仙葫人基于这样的共识,积极谋划学校的办学思路,描绘学校发展蓝图。学校通过开展“敢问路在何方”主题研讨活动,发动全体教职工分析学校办学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从而作出了学校发展定位: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服务对象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应该坚持平和朴素的教育;学校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大,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知识底子比较薄弱,应该走特色发展战略。我们还分析了现阶段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自己没有责任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家庭没有责任心,一味索取、孝心淡薄;对他人没有责任心,敷衍了事、缺乏诚信;对集体没有责任心,强调个人自由而不讲基本规则。基于校情特点和普遍的教育问题,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要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职责的本领。为此,我校把“责任教育”定为学校特色发展主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积极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提炼学校精神文化,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精神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作为仙葫学校的首批开拓者,我们明确了肩上的责任,那就是为学校文化奠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奠定学校精神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学校的使命。通过反复讨论,我们确定了仙葫学校的使命:“让师生过一种快乐幸福的教育生活。”由学校使命衍生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的今天和幸福的明天。”如何提炼出与学校使命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我校通过开展“头脑风暴”,要求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从学校使命出发,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自己心中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并阐述提出这些核心价值观的依据。然后,课题组进行分类梳理,整理出最集中的20条核心价值观。接着,课题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讨论,针对这20条价值观进行整合提炼,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学校核心组成员根据两个小组的意见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明礼、自律、善学、担当”。在提炼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提炼了学校“责任教育“的特色内涵,形成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以‘明礼、自律、善学、担当为核心价值,以负责任的教育培养负责任的学生,通过营造学校责任文化氛围,开展责任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体验责任情感,掌握责任技能,养成责任行为,培养明礼知责,依责自律,善于学习,敢于担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创建一所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令人尊敬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一办学思想,不仅确定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还明确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责任教育”特色内涵的确立,使我们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前景,增强了全体教职工办学的信心。此后,我校描绘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办一所学生喜欢、负责任的学校。

我们努力,让学校成为一所有着浓厚的草根情节,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受学生喜欢的学校;成为一所责任教育文化环境突出,责任教育活动完整,责任课程科学完整,令人尊敬的学校;成为一个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幸福工作的美好家园。

——给孩子的将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让教师能在仙葫学校工作而感到幸福!

随后,我校又依靠教职工,集体提炼了学校的“三风一训”,明确了“责任育人,育责任人”的办学宗旨,“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的校训,“明礼、自律、善学、担当”的校风,“爱生爱教 善研善导”的教风,“勇于负责 敢于担当”的学校精神,“科学高效 人文和谐”的管理理念,“养习惯 强责任”的德育理念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学校理念体系。

二、形成“责任教育”框架,明确学校办学路径

学校精神文化系统的形成,使学校的办学有了思想内核。我校在精神文化统领下,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根据校情实际,规划了“责任教育”的六大路径:“美丽校园我负责”“高效管理我负责”“多彩课程我负责”“有效课堂我负责”“丰富活动我负责”“和谐社校我负责”,力图将责任教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浓郁的责任文化的浸润中成长。

“责任教育”逻辑框架的架构,完成了学校特色建设的顶层设计,使“责任教育”不再是空洞的理想口号,而是变成了可以实施的实际行动。

三、全面实施“责任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依据“责任教育”逻辑框架,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并以实际行动全面实施“责任教育”,构建学校的行为文化。

(一)加强润责环境建设,营造浓郁责任氛围

我校按照“园、楼、路、厅、廊、墙、室”全面布局,进行润责环境建设。

我校把“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的校训镶嵌在学校的显眼位置,时刻提醒师生做一个负责的人。校园的楼名、路名、厅名、园名均契合责任教育主题,明责楼、尚责楼、笃责楼、润责楼均以艺术印章的形式嵌在四栋楼房的上方。三条校道分别命名为明责路、尽责路、尚责路。各个教学区域的园地也分别以润责园、明责园、尚责园、守责园、励责园命名。

进入明责厅,展现在眼前的是简约大方、具有现代气息与学校个性的理念墙,上面刻着学校的特色内涵和办学愿景,昭示着学校的责任。明责厅的右方,是“责任树人”文化墙,学校标志悬挂在中央,犹如一轮金色的太阳,洒出学校文化理念的熠熠光辉,整面文化墙以树木为背景,“对自己负责,学会自律与成长;对家庭负责,学会感恩于孝敬;对他人负责,学会尊重与帮助;对集体负责,学会守纪与合作;对社会负责,学会担当与报答;对祖国负责,学会忠诚与奉献”的责任目标递进式地嵌在上面,提醒仙葫学子以实际行动做一名负责任的学生。每年,学校都会评选出20名“责任学生”,并将这些“责任学生”的照片张贴在文化墙上,号召学生以这些学生为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前行。

班级文化对于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我校要求各班凸显“六个一”建设要求:一个富有寓意的班级名称、一个简约美丽的班级图腾、一张凝聚人心的班级合影、一句催人奋进的班级口号(班训)、一首促进发展的班级歌曲(班诗)、一个共同遵守的班级公约,使班级内部也弥漫着浓郁的责任教育文化氛围。

(二)健全责任制度体系,规范师生责任行为

为确保责任教育的顺利实施,我校从现代制度建设的需要出发,在责任教育理念文化的引领下,健全责任制度体系。我校认为,制度建设应该注重这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使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二是要制定与岗位职责相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每个人都知道干到什么程度才算好。三是明确干与不干有什么区别,制定具体的考核、奖惩办法,把评价指标体系落到实处。同时,要充分认识制度不仅仅具有规范和约束功能,还具有引领、引导功能。我校着眼于这几个问题,制定了学校制度框架,形成了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

我校本着“科学高效、人文和谐”的管理理念,通过全体教职工参与,制定了《仙葫学校教职工责任手册》,《责任手册》共分“共同愿景”“行为规范”“岗位职责”“民主管理”“绩效管理”五个板块,不仅规范了教职工的行为,也促进了教职工的自我发展,做到了“以人为本”与“以规治校”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责任制度文化,使学校步入高效和谐的管理轨道。

(三)拓展责任教育途径,丰富责任教育内涵

1.主题教育明白责任

我校根据责任教育目标,开展了“我的责任我明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我因自己而更加阳光自信”“家庭因我而更温馨和睦”“同学因我而更加友好互助”“班级因我而更加团结上进”“环境因我而更加洁净明亮”“社会因我而更加安定和谐”,并计划以这些系列教育主题,组织人员编写责任教育校本教材,制定责任行为评价标准,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责任评价体系。

2.行为训练规范责任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构建了“仙葫学校行为”系统,先后制定了“课堂礼仪”“交往礼仪”“行走礼仪”等。每一项礼仪,都制定相应的训练文案,从意义、实施步骤、效果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学校开展专项训练,并进行监督检查与评比,将对学生的责任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责任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3.主体参与增强责任

我校的责任教育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班级提供各种服务岗位,每一名学生每天都能为班级服务。学校开展的班级歌咏比赛、元旦文化巡礼、毕业晚会、运动会开幕式、国旗班集体展示等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中,我校还采取了班级承包制的做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生发对于学校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先进评选弘扬责任

我校制定了“感动仙葫责任师生”评选方案,“感动仙葫责任师生”每年评选一次。评选采取全员参与、分级推荐、先进事迹宣传、公开投票评选、学校隆重表彰的形式。每年一度的“责任师生”评选活动成为学校最为隆重的仪式之一。“责任师生”的榜样示范产生强大的正能量,使责任之魂得以弘扬和传承。

(四)构建责任教育课程体系,夯实责任教育底蕴

我们深知,只有把责任教育渗透于课程和课堂两个核心领域,责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首先,我校根据责任教育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制定了责任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构建了学科文化类“弘责”课程,活动体验类“明责”课程,自主选择类“尚责”课程三个类别,基础性、拓展型、聚焦型、人格型、特长型、集体型六种课型“三类六型”责任课程框架。

在课程实施上,一是将学科文化类课程“校本化”。一方面根据学生知识特点,整合教材内容,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另一方面将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教育》与国家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实施,提高课程效益。二是将活动实践类课程“生活化”。将节日文化、岗位责任服务、爱心互助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纳入活动实践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在活动实践、服务他人中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三是使自主选择类课程“类别化”。学校通过发放家长问卷、学生问卷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挖掘学校课程开发资源,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形成了“生活技能类”“身心健康类”“体艺特长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五个类别的课程体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其次,我校积极进行探索,努力打造责任课堂。一是挖掘学科课程的道德价值,明确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的侧重点,要求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梳理、利用好具有责任教育特色的学科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渗透责任教育成为可能。二是开展“责任课堂”模式探索。任何教学模式只有在学校的课堂中培植和生成才具有生命力。针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的现状,我校开展了“我们的课堂缺什么”的大讨论,找到了影响我校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基于此,我校提出构建“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责任课堂的构想,对课堂中教师的责任进行界定:帮助学生学习,承担引导、促进、评价的责任,构建“爱教乐学、善导乐思、教会学会”的责任课堂。为了构建责任课堂,我校还制定了《仙葫学校责任课堂建设师责要求》和《仙葫学校责任课堂建设学责要求》,要求教师课前细心“三备”——备学情、备教材、备教具;课中精心“三培”——培兴趣、培习惯、培能力;课后用心“三勤”——勤反思、勤批阅、勤补缺。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备书本、备文具、备情绪;课中做到乐参与、爱思考、增自信;课后做到常温习、勤训练、敢质疑。为了避免课堂教学的模式化,我校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和课型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校通过开展校本教研、不同层次的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专题教学研讨等方式,助推“责任课堂”的形成与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科学规划了学校的未来发展,积极培植责任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责任文化理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全体师生的心中,并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达标示范校、青秀区师德建设先进学校、青秀区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学校。“责任教育”被评为2013年南宁市青秀区教育系统先锋示范品牌,责任教育活动成果在《南宁日报》刊登。学校先后接待了浙江省宁波市教育考察团、全国中小学学校特色建设培训班学员、全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员等到校考察。

篇8:发掘汉字形体的历史文化内涵

“语言文字大论坛”开办5年, 举行50期, 对语言文字一些方面的问题开展讨论, 成绩可观。感谢各位主讲人和主持人, 感谢各方面的支持。下面就汉字方面的研讨说一些意见。

几千年间汉字一直为中华民族服务。如今国家逐步走向强盛, 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汉字正式成为国家的法定文字。作为中国人, 希望汉字不断发挥威力。这种认识, 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兴盛起来的中国能够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 为世界做出贡献。有人不赞成汉字发挥威力的说法, 他们认为汉字不具备与拼音文字平等地共同为世界服务的能力, 实质上还是认为汉字不如拼音文字, 要继续主张废除汉字, 实行拼音化。当然, 肯定汉字和否定汉字的观点都属于学术讨论范围。

今天研究汉字, 在深入揭示汉字本身特质的同时, 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 汉字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安子介先生提出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把汉字提高到国家民族重大发明的地位, 排在已经公认的四大发明之后, 算作第五大发明。论历史功绩, 论产生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诸项发明当中, 汉字无论如何应该是第一位的。相信在座的诸位会赞成这个说法。2011年11月18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座谈发言, 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提出中华文化的五个特点, 排在第一位的是汉字, 甚有见地。下面我想从三方面申说一下。

第一, 汉字跟汉语相适应的观点, 逐渐为比较多的人理解接受。正是因为跟汉语互相适应, 汉字才能够长期活跃地存在, 为社会生活服务。这里说的汉语, 不只是平常所说的普通话或者国语, 而且包括方言, 包括从古至今的通用语和方言。广州人、上海人、北京人在一起, 用各自的方言, 没有办法交流, 一写出来, 大家都明白。如果是在国外, 还会立即产生民族认同感。所以说, 汉字是维系汉民族的纽带。几千年来, 汉字在维持中华民族统一团结方面起了莫大的作用。这里有必要补充一句, 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民族不大能理解这一点。

第二,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汉字形体的重要。张朋朋先生几年前有一个说法:文字的本质是形。这个说法用于汉字尤其合适, 尤其重要。段玉裁给王念孙《广雅疏证》写的序言里说:“圣人之制字, 有义而后有音, 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 因形以得其音, 因音以得其义。”形体是汉字的物质基础, 是音义的体现者。语言文字学大师段玉裁道出了汉字和汉语关系的本质。今天学习汉字, 研究汉字, 都是着眼于形体。刘庆俄先生的《汉字形义通释》和《图说汉字形义300例》, 就是从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出发分析字义。这两本书都受到社会的欢迎。汉字形体的特点和功能, 是跟拼音文字的重要不同。今年十月下旬, 北京一家报纸的同一个版面相邻的标题里分别有“吴霜”和“无双”两个词。可以看出编辑这样安排, 意在求取某种特殊的效果。

第三, 汉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安子介先生所举, 恭敬的“敬”为什么有一个“苟”字呢?意思是不可以有苟且的行为。再比如“廷”字上边像“壬”字的部分读tǐng, “廷”加手旁是“挺”, 其中包含一种正直的形象;“圣”的繁体字“聖”下边是一个挺立的人, 有耳朵听取外界意见, 有口发表自己的见解, 显得贤能而圣明。“德”的左边是古文字“”, 《说文解字》解释“”是“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 字形告诉人们, 直心方为德;还可以说, 心不直则为不德。《尚书·多士》记周公训诫殷商遗民说:“惟尔知, 惟尔先人, 有典有册, 殷革夏命。”若干简牍编连成“册”;两手举着 (廾) “册”为“典”, 字形显示“典”是重要或者特殊的“册”, 现在“经典”、“字典”即为此义。汉字字形的历史文化内涵, 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三点意见说完了。最后介绍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罗杰瑞教授1988年出版的《汉语概说》一书《导论》里的一段论述:汉语书面语一直是中国文化统一体的最有力的标志;汉字不仅反映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读音, 更便于汉语作为政治、文化的标志。罗杰瑞先生的这一认识是客观而符合历史的。

篇9: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诗教特色

物质文化打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表层,既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能使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

文峰学校是一所富有时代朝气的学校。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着“同济学海,共攀文峰”的校训,天然的大石头和温柔随和的粉色校园,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透射出一种和谐美,也寓意着办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促进师生生命发展。”学校正门刻有校歌和办学宗旨,为师生树立了修身养德的标杆,每个楼梯的拐角处悬挂的是名人的照片,学生在每一次的对视中,也许又有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教学楼围拥着一方草地和水塘,是师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蓝天下那绿色的标准足球场、红色的塑胶跑道让人的心情想高高飞翔;先进的多媒体室、微机室、语音室、综合报告厅等,大大增加了校园设施中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学校的档次……这些看似表层的有形文化,用意至深,内涵至美。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师生长年浸润于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空气中,涵养了“文峰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制度文化添内力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内在机制,是属于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我们学校以“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发展”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本和科学相融的规章制度。例如:教代会对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和方案实行通过制,对学校重大事项实行通报制,对中层干部的奖罚实行测评制,校务公开制等等,努力使学校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依法治校的管理轨道。在探索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中,我们把师生的发展作为目的和价值取向,把人性的激励和促进师生成长统一起来,把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和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学校在制订各项措施时,让教职工共同参与制订,使制订修订制度的过程变为教职工参与、熟悉、理解、接受学校管理的过程,增强了制度的生命力和激励效应,从而生成一种高度柔性的、符合生命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学校生命群体创造性思维与行动的现代学校制度文化,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迈进。

精神文化铸品牌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

学校位于文峰塔下,取文峰之名寓意为“文笔之峰”,表示学问与道德上有很高造诣。古人说,为学犹爬山,必极之三峰而后止,峰又造乎山之极者也。因此,我校师生眼前都有一座高高的学业与道德之峰,需要级级攀升,并以必胜的信心、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恒久的毅力去攀登峰之极顶。建校十年来.“文峰人”在攀登学业与道德之峰时,培育了“勤勉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文峰精神。为了继承和弘扬文峰精神,我们构建了四个校园精神文化阵地。一是利用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台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如围绕三月“文明礼貌月”,播放《雷锋》和《离开雷锋的日子》,并开展讨论,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珍惜同学情谊的高尚情操。二是编撰《文峰学校人文素养读本》和《文峰教研》,提高全体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三是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墙,办起了文化长廊、书画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宣传墙。四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法制教育讲座、献爱心活动、进入社区等活动。使全体师生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奋发上进,从而形成一种日趋稳定的浓厚的优良校风。

活动文化创特色

校园活动文化可谓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综合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活动文化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文化艺术节”是文峰学校动态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现。全员参与、项目繁多、内涵丰富是“文化艺术节”的三大特色。“文化艺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所有的活动都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发挥想象、组织主持。

“美食节”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节目。由每班学生自己操办的饮食文化摊点,它是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和实践现代商业文化的窗口,既要动脑策划,又要动手操作,更要动嘴推销,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

同时,学校经常根据节假日、纪念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如以“保护环境,学会生存”为主题的环保教育;“爱我中华,兴我中华”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塑‘三好形象、争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主题的法纪教育;“浓情润五月,爱心献父母”的系列感恩活动;“千名学生下社区”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小手牵大手”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八荣八耻”画展进社区活动;日常行为规范储蓄卡的活动;对课业“减负”,为德育“加餐”双休日德育套餐活动、德育快餐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文明意识,塑造了他们的心灵。

课程文化显活力

课程的本质是文化,课程改革旨在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培养促进社会进步的新文化人。我们把建设多元的校本课程,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我校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大力开展校本课程建设。

我校独具特色的学生艺术团、小记者团、午间个性俱乐部、科技兴趣小组等学生社团,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搭建了平台,学生成为学校最具有活力和后劲的课程资源。

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教材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活动方案;《儿童哲学课》教材是供学生自己选择的趣味短文,并且不规定学习的进度,甚至可以跳出教材,教师、学生自主寻找更能训练学生哲学思想的新例子。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我们还解放思想,不追求形

式,大胆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物化文本属性,由活动情境和活动方案取而代之,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导入校园。实践中处处蕴藏着文化。学校把原先仅作为景观资源的小池塘也纳入课程资源,在池塘中种上睡莲、放养各种淡水鱼,由自然科学教师设计课程,在鱼类、水生植物、水质、环保等方面展开观察、检测和研究。同时,我们组织全校师生每天观看午间“新闻30分”,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闻“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以新闻“课”为突破口,为学生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紧贴现实生活的校本课程资源。也许我们的校本课程略显粗糙,没有经过权威审定,但是也可以说它是实用的,是有个性的,是有生命力的,更是充满张力吸引孩子的课程。

如此丰富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课程改变了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实现了新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课程文化中,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和社会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提升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我们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了丰实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

课程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我校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首先树立的课程观。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素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如“文峰论坛”“会前一谈”“百项精品工程”等活动,目前,教师们爱好阅读,视野开阔,具备较强的文化判断力与信息筛选能力。他们用来教育学生的是自己的人格、思想、学识以及创见,教师成为学生发展更具有影响力的隐性资源。

建校十年来,我们努力揣摩“文化”这个名词的丰厚含义,结合学校和时代的实际,从规划本校文化建设的蓝图,到把“文化”作为宗旨来坚持实践,小心求证,切实行动。直到现在,学校出现了喜人局面:校风良好,师生精神奋发、关系和谐、行为规范、举止优雅;广大教师在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勤于思考、敏于学习、乐于奉献、团结一心的良好风气;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校纪律、讲究学习方法,不断健康成长。

上一篇:如何带好高中孩子下一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