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大全心理学

2022-07-28

第一篇:知识点大全心理学

心理学必学知识(大全)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2.心理学的研究除了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外,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

4.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5.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6.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正迁移)。

7.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8.关于(表情),有一些是全人类都共同的,有一些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差异的。

9.意志行为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

10.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等层次。

11.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13.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

14.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15.(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1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深度)属性。

17.除了目光接触外,(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18.(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9.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模仿)。

20.“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利他式)的爱情。

21.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1882)年。

22.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3.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

24.婴儿恐惧可分为(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25.体现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游戏主要是(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26.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27.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28.(补偿关系的认知)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

29.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30.更年期发生的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

31.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32.在常识性区分法中,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有心理测试标准、社会常态测验、社会适应标准和(主观经验)。

33. “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人格类型与心理结构之间不具有对应关系。

34.关于“注意狭窄”,正确的是(注意范围显著缩小)

35. “精神分裂症”患病期的患者基本丧失(自知力)。

36.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被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37.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相对平衡的过程)。

38.关于“严重心理问题”,持续时间是在(两年以上)的。

39.关于“激越状态”,(不属于)神经症性的精神障碍。

40.当同时面临两种既有利又有弊的选择时,我们将体验到的冲突称为(双重趋避冲突)。

41.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说的(常模),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

42.Z=A+BZ式中Z为转换后的标准分数,A、B为根据需要指定的常数。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点。

43.确定可以接受的信度水平的一般原则是,当rxx<0.70时,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做出评价或预测,而且不能作(团体比较)。

44.心理测验题目的来源应该排除(直接翻译国外测验的题)。

45.(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

46.心理问题可以一果多因,也可以一因多果的说法,属于(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观点的主要内容。

47.首先概括精神分析学说的五个观点的心理学家是(阿帕波特)。

48.心理治疗的五个步骤,依次是走进去、引出来、协调整理、还回去、(身心合一)。

49.确定心理问题的由来、(性质)、严重程度不属于心理咨询中鉴别诊断的主要内容。

50.情爱、理解和(相互依附)属于理解婚姻问题的三个要点。

51.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团体规范、心理相容、集体舆论、(凝聚力)。

52.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

53.人际关系的心理模式有“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也不好”)和“你好,我也好”三种。

54.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55.把事件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或者人格是属于(内在归因)。

56.“我一生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对人类的行为加以控制”这是(行为)主义的观点。

57.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是指(自我觉知)。

58.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兴趣与要求,对孩子的表现为冷静与爱护,这种态度属于(民主型)。

59.父母用过分的(感情)来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态度属于溺爱型。

60.个体出生以后,逐步适应社会,形成具有独特行为方式的个体,这个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

6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62.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

63.望梅止渴这种反射是(条件反射)。

64.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味觉都是人的感觉。

65.能溶于(液体)的物质是嗅觉适应刺激的主要特点。

66.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

67.(觉醒节律)的主要论点是人类睡眠具有24小时为一周期。

68.(注意)是人类心理活动对一定事务的指向和集中。

69.上课时学生正在听课,突然教室外传来嘈杂声,学生会不由自主向外张望,这种注意类型属于(无意注意)

70.“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嗅觉适应)。

71.根据他人的描述,一个从未见过雪的人,脑海中可以出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这就是(想象)。

72.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的具体应用。

73.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

74.“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指一般人的感知都会伴随(情绪)。

75.人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76.情绪的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做(表情)。

77.(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78.用诚实、勇敢、谦虚、细心来描述一个人,这些称之为人的(性格)。

79.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大学时期)。

80.21世纪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心理健康)。

81.我们常见的嫉妒心理属于(轻度心理失调)。

82.大学生常见的社会障碍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

83.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

84.最能反映人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是(人际关系状况)。

85.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86.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健全自我意识)。

87.青年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是(自我统合性)。

88.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89.当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

90.某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广交朋友,他的气质属于(多血质)。

91.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92.《皇帝内经》告诉我们: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

93.(理性情绪疗法)是又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

94.情绪的研究课要追溯到(17世纪)。

95.(道德感)是指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96.塞里认为应激得动态发展有三个阶段:(警戒)、抵抗和衰竭。

97.(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始终起到关键作用。

98.(适应)是人与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

99.有的同学遭遇失败后,会觉得自己“没用、是个废物”,这种想法属于(过分概括化)的认知。

100.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称为(应激)。

第二篇: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推荐)

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人是自然万物的灵长,是自然的杰作。人有极高的潜能。我们人人都具有象体育运动员邓亚萍、郎平那样的灵敏准确的感觉与反应,那样的承受能力;象小品喜剧演员赵本山、洛桑那样的充满着极大的活力与幽默;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王雪纯、大专辩论会上优秀的辩手那样流畅的语言能力;象思想家孔子、科学家爱因斯坦那样的思辩能力;象文学家郭沫若那样的想象能力;象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数的人那样的记忆能力;象恋爱中的少男少女那样的精神涣发、乐观;象健康教练马华那样的健美;象登上珠穆郎玛峰的运动员那样的毅力;象百岁长寿老人那样健康,无病;象生活中的李兰文那样服装整洁。象慈父、慈母对待子女那样是建设性的、是善的;

人本来可以是无压抑的人,是不受其内在的压抑驱使而自我决定其行动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并且喝的有滋有味。他并不是必须经常喝酒,不喝酒就难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难受的人;

人本来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应付自如的人。他没有犹豫,马上可以决断。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只手也可以战胜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学就能一心一意地复习,考上大学,并且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anmin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第三篇:心理测量量表基础知识大全1

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测量量表基础知识大全1 心灵茶馆心理测量的作用:人才选拔

因材施教

心智评估

心理学评定量表:是判断来访者是否有病,严重程度,评估效果

要结合临床要害症状来诊断

分类:内容分A诊断型量表 B症状型~~~~C其它型~~~ 病种分 A 焦虑

B 抑郁

C 躁狂

D其它 评定方式

自评 (有自知力)他评(缺乏或无自知力)

一、SCL----90 症状量表

(90项症状清单)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德若伽提斯编于1975年,90个题目,通过10个因子反应症状效果。包括广泛精神科症状。

因子:躯体化 焦虑

抑郁

强迫症状

恐怖

偏执

敌对

精神病性

人际关系敏感

其它 (反应睡眠饮食) 范围:精神科和心理门诊 ,躁狂和精神分裂评定受限 施测: 自评,时间现在或最近一周,5级评分制(1~5个等级 从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给

1、

2、

3、

4、5分) 总分:90~450分(单项分相加之和)

因子分:所含项目得分的算数均值1~5 阳性项目数:单项≥2的项目之和

如超过43项可筛查为阳性

阳性总分分界值:70

总分超过160分阳性分界值 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 总均分:总分/90

阳性项目均分:阳性项目总分(可理解为总分减阴性项目)/阳性项目数

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范围:发现抑郁症病人,评定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对象为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对严重阻滞症状的抑郁病人评定有困难。

方式:症状呈现频度

等级: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四个等级,1~4四级评分(没有或很少时间*正向的为1分,反向的给记4分*、少部分时间、相当多的时间、绝大多数时间活全部时间)。10个正向评分 ,10个反向评分。共20个项目。时间 :过去一周

总粗分:(X) 把20个项目的各项分数相加,得到总粗分。 标准分: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Y)

Y=1.25X SDS标准分分界值:53分, 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抑郁三种状态:三低症状

心境低落、兴趣减少、精力下降

三无症状

无望 、无助、无能

三自症状

自责、自罪、 自杀

三、焦虑自评量表

SAS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等级: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四个等级,1~4四级评分(没有或很少时间*正向的为1分,反向的给记4分*、少部分时间、相当多的时间、绝大多数时间活全部时间)。15个正向评分 ,5个反向评分。共20个项目。时间:过去一周

SAS标准分分界值:50分, 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对象: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

因为它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故在神经症鉴别中作用不大。

SAS和SDS口诀: 张氏编制两自评(SDS 1965 SAS1971)

评分标准都相同(频度

四级

评分方法)

临界值要分清

分别加九判重轻

诊断结合要害症状

四、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24项版本)1960年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功能:反映评估成人重度抑郁,不能鉴别焦虑和抑郁。 主要用来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的工具,为目前在世界上最常用的抑郁症状他评工具。

时间 :当时或前一周

2~6周再评定比较

由两名评定员进行联合检查,检查结束后,两名评定员独立评分。一次评定需要15~20分钟。

标准:0~4分的五级评分法(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少数项目0~2分的三级评分法(无、轻~中度、重度 ) 因子:7个

1、焦虑/躯体化

2、体重

3、认知障碍

4、日夜变化

5、迟缓

6、睡眠障碍

7、绝望感 每个因子各项目得分的算术合即为因子分。 方法:观察和访谈

总分:0~96分范围。 症状越轻,总分越低,症状越重,总分越高。临界值35分。

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

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度的抑郁

如小于8分,则没有抑郁症状

判定病理性抑郁: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病程标准

病理性抑郁往往具有心境低落、兴趣与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个核心症状中的2个,同时个人的社会功能受到影响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且持续二周以上。 口诀:HAMD成人抑郁 60编制因子7

评分标准五等级

35、20有意义

病理抑郁有三低

一次评定15~20分钟

五、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1959年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范围:评定神经症及其它病人的焦虑程度。不能鉴别焦虑和抑郁。 他评工具

结构:题目14项

因子两个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 时间 :当时或前一周

2~6周再评定比较

由两名评定员进行联合检查,检查结束后,两名评定员独立评分。时间15~30分钟

标准:0~4分的五级评分法(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 方法:观察和访谈 总分:0~56分范围。

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提示转介。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小于7分没有焦虑症状。

病理性焦虑:认知不相称(出现与现实处境不相称)、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兴奋症状

社会功能受损、自己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 口诀:HAMA59制 14项目2因子

评分标准五等级 29 21 14 7

14分有临床意义

病理焦虑不现实

六、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1962年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功能:评定精神病性症状 结构:题目18项

时间:现在或近一周,以后一般相隔2~6周评定一次,一次评定时间20~30分钟

因子:5类 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

范围: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大多数重性精神病患者,尤适宜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评分方式:专业他评

评分标准:1~7分的7级评分法(无症状、可疑或很轻、轻度、中度、偏重、重度、极重)

总分:18~126之间是所有项目得分的算术和,总分越高,病情越重。﹥35分为中、重度精神疾病。

因子分: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得分的算术均数在0~7之间 精神病障碍:幻觉、妄想 、自知力受损 、脱离现实 精神病性障碍:当一种精神障碍表现出精神病性症状,而且自知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则 这种精神障碍就可称为精神病性障碍。

口诀:BPRS评重病(中、重度)62编制18项

7级评分因子5 入组标准35

精神病性障碍要清楚

七 、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1978年)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功能:躁郁症的躁狂项

评定躁狂状态的严重程度

他评量表

范围:情感性精神病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的成年患者

时间:现在或近一周,以后一般相隔2~6周评定一次,一次20分钟 。

标准:0~4分的五级评分法(无、症状轻微、症状中度、症状明显、症状严重)

总分:总分越高,病情越重。0~5分无明显躁狂症状,6~10分为肯定躁狂症状、22以上为严重躁狂症状。

躁狂发作分三种严重程度:轻躁狂

不伴有幻觉妄想,无社会功能损害或仅轻度损害

无精神病性症状躁狂

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

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症状的躁狂发作

八、儿童行为量表 CBCL(1970年编1983年出版手册)

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

结构:此表是4~16岁家长用表

(有家长、教师、年长儿童自评)

范围:筛查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不给出心理障碍的诊断

时间:近半年来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不计分

第二部分社会能力分三个因子: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习情况,分数越高表明社会能力越强。低于T分﹤30即认为可疑异常。

第三部分是113条总粗分越高,行为问题越大。把每一因子所包含的项目的粗分累加,得到该因子分。分数超过98百分位(T70分)时即认为可能异常。 评分:为0~2

多动性障碍:多在三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

品行障碍: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模式。

情绪障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焦虑、恐惧、强迫、羞怯等情绪异常

儿童社会功能障碍:包括选择性缄默、依恋障碍 抽动障碍:某种形式的抽动

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

一、生活事件量表 LES (杨德森、张亚林1986)

内容包括三方面问题: 家庭生活方面(28)、工作学习方面(13)、社交及其它方面(7) 范围:16岁以上正常人、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求助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 时间:通常一年内

影响程度分5级0~4分(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持续时间分(三个月、半年内、一年内、一年以上四个等级,记1~4分)

解释: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总分不超过20分,99%的不超过32分。 杨德森教授提出的按事件的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次数的计分最有特色。 缺点:针对性较差

注意事项:只研究所规定的时限内发生的生活事件

说明具体的发生时间,以便核查

相受检者本人进行调查

评定应取询问法

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 1986)

范围:了解被试者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各种躯体疾病的关系

十个条目

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 总分:10个条目评分之和

客观支持分:

2、

6、7条评分之和

主观支持分:

1、

3、

4、5条评分之和

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8、

9、10条评分之和

三、应对方式问卷(肖计划)自陈式个体对行为评定量表 结构:62个条目

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范围:14岁以上除痴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各类心理障碍求助者

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 在因子中 解决与退避成负相关程度最高,解决求助成熟型、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合理化混合型

应用价值:反应被试防卫机制的特点

时间:近两年来 人格测验

分类:为结构明确的自陈量表EPQ(因素分析法、用类型解释)、MMPI(是非式、经验校标法)、16PF(是非折中式、典型因素分析法、用高低分解释)

为结构不甚明确的投射技术 自陈量表编制方法: 因素分析法、经验校标法、逻辑分析法、综合法

一、艾森克人格问卷EPQ(1975) 功能:评估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行为倾向性,受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中起中介作用)

结构:成人(16岁以上)和幼年(7~15岁)两套问卷

三个个性维度: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

四个量表:E、N、P、L

88个项目(因素分析法)

用类型解释 范围:具有神经症或神经症以下首选 施测方式:个别

团体

时间无明确规定

是、否

解释:各量表T分在43.3~56.7之间为中间型,T分在38.5~43.3分或56.7~61.5之间为倾向型,T分在38.5以下或在61.5以上为典型型。

标准T分

50平均数10为标准差N

第四篇:广告心理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活动中有关信息传播、说服购买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失谐: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图式,以一种与固有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刺激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受众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冲击力。 联觉:又称通感,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暗示:是一种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

刻板印象: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得出一种普遍性的结论。 移情效应:人们习惯于将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

广告的心理效果: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产生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记忆度、兴趣度和购买行为等。

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行为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

风险知觉: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伪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求美动机: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

麦克高尔把人的需要分为12类,这12类需要的解释是:

(1)和谐的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们希望自己各个方面或各个细节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在态度、行为、观点、自我形象、对他人的看法等之间,需要相互和谐一致。

(2)归因的需要。人们总是需要知道是什么原因、什么人导致了面前这些事物的发生。有一种学派叫“归因理论”,专门研究人们如何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在市场营销中,厂商或销售人员向消费者传播各种信息,按照归因理论,消费者并不会将消费商品得到的利益全部归到商品身上,还可能归因于其他原因。

(3)归类的需要。人们趋向于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事物归类,这种归类的需要可以大大降低认知信息的付出。比如人们会以10000元作为归类标准,分出“万元以上”商品或“万元以下”商品,9000多元、79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下,10005元、170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上。这种心理需要常常被用于心理定价策略。

(4)线索需要。人们会根据一些线索或符号来推论自己的感觉与知识。着装是人们建立自我形象的线索,消费者个人有这种需要,一些企业也以服装形象代表企业的风格。

(5)独立的需要。因为自我价值体系的存在,派生出对独立的需要或自我控制的需要。营销者经常利用这种需要设计营销标语,如“做你自己想做的(Just do it)”(耐克的广告语)。

(6)好奇的需要。人们因为好奇的需要而寻找生活中的变化,这是消费者更换消费品牌或冲动性购买的原因。在一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时间太长,人们会觉得一定程度的乏味,好奇的需要会促使人们寻求生活中的变化并获得新的满意,在旅游市场,营销者根据这种需要将市场细分为“探险型”与“轻松型”两类。

(7)自我表达的需要。向他人表达自我的需要,人们需要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会做出什么行为等。在服装、小汽车等产品的购买中,产品本身具有符号特征,能代表购买者的身份或个性。

(8)自我防卫的需要。人们有保护、防卫自我或自我形象的需要,当外部因素影响、威胁自我及自我形象的时候,人们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或态度。在消费方面,人们通过购买著名品牌以防止自己的角色被他人误解。

(9)自我标榜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人尊重也是一种需要。这种人在商品购买中,一旦购买了不满意的产品,更倾向于抱怨他人以维持自我形象。

(10)自我强化的需要。曾经做出的行为获得了奖赏或回报,这些奖赏或回报会强化人们的行为,这是自我强化的需要。家具厂商以这种方式激发消费者的需要,如“走进房间,你就立即陶醉在朋友的兴奋与赞许之中”,通过朋友们的赞美来强化购买家具这种消费行为的价值。

(11)归属的需要。人们需要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能被他人接受也能分享他人的情感。实际上消费群体的分类方法也参考了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些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原因在于与该群体保持品牌消费的一致性以维持这种归属感。

(12)模仿的需要。模仿他人的行为是消费者的一种需要,儿童正是依靠这种需要,从榜样那里学习消费方式而成长为真正的消费者,劳力士的广告说,“阿诺得••帕尔曼拥有劳力士”,这给消费者一种暗示,你也应该学学他戴一块这样的手表。麦克高尔的需要分类与市场细分中的概念结合紧密,应用起来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比如市场细分中,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领导型消费者”、“追随型消费者”和“保守型消费者”,其依据是消费者对于榜样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按照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极力表达型”、“中度表达型”和“隐蔽型”等,这种分类对于服装市场的设计风格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答题:

一、 增强广告记忆的方法

1、 精简记忆材料的数量

2、 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

3、 不断重复和提醒

4、 提高信息的有序度

5、 利用原来的记忆储存进行组接

6、 引导人们的主动思考

二、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1、 求实动机

2、 求新动机

3、 求美动机

4、 求名动机

5、 求廉动机

6、 求便动机

7、 模仿或从众动机

8、 癖好动机

三、 广告诱发消费者需要的方法

1、 说出消费者真正的需要或深层次需要

2、 诉求特殊的需要

3、 突显商品的心理附加值

4、 强调特定需要满足的重要性

5、 诉诸消费者潜在的需要

6、 避免诱发负面需要

四、 暗示效应的因素及广告对策

1、 传播真实的情景打动受众,暗示产品的优势

2、 激发动人的情感震撼受众,暗示产品的精神价值

3、 利用权威的形象影响受众,暗示产品的声誉

4、 传递时尚信息吸引受众,暗示产品的特色

5、 设置需要的困境刺激受众,暗示产品的功效

五、 品牌建设的广告方略

1、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方略 (1) 广告集中投放方略

(2) 差异化的广告创意方略 (3) 制造悬念的广告创意方略 (4) 广告创意借力方略

(5) 广告创意媒体创新方略

2、提高品牌美誉度的方略

(1)广告与文化结合方略1展示产品自身的文化因素2展示消费者熟知的文化情景3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观念 (2)广告与人性结合方略 (3)广告与公益结合方略 (4)广告与体验结合方略

3、提高品牌忠诚度的方略 (1)提醒式广告方略 (2)个性化广告方略 (3)互动式的广告方略

(4)广告整合营销传播方略

六、广告要素心理

1、画面

2、语言

3、音响

七、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内容

1、认知反应(知晓度 记忆度 理解度)

2、情感反应(喜欢 偏好)

3、意向反映(信服 购买一度)

八、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3、动态性全过程跟踪原则

4、经济性原则

九、广告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1、广告心理效果事前测量的方法技术 (1)意见评定法 (2)仪器测定法 (3)雪林测定法

2、广告心理效果事中测量的方法与技术 (1)函询法

(2)市场实验法 (3)邮寄调查法 (4)追踪研究法

3、广告心理效果事后调查方法技术 (1)回忆测量法 (2)再次测量法 (3)态度测量法 (4)投射法

十、刺激消费者注意方法 1.增大刺激物的外延;

2.增大刺激物间的对比度并突出图底关系; 3.加大广告刺激的时空密度; 4.利用刺激物的动态; 5.利用人们熟悉的信号; 6.突出观众的利益点;

7.追求刺激的新异性、奇特性

论述题

广告说服的策略

(一)通过品牌认知影响品牌态度

品牌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认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对品牌态度形成的影响,犹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影响着他对这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外貌漂亮或者帅气而喜欢他,有时你会因为性格温柔或刚强而喜欢他。相反,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的某些不吸引人之处而讨厌他。所以在广告中,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不良认知。

1、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的评估。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估,是基于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其中广告是其重要信息来源之一。那么,在广告中应提供一些什么信息才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评估呢?

(1)介绍产品的具体功能。

一般来说,消费者是出于生活的某种需要才购买商品,并用商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一种商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功能上。所以,把商品的具体功能在广告中加以介绍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新产品来说,功能的介绍尤为重要。例如,家用微型摄像机、超薄太空防寒服以及药品等广告,最好都要把商品的功能介绍给消费者,以便于消费者能充分地认识商品的用处,达到广告说服的目的。 (2)介绍产品的抽象功能。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某种商品的具体功能可能与其他竞争品牌没有两样,此时仅介绍商品的具体功能就缺乏说服力。而从商品的抽象功能着手,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说服效果。例如,对于化妆品,广告中可以着重介绍它能增加人的魅力或吸引力;对于服装可以宣传它能够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对于其他商品,可以把他们说成是表达“爱情”、“尊敬”、“友谊”、“孝心”的信物。在进口酒的广告中,只要大家认真地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在酒的抽象功能上花功夫。例如,马爹利酒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口号“饮得高兴,心想事成”,就是产品抽象功能的诉求。让人讨厌的脑白金广告,之所以产品仍有较大销路,其原因就在于该品牌的系列广告强调了脑白金作为一种“礼品”的功能。

(3)介绍他人由商品所得到的好处。

飘柔洗发水的电视广告基本上就是采用这一策略。该产品的一则电视广告通过演示航空小姐使用飘柔后,头发变得柔顺、光滑、易梳,以此来吸引年轻的姑娘们。许多化妆品广告都是采用这种手段。工具性的商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广告倍增说服力。

(4)介绍或承诺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好处。

霍尼克(J.Hornik)1980年对印刷广告的研究发现,读者偏好在语言和插图上强调消费者利益的广告。他因此认为,将利益清楚地描绘在标题、插图和文案中的广告是最有效的。奥格威在谈论怎样创作高水平的广告时也曾经指出,“你最重要的工作是决定你怎么样来说明产品,你承诺些什么好处”。在他所创作的成功的广告中,有许多广告就是采用承诺这一方法的。例如,在多芬(Dove)香皂广告中,他采用了这样的承诺:“使用多芬洗浴,可以滋润您的皮肤。”

(5)强调产品是给具有某种想法及价值观的人所用的。 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广告中对商品进行市场定位。它是一种借助于消费者对商品个性的认同,从而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手段。例如,在当今环境保护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如果把你的商品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那么很可能就会得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青睐。

(6)强调商品具有某一特点的重要性。

有些商品的属性是每一种竞争品牌都具备的,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各种品牌商品的广告都不愿意对这一属性加以介绍。因此,如果你的产品广告率先加以介绍,就会使你的产品处于先入为主的地位。

例如,在别人都在介绍洗衣机的全自动功能、洗涤量大时,你的广告说明你的洗衣机省电往往会更有说服力。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曾经以其他航空公司都具备但都没有介绍的安全措施为广告诉求重点,结果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大众轿车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曾以系列广告突出强调售后维修服务的方便性,其中一则广告的标题是:“全国超过200家维修站——即使你远在天边,上海大众的优质服务都近在眼前”。

(7)强调商品在某一方面性能的极端性。

例如,美国国际纸业公司的一则电视广告,为了表现纸板硬度的极端性,特地在一个峡谷上用纸板架一座桥,然后将一部卡车开过去;另一则由奥美广告公司巴黎分公司制作的“超级强力胶三号”电视广告,在强调产品的性能时,将一位播音员的鞋底涂上强力胶,然后将他粘在天花板上,并由这位播音员倒悬着念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奥格威自己最引以为豪并成为广告界经典之作的一则汽车广告,也是在巧妙表现某一特性的极端性上取得成功。其广告标题是“在时速60英里时,新罗斯—罗伊斯汽车的最大噪声来自车上的电子钟”。

2、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坏的评估。

产品推入市场之后,可能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或受到冒牌商品的不良影响,造成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良的认知和态度。对此,广告就要针对消费者的坏的认知进行反驳,以改变他们的消极态度。当然,如果产品的确存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麻烦,那也不能回避问题。

(二)通过广告态度影响品牌态度

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具有情感迁移作用,好的广告态度有利于良好的品牌态度的形成,坏的广告态度也可能导致不良的品牌态度。所以,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制作令人信服、令人喜欢的广告也十分重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要使广告令人信服、令人喜欢,主要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信息本身是否有说服力,依赖于:

(1)论据的特点。包括论据的易懂度、论据的多少和论据是否有力: 第一,论据的易懂度。

早期的说服心理学认为,说服的关键在于论据的学习,任何材料如果能让消费者学得又快又多,自然都能增加这些材料的说服力。在广告这一说服性传播中,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学习都不是很在意的,学习的动机也不强,而且有些广告信息的呈现转瞬即逝。因此,如果广告信息太复杂太困难,就可能使消费者不耐烦而放弃学习。所以,要增加广告的说服力,广告所提供的论据就要简单明了。

第二,论据的多少。

在刑事案件侦破和法庭辩护中,一般来说,你能提供的事实材料越多,对你的论点就越有利。换句话说,你的证据越充足,你的论点就越可能成立。纽约大学零售学校的爱德华(Edwards)博士说过:讲的事实越多,销售的也越多,一则广告成功的机会总是随着广告中所含的中所含的肯定的商品事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不过,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论据的多少固然重要,但是论据本身是否有力也相当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论据多而有力,那么广告的说服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广告提供了很多无力的论据,这不仅不会增加说服力,反而可能削弱广告的说服力。所以国外的许多广告都喜欢运用独立研究机构提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产品的优点。

第三,论据是否有力。

强有力的论据比弱的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对此人们似乎已经毫无异义。然而弱的论据是否也具有说服力呢?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广告的关心注意程度,即卷入程度。佩蒂等人1983年关于Edge剃刀广告的研究表明,当广告论据有力时,不管消费者是高卷入(高度关心)还是低卷入(不太关心),广告的说服效果都比论据无力时的说服效果好。当论据无力时,消费者的高、低卷入状态对广告的说服效果则产生很大的影响。低卷入时说服效果好,高卷入时说服效果差。

(2)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

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一致,另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反。当消费者所持有的态度是前一种时,广告所起的就不是说服的作用,而是强化消费者原有态度的作用。此时广告只要提供更多的新的、正面的证据即可。而当消费者所持的态度是后一种时,广告的说服就变得相当困难。此时,如果你的广告纸提供有利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必须非常强有力。通常情况下,你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手段,第一是双面论证的办法(参见本章第五节);第二是利用有影响力的人物来推荐、介绍产品,造成消费者的认知紧张,以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态度。 (3)论点呈现方式。

在一则广告中,有时要包含许多论点,这些论点有的很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则是反面的。那么这些论点究竟如何呈现,是明示或隐含其中,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

图4—3—16 高、低卷入与强弱论据的相互作用

第一,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发现,刺激的先后呈现顺序不同,记忆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最先呈现的和最后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最佳。而当两个刺激先后呈现时,先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比较好。关于说服的研究则表明,把最有力的论据至于最后,当时的说服效果更好。然而从消费者实际接触广告的情形来分析,一则广告如果消费者只读了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通常是最前面的部分。

鉴于上述分析,有因为广告的说服效果通常要在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体现出来,所以消费者记住重要的论据是达到广告说服效果的一个关键。具体而言,如果广告中要呈现一系列论点,最好依论点重要性顺序呈现。

第二,正反论点的呈现。

在广告说服中,有时要用到双面论证这一手段。关于双面论证手段的使用效果及方法,在本章第四届节将作专门的介绍,这里就正反论点的呈现顺序加以探讨。

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已经发现,在交谈开始时,有意地先暴露一下自己的缺点,会给人诚实的感觉。广告愚弄双面论证时,反面论点一般是次要的或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而且往往是点到为止。因此,在正反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上,先呈现反面论点,然后呈现正面论点,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结论的呈现。在传播说服中,结论呈现好,还是不呈现好?对于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曼德尔于1952年的研究发现,告知结论的受试组,改变看法的人数要比自己得出结论的受试组的人数多一倍。然而,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认为,让受试者自己得出结论效果较佳。

呈现结论可以给消费者明确的暗示,但是当信息来源不可靠时,受众可能会拒绝接受结论。另一方面,如果问题十分简单,受众的智力水平比较高,受众就会讨厌别人向他或她解释这些简单的事情。此外,呈现结论有时也会限制了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被接纳性。如果一种产品在宣传上大力鼓吹它是为年轻人设计制造的,这种过分的强调就可能将其他年龄、喜欢该产品的人排出顾客范围。有些暧昧性的产品宣传反而有助于产品广泛的市场主义,并使新产品更自然地被运用。因为它允许许多人按自己的意愿使用产品。 呈现结论一般比较适合于下列情况:第一,复杂、专业化的产品;第二,产品拥有单一而明确的用途;第三,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商品知识的消费者;第四,不会导致高卷入的广告或产品。

2、信息来源的说服力。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来源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已是众所皆知的事实。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来源有助于提高广告传播的说服力呢?

(1)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一般而言,来自可靠信息来源的信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相反可信性差得信息来源所传播的信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举个例子来说,医生和护士分别向你推荐药品,通常你更容易接受医生的意见,这是因为医生比护士有更高的可信度。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与信息来源的经验和权威有密切的关系,信息来源的经验越丰富、威望越高,其可信度也越高,说服力越强。不过,信息传播背后可能有的目的也会影响信息来源的可信度。社会心理学家对法庭辩护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律师或罪犯,当他的辩护仅仅是为了维护个人私利时,说服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他的辩护可能有损于他的私利,他的信誉就会上升。

(2)信息来源受人喜欢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时会比较听信对方的话。所以利用受人喜欢的人物来介绍产品,可以增加广告的说服力。信息来源能否被受众所喜爱,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来源外貌的吸引力。外表长得相貌堂堂的人,往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许多研究者发现,一般人对长得好的人的评价要比长得不吸引人的人高。不过,长得很帅或很美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臭皮囊或花瓶,人们对其人格的评价不会太高,但仍然会喜欢他或她。卡波雷罗(M.J.Caballero)等人1989年的研究也发现,身体的吸引力对于购买产品的意愿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二,来源与说服对象的相似程度。许多研究者证实,当两个人之间有越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的相互喜欢程度越高。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年龄、地位,均可以使双方增加相互吸引力。也就是说,产品的代言人最好能够的认同,这样代言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第三,来源于说服对象的熟悉程度。熟悉会引起喜欢,这在第二节中已作过讨论,这里不复赘述。

(3)信息来源的意图。

当信息来源的意图是通过信息传递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即为自己好时,信息的说服力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信息传递的目的是服务于受众,那么,信息的说服力就会加强。广告一般被看作是为广告主服务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心理防御,说服力下降。公关新闻报道以及一些非常规广告形式的广告,尽管目的仍然是为所介绍的企业或品牌服务,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说服效果往往会比较理想。

3、广告表现形式。

研究发现,那些娱乐、活泼、欢快的广告都能让人喜欢,但广告与被试的关联、对被试的意义则是影响人们是否喜欢广告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利用一定的手段(如名人)将广告与受众或受众的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幽默、诙谐的广告表现手法,展示优美的画面与音乐等,让受众喜欢广告,也是广告主说服受众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国外的电视广告主要是通过广告表现形式而不是信息来说服消费者的。施德曼(D.M.Stayman)等人1989年研究855条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指出,几乎一半广告被分类为温暖的或有趣的、愉悦的。

(三)直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这种做法来源于经典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理论,即借助于广告的重复,建立商品与某种特定情感的联系。许多啤酒、饮料广告都采用这一手段。例如,国外的“百威”啤酒曾在广告中,把一个人的工作及高品质精巧技能与百威啤酒联系起来,企图通过这一主题的大量重复,去说服消费者,只要激发了“对工作岗位的骄傲”,就同时激发了对百威品牌的欲望,这类广告通常称为感性广告。

(四)通过企业形象来影响品牌态度 在人们的思想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种概念根深蒂固,并影响着人们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特别是当人们对某人或某物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根据其来源做出评价或态度反应。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糟糕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好子女”,“糟糕的工厂怎么能生产出好产品”。所以说努力塑造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公关新闻报道

对企业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广告的目的就是说服消费者,消费者在接触广告时存在着心理防御,因此说服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公关新闻报道则不然,企业或品牌信息的传者是报社记者,而不是企业本身,受众比较相信报道,说服效果较为理想。所以,尽可能地利用公关新闻报道是建立良好企业形象或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海尔品牌是靠冰箱起家的,海尔空调在我国的空调行业中属于后起之秀,但是据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2001)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城市421名消费者的调查,在消费者心目中,海尔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牌,而且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牌(见图4—3—18)。

图4—3—18 国内最受欢迎的空调品牌

无独有偶,一项关于空调品牌的软性文章(公关新闻报道)的统计资料表明,海尔空调报道的数量仅在2000年8月份就多达253篇,远远多于其他品牌的报道数量(见图4—3—19)。虽然仅凭这两组数据不能肯定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有理由相信,大量的软性报道对于消费者喜欢海尔品牌是极其重要的。

图4—3—19 2000年8月份空调品牌软性文章数量

(六)赞助

NBC对1992年奥运会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赞助者的公司形象获得可以测量出来的正面效果。康沃尔(Cornwell)等人2001年利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明,赞助能够为赞助公司提供价值,但赞助产生的价值依赖比赛的数量和赞助活动有关变量,最重要的是赞助者与事件的匹配。类似的研究还通过公司市场价值的改变来评估赞助活动的作用。研究以27家正式宣告赞助1996年夏季奥运会的公司为对象,研究资料表明,获得赞助奥运会被投资市场看作是一件利好的事件。无论如何,批评奥运会赞助是没有根据的。

赞助不仅影响企业形象,也影响消费者对公司的态度和购买意图等。哈维(B.Harvey)2001年认为对于食品广告主来说,赞助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consideration set)、购买意图和品牌知觉。对于汽车制造者来说,赞助也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

在赞助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与广告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不同。奎斯特和汤普森(P.G.Quester & Thompson)2001年采用实验方法对赞助艺术事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出席事件赞助前后对赞助者和赞助活动的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出席赞助活动的被试欢迎赞助,感激赞助在促进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出席赞助者中有更多的人认为赞助活动是在浪费金钱,更多的人宁愿看到将钱投到体育运动上,也不愿意看到投到艺术赞助上。

第五篇: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2、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方面。认识(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4、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人称为“心理学之父”

6、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7、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8、心理学的人物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9、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描述。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描述通常是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10、解释:该任务的功能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理和机制是什么。

11、预测:心理学中的与测试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12、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控制以为这通过一定手段或者方法使心理与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1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学习的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学习高等教育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得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把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含义:在心里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缩微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2、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出现、已有心理和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与消失。

3、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实在婴幼儿期之后得发展中。

4、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5、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则青年期的开始。

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6、青少年期分为: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相当于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相当于大学阶段。

7、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预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8、佩里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得看法是非此即彼的。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2、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收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景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3、约定型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既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9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1、 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2、 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识。元认识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做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10、

一、大学生友谊的发展

大学生友谊的发展歌德曼总结的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

1、陪伴。青少年朋友间有很多的相似处,他们有更多的共处时间,愿意协作活动。

2、放松。青少年与朋友度过快乐的时刻。

3、工具性支持。青少年从朋友处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援助等。

4、自我意向的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慰藉和反馈有助于青少年保持积极得自我意象,获得自我统一性。

5、社会比较。青少年通过朋友的可以确定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明确行为的适当性。

6、亲密。友谊关系是一种充满深情的、彼此信赖的友好关系友谊双方可以自由表露自我,,彼此分享秘密。

第三章:大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1、 胆汁质(李逵)、多血质、粘液质(有条理冷静的工作)、抑郁质(林黛玉)

2、 教育学上任何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⑵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⑶气质与职业指导

⑷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胆汁质、抑郁质

3、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4、格与其他个性品质是不同的,它是由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形成的反应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外向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向型性格,独立性多于顺从型。

6、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7、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自学、表达、操作、适应、创造能力。

8、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智力的三元里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9、 滕伯格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的测量:常用智商IQ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监测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实际年龄之比,公式: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

10、学生的能力差异表现在:⑴能力的类型差异一般能力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力等⑵能力的水平差异

11、⑴、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⑵、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

1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3、学习风格的心里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14、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

场依存型:较多的依靠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环境中区分食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15、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相信自己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其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

16、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过敏性焦虑不是因为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1、 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⑴角色认知阶段(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知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⑵角色认同阶段(通过亲身体验接收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⑶角色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心理需要)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多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教学组织能力

2、 教学认知能力

⑴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

⑵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⑶教学设计能力

⑷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3、 教学操作能力

⑴语言操作能力⑵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来具备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训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⑴澄清阶段⑵模拟阶段⑶联系阶段⑷提示阶段

2、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⑴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⑵能够高效率的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⑶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五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四个方面:

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

第二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

第三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第四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做学习。

2、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4、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⑴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自学就成了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⑵、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1、 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

2、专业课阶段

3、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⑶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⑷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6、桑代克是联机理论的创始人,1896年在哈佛用小鸡做实验,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

7、 通过不断的“常识错误”而实现的。

8、 桑代克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9、 社会学习分析中控制观察学习的组合过程:

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10、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1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12、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中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

根据迁移层次的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前移、纵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普遍迁移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对另外具体内容的学习的影响。

13、形式训练说: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14、贾德提出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在1908年所做的著名“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经典实验。

15、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论述: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

二、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人物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一般来讲,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大学生学习动机得特点:多样性、发展性、简洁性(简洁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社会性、职业性

3、成就动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默里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曾特别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

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5、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

6、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和行为: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就是她的“期望原理”

论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四、主义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五、适当的开张竞争活动

六、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七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较“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化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机能。

2、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3、 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认知过程中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且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概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者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论述: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一、动机激发策略

首先,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

再次,使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

二、注意选择策略

⑴、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

⑵、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

⑶、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

三、复述策略

四、意义构建策略

精加工是指要求学习对要学习的材料做精细地加工活动。

笔记技术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概括语和结构提纲等活动。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

⑴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⑵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

⑶加强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联系

⑷提高课堂提问一数,多提指向知识结构的问题。c

第八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

2、 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 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分三个基本阶段: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4、 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论述: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

二、教会自我监控

三、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学会反思

四、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

五、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

六、长期教学

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1、对问题的理解有三个成分是公认的:

1、给定:指问题的的初始状态;

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

2、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要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问题,它可以保证问题得以解决,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实现;启发式以一定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搜索解决问题,这类策略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

3、创造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4、心理定势: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者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5、 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一、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

二、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

三、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四、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五、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

六、愿意花费事件分析问题;

七、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6、 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时,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7、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辫的一种激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这是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

8、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

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让与会者畅所欲言;

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完善最佳方案。

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让与会者都有机会发表意见;

4、追求与众不同、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使与会者在自由与安全的气氛中交换各种设想。

论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一、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活区有关领域的知识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

3、培养科学试验能力

4、 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

1、确立目标和意图

2、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

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5、确立创造的信念。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3、 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

4、 开展丰富多采的竞赛活动。

第十章 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1、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2、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并支配行为的表现。意志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行为倾向。

4、道德行为是指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6、大学生品德修养方法:

1、学习;

2、立志;

3、躬行;

4、自省

第十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适

1、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2、群体的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非正式全体是指以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执行一定社会功能的群体。

3、大学生班集体除以上特征,还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

2、同一性

3、独立性

4、开放性

4、群体心理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制约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一起工作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制约作用。

二、从众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6、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团结友爱、平等互助

二、理想色彩浓厚

三、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7、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时空接近性

二、台对相似性

三、需要与个性的互补

四、个性品质

8、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

1、 认知上的偏差A、晕轮效应B、刻板印象: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C、角色固着: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

上一篇:证书挂靠合同免费下一篇:自强之星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