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层党建实践考题与答案

2024-04-23

上海基层党建实践考题与答案(通用6篇)

篇1:上海基层党建实践考题与答案

第四部分《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读本》及上海基层党建实践专题

1.列宁逝世后,联共(布)中央把()郑重地命名为列宁主义。(A)布尔什维克主义(B)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列宁主义(D)毛泽东思想

2.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做()的开拓者;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的建设者;切实增强群众意识,做()的维护者。(A)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先进生产力(B)先进生产力、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先进文化(C)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D)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这个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

(A)1000-2000美元(B)1000-3000美元(C)2000-3000美元(D)2000-4000美元

4.“小康”一词最早出自(),“民亦劳止,汔可小康”。(A)《诗经》(B)《尚书》(C)《礼记》(D)《周易》

5.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曾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A)才能恐慌(B)本领恐慌(C)学习恐慌(D)能力恐慌

6.“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在追悼()的会议上的演讲中提出的。(A)张思德(B)雷锋(C)白求恩(D)刘胡兰

7.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的统一。

(A)加强思想修养、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进行艰苦奋斗(B)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加强思想修养(C)服务祖国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加强思想修养、投身社会实践(D)进行艰苦奋斗、加强思想修养、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 8.大学生发展入党的一般工作流程是:()

(A)本人提出入党申请团组织“推优”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党支部预审学院党委(党总支)预审公示支部大会审批专人谈话学院党委(党总支)审批

(B)本人提出入党申请团组织“推优”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党支部预审公示学院党委(党总支)预审支部大会审批专人谈话学院党委(党总支)审批

(C)本人提出入党申请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团组织“推优”确定为发展对象党支部预审学院党委(党总支)预审公示专人谈话支部大会审批学院党委(党总支)审批

(D)本人提出入党申请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团组织“推优”确定为发展对象党支部预审学院党委(党总支)预审公示支部大会审批专人谈话学院党委(党总支)审批

9.()就是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因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改变的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上看待、处理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是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的行为规范。

(A)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B)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方向(C)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方向、政治立场(D)政治纪律、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

10.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召开,()被写进党章;1997年9月,十五大把()写进党章;2002年11月,十六大把()写进党章;2007年10月,十七大指出()是同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A)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C)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105(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 11.区域化党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指()。(A)驻区单位党组织与所在街道结对

(B)驻区单位党组织接受所在街道党工委领导(C)区域里的党组织整合起来成立一个党组织(D)单位党组织主动联系社区(街道)和乡镇党组织 12.以下属于党务公开的内容是()。

(A)党组织向党员大会(党员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和评议(B)党代表由党员直接选举

(C)党内事务必须在党刊党报上向党员公开

(D)通过会议、文件、媒体等多种形式,逐级和及时地向党员通报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党的各级组织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情况 13.公推直选是()。

(A)选举人民代表的新举措(B)选举党代表的新方法(C)选举工会代表的新方向(D)党内民主的新尝试

14.公推直选的选举对象是()。(A)社区(街道)党委书记(B)党代表

(C)支部书记、总支书记(D)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 15.公推直选必须()。

(A)由党员直接选举基层组织的书记(B)在海选的基础上开展(C)由上级提出人选

(D)党员自己报名成为候选人

16.全国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是()。(A)世博先锋行动

(B)组织创先进、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C)创新转型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

(D)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 17.2010年上海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是()。(A)组织创先进、党员受教育(B)世博先锋行动

(C)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D)走进基层,服务群众106 18.2010年上海世博先锋行动的三个行动是指()。(A)家园行动、岗位行动、立功行动(B)岗位行动、家园行动、志愿行动(C)志愿行动、立功行动、为民行动(D)为民行动、奉献行动、志愿行动

19.2011年本市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是()。(A)组织创先进、党员受教育(B)创新转型谋发展(C)服务群众

(D)创新转型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

20.“创先争优,世博先锋行动”“五好”基层党组织是指()。

(A)领导带头好、班子建设好、工作态度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B)领导带头好、班子建设好、党员队伍好、发展规划好、群众反映好(C)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D)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业务工作好、党建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21.“创先争优,世博先锋行动”“五带头”共产党员是指()。

(A)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世博、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廉洁奉公(B)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C)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结队帮扶、带头遵纪守法、带头以身作则(D)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比超赶帮、带头服务世博、带头遵纪守法、带头以身作则 22.九届市委九次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A)各级党组织都要建立自己的党建网站(B)每名党员都要开设党员博客(C)运用信息网络开展党建(D)以上都是

23.2010年本市基层党建信息化最大规模的活动是()。(A)百万党员在上海基层党建网上文明承诺(B)全市建成万余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C)全市一个支部一个网络信息员工作启动(D)上海基层党建网党员设限平台开通

24.市委要求建设好上海基层党建网,使其成为()的重要平台。(A)服务世博、服务群众

(B)服务党员、服务基层党组织(C)服务党员、党务公开

(D)沟通协调各级党组织相关事务

25.2010年8月,上海基层党建网全新改版,()是网站改版后新增加的专题版块。107(A)设限平台(B)嘉宾聊天室(C)支部天地(D)以上都是

26.“每周一星”是上海基层党建网的特色栏目,目前的“每周一星”较网站2010年8月网站改版前,()。

(A)新增了“每周一星”问答功能

(B)新增了“每周一星”献花功能,评选月度人气之星

(C)新增了“上榜之后”版块,追踪报道历任“每周一星”的新情况、新进步(D)以上都是

27.2010年组织的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是利用党员远教()开展的。(A)点播功能(B)回看功能(C)直播课堂功能(D)录播功能

28.上海市党员远程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收看。(A)电视频道

(B)数字电视或IPTV(C)互联网

(D)数字电视、IPTV,部分内容可在互联网平台收看 29.()可以申请安装党员远程教育终端。(A)街道、镇、村、居党组织

(B)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C)党组织书记、党员家中(D)以上都可以

30.()不是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子库。(A)全国资源库(B)上海资源库(C)区县大口库(D)街道乡镇库

31.()电视专栏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上没有往期点播。(A)党的生活(B)东方1l0(C)走近他们(D)时代

32.以下不是党员远程教育上海资源库的一级栏目的是()。(A)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专栏节目108(B)理论形势,法律法规、国防建设、思想道德

(C)基层培训、党员队伍建设、党内民主、党员风采(D)科学素质、文化素养、技能培训、典型经验 33.《党的生活》的播出()。

(A)每月最后一个周五15:10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B)每月第一个周五15:10时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C)每月最后一个周五16:l0时在上视新闻频道播出(D)每月第一个周五16:10上视新闻频道播出 34.一名党员()。

(A)可以参加多个党组织的活动

(B)可以隶属于多个党支部但只参加其中一个党支部的活动(C)只能参加组织关系所在支部的活动并接受监督(D)只服从组织关系所在支部的领导

35.本市国资系统积极推进“五好”党组织创建工作,“五好”指的是()。(A)领导干部好、党员示范好、行政成绩好、党建效果好、群众反映好(B)领导班子好、党员示范好、党建工作好、行政成绩好、基层反映好(C)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服务世博好、党建效果好、群众反映好(D)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36.“两新”党建工作覆盖是指()。(A)两新”组织都要建立党组织(B)两新”组织都要有党建指导员(C)两新”组织都要开展党建工作

(D)两新”组织党组织都要开展党建工作 37.“两新”组织是指()。(A)两个新的组织

(B)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C)民营企业和社会团体(D)民间组织和民营企业

38.杨浦区委开创的“一线工作法”是指()。

(A)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考评;力量在一线凝聚(B)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交融;干部在一线考评(C)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考评;力量在一线凝聚;干部在一线考评(D)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考评;感情在一线交融;干部在一线考评 39.凝聚力工程发端于()。(A)杨浦区(B)卢湾区(C)虹口区

(D)长宁区

40.“三访”“三服务”是指()。

(A)“走访、下访、来访”;“党委为党支部服务、党支部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B)“走访、下访、接访”;“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

(C)“走访、下访、互访”;“党委为党总支服务、党总支为党支部服务、党支部为党员服务”(D)“走访、下访、接访”;“党委为党总支服务、党总支为党支部服务、党支部为党员服务” 41.“三有一化”具体的内容是()。

(A)有组织、有纪律、有场地,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

(B)有管理制度、有纪律约束、有党员奉献,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C)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D)有制度、有资金、有场地,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 42.“四议两公开”是()领域的党建工作。(A)农村(B)国资(C)高校(D)机关

43.“四议两公开”的具体内容是()。

(A)四次党员群众集体讨论,向党员公开、向群众公开;(B)四次党员会议讨论,向党员公开、向群众公开;

(C)支部一总支一党委一群众大会四次会议、向党员公开、向群众公开;

(D)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44.“一定三有”是()领域的党建工作。(A)国有企业(B)高校(C)农村(D)两新

45.“一定三有”的具体内容()。

(A)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B)定目标;有奖惩、有典型、有保障(C)定制度;有典型、有奖励、有保障(D)定权责;有待遇、有前途、有保障 46.大学生村官是指()。

(A)大学生在就学期间到农村实习(B)大学生与村官结对帮扶

(C)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村官岗位

(D)大学生考取村官岗位到村任职 47.“三级联创”中的“三级”是指()。(A)居委会、业委会、派出所(B)市、区、街道

(C)区委、街道、居委会(D)县、乡镇、村 48.双结对是指()。

(A)一个基层党支部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结对,一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城乡基层特别是“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结对

(B)一个基层党委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结对,一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城乡基层特别是“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结对

(C)一个基层党支部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结对,一个国有企业单位党组织与城乡基层特别是“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结对

(D)一个基层党小组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结对,一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城乡基层特别是“两新”组织内的党员结对

篇2:上海基层党建实践考题与答案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人民不同于民,民是相对官而言的,人民是相对阶级敌人而言的。

自从党接受斯大林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的观点以后,党就看不到客观存在的阶级敌人了,即使毛泽东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只是看到主观存在的阶级敌人,例如毛在文革时期的继续革命理论也只是针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阶级敌人思想的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否定毛的文革基础上展开的,完完全全地否定阶级斗争,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是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而只是党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即中共经过对中国引进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假社会主义(即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初级阶段)长期(1953~1978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取得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高级阶段(即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延长了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在中国的统治寿命。

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是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的专制社会,在社会制度方面,比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民主社会都要落后。

2.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唯一正确道路

三、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形成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为人类的民主事业作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如何认识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正式确立。

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等问题进行大量研究,为人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协商民主就其基本含义来说,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它与选举民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请就正确处理好政府和 1

市场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二,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第四,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7.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战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成果,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中共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的基本共识。

从1994至2007年10多年的探索、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进程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形成和确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又快又好为理念追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又好又快的新理念为导向、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和战略为标志的理论成熟和战略定型阶段。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8.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做了怎样的战略部署?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实建

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是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

9.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及着力点。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悠悠万物,民生为大。改善民生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论和动力论的高度统一。发展的成果必须不断及时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利,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经济发展的内涵应该既包括较快增长,也包括合理分配;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民生是关系老百姓生活的事,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发展的第一要务,发展民生就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新亮点。只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试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

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二)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意的回应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经历了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保生态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则顺应了人民群众渴望提高生活品质、希望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拥有宜居的环境、吃上放心食品的美好期待。

11.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制度,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首先,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最应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

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第三,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者的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进行修订,制定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第四,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建立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12.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第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遵循的是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文化的复兴,而且文化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经济和政治更具竞争力、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它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努力推动文化建设,把我国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制衡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的必然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13.试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3月17日,总书记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并看望焦裕禄的家属。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习总书记这样做,具有很强针对性。

二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有两个基本纽带,一个是现实利益,另一个是价值观。关于利益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党和政府已经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提出了通过调整和改善利益分配格局的对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多元化和核心价值观边缘化的趋势,特别是多元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导致共同信念淡漠、社会凝聚力下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好比社会机体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个齿轮,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政治进步,三是文化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

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肩负着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标识着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和程度的只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离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就没有人类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全部思想史,进而也就没有人类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全部实践史。离开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

五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担负着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当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斗争。因此,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到党能否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掌握主导权,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请结合以上内容谈谈我们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腐败问题,是横在我们改革发展面前的一只“拦路虎”,是最典型的社会毒瘤,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如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呢?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筑反腐败思想教育预防机制。

二、构筑反腐败监督机制。

三、构筑反腐败惩治机制。

四、构筑反腐败发现机制。

五、构筑反腐败组织机制。

15.结合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

顶层设计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是在同一个意义上说的,总体规划当然是由顶层来做的,需要宏观思考。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在于,由于顶层站得高,因此它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了解,这是下层所不及的。此外,当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也只有上层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比如,从我国改革的实践来看,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说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当然这并不否认下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系列创新的做法为最终的顶层设计所做出的贡献。顶层设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意识形态,二是实践。改革若有理论指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某一时空的产物,它会受到这一时空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究竟如何具体地运行,马克思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事实上,我们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还可以看到列宁对管理未来的苏维埃国家的一些比较浪漫的看法,这是因为列宁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苏维埃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列宁才知道管理国家并非易事,以至于他在后来提出了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的口号,提出要悬赏两本行政管理的著作。由此可见,理论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比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探索,没有桥,也没有路线图,只能靠摸石头的方式前行。二是指方法,由于不知道水深水浅,只能通过摸石头的方式前行,摸不到,停一下,以免掉到深水里去。这种方式通常也被称为渐进方法。这两方面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提是没有桥和路线图。这里可以把桥或路线图比作是理论,摸石头比作是实践。有理论的指导,实践不一定以摸石头的方式进行。但是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要过河,摸石头不失为一种可以采取的方法。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渐进方法,在我们的改革设计中受到了最大的青睐。我们采用的初始路径是渐进路径。初始路径选择的重要性,在于它会形成路径依赖。沿着既定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渐进的改革和创新在增进获利的同时带来了社会的稳定,这种对渐进改革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在没有或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实践先行的做法是必须肯定的,不见得没有桥和路线图就不过河。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渐进的改革方法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有效的。在未来的顶层设计中,我们或许在某些方面可能还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摸石头有巨大的时间成本问题。此外,摸到的石头也有可能指引你往后走。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产生理论,产生过河的路线图,否则我们或许到不了彼岸,或许最后又会回到此岸,或许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到达彼岸。在这里,理论的重要性、路线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篇3:上海基层党建实践考题与答案

该项工作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国启动。2012年5月, 普陀区正式启动第二批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 至今已形成长效机制。

一、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必要性

1. 加强党的领导, 夯实党在非公经济领域执政基础的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也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有助于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覆盖面, 把党的声音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非公有制企业, 增强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凝聚力, 加强党的领导, 夯实党在非公经济领域的执政基础。

2. 加强社会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是新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的有效举措。通过干部挂职, 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功能, 承担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协调功能。“事实已经证明, 没有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发展, 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就没有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在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发展问题上,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1]

3. 把握党建科学化规律, 开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的客观要求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趋利性强, 对党的工作接纳性较小, 企业党员职工来源广、差异大、流动快, 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必须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2]普陀区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 担任党组织书记助理, 协助企业党组织完善各类党建制度, 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协助开展党的组织活动, 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扩大党在企业内的影响力, 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注入新的能量。机关干部们走进企业, 以全新视角了解其运作模式, 开启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领域的“新通道”, 为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4. 转变机关干部作风, 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普陀区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是落实“三深入”的具体体现, 是转变机关和干部作风的有效载体, 既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区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途径, 又为非公有制企业开辟了一条向党和政府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渠道。

5. 完善干部培养链, 拓宽干部人才培养渠道的有效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政干部队伍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门”干部增多。这些干部缺乏对基层情况的了解, 应对、驾驭和解决复杂局面的能力素质相对不足。选派年轻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挂职, 让他们在完全不同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中开展党的工作, 拓展机关干部挂职锻炼渠道和方式, 是拓宽干部人才培养渠道的现实需要和有益尝试, 更是对形成“干部在一线成长, 人才在一线发现”的良好用人导向,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二、贴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实际, 创造性开展挂职锻炼工作

1. 挂职锻炼目标制定科学化

普陀区委制定了“党建工作上水平、企业发展增动力、挂职干部受锻炼、人才培养探新路”的挂职锻炼工作目标。要开展这项工作, 总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验、提炼有效工作方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效性;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 打造非公有制企业与党和政府的沟通交流平台, 切实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拓宽机关干部培养锻炼渠道, 探索机关干部成长成才新路径。区委提出, 要通过挂职锻炼, 力争取得“四个一批”的成效, 即在全区实实在在解决一批阻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发展问题、总结一批助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工作经验、形成一批体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果、创新一批符合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规律机制。

2. 挂职锻炼要素设置系统化

(1) 精心挑选挂职干部。考虑到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选派的挂职干部既要能得到锻炼, 又要能在企业打开工作局面;既要有一定资历, 更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区委组织部按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具备独立开展工作能力等条件, 从全区综合管理、经济管理和党群部门精心挑选了处级后备青年干部。

(2) 严格筛选挂职企业。首次开展工作, 要给挂职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首批十家接收单位均为规模较大, 有一定知名度, 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较高, 党建工作有一定基础的非公有制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较为集中的各类经济 (工业) 园区、商务楼宇。其中既有民营科技型企业, 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有上市集团性企业, 也有发展迅速的中小型企业, 做到不同领域、不同业态、不同组织建制的非公有制企业通盘考虑。

(3) 合理设置挂职岗位。按规定, 挂职干部在企业担任党组织书记助理, 主要从事党建工作;挂职锻炼为全脱产, 时间一年。挂职期间干部的行政和工资关系保持不变, 党组织关系转入挂职企业, 但不从企业领取任何形式的工资报酬、不享受任何形式的福利待遇。

3. 挂职锻炼任务分解项目化

机关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挂职, 从事党建工作, 更要努力使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结合起来。为更好推进挂职工作, 区委组织部提出“10+X”工作模式。挂职干部既要完成“十个一”的“规定动作”, 即:拟定一份挂职锻炼工作计划、培育企业党建工作一个新亮点、给党员上一次党课、组织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为职工群众办一件好事、为企业发展出一个金点子、完成一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调研报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撰写一份挂职锻炼工作个人小结, 还要根据挂职单位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自选动作”。

4. 挂职锻炼管理考核过程化

区委组织部、区社会工作党委注重加强对挂职工作组织上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管理档案制度,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以面上指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方式, 对挂职干部实施挂职工作全过程跟踪管理, 为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通过定期走访企业, 召开座谈会、工作交流会、个别访谈等, 深入挂职企业, 在走访中与企业管理层、党组织、挂职干部面对面, 了解挂职干部工作开展情况, 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三、以全新视角开创党建工作, 挂职锻炼取得初步成效

1. 取得“四新”初步成效

(1) 给党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与挂职工作启动前相比, 挂职企业党建工作得到明显推动。 (1) 党建工作成效明显。挂职企业新增了入党积极分子, 新组建了党组织, 梳理出了隐性党员和流动党员, 为企业配备调整了基层党务干部;挂职干部为企业党员上党课, 发展和培育先进典型, 新建团组织和工会, 提炼和形成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组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校3所, 探索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的新模式。 (2) 根据企业具体情况, 提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党建工作思路。例如:挂职干部提出对园区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实行依托物业党组织, 进行网格化党建新思路;推行依托各级商会组织团结凝聚业主, 做好发展业主入党工作等。 (3) 开展了机关党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互联互动活动。挂职干部派出单位与接收企业开展了党建共建活动, 促进了机关党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动发展, 放大了党建工作的效应。 (4) 围绕非公企业党建的薄弱环节, 开展了课题调研活动。挂职干部结合各自挂职企业的实际情况, 深入调研, 总结经验, 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 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5) 通过挂职锻炼, 积极帮助企业树立和提升党建工作品牌。 (6) 通过挂职干部的实践和探索, 进一步健全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种党建规章制度, 加大了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培养, 明显给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注入了新活力。

(2)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服务。挂职工作开展以来, 挂职干部以企业党建为载体,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 增强了企业员工凝聚力;他们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做到“党建也是生产力”, 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服务。挂职干部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好事, 得到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认可。

(3) 使挂职干部的素质能力得到了新提高。在企业开展工作以来, 挂职干部静下心来真思、放下架子真学、沉下身子真做, 通过调查研究, 在较短时间内融入了企业, 打开了工作局面, 锻炼了独立开展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服务企业发展、协调各方关系, 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生产经营活动, 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与业主、党员、职工等各类工作对象谈思想、交朋友、打成一片, 增强了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挂职锻炼, 为干部实现从一名履历相对单一的业务干部向集党务、企业经营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干部转变, 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4) 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思路。一是体制上, 实现从“体制内”向“体制外”突破。普陀区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把原来“体制内”的干部挂职锻炼范围扩大到“体制外”, 实现了将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发展、干部的培养锻炼融为一体, 探索出一条“体制外”干部培养锻炼的新途径。

二是机制上, 实现从封闭式培训向开放式培训突破。传统的干部挂职培养模式手段较为单一,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让机关干部开阔视野, 更新观念, 增长推进改革开放、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本领。

三是理念上, 实现从一般性思维向创新性思维突破。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直接担任企业党组织书记助理。与过去相比, 锻炼工作的重点更加突出, 责任更加明确, 针对性更强。同时, 普陀区委组织部和社会工作党委运用创新理念, 对挂职干部和挂职工作实施全程指导、过程管理。不仅有效提升了机关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干部锻炼途径少、人才来源单一等问题, 为新时期机关干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思路。

2. 完善了“三个机制”

⑴把握党建工作的内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需求, 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通过挂职干部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 创新了党组织活动方式, 推进了党群活动一体化, 增强了党组织活动对员工的吸引力。准确定位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功能和地位, 使党建工作成为企业发展促进者, 和谐文化建设者, 先进人力资源开发者, 各方利益协调者, 能更好把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内生性”需求。

党员是非公有制企业中最优秀的人力资源, 也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体力量。挂职干部协助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和关怀服务机制, 能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增强党组织对党员号召力和凝聚力, 实现企业党建工作“有效性”。

⑵把握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需求点, 拓展群众工作机制。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 评判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功与否, 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有效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机关干部挂职锻炼是加强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群众工作的有效举措。通过深入企业了解职工群众反映的诉求, 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工青等群众组织, 形成党群联动的机制, 增强做好群众工作合力, 开创新形势下以党建工作促进群众工作新机制。

⑶构建交流新平台, 完善双边沟通机制。机关干部挂职锻炼, 是巩固、完善和深化党和政府与非公有制企业双边沟通机制的重要契机。通过挂职锻炼, 在深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同时, 非公有制企业与党和政府沟通交流畅通了。挂职干部可以把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贯彻落实到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 也可以把非公有制企业要求和建议及时向党组织和政府汇报, 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更好发展壮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派出挂职干部的机关、挂职干部在建立与企业高管的沟通机制上形成合力, 能进一步把握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融合点, 帮助企业找准和破解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上海市普陀区委组织部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是提升“两新”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新尝试, 也是培养干部、发现人才,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上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干部挂职,党建科学化,非公党建

参考文献

[1]李健刚.提升非公有制党建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篇4:上海基层党建实践考题与答案

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概念的由来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在党内首先运用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名称。

此后,上海等地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立的经济组织简称为“新经济组织”,把新建立的社会组织简称为“新社会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新”组织及其党建的党建名称。

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越来越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来研究解决。

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探索中发展

随着“两新”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两新”领域党建工作,大体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整体推进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期)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提出,在从事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人员中,要根据需要,逐步建立党、团组织。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乡零售商业、服务业的指示》提出,逐步建立和健全基层商业、服务业中的党、团组织,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以此为开端,全国各地探索在有条件的“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至1998年底,上海私营企业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及党小组达到了776个。

但从整体来看,这一阶段“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的比例普遍较低,党建工作空白点多,有些“两新”组织虽然建立了党组织,活动也不够正常。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对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开始重视。但在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同意见,很多企业主以及职工群众对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不理解、不支持。二是加强了在“两新”组织中“建党”的工作,“两新”组织党组织建立的数量明显增多。不过,在“两新”组织内建立工青妇组织、派遣党建工作联络员等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工作,还没有广泛开展。三是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管理还相对分散。受行政的条块分割限制,各有关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多数是各自为战,缺乏有力的协调和指导。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党的十六大召开前)

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党中央从各地“两新”组织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党建工作碰到的问题出发,大力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1998年,中组部下发了《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社会团体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2001年9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作了系统的规定。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加大了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力度。1999年,上海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股份合作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强私营企业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切实加强党的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市社团党建工作指导小组,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1999年12月,上海召开了首次全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2000年5月,召开了社团党建和社团管理工作会议,积极推进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下,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市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网络化运作机制,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初步呈现出有力、有序、有效的局面,“消除党的组织建设空白点、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工作有效性”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级党组织还积极探索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路子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这一阶段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加强条块协作。上海在市委组织部的牵头下,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群众组织、行业协会及部分区县参加,建立市、区协调指导机构,条块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支持和配合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二是“建党”和“党建”有机结合。各级党组织注意正确处理“建党”和“党建”的关系,坚持从“两新”组织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加大了组织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又防止单纯地以“建党”替代“党建”,努力探索党的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载体,活跃党的活动,形成了组织建设和党的活动共同推进的格局。三是党的工作有效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两新”组织的党组织成立后,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撑,如活动场所、活动资金和活动时间等,部分党组织面临着活动开展难等问题。

第三阶段,整体推进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

1、在党建理论和法规建设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首先进一步强调了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次,在修改后的《党章》中首次明确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职责。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新《公司法》,将企业党建工作列为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等四个落实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的规范性文件。一系列文件和法规的颁发,有力促进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

2、在实践中不断探索。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到实处”的做法作出批示:对新经济组织党建“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再用来指导新的实践”。上海按照党中央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两新”组织党建的方法途径,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一是加强机构体系建设。从2003年起,上海先后成立了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会服务局,在全市初步形成“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和政府管理服务上的整体合力。19个区(县)从各自实际出发,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形成了上下对应、工作互动、各方联动的工作网络。

二是制定工作规划,切实抓好“双达标”工作。党中央要求从2002年起,用五年时间“力争使全国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在50名以上的企业有党员、100名以上的企业有党组织(简称“双达标”),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都能建立党组织”。上海市委组织部在制定基层党建行动计划中,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两新”组织快速发展的态势,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做出了长远规划。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双达标”任务,并根据上海民营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多的实际,提出了要在30人以上的上海高科技企业中有党员,20人以上的新社会组织中有党员的要求,并于2005年10月基本完成了“双达标”任务。

三是以开展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工作为抓手,推进上海“两新”组织党的组织覆盖率。2006年9月,上海根据中组部关于加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工作的工作要求,下发了《关于加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工作的意见》,要求在2007年10月底前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的组织,实现党的组织覆盖。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两新”组织党组织12587个,在“两新”组织中工作的党员20.5万名;50人以上新经济组织的10445家,有党员的10275家,达标率98.3%;100人以上的4519家,建党组织的4406家,占97.5%;新社会组织20人以上的1143家,有党员的1132家,占99%;50人以上的417家,建党组织的412家,占98.8%。

四是以创评“五好党组织”和开展“三优评选”活动为重点,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上海从2005年起每两年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创评“五好党组织”活动(五好党组织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从2006年起又在全市“两新”组织中开展了“三优”评选活动(三优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建工作者、优秀党建之友)活动。各区县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三优”评选表彰活动。

3、在探索中得到提升。一是加强调研和理论总结,扎实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针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集中调研,形成调研成果,丰富“两新”组织党建理论。会同兄弟省市有关专家和“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一起研究探讨“两新”领域党建的共性问题,破解“两新”领域党建难题。

二是摸清上海“两新”组织基本情况,把握“两新”组织发展规律。至2008年底,上海共有各类“两新”组织72万家。2007年上海非公经济占上海GDP的总量的45.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8.5%。民营科技企业2万多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66.7%,认定的高新技术转化项目占到了70.1%。在“两新”组织中就业人数近620万,占全市就业人数的65%。针对上海“两新”组织门类广、发展快、变化大、工作节奏快、人员流动多等特点,探索形成了“小型、业余、多样、有效”和网上党建活动等“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模式。

三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夯实“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基础。在思想理念上,树立了“两新”组织党建干部也是专业人才的理念,认真抓好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和探索建立一支党建工作志愿者队伍。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修班等,提高党支部书记的素质。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组建了一支对党忠诚、业务能力强、工作干劲大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针对“两新”组织面广、量大的特点,建立了一支上万人的由在职干部、社区离退休党员老同志组成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志愿者队伍。根据党管人才的原则,通过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建立“两新”组织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统战对象和后备干部的人才库,市、区(县)、街道(镇)的“百、千、万”三级人才库建设。

四是结合上海实际,努力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根据上海市委提出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以深化楼宇党建工作为重点,加强工业园区和创意园区、专业市场、现代服务业、民营高科技等区域性党建工作。目前,全市97%以上的楼宇建立了楼宇党组织。在270多个各类园区中,依托园区开发办、招商服务中心和物业管理公司等都相继成立了园区党组织。在全市45个专业市场中,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建立党组织,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激发党员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为拓展“两新”组织信息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开发了具有上海特点的上海“两新”领域信息管理系统,即“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互动网。全面建成覆盖全市“两新”组织的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对“两新”组织数字化、网格化、动态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管理,实现“两新”组织相关数据的汇总分析,提升党组织与党员的互动交流,丰富党组织与“两新”领域人才的沟通渠道,探索党员管理新途径,探索党组织传递声音的有效途径,探索党的基层活动新方法。上海“两新”党建互动网建设得到了中组部的高度肯定,被评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奖。

作者系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基层工作处副处长

篇5:上海基层党建实践考题与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理论体系,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理论深刻、系统完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给定、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是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一段内容。“躲不开、绕不过”六个字很质朴,总书记用民间的大白话语言表达的是深化改革的坚决态度,展示的是勇气、信心和清醒,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躲不开、绕不过”反映了中央直面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反映了当前改革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现阶段最艰巨的改革任务就是要消除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历的科学总结,也蕴含着对全党的新要求。今天,我国在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存在“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政府自身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等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关系到群众的生活改善与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关键一点就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体制、食品流通管理机制体制。促进我国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赖完善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2010年,中国实现了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但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差距还非常大。按照IMF2010年数据,中国去年人均GDP位于世界第94位,仅相当于日本人均GDP的1/10;改革开放后我国减贫2亿多人口,但按照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我国仍有1.5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资源能源难以支撑、生态环境难以承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发展仍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实现。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是越发展越复杂。改革也不例外。

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改革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如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是胡锦涛同志一再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现实背景。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也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中国多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经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所谓攻坚克难,就是改革要打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不合时宜的既定利益格局,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

“七一”讲话中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总结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五大举世瞩目成就,解释了这个判断的深刻内涵:一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二是生产力发展从缓慢走向快速、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三是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总体小康、从贫穷走向富裕,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社会事业发展从严重不足到全面进步、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五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缺少活力走向充满生机活力,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针对新阶段的改革深化,“七一”讲话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而当前改革的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时期最艰巨的改革,主要就是发展模式的转型。“七一”讲话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如果把中国搞乱了,再来搞改革,这个代价太大了。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必须要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上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搞如此大的改革,肯定会存在一些曲折和阵痛,不能因此就放弃改革,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来抓发展,促改革。改革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我们的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中国的改革经验是渐进式,不能搞休克式。否则最后伤害的是老百姓。所以,要在稳定的大环境中搞改革,如果中国乱了,一切免谈。当然,既要积极推进改革,也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力度,把握好老百姓的承受力。胡锦涛总书记就发展提出忠告:“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现在要更多地让大家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就要把蛋糕做大,才能解决好分配问题。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发展是主轴,改革是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在稳定的大前提下加快发展,实现长期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新时期的改革要着眼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要让人民参与其中,改革有的需要深化,有的需要完善,有的需要协调。这个过程中就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要明确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党和政府在改革中的动力是什么,调动每个人、各行各业、每个阶层的积极性。那种脱离群众、关起门来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答: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10年2月,中央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了很多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变得如此紧迫呢

1、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们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什么特点呢?一是靠便宜。资源环境便宜,劳动力便宜。便宜不一定是好事,资源环境便宜说明没有反映我们资源环境的完全成本。经济发达地区污染严重的时候。有的地方的水甚至都设法喝。劳动力成本低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劳动力成本低了,意味着人民没有提升劳动力素质的愿望,也没有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支付能力。当中国的老百姓因为工资低买不起消费品晌 国外市场又萎缩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影响到中国了。二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我们只管加工,只管制造,营销等环节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有好多东西生产得很好,就呈缺少品牌而真正赚大钱的要靠品牌。现在,很多国外知名品牌都是在中国贴牌生产的资源消耗在中国环境污染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中国,但中国在整个产业利润的分配格局中所占比例却很低.发达国家简简单单地贴上一个品牌,就轻轻松松地赚取了相当于我们几十倍的利润。三是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外需绝对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市场经济可以把各种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它需要的是消费品的市场消费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我们忽视了国内消费市场,紧盯着国外消费市场,这样一旦出现国际经济危机的话,就非常被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就对我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利外向型出口工业的中击相当大。

2.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家变了,你不能不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世界经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美国要恢复实体经济准备加强出口。美国人透支式的消费方式也有所改变。如果中国出口的东西,跟美国恢复实体经济生产的东西完全一样,对中国经济肯定会有影响。中国必须根据这些变化而变化和调整,中国不应放弃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应提高制造业的水平和档次。

3.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追求质量的阶段。我们原来是追求速度的,是追求规模的。没有速度,没有规模,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现在国际上有地位,有影响了,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任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个一样了。如果说原来是追求速度的话,现在我们必须追求又好又快,在好的基础上快,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要求。

4.是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轨道的需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实现了企稳回升。但是。我们不能长期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走在前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建立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经济体制,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总而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综合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根本出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求是: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4、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政治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不同性质的国家,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第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科学论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要加强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努力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有的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的托词;有人经常错误地把前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在中国不断制造“政治体制改革恐惧症”。大量事实证明,苏联剧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执政党及其政府官员腐败变质,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由这种腐败落后的上层建筑构筑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苏共的倒台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的话,那也只能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改革不当造成的,而不能本末倒置,以此作为拒绝改革的理由。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姓“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倾向的干扰:其一是“向西看”,即把政治体制改革等同于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其二是“向后看”,即用完全否定的目光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得出“今不如昔”结论的同时表现出对改革开放前社会状态的眷恋,甚至主张用“文革”的手段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三是“向上看”,即完全无视我国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描绘得完美无缺,实际上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改革。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实践证明,当改革者自身成为改革对象的时候,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就陷入了一个改革的逻辑悖论。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所指出的:“现在的改革太过依赖于官僚机构自身。官僚机构自己设计改革,自己实施改革,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左手改革右手’的局面。这样,改革往往陷入无限的既得利益的博弈,改革成了各方争取更多利益的工具。”从改革的实践过程来看也确实出现了这种倾向。本来是一个好的改革动议,也常常在操作中走样变形,甚至会出现与改革出发点南辕北辙的背反现象。

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情况下,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造成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日程表。政治体制改革还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因此,目前亟需解决的,是需要干部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于牺牲既得利益。这是对党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党性和执政能力的真正考验,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6、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7、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篇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深刻反映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

(1)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

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2)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

社会和谐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一不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密切相关。而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和谐因素,从价值观的层面来讲,又都给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造成严重妨碍。立足现实国情,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面临的最重大课题。正因为如此,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是通过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来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执掌政权的,这个政权必须完全用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造福。由于社会和谐直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普遍向往的社会和谐。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但要实现理想的和谐社会,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高度的社会和谐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主动地创建。

(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进一步增创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合理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它应当而且也必然具有以往任何社会制度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涵有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展开的问题,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够全面到比较全面、由不够深入到比较深入的过程。社会和谐的本质特征,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的全部合理性和优越性,都植根于以人为本,体现于以人为本,展示于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形态的转换、阶级关系的变迁和国家机器的重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生存价值的提升。由此可知,我们党把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予以彰显,这本身就是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之举。随着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理论认知转化为现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日益扩展的巨大优越性,向世界展示非同凡响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4)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将给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带来新的历史性飞跃。摆脱贫弱落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自觉最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为一体,并自觉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路和内涵。从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再到今天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明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提升到新的更高境界。

我们党把“社会和谐”鲜明地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理想追求第一次成为了社会主义大国的生动实践。这一创举必将大大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举国上下进一步振奋起强我中华、壮我国威的豪情壮志;必将在全社会空前地激发出开拓美好未来的创造热情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必将有力地促进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更高层次上的国泰民安。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定走向新的更大辉煌,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必定以更为雄壮的英姿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8、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执政 6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一是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致力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二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同时,明确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四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就是解开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中国昂首前进的秘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1)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基础生机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活力在于吸纳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最活跃、最革命 的因素。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 队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大无畏气概,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勇气和智慧,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描绘出美丽的画卷,使万里江山旧貌换新颜。进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先后率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搞改革促开放、斗分裂求统一、反霸权维和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 主义 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切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都在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引向自为阶级,并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而且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她指给人们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大中国共产党建立90年的历史表明,在她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比较正确,取得的成绩也比较大。反之,在她偏离实际盛行主观主义时,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失误,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党的生机和活力也随之受到严重损伤。(3)持正己和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生机与活力旺盛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于正己自觉改革的政党。早在执政前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著名延安整风运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反复教育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而且还开展了“三反”运动,惩治党内腐败分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 1957年以后的20年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践中犯了“左”的错误,并为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然而,当她发现由于自己的失误,使人民利益受到巨大损失时,不仅毅然粉碎了两个反革命集团,而且还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决然地摆脱了“左”的束缚,自己纠正错误,重新走上了继续探索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阴谋后,结合自身存在问题和国际共运的教训,又一次进行了自我整顿。这次整顿,全党在继续清理右的和“左”的思想影响的同时,还进行了党员重新登记。这次整顿之后,全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继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教文卫等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在持续增长,民富国强的态势基本形成。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正己和改革,不仅有力地推进自己领导的事业持续进步,而且也显示了自己至今仍然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9、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理想信念动摇、信仰危机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生蜕变,信仰信任出现危机。(二)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基层组织涣散、战斗乏力的问题。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组织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进一步把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整肃建设好,对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基础性意义。

(三)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工作作风飘浮、本领恐慌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育、警告和惩处,党的作风建设已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不深入、不踏实、不牢靠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四)党的制度建设方面,用人机制不活、唯上是从的问题。

高素质的干部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下才能脱颖而出。而我们现行的选用人机制还存在着某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用人标准执行的随意性较大。二是没有解决好谁来选人用人的问题。鉴于此,打破组织上单向选择的传统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竞争型、群众广泛参与型和有效问责监督型的选人用人机制势在必行。

(五)党的廉政建设方面,权力过分集中、制约失衡的问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腐败分子的堕落自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疏漏,无疑会帮助我们认识不良的政治生态对腐败现象滋蔓的影响。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总的看来,目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基本是相适应的,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但是,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实事求是地讲,党的建设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合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55年来,我们党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为此而自豪,但不应因此而骄傲。现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虽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群众。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居安思危,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在55年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解决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定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6:上海基层党建实践考题与答案

初级护师/主管护师资格考试一直都是护理专业考试比较头疼的考试,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考点和难点众多,很多考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对于基础比较差的考生来说,护师资格考试是不难跨过的一道难关,医学教育网为了帮助这批考生能够顺利通过护师资格考试,整理了一些护师资格的考试模拟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孕妇血容量增加最高峰在 A.孕20~22周 B.孕23~25周 C.孕26~28周 D.孕29~31周 E.孕32~34周 [答案]E [解析]血容量自妊娠6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时达高峰,约增加35%,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

2.卵子从卵巢排出后,正常的受精部位在 A.输卵管峡部 B.输卵管壶腹部 C.输卵管伞部 D.输卵管间质部 E.子宫腔 [答案]B [解析]卵子从卵巢排出后进入输卵管内,它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处等待受精。3.产妇,27岁,正常阴道分娩,护士给护生讲解正常的脐带结构是 A.一条动脉,一条静脉 B.一条动脉,两条静脉 C.两条动脉,一条静脉 D.静脉较粗且壁厚 E.动脉较细且壁薄 [答案]C

[解析]脐带内有一条管腔大且管壁薄的脐静脉和两条管腔小且管壁厚的脐动脉。4.有关胎儿先露的描述,属横产式的是 A.肩先露 B.头先露 C.面先露 D.臀先露 E.枕先露 [答案]A [题解]此题考查了胎先露与胎产式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两者的定义。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两轴平行者称纵产式,两轴垂直者称横产式。最先进入骨盆人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纵产式有头先露、臀先露、面先露、枕先露等,横产式有肩先露。

5.女性,孕37周,产前检查在宫底可触及圆而硬的胎头,胎背在母腹右侧,胎心在脐上右侧听到,其胎方位是 A.枕左前位 B.枕右前位 C.骶左前位 D.骶右前位 E.肩右前位 [答案]D [解析]根据宫底可触及圆而硬的胎头可判断为臀先露,胎先露的指示点应为骶骨,根据胎背在母腹右侧可判断骶骨在母体右侧,所以可以判断其胎方位可能是骶右前位。6.妊娠后心血管系统发生的生理变化不包括 A.心搏出量增加 B.心率加快 C.大血管扭曲

D.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E.膈肌上抬,心脏变位 [答案]D

[解析]妊娠期由于血流量增加、血流加速及心脏移位使大血管扭曲,多数孕妇的心尖区及肺动脉区可闻及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产后逐渐消失。因此,不会出现的是舒张期杂音。

7.关于胎盘描述正确的是 A.于妊娠8周开始形成 B.于妊娠12周基本形成 C.其胎儿面粗糙 D.其母体面光滑 E.足月时重约1000g [答案]B [解析]胎盘在妊娠6周开始形成,妊娠12周基本形成,足月的胎盘为圆形或椭圆形盘状,重约450g~650g。胎盘分为胎儿面和母体面,胎儿面光滑,呈灰白色,表面为羊膜,中央或稍偏处有脐带附着;母体面粗糙,呈暗红色,约有15~20个胎盘小叶。8.关于胎产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胎产式是胎儿身体长轴与母亲身体长轴的关系 B.胎儿身体长轴与母亲身体长轴平行称纵产式 C.胎儿身体长轴与母亲身体长轴垂直称横产式 D.胎儿身体长轴与母亲身体长轴交叉成角度称斜产式 E.在足月分娩过程中,横产式可转换为纵产式 [答案]E [解析]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两轴平行者称纵产式,占妊娠足月分娩总数的99.75%。两轴垂直者称横产式,仅占妊娠足月分娩总数的0.25%。两轴交叉者称斜产式,属暂时的,在分娩过程中转为纵产式,但是横产式一般不会自行转换为纵产式。

10.关于软产道的组成,正确的描述是 A.由子宫体、子宫颈及阴道会阴构成的通道 B.由子宫体、子宫底、子宫颈及阴道构成的通道 C.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通道 D.由子宫体、子宫下段、子宫颈及阴道构成的通道 E.由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通道 [答案]C

[解析]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子宫下段由子宫峡部发展而成。要注意区别子宫体、子宫颈、子宫峡部和子宫下段的概念。11.ARDS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呼吸音减弱 B.肺部湿哕音 C.胸部X线改变 D.动脉氧分压下降 E.进行性呼吸困难 [答案]E [解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其特征。1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在肝素治疗期间应备用的药物是 A.地西泮

B.VitKC.鱼精蛋白 D.阿司匹林 E.氨甲苯酸 [答案]C [解析]肝素是抗凝药物,若使用过量可引起消化道、泌尿系、胸腔或颅内出血,部分患者可发生严重出血。若大出血不止,则须用等量的鱼精蛋白拮抗。13.全身麻醉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血压变化 B.呼吸道梗阻 C.误吸 D.心搏停止 E.呼吸抑制 [答案]D [解析]心搏停止是全身麻醉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呼吸、循环系统的各项并发症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均可导致心搏停止。14.以下措施与预防局麻药中毒无关的是 A.术前用药给苯巴比妥钠 B.注射局麻药前抽回血

C.注意用药量 D.加少量肾上腺素 E术前做皮肤过敏试验 [答案]E [解析]巴比妥有预防局麻药中毒反应的作用,因此麻醉前可给少量苯巴比妥钠。小剂量分次注射,每次用量不能超过最大限量;注药前先回抽有无血液,以避免将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药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等都可避免药物被机体一次大量吸收利用而产生中毒反应。术前做皮肤过敏试验只能预防麻醉药的过敏反应,不能预防局麻药中毒反应。15.全身麻醉患者完全清醒的标志是 A.睫毛反射恢复 B.能睁眼看人 C.眼球转动 D.呻吟翻身 E能准确回答问题 [答案]E [解析]全身麻醉后患者如果出现眼球活动、睫毛反射恢复、瞳孔稍大、呼吸加快,甚至有呻吟、转动等,都是即将苏醒的表现。但是能准确回答问题是全身麻醉患者完全清醒的标志。

16.下列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平卧,背部垫硬板

B.每按压30次作2次口对口呼气 C.按压次数每分钟50~60次 D.按压时双肘伸直

E.按压时使胸骨下陷4~5C.m [答案]C.

[解析]按压频率应为每分钟100次。17.心肺复苏中最关键的步骤是 A.心脏按压 B.心内注射 C.心前区叩击 D.清理呼吸道

E口对口人工呼吸 [答案]D [解析]心肺复苏过程大致分为三期,初期复苏即现场抢救,最为紧迫,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呼吸、建立人工循环三个步骤。其中,维持气道通畅是复苏的关键。18.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的依据是 A.口唇红润 B.胸廓起伏 C.自主呼吸恢复 D.大动脉出现搏动 E.散大的瞳孔缩小 [答案]B.

[解析]每次吹气见胸廓有明显起伏表示有效。19.以下可导致气道峰值压降低的原因是 A.分泌物过多 B.管道阻塞

C.气管插管进入一侧支气管 D.气管导管气囊漏气 E.气管插管的斜面贴壁 [答案]D [解析]若气道峰值压增高,则提示除疾病外,可能有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气管插管或呼吸机管道阻塞或扭曲等、气管插管的斜面贴壁或滑向一侧支气管。若气道峰值压下降,则提示呼吸机管道与气管插管连接处、气管导管气囊或呼吸机管道漏气。20.游离植皮术后护理中不正确的是 A.定时观察创面 B.及时剪去坏死部分 C.保持包扎敷料清洁干燥 D.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植皮肢体 E.告诉患者不要抓摸创面 [答案]D [解析]植皮的肢体要制动,以免皮片移动影响存活。21.关于肿瘤化疗护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药液必须新鲜配制 D.静脉注射不可溢出静脉外

C.用过的注射器和空药瓶立即放入水中 D.若化疗药物琳涂府古朗执新 E.定期检查血象 [答案]D [解析]一旦发现药液溢出,应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针头,换接注射器回抽溢出的药液,并局部注入解毒剂再拔针,并冷敷24小时。用过的注射器等放入水中可减少化疗药物外溢。

22.化疗患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时,可使用 A.炉甘石溶液 B.锡类散 C.苏打水 D.1%甘草水 E.硼酸溶液

[答案]C.[解析]化疗患者如合并真菌感染,用3%苏打水漱口,并用制霉菌素l0万U/ml含漱。

23.枕骨大孔疝的典型表现是 A.头痛剧烈 B.呕吐频繁 C.呼吸骤停出现早 D.血压升高,脉缓有力 E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 [答案]C.

[解析]枕骨大孔疝患者常有剧烈头痛,以枕后部疼痛为甚,反复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体位,生命体征改变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当延髓呼吸中枢受压时,患者早期即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24.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便秘时,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使用开塞露 B.腹部按摩 C.使用缓泻剂

D.用肥皂水灌肠

E.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 [答案]D [解析]颅内压增高病人应避免颅内压的骤然升高,便秘时灌肠可导致腹内压升高,加重颅内压增高,应避免。

25.颅内压增高患者每日液体的入量不宜超出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答案]C [解析]颅内压增高病人应当限制液体人量,而正常成年人每日生理需要量约2000ml。26.下列关于颅中窝骨折脑脊液鼻漏病人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头低健侧卧位 B.腰穿测定颅内压 C.用无菌棉球堵塞鼻腔 D.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鼻腔 E.用抗生素溶液冲洗鼻腔 [答案]D [解析]颅底骨折为开放性骨折,应尤其注意预防颅内感染,每天2次清洁、消毒鼻前庭,禁忌鼻腔、耳道的堵塞、冲洗和滴药,禁忌作腰椎穿刺;按医嘱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取头高患侧卧位以利于创面愈合。

27.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病人典型的意识障碍表现是 A.短暂昏迷 B.持续昏迷

C.昏迷一清醒一昏迷 D.昏迷进行性加重 E.昏迷程度有波动 [答案]C.

[解析]硬脑膜外血肿病人的意识障碍有三种类型:典型的意识障碍是伤后昏迷有“中间清醒期”,即伤后原发性脑损伤的意识障碍清醒后,在一段时间后颅内血肿形成,因颅内压增高导致病人再度出现昏迷;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持续并进行性加重,血肿的症状被原发性脑损伤所掩盖;原发性脑损伤轻,伤后无原发性昏迷,至血肿形成后始出现继发性昏迷。

28.硬脑膜外血肿病人“中间清醒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脑损伤的部位 B.患者的耐受力 C.患者原有脑功能情况

D.脑损伤的程度及血肿形成的速度 E.血肿的大小 [答案]D [解析]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典型的意识障碍是伤后昏迷有“中间清醒期”,即伤后原发性脑损伤的意识障碍清醒后,在一段时间后颅内血肿形成,因颅内压增高导致患者再度出现昏迷。因此,“中间清醒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脑损伤的程度及血肿形成的速度。29.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时,为避免患者躁动影响准确性,宜首先观察 A.瞳孔 B.呼吸 C.脉搏 D.血压 E.神志 [答案]B [解析]为了避免患者躁动影响准确性,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瞳孔等。30.肋骨骨折患者的特有表现是 A.局部压痛 B.局部肿胀 C.局部淤斑

D.按压肋骨有骨擦感 E.咳嗽、呼吸时疼痛加剧 [答案]D

[解析]肋骨骨折患者在骨折的断端可触及骨擦感,据此表现可明确诊断。而其他表现在其他类型的胸部损伤中均可出现,不是肋骨骨折所特有的。31.搬动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时应 A.保持引流通畅 B.保持引流瓶直立 C.嘱病人屏住呼吸

D.用两把止血钳夹闭引流管 E.注意观察引流液排出情况 [答案]D [解析]胸腔闭式引流装置需要保持密闭,以免病人的胸腔与外界相通,搬动患者时应注意防止引流瓶或引流管出现意外情况,需双重关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32.支气管胸膜瘘患者最适宜的体位是 A.平卧位 B.半卧位 C.患侧卧位 D.健侧卧位 E.头低脚高位 [答案]C.

[解析]通常胸部疾病患者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但有支气管胸膜瘘者应取患侧卧位,以免脓液流向健侧或发生窒息。33.提示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最重要的指征是 A.胸部X线检查示肺复张 B.引流液减少

C.引流瓶内无气体溢出 D.病人自觉舒适 E.胸管留置72小时 [答案]A [解析]留置胸腔引流管的目的是引流积气、积液,恢复胸腔内的负压,促进肺复张,故最重要的拔管指征是胸部X线检查示肺复张。34.食管癌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 A.进食哽咽感

B.胸骨后针刺样痛 C.胸痛,声音嘶哑 D.进行性吞咽困难 E.营养不良 [答案]D [解析]食管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吞咽粗硬食物时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至中晚期的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先是难咽干硬食物,继而只能进半流质、流质食物,最后滴水难进。

35.冠心病患者术前应停服的药物不包括 A.抗凝药 B.洋地黄 C.奎尼丁 D.利尿药 E.氯化钾

[答案]E[解析]冠心病患者术前3~5日停服抗凝药、洋地黄、奎尼丁、利尿药等药物,给予口服氯化钾,以防止术中出血不止或发生洋地黄毒性反应以及心律失常。36.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前后护理方法正确的是 A.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B.高蛋白饮食 C.术前晚肥皂水灌肠 D.手术前不放置胃管 E避免高纤维素食物 [答案]D [解析]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后为避免出血,不主张早期下床活动;为避免肝性脑病,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术前晚用生理盐水或酸性液灌肠;术前不放置胃管,以免造成曲张静脉出血,应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以避免便秘。37.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早期尤其应定期检查 A.生命体征 B.腹部体征 C.肝肾功能 D.凝血时间

E.血小板计数 [答案]E [解析]脾切除术后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升高,可能造成血栓形成,故术后2周内每日或隔天复查l次血小板计数,如超过600×109/L,考虑给抗凝治疗,并注意用药前后凝血时间的变化。脾切除术后不用维生素K及其他止血药物。38.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通常为术后 A.8小时 B.3天 C.1周 D.10天 E.2周

[答案]C.[解析]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后为避免出血,不主张早期下床活动,一般手术后卧床1周。

39.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 A.肝区疼痛 B.肝大 C.肝性昏迷 D.乏力、消瘦 E黄疸 [答案]A [解析]肝区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半数以上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隐痛、刺痛或胀痛,夜间或劳累后加重,癌肿累及横膈时有右肩背部牵涉痛。40.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叶切除术后避免过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 A保存体力 B.减少能量消耗 C.利于肝细胞再生 D.利于有效弓l流 E.避免肝断面出血 [答案]E [解析]肝组织质地脆,肝叶切除术后易发生肝断面出血,故术后避免过早活动。

上一篇:定量分析方法验证下一篇:轻有力读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