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企参与社会建设

2024-05-02

商企参与社会建设(精选6篇)

篇1:商企参与社会建设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路径

作者:张静波文章来源:光明日报点击数:611更新时间:2012-01-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而健全和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正是这一社会管理格局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据统计,我国65%以上的社区都拥有社会组织,其总数量将近100万个,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如何动员这支庞大的力量参与基层社会建设?笔者认为,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关系,搭建协调互动平台,拓展多元化互动领域和互动模式,既是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上下互动、合作共治的基础,也是推进基层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的特殊意义

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自发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区党委、居委会及政府派出机构合作共存,是参与基层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力量,它与基层政府的互动关系也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西方理论界多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形成不同流派和视角。

社会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实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合作。公民参与理论认为,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决策的社会过程与政府决策者的政府过程,是相互衔接与互动、相互依存的重要环节。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协作是互补与嵌入的结合,互补创造了国家与社会进行富有成效的互动基础,而嵌入则使两者通过合作实现双赢的潜能得以实现。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社会实践提出多元主体参与、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生态治理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新型关系模式;在政府部门主导下,为实现特殊目标,政府与社会联合组成社会性组织的混合型社会组织模式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理论。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相互依存关系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与社会基础,同时,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协调发展、良性运行、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发展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离不开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因此,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动可视为检验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其次,有利于基层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社区与社会建设的共同目标是改善民生,构筑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在社区与社会建设中,基层政府处于引领、指导地位,社区社会组织则是社区与社会建设的抓手和依靠力量,是自下而上参与社会建设的主体。只有建立两者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上下结合的互动关系,才能完成社区与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达到改善民生、维系社会和谐的目标。

第三,有利于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将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社区社会组织承载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在社区服务、公共卫生、养老、助残、康复及利民便民服务等领域相互协作,将有利于统筹配置社区资源、建立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社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兴旺发展。

最后,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社区社会组织是舆情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利益诉求通过这一渠道得以有效表达。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便于政府及时把握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动态,有效化解社会冲突和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动模式与特点

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与社会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社会建设等一系列理论与政策的背景下展开的,各种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与政府协调互动,形成不同的互动模式与特点。

1、参与公共事务,弘扬志愿精神。近年来,志愿者组织活跃于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社会慈善、社会救助等领域,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与政府紧密合作,弘扬志愿者精神。在与政府和社会的协作互动中,各地志愿者组织创造出如上海文明影响模式、广东社会合作模式、四川内外互动模式等,丰富和拓展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的领域和内容。

2、扎根社区,共建共享。以社区群众为主体,根据文化普及、兴趣爱好、强身健体等需求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区社会组织日益发展并活跃于基层政府、社会单位和居民之间,在和谐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生态文明普及中与基层政府共建共享,成为联系政府、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桥梁与纽带。

3、参与公共决策,推进基层民主。社区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基层民主建设,特别是在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基层民主自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公民维权等领域,社区社会组织成为政府与公众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在参与方式上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

4、化解社会矛盾,舒缓社会压力。在当前社会转型加速,一些基层社会矛盾增多、社会问题凸显的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密切配合,在调解社会矛盾、化解利益冲突过程中充当了社会融合的“粘合剂”和社会矛盾的“稀释剂”。基层社会及困难群体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多发区,也是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社区社会组织扎根社区,了解民情民意,在反映公众利益诉求、处理社会矛盾、预防突发事件及维护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优势。

实现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互动的途径

当前我国社区社会组织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既有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不平衡、个体实力弱小以及管理和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存在政府法律

法规不健全和管理机制滞后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如下方面破解发展难题。

1、转变思想观念。实现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是涉及政府政策、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发展理念、居民社会参与等不同问题的复杂过程,需要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首先是政府社会管理观念和模式的创新,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垂直式管理与网络化管理相结合、重点扶持“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广泛培育“草根”社会组织相结合,为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互动奠定制度基础。其次是转变社区居民,特别是社会精英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模糊认识,为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互动创造舆论空间。

2、搭建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平台。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载体,也是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互动的平台,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互动是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首先,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同样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是营造人际关系和谐、互助合作的社会共同体的关键。其次,社区社会组织既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依靠力量,也是衡量社区建设成效的标准,各种娱乐健身、文化活动、志愿者组织在增强居民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资本储量的增长,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

3、拓展多元化互动模式和互动领域。随着社区社会组织活动领域的扩展和多元利益主体需求的增长,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互动模式和广覆盖的互动领域。一是开辟多种沟通渠道,了解民情民意,满足不同类型社区社会组织的需求。二是寓管理于服务,给社区社会组织“松绑”,释放出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三是针对新型网络化组织和“新生代”类型的社会组织,需要探索新的互动领域和模式。

4、在公民参与中实现良性互动。公民参与是指组织或个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决策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实现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对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政府的公共政策如果没有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就难以落到实处。其次,公众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公共利益与需求没有政府的支持也难以实现。最后,随着社区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领域与范围的日益扩大,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必将有力推进基层社会建设及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篇2:商企参与社会建设

(参与社会建设,投身强军实践)

实践的目的: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状 实践的过程:在乡镇卫生院护士工作站当志愿者 我认识的社会

你是否耳边经常想起这样的声音:这年头人活的怎么那么的现实啊?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金钱社会,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变得如此的陌生,正像歌词中说的那样:“有多少人的通信设备安装了无数的功能却和最亲最近的人失去了沟通”当年的那份纯真已经不复存在,什么事情都看的那么复杂。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其实就想钱钟书先生小说中写的那样,社会是一个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 作为一名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要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书本上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作为一名新一代军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 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自从来到部队接触的层面都比较窄,都说军营是一个大学,一个大的社会,但是在军队接触的社会和真是的社会是不一样的,这次寒假回家因为父亲老毛病又犯了,要输液十几天,每天我都要去陪护,因为农村合作医疗特别方便报销医疗费用,来镇里卫生院就诊的人也比较多,医院的规模小医务人员也不十分充足,我也是闲来无事就主动请缨担任起了给输液大厅内病人换药的工作。这项工作虽然十分简单但是在医院工作做事讲求速度技术和质量,就像部队一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有同情心和爱心,病人来就医,病痛的折磨是很痛苦的。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来就诊的人大多都是老年人和小孩,及时他们有情绪,我们也要理解并且热情耐心的对待他们。

找方明目标

周国平说过:“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一个人的位置对于他来说是否合宜,应该是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他们是否感到快乐。”我现在在医院里帮忙感觉护士这个工作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轻松。而且自己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也是很不容易的。在农村讲的大部分都是人情世故特别是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患者来到医院看病虽然我不是医院的正式员工,但是我也有这份责任给大家服务,这和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是相通的,跟来就医的老人要处理好关系,比如有两名患者的点滴都没了,需要更换那你先给谁换,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处理起来需要许多的技巧,我需学会的是处理好与患者间的关系。只有设身处地的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患病后着急无助的心情,理解他们无法及时康复而担心烦躁以致质疑我们的工作能力的烦恼,去主动积极耐心地沟通,我们才能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他们早日康复。而且作为一名志愿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

如何去交流

一天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拿着药单来到了护士工作站,她不知道该如何取药我就主动帮她去药房取药,然后拿到值班室找护士配药在,那次这位老太太感动的都流出了眼泪,看到她满意的泪水我也被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动了。现在各级政府都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社会。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相处的和谐融洽。

认识来源于实践,之前在部队我也学习过一部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些战场急救,但是自己对这些科目的学习,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次一个小孩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护士已经包扎好了,但是出门的时候碰到了门框,又开始流血不止,当时值班护士走不开,我就拿止血带按照常规方法止血,但一直还是止不住,当护士来的时候,只是稍微的变换了一下,止血带的打结方式,就把血给止住了。这是我真的在反思难道是自己在部队学的不够扎实,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深刻的理解了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接触到了社会,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其实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不只是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部队这个大舞台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坚持就是胜利

经历了十几天的志愿者服务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人要学会微笑、学会真诚、学会塌实努力、这些最朴实无华的道理,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期间我也曾有过退缩,想过放弃感觉自己忙来忙去感觉很累,但是每当我看到神情痛苦的患者因为找不到登记窗口而忙碌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去帮忙。因为我不仅仅是一个大学生志愿者我更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帮助他人的事,我们义不容辞。

是啊,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面对接触现实社会的第一个经历,它对我们以后的社会观、思想观、价值观等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这次在医院当一名志愿者也是我自己的意愿,如果遇到一些小小的事情就选择退缩,那今后漫长的军旅生涯该怎么度过呢。

在现今社会,在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但是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太少,虽然我们毕业分配到部队但是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学一些接触社会为人处世的技巧和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中有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我们毕业之后在部队有上下级,各种组织活动等等。

生活国家大政方针下的人们

在除夕那天因为家里事情比较多我和父亲早早来到医院,却发现来看病的患者家属的车早已停满了整个院子。护士也是忙的连中午饭都来不及吃,仔细想想有时她们比我在部队还辛苦。期间我发现好多病人看的都是一些小病咳嗽了三四天就到医院看病,医生建议不让输液但是他们非要坚持输液。大多数人都认为输液好得快。其实医生每次也都解释的很清楚。

但由于医疗保险政策的逐步完善,看病报销的力度不断加大,许多人就认为看病也不是那么贵,仔细算来,父亲住院是一天,一共花费两千七百多元,报销了两千五百多元。这种优厚的政策补助是十分有助家庭的。于是就走进了这个误区,导致今后看病的时候比较麻烦基层医疗的人才队伍也是比较紧缺的。

实践感想与认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短暂而又充实的志愿者社会实践,我认为对我将来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是人生的一段很重要的经历,人的一生也就是这样不经历风雨永远看不到彩虹的样子,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成长才能有更好的见识。经历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欣喜的发现自己得到双重收获,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日趋完善以及心灵的成熟蜕变,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把在军队中两年半内所学到的学到的书本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可以更加熟悉了解社会现实,加强自身竞争意识和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发现自身的缺点,这知识一次初步的尝试,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激励和鼓舞我以后应当怎样成熟的面对实际工作。

篇3:商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措施研究

1 新形势下推进商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是意义重大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坚持学习创新、促进商企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 只有坚持学习创新, 商企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 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发展壮大。从发展的目标来看,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适应世局变化、推动商企科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和关键所在。尤其对于正处于国内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和国际后金融危机时期竞争日趋激烈中的商企来说,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 加快商企流通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破解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目标,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用, 更没有退路可走, 只有不断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而被淘汰。这就迫切需要商企党组织及其广大党员提高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重要性的再认识, 并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企业建设, 形成全员学习、系统学习、持续学习氛围, 深化商企改革的有效之举、寻找化解风险的应对之策、破除发展障碍的创新之道, 推动商企科学发展, 基业长青。从发展的保证来看,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商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迫切需要。前段时间以来, 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提出了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争当优秀党员“五带头”, 都突出地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带头学习提高作为首要标准, 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企党组织及其广大党员要以对党的事业和企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更加注重理论武装, 更加注重实践锻炼, 更加注重本领提高, 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主心骨和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2 商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 是我们党在借鉴国外学习型组织这一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上世纪90年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 他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等著作中, 系统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 指出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要素: (1) 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 ; (2) 团队学习 (Team Learning) ; (3) 改变心智模式 (Lmprove Mental Models) ; (4) 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 (5) 系统思考 (System Thinking) , 并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全体成员都能够超越自我、拥有共同愿景的团队, 是一个具有持续学习、持续创新、持续发展能力的团队, 是一个管理层次少而精、领导带头学习、成员自我管理的团队。

就一个政党的建设来讲, 从学习到学习型, 虽然多了一个“型”字, 但意义非同寻常, 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内涵更深了, 要求更高了, 概括起来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团队学习, 实现个体学习到整体学习的转变, 把个人学习提升到团队学习的境界, 突出整体功能、整体氛围、整体模式和整体素质;二是强调自主学习, 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成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三是强调实践学习, 实现工学脱节到工学一体化的转变, 以学带工、以工促学, 使学习和工作同频共振, 相互促进,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四是强调持续学习, 实现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把学习作为生存发展之道来追求, 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需要来践行, 作为生活常态来坚持。以上四个方面, 既是特点也是标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这样的标准组织推进, 树立全新理念、转变学习方式, 增强学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还要有明确的目标,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 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商企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商企经营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提高实现战略目标的竞争力, 高标准定位, 高起点谋划, 努力实现“五位一体”的整体目标, 即把企业党委建设成为组织有力、谋划有方、指导有效, 善于把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学习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政治核心;把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率先垂范、带头学习政治坚定目光远大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善破难题引领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广大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制度健全、学习经常、富有特色、学风务实, 凝聚力强、战斗堡垒作用突出的学习阵地;把广大党员培养成自觉学习, 终生学习, 勤学善思, 素质过硬, 技能一流的知识型、复合型人才;把企业建设成为全员学习、系统学习、持续学习, 善于自我超越、创新发展、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学习型企业。为此, 学习内容上既要加强理论武装又要扩大知识视野:首先要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功夫,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其次要在学习成功经验上下功夫,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提升能力素质, 提高工作本领。学习方法上既要行之有效又要不断创新:一是推动研究式学习, 使学习研究与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推进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二是推动开放式学习, 打破单位界限、部门界限, 走出去、请进来,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三是推动互动式学习, 提倡平等参与、互相交流, 使学习成为交流思想的课堂、研究问题的平台。

3 商企贯彻落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具体措施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商企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实际, 采取有效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 切实抓出成效。

3.1 在组织实施上, 要抓好精心策划和务实推进两个基本环节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突出、价值取向鲜明的工作, 是一种全新的组织行为, 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就必须积极地进行规划部署, 不能用个人学习代替组织学习、用无序行为代替集体规范。商企党组织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突破传统思维, 打破常规做法, 科学制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 精心设计经常性的学习活动, 并建立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责任制, 强化一把手第一责任人意识,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严格学习过程的管理, 加强跟踪指导和监督考核, 坚决杜绝有计划不落实, 活动一阵风, 前紧后松的现象, 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规划方案、计划安排落到实处。

3.2 在学习成效上, 要实现推动中心工作和提高能力素质两个主要成果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是加强和改进商企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提升商企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推动和促进商企科学发展。为此, 要突出“四个围绕学”: (1)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学。效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硬指标, 也是商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目的。 (2)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学。调结构、转方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商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轴心。 (3) 围绕促进和谐稳定学。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商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根基。 (4) 围绕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学。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商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内容。

3.3 在深入推进上, 抓好领导班子和基层党支部两个重点层次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抓好“两头”, 充分发挥领导班子龙头作用和基层党支部基础作用商企领导班子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带头学习;要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 把岗位目标和团队目标融为一体, 不仅重视个人学习, 更要推动团队成员的合作学习;要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理念, 在学习中进行思考, 在思考中形成思路, 在工作中深化认识,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要树立端正学风的理念, 静下心来, 俯下身子, 认认真真读点书, 克服心浮气躁情绪, 力戒浅尝辄止倾向, 理论联系实际, 多做调查研究, 不摆样子, 不装门面, 真正学有所成, 学有所获。领导班子是“龙头”, 党支部则是基础。商企党组织要重心下移, 加强对学习型支部建设的工作指导, 把学习资源尽可能向基层倾斜, 贯穿于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使党支部成为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 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3.4 在长效机制上, 突出制度建设和载体创新两个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 创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各具特色的活动载体, 是持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学习靠自觉, 也要靠制度。商企党组织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 在集体学习、个人自学、调查研究、岗位培训、主题教育、学习考核和成果转化等方面, 建立健全一整套合理、适度、适用的学习制度, 强化制度执行, 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做到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活动载体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活力所在。商企党组织要不断丰富完善创建抓手, 创新方法, 完善途径, 拓展阵地, 通过主题活动、学习讨论、网上学习、读书交流、知识竞赛、技能比武、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和载体, 充分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

3.5 在营造氛围上, 用好宣传引导和典型引路两个有效手段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需要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商企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报道和先进典型培育, 精心组织企业内刊、网站等媒体, 通过刊发文章评论、推出重点报道、宣传先进典型、开设学习专栏等形式, 广泛深入宣传企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和主要成效, 大力选树和表彰爱学、勤学、真学的先进典型, 使真正爱学习、以真才实学立身者受到尊重、得到重用, 以点带面, 形成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

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一个善于学习的企业必将是一个生机无限的企业。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战略任务, 切实加强商企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就一定能够提升商企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广大员工的创造力, 从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更巨大、更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hppt://www.wenku.baidu.com/...75e316.html, 2011-01-16.

[2]国资委党委.关于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ppt://www.news.163.com/...E000146BC.html, 2010-04-02.

篇4:参与社会管理 助推社会建设

从2011年8月开始的全国新闻战线的“走转改”活动,其影响已超越了新闻战线,变成一项全国性的社会活动。其意义也不再只是改进新闻工作,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等,而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义。特别是走基层,使新闻传媒得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有利推进社会建设。

一、“走基层”的社会动因

“走基层”除了新闻传媒本身新闻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外,更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一)转型社会期待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加强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单一社会结构,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一方面“单位的人”渐变成“社会的人”,“单位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体制不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复杂多变,一些历史上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和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纠结在一起,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风险加大,这些情况和问题不能再靠单位而是要依靠社会来解决。

与此同时,我国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社会控制、社会保障等安全网络也初步形成,这为解决转型期出现的新老问题提供了条件和打下了基础,期待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加强和推进去化解矛盾。

(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成为时代主题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提出把政府的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强调“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1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则强调“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特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有学者提出:近10年来,中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流行的主题语悄然发生转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已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

(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呼唤传媒积极参与

何谓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二者关系如何?李学举认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是有差别的两种实践过程。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于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属于社会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同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因为社会建设着重于社会生活,而社会管理需要社会组织协同、公众积极参与,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管理,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媒体来真实全面地反映国情,呈现客观的社会图景,以便党和政府科学决策那些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动员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和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媒体的舆论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再次,处在利益冲突的转型期,表达各方,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意见和情感,媒体提供的渠道尤为迫切。当下,媒体单靠日常的零星报道显然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而有策划的“走基层”的新闻报道才能不负众望。

二、“走基层”凸显参与社会管理,助推社会建设功能

“走基层”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它在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方面已彰显成效。

(一)如实描述中国国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传媒生产还具有社会管理的重大价值......国家机构借助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协调社会各部分的活动,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

2011年1月中宣部组织全国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以及后来倡导的“走、转、改”活动,传媒为各级政府展示了最真实生动的国情和社会生活的景象,推动了政府对社会建设中一些问题的决策。央视的走基层从“新春走基层”开始,一年的时间,先后涌现了“蹲点日记”、“百姓心声”、“最美的中国人”、“第一手调研”、“在岗位”多个系列报道,派出800路,超過2800人次的记者走基层。《走基层——蹲点怒江》不但报道了一个溜索过江巡诊的乡村医生的感人事迹,而且如实反映了偏远山区行路难的问题。报道播出后,交通运输部到实地调研,经过不到一年时间,在当地建了两座桥一条路。《爱心小院蹲点日记》播出后,引起了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的关注。民政部表示,该报道带给民政部门诸多思索,必将推动我国加快儿童福利制度和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的进程,并决定从2012年开始,在一些省份先行试点,将残疾儿童及重病、罕见病、艾滋病儿童纳入我国儿童福利保障体系。爱心小院的报道引起媒体与政府联动,推动了一项社会制度的建设。

央视的走基层报道,许多触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反映上学难;《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反映看病难;《招工局长陈家顺》,反映招工难;《邵全杰回家路》反映买票难;《杨立学讨薪记》反映讨薪难等等。报道播出后,不但个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相关部门的关注,进而推动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解决整体问题。

nlc202309030942

中央电视台走基层采访活动,其大型报道《情牵大乌蒙》和《倾听贵州》、《倾听安徽》、《倾听海西》、《倾听新疆》等“倾听”系列报道,围绕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民生热点,描述了国情、世情、民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为其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

各地广电媒体在走基层报道中,也关注和促进了诸多民生问题的解决。重庆卫视记者来到三峡库区的涪陵区南沱村,发现当地村民因电力问题不能正常看电视。报道播出后,国家电网重庆公司专门为村里安装一台新变压器,解决了看电视难的问题。

(二)搭建话语平台,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纠结在一起,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艰难中前行。传媒在走基层中发现这些矛盾,不回避,也不简单批评,而是深入探究矛盾的前因后果,为矛盾各方提供话语平台,让其倾诉各自的难处,着力于沟通,增进包容理解、互谅互让,起到社会情感安抚和心理安慰作用,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有效方式。如央视的《在岗位》系列报道中的“快手售票员”,让温荣英讲述春节期间因旅客不理解而受辱的亲身经历,获得社会同情,也消散了社会曾有的不满。《马子硕的求医路》等報道,追踪调查号贩子问题,既全面展示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让人看到医院、政府所做的努力,在医疗卫生部门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又如央视的《长沙城管朝阳中队蹲点日记——“城管来了” 》的纪实报道,如实地记录了流动商贩与城管打游击的情景,也如实记录了城管中队长为小贩找门面的情景,在城管被妖魔化的舆论中,报道为城管提供了讲述自己两头受气的窘境和委屈的机会,增进了社会对城管的支持和理解。

(三)关注芸芸众生,记录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有助于社会价值的整合和提升。

在新闻战线“走基层”报道活动中,过去采访不到的盲区和死角,这次都有记者涉足,过去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下子成为新闻人物。在记者的报道中,展示这些普通老百姓的人生价值,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做人的道德和良知,对人的社会行为起到很好的规范和示范作用。

央视“新春走基层”播出《听漏工的不眠夜》,报道为避免自来水因管网老化严重跑冒滴漏造成的损失,自来水公司设立听漏工的工作岗位,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行业,其重要性也少有人关注——全国供水漏损率达到13% 。央视记者在除夕夜采访了昆明市听漏工李绍斌。李绍斌说,这是个良心职业,发现了漏点嫌麻烦不报也没人知道,但自己良心会过不去。记者感慨:这个良心,就是每一个公民对编织在社会里的那个自己的价值的透彻认识。他们关于良心的表达,能够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浙江卫视《来自蹲点一线的报道——壁下岛的坚守》系列报道,生动细致地展现了海岛女医生钟杏菊36年扎根海岛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但每个人都想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该系列报道播出后,许多观众反应,从钟杏菊身上,我们找到了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扶贫济困,促进社会慈善事业良性发展。

在走基层的报道中,许多记者来到过去很少涉足的边远贫困地区,深入了解并展示山区人民的艰难困苦,引发社会关注,并动员了社会组织和个人伸出援手,进行救助。这不但为社会慈善事业提供了迫切需要救助的对象,而且激活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在央视的《爱心小院蹲点日记》播出后,社会组织与个人各种形式的捐助源源不断涌向爱心小院。爱心小院的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走进小院,都只想为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央视财经频道的记者,下基层来到宁夏红寺堡区菊花台村,该村146户村民有残疾人的就达94户,村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记者没把主要精力花在展示当地村民的困苦上,而是着力表现当地政府为改善残疾人处境而打造的“黄河善谷”的战略实施上,由政府提供土地,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来开办社会企业或福利企业,吸收当地残疾人就业,同时将盈利的一部分用于当地的慈善事业。这种打破传统的慈善救助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慈善之路,是社会建设中的一个创举,为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三、“走基层”助推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还任重道远

“走基层”不是一阵风的活动,而应成为传媒的常态,传媒人的自觉行动。在深入“走转改”活动中,传媒也应加大推进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力度。

(一)传承历史,接轨国际,“走基层”要建立长效机制。

“走基层”在我国是有历史传统的。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1942年11月,曾化装去苏中解放区、苏北解放区民间采访和社会调查。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1920年10月曾以《晨报》记者身份,深入苏联基层采访,写成《饿乡记程》、《赤都心史》等名作。我国杰出的记者范长江,1935年,为了向全国人民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情况,历时10个月,行程6000多公里,不畏路途险恶,深入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写作了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中国当代著名记者穆青,多年来一直深入基层,扎根群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写了多篇在新闻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如《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无数事实说明,我国名记者的名篇,都是成功于走基层的深入采访。走基层深入采访也成了我国新闻战线的优良传统。

国际新闻界也盛行走基层。越来越多的国外媒体把“基层人物”和“基层社会”作为中国报道的选题和素材,因为这是他们了解和介绍中国国情的最好切入视角。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甘宁边区采访,从高层到基层,广泛接触基层社会,1937年10月出版《西行漫记》,向世人介绍了一个真实的解放区,引起世界强烈反响。《大趋势》的作者、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他关注的不仅是未来,关注更多的是现实,他是从现实中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他特别关注中国的基层社会,从1967年第一次来中国,45年来,他已数百次来到中国,深入基层采访,继2010年《中国大趋势》出版后,2011年他又深入成都基层调查,出版了《成都调查》。这样的事例不胜其数。有学者统计,从2007年至2011年以英语出版的有关中国的新闻纪实类书籍中,以“基层社会”和“基层人物”为主题的占到一半以上。

nlc202309030942

无论是我国优良传统中的走基层的报道,还是国际上目前流行的基层社会的报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作为报道的新闻框架。我国传媒应传承历史,接轨世界,建立起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为主题的新闻框架,以基层社会、基层人物、公民英雄为报道主体的走基层的长效机制。在央视制定的“走转改”长效机制中,包括台领导走基层、选题播出量化、建立基层联系点、奖励考核等机制。

(二)关注报道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个关键节点。传媒在今后的走基层中应更多地关注我国的社会组织建设。

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我国有社会组织40多万个,每年筹资100多亿元,提供超过1000万个专兼职工作岗位。但据清华、北大所做的调查,我国社会组织应有300万个,但大多数是未经民政部门批准的维权组织和临时社会组织。但总的来说,我国社会组织薄弱,普遍面临注册难、定位难、信任难、参与难、监管难、吸引人才和资金难等问题。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正在加大社会组织投入、探索社会组织孵化方式、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等工作,媒体应积极跟进采访,为社会组织的成长给力鼓劲。

(三)关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声张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力。”这里不仅表述了现阶段我国公平正义的主要内容,而且提出加紧保障公平的制度建设。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应是公平制度建设的关键。权利公平涉及户籍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机会公平涉及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保障服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而规则公平则涉及司法制度改革和反对“潜规则”等。

前一段我们的走基层主要是通过个案展示我国国情,并通过个案的解决体现政府和各部门的努力。今后走基层要通过个案发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不足和缺陷,并追根溯源到社会管理体制的症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小章;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j] 浙江学刊2011:(1)

[2]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88—99

[3]喻国明等;传媒经济学教程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388

[4]史安斌、李彬;回归“人民性”与“公共性” [j] 新闻记者 2012:(8)

[5]胡占凡;政引風霜成物色 语回天地到阳和——中央电视台“走转改”一周年总结与思考[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8)

篇5:商企参与社会建设

妇厅通字[2007]21号

关于召开全国“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交流会暨 “市场带千村”项目推进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重要讲话和对妇联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推广各地“巾帼示范村”创建经验,推动“市场带千村”项目的组织实施,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经全国妇联书记处研究决定,于2007年9月20日至21日在浙江省义乌市召开全国“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交流会暨“市场带千村”项目推进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21日(星期五),9月19日(星期三)全天报到。

二、会议地点

浙江省义乌市委党校(义乌市黎明湖路999号)

三、参会人员

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1人;各省区市妇联分管主席和发展部部长各1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计划单列市妇联主席或副主席1人;全国妇联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特邀专家与学者等。

四、主要内容

1、总结推广各地以创建“巾帼示范村”为抓手,引领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2、与农业部、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发文,为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3、认证一批全国“巾帼示范村”并授牌;

4、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举办女经纪人创业研修班。开展经纪人中级资格培训,考察义乌来料加工市场,组织妇女手工艺品展洽,与当地企业和经纪人进行项目对接等活动。

五、有关要求

1、关于经验材料:请各省区市妇联围绕会议主题,提交1份经验交流材料(3000字左右),地、市一级妇联如有突出创建经验的可提交1—2份经验材料,并于2007年8月25日前将经验材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报全国妇联。经验要突出特点、总结规律,材料将编辑成册。

2、关于文件资料:请各省区市妇联提供妇联组织、妇联组织与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创建“巾帼示范村”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并于2007年

8月15日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报全国妇联。

3.关于培训及展洽活动的组织:请北京、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妇联组织人员参加全国女经纪人创业研修班(2007年9月15日-20日),并协助做好妇女手工艺品展洽工作(具体要求见全国女经纪人创业研修班通知)。

4、关于全国“巾帼示范村”的认证:请各省区市妇联按照全国妇联《关于申报全国“巾帼示范村”试点单位的通知》(妇厅字[2006]18号)要求,考核本地争创试点村,并于2007年8月25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报全国妇联。经复审合格,将在会上授牌。

5、关于数据统计: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报《有关数据统计表》(附件1),并于8月25日前以电子邮件或传真形式报全国妇联。

6、关于接送站安排:参会人员可乘飞机或火车前往杭州萧山机场、杭州火车站或义乌机场、义乌火车站。请认真填写《参会人员回执表》(附件2),并于9月1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同时报全国妇联和浙江省妇联,会议将根据《参会人员回执表》中的航班和车次安排接送站。因会期较短,请参会人员尽量购买往返机票。如需会议协助购买返程车(机)票,请在回执中注明。

全国妇联联系人:奉朝晖翟雁燕

联系电话:010—***7(传真)E-mail:nongcun441@sina.com

浙江省妇联联系人:杜爱芳

联系电话:0571—87053608

E-mail:zjflb@vip.163.com

义乌市委党校联系人:杨雪萍

联系电话:0579—85205320

附件:

1、有关数据统计表

2、参会人员回执表

全国妇联办公厅

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8月6日

附件

1有关数据统计表

说明:

1、妇女转移就业数:指2006年妇联组织帮助妇女转移就业和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妇女转移就业的数量。

2、牵手结对数:指截止到2007年6月底,巾帼文明岗、城镇妇代会及女企业家、女科技工作者等与乡村结对帮扶的数量。

附件2

篇6:商企参与社会建设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青年培塑的理论思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直以来,我们党以先进的思想上下求索,为远大的理想矢志追求,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两年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深入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刻阐述;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紧跟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各级共青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青年既是和谐社会的直接受益者,又是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与团组织乃至社会和谐发展、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契合关系:

1、从社会发展层面分析,和谐青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总是在不断的新老更替中进行,青年之于社会就象新鲜细胞之于人的全身,不仅在社会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而且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可塑的群体。由于青年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个体的想法、行为往往会牵动所在家庭、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潮流与动向,他们和谐了,社会就能和谐;他们不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抓住青年这一重要群体,积极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2、从青年自身诉求分析,和谐成长是当代青年发展的必然选择。不管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青年”都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和谐。当代青年渴望成长、渴求成才,希望自己个性目标和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同,和谐成长是青年发展的“第一追求”。但是,青年发展必须不断克服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各级团组织全面关注青年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现青年健康成长。

3、从团的组织属性分析,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青年是共青团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脱离了青年,团的工作将失去意义,因此,各级团组织必须将服务青年需求、引领青年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努力使团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青年、符合实际。这是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

二、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同时又面临一个严峻的矛盾凸显期。团的工作对象--青年,面对的是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各种利益矛盾、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青年群体社会流动加剧,不断进行着分化重组,新兴青年群体和新青年组织不断涌现,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愈演愈烈,青年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并由此派生出一些与社会和谐主流不相称的现象和趋势:

1、青年价值诉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一方面,青年的生活样式日渐个性化。在现代青年生活中,一句个性的语言、一首原创的歌曲、一个夸张的举动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可能使某个人“一夜成名”。现实典范和利益驱动使得一些青年的个性表现欲望更加强烈,受世俗文化影响,许多青年的行为渐渐趋向于“特立独行”。另一方面,青年的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关于青年价值观的调查表明,在“四个多样化”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念正发生巨大转变,青年的权钱观更加务实,享乐主义有一定市场,45%的青年在问卷中直言“金钱”、“权力”是他们的追求。

2、青年就业水平呈现高期望低水平趋势。青年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是影响青年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据2005年5月在京举行的“青年就业与和谐社会国际论坛”公布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9岁以下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是中国目前社会平均失业率(6%)的1.5倍;与较高失业率相对,当代青年就业意向却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预期,有43%的受访青年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20%的青年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同时,受高校扩招、就业竞争加剧、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不少青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啃老族”、“校漂”队伍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3、青年社会参与呈现社团化志愿化趋势。青年的社会化是历史的必然,当代青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民主政治环境,青年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宽阔和广泛。各类青年社团的数量持续增长,调查显示:77.9%的青年受访者将社团或志愿者活动作为社会参与的主要实现方式,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骨髓捐献志愿者等已成为时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新热点。84.4%的青年愿意“每个月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在公益活动中的分享快乐、得到满足,已成为青年参加志愿服务的直接动力。

上述趋势既表现为当代青年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共青团组织要适应这些情况,在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共青团工作是朝气蓬勃的工作,常被赋予理想主义的色彩,一些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习惯于“凭热情”干工作,在设计载体、规划活动时喜欢赶时尚、逐热点,很少进行严密的研究论证。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组织架构已被打破,市场环境中青年自主性日益增强,过去许多行政化的动员方式正日渐失效。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既要满怀信心,将其作为共产主义征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不能光停留于理想状态,必须正视现实、贴近青年、关注社会,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地为青年成才致富奔小康这一现实需要服务;在工作职能上,要积极承担各类青年社会事务,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动员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从单纯的教育灌输、指派任务,向寓教于乐、寓管理于服务转变。

2、正确处理团员与青年的关系。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团员和非团员青少年,共青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通过一定的程序加入团的组织,遵守团的章程、享有团员权利、履行团员义务,而非团员青少年不受《团章》约束。尽管因团的工作需要,这两个群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作细分的,特别是近年来共青团参与青年事务逐渐增多,团员与青年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有些模糊。这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普通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进而促进青年群体内部的和谐。但是,这种模糊认识也容易淡化共青团员自身的角色意识,影响到他们先进性的发挥。因此,共青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紧紧依靠团员,积极带动青年,全面辐射社会。对于共青团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队作用,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对于普通青年,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通过培塑更多的“和谐青年”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庞大的中坚群体;对于相对弱势的青年群体,要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主动提供各类帮助,代表维护其合法权益,与他们携手进步,使之成为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

3、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就共青团的性质和特点而言,许多工作内容是务虚的,由此造成各界对团的工作和活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华而不实、深入不够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的影响力、号召力。在新时期,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构建要更加注重“虚功实做”,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抓起,选准共青团工作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首先,工作作风要实,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毅力,坚决克服浮躁情绪,深入基层、深入青年,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其次,工作内容要实,要全力打造一批青年受益、社会公认的“团字号”品牌工程,不断扩大团工作的影响力;第三,工作措施要实,通过争取项目,建立阵地,更多地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主战场中有所作为。

4、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共青团拥有着辉煌的历史,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等工作品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至今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这些品牌的创立无一不是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的结果。当前,创新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各行各业所广泛认同并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一不是在党带领各族人民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共青团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的作为,在继承传统和深化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创新中拓展新天地,在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三、共青团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初步构想

针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共青团组织应当积极适应新形势下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着眼长远、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地做好各项工作。要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团委的部署要求,以构建“五项机制”、营造“两个环境”为抓手,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成长发展的内外环境,积极培塑和谐青年,努力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一)构建“五项机制”,积极培塑“和谐青年”

1、以青年舆情观测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动态分析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舆情是思想的反映。面对青年价值诉求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团组织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很难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各阶层青年群体的真实想法和即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构建一套基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手段的新型青年动态分析系统,进一步提高青年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建立完善青年舆情观测分析系统为依托,扎实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青年变化的脉搏。一是疏通青年舆情表达渠道。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工作调研、团干部基层联系点、群众信访接待等制度,全面掌握当前青年思想动态。二是建立青年问题指标体系。围绕青年满意度、青年期望值、青年评价等数据,筛选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敏感反映青年基本状况与青年舆情的指标体系,据此开展青年舆情调查。三是健全青年舆情工作网络。通过开发软件、设立监测点、培养联络员队伍,着力推进青年舆情信息工作,使团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前青年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舆情信息等情况,为自身工作和党政决策提供依据。

5、以帮扶弱势青少年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和谐发展机制。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两极分化的客观情况,共青团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中的相对“优势群体”与相对“弱势群体”和谐生存,共同发展。重点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相应的扶助机制,及时向他们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是关注贫困青少年的民生问题。以下岗失业青年、特困学生(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青年为重点,深入实施“青年成功创业计划”、“大学生助学计划”、“进城小公民援助计划”,全面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主动帮助特殊家庭、特困家庭中的弱势青年群体。二是关注边缘青少年的融合问题。切实加强罪错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结对联系工作,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热情帮教失足、越轨青年走向新生。三是关注弱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广泛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健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培植自尊自信、豁达乐观、和谐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营造“两个环境”,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上一篇:普 通 话 培 训 教下一篇:印度婚姻制度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