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编心理学知识整理

2024-04-24

考编心理学知识整理(共3篇)

篇1:考编心理学知识整理

给还在路上的我们

2015/7/1 一个理念:在看书时、答题时,时刻记住我们是在参加教师招考,考官、考卷的评判标准是你是否符合特区教师的要求。因此,在看书时要边看边想,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师我需要记住什么,需要掌握什么;在答题时,尤其是主观题更得迅速进入教师角色,摆正位置。

关于看书:

资料选择:

1、考试书选择一套就好,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反正一套就好了;考试书呈现的都是一些剔除了肉的筋骨,要想追根溯源把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还是得看教材;

2、选择的考试书一般每个章节后都有习题,习题非常细节,建议都要做一做,且整理错题本;

3、不能仅满足于考试书,前期建议找几本相关的教材看看,或者借助网络,把一个知识点扩展开来,系统地看一看,这样你对这个知识点就有个清晰的线索了。

几点看书的方法:

一、分板块看书

1、考试内容有分几大块:

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综合素质,我个人的习惯是看完一个板块再往下看另一个板块;

2、先分大块再分小块:

建议拿到一本复习资料,先看目录,对同一个板块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觉(最好用本子把目录写一遍,加深记忆),然后按照章节看书,尽量一个章节就用一个足够的、完整的时间看,所以有十分钟就只看10分钟可以看得完的章节;

二、先粗看再细看

1、按照目录看书,看完一个小节后做习题,通过习题来总结、归纳、倒推考点,抓住考点后再回头看书,这样你看书就抓住重点了;

2、细看环节圈划重点,同时在本子上记下关键词,留做后续回顾时看到关键词就想到当时看书的心得体会;

三、带着理解看书

1、比如看教育政策法规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的侧重点是教育法,不是教师法,也不是未年人保护法,看书前先问自己,教育法它理应规范的范围?规范的内容?……看完后再来问自己,教育法它实际规范的范围?规范的内容?……

2、看内容前先看题目,提炼关键词和中心词,然后围绕这个关键展开看书;

3、结合自己现有的经历经验去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又用理论知识去解释自己经历的、看到过的行为;

四、看书、做题、回顾、扩展、提炼一条线

1、通过看书积累知识,通过做题抓住考点,根据考点再回过头来看书;同时,利用网络扩展书上没有写出来的知识,所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按目录看完书后,根据目录和当时记下的一些关键词再来回顾这个章节讲了些什么,回顾当时看书时的心得体会;

3、另外教育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综合素质、政策法规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割裂的,是有联系、相互支撑的。当你看完所有后,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大的整体印象;

4、看书和做题必须结合起来,光看不练不行,写了不找人点评也不行。尤其在快考试前的一周,以写为主了,这个时候再去背一两分的知识点没多大意义;

5、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考过几次了,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主观题的得分上;

模拟题真题:

1、建议大家买一套真题+模拟题,并且好好利用;

2、做题时严格按照正式考试的要求来进行;

3、做完后,分析一下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出?它到底想考什么?是考记忆?还是考运用?如果你做题时,你都知道它考点是什么,那几乎不太可能再出错;

看书的时空安排:

1、做好笔试备考的看书计划,公告发布前看什么?怎么看?(建议以看教材为主)公告发布后的安排?(建议以看考试书为主)考前半个月(建议以看目录和做真题模拟题为主)

2、务必利用好周末时间,一周至少一个整天毫无杂念的看书;

3、工作日的看书安排,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工作日的看书计划,计划不要太多,每天完成几个小知识点,比如少先队这个知识点,可在书上看,手机上看,电脑上看;

4、办公室是个看书的好地方,要啥有啥!

关于报考:

1、我个人的感觉(不知道准不准)大家最好还是报宝安的。理由一:资格初审、面试啥的都在宝安城区,方便;理由二:遇到贵人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大;理由三:主场作战,心理上有优势。

2、当然在报考时要正确识别萝卜坑,能避免最好避免;

3、看好了就报,报完就不要想了,招多招少,你也只能报一个,占一个坑; 关于应试:

一、认真审题是必须的

1、看清楚题目,不要犯低级错误;

2、迅速找准考点;

二、做题时保持节奏,不要纠缠在一个小题目上,因小失大

1、相信第一印象;

2、客观题多使用排除法,排除法最好的就是举反例,你要证明这个答案不对,你就举个驳倒它的例子;

3、多选题很拉分,更要认真审题,多用排除法;

4、平时训练时也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训练;

三、主观题

1、第一道简答题切记答案踩得分点,踩到就往下走,不要浪费过多时间在斟酌上下句子的连贯上;

2、案例分析题一般的思路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式答题;

3、主观题的答题要用明显的(1)……(2)……(3)……来标注;

4、最后一个大题建议:标题可大标题+小标题;层次可以按三段论:开头总起,中间分述,最后升华;开头或结尾表明你的态度,切记是表明你作为教师的态度,不要太偏激;分述时在每一个段落前提炼一个小标题用

(一)来提示考官,且单独成行;分述的论点既要有理论指导,又要实际可操作;既立足现实又要有高度;透过现象看本质,且本质是要花费大量笔墨的,5、卷面就不用强调了,保持干净整洁。关于面试

面试备考:

一、研究课标

一二年级:注重双基(识字/词/句,教会学生读书); 三年级:训练连句成段; 四年级: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五年级:篇的内容、结构; 六年级:篇的情感、构造文章;

二、研究教材

1、找到或去买3-6年级每一册的语文书,最好是新的,可以写写划划;

2、根据教参、课后习题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重难点;

3、每种类型的课都构思一个模板;

4、要有一种大语文观,先走入文本,再走出文本,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供参考的模拟课堂流程

1、导入:准备多种形式的导入(诗歌、歌曲、课文中的关键句子、作者、题目、文章体裁)形式新颖可以追求,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导入要有意义;

2、点面结合,但更侧重点!

面的东西一笔带过(用学生的嘴带过);找准一个亮点,把你怎样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完整呈现(这个过程涵盖读、写、运用)。这个亮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段落、一个标点符号、文眼/诗眼。

3、固定引导的过程,过程形成模板。

4、每一篇课文设计一个精彩的板书。

5、备注:

字的品析可以看看说文解字;用想象画面法、换字法、去掉法等咬文嚼字; 成语的赏析可以看看成语故事;

句子、段落的赏析建议链接我们平时的考点,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

6、切记模拟课堂重点是模拟片段,不是把40分钟的课堂压缩成8分钟,评委想要看的一是你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能力;二是你会不会教,学生能不能懂?学生能不能有滋有味地懂。

四、准备一些衔接语、评价语

如:

1、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文章是作者心灵和读者心灵深处的交流、沟通和碰撞。既然是交流沟通碰撞,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

2、分享智慧的时候到了;

3、是啊,孩子们,其实读文章不仅仅是读内容,更需要把自己的心与文章融为一体,去体会文章的脉搏,去触摸词语的温度,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4、你同意他吗?如果你同意他的看法,请你站起来和他一起朗读这段文字;

5、文章是有形状的,它的形状就是它的结构,让我们把它的形状找出来;

五、短短8分钟的展示,需要入情入境。

不管遇到多么烂一篇文章,文章有多么不符合你的风格,你也要发自内心地传递给学生,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太棒了,你迫不及待要教给他们!

30分钟的备考:

1、一般不会有30分钟整来备课,平时按20-25分钟来准备;

2、切记试题是30分钟备考后就收走的,留给你上场的只有你自己的答题纸,所以你要品词析句的内容都要抄在你的答题纸上; 3、30分钟的备考,建议最后留几分钟来把整个流程在心里预演一下;

4、候场时用平时练声的方法,开开嗓子,争取开口第一句话就把你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

5、上台后尽量不看答题纸了,会扣分;

候场、上台细节:

1、面试的服装一定要让人眼前一亮,拔高你平时的水平;

2、妆容要得体,带好补妆的装备;

3、引导员让你进了,你就落落大方走进去,不要在门口拖拉;

4、进场后,先走到考官面前鞠躬问好,主考官会简单宣布面试的一些要求;

5、自信、从容的讲,万一讲的内容和你写的不符合,也将错就错,不要冷场,不要看稿子。

最后,心态!

1、你考出来的成绩是你学习的成果反映,但是能不能进,得看遇到什么样的对手,所以不管成败,坦然面对;

2、不管看书还是备考面试,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心帮忙的人都是发自肺腑希望我们也都上路,所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指出不足的声音,不要觉得丢人,也不要觉得有压力。临上场了就要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按照和特级老师赛课的标准去准备的,但我实际是和一群菜鸟去比拼。高射炮打蚊子——so easy啦。

最最后,这篇稿子只是由我整理,大家如果看后觉得有所启发,请把景仰的目光投向艳丽、长征、阿苗、海波和宋总(排名不分先后),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大师!

篇2:注重知识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考复习,地理知识,整理方法

从近几年文综地理试卷来看, 彰显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俗话说“基础不劳, 一切徒劳”。只有坚持“回归基础”,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地理学科考查范围非常广, 知识内容庞大复杂, 复习时间又相当有限, 若单纯机械地“炒旧饭”, 不仅时间不容许, 而且达不到高考文综试卷的能力要求, 同时还会导致学生感到没有新意, 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在人的思维参与下, 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 即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方法, 对知识进行处理,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网络化的过程, 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知识的内化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在高考复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即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 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梳理, 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网络化, 是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考能否获胜的关键。

一、构建知识模式, 形成认知结构

希卢姆认为: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原理, 有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中, 就不容易忘记。构建地理知识模式揭示知识的构成状况, 是构建认知结构的重要方法。运用地理知识模式, 指导学生学习, 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使学生认识地理问题有个基本思路, 分析地理问题有章可循, 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总结知识规律, 加深理解记忆

地理规律是指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趋势, 是对许多零碎地理知识地有机统整。在高考复习中, 采取分类、归纳、整理、比较、假设推理、简图导出等方法将教材中的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内容, 从部分到整体, 从一般到特殊, 逐步加以归纳分析,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其知识结构系统条线分明、脉络清晰, 化繁为简, 便于知识理解记忆。并引导学生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起来对比, 运用“是, 不是”“不是, 是” (即应该是这种气候类型, 但为什么不是;应该不是这种气候类型, 但为什么却是) , 引导学生抓住共性的基础上掌握个性, 如赤道附近应该是热带雨林气候, 但在赤道上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不是?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远离赤道, 本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但为什么却是?

三、分析知识内在联系, 构建思维线索

实践证明:孤立地死记硬背地理知识, 只能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 如果以某一思维线索整理, 就能获得一串的地理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要力求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结构, 通过变换角度 (如空间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 或以某种载体来整合知识, 内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运用知识的线索, 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 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 进而结成“知识网”。如以区域地理为载体, 对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进行重组:位置 (经、纬度及海陆位置) ——地形、地质——气候、自然带——河流、地下水——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环境问题——发展方向;在哪里 (区域定位) ——有什么 (区域特征) ——为什么 (地理特征成因) ——怎么样 (有哪些优势和存在哪些问题) ——怎么办 (如何解决和发展方向) 。

四、比较知识异同, 突出本质特征

比较法是地理学的重要方法。比较法可分:类比法———对同类事物比较, 包括同类同型事物的比较、同类异型事物的比较、异类而共性事物的比较等。纵比法——对发展过程各阶段、等级系统各层次、延伸方向各部分的比较。横比法——对不同地区的同一地理事物、或两个以上同类地理事物的各个方面等进行比较。中心内容比较法——以一个对象为中心, 分别与几个对象为参照进行比较, 以突出中心地理事物的内容。综合比较法——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都较多的比较方法, 内容全面、角度多样, 有助于全面了解完整的地理事物。通过比较知识异同, 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加深对要领的理解;加强知识联系, 便于掌握和扩大新知识;同时促进对知识的综合分析, 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等。例如, 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气候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在成因和特征上存在的异同;中亚地区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和特点上的异同。

五、突出主干知识的多向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和编码储存在大脑中, 待遇要时提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 越能表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就越利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系统论明确指出:各部分知识的相加不等于各部分知识之和, 知识的整体要大于各部分知识之和。因此, 在高考复习中, 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 (信息) 出发,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充分发挥想象力, 以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如气候知识, 我们可以从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气候评价、与土壤和动植被的关系、相关自然带、与地形的关系、与河流的关系、对工业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对水利建设的影响、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对交通的影响、对军事的影响、对洋流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影响、对聚落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六、抓住主导因素, 把握区域总体特征

地理环境是由诸多环境要素综合的产物, 这些环境要素, 既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组成因素, 又处于与其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对于每一处环境的形成, 必定有一个主导因素。因此复习时, 根据地理事物形成、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抓住主导因素, 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篇3: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1、通过游戏等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加工和整理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去体验自己在记忆过程中所运用的加工和整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几种知识的加工和整理的有效策略。

2、所有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方法,并在比赛、练习等过程中,了解知识加工和整理的方法。

3、学生能够在游戏、实例分析、比一比赛一赛等活动中锻炼自己积极参与课程的意识,提高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一、认识“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游戏 “撕撕撕”

材料:长方形白纸一张/人;要求:游戏过程中不准提问、不许偷看;步骤(第一:1)请闭上眼睛,拿起刚才那张白纸,将纸对折;2)再对折;3)然后在纸的右上角撕下一块;4)左上角再撕下一块;5)然后在两个缺口之间再撕个半圆形;6)现在,将纸的右下角再撕下一块;7)睁开眼睛,将纸打开,看是什么形状?8)有没有人跟我的一样?有谁跟我的不一样?找找本组内有几个和你一样的人。第二:你找到了几个?----一个?两个?没有? 说一说你们在完成这个游戏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概括并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个游戏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的大脑不是复印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大脑并不是简单地将接收到的信息、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印在脑子里,而是会依照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喜好、认识、理解、个人当时的情绪状态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然后才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此做出的反应也会不尽相同。但不同的反应结果又可能会为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干扰我们的思路。那我们如何才能正确理解知识的本意,并做出正确的反应?也就是要如何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才最有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主题---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在这里有两个基本的观点是大家要记住的。一个是: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大脑对知识的加工和整理---这一点在刚才的游戏我们已经得到了验证。另一个是:知识的加工和整理是存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学完今天的课程后,也会得到验证。

知识的加工和整理是完成学习必不可少的、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牢固的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里需要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

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策略

(一)分类法(归类法)

活动:比一比 赛一赛-----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1、指导语:请看我即将出示的材料,上面有16个词语,请你在30秒内尽量把这些词语记下来,可以不按顺序,要求不许用笔写下词语。

2、出示16个词语:大别山、天坛、黄河、首尔、博物馆、北京、昆仑山、潮白河、故宫、长白山、动物园、尼罗河、泰山、悉尼、恒河、东京

3、统计学生记住的词语个数(举手),请几名记得比较多的学生起立,测试他们能背诵出多少个词语。

4、讨论:谁来说说你刚才用了哪些策略、方法来帮助记忆? ----自由发言

(再次出示词语)上面这些词语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些词语,其实是有章可寻、可以归类的资料,如果能把这些词语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归类,组成几个较少的部分,例如:刚才这些词语,可分为四大类:城市、河流、旅游景点、山脉。

这次你们再试着背诵一下(10秒),是否觉得比第一次容易了?这里当然有前次记忆的基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进行了分类整理,使它们处于短时记忆的范围内(7±2个单位),背诵起来就比较容易了。由此可见这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的方法可以使记忆更快、更准确。----这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加工和整理策略,我们称之为“分类(归类)法”。

为什么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呢?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大衣柜,如果我们先将这个大衣柜分隔成多个抽屉,然后再把来自外界的信息放入适当的抽屉中,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不仅量少而且联系紧密,这样知识便可长久而正确的保留下来,需要时方可随意取出,也就是说容易想起来。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练习来验证一下:请你运用分类法记忆下面这些词语

[练一练1]:15秒

A列:狗、帽子、挂钟、眼镜、桌子、猫、衣柜、鞋子、鹦鹉、戒指

B列:按动物、穿戴在身上的、家庭用品进行分类。

[练一练2]:30秒

A列:(分类前)桌子、纽约、粉笔、工人、椅子、黄河、医生、黑板、农民、狮子、病人、美国、老虎、律师、长江、法官

B列:运用结对子法归类:桌子——椅子、美国——纽约、老虎——狮子、粉笔——黑板、工人——农民、长江——黄河、医生——病人、律师——法官

教师评价

对知识进行归类标准有两条:一是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属性归类(数理化的公式、定理,语文、英语的语法);二是按知识的外部联系或非本质属性归类。如可按单元归类、同类知识归类、易混淆的知识归类。

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在学习的最初环节可以运用分类法帮助识记知识,在保持、巩固知识的环节----也就是复习的环节同样可以运用分类法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从而建立起知识体系。

提问:这时我们怎样做呢?你有什么具体的归类方式呢?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

种属关系结构图:例1:食物图例2:生物(“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整合法:有些知识以小板块的形式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节里,在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一览表(列表法):例1: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知识;例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间的关系

图示法:

例1:包含关系图:数学四边形

例2:交叉关系图: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3:循环图:物质的三种形态转化图、地方文化与旅游业关系图

例4:棱锥图:学习效果金字塔、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金字塔、中学生一日食谱金字塔(也可以列表)

(三)发散法(思维导图法):以一个知识内容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知识,进行发散思维,找到知识间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一个实例。如:“伪装”。 (出示图)

三、课堂检测交流:

请你运用今天学过的任何一种加工、整理的方法,对下面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选择一:生物---“植物体的器官”

选择二:心理---“知识的加工整理”

【分类(归类)法、结构图、整合法、列表法、图示法、包含关系图、交叉关系图、循环图、棱锥图、思维导图、有效的加工整理策略、知识加工整理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课后延伸

上一篇:胡小国同志在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表达妇女节快乐的QQ祝福语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