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控烟管理制度

2024-04-14

物业控烟管理制度(精选14篇)

篇1:物业控烟管理制度

控烟管理制度

为了达到创建“无烟单位”的目标,根据《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在单位控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控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制度的实施,责任明确。

2.本单位职工及外来人员一律不得在本单位所有办公室、会议室、及其他非吸烟区的公共场所等处吸烟。

3.吸烟者只能在设有吸烟标志的固定场所(吸烟区)吸烟。

4.单位职工上班时间不得在本单位吸烟。如有违反规定者,将按照《控烟考核评估奖惩制度》进行惩罚。

5.不得接受来访者的敬烟,同时告诉外来人员不要在本单位禁烟区域内吸烟。

6.在办公室、会议室、过道、楼梯间和卫生间等处设有明显的禁止吸烟标识,不得设有烟具及与烟草有关的物品。

7.本单位无烟草广告,不接受烟草厂商的赞助和标有烟草广告标志的物品。

8.单位领导、职工、控烟宣传员、巡查员、监督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控烟巡查员、监督员挂牌上岗,经常检查巡视,及时劝阻和纠正违规行为,保持环境卫生,看见烟头、烟盒、烟灰主动捡拾。

9.在本单位内开展培训、讲座、宣传栏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教育工作。

10.本单位职工要掌握控烟的方法和技巧,并能鼓励和帮助吸烟群众戒烟、控烟,使全社区群众的吸烟率逐年下降。

11.把控烟工作长期纳入工作计划中。

12.把控烟工作列入评比内容。控烟办公室定期对各单位控烟情况检查考核,控烟不力的职工个人不得参加文明职工评比。

13.严格执行有关控烟的奖惩制度。

14.参与控烟、劝阻他人吸烟,全体职工人人有责。

15.本制度由控烟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XXXXXXXX局

2020年1月18日

篇2:物业控烟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开展控烟工作,创建无烟医院,特制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控烟管理制度,要求全院职工严格遵守。

1、成立医院控烟领导小组和科室控烟小组。

2、控烟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控烟工作,科室控烟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控烟工作,实行院科二级管理。

3、设立控烟巡查员和监督员。

4、院内落实无烟环境。

(1)工作场所明显位置张贴禁烟标示。

(2)院内所有的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3)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控烟知识宣传。

(4)工作场所明显位置设立控烟告示牌。

(5)院内所有的工作场所禁止摆放烟灰缸。

(6)设立室外吸烟点。

5、全体员工均应做控烟表率,吸烟者带头积极戒烟。

6、全体员工均应参加控烟知识、方法和技巧培训。

7、全体员工均是控烟义务宣传员。

(1)均有义务进行同伴教育及相互监督。

(2)均有义务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控烟宣传。

8、全体员工均负有劝阻吸烟的责任和义务。

9、全体医务人员应掌握控烟知识、方法和技巧,对吸烟者至少提供简短的劝阻指导。

10、在呼吸科设戒烟医生20名,专职医生1名。开设每周5天的戒烟门诊并设立戒烟咨询电话。

11、医院设立控烟奖。

篇3:我国物业管理制度浅谈

毋庸置疑, 由于物业管理所属行业的服务性和特殊地位, 使其在一系列纠纷中始终处于"风暴眼"地位。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地产商与物业管理公司、行政主管部门与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矛盾纠纷, 都或多或少地将物业管理问题牵扯进来。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法规, 维护业主权益, 规避企业风险, 化解物业管理纠纷和矛盾,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创建和谐社会, 成为物业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物业管理的概念

物业管理是顺应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发展而派生的产物。它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 相互作用。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 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 忽视了物业管理对房地产市场的反作用。实际上, 物业管理在国外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在我国, 从深圳开始到目前, 也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是伴着改革开放而出现。在七八年前, 对普通老百姓来讲,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缩影, 成为集居住、服务、经济功能为一体的小社会, 而目前物业管理也已成为我国的新兴行业、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广大群众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物业管理的发展必须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实践证明, 物业业主的自治管理以及受托物业管理机构的专业管理有助于建立多层建筑和住宅小区物业所有人之间的和谐秩序。但与此同时, 我国传统的房屋管理体制和物权法律结构阻碍了市场化物业管理的推行。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将有助于规范物业管理行业, 维护业主权益, 推动房地产市场, 促进城市社区建设。物业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经营服务方式, 它是将各种分散的社会分工汇集起来统一管理, 如清洁、保安、绿化、水电、房屋维修及其他各种社区服务。对每个业主来说, 只需面对物业管理企业一家, 就能解决问题, 而无需面对各个不同部门。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制度, 将有助于规范物业管理行业, 维护业主权益, 推动房地产市场, 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对于物业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队物业进行的依法自治管理和受物业业主委托和选聘的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的专业管理的结合。而狭义的物业管理则是指是指专业组织或机构, 受业主委托, 按合同或契约, 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修缮技术对已建物业及其业主或用户进行管理和服务。狭义的物业管理, 一般包括对房屋建筑及附属配套设备、设施及场地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 对房屋周围的环境、清洁卫生、安全保卫、公共绿地、公用设施、道路养护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 并向住房或使用人提供多方面的经营服务。我国的《物业管理条例》就采用了狭义的解释。

2 物业管理的实践模式以及立法模式

2.1 实践模式

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操作模式, 一种称之为自营式物业管理所谓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 就是住宅小区 (台湾称社区) 的物业管理, 既不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 也不聘请社会上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 而是由楼房业主自己管理。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的最大优势是, 业主基本不用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 也能对普通住宅楼房实行统一的物业管理, 并实现政府要求达到的管理目标, 即对住宅楼房及其设施设备和住宅区内的绿地、车辆实行集中统一的维修和管理, 创建安全、整洁、文明、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种是委托式物业管理即由业主通过物业管理合同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可以对整个小区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管理效果相对要好一些。其主要弊端是:管理费用较高, 很多中低收入居民承受不起。目前许多居住小区物业管理费收缴率较低, 不少中低收入者反映, 买了房改房以后, 交不起物业管理费。这是当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

2.2 立法模式

由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物业管理产生的前提, 物业管理的立法实质上体现在区分所有权的立法当中。境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物业管理法的体例主要有:a.民法模式。以意大利和瑞士为代表, 在民法典中若干条款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关系。《意大利新民法典》的第1117至1139条有下列规定:建筑物共同部分之范围, 共有人对共同所有物之权利, 共同部分之不可侵害性。b.单行法模式。以德国、日本、法国等为代表, 专门制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 其中设专章或专节对物业管理规范调整。1962年4月4日, 日本颁布《有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的第一章第四节为“管理人”, 内容包括:管理人的权限、管理人的选任与解任、管理所有委托规定的准用及区分所有权人的责任等。

比较而言, 民法模式的优点在于, 以民事基本法形式确立物业管理法律制度, 将物业管理纳入民商法的整体调整范围, 使民法典更加丰满和完善;其缺点是, 无法详尽物业管理的诸项制度, 使法律的操作性削弱, 而且物业管理涉及众多的行政管理规定, 无法在民法中一一体现。因此, 认为, 设置专门物业管理立法的模式较为可取。

3 物业管理立法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下的物业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涉及物业区域维修养护、安全防范、绿化美化、车辆管理等多方面公共服务, 而且影响市民工作生活的质量。因此物业管理牵涉多方面关系, 包括房地产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众多参与者, 既有业主、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平等的民事关系, 也有相关政府部门对物业管理企业监督参与的行政关系。在复杂的各种关系中, 通过立法能够明确各方主体———政府、业主、物业使用人、物业管理企业、开发商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 使物业管理有法可依, 避免产生纠纷。

摘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是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 其产生具有必然性。我国的物业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 物业管理在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法律问题。究其原因包括立法上存在诸多不足、业主自治制度不完善、前期物业管理疏漏多等。可见, 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影响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立法。便对我国物业管理制度作了分析和研究, 对如何完善我国物业管理制度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制度,业主自治,物业前期管理

参考文献

[1]何培华.房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4.[1]何培华.房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4.

[2]程信和、刘国臻.房地产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2]程信和、刘国臻.房地产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

[3]夏善胜.物业管理法[J].法律出版社, 2003, 4.[3]夏善胜.物业管理法[J].法律出版社, 2003, 4.

[4]杨育林.房地产案件审判要旨与判案评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1.[4]杨育林.房地产案件审判要旨与判案评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1.

[5]济南时报~2004年购房完全手册[J].济南时报2004-1-14.[5]济南时报~2004年购房完全手册[J].济南时报2004-1-14.

[6]美国.UNIFORM CONDOMINIUM ACT.[6]美国.UNIFORM CONDOMINIUM ACT.

[7]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法学研究 (2003年第1~6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1162/D.[7]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法学研究 (2003年第1~6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1162/D.

[8]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主办.政法论丛. (2002年各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7-1016/D.[8]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主办.政法论丛. (2002年各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7-1016/D.

[9]梁慧星.关于物权法草案. (西南政法大学五十周年学术讲座) 演讲稿, 摘自http://law-thinker.com/detail.asp?id=1782.[9]梁慧星.关于物权法草案. (西南政法大学五十周年学术讲座) 演讲稿, 摘自http://law-thinker.com/detail.asp?id=178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995年1月1日实施.[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995年1月1日实施.

篇4:浅谈小区物业管理制度

关键词:小区物业管理;小型交通工具丢失与索赔

一般认为,物业管理在我国仅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首先发端于沿海发达城市,逐步向内陆地区延伸,在国外,物业管理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国内的物业管理的起源来看,从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20年代,是旧中国房地产业萌芽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房地产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代理租赁、清洁卫生,保安服务等专业性的经营公司,这些专业公司的管理方式正是我国物业管理的早期形式。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业管理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崛起,慢慢自成一体系。2003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物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规范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本文仅就小区物业管理制度与小型交通工具在居民小区丢失赔偿问题简要分析。现有一事实案例:原告梁某诉称,其是居住在某清河园小区的业主。2011年3月8日早晨,其刚买的黑色两轮摩托车在小区门岗室停放时,被他人偷走。事发后报案,认为其作为小区业主与某鑫泰物业公司是服务合同关系,该小区保安在自己当班时未尽职责,因此,要求物业管理公司赔偿损失。被告鑫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辩称:①梁某的摩托车是否被盗仍处于侦查取证阶段。②梁某的摩托车被盗与否,与物业公司没有事实和法律上的联系,更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其双方没有形成物业管理服务法律关系。③如果被答辩人摩托车真的被盗,应有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由侦查机关给予追回。

审理人民法院认为,根据《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且现有证据证明被告对业主的自行车、摩托车提供的服务是“维护相关秩序”,不是一种保管合同。故原告要求被告赔偿丢失8600元的损失没有依据。于是该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 六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

一、驳回原告梁某的诉讼请求

二、案件受理费100元,由原告承担

由此案可带给我们对小区车辆停放、妥善保管及丢失责任负责等多方面民事法律关系问题的思考。

第一,此案中,审理的人民法院根据《物业管理条例》规定,认定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但实际上大部分住宅小区中的业主一般将本小区中的公共管理事物委托给物业公司来管理,由物业公司为整个小区的业主提供公共秩序、交通秩序、卫生、保安、绿化、维修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同时由物业公司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的职责在于通过对小区行使管理和服务活动,使小区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给各业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

这里就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即应该怎样看待物业管理所维护的“公共秩序”问题。倘若丢失一辆车辆算不上破坏公共秩序,那么接二连三,一次又一次的丢失了?业主最基本的财产安全都保证不了,谈何公共秩序的维护呢?因此,笔者认为,当停放在小区里的车辆发生丢失事件时,除了车主与盗车人之间存在侵权的民事法律关系之外,在车主与物业公司之间还存在着是否正确履行合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履行合同义务的法律关系。

第二,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意见(试行)》第三十二条: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有财物保管服务,在发生财物丢失或毁损时,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依保管义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物业服务合同没有约定财物保管服务,但物业管理企业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尽到安全防范义务或未配置应有的安全防范设备,对财物丢失或毁损有过错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小区业主在缴纳一定的物业管理费后,与物业管理公司是没有约定财产保管义务的。但是法律条文所规定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尽到安全防范义务或未配置应有的安全防范设备,对财物丢失或毁损有过错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这里的“在其职责范围内”与“未配置应有的安全防范设备”以及“对财务丢失有过错”,都将成为我们老百姓的思维误区,因为法律并没有明确其所指范围究竟是什么。人虽有情,但法律却是无情的,有些看起来虽合情合理的事情在法律面前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第三,上述案例的物业公司辩称“如果被答辩人摩托车真的被盗,应有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由侦查机关给予追回。”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出现第三人即盗车人的侵权行为导致车辆丢失的损害结果发生,是由于物业公司没有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造成的,物业公司在主观上存有过错。因此即使应该由实施盗车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但物业公司也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而不是像判决结果那样,物业公司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当然,物业公司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物业管理尤其是小区物业管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存在很多弊端,业主权益受到侵害所面临的救济也随之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不断完善相关物业管理制度并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便更好的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岳娜.《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马克力,王磊,罗海艳.《物业管理纠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王崧年,(1987~)性别:男,民族:汉,重庆人,法学法律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学法律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篇5:禁烟控烟管理制度

1.成立由幼儿园班子集体组成的控烟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成员为组员,按照工作分工负责所辖的控烟工作。并下设各班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专用教室负责人等为各班、各室控烟工作第一责任人。

2.幼儿园各办公室、教室、专用教室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不摆放香烟,无烟蒂,教职工在校内不吸游烟。

3.外来人员如有吸烟行为的门卫应及时提醒、劝止,让其知晓幼儿园的禁烟规定。来校的宾客由负责接待的有关老师负责,逐级管理、责任到人。全体教职工在校园内必须谢绝他人敬烟。

4.禁止在校园内设置烟草广告,禁止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体发布烟草广告。

篇6:机关控烟管理制度

一、机关办公楼内所有办公室、会议室、文印室、资料室以及大厅、走廊、楼道内严禁吸烟,来人来访不准相互敬烟。

二、在办公楼及办公室醒目位置张贴禁烟标志。组织开展禁烟讲座,印发禁烟资料,切实加强禁烟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吸烟的同志戒烟。

三、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该科室禁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机关全休工作人员有义务、有责任劝阻和制止他人在公共办公场所吸烟。

四、在严禁吸烟场所吸烟者,本机关工作人员每次罚款30元,并纳入年度所在科室和个人考核评优管理指标,外来人员吸烟,所在科室人员应予以劝阻。

五、为确保禁烟工作落实到位,成立禁烟工作领导小组,由袁康德同志任组长,罗飞跃、周细桂同志任副组长,刘小丽、刘志静、刘潭金、颜卫、雷裕经、唐艳、周丽萍等同志为成员和禁烟劝导员。下设办公室,罗飞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小丽、唐艳同志为副主任。由禁烟领导小组组织对各科室及办公楼内所属单位的禁烟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全面负责机关禁烟工作及禁烟管理制度的执行,确保公共办公场所无烟蒂、无烟灰、无烟味。

篇7:医院控烟管理制度

吸烟有害,不仅会导致多种疾病,而且污染空气,危害他人健康。为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医院”,制定控烟制度如下:

1、医院医院成立控烟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制度的实施。实行院、科两级管理,责任明确。

2、本院职工、患者及家属一律不得在院内所有诊疗区域、办公室、公共场所等所有非吸烟区吸烟。

3、吸烟者只能在设有吸烟标志的固定场所(吸烟区)吸烟。

4、医务人员禁止穿工作服吸烟(无论是否上班时间)。

5、医务人员不得接受来访者的敬烟,同时告知就诊者及家属不要在医院内吸烟。

6、要求在办公室、会议室、工作场所有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不得设有烟具及与烟草有关的物品。

7、院内无烟草广告,不接受烟草厂商的赞助和标有烟草广告标志的物品。

8、院内小卖部不销售香烟。

9、全院控烟监督员(保洁员、保安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经常检查巡视,及时劝阻和纠正违规行为。

11、在院内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

12、医务人员要掌握控烟的方法和技巧,并能鼓励和帮助吸烟者戒烟,使全院的吸烟率逐年下降。

13、把控烟工作长期纳入相关临床诊疗或防治工作中,医务人员能指导患者戒烟和使用戒烟药物、控烟用品。

14、控烟工作列入科室质量管理评比内容。控烟办公室对全院各科控烟情况要定期检查考核,控烟不力的职工个人不得参加文明职工评比,控烟工作不好的科室不得参加文明科室评比。

15、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16、参与控烟、劝阻他人吸烟,全院职工人人有责。

篇8:物业控烟管理制度

一、完善保洁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一) 增强保洁人员工作效率。

上市公司不断完善保洁管理制度, 从公司角度来讲, 需要全面把握员工工作状态, 根据保洁人员的工作特点, 人性化调整工作制度;从保洁人员角度来讲, 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保洁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加强对保洁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激发保洁人员的工作激情, 进而能够提高保洁人员服务意识及工作效率。无论是制度的完善, 还是工作方式的改进, 都是以集体利益作为出发点, 因此, 保洁工作人员也有必要严格遵守保洁管理制度, 尽自己最大能力提高服务意识及工作效率, 才能够有效维护公司形象, 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二) 维护公司形象。

上市公司完善保洁管理制度, 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比如合理划分保洁区域、实行人性化奖惩措施、制定详细的保洁人员安全操作规章制度等。公司在这些方面的管理和完善, 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公司对环境的重视, 对员工工作状态的重视, 每一个员工都愿意到这样的公司来工作, 每个员工都愿意给公司好评, 每个员工都愿意接受自己的朋友到公司工作, 每个员工都愿意对外宣传公司, 这在无形之中就会提升公司良好的形象。

二、保洁管理制度现状

笔者所在上市公司, 保洁管理制度已经趋于完善, 保洁管理制度在公司保洁管理工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在保洁管理制度的约束下, 员工都能够言语文明、衣着整洁、行为规范, 能够按时上下班, 严格履行保洁工作岗位职责, 严格按照保洁员工作标准工作, 为公司员工创造了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 有效提升了公司良好形象。虽然如此, 公司保洁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保洁人员擅离职守、部分过失处罚力度过低、个别保洁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保洁范围划分不合理, 接下来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详细分析。

三、保洁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

(一) 保洁人员擅离职守。

保洁人员擅离职守仅是个别现象, 大多数保洁人员都够做到尽职尽责。个别保洁人员擅离职守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保洁工作人员打卡之后就离开工作岗位、保洁人员工作岗位之间随意乱逛。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保洁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人监督, 保洁人员自身素质低下, 只要确保所在区域卫生到位, 保洁人员就可以休息一下, 随意乱逛。此外, 公司招聘的保洁人员大都是一些中年妇女, 干活还可以, 但是认识不到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认为保洁工作就是打扫卫生的活, 至于保洁工作对公司形象的影响, 不是他们重点考虑的, 他们也不会考虑职称晋升。

(二) 部分过失处罚力度过低。

公司虽然制定了有关保洁人员详细的管理奖惩制度, 但是有些奖惩措施力度不够。比如保洁人员无事生非、挑拨离间、损害公司利益、盗取公司财物, 保洁管理制度对保洁人员在这些方面的处罚力度过低, 仅仅罚款10元, 这对员工而言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 更何况这些问题不是靠处罚就能得到彻底解决的。此外, 保洁管理制度没有制定详细的保洁员奖赏规定, 这会让保洁人员感觉到公司只会找员工缺点, 看不到员工优点, 没有做到有奖有罚, 从而影响到保洁人员工作积极性, 和工作主动性, 只是被动工作, 进而影响到公司保洁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公司保洁管理制度明确规定, 保洁员工在工作期间攀高超过2米时, 必须双脚踩凳子;使用保洁设备严禁用湿手接触电源插座;不会使用保洁机器的人员不得私自开动机器等。保洁管理制度的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洁人员安全着想, 但是却存在个别保洁人员为了图省事, 认为没有什么关系, 从而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攀高超过2米。虽然双脚踩凳, 但是却在上面乱动;经常不擦干双手就接触电源插座、开关等;为了加快工作进度, 不会操作机器的人员私自操作机器, 平经验感觉使用设备不出问题也就罢了, 一旦出现问题, 后果就会很严重。

(四) 保洁范围划分不合理。

保洁人员区域划分不合理, 比如有些区域比较大安排的人员较少, 有些区域较小安排的人员较多, 冗余现象凸显。原因在于保洁管理人员对保洁工作不重视, 了解不够, 公司领导对后勤管理工作不重视, 不愿意在保洁管理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这就直接影响了保洁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人员管理和保洁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完善对策

(一) 人性化管理。

上文分析了, 保洁工作人员存在擅离职守现象, 原因在于很多保洁人员都是一些中年妇女, 文化水平不高、个人素质不高, 根本认识不到保洁工作的重要性。鉴于此, 公司要制定更加人性化的保洁员管理制度, 比如规定有急事可以离开工作岗位, 但是一定要通知管理人员, 来不及当面通知, 也要打电话通知, 让管理人员知道某某保洁员有急事暂时离开工作岗位, 从而临时安排人员在岗。此外, 还要加大对保洁人员的教育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 让保洁人员认识保洁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够从根本减少擅离职守现象的出现。

(二) 加大处罚力度。

保洁管理制度中要加大对保洁人员无事生非、挑拨离间、损害公司利益、盗取公司财物等过失的处罚力度, 原因在于这些过失涉及原则问题, 不仅要给予现金处罚, 还要对保洁人员加强教育, 让保洁人员写书面反省, 给保洁人员改正错误的机会, 如果屡错屡犯, 保洁管理制度可以规定, 屡错屡犯, 教育不改者, 强制解除劳动合同。

(三) 制定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公司虽然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 但是没有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没有规定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应给予怎样的处罚。鉴于此, 公司要制定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明确保洁机器负责人、每一片保洁区域安排负责人, 保洁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要先提醒教育, 不听者给予扣工资处罚, 造成机器严重损坏者, 责令保洁人员赔偿。

(四) 合理划分保洁范围。

保洁管理制度中要明确规定科学合理划分保洁区域, 比如根据保洁区域大小科学安排保洁人员, 严禁出现冗余现象;要制定明确的保洁人员安排细则, 从保洁的面积大小、保洁区域工作难度等方面全面仔细考虑。鉴于此, 要向保洁管理人员宣传保洁工作的重要性, 让保洁管理人员意识到保洁工作的重要性。此外, 保洁区域的合理划分要有赖于领导的重视, 领导不重视就不会多招聘一些保洁人员, 保洁工作的安排就会受到影响, 从而保洁质量就会下降, 问题就会出现很多

五、总结

综上所述, 笔者所在上市公司保洁管理制度虽然已经趋于成熟, 而且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需要在不断改进完善保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保洁人员的宣传教育及各方面的培训才能够有效解决。上市公司保洁管理制度要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成不变的保洁管理制度只会抑制保洁工作的良好开展, 也不利于提高保洁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随着公司的发展, 保洁管理制度中要制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规定, 并且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才能够使得保洁管理制度顺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确保保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小华.浅谈商业物业中的保洁管理[J].商业经济, 2009 (09) :10-15.

[2]周宝弟.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保洁工作的提升[J].商, 2014 (02) :20-25.

篇9:关于物业管理制度的构建及其完善

物业管理制度依据建筑物所有权而产生,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现代物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物业管理体现了对物权的保护,完善的物业管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业的使用价值,才能使公民的利益最大化。物业管理涵概了物业区域的治安、供水、供气、卫生以及公用设施的维护,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一领域的非法治化将导致行政权力的膨胀甚至滥用,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不但会排除他人对所有权人支配财产的非法干涉,还会给人们带来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諧的人际关系以及高效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物业的价值。

讨论物业管理这个话题,首先有必要理清物业管理企业以及业主的权利和义务。首先说业主的权利义务。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①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接受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②提议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并就物业管理的有关事项提出建议;③提出制定和修改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建议;④参加业主大会会议,行使投票权;⑤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并享有被选举权;⑥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⑦监督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⑧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使用情况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⑨监督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应履行下列义务:①遵守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②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③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委员会做出的决定;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⑤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义务:物业管理企业是物业管理合同的受托方,物业管理企业享有的权利主要是由业主在合同中授予以及法律明确规定的物业管理权。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主要包括:①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小区管理办法,并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②依照物业管理办法和物业管理合同对住宅小区实施管理;③依照物业管理合同和有关规定收取管理费;④制止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⑤有权选聘专业机构,承担专业管理业务;⑥有权要求业主委员会协助管理;⑦可以实行多种经营,以其收益补充小区管理经费。

物业管理企业的义务主要包括:①履行物业管理合同,依法经营;②接受业主委员会和住宅小区居民的监督;③重大管理措施应当提交业主委员会审议批准;④接受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住宅小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监督指导。

就现阶段来说,由于国民人均收入不高,高昂的物业管理费用并非各家各户都能承受,应对现行的物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由单一的委托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改为委托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与业主自营式管理并用的两种模式。成立物业管理指导办公室,对自管式物业管理进行指导,提供人员培训、检查,对业主投诉率进行监控。建立实行物业公司管理与业主自营式管理两种模式并用的物业管理新体制。建议建立一种业主自营式管理与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两种管理机制并存,行业自律管理协会与行政监督相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体制。

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从出租的房屋中收取管理费,所收的管理费在支付了人员费、设备费、公产运作费、卫生费,以及其他费用(如6年一度的楼面清洗费等)公共开支以后,一般还有节余,无需再向住户收取费用,从而减轻了业主的经济负担,也避免了不少我们常见的纠纷,保障了社区生活的安定和有序

长期以来,由于物业维护责任不明确,维护不到位,以及业主和使用人自我约束意识较差,许多物业过早破损,所以有必要对业主及使用人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使用物业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做出具体规定。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出现物业管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观念、机构、体制、市场、法制和监管等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物业管理的体制问题;物业管理服务价格问题;物业管理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问题;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不规范问题。已经出台的法规政策层次不高,没有涵盖物业管理的全部内容,整体性、连续性、实践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立法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并将《物业管理条例》上升为法律,将行政管理处罚的权限上升为司法行政的权限。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法规的形式对物业管理在体制、收费等原则性问题做一个统一的规范,但不宜太具体。因为各地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状况差异较大,有立法权的省区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务院的法规进行细化,可出台具体的细则或实施办法。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央没有必要对物业管理问题进行立法,可由地方立法后交给行业协会管理。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全面法治化打好基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之后对条例进行细化完善,查漏补缺。物业管理的法治化任重而道远。

篇10:学校控烟管理制度

一、学校控烟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控烟工作,保证控烟制度的落实,并将控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二、校园内实行24小时全日制禁烟,任何人(包括外来人员)都不得在校园内吸烟。

三、学校的教室、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一切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做到不敬烟、不劝烟,客人递烟应婉言谢绝。外来人员的禁烟工作,由负责接待的有关部门和教师负责,进行逐级管理,责任到人。

四、互相监督,积极配合,发现吸烟、劝烟、递烟现象及时劝阻,做到室内无抽烟者、地面无烟蒂和烟灰。

五、学校大门口设立“创建无烟校园”标志,教学楼、会议室、图书室、教师办公室、走廊、厕所等公共场所张贴禁烟标志,并禁止摆放烟具。

六、大力宣传吸烟的害处以及禁烟的好处,各科教师能将“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有机融到教学中。人人都知晓“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知识,人人都自觉遵守本校的禁烟制度。

七、教职工在校园内吸烟的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

八、对外来人员,门卫有责任提醒,让其知晓学校禁烟规定,如有违反将追究门卫责任。

九、其它事项

1、本制度从20xx年5月起实施。

篇11:医院控烟管理制度(模版)

根据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要,以及医院安全和形象的要求,特制订本制度。

1、我院咖啡室、办公室为吸烟区,诊室、走廊、电梯间等公共区域禁止吸烟。违者处予50元罚款。

2、住院病人一律在吸烟室吸烟,并由病区工作人员统一管理。探视后要检查家属是否留有火源及危险品,一经发现予以退还或没收。此项工作纳入各科年终考评。

篇12:医院控烟管理规章制度

一、在医院控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控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制度的.实施。

二、本院职工、患者以及家属一律不得在医院内所有诊疗区域、办公室、公共场所等非吸烟区吸烟。

三、在院内设置吸烟区,并张贴醒目标识和指引,吸烟者只能在吸烟区吸烟。

四、医院拒绝接受烟草广告商赞助和标明了烟草广告的物品,院内不刊登、张贴、播放、散发烟草广告;在职工办公室、会议室、工作场所不得设有烟具及与烟草有关的物品;医院小卖部不得出售香烟。

五、医务人员不得在病人面前吸烟,教师不得在学生面前吸烟。

六、定期向全院职工、门诊及住院病人开展控烟知识讲座,利用宣传栏、网站、院报和宣传小册子等形式进行控烟宣传。

七、医务人员应掌握控烟知识、方法和技巧,对吸烟者提供简短的劝阻指导

八、全体员工均是控烟义务宣传员,应大力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等控烟知识医院控烟规章制度百科。

1.均有义务进行同伴教育及相互监督。

2.均有义务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控烟宣传。

九、对在院内非吸烟区吸烟的人,全院工作人员均有责任进行劝阻或指引其到吸烟区内吸烟,劝阻无效时可逐级向上报告或请相关人员协助处理。

十、建立控烟督察机制,并将控烟信息、督察结果及时公示。

篇13:物业控烟管理制度

上一篇文章谈到,业主自治责任是业主不可转移的责任,如何进一步具体地构建相关制度,我们继续讨论。

一、个体业主具有当然的自治责任

首先,业主作为物权所有人,拥有对世权的同时也承担了对世责任。业主如果不承担责任,不履行管理义务,那么建筑物就步入不断损坏的趋势。于是,使用建筑物的人,不论是业主、住户还是来访人员,都有可能被伤害。具体哪个人被伤害,是无法预料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请求制止这类对其强加的风险。个体业主因为拥有制止危害的权利与义务,就拥有了管理的权利与义务。换言之:作为共有人,任何业主在管理人违反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又或者没有约定下,都有对应的管理权与义务。因此,每个业主看到小区的问题,如果是属于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晰的,就不应说“这事得业委会或物业或政府管,与我无关,因为我没有责任”。

二、业主自治责任通过共同契约规定

自治责任需要业主们共同履行,共同履行则需要共同认可的契约来约束。首先是业主规约。规约是业主之间签署的一份“全局性”的契约。全局性包含如下两层含义:一是任何两个业主之间相互约定遵守此规约;另一层含义是,这个集体之中的任何一个局部团体,都与其他单个业主或业主团体、群体达成一致遵守此规约。也就是这个群体的每个业主、每个小型团体都对其他每个业主、每个团体宣誓共同遵守规约。这样的契约结构,使得业主的自治责任履行,并非仅仅具有“直接对其自身负责而保护其自身利益”的责任链条,还增加了“经由对其他业主的负责,保护了其他每一个业主的利益,最终保护了自身利益”这样的责任链条。规约通过业主与业主、业主与业主团体、业主团体与业主团体之间相互签署权责对等的协议方式,来实现内部约束。于是,当某个业主放弃其自治责任时,他就会对其他任何一个业主、业主团体造成侵权或违约,势必遭到抵制。反之,若业主对共同契约的全局约束认识淡薄,并没有在意识上建立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关联。一旦共同利益遭损造成业主自身利益遭受伤害,这些缺乏全局约束意识的业主、业主团体往往会仅从自身利益出发维权,而没有认识到“共同责任缺失”才是根本原因。这种以自身、小群体利益的名义被激发的维权,会不管其他个体与群体的利益,甚至以侵犯其他人的利益来宣示维权的急要,具有“无政府”的盲动特征,比如堵路、堵大门、冲击他人家庭生活、面对面群体冲突等。普遍的自治责任放弃,以及对应的局部高度动荡,乃是巨大的风险。不论公益人士、物业企业还是看上去更为可靠的政府,都无法担保。

除规约外,还有特定群体之间的契约,如委员选举之约。“选举委员”乃是一部分未来叫做委员的业主与另外一部分业主签署的相互契约:你选我,对我有哪些要求;我若承担责任,我对你有哪些要求。这份相互契约是投票内容的主要部分。这份契约对小区的制度变革极有意义。比如,业委会委员为了改进小区财务管理,将“物业费的透明管理”作为条件放入契约,并对业主们提出具体要求—选举我,就得把钱交给公共账户,并授权我来公开透明地管理;否则不要选举我,选上了我也不当。契约一旦签署,业委会委员将获得财务监督的权力,而业主们则应以实际行动完成承诺,将下一年物业费预交至共同账户。如果无此约束,选举之前,业主把物业费交给不公开账目的物业公司;选举之后,业主继续把钱交给坚持不公开账目的物业公司。对于这样的“无信选举”,热心业主为什么还要争取成为委员?

三、推进实施信用制度,确保业主遵守契约

要使规约充分发挥作用,业主应守信于规约。如何促进业主守信,我们要论及当下各地普遍开展的信用制度的尝试,特别是如何使信用机制得到正确使用而非滥用或误用。

首先,可以作为信用管理的合约,应当是甲乙双方自由签署、责权对等的合约。如果霸王条款可以进入信用,那么信用就成了霸权的代名词。前期物业合同,个体业主只有缴纳物业费的义务而没有停止合同的权利,是一份责权不对等的合约。这样的合同当然不可以作为信用基础。其次,可资信用管理的合约,违约行为应当容易界定。因此,服务本身要具备标准化,且双方举证都应极为简易。如果服务难以标准化,是否违约就难以判断。如果一方难以举证,而另一方容易举证,举证不对等就造成难以举证的一方无法通过抗辩来保护自身权利。这个时候,信用就成为另一方恶意侵权的工具。物业服务的非标准化,业主难以举证,以及上述的不对称权责,决定了物业服务合约不应成为信用管理的合约。

进入信用合约的应是业主之间的“共同契约”,特别是其中标准化程度高、易举证的部分,比如分摊义务。不论明确登载或未明确登载于共同契约,下列三种行为都是分摊义务的履约行为:业主归集物业费到业主共同账户(再委托业主委员会对物业服务测评后支付质价相符的物业费);或者依据个人的服务确认而将相应折扣比例的物业费缴纳给物业服务人;或者在业主按质付费、但物业企业拒收、且没有业主共同账户可供归集的情况下,业主将经由法院依据服务质量的调查而判决的物业费来支付物业服务人。因为这三种行为没有伤害其他业主、业主团体的利益,他们都属于共同契约所认可的履约行为。行政机关如果能转变思维,积极帮助、督促业主成立业委会,建立共同账户,则此后可将物业费缴纳到共同账户作为一条更为简约清晰的“信用合约”。

四、通过立法明确业主组织并建立激励制度

立法首先明确自治机构“应该始终存在”,而不是“可有可无”。业主自治责任的担当,需要有内部监督与执行机构。业主行为与共同契约的偏离,如果没有自治机构与自治权力,则处置手段只能是依赖行政机关干预或诉讼。然而行政机关因为人力不足,难以或无法确切知道小区的冲突细节,干预容易出错。错误的行政干预,反倒会加重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囚徒困境。而采用诉讼方式作为解决小区纠纷的主要方式,虽然实践中很好维护业主利益,但其效率低、费用高。反倒是业主自治机构对内部情况更为熟悉,更有说服力与处置效率。

通过对比研究大陆与台湾的相关立法看得更清楚。在国内《物权法》与《物业管理条例》里,对业主成立自治机构,只采用了“自愿”的表述,而不是“必须”的表述,如《物权法》第七十五条“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而台湾的《公寓大厦管理条例》与实施细则,则采取了“应该成立”的表述,并就相关主体与程序作了详细规定,参见《公寓大厦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公寓大厦应成立管理委员会或推选管理负责人……”。同时,对设立自治机构之核心环节的“召集人”的产生做了详细规定,目的就是要使业主必须履行自治责任。《公寓大厦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召集人无法依前项规定互推产生时,各区分所有权人得申请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指定临时召集人,区分所有权人不申请指定时,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得视实际需要指定区分所有权人一人为临时召集人,或依规约轮流担任,其任期至互推召集人为止”。这样,小区业主中一定会至少产生一个召集人。也许有人会疑惑,如果某人虽然被政府部门指定做了第一个召集人,但他惰于履行责任呢?在《公寓大厦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有对召集人的罚则。如果他不履行召集人的相应义务,他会被“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新台币三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得令其限期改善或履行义务、职务;届期不改善或不履行者,得连续处罚”。注意,这个连续处罚并无上限。自这第一个召集人起始,小区的业主就必得承担起自治的责任。

其次,立法在确定自治机构必须设定后,应将“匹夫有责”与“绩效竞争”作为制度的激励内核。业主要承担无法推卸的自治责任,但是谁愿意给自己肩上放担子呢?逃避责任,这是人性。对抗人性而创设制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制度的设计,不要强迫每个人都站出来,而是要便利“愿意承担的人”“能够承担的人”,使得他们可以既规范便利又有激励地从事自治工作。这就是要在业主之间,建立一份具备如下内容的共同契约:如果小区没有任何一个业主愿意承担责任,法律应提醒他们,现实将惩罚这样的小区业主,他们将背负信用减损、保险费增加与风险承担的后果。但是,假若有一个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哪怕是基于轮流或抓阄产生,站了出来,这个人就应当获得一份足够的全权,而大家要承担相关后果。如果依旧没有人出来,那么政府就可以指定其中一人为代表人。这就是“匹夫有责”的约定。此后,既然任何业主都可以代表你,既然你必须承担其行为后果,逃避已经失去了免责的可能,反倒不如关注如何提高自治效率、降低自治费用以达到自己满意。换句话,如果谁对这个站出来的业主的绩效不满,那就可以公开竞争。谁胜利谁代表大家获得自治的领导权,而众人皆承担相关后果,这就是“绩效竞争”。

如果法律是这样规定的,那么自治就是责任,委员就不再是可干可不干的公益,而是竞争出来的更优自治方案的代表者。在获得足够全权的同时,委员也承担了相关的必要责任。比如台湾的《公寓大厦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至五十二条是罚则条款,里面包含了对于业主、住户、业委会委员、物业服务人、建设单位没有履行当有职责的,应受到处罚,甚至是连续处罚、按次连续处罚。《公寓大厦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新台币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得令其限期改善或履行义务、职务;届期不改善或不履行者,得连续处罚:一、管理负责人、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未善尽督促第十七条所定住户投保责任保险之义务者……”。又可参见第五十二条,乃是强制执行条款:“依本条例所处之罚款,经限期缴纳,届期仍不缴纳者,依法移送强制执行。”

五、居民、居委会与公房所有人的自治责任

那么,小区里是否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有责匹夫”呢?当立法规范好居民组织与公有房屋产权人(或管理人),“匹夫”并不缺乏。

居民的居住行为涉及对共有的使用,因此居民要承担维护共有部分的相应责任。依据权责对应的原则,居民也自然获得维护共有部分相关的恰当的共同管理权利。《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非业主使用人可以接受业主书面委托行使业主权利……”部分承认了居民的共同管理权利。进一步,业主委员会委员的人选资格,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到居民。比如台湾《公寓大厦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公寓大厦之‘住户’(非该专有部分之区分所有权人者),除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或规约另有规定外,得被选任、推选为管理委员、主任委员或管理负责人”。更进一步,居民自治组织也可以经由居民授权,获得部分共同管理权。也就是说,居委会不必经由街道就依凭其所具有的居民自治组织地位,在获得业主的同意下,具有适当的小区共同管理权,可以从事属于物权保护或使用权相关的共同事务(不涉及物权交易、重建等包含所有权变更的事务)。事实上,一些老旧小区居民早已围聚在居委会下,通过市场采购物业经理人、保洁、保安、绿化、设备设施维护维修等“准物业服务”。

公有房屋的所有权也是一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其产权人(或管理人)尽管是政府,也需要承担作为小区共有人的责任。不仅如此,还应起到模范履行自治责任的带头作用,而不是成为一个被动的不关心小区自治的公房使用人或出租人。当政府如小业主一般,带头履行责任,带头将物业费交给业主大会,带头监督物业服务,带头爱护“自己”的共有部分,带头要求确认权属,这对于北京小区普遍设立理性业委会是有大作用的。不只是房管局管理的公房,这些责任主体还包括小区人防、教育用房等。只有将这些行政部门所有的区分所有权或者行政部门作为管理人而管理的区分所有权,都依法回归到业主大会的公开透明的共同治理之中,业主自治的秩序之花才会开放。

六、大型小区的业主如何便利履行自治责任

我们针对大型小区的自治难,建议通过导入社会公信机构来帮助大型小区业主实现自治。

不论多大的小区,治理问题根本上是权力配置的问题,或者说是信任竞争的问题。业主自治的信任来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内部产生,基于内部已有的自治传统或社会资本,发现业主当中的有领导经验、有公信、有较好资源的人士。但是,客观上小区是陌生人为主的社群,信任内生的过程相对缓慢;另一个渠道则是发挥已经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将外部机构导入小区,比如行政、律师事务所、业主自治辅导机构、保险公司、银行乃至公房信托管理人等。事实上,在业主的成员义务与业主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合同义务之间,存在“隔层”—业主完全可以经由民事关系,信托其他代理人处理物业费信托保管、物业服务监督、物业费支付乃至代理组织业委会等事务。如果北京有100个大大小小的各类机构,面向不到4000个小区,相互竞争而更好协助业主履行自治责任,业主自治还有那么难吗?

最后,当下我们内地大部分的业主自治倡导者,往往仅仅基于权利出发研究自治,常不得不面对业主的弃权行为,如“我很忙,我就不参加维权活动了”。这种行为如此普遍,对自治普及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业主自治倡导了20多年,自然产生业主组织的小区不到30%,能够稳定运转的不到5%~10%。因此这些倡导者将不参加、不关心投票看作这类业主的陋习,将他们叫做“搭便车的业主”“冷漠的业主”。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制度设想与实践,就是一味设法呼唤其他业主站起来,更多人搭建的业主代表体系,以更激昂的辞藻来发动,以及看到无动于衷后更大的埋怨与失望。现在看来,这种思路的根本问题在于不符合人类自利的天性,不符合人类依据个体的特长而追求更大自由的天性,也不符合社会的开放发展趋势。事实上,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的多样化才能得以发挥,专业分工变得越发普遍,由此使得每个人都有许多可以选择的事业机会或生活方式。在这个大背景下,个人的多项权利在得到更强的社会保障下经由分工而放弃了自主行使。

换个角度从责任出发研究业主自治,通过强调各个主体的责任,很多问题豁然开朗。法律上,责任是无法放弃的。你放弃责任,对他人要么构成侵权、要么构成违约。因此,放弃责任,必然会引发外部力量的对抗,使得相比起放弃权利,放弃责任很难达到普遍地泛滥。在旧的制度下,强调“权利”驱动而使搭便车具有极大的普遍性,阻碍自治无法进一步发展;但是在新的制度下,强调“责任”可以带来成本降低,反倒让自治具有了最广泛的自利基础,使自治成为极大的普遍性。也就是说,通过立法对责任的明确,可以促使业主构建出普遍的共同行动的秩序。

篇14:物业控烟管理制度

关键词:控烟;烟草专卖制度;国外经验;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09-03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拥有3亿烟民,另有7.4亿人受到二手烟之害,每年有100万人死于与烟草有关的疾病[1]。由吸烟引发的居民健康问题,为我国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经国务院批准,自2015年5月10日起,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率由5%提高至11%,并按0.005元/支加征从量税。这是我国继2009年5月之后时隔6年再度调整烟草税率。不少学者认为通过提高烟草消费成本可以进一步推动控烟行动在全社会展开。由于烟草行业为我国财政贡献了7%至10%的税收收入,该项规定的制定经过了长时间的力量博弈,反应了当前控烟社会背景与烟草制度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一、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对烟草的种植、贩卖、生产、销售等都没有过多地限制[2]。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家的生产经营完全按照计划进行,1953年起国家就决定对烟草实行统购包销的政策,随后国家实行由商业部统一收购和安排卷烟市场的政策[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渐转型,传统的烟草生产、销售和买卖制度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国家为了加强对烟草这一特殊经济行业的控制和管理,逐步建立起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烟草专营制度。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烟草总公司,1983年国务院制定了专门的《烟草专卖条例》,并随后成立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进行全面的行政管理,这标志着我国的烟草专卖制度正式确立。其后,国家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烟草专卖制度走向了法治化道路。

我国现行的烟草专卖制度结合现有的立法和行政管理实践是对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流通均实行完全专卖,我国的烟草专卖制度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烟草专卖的主体是国家。我国《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烟草专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为了强加对这一专卖产品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关——国家烟草专卖局来对烟草专卖工作进行管理。同时成立了中国烟草总公司来统一组织和安排全国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和建设工作,从而形成了“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经营”的管理体制[4]。

烟草专卖实行国家垄断。与国家是烟草专卖主体地位相对应的是国家享有对烟草专卖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是国家以立法形式而确立的,其所体现的并非是市场垄断而是行政垄断。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完善的立法和健全的行政机关来保障国家在烟草领域的垄断地位。

烟草专卖制度具有双重目的性。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的规定,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的目的,是维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护国家财政收入。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保护国家财政收入是基础,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是高级发展目标[5]。我国建立烟草专卖制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该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从根本上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二、控烟理念对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影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医学水平和研究力度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吸烟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损害。全球迅速掀起一股“珍惜生命、反对吸烟”的控烟浪潮。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日确立为世界无烟日,进一步唤醒人们对控烟的重视和行动。同时,从1996年起,世界卫生大会就积极提议进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谈判,2003年5月,《烟草控制框架工业》正式通过,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共卫生条约,也是针对烟草的第一个世界范围多边协议。目前全球已经有173个国家缔结了该框架公约,对烟草实行控制已经成为全球各国一致认可的事实。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烟草对健康、环境的负面影响,从1979年开始就实施了烟草控制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批准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标志着我国在控烟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全国的烟草控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全社会对呼吸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引发的全民呼吸健康意识的提高,社会民众对烟草所带来危害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反对吸烟、拒绝污染的巨大舆论环境在全社会逐渐形成。控烟对我国现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烟对现行的烟草专卖制度提出严峻挑战

在当前情况下,许多社会民众认为,在我国造成烟草发行过多,吸烟群体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家实行了烟草专卖制度。控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浩大工程,而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体作用,然而由于政府实行了烟草专卖制度和与市场经济相背离的计划调控手段,烟草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为了增加其财政收入势必会加大对烟草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而正是由于烟草专卖制度的存在在根本上阻碍了我国控烟运动的进程,因此,许多人提出要废除现行的烟草专卖制度。

(二)控烟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前情况下,烟草专卖的主体是政府,而控烟的主体也是政府,这就对政府的职能地位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究竟是代表着烟草生产企业的利益还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成为制约政府政策制定与职能履行的重要因素。一个十分明显的情况就是,当前在我国主导控烟的部门是工业与信息化部,而与此同时,其又是国家烟草管理局的主管部门。尤其是在中国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烟草专卖制度,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对于工信部而言,其既管烟、又卖烟,还要控烟。政府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其究竟主要代表的是国家、企业还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成为当前控烟背景下对政府烟草专卖制度提出的严峻挑战。

三、控烟理念下烟草管理制度改革借鉴

从全球范围来看,与其他制度相同,烟草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分为自发变革和强制变革两种类型[6]。而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采用何种类型进行变革,其结果都是减少政府对烟草行业的行政干预,逐渐取消烟草专卖制度。

美国在经济体制上采用的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美国没有实行严格烟草专卖制度,但也并未完全放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对烟草行业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而日本自从1898年颁布《烟叶专卖法》以来,在很长一段时期范围内所实行的都是烟草专卖制度。直至上世纪80年代,日本才逐渐改革其烟草管理制度。1985年,随着日本专卖公社改组成日本烟草公司,日本的烟草专卖制度正式废除。与之相伴的是日本通过立法加强对烟草专卖制度取消后的烟草市场管理。

不难看出,对于烟草实行何种管理制度,因为各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所差异,因此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但是,各国在进行烟草管理制度构建和改革的过程中却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一)烟草管理制度与一国的国情密切相关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在进行本国的烟草管理制度构建和改革的过程中,都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烟草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制度设计过程中也体现了与国情的密切联系,如美国政府对烟草征收高额的消费税作为管制烟草行业的一种手段,并从征收的烟草税收中提取出一部分建立了一项基金,用于补偿由吸烟所致疾病而造成的医疗成本[7]。

(二)烟草制度改革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制度

烟草制度是一国整体经济制度在烟草管理领域的反映,对这一制度的改革并不仅仅是采用何种管理模式的问题,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对与之相配套的所有制度进行改革。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烟草管理制度确立的同时还制定了完备的相应法律法规,使得烟草管理走上法制化进程,并在关税、企业改革、市场监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以保证烟草管理制度的全面实行。

(三)改革烟草专卖制度是全球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国家管理要求的变化,逐步废除烟草专卖制度而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未来烟草制度发展的大趋势。对于中国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完善,对烟草实行专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不断降低,而实行有针对性地政府管制则成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当然,此种改革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逐步推进的。

四、烟草管控要求下的烟草专卖制度改革

烟草专卖制度作为我国对烟草进行管理的特殊制度,从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市场秩序稳定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控烟舆论的不断高涨,现行的烟草专卖制度也体现出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对烟草专卖制度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

(一)坚持科学理念,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一些社会民众认为正是因为现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存在而导致控烟收效甚微,这一看法有失偏颇。从实际情况来看,烟草专卖制度的存在一方面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国家的管制使得烟草市场从种植、生产、销售等方面都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也保证了烟草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专卖制度的存在对于我国的卷烟销售控制、尤其是减少向青少年销售卷烟都是不可缺少的[8]。我国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确立时间还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如果立即取消烟草专卖制度,则势必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也不利于中国卷烟行业的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就可以继续延续传统的烟草专卖制度。政府应该及时更新理念,要意识到全球烟草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以及政府在管理制度中应起的作用和地位。要正确理解《烟草专卖法》中“保护国际财政收入”和“维护消费者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维护消费者利益是其主要目标,要在制度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时刻坚持这一主体。同时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适时地推动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发展完善。

(二)实现政企分开,强化政府监督职能

现行烟草专卖制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政企不分。对此,国家控烟办公室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也明确表示:“目前导致我国香烟消费出现反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政企不分是主要原因之一。”就我国的现有体制来看,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中国烟草总公司一个是烟草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一个为负责烟草生产、供应和销售的企业,两者之间本应呈现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能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设置不必要的条件和障碍,同时要求企业必须摆脱政府的直接的行政干预,进而取得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就要求政府要将其自身所承担的经济、行政、社会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区分开来,将本属于市场的东西归还于市场而做好本属于自身的对市场监督管理职能。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改革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政企分开,将中国烟草总公司完全转化为市场企业,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融监督烟草生产、经营、销售和控烟综合管理的监督机构——国家烟草管理机构。

(三)注重控烟舆论,将控烟融入制度设计

控烟对烟草专卖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改革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烟草专卖制度不可能完全废除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将控烟的理念充分融入到烟草专卖制度的整个制度设计之中则是当前所需要做的。

在将烟草专卖制度的控烟理念融入过程中,首先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其法定化。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理应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标准,也只有通过制定一个全国层面的控烟立法并且捋顺其与烟草专卖法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将控烟理念融入烟草专卖制度的现实可行性和法律保障性。同时,也要从立法上为我国的烟草专卖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从法律上保证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定价和税收在控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学理论表明,对烟草进行征税能够有效降低烟草的消费,而政府所获的税收又可以被用作控烟的经费。世界各国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在现行制度体系中建立具有控烟倾向的烟草定价和补偿机制。要结合我国烟草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控烟的发展需求,在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在立法上明确向烟草行业收取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支持医疗保障。利用烟税资助控烟健康促进措施等,通过机制的完善成熟,形成烟草利益向社会公众利益的定向传输,由害转利[9]。

最后,要充分注重非政府组织在烟草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在现实中,非政府组织作为烟草控制的重要参与者,为推进我国的控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是在我国,推动控烟的非政府组织中有很多专业的医学专家和学者,他们对烟草相关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能够从专业角度向社会民众普及烟草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能够为国家的烟草控制制度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烟草管理制度改革是全球范围内普遍进行的制度改革。当前,我国的烟草专卖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控烟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烟草专卖制度改革必须稳步的推进。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17.

〔2〕吕清正,郭志远.我国烟草专卖法律制度改革研究[J].理论视野,2013,1(11):80-82.

〔3〕李剑.烟草业需要反垄断法吗?——烟草专卖改革的逻辑与路径[J].当代法学,2013,(05):131-141.

〔4〕李昶.对烟草专卖专营性质的若干认识[J].中国烟草学报,2014,(01):74-77.

〔5〕张晨颖.反垄断法的适用与豁免——兼论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存与废[J].法学,2006,(07):30-36.

〔6〕张蕴萍,蒋海岩.日本烟草管理体制变革及对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启示[J].理论学刊,2005,(09):61-62.

〔7〕曹盛.中国烟草专卖法律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92-210;145-159.

〔8〕张中祥.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存废之争与制度创新[J].学术论坛,2008,(05):96-101.

〔9〕王献声.世界烟草企业重组动态观察与思考[J].中国烟草学报,2005,(6):5-10.

上一篇:四年级难忘多的第一次作文下一篇:六年级的体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