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渗透德育

2024-04-15

职业教育渗透德育(精选9篇)

篇1:职业教育渗透德育

怎样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之中,当然应该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其中,占据着学校工作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历年来的各科教学大纲也明确强调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数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也可结合教材,通过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十册《圆周率》一节时,圆周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课前准备的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进而我引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穿插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及光辉事迹,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同时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使学生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编写故事例题

教材中的一些例题虽也具有德育教育思想,但不明显。因此,我就在不改变题型模式的情况下,把它改编成一个个趣味小故事,使学生在趣中动脑思考,乐中求知,同时又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已知圆和半径或直径,求圆的面积这一类型的应用题时,我把例题改编成这样的形式:爸爸要砌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花坛,可爸爸对圆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你能帮爸爸算一算修这样一个圆形花坛需要占多大的面积吗?通过这道例题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做,更重要的使培养了学生的助人为乐品质,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从现在起就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贡献。再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中,附小学校四年级同学做了45件好事,而我们五年级同学做了60件好事,请算一算,五年级同学做的好事比四年级同学多几分之几?把学生生活中的事编成一道道有关的数学故事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惊喜程度自不言而喻,学习兴趣自然高涨,教学效率也就随着提高,同时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利用数学作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外,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般情况下,数学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渠道相对于语文学科要少一些。由语文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日记、作文等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受到启发,我就想在数学上是否也能采取类似的措施呢?后来,我就针对学生的作业,并结合课堂听讲情况,在作业上采取了与批改作文、日记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和在数学作业中给学生评价语等方法。如对作业做得较正确,书写又较规范的学生,我就给他加油,望他继续努力——“太棒了,继续下去,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若某些学习较吃力的同学,经过自己努力,作业比前次有所进步,我就及时鼓励他——“进步真快,加把劲,一定会更好”。若学生作业较以前有所退步,我就尽量找出其作业中的优点,先扬后抑,如——“书写这么流畅,若再提高正确率,会更优”等等。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把每天自己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和不足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弊端消失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不见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一些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进行审美教育 美学素质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极重要的因素。在德育大纲中明文指出:“美学素质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极重要因素,结合有关学科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课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教具,既有利于帮助教师讲授,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审美教育,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小学数学第十册中的圆、轴对称图形、圆柱体和圆锥体等都可以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感受美。再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在学生进行课堂作业时,放一些比较悦耳动听的轻音乐,渲染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情感教育方法。

总之,数学教学和其它各科的教学中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认清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教书又育人。明确教学目的,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有目的、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职业教育渗透德育

一、感知数学,培养学生的美感。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美。在数量关系和图形之间,在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逻辑和解题技巧上都表现出简洁的美。它的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思考,由探索而生趣、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使学生始终感到“学犹不足,唯恐失之”。从而如饥似渴,孜孜不卷地寻求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时,对数学美感的追求,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的动力来源之一,数学美的方法是数学创造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美感,能使自己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追求数学美中,也渗透了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情感升至追求人生美、世界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二、体验数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数学由于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因而教人诚实和正直。M·克菜因所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获得知识的最完善的内涵”。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数学家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数学中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坚持原则,忠于真理,个性和谐,心胸坦荡,充满自尊、自信、自爱和独立的人格。

勤奋、自强,是对数学真理追求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的人格特征。数学不像音乐、文学那样容易让人入迷,数学学习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数学并不是既有知识的汇集,数学发现,发明过程中需要数学家大胆的猜想、探索、不懈的努力,凝聚了数学家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了人们的探索、求实的精神品质。

严谨、朴实,是数学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数学中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和轻率行为,一点粗心也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养成缜密,有条理思维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中的定理、规则是进行数学证明的法规,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法规等。

三、构建交流平台,开创民主的管理环境。

新课标下,教学作出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要想完成好,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忪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于向学生和教师表达自己获取的信息,要结合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于其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品质。同时,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也利于学生从倾听他人思想,发现问题,引导探挖、寻求真理,乐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品质,由点的结合而全面形成团结合作、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

现代教育观指出,不会与他人合作的不是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差,与集体合作的意识不够,易培养学生的自私心理,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既主张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更强调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教材中某些问题靠学生个体是很难完成的,需要靠各小组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教学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品质,为班级的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篇3: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探析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德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德育中实施有关生命的教育, 引导中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 理解生命的意义, 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概述

(一) 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 (life education) 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作为应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 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1979年, “生命教育中心”在澳大利亚成立, 生命教育的概念逐步明确化。

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中小学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认识生命, 珍爱、关怀、欣赏和敬畏生命, 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 生命教育的内涵

1. 认识热爱生命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中学德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的教育,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形成、成长、衰老、死亡等知识, 引导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苦与甜是辩证存在的, 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与甜。

2. 欣赏尊重生命

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轻视、蔑视任何个体的生命。德育工作者要教育、引导、协助学生去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 告诉学生如何去尊重生命, 教会学生用爱去经营生命。

3. 珍惜敬畏生命

许多人认为得到生命是轻而易举的, 完全没有考虑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 更有人把生命当儿戏。这是他们缺乏敬畏生命意识的表现。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死观教育, 注重情感教育, 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 培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 社会的发展呼唤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

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让不少中学生迷茫、无奈和消沉, 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忽视引导中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中学生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对生命价值的怀疑与蔑视。

(二) 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需要。

中学生的德育状况,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学德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有利于激发中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发图强的志向;有利于培养他们勇敢、自信的品格;有利于增强广大中学生应对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三) 这是德育本质的决定性要求。

德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是德育的载体, 没有生命, 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 德育自然也会落空, 要改进中学德育, 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四) 这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迫切需求。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落后于心理发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决定了中学德育必须渗透生命教育, 对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 使其向积极的、健康的方向转化。

三、中学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 观念意识淡薄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生死的问题, 其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我国大多数学校均未把生命教育课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中, 生命教育还未得到学校的重视。此外,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不足, 对生命教育的开展往往持消极和无所谓的态度。

(二) 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生命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研究层面, 实际操作性不强, 流于形式。不能操作, 也就不能实施;没有针对性, 也就没有效果。

(三) 实施主体不明确, 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由于师资的短缺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 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不明确, 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施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社会普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忽视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没能为他们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 吞噬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四)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引导者, 就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但大多数学校没有重视对师资的专业化培训, 缺乏“高、精、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本身就缺乏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那么德育的实效性肯定不尽如人意。

四、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 以德育为主体, 渗透式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也即心灵教育, 是感染灵魂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式与渗透式教学来实施, 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体验活动, 让学生参与表演, 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人物的各种情绪, 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 达到情、意、行的完美结合, 从而感悟生命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理念, 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远景, 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 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 培养高、精、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 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 提升教师的内在素质, 尊重学生, 关怀学生, 赏识学生, 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积极的、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三) 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哲学上讲,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遵循规律, 违背规律必然遭受惩罚。青少年成长的自主性要求教师必须尊重他们, 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性, 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规范他们的生活, 使他们服从安排。只有在开明的、自由的环境下, 中学生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健康的发展。

保尔·柯察金曾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 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要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珍贵, 体验生命的快乐, 品味生命的幸福, 做学生生命成长的领路者、促进者, 和学生一起成长。

摘要:生命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中学德育的一个空白区, 在中学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内涵、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出发, 分析目前部分中学生命教育缺失的情况, 从而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 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程红艳.寻找元基点——生命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 2002.4.

[2]邓涛.教育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 2002.16.

[3]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04.12.

[4]徐亚芬.中学政治课生命教育要义浅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4.3.

[5]陈丽芳.浅谈生命教育[J].教育艺术, 2009.6.

[6]简虎.中小学应加强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 2004.4.

[7]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J].教书育人, 2003.1.

[8]刘世漪.珍爱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 2005.5.

[9]高锦泉.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论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10.

篇4:在武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武术教育;德育思想;渗透教学方法

一、武术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体育项目和技能的训练,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但是,在体育教育中,仅仅进行简单的动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体育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在武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帮助学生建立武德,培养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懂礼、知礼良好习惯。武术中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不断规范自身的武术行为和思想,在武术的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强调纪律性,强调自我的约束性。为学生的武术学习提供思想上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坚强的意志。

二、武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加强武德教育

武德是武术的道德准则,从古至今,武术学习者在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中不断吸取和积累智慧,积淀了浓厚的武术文化和武术道德准则,在武术行为中规范习武者的道德,提高他们的武术修为。大多数人习武仅仅是为了强健身体、防身自卫,所以在武术学习中更多关注的是武术动作的训练,往往忽视武德修养的学习。其实,在武术学习中,对于习武之人来说,更应该注重修身养性,以德润身。在武术教育中,应该参照传统的武德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爱国、爱党、爱人民,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和团队意识,学生在武术学习中要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

武德教育,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的进取向上精神和吃苦耐劳、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品

质。在武术教育中,要了解武德的形成过程,制定明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武德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武术的学习,懂得武术中的各种道德礼教,学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武术言行,时时处处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在武术道德教育中,也要加强奖惩力度,奖优罚劣,树立武德标兵,弘扬中国优秀的武术传统文化。

三、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武术教学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质,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练习,能够不断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和学习武术的动力,同

时在武术的竞技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享受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快乐。武术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器械练习以及竞赛表演的每一个过程,感受武术的魅力。为学生营造有利的武术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融入集体的环境,享受同学之情,享受武术带来的幸福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德育教育化为生动的动作训练和武术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的—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自然流露出学生的真实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的特质和思想感情能够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这些真实的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在教育中抓住重点,依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在武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好的德育教育学习环境。如讲一些历史上的武林英豪,使学生受到历史和英雄豪气的熏陶,接受历史的洗礼,更深层次地挖掘武术的内涵。

四、注重武术教育中德育教育实践

武术教学同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不管是动作的练习,还

是理论的讲解,亦或是武术的各种竞技。在武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重视德育的实践,将真实正确的指导思想植入学生脑中,让学生时时刻刻铭记思想准则,规范自身行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高度。德育教育实践要结合武术课程的特点,在教育中深入具体的武术教育和传统的武术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领悟武术的精华,自主进行武术思想的研究,在武术活动中形成武德,树立良好的品质。

德育教育要想真正渗透武术教育,首先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在武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要了解德育教育在学生思想方面的指导意义,改变传统的武术教育思想,既要保持武术强身健体的功能,也要对学生进行武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懂礼、知礼,建立良好的武术修养,加强学生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以正确的武术思想引导教育学生,以良好的道德行为标准规范学生的行为,才能让他们以正确、端正的态度学习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我国的武术精神,将我国的武术真正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鮑宇,郝焕权.关于在体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5).

[2]鲍亚伟.加强高校体育课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和谐思想[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4).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区体育运动学校)

篇5:美术教育德育渗透探究

美术教育德育渗透探究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要使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培养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作 者:黄惠惠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师范学校 刊 名:艺术探索 英文刊名:ARTS EXPLOR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职业教育渗透德育

文/于静

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班级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个角落会传情、启智。把“每一堵墙”变成“无形的导师”,让“每个角落”成为“文明的源泉”,让每间平凡的教室成为无声胜有声的教育风景线。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风气,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名人名言以及班训等室内环境的布置。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认为,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激励功能。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而在新港中学,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够是“大而空”的、高要求高素质;而应该结合本身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学校实际的情况,建设一些实际、实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我就八年五班班级文化的建设作了如下实践。

一、思想文化的建设。

在学校教育中,无法接触更多英雄人物、国情教育基础等实际东西的陶冶,所以,只能从小处抓。例如:我们的班风:让爱驻我班,班训:生活开心、学习细心、交友真心,明确指出班级的建设目标是“做最好的自己”。

二、环境文化的建设

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强。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应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发动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剪画、贴纸画、书法作品及写生作品来点缀教室、装饰教室的四周。②长期展示优秀作业、优秀手抄报,并划出一定的展示栏。③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学习成才类的内容)等。④张贴班级的口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存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如“赛故事会”、“赛诗会”等等,使得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忙碌中收获快乐。期初布置楼道是个繁忙的工作,特色创建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那几天,我和同学们一起,画呀,剪呀,贴呀,发现需要补充的内容,立刻动手做。做好一样就贴上墙,接着再做下一个。同学们或挥毫泼墨,书写励志人生;或饱蘸激情,描绘幸福生活;或充满童真童趣;或散发艺术芬芳……收获是快乐的,这是孩子对我工作肯定。每当看见孩子们驻足观望楼道文化的时候,我想着:忙碌也是快乐的,他们给了我更多的信心。

三、学习文化的建设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甚广。一般说来,学习风气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严谨、进取、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将要求具体化。如具体要求作业情况;具体要求上课注意事项;具体要求平时自主学习情况,每个学习的细环节都做到细要求,使学生能够有章可循。

篇7: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总结1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主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结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例如在学习园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1500年前的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有关事迹,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再如:教学“时、分、秒”时,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脉搏、读书、写字、跳绳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练习也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们对于练习总是兴趣索然。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喜爱游戏,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如何提高他们的兴趣并保持住他们的兴趣,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有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寓教学与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让孩子们始终在心情愉快地情况下练习。例如在低年级口算练习中要常采用游戏练习,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开火车,接力算,夺红旗,摘苹果和分组抢答比赛等都是不错的形式。强化记忆,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次,要在孩子们产生厌倦情绪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师可以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古人刻苦学习,努力读书的故事,让孩子们慢慢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使德育理论具体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采取转化法。

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和圆的周长以及圆柱圆椎的体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教学正、反比例的知识时,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些都是运用转化法能达到的。

2、采取对比法。

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不光以教材为基础,还要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及德育活动,使之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把我国以前和现在警醒比较的题,通过对比法让学生有所感触,如:教材中80年代一座年产钢6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25000个工人。可补充新资料:90年代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4000人,使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进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采取联系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时,练习中,我要求学生们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北京和台北之间的图上距离,算出实际距离。使孩子们了解北京到台北的实距距离与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差不多远。我在此结合台湾的局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一节数学活动课《节约能源》可以联系自然知识——能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三、结合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六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使学生了解到随着城市的发展,车辆数量的巨增所涉及到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实际问题,让他们提出解决方案,提出建议。通过调查使自己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摄取有关信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五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四、结合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培养学

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要注意循序渐进,又要贯穿始终。例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数学教学每一环节,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职业教育渗透德育

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的状况来讲,主要是将德育渗透在了新课程教学中,借助两者的彼此推动来实现教育目的。本文拟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将德育渗透在新课程中的必要性,然后阐述具体的渗透策略,以求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及德育的顺利实施。

一、中等职业学校将德育渗透在新课程中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发展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致使其在走向社会之后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中职学校为了全面地完善自身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近几年来逐渐开始将德育渗透进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对德育及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下面就阐述一下中职学校在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首先,专业教育与德育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全面推动同步发展。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摆正其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专业教育的必要保证。然而,单纯的德育又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道德说教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接受教育,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教师将德育渗透在新课程教学中则为德育提供了一定的教育载体,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德育的顺利实施。

其次,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状况及德育接受状况都急需一种能够将两者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而中职学校所面对的生源,则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且不喜欢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校专业教育开展的难度。而且,正是由于必要的文化素养的缺乏和对于各种行为辨别能力的缺失,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致使口吐脏话、吸烟酗酒、沉溺网络等问题不断出现,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中等职业学校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 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与德育的切合点

中职教师若要将德育全面地渗透进新课程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找寻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切合点,然后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来开展具体的渗透教育。以中职学校的政治教学为例,政治课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将德育渗透进课堂中使两者结合开展,能够极大地促进两种教育的相互推动,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育模式。一方面,政治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职业道德、法律以及心理健康等知识时,可以用学生所学专业涉及的特定德育职业案例对于某些道德、心理素质、法律法规的要求,来引导学生接受政治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经济、社会与政治部分的内容时,还可以将德育拓展到整个国家范畴中,通过讲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及经济所体现的国家的道德状况等,帮助学生了解当代职业对于其德育素质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理解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达到对于德育的接受。

2. 充分发挥教师魅力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及德育中都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必须以自身魅力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及生活中,注意自身端庄、大方的仪表以及良好的谈吐修养,并且着力在教学中表现出自己对于职业的热爱及敬业精神,努力在各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然后再通过与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表率作用予以认可,并自觉在行动中落实。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以正确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及德育知识的学习。再以中职学校的政治教学为例,当前的中职学校政治教师正在全面地开展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素质相结合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推荐本班级中的优秀的道德榜样,或者是带领学生去做义工等,来帮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这些实际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事例,实现对道德水准的深入把握。

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两个方面知识能力的有效获得,还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教育及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应当着力采取措施以推动德育在新课程中的渗透。

篇9:在物理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在德育大纲的实施途径上又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与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事实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根据上述精神,本人在近几年的物理教学中,认真探索德育渗透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此浅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德育教育过程是随着学生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悄悄地、点点滴滴地注入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积累起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效果和作用是巨大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进行爱国情感熏陶

讲授各文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配置课本前页的彩图和插图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例如:利用图像再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那万众欢呼、激动人心的情景,学生也为之激动,引起了极好的感情共鸣。这些重大事件,学生耳闻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两弹一星”、奔月工程、神七上天 、超导托克马克、激光技术、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0年4月,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的事实,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拥有研究和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2003年的金秋时节,我国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船首次把杨利伟送上太空,创下了宇宙飞船载人的历史。2007年的金秋时节,我国自己设计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东方红一号、宇宙飞船、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加强。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加倍努力。

二、道德品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点是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学习成绩好又有什么用!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惊世血案的主角马加爵死刑前的对话令人震惊。这一重大事件,学生耳闻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明教育的失败。

三、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如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态度等无疑是一种好的尝试。在讲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电灯的发明,从此人类进入了电的时代。阿基米德在浴室中洗澡,发现身体浸入水中,水就会从盆边溢出,突发灵感:阿基米德定律从此诞生了。这一发现,不仅揭开他苦苦思索的“皇冠”之迷,也是流体力学诞生的庆典。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υ-W的知识教学时;当我们讲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的知识教学时,当我们讲述爱因斯坦狭义、广义相对论的知识教学时,我们可翻印有关爱因斯坦(1879-1955)简介资料。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同时让同学们了解爱因斯坦的崇高道德境界。

例如当我们讲述天然放射现象、衰变、铀核的裂变等的知识教学时,我们可翻印有关玛丽·居里(1867—1934)简介资料。同样是一方面让同学们对玛丽·居里了解的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同时让同学们了解玛丽·居里的崇高道德境界。通过描述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科学推测、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最终发现物理规律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也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打下思想基础。

四、教师树立以身作则的原则,对学生德育教育是最好在教育

古代教育家孔丘說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就是最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很多学校的许多物理教师恰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一样,更多地把道德智慧理解为勤奋地、辛勤地、不浪费一分一秒地献身工作,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究。他们深深地懂得:道德教育只靠灌输是无效的,靠真诚和生命体验才是有效的。

例如:茅盾中学赵惠松老师为了给文科班上好“电容器”一课,到处去买有双金属片的日光灯上的启动器——“跳泡”.。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深地思考。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了态度,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这种教育可以说是迁移默化的,很有成效。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这是时代赋予物理教师的责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美 Edwin M.Bridges及Philip Hallinger《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运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美 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p398。

3、美 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p163。

上一篇:技术专家工作总结下一篇:交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