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2024-05-06

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通用9篇)

篇1: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摘要: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最近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的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主要从小学音乐学习角度探讨参与体验教学模式。介绍了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策略,总结了该模式对小学生的影响效果。关键词:参与、体验、教学模式、小学音乐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话阅历浅,经验积累少,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与丰富情感呢?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融入教学与发展情感呢?在教学中以美育智、以美怡情的同时又应注意些什么呢?“参与——体验”教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参与——体验” 教学模式正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指导思想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音乐实践活动是获得认知、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途径,而实践需要以自我参与作为前提,所以,自我参与成为实践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体验”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音乐时所经历的一种心里活动,强调的是对情感的体会和感受。“参与——体验”是以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参与为手段、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力求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为凡是主动的体验,都是积极的、活跃的,容易入脑入心,感染力强的;而被动的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感染力弱的,所以,“参与——体验”的前提是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开始,其教学关系的本质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关系,要变传统的“教书匠”为合作伙伴、变单项的传授为互相探讨、变说教型为情感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有着良好的理论依据的,比如杜威的主体参与思想,杜威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他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率先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向了“学”和“活动”,真正从理论上确立起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的“活动”指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做中学”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另外还有苏霍姆林斯基的“参与——体验”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参与、体验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的核心,也是其精华之所在,它充分反映了其教育理论的现代性。苏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是一个过程,学生只有参与这个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因此,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并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反思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布鲁纳在他的结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发现学习”,即是设法鼓励学生参与体验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为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他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体参与者。”强调了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即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1927年发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写到:“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了“做”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体验需要结果化。“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学上学的是学生”,强调了参与体验的相辅相成。这些理论为“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二、“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小学参与体验式音乐教学”要求以每课时为单位,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允许学生在感受、参与表现音乐时有不同的方法与表现形式。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先激发其兴趣。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鉴赏教学中,我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做好铺垫。如我在教《赛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的导入语:“同学们,提起马,就不由得会想起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想起那迷人的草原风光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游牧生活,还有那翩翩飞旋令人陶醉的舞蹈。你知道蒙古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由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过渡到“那达慕”大会的“男儿三艺”比赛,并由此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入“以趣激情”的初听全曲阶段:“同学们,音乐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它不仅能描绘画面,表达情感,还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这节课,冯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它表达的是‘那达慕’大会中的哪一项比赛?音乐的情绪怎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如果请你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复听全曲时又请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姿势拉心中的二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还有就是在教 《音乐家舒伯特》一课时,可以从舒伯特的故乡——音乐之都维也纳入手,以朗读并观看《少年舒伯特》的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生动又感人,既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聆听舒伯特音乐的愿望。又如在教《打字机》一课时,可设计“以趣引情”的导入:“今天的音乐课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乐曲,他像是在表现什么呢?”学生在开门见山的问题下会直接进入对乐曲的关注,并带着兴趣展开想象,创设自己的音乐情境,让音乐的不确定性带给学生第一份快乐。接下来,带领学生了解打字机发展史和创作背景,熟悉打字机的功能和特点,为欣赏音乐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以此同时,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让学生对照着实物录像视听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生动的视听内容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升温。接着教师围绕主题旋律展开一系列的问题,进入“以情激趣”的初听全曲阶段:“打字机在操作中发出几种声音?打字机的速度是怎样的?工作效率如何?你能否从音乐中感悟到打字人的心情?你能扮演一位打字员,用动作和表情来传达你的情感吗?”一连串的问题力求贴近情境主题但不脱离音乐要素(节奏、速度、情感),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形象,达到有“情”体验音乐的目的。

(二)参与体验,实践感受

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听赏《赛马》B段音乐时,我先让学生感受B段与A 段在情绪上的变化,接着模唱和视唱音乐主题,又教唱了我为音乐主题专门配写的歌词《赛马主题歌》。并随着对主题音乐的熟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听辨活动:“在这段音乐中,主题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都有哪些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随乐在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美滋滋地挥挥手、在主题第二次出现时自豪地耸耸肩、在主题第三次出现时愉快地弹舌模仿马蹄声为乐曲伴奏。在一系列的听、唱、辩、舞、奏等活动参与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愈加深刻。又如在听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我先结合图形谱选用“ ”、“ ”、“·”三种符号来分别表示跺脚、拍手、弹舌(或者跺脚、拍腿、拍手)三种不同的声势;再分别选用鼓、串铃、响板三种打击乐器与这三种符号一一匹配,师生共同设计与乐器相配的模仿性的语言,如鼓——咚、串铃——哗啦啦啦、响板——梆,并随音乐有节奏地朗读图型谱;然后,让学生在伴奏活动中感受和理解乐曲的节奏特点及音色;最后,学生随音乐进行列队表演并配打击乐伴奏。参与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情景,更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进行曲节奏感。在聆听舒伯特《军队进行曲》主题A时,请男生模仿扛枪踏步的士兵;聆听主题B时,请女生模仿热情的人们挥挥手,将雄壮有力和柔美抒情的音乐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再如《打字机》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将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配以快速灵巧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打字机的美妙的声音。因此,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声是这首乐曲的特殊音效。所以,在教学中应将特殊音效作为“兴趣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兴趣点”:“让我们用数8拍的方式,听听哪几行的铃声出现的位置是一样的?在第几拍上?”让学生用身体当乐器,和着音乐模拟铃声,并注意铃声和倒机声两种声音的力度对比。以对比为核心,以问题为手段,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关注音乐,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三)体验内化,理解升华

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后产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如教《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可通过舞蹈表演实践、乐器伴奏实践、创作实践等,让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个体实践刺激相互作用,从而主动把对乐曲的理解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反映在情感上就是舞蹈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情地表演并进行二度创作;反映在认知上就是对曲式知识的掌握;反映在能力上就是能用打击乐器创作节奏来为乐曲伴奏(如根据曲式和内容的变化分别用不同的打击乐器:A段用响板和双响筒表现马蹄声;B段用鼓和镲表现雷电声,用沙锤和报纸抖动表现风雨声等)。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感悟等活动,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实,生成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实现体验的内化和升华。教《阿细跳月》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人声伴奏组、乐器伴奏组和律动表演组,配合乐曲进行表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课后拓展

音乐鉴赏教学的拓展环节主要是通过聆听、总结或表演,达到深化情感体验或知识迁移的效果。比如在《赛马》一课的拓展环节我选用了由陈耀星、陈军父子演奏的二胡曲《战马奔腾》:“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并由此让学生随乐模仿骑马动作离开教室。又如在《音乐家舒伯特》一课的拓展环节可重点介绍舒伯特在艺术歌曲方面的成就及代表作《鳟鱼》、《菩提树》及《小夜曲》等,为以后聆听和学习舒伯特更多的音乐作品做好铺垫。再如《打字机》一课的教学拓展环节可以选择播放描绘性题材的音乐《跳圆舞曲的小猫》、《蜜蜂》或《顽皮的小闹钟》中的任意一首,让学生在寻找乐曲共同点之后概括其概念,由感性理解过渡到理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思考“作曲家对生活充满一种怎样的感情?”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对生活中声音的关注,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从一种表面的兴趣,进入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要素的认知,并感悟到音乐能表现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情感,还能缔造一种生活的态度。

三、“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影响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和气质

“参与—体验”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妥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感情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学生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即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孔子言“: 自乐乐人, 自正正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音乐成了挚爱的良伴。原来在课上不愿积极主动的去表达自己意愿的学生, 现也已经在音乐课中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音乐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同时, 在体验式音乐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各种风格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通过分析、比较音乐作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延伸了多元文化的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气质和艺术感觉。

(二)引导学生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体验音乐需要学生有理解创造能力, 需要综合多方知识。学生在音响中游戏、体验、学习音乐, 在参与过程中孕育创造。在一次次体验中, 带动着儿童的想象和灵动的创意, 同时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突破了传统的听“ 唱歌”学“ 唱歌”的习惯, 再也不满足一节课学唱一首歌的局面。由于在体验音乐中的变异见解, 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创作, 强调体验音乐作品,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材料、经验进行个性化创作,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性和个体差异性。

(三)拓宽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学生通过体验式音乐学习的教学过程,他们不但深深地喜爱音乐学习,而且还与音乐产生了亲近感。他们在音乐作品中大胆地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促进学生的情意、技能、认知、创新的协调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获得音乐兴趣的持续发展。

总之,参与是学习的主要因素,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体验是贯穿整个课堂生活的主线。“参与——体验”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赏识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同时也包括同学之间的赏识与激励,还有学生的自我赏识激励。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优化隋感的环境中,找到自我审美发现的信心与方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在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地投入音乐活动,获得审美满足。“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既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理想途径。参考文献

[1] 吕三华 浅谈多媒体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2] 查晶晶 王清 小学音乐学科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1,(03).[3] 李小爱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用多媒体[J].新课程(小学),2010,(10).

篇2: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小学音乐系统素质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小学音乐教学也开始被大家关注,但真正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法的落实依旧需要我们每个小学音乐教师的不懈努力。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美好的回忆,它不仅记录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激发了今后创作的潜力。因而,我们小学音乐教师也要把握好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小学的音乐教育而懂音乐、爱音乐,并学会欣赏音乐、创作音乐,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帮助他们实现今后的音乐梦想。

现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欣赏、模仿为主,围绕音乐课本来实施,但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美感与艺术感,更谈不上创作了。因而,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小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最终有效实现课程标准。

一、系统音乐教育

音乐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从易到难,从肤浅到深入,从欣赏到创作……这样一个过程。而我们现如今的小学音乐教育只是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无法深入教学。在此我也就我的教育经验设计了一个系统的音乐教育法,一年级以训练节奏为主线;二年级以节奏创编为主线;三年级、四年级以创编简单乐句为主线;五年级以拓展音乐知识面为主线进行教学。以这样系统的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从而享受生活。

二、实施系统音乐教育的主旨

1.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更是这样,我们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在音乐欣赏的选曲上、书本内容的实施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问题、表演、竞赛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把握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并发现自己的价值。

2.以教师为主导

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小学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游戏、自制乐器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感受、理解能力。

寓德于教,全面育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意境,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如何实施系统音乐教育

1.训练节奏

小学生在入学时,没有什么音乐基础,因而我们的音乐教学也要循序渐进,先学习简单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一部分,其中节奏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节奏感、协调性的重要手段。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只进行单纯的敲一敲、拍一拍、打一打,学生都会感到单调、无味,可是当我们把打击乐器和儿歌的节奏放在一起,如:教他们唱《HappyNewYear》《快乐星猫》,用学生喜欢的歌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敲打来掌握其中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感觉,并能用节奏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2.训练节奏创编

任何一种声音都是有节奏的,只是很少被发现。如果我们善于发现,耐于等待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音乐。因而当我们学会欣赏音乐中的节奏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节奏来学习节奏创编,多用身边的一些节奏来引导学生练习创编,如:小雨的沙沙声、孩子们可爱的笑声、小河流水声、动物的叫声等,都是有一定节奏的。我们也可以用节奏的形式来将其表达出来,让学生自己学会编曲,来表达某些声音或意境。在二、三年级我尝试过给学生一个主题《祖国生日,我们的节日》,学生自编儿歌、创编节奏。作品有《全国儿童庆国庆》《过生日》《学三国》《美丽的大城市》等。

3.训练创编简单的乐句

当学生拥有简单的节奏创编能力后,我们就应该对其进行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创编简单的乐句,用音乐这种美妙的音符来讲道理、讲故事,如我们常听的《小红帽》《小鹿》,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告诉我们简单的故事。故事谁都会说,但用音乐表达出来,却能吸引更多的人,并能流传更广。刚开始,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些儿歌的形式,来创编自己的`故事,并通过这种模仿来了解创编的过程与意义,最终实现自己创编的目的。起初,我会让学生慢慢接触乐句创编。如:在三年级的期末测试题中,请学生用“do”“re”“mi”三个音创编4个乐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享受乐趣。

4.拓展音乐知识面

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听一些经典的音乐,如《命运交响曲》《梁祝》等。对于这些音乐,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接触,但如何欣赏、如何感受,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小学课堂中,不可能将其所有的音乐都欣赏完,但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种音乐,并通过这些欣赏来挑选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探索与学习,给学生提供个性学习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

音乐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工具,因而,我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音乐教育当成一种生活艺术来培养学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情感,能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并能通过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情绪、创作自己的作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魏莹莹.用音乐游戏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游戏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1(21).

[2]孙海英.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1(05).

篇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尚书》也说:“诗言志, 歌永言。”这都一语见的地道出了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相信所有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任何艺术形式都以它们特定的技能和表现形式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了生活。

事实上, 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情感共鸣来引起人们的兴趣, 打动人的情感, 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目前, 《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为第一宗旨, 强调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净化心灵, 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教师的责任, 尤其是作为艺术老师的我们, 更是责无旁贷。

二、音乐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与现状

音乐需要听觉的积累, 更需要情感的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格和感人的艺术, 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 我们音乐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但是, 小学生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 有时候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形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作为情感外部情绪的可能性, 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 由于小学生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 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和展开作品深刻情感的话, 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的。

三、如何将情感教学融入小学音乐课堂

音乐体验是针对情感而言的, 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 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目的。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 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 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学习, 完全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那么, 在教学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呢?

1. 营造气氛, 为情感体验作铺垫

音乐老师是艺术的传播者, 也是情感的培养者。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经常使用“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这句话来激励学生。要引起学生生发出“情”, 教师必须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构建特定的情感氛围, 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 让他们体验情绪。如教学律动《摘果子》时, 我事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丰收的大果园, 红苹果、黄梨子、紫葡萄……孩子们一进教室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眼睛里闪现出兴奋的光芒, 课堂教学也就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情境中拉开了序幕。

又如, 在教学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安静的夜晚, 动物们都进入了梦乡, 小宝宝在摇篮里听着妈妈轻柔的歌声渐渐入睡的情景, 教师可以先拉上教室的窗帘, 使教室的光线相对变暗, 并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上有关的图画 (如星星、月亮、鸟儿、虫儿……都闭上眼睛安静睡觉的画面) , 以营造夜晚的氛围, 体验歌曲的情感。

2. 联系生活,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种

音乐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气氛,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面地参与音乐活动中。《老照片, 新照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 在这一课中需要教授一首歌曲《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我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自己童年的照片, 上课后, 我让他们把照片拿出来交流, 并且说说自己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一下子就进入我创设的情境中, 争先恐后地交流起来。有了学习的兴趣后, 我再提议和他们一起学习一首歌曲《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 学生对歌词描写的情景很有感触, 也很愿意学唱这首歌。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 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在音乐课上, 情感教学的过程, 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沟通的过程,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种, 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融的氛围中。如在《金孔雀轻轻地跳》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体会把自己想象成孔雀, 在阳光下与同伴在草地上轻轻地跳的感觉, 想象“园中景象”, 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用放录音、唱、奏的形式, 用美妙的旋律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情境, 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 深层次地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4. 开展游戏, 加深情感体验

音乐与生活关系密切, 音乐通常显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低年级音乐欣赏的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去探索, 能更真切地体验音乐情感。如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先生童年生活的一种自我写照。乐曲的第一部分描绘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上, 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优美曲调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情感, 老师首先设问:“你见过放牛娃放牛的情景吗?你是从哪儿看到的?小牧童是怎样骑牛背、吹竹笛的?”然后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牧童随音乐体验骑牛背、吹竹笛的情景。待学生自由发言后, 就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各种游戏小组, 如猜谜组、打水漂组、跳舞组等, 来体验小牧童的生活情趣。由于这些游戏来自于学生的感受, 学生很快就体验到了音乐情感, 并且能把这种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

5. 合作交流, 升华情感体验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启发、提问, 学生带着问题相互交流、沟通、补充, 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肯定、引导、启发,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每个学生都能把富有创见性和个性化的看法、感受不受约束地表达出来。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开心里个来》时, 学生学会歌曲后, 可以让学生创编表现家乡巨大变化的歌词, 并用数板的方式表现出来, 表现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学生可以分小组创编, 互相合作交流, 最后分组展示, 从而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体验。

篇4:浅谈小学音乐参与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音乐;参与;情感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现状点击

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

然而随着近几年本人对“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后发现,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现象,使学生在音乐课上还未能真正做到时时参与,人人参与。

现象:有活动没有音乐体验。

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活动:跟着《劳动最光荣》的音乐表演一下平时自己劳动的样子。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孩子们有些确实在模仿扫地、擦桌子等劳动场景,但更多的孩子开始讨论起劳动的种类来。你一言,我一语,全然忘却了这是一次音乐活动。

反思:活动是适合小学低年级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许多教师在音乐课上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在这节课中,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音乐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运用不合理,以至于学生参与面不广,不能主动参与质疑问难、释疑解难,学生未能成为课堂音乐活动的主角,不能很好地获得音乐的体验。

因此,通过音乐教师运用合理、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实践

在小学音乐教育环境下,基于对音乐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研究,开展参与模式的教学,努力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1.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的确,只有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

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集中全部感官参与音乐活动。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采用与音乐活动相结合的多媒体,

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当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时,学生就会轻松地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2.倡导积极的竞争与合作,鼓励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音乐

活动

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开展竞争能使学生自尊心大大激活,精神振奋。但是,学生个体间存在着音乐素养的差异,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及创造条件和机会,比如音乐合作小组的形式,以此来发挥优生的影响力,促进其他学生的进步,并以团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学生看到了自己成功的希望,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产生成功的喜悦,以成倍的热情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尝试参与式教学模式之后的三点体会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音乐教学中,并不能按部就班、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兴趣以及课程内容,来制订合适的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为学生创设“参与”的环境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但在现有条件下,音乐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2.选择好让学生“参与”的形式

要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动起来并不难,难的在于要通过好的形式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的形式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兴趣,通过一些学生喜爱的、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音乐的学习依赖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从内心去寻找音乐中所存在的美,并在音乐的自主学习参与过程中,得到最大的熏陶,从而获得美的体验。作为音乐教学者,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并在课堂上能有五光十色的感受来与大家分享,这是新时代的美育所呼唤的。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05.

[3]王英奎.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4]腾守尧.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01.

[5]王安国,郭声健,蔡梦.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0.

篇5: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事业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文章从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的课堂音乐学习热情、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效率的帮助作用进行分析,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体验式;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

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涵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展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吸引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音乐教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积累和音乐演唱的实力,从而达到全面科学地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一、激发小学生音乐课堂体验学习的热情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展能够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和能力起到了支配性的作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它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上足够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的音乐学习效率和能力。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视,但是在调动学生音乐课堂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方面略显不足,小学音乐教师往往在讲台上尽心尽力地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却不是太高,原因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性格较为活泼,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和学习模式所吸引,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并且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和兴趣。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的音乐教科书中的《我们的田野》音乐教学为例,音乐教师在教学这一音乐歌曲时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歌曲中歌词所描绘的内容,从而加强学生们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多元化

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小学音乐教师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随着现代音乐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音乐教学的内容和知识也在不断提高和深化,这使得传统单一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需求,因此,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对于事物的理解,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通过让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变得多元化来适应学生的音乐学习要求。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理念的前提下,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帮助音乐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音乐教科书中的《春天的小河》这首音乐歌曲教学为例,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主要是描写春天带给人们的美丽心情和优美景色。音乐教师在给学生教学这首音乐时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利用模拟情境来身临其境地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场景,促进学生个人理解观点的多元化。

三、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篇6:浅谈音乐欣赏课中的体验教学

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可以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徜徉辽阔的音乐空间,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深刻的体验方式,学生就会进行艺术殿堂。在职业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体验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地体验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情感体验,唐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比拟,他是描写人对于情感的最基本的体验,是植物和动物所少有或没有的生理体验。而音乐创作的初衷正在于让欣赏者和自己有一样的或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准确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课中的首要要求。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主题:如罗西尼《霍拉舞曲》。我们自然会从这由弦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泼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这是由于快速引起的生理情感反应。又如鲁丁的《江河水》,我们听到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心头涌起。这是由于缓慢的速度引发的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又如波.肖邦《C小调练习曲》,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这是由于音乐本身的动态美给我们以直观的情感体验。以上是无标题的音乐给我们的较直观的音乐感受,这些音乐本身就存在着较容易理解的音乐内容和模式,欣赏者对它们的情感把握是一般人很容易做到的;对于有歌词的歌曲,欣赏者更容易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去把握音乐的情感内涵。

二、深刻地体验音乐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侯,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课堂实?表明: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一个基本要求。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这一段音乐时,学生听完后,我让大家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①回忆的、依依不舍的。②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③充满深沉的情绪。④欲言又止的。⑤远方的倾诉。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音乐是描写祝英台通过抗婚失败后,和梁山伯的最后相见,言语中流露出哀伤的、酸楚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再如,在欣赏《牛车》,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回答出以下几种答案:①沉重的。②悲伤的。③艰难的,缓慢的。这些情感的表达,与内容也比较吻合,这是穆索尔斯基曲、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的一个纯情景的音乐,学生的答案分别从各个侧面反应了音乐的内容。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篇7: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人们思想材料的累积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而舞蹈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感,提高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自身美的修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小学音乐教学一线工作的实践,对小学音乐舞蹈教学的设置的必要性,及通过舞蹈教学拓展小学音乐的方式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谈一些体验和看法。

一、小学音乐舞蹈教学设置的必要性(一)舞蹈有自成体系的教育作用

1.舞蹈能增强体质,改变不良姿态,使其动作协调优美。少儿身体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舞蹈的体形训练中,一般都是正反两方面都要进行的,所以身体左右两侧发展均衡。2.舞蹈训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其自制、自持能力及意志品质。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好动、爱模仿、表现欲强,通过舞蹈课、能满足其以上特征。表现性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出大力,流大汗,每个动作都要反复进行训练,付出辛勤的劳动,这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使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3.舞蹈使少儿性格得到良好的发展。舞蹈排练,其组织性、纪律性得到加强,因为集体舞内肯定要与人互相配合,平等互助,消除了学生的个别特殊化心理。

4.舞蹈能增强集体荣誉感。少儿舞蹈一般都是以群体为主,再排练演出形成一定的集体。一个舞蹈节目排练演出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到的,可以增强集体向心力,以集体成功为荣。

5.通过欣赏优秀舞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民族自尊意识,感受民族舞蹈魅力,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气韵,开阔视野,团结各族人民,保存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将其发扬光大,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日的。

6.即兴舞蹈的创编,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感情的表达力,各种诸如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也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尽情欢乐,尽情渲泄他们的思想感情,回归少儿本性,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二)舞蹈与其他艺术美育互相关联。亲密配合,更能适合小学生的发展要求

1.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及比较。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亦受到音乐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说,舞蹈亦用来解释音乐。

2.舞蹈与体育的关系。舞蹈与体操都是以人体动作和技巧为表现形式的,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体育中的自由体操、艺术体操更是酷似舞蹈。但体育不能替代舞蹈,因为舞蹈重在抒发感情,而体育则注重动作技巧,很少与个人感情挂钩。3.舞蹈与文学的关系。舞蹈所表现的“诗情画意”,是文学的因素。实际上任何舞蹈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个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展现其内涵,特别是诗歌的韵律美、修辞美、意境美,都可以用各种舞姿来表现,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懈。

4.舞蹈与美术的关系。首先想到的便是舞台美术,其服饰、布景、灯光、道具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在这方面起着展现舞蹈作品所处时代、环境、民族、人物身份及展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推动舞蹈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舞蹈教学的体验(一)创立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美的殿堂

创设一充满文明、健康和美好的物质环境,主要是创设舞蹈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舞蹈室的建立和其教学设备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等环境中物理因素的影响。舞蹈室应具备空气流通、光线适度、温度适宜等条件。这样可以加强儿童对舞蹈艺术美的直观感受,在美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舞蹈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所与想相融。在学习舞蹈之前,我先给学生充分听音乐的时间,让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幻想,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体验,并在欣赏中把握情绪,掌握其情感基调。

2.形体与表情相融。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不但舞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3.欲望与创作相融。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教学中可以充分满足他们这方面的要求,将基本功训练和音乐表演交替进行。创作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得到充分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三)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引导儿童发现并表现社会生活的美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儿童掌握自身的形体美的基本形态,确立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而且应充分发挥舞蹈美的功能,通过学习不同题材的儿童舞蹈,在理解和表现作品的基础上。树立一种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

篇8: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活动情境,模型建构,数量关系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于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应优化数学活动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一、利用活动情境,激发积极参与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情境,有效地丰富数学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唤起了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积极探究、深入体验,积极地发现和探究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图形”时,教师提出:“我手里有几张我们班一个同学的相片,大家猜猜看,他是谁?”先出示这个学生背面的相片,学生做了自我判断后,教师继续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相片,大部分学生已经猜出这张相片是哪个学生了,最后,教师再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相片,提出:“同一个学生,为什么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样子?”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经过思考、交流,初步感悟了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物体的样子各不相同。接着,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坐在一张方形课桌四周,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并在课桌中央放上一把茶壶,茶壶嘴正面对着教室后面黑板的中央,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仔细观察一下,你所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分别交流了各自观察结果,教师就让学生依次调换位置继续观察,要求学生交流调换位置后观察的结果,交流完毕再次换位置观察,直至学生坐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学生在互动交流探究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教师利用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探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经历实践过程,体验模型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化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与思考,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亲身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体验从已知到未知的形成,获得和丰富新的数学经验,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形成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教材的主题图,要求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图中的学生是怎么摆的?”接着,让学生利用学具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思考并观察:“从中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生1:“每把小伞用五根小棒摆成的。”生2:“因为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两把小伞就要在5根小棒的基础上再加5根小棒,一共是10根,同样,三把小伞就要在10根小棒的基础上再加上5根……五把小伞一共用了25根小棒。”教师把学生探究结果呈现在屏幕上:5+5→10+5→15+5→20+5→25。一边讲解,一边提出质疑:“一把小伞用了5根小棒,2把小伞用了多少根小棒?三把、四把、五把呢?”生1:“两把小伞用了10根小棒。”生2:“三把小伞用了15根小棒,四把小伞用了20根小棒,五把小伞用了25根小棒。”教师继续提出:“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怎样列出算式呢?”学生经过探究,列出算式:1×5=5或5×1=5,教师要求学生列出2把、3把、4把、5把小伞根数的算式,学生列出各种算式,然后展示算法并试编口诀。学生在活动情境里经历了动手操作、思考与交流,体验了5的乘法口诀中相邻两句口诀间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口诀等方法。这种通过直观操作、独立思考、互动交流等数学活动化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引导学会思考,理清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建模过程时,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化地思考,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供理想的途经,让学生要进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不断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概括遇到的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假设,对假设进行验证,形成了个性化见解,建构知识的模型。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例6时,屏幕上出示:4.5÷0.5=?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道算式,说说这道算式跟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何差异?怎样进行计算?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已有的概念与遇到的现实问题发生冲突:已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出现的除数是小数除法形成冲突,学生自然提出质疑,生1:“怎样才能把除数0.5转化成整数呢?”生2:“当除数0.5通过扩大10倍后转化成整数5后,如果要使商不变的话,被除数4.5又该如何转化?”生3:“小数转化后,商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写呢?”教师把学生的质疑一一列举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思考与分析后,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各自思路,生4:“除数0.5扩大10倍后成整数5,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4.5也要同时扩大10倍成45,45除以5,商就是9。”生5:“如果被除数和商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如果出现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又该怎么办呢?例6的算式12.6÷0.28=?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对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感悟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中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少几位就要补上几个“0”。学生通过思考,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模型地建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

四、重视多样策略,促进问题解决

篇9: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 音乐 系统 素质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美好的回忆,它不仅记录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激发了今后创作的潜力。因而,我们小学音乐教师也要把握好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小学的音乐教育而懂音乐、爱音乐,并学会欣赏音乐、创作音乐,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帮助他们实现今后的音乐梦想。现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欣赏、模仿为主,围绕音乐课本来实施,但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美感与艺术感,更谈不上创作了。因而,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小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最终有效实现课程标准。

一、系统音乐教育

音乐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从易到难,从肤浅到深入,从欣赏到创作……这样一个过程。而我们现如今的小学音乐教育只是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无法深入教学。在此我也就我的教育经验设计了一个系统的音乐教育法,一年级以训练节奏为主线;二年级以节奏创编为主线;三年级、四年级以创编简单乐句为主线;五年级以拓展音乐知识面为主线进行教学。以这样系统的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从而享受生活。

二、实施系统音乐教育的主旨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更是这样,我们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在音乐欣赏的选曲上、书本内容的实施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问题、表演、竞赛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把握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并发现自己的价值。

2.以教师为主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小学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游戏、自制乐器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感受、理解能力。

寓德于教,全面育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意境,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如何实施系统音乐教育

1.训练节奏。小学生在入学时,没有什么音乐基础,因而我们的音乐教学也要循序渐进,先学习简单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一部分,其中节奏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节奏感、协调性的重要手段。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只进行单纯的敲一敲、拍一拍、打一打,学生都会感到单调、无味,可是当我们把打击乐器和儿歌的节奏放在一起,如:教他们唱《Happy New Year》《快乐星猫》,用学生喜欢的歌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敲打来掌握其中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感觉,并能用节奏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2.训练节奏创编。任何一种声音都是有节奏的,只是很少被发现。如果我们善于发现,耐于等待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音乐。因而当我们学会欣赏音乐中的节奏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节奏来学习节奏创编,多用身边的一些节奏来引导学生练习创编,如:小雨的沙沙声、孩子们可爱的笑声、小河流水声、动物的叫声等,都是有一定节奏的。我们也可以用节奏的形式来将其表达出来,让学生自己学会编曲,来表达某些声音或意境。在二、三年级我尝试过给学生一个主题《祖国生日,我们的节日》,学生自编儿歌、创编节奏。作品有《全国儿童庆国庆》《过生日》《学三国》《美丽的大城市》等。

3.训练创编简单的乐句。当学生拥有简单的节奏创编能力后,我们就应该对其进行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创编简单的乐句,用音乐这种美妙的音符来讲道理、讲故事,如我们常听的《小红帽》《小鹿》,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告诉我们简单的故事。故事谁都会说,但用音乐表达出来,却能吸引更多的人,并能流传更广。刚开始,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些儿歌的形式,来创编自己的故事,并通过这种模仿来了解创编的过程与意义,最终实现自己创编的目的。起初,我会让学生慢慢接触乐句创编。如:在三年级的期末测试题中,请学生用“do” “re” “mi”三个音创编4个乐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享受乐趣。

4.拓展音乐知识面。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听一些经典的音乐,如《命运交响曲》《梁祝》等。对于这些音乐,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接触,但如何欣赏、如何感受,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小学课堂中,不可能将其所有的音乐都欣赏完,但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种音乐,并通过这些欣赏来挑选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探索与学习,给学生提供个性学习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

音乐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工具,因而,我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音乐教育当成一种生活艺术来培养学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情感,能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并能通过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情绪、创作自己的作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上一篇:考研英语该怎么复习下一篇:高一年级寒假计划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