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

2024-05-19

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共6篇)

篇1: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

探析客家民居门楼的艺术与文化特征

刘敏陈出云

(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云南昆

明650093)

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留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别的历史文明和天

文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溢着浓厚的客乡风情,其内在的艺术展现方式往往

内在地蕴涵着深入的客乡文明,表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消费方式、习俗习气、宗教信

仰及审美观念。

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艺术;装饰; 文化特征

客家民居建造重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点的。它与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官方五大保守民居建造方式,被称作“中国古建造的奇葩”,“西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光在外型上具有共同的“客”味,在详细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明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紧要构成局部,更是包含着浓厚的“客家”文明底蕴。客家民居建造的共同外形及其浓厚的客家文明特征早已遭到了中外客家学探讨者的注重”。①但是,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疏忽,在对客家民居建造的探讨中简直未作研究。本文旨在对此做初步的研究,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提醒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明外延。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顿的要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造物的最重要乃至是整栋建造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重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全部民居的重心,其地位与造型、装饰都是十分紧要的。有平安、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效,还具有风水、意味功效。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全部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颜色对客家民居的全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而,普通都将其归入建造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出来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按照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四周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核心门楼的功效有如古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捍卫室。客家民居经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绝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普通来说,整座民居里寓居的都是叔伯、妯哩等亲戚。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明,因自然气候、天文环境等要求的不同而构成了各地域、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重的民族特点和位置颜色的文明。客家民居门楼的安顿不仅与客家人的生活与消费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共同的审美情味、心思有关,总体概况为五个方面: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建筑将是百年立基的开端,而客家门楼的安顿则是全部建造中的关键事项,乃至被认定将影响全部家族将来开展能否兴盛的紧要确定要素。因而,它的朝向、它的安顿时辰、它的大小规格乃至于它纤细部分的装饰如色彩设计等,全部这些都有着严厉的规则性。

敬祖是中国保守家族制度的一个中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展现得更明显更激烈,他们对祖宗的敬重在客家民居中有充沛的展现,不论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重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明显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位置。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激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堆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一族聚居的好位置。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 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活环境也往往请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顺应事先外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造也构成 了典型的集群寓居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重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豢养、加工贮藏等各类生活设备综合在一同,血缘远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到达在生活和消费中互助协作的目的。这种建造方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家立业和兴隆兴旺。而全部这些观念则都使全部建造处于一个微观的全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全部建造的中心出口,维系着全部家族的大一致。

3.休息和生活要求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营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而,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消费方便及就近看管农作物,住宅经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形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严密陈列的布局。为了要处理农务,像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求,普通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绝对独立与平安。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效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两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唯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并且狭小,具有特殊强的进攻性。一方面则是由于客家人全部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需给予很好的维护,另一方面是对“仇人”或许“外人”的防备。客家住宅大都建于高山山坡接壤的位置,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能够护卫本身,又能够高高在上,击退仇人。为了防止仇人的侵入,全部民居在房屋外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能够畅行无阻。这既使仇人难

于攻入,而本身却能快速分配力气。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做为老弱妇孺及名贵财物的避难场所。

5.天文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十分注重天文环境,包括龙脉(山神天文走势)风水等,特殊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确定性要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本身住宅的平安与族人的安全。汉族原本就有信任风水先生的风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由于考究风水,必需慎重地观测探讨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越的位置。面向正南,能够人丁兴隆,因此建造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此有些在天文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能够使大门独自朝向北方,使少许住宅显示大门与住宅自身方向不相同。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假如建造左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下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后面砌筑鱼塘来意味它,希望获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少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紧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明与审美特征

建造装饰是附加于建造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置,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沛应用资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实行艺术加工,恰外地选择我国保守的绘画、雕琢、书法、颜色、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互相联合,灵敏使用,从而到达建造作风和美感的协谐和一致在客家保守的民居建造中,全部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丑化建造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思和文明意义,虽然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造自身的适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普通社会意义

在我国保守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造的装饰是显示户主位置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运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则极严。宋制规则“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则,“庶民所居房舍只是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黑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造装饰的制度束缚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开展,不光在木材上施以雕饰,并且充沛运用了保守的石雕、砖雕等出色工艺,各地各民族联合和发扬各地域的保守技艺和特点,缔造了具有浓重的民族作风和位置特点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入地表现展现门第贫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类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欣赏,也是展现门第贫贫贱贱的一个紧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破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颜色、装饰等各方面,竭其才能而为之。有些在海内的客家华裔不惜花重金从海内运来资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紧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普通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常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需方便便可。因而,大门的装饰大都尽能够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 面。这足以解释大门的位置以及习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思的文明特征

现存的较完好的保守客家民居重要是清中期和清早期时的建造,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新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造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保守建造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构造,且其用料考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巧。清早期,客家华裔将保守的客家房屋构造联合西洋的建造艺术,在家乡建筑了少许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外部则依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保守构造。

从现存完好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分明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展现充沛运用了我国保守的意味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认识联合起来。门楼装饰的意味性,通常是形声或形态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利、瑞庆、势力,牡丹有贫贱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利愿望,幸福追求,欣赏兴趣,美学观念以及习俗习气等。

在中国保守建造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点的建造装饰,也是民族肉体和文明在建造上的一种表现。这个保守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远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开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简直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利文字配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做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说明涵义、催人奋进组成保守族训的中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恬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能够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导,它对遵守封建伦理与家族标准连续不停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斗争、如何成才,从而构成客家民居外部共同的文明气氛,表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造中的一个很有特点的展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实行的赶鬼驱邪典礼。新迁的第一日,当日清晨,正厅缩小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鼎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终了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知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 “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候里面祭门神终了,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贫贱来”。合说:“财丁贫贱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故乡村仍然盛行着。新迁时,大门的点缀最盛大,普通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味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造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运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此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不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颜色,乃至尺度处置上都是最突出和盛大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拟严肃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实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联合适用功效在建造构件上实行装饰,增长了建造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

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展现俭朴粗暴,合适于近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合适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实行雕饰处置,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位置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由于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运用艳丽耀眼的颜色,而多以白、灰或以资料原色为主,因此在门楼装饰的颜色处置上,常以较为艳丽的颜色实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绿等,光芒耀眼,艳丽的颜色增长了立面变化,打坏了客家民居建造单一而朴素的颜色觉得。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造中是如此之紧要,乃至已然成为确定客家民居的最根本要素,它寄予着客家人对将来的神往,也成为他们对将来的决心之源。比方,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遭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而,当客家人建新居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日,客家乡村地域,乃至在十分古代化的城市两头的高等公寓中都经常能够看到经历特殊“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别的建造进程、客家门楼的特别构成及其下面的少许装饰都有着特别的文明外延,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别的镇邪作用,门上的少许绘画亦有着一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稀释了客家文明特点,深入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全部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紧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 :初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明探讨 [M].北京:中国华裔出版社,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明导论 [M].广州:花 城出版社,2002.

[5] 林爱芳.试论木雕艺术在客家民居中的使用 [J].嘉应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迷信,2005,23(2):75—77.

[6]杨赐文.论围龙屋与客家寓居文明[J].嘉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迷信,1998,16(5):123—126.

篇2: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

关西新围的建筑文化内涵

文/燕凌高健婉

围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山地

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相互碰搜产生的特殊文化载体。

关西新围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竣工于道光七年(1827),位干江西

省农南县郊.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面积

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翰南客家方形围屋。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是世界客家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关西新围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中国设计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客

家人的聪明和才智。它是设计文化中的“人本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有机和

谐结合的设计思想的完美结合体.它除了其建筑形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在设

计中还体现粉深刻的建筑文化内涵。

一、关西断圈体现的民俗文化观念

1.宗族意识。首先,从内部布局来看宗族意识.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建筑

中的宗庙建筑部分,关西新围也是这样,祠堂在其建筑格局中占有一个很重

要的地位。关西新围中象征家族和子孙繁衍的祠堂位于整个围屋的正中心,是圈中最紊华、最考究、最宽敞的房间.以它为中轴线,中心建筑依次为下

厅、前厅、上厅,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个天井,对称分置十八厅,四

周筑以坚固的围墙。处在中心的宗祠就像有特殊内涵的华表或图腾一样.起

到核心作用。

祠堂对于客家人,不仅仅具有常规的祭祖和礼仪活动等功能,我认为还

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隐喻性。

它是奋进精神的象征。客家人受异地文化的冲击和生存的挑战,他们具

有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供奉祖宗神位的宗祠,目的是鼓励、告诫

后代不忘“祖业.,使之更加发奋图强,荣粗家族.它是客家人乡愁的归宿。客家地区山多地少.迫于生计,客家男人不得

不远走他乡去闯荡天下。建立家园和回归故乡是他们永远追求的梦想,而象

征粉家族的宗祠则成为他们精神回归的离所。

其次,从供奉门神来看宗族意识.客家人比较注重对“门神”的祭拜,所以大门的侧边都供有神台.客家有传说,人死百年之后会回家,来保佑他的后代。而供门神的目的.就是希望门神在祖先百年回家之时,只放祖先回

家,不放其他的邪神进围屋。

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崇祖遵礼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发达的宗祠

文化,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居住习俗文化,使得客家围屋有着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审美价值.2.风水观。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人的建筑思维和建筑观念的反

映。其中,有很多经验性的因素,有的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以及实用价值,但是其中也有相当的迷信色彩,应该加以批判、吸收、研究、利用.关西新围的构造有点类似北京的四合院的设计,是明清时请一个北京的“风水师”设计的.正因为它是风水师设计的,所以它的设计中必然包含了

浓厚的风水学理论。

关西新围的选址和朝向体现风水观。几百年前,初到南方的客家先民弱 小无援,有着祈求兴旺发达的迫切心愿,风水学中的“天人感应”恰好满足 了客家先民的这种心理需求,因而聚落的选址、朝向及空间构造便成了能否 兴旺发达的先决条件。客家有句俗语:“山旺人丁.水旺财。”关西新围选在 三面环山而仅留一向出口的壶形盆地上,就是希望自己的宗族越来越兴旺,井且这种特殊的地势给人一种心灵的归依感,起到了辟邪的作用,是风水学 中“四地神”的最好典范.盆地中央有一条南北流向九曲十八弯的小河,人 们只能看到水流来,看不见水流走,这就是离惫财源滚滚来、钱财永远不会 流失。关西新围是坐西南朝东北的。它本应坐北朝南的,不过如果那样就正 面对着公路了。而在风水学上.房屋的正面对,公路是相冲的。于是它坐西 南朝东北,就化解了犯冲的可能。并且,人们以传统的五方、八卦观念来坐 镇邪祟,营造中原式庄严、平和气氛,把围屋建成平衡、对称、井然有序,从而驱逐心中恐惧不安因素。

关西新围的半月池体现风水观。它象征着聚财。水代表财,半月池把水 储存在围屋正前方,就是窝意围屋的主人会财源滚滚。它也称“墨水塘”,窝意后代有知识。围屋的先人都是读书经商之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把家族更加的壮大。

关西新围中“z”形的排水设施体现凤水观.因为客家有句话:“山不放

直水。’水代表财,放了水就等于是放了财.把排水的路径变成z形就是为了 减缓流速,象征不走财。

关西新围祠堂大门两旁阵着的雌雄大石脚体现风水观。雄狮左脚握“官 印’,象征的是子孙官运、家运发达.雌狮右脚抓“元宝”,象征的是未来 的家族财源滚滚.雌狮子身上附着的两只小脚子,象征围屋子孙满堂.以上阐述的民俗文化观念,不论是宗族意识方面还是风水观方面,都体 现了关西新围设计文化中的“人本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结合的设 计思想。

二、关西断圈设计中体现的防御外敌作用

客家先民身处深山,为了避免异族和山贼的侵扰,于是设计出来的关西 新围具有很强的防御性。

首先,关西新围5米以下的墙体材质是三合土。三合土:石灰、沙石、黄泥,掺杂濡米汁、桐油。它们在以一定比例调制时,硬度甚至超过水泥.选择三合土作为墙的材质,当敌人进攻的时候客家人只要待在像小城堡一样 的围屋里面就安全了。在外敌人侵粮食用尽又不能出围屋的时候,把三合土 放入水在锅里煮,过池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这个功能可能在全世界的房屋的 功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其次,当敌人进攻对外防御时,半月池就相当干一个城池。

第三,关西新围的门有三道机关,第1和3层形成夹层,可灌水,可用 火攻术击退敌人。

第四,关西新围的炮楼设计的防御结构极为严谨。它是根据四周地形的 不同在四角建造了4座炮楼,东面两座为2层.西面炮楼由于正对起伏的丘 陵地形,炮楼为3层,二、三层有门与围屋相通,两侧房屋多用来存放武器 弹药等战备物资。在四角炮楼顶层的抹角处建了单体小堡垒,完全消灭了死 角。一般的炮楼只能攻打远距离的敌人,而关西新围的炮楼,就算敌人到了

城门底下,围屋的居民还可以站在炮楼上攻击。

三、关西析围的生活实用价值

关西新围规划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选择均着力于创造一种“天人合一、阴阳协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很、调节阴阳 等功能。其显示了客家围屋军事功能与住宅要求有机结合及建宅人高深的建 筑修养。

首先,关西新围深处丘陵,旁边有山有水,天气宜人,属亚热带况润季 风气候,十分适合人居住.住在围内的居民使用水和寻找或种植食物都十分 方便。

其次,关西新围内完备的排水蓄水防火措施.半月池、环绕围星的有一

条排水沟、房屋前摆放的大水缸都有排水蓄水防火的功能。祠堂里的排水措 施非常的人性化,祠堂内地面的排水措施是z形的,是为了使沙石沉淀,减 缓水速。沟里面养了许多只小乌龟,它不仅是招财长寿的象征,还有一个非 常实用的作用.就是除污。它形成一个自然的排污生态系统,清洁排水沟里 面的杂物,使排水沟不至于堵塞。这点也做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第三,关西围屋内的通风排气措施非常好,在各个房间都留有排气孔,使 屋内的空气常年保持清新。围屋内的设计可谓是处处替人着想,以人为中心。第四,关西新围内部还有供人看戏的戏台。是当年围屋的主人供他的苏 扬小妾看戏用的。由此可以看出关西围屋设计的人性化。它是集居住、娱 乐、防御为一体的经典建筑。

客家围屋不但是供人居住的古老建筑,更体现了设计文化中的“人本观 念”以及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结合的设计思想.它从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中国 设计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客家人的聪明和才智。

如果要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传统民居的设计是可以作 为重要的借鉴与参照系。所以,迫溯民居的历史、研究民居的内涵,是十分 必要且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吸收传统民居中的建筑设计精华,为当 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服务。

燕凌.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篇3: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

客家是在历史上从秦代开始, 由于政治斗争、耕地、战乱等原因导致的北方中原南迁汉人与南方的畲、瑶等土著逐渐融合发展演变而来的一只最具独特性的汉民体系。客家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客方言, 独特的民俗文化、餐饮习惯和情感特质。

围屋, 字面意思为围起来的房屋, 所以也被人成为东方的城堡, 是一种集家、祠、防于一体, 具有鲜明防卫的封闭式建筑。由于客家人特殊的历史环境原因, 大部分赣南客家围屋都以方字形为主, 主房屋的四周砌以外高墙为主, 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它的防御安全性。但是也有少部分赣南客家围屋是以半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它们和闽西圆形的土楼还有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大部分的赣南客家围屋为砖石结构, 墙基为坚固的花岗石所砌, 墙身为青砖、麻石、河卵石所砌, 所以结构非常坚固。砌墙用的粘合物大部分是石灰、桐油按一定比例制成的混合土, 粘性特别强, 墙体千年不松。赣南围屋这些建筑特征构成了独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赣南客家围屋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民居, 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民的高水平建筑艺术, 在建筑业内被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更使得建筑家, 历史学家、艺术家及海内外广大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是民、赣、粤等的客家人祖先聚居形成的建筑形式。也是赣南客家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客家系是在我国汉族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孕育发展出来的。因此, 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民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之上, 历经千辛万苦, 长途迁移为了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创造出来的, 赣南客家人以顽强的毅力, 艰辛的劳动, 乐观的精神建设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家园, 形成了一幅“锁在深闺无人识”的自娱自乐, 自耕自作的悠然景象。

二、围屋建筑结构与功能

1. 围屋的建筑结构

典型的赣南客家围屋, 其鸟瞰平面为方形, 其四角构筑有朝外突出的炮楼, 外墙厚一米左右。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 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 但是在屋顶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或者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设有一直两口井。围门一般为一孔, 大者则有两孔。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和“国”字形两种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围屋外, 围内别无房屋, 此数量较少, 规模也较少;后者则在围屋内, 还建有一座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建筑, 小者或一明二暗, 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的厅屋组合式居民, 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围屋外墙体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 即三分之一厚的外墙体用砖或石砌, 三分之而后的内墙体则用土抷;也有的外墙用三合土垒筑而成, 即用石灰、黄泥和沙, 或石灰.黄泥和鹅卵石相伴筑墙, 此种围屋墙体的坚韧耐久性毫不逊色于钢筋混凝土墙。

2. 围屋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它的外墙厚1至3米, 高三、四层约10至15米, 四角向外凸出建有炮楼;炮楼和四周围墙匀设有瞭望空和射击孔。围屋一层作厨房、柴草间、牛猪栏;二.三层为贮藏室和寝室;四楼即顶层楼是战略用房, 既不住人也不置放杂物, 且间间友们联通;其走马楼上下环行四通发达。一座围屋一般只有一扇外门供进出 (个别大围如龙南关西围有两扇外门) 。此门使整个围屋的安危所在, 股门墙特别加厚, 门框亦巨石至成, 并备有横竖栅栏杆, 以防不测。厚实的门板包以铁皮, 有粗实门杆。板门后大多还有一道闸门, 闸门之后还有一重便门。为防火攻, 门顶上还设有水漏。如们一旦被攻破, 可以从两侧和炮楼予以夹击, 还可以在通往围屋内一道道港门窄路途中阻击。围屋中还掘有水井, 设有专门囤积粮食的仓库, 其他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一旦有事, 紧闭外门, 可以坚守1~2月之久。

三、围屋文化

1. 建筑构造艺术

围屋虽是以防卫为主要特征的居民, 但因建围着匀是富商或地方名绅, 所以, 他们在建围是除考虑如何将围屋建的坚固、易守难攻外, 还有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 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之上, 往往竭尽精巧之能事, 在现代看来让人叹为观止。

围屋的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 特别是方字形的厅堂建筑中。在赣南客家围屋中, 往往一个厅堂质量的高低, 直接代表着这房人的地位及脸面。所以赣南客家人对厅堂中的门窗额枋、柱联柱基、天花铺地等, 都会花大价钱想尽一切办法来精益求精的进行装饰。例如在围屋的祠堂大门门面, 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雕刻。梁架的制作非常精致, 前厅的天花板上一般绘制民间彩画, 甚至还有澡井;朝厅堂开设的门, 环板上匀雕刻人物或植物花卉、瑞兽等, 其风格非常近徽雕;天井两侧的厢房, 则用八扇格扇门, 围屋窗棂多为不同的拐子纹和雕花棂相结合。厅堂里的柱子一般有木质或石质, 石质四面题刻对联且柱基上雕饰, 纹饰一般为瑞兽。另外, 客家围屋的围内一般踩用卵石拼铺, 其地室外铺地花样。

2. 围屋宗族文化

住在围内的居民, 一般都是同一个姓氏, 追溯其上几代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有着共同祖先, 都有辈分或大或小, 维持着非常强的血缘性, 所以宗族文化能很好地遗留下来。

祖堂是赣南客家围屋里最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 位置位于建筑的中轴线上。祖堂的作用是客家人举行各式各样的礼仪议会的场所, 例如每年的祭祖、族长组织开展各种会议以便于围屋的日常生活管理。祖堂是用来维持宗族血缘关系的主要场所, 在平时客家人都是个小的几口之家为政, 只有在祭祖时以大家庭的名义聚集在一起。如果遇上战乱或外敌入侵 (与周边村庄发生各种耕田山林纠纷) 时, 族长便把全围屋人组成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来抵御对方的攻击。

赣南客家围屋所住居民之多, 即使都是有血缘关系, 也肯定会发生鸡毛蒜皮之事。所以客家祖先在建造围屋之时, 便制定了一套非常的日常管理管理, 即公约。例如龙南的田心围, 前厅便有一禁碑, 上书:“祖堂乃先公英灵西索, 永禁堆放竹木等项;天井、丹永禁浴身污秽;围内三层平港道, 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 永禁接詹载竖及砌结浴所猪栏、鸡牺等项。围外门坪斗角周墙角, 永禁架木笠厕, 蔽塞外界”。

自古客家人就对不同的神灵的崇拜, 通过祭拜期望神灵对他们进行庇佑保护。神灵信仰是客家围屋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故围屋建筑以不同形式来祭拜神灵, 有的围屋把土地庙建在围屋内, 定期祭祀以求保护。

土地庙一般建在在围门的内侧, 每月的初一、十五, 居民们都要在祭拜。即使战乱时期被困, 都不忘向神灵祈祷保佑平安。

四、结语

在通过对赣南客家围屋的走访调查, 我们发现, 从围屋的外建筑面到其内部建筑结构, 或是围屋所体现出的客家文化, 给后人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有凝聚力量的宗亲家族气息。在感受之余也让我想起作为现代人是否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赣南客家建筑和文化好好保护和继承发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要, 而且非常必要。

摘要:围绕赣南客家围屋独有的特征:展示赣南客家威武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和特色。赣南文化的缩影—客家围屋, 承载了千百年优秀的赣南客家文化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围屋,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形态

参考文献

[1]黄崇岳, 杨耀林.客家围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钟东林.赣南客家画报[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

[3]万幼楠.赣南围屋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

[4]邱恒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商务印书馆, 1998.

篇4:客家民居里的客家文化

关键词:客家建筑; 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43-03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为了解决生存所需建造了大量的民居,但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不同,加之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民居的丰富多彩。北方地区纬度高,温差大,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大多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子,如北京的四合院,陕西延安的窑洞等。南方地区因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区丘陵等地的少数民族则大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而建,大体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以傣族竹楼和苗族吊脚楼为代表。任何一种民居都是在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既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产物,客家土楼就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客家民系在世代迁徙中仿照中原民居建造模式以及借鉴当地土著民居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1]

查阅相关资料历来学术界对土楼文化颇为青睐,学者文献等大都略有论述,客家学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作者统观之现今论述大多偏向于理论化,甚至化简为繁,读起来未免佶屈聱牙,如何把客家文化以简洁形象的语言介绍给世人不仅引起后世学者深思。作者以福建永定土楼建筑为切入点,根据个人的田野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的资料记载,从土楼的由来、择址、奇巧曼妙的布局以及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入手阐释千百年来客家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理念。

一、土楼的由来

谈起客家土楼,人们首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位于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土楼群。在苍茫的崇山峻岭中数以千计的土楼拔地而起,巍峨耸立,其独特的造型在60年代初还曾被美国间谍卫星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疑作“隐匿的核力量”,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本计也称赞其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冒出来的蘑菇”。

据史料旧县志和客家族谱记载客家先民最早在唐末五代就到达永定,为了防风避雨,躲避严寒,他们利用附近的树皮、泥土、石块按照中原的房屋样式堆砌成简陋的泥墙土屋。后来又吸收借鉴当地人的民居建造模式,进一步取当地之材,用三合土(石灰、砂、红壤土)加以特殊配料(红糖、蛋清、糯米)自制砖块,并加上竹木片夯筑成墙,来增加墙身的抗震性,从而也增强了房屋的整体弹向性和向心力,造屋居住,世代繁衍,这便是永定出现的最早的民居。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加之朝廷的管理不力,盗贼流窜横行乡里,分散的独门独院不利于生存与发展,于是客家人开始团结起来,以族为单位建造大型土楼,夯实围墙,筑楼而居,打造属于自己的秘密城堡。客家人漂泊异乡,思念故土,便把自己建造的新的家园取名“土楼”来遥寄乡思,于是客家土楼如雨后春笋般盛开在闽西大地上。[2]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活化石,被打上了客家的人文地标。正如佛教《无常经》有云:“相由心生,境随心现。”土楼的建造也是一种族群记忆,如方形围楼五凤楼等就在传统四合院构造基础上形成的,以四合院为基础,加上后堂和护厝连接而成。它代表了客家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铭记,安土重迁和背井离乡的矛盾埋藏在客家族群的内心深处,他们仿照家乡的模式打造新家园而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使他们聚族而居,期翼在自己打造的桃花源里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二、土楼的选址—堪舆风水学

文化是一种借由符号在历史中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祖祖辈辈的观念隐藏在象征形式中,大致等同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逻辑定理。[3]我国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的借代符号,也以其情景交融的建筑理念向后世子孙传递着祖祖祖辈的心理变化轨迹。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民居大致经历了利用天然空间和人造居住空间两个阶段。以古文献为例,如《庄子·盗跖篇》云:“古时禽兽多而百姓少,于是人们大多筑巢而居,白天以橡栗为食,晚上则栖于木上,来躲避禽兽虫害侵扰,故后人称为‘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亦说:“上古之世,百姓少而禽兽多,老百姓战胜不了禽兽虫蛇,有一位圣人教给百姓在树上居住,构木为巢来躲辟风雨。”《太平寰宇记》载,唐宋时期岭南一带,即朱吾县以南的地区,环境恶劣,野兽和人杂居,人们又没有能力建造房屋,只能白天以动物野兽的生肉来充饥,晚上住在树上,而且采集香料用于谋生。”《易·系辞传》载:“上古初民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世人们开始建造房屋,上栋下宇,以躲避风雨。”晋张华《博物志》:“我国南方百姓多喜欢住在树上,北方的人则多栖居在洞穴里,不同地区的人根据不同喜好和地理环境差异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来躲避严寒酷暑。”[4] ……追溯古人的建房理念莫过于:一满足生存所需,二是求吉纳福,趋利辟害,祈求平安、稳定、祥和。即在保存自我族群世代生存繁衍的前提下又希冀有所发展,因此要实现这个理想就必须因地制宜的选址,这也是我国建筑民俗所讲究的风水学,而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在土楼选址上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永定土楼目前现存4000多座,它们散落在闽西的苍山绿水间,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前山后水的地理方位,极好地满足了生命的所需。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充足的水源是民居选址时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而客家土楼不仅屋外水源充足,屋内的天井也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灵动,山之沉稳,土楼背靠青山,坐北朝南的择址也是充分运用了地理学常识。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季风风向不同,这样土楼夏日不仅能够接受南方阳光的普照,冬日还能躲避西伯利亚高压的侵袭。

客家土楼的选址可谓是阴阳五行与堪舆风水学理论的完美契合,古人云:“山本称阳,水则为阴;而就山而言,南为阳,北为阴;就水而言,北为阳,南为阴。[5]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万物背阴而向阳,冲气则起到调节阴阳作用,使事物得以平衡相处。土楼依山傍水,山因水而青,水因山而秀,山灵水秀,郁郁葱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而所谓建筑则是一种客体化的人生,客家土楼选址在继承中原风水学的基础上过多的寄予着客家人希望子孙后代平平安安,远离战争,远离硝烟,独守着自己简单的幸福,守护着土楼下的一片天地。

nlc202309011600

三、土楼的布局—情与理的契合

如果说土楼的选址体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么土楼布局之美,造型之独特则无不令世人所倾倒。登上闽西的苍山峻岭,俯视永定客家土楼,它们如地下蘑菇般散落在山间丘陵中,而在这片神秘的地方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圆形土楼。

永定现存圆形土楼360座,它们像从天而降的飞碟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引人遐思,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高大宏伟的圆形造型是我国传统建筑天圆地方理念的完美契合,宙合方圆,融汇传统建筑之精髓,客家人用智慧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远观圆形土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宽大而高耸的屋顶、朴实而粗犷的土墙、神秘而高耸的窗洞、古老而厚重的门楼,土楼择高而设基并在上面铺满了高低起伏的鹅卵石。这是因为闽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而屋顶设计3、4米的屋檐不仅可以直接把水排出土楼从而减少雨水对地基的渗漏,而且其人性化的设计也满足了路人避雨所需。正如《庄子·天道》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人合一其乐融融,也从侧面诉说着客家人讲究和谐共荣的处世风格。至于土楼的围墙则采用古老的生土夯实技术,简单而朴素,单一的土黄色没有北方建筑的富丽堂皇,甚至少了几许南方的空灵毓秀,却独守着自己独特的乡土气息,以其质朴和稳重耸立在世人眼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那个远古的年代一群群客家人背井离乡,行走在迁徙的旅途中,面朝黄土,露宿街头,因此客家儿女大多缺乏一种安全感。而黄土的坚毅与朴实不仅寄托着客家人对故土的思念,也代表着一种百折不挠,顽强进取,永远不服输的客家精神,且土墙的坚固也让客家人免受外敌入侵,世代栖居在闽西大地上。但是也许围墙只能被动接受敌人的入侵,因此聪明的客家人在仿照中原建造防御城墙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土楼上挖了许多窗洞,一二层不设窗,窗洞设在高高的土楼上,一来可以防止敌人爬窗而入,二来敌人入侵土墙时从窗洞投掷木石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加强土楼的防御体系。因此进出土楼的唯一渠道便是大门,其实大门更是一处防御工序,结实的门板可以抵御火烧斧砍,而插在土墙里的门栓更是十分牢固,但其最精细的设计便是门顶的水槽来应对敌人的火攻,大门顶层还上设窗洞用来投掷砖石,倾倒泡有石灰的开水等拒敌于门外,远古的客家人如泰山般沉稳、冷静、自如的应对外敌的入侵。

古老的土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的站立在落日的余晖中,其奇巧曼妙的布局,固若金汤的围墙,威严而紧闭的大门给客家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每一个目睹土楼的人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走进土楼便立即置身于被屋顶围成的天空之下,如有“土楼之王”之称的承启楼,它是圈数和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6]按照常理推测,我们会认为楼内会显得拥挤和黑暗,可是踏进土楼大门却让人有一种宽敞明朗的感觉。土楼内一层层,一间间的住房设计布置的整齐而富有层次感,中间设有祖堂,以祖堂为中心,楼内楼的设计则按照同心圆层层展开,结构外高内低,环环相扣。至于功能布局则一楼作为厨房,二楼作为粮仓,三楼以上才用于住人,而且土楼内人口多而不杂,因为土楼设计从底楼到顶层一般连成一套,只为一家所使有。楼内的水井、磨房、浴室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井然有序,因此聚族而居的土楼,关闭大门犹如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即使外敌入侵,被困数月,客家人仍旧能够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在土楼下的一片天地里。外观是土墙,内视则为楼宇,土楼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来自于客家人千百年来对生存的体验,而深层次则可追溯到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理念。正如《三字经》云:“三才者,天地人。”土楼的天圆地方,人畜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传达着客家人同舟共济,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们以中原文化为支撑,在峰峦叠嶂里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诗意的栖居在自己构筑的城堡里。

巡视客家土楼其内部之大,房屋之多,结构之复杂,无不令人惊讶,它像一座座迷宫呈现在世人面前。即使外敌入侵,攻破城门也很难对土楼进行地毯式搜索,因为看似是一个整体的土楼,其实却另藏玄机。神秘的客家人依照太极八卦把土楼分成八个独立的单元,每一单元又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筑有防火墙,不仅可以满足客家人的自我隐私,也起到防御、防火的功能,而且其包含的阴阳调和的理念也有利于族群的繁衍与生息。永定客家土楼布局之精细,心思之巧妙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楼内的客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水井的和睦相处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和为贵的处世风格。

高高的土楼隔绝了客家人与外面的世界,紧闭的大门断绝了一切往来,大多数人会认为客家人是保守的、孤僻的,可是只有真正到过土楼的人就会发现客家人的质朴与善良,而土楼的内部布局则是无言的证明。客家人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土楼最中央单独建造了住房,以客为尊,设施齐全,甚至土楼中一家的客人被当成全楼的客人。楼外是灰暗的土墙,楼内则是笑脸迎人的客家人,土楼用无言的建筑像世人诉说着客家族群含蓄内敛外的热情与奔放。

四、土楼的装饰—民俗博物馆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因此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里遗留了许多传统古俗,而土楼作为见证客家人迁徙发展的活化石,其内部的装饰自然也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土楼像一座客家人的民俗博物馆,诉说着老一代客家人的心理历程。

统观我国传统民居大多以诗、书、画等装饰贯穿全局,而土楼作为我国古典建筑的代表则更是汇聚了丰富的艺术人文之美。透过外面厚厚的土墙,土楼内部则大多以木质材料为主体,文人墨客的题字、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以及楼内的花草盆栽则更为土楼增添了几许客家风情,而提到土楼的装饰则也不得不提及客家门楼。客家门楼不仅是整个民居的外观,也是进入土楼的必经之地和客家礼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大门大多以石雕和木雕为装饰,两侧题以楹联,朱漆的铁皮大门,门顶上方则雕刻鎏金大字,书写譬如“书香门第”、“安仁之宅”之类的吉祥语,而富贵之家则在门梁上雕以龙凤、麒麟、仙鹤等飞禽鸟兽,体现了客家人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

nlc202309011601

但最具有客家气息的装饰莫过于门旁两侧的楹联,如承启楼正门的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因此门楼不仅是客家人防御的屏障,大抵也寄托了客家人的一种处世风格和人生态度。而穿过门楼正中央的部分便是客家祠堂,“宅祠合一”的设计理念以及祖堂内的多神崇拜现象则体现了客家人的神灵崇拜信仰。每逢初一、十五客家的老年人便围坐在祠堂里祈福,然而与别族祈愿不同的是,客家人更多的是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期盼客家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昌盛。客家民系崇宗敬祖的民俗理念在岁月的轮回里融汇成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一方面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起到凝聚人心,敬宗睦族、一致对外的效果。而且祖祠除了年节祭祖,平日也是族人婚丧嫁娶的集聚场所,因此,祠堂的多功能性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礼俗观念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族群心理。

再者,客家厅堂的装饰在土楼中也极为重视,且无论土楼大小如何,厅堂装饰都颇为讲究。客家厅堂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厅堂追求宽敞明亮,堂内建筑以木雕为主,柱与柱之间则饰以雕花的镂空,平时悬挂名人字画,婚丧嫁娶时则悬挂祖宗神像,雕梁画栋,极具客家风韵。如承启楼的楠木寿屏,据文献记载为乾隆时期雕刻而成。“寿屏由12扇柿木板拼接而成,雕刻面积为15.03平方米,中间为《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侧则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共187个人物,栩栩如生,灵气逼人”。[7]土楼内的厅堂铭刻着客家人的酸甜苦辣,厅中的装饰、石刻上的楹联、精雕细刻的木柱、门窗上的彩绘等穿越时间的轨道在土楼里熠熠生辉。土楼厅堂雕刻装饰之精细以及其所承载的各种民俗文化需要每一个土楼寻访者去慢慢品味。

客家人带着固有的中原文化,融汇当地土著民居建筑之精华,用勤劳与智慧撑起了土楼下的天地,其木雕、石雕、壁画以及门板上的楹联等装饰不仅充满艺术气息也充斥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一个伟大的建筑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族群,

客家族群的超稳定性以及建筑在客家文化之上的土楼群所传承的客家民俗事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探访者。

五、结语

客家文化是我国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永定客家土楼作为客家民居之代表千百年来也见证着客家人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轨迹。建筑是生命的源泉,是客体化的人生,它的背后蕴藏着人们的生活哲学,生命智慧及自我族群繁衍发展的价值观,相由心生,因此土楼建筑的存在,往往在满足客家人居住、防御等基本功能以外,也表达着客家人独特的世界观和特定的精神理念,蕴含着客家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尊师重道、耕读传家、团结奋进等特质。土楼用它无言的建筑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客家文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根脉。而我观土楼则是羡慕客家人代代聚族而居,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的纷争,远离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文化传承了我国华夏文化之精髓,正如土楼中也蕴藏着道不尽的客家文化,而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总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客家人在土楼下打造的桃花源,需要我们后世子孙一起传承下去,共同守候祖辈为我们遗留下的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赵丙祥.民居习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45.

[2]李汉槐.永定土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1-10.

[3]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20.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92-94.

[5]王玉德.堪舆术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0.

[6]张定雄、江文野.永定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7-69.

[7]林嘉. 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35-63.

[8]罗林香.客家史料汇编[M]. 中国学社, 1965.03.

[9]谭元亨.客家文化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林境贤.“土楼”与“土楼文化”的几点浅见[J].龙岩师专学报,1991,9 (2):119-124.

[12]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J]. 韶关学院学报,2001,5 (1):85-89.

作者简介:黄丽(1989—)女,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民间文化。

篇5:拓展阅读:客家民居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途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3至6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雄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的地震撼动,风雨侵蜍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 2

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篇6:客家民居导游词

在我面前是一个个营垒式的住宅,这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查,惊讶的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不明建筑,或圆或方,经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美方和中国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民居建筑。怎么样,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想去了解了解这个“导弹发射基地”呢?

那就一起到客家的民居看一看,这里的民居 呢,经过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却安然无恙,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里墙壁的材料既然是用糯米饭、鸡蛋清、黄土、石灰掺和而成的材料,以竹片、木条做筋骨。这样民居的房子大多数是三至六层楼,一间间房子是按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客家民居建筑是圆形,认为圆形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它的房屋是按八卦图来分配的。

当然,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几个方面可不比我们差。他们 房屋门前贴的对联可都是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他们房间可不像我们不等分,一间间都像尺子量过一样,大小相等。这体现了客家人 不分贫富贵贱的良好品德,两三百人聚居一楼,又热闹,他们都是统一一楼厨房和饭堂,二楼当仓库,三楼以上住人,秩序井然,一点也不乱。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多音字组词下一篇:读书伴成长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