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缨教育的核心理念

2024-04-17

红缨教育的核心理念(共6篇)

篇1:养根——学生自主教育的核心理念

回顾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伊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社会,当初都是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与憧憬,自信满满的。可如今,我们已经相伴走过了十多年,扪心自问:课程改革之路究竟走了多远?学校教育究竟有多大变化呢?学生们仍然常常处于一种“被学习”状态中!

我们常常在追寻,也常常在感叹:现在的学生自己不想学呀!我们这是在逼着他们学习啊!……其实,我们早就找到了造成学生“被学习”状态的症结所在,只不过我们在研究改善对策的时候,已经习惯于从学生周围的群体如教师、家长、同伴等入手,期望借助他们的资源与优势,来达到教育学生之目的。殊不知,来自教师、家长、同伴等的力量,那都是外力。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内在驱动力也即内力,才能对学生真正起到恒久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的工作方向应该是努力寻求促动学生内驱力激发的那个点、那种方式或者是那类平台。学生们好比是火把,只要我们设法引燃它,那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就会由此展开自我教育,进而推动自主发展,迸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二、养根的教育理念

我校前身为“孙氏私立养根小学堂”,由孙氏族长、清朝秀才孙幼文先生于1907年创办,至今已有悠悠百年的办学历史。一百多年来,“孙氏私立养根小学堂”虽经风雨沧桑,校名几经更替,但弦歌不辍、薪火相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众多名贤精英的涌现,与我们这块“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更与学校的“养根”文化血脉相连。

关于“养根”二字,孙幼文先生取自韩愈《答李翊书》一文中“养其根而俟其实”之句,笔者曾经尝试以词素分析的方式探讨“养根”的含义。

“养根”一词,如果从词的构成来研究,它有两个词素:一个是“养”,一个是“根”,且以“养”为中心。紧扣这个“养”字,大体可以提出三大问题:

第一问:养什么?

简单地回答,当然是养“根”!这又派生出两个问题:

一是谁之“根”?这很好区分。就一所学校而言,人、财、物、时、空、信六大管理要素,“人”为之首,作为学校之“人”,学生、教师是主体。当然,所有一切的一切还都是围绕着学校转。因此,归结起来,谁之根?是学生之根,是教师之根,是学校之根。

二是“根”为何物?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根”的注解不下10种,用“根”来组词,少说也有二三十个。但如果单纯从学生、教师、学校这些对象角度来求解,那么,“根脚”“根底”“根本”等就都同属于“根基”一类,根即为根基。

第二问:怎么养?

诚然,自然万物自有他各自“养”的方式,再叠加上人类社会的阶级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养”的方式更是不胜枚举,有喂养、饲养,有抚养、供养、奉养,有保养、调养、休养,当然还有培养。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桥头堡”,作为为社会担当“传道、授业、解惑”功能的专门机构,学校、教师、学生该如何“养”,必定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可循。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强调了学习中教给方法的重要性。然而要学会游泳,只掌握游泳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游泳者亲自下水去熟悉环境、熟识水性、熟练技术。学生学习,应当让学生深入学习的情境,在具体、可感的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学习的习惯,习得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成长发展”之目的。同样,学校、教师的成长发展,道理亦是如此。因此,学校、教师、学生的“养”,就应当是“涵养”,应当是在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成长,应当是在反复多次的历练过程中发展,应当是在螺旋递进的锤炼打磨中提升。

第三问:为何养?

这一问,把大家关注的视线又拉回到了原点:养“根”究竟为哪般?以根系植物来讲,养“根”是为了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而对于学校、教师、学生来说,养“根”则是为了促进师生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掌握、过程的深入、方法的优化、情感的丰富、习惯的养成、品质的提升。这意味着,通过教与学、通过养“根”,学生成长了,教师发展了,学校也随之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这一切,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积淀,成为与学校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文化传统,成为学校特质与永恒的象征。故此,养“根”,一切皆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以及学校文化的不断积淀。

析问“养根”,简而言之,可以归并为三句话,即:养学生成长之根,养教师发展之根,养学校文化之根。这就是当下王文相校长智慧提炼的关于学校“养根”的三句话。“养根”宗旨弥足珍贵,它将成为我们学校永恒的一支文脉,在一代又一代师生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三、经典的教育解读

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怎么养”的问题,笔者想向大家推荐阅读两篇经典文章。这两篇文章,我们都曾经读过,只不过当初是为了“应试”,而如今恰恰是为了“明理”。

一篇就是韩愈的《答李翊书》。

文中有这么一个章节,原文如下:“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笔者把它翻译如下: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

虽然韩愈与李翊谈经论道,谈的是“著书”、论的是“立言”,但与我们“从教”不无相通之处。“著书”“立言”尚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我们“从教”更是应“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因为,教师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学生成长本来就是“一步一步拔节”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再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也吃不成胖子”,不是吗?可见,孙幼文老先生从本文中抽取出“养根”二字来作“校名”,其理解与用意是何其深远!

另一篇则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究竟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他患有佝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只要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而其他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耐人寻味:“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翻译如下: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显然,读柳宗元“问种树”,且得“养人术”。父母生养孩子,教师教育学生,组织培养干部,官吏治理地方,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莫不是一脉相承的,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植物也好,人也罢,他(它)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生存、发展,就要扎根、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就要长大、长高、发育、恋爱、结婚、繁衍后代,这是他(它)们的本能,是本性。什么是本能、本性?就是离了你,他(它)照样可以活得好好的!这就是本能与本性!

既然孩子天生就有生存、发展的本能、本性,那教师如何进行培养才是合适的呢?说起来很简单,这正如郭橐驼种树,只要我们设法“保全”他的本性,“不妨碍它的生长”,那么,他们一定会“给点阳光就灿烂”!

时任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明新认为,当前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要求教育实践回到“五养”,即慢养、放养、顺养、素养、调养。他的“五养”观点,无疑与众多教育大家“英雄所见略同”!

四、自主的教育平台

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让学生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这就需要我们找到“那个点、那种方式或者是那类平台”。“自主教育”就是“那个点、那种方式或者是那类平台”,“养根”就是学生自主教育的核心理念。

我们围绕“养根”宗旨,以“养善、养慧、养正、养群、养雅、养趣、养健、养俭”等八大根系为横轴,以“金、红、黄、绿”等四个星级为纵轴,构建起一个“八横四纵”的“养根”体系,即“养根自主教育”平台(“养善、养慧、养正、养雅、养趣、养群、养健、养俭”为“养根”的八个方面,“金、红、黄、绿”为“养根”的四个级别)。

我们按照这样的程序,引导学生在“养根自主教育”平台上一步一步奋力攀登。

1.订目标

学校研制确定“养善”“养慧”等八个项目的应有内涵,体现学校“养根”的目标要求,并制成《“养根”学生自主教育评价表》。

2.主申报

学生针对“养善”“养慧”等八项内容,在老师、家长指导下填写自主计划,确立自己的小目标,并交家长签章、班主任审核。

3.主实施

学生依照自主计划,围绕自己确定的“养根”小目标,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努力达到预期目的。

4.织评议

一个阶段后,组织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评议通过,学生即可获得一张相应的“星卡”。

5.积兑换

学生获得三张同类的绿星卡即可兑换一张相应的黄星卡,获得三张同类的黄星卡即可兑换一张相应的红星卡,八个项目的红星卡都集齐即可兑换一张“养根”金星卡。这是学生在我校获得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篇2:论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现状     核心理念

一、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具有高度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毋庸置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技术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破除瓶颈,为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优越条件。因此,这不仅是摆在职业技术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这个前提,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以破除存在的瓶颈,而且可以实现大发展,奠定其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客观规律讲,除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诸如体制机制、教学场所、资金保障等等,更重要的是内在因素,必须确立合理的核心理念,这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方向、动力、效益、生存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把确立核心理念放在第一位。

那么,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经验教训来看,理念应该有很多,包括方向、动力、生存等,而最主要的是下述四大方面:

(一)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这个理念涉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没有哪个领域或哪项工作不存在技术含量。这就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掌握一种或多种技术,成为实实在在的“技术人”,只有“技术人”才能干好当今的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遵循产教互动模式

这个理念是掌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虽然都是传授知识,但在知识结构的定位上有较大区别。中高等教育侧重于灌输基本理论知识,而职业技术教育则侧重于传授专业技术的运用技能。基于這种属性,二者在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上也就有各自的特点,一个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为辅,一个必须以社会实践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辅。毋庸置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主。

(四)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走供需一体新路

这个理念是讲求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效益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就业存在这一种现象:有的毕业生紧俏得不得了,有的毕业生没人要;有的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有的专业毕业生供应不足。这种现象在人才就业市场普遍存在。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脱节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职业教育机构社会责任感不强,一方面,闭门造车,不知社会需求,随意设置专业,随意确定招生数量;另一方面,受利益驱动,把职业教育当“摇钱树”,见什么专业紧俏,便跟风设置什么专业,并不顾需求,随意扩大招生规模。这两种行为的结果,就是毕业生供求脱节,使部分毕业生虽身怀绝技却难以就业。出现这种状况,既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又影响了整个职教行业的健康发展,付出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有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好放弃所学专业,从事其他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有的职业培训学校毕业生就不了业,或者招不到学生,不得不与别的学校合并,甚至关停撤销了事。这种浪费何其之大!

因此,规避脱节,提高社会效益,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打破“居货以求”的思维定式,确立“供需一体”的新观念。首先在“供”字上做文章,保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要做到这点,必须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其次在“需”字上下功夫,保证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有去向。要做到这点,必须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实现任务、项目驱动,使培养做到有的放矢。

三、结语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克服困难,破除瓶颈,扬长避短,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同时,更要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办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效益等方面,努力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14)19号.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篇3:红缨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的逻辑起点:“大教育观”

课程改革首先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升华。课改中的教师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 以保证自己的教育活动融入到现代化的“大教育”之中。“大教育”要求打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模式, 打破游离于社会生活的、非现实的、复制的“学院式教育”;要求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习与实践结合;要求扩大学生的学习视界, 使教育形成一个能动、整体、开放的系统。

“大教育”之大在于它面向全体 (每一个体都接受教育) 、面向全程 (包容了学前、学校、后续各阶段的终身教育) 和全面教育 (知识、技能、情感、人格等的全面生成教育) 。“大教育”之大还在于教育变革了“精英化”取向, 实现了“大众教育”。课改不仅是“改课”, 更在于推进区域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与现代化进程 (一如如皋教育公平化、均衡化、和谐化建设) 。

以“大教育”观念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 使传统的教育由“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教育体系转向培养人的“生活教育体系”、“生命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生态教育体系”, 这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 也是让教育回归教育 (指本真意义上的教育) 的必由之路。

二、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并且超越现实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而,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统整优化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智力开发与技能培养, 让学生得到可持续性 (指主动的、充满积极潜能的) 发展。

只有以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 才能实现对教育中所谓“预设”的超越, 激活师生的创新精神;才会共同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 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消解教育中教师的“话语霸权”, 实现本真意义上的“对话”与“交往”。可以说, 教育的本义和真义就是要促进和保障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要求我们除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外, 必须把主导目标定位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启迪、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以及教育教学文化的熏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等等。这些思想、品质、精神、价值取向等应具备普适性和发展可能性, 可以持续“创造”知识, 而不是教学大量“肢解式”的知识, 因为“仓库保管员式”的人才已不是社会的需求。

三、教育的归真路途:学生的“生活世界”

伴随课程设置的日渐丰富, 素质教育的渐入人心, 开拓多种教育途径已日渐彰显。“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成为解决素质教育之共识。教育决不能囿于教材、锁定于课堂, 若如此, 教育必然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

这一多元化教育途径的特点表征为: (1) 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趣味性强; (2) 不受课程标准限制, 内容和进度均可因师因生而异; (3) 紧密联系实际, 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 (4) 学生独立活动和小集体合作结合, 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5) 灵活而富于弹性, 利于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二是学科活动, 以浏览或讲座等形式为载体, 其内容非常广泛, 从微观世界到生活中常识, 从名人的成长故事到他们的伟大成就, 从童话到史话……;三是综合实践活动, 包含学具、教具、玩具等的制作;四是研究性学术活动, 包括专题活动、学习沙龙, 等等。在活动过程中, 应依据具体条件和阶段目标, 因地制宜、灵活安排。根据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比较有效的形式有: (1) 组织形式:班集体; (2) 社团形式:兴趣组、爱好者协会、俱乐部; (3) 系列化集中活动形式:活动周 (月) 、夏令营 (冬令营) ; (4) 主题形式:讲座、智能竞赛或操作竞赛、“小论文”; (5) 其它形式:橱窗画廊、板报小报、校园广播宣传、专题调查研究。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校本化、草根化特质!

篇4:爱是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在幼儿园生活中,作为教师应当与幼儿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孩子懂得爱,并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

那么如何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可以说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众千宠爱于一身”,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幼儿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前不久,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别人。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一种悲哀,即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老师,爱所有关心帮助自己的人。

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教育孩子不小心碰着别人要主动说声对不起;别人帮助你要说声谢谢;别人摔倒要关心帮助别人。在环境创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以爱为主的内容,如在主题墙的布置上,体现爱的教育;在自然角里放些小朋友们喜爱的动植物,让孩子关心、爱护、照料它们,体验付出爱心的喜悦;教师应时刻充满爱,以积极的口吻,温柔的动作、耐心的态度去感染孩子,使孩子的爱心在爱的氛围中慢慢充盈起来。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有些“爱心”素材可充分利用。如:中班的一节语言活动《萤火虫找朋友》,该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同伴间要相亲相爱。但活动并非到此结束,要将“爱心”教育延伸下去。让幼儿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与同伴相亲相爱的事,并画下来,与同伴分享付出爱的喜悦。实践中我们还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作为爱心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说教的呆板,使幼儿的心灵在得到美的熏陶同时,爱心也一点点一丝丝地渗入孩子的心灵。

在主题活动中,也应当特别注重结合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例如:5、12大地震时,针对地震的灾害,鼓励幼儿捐款捐物,开展《我要帮助你》这一活动。活动中,我通过现场照片、影象资料等,让幼儿深切的感受到地震的形成,以及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了巨大破坏,鼓励幼儿为灾区的人们献爱心,体会帮助别人的荣誉感。主题活动有目的的开展,对培养幼儿的爱心会有显著的效果。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幼儿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将爱心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动。在活动中,教师就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致,并能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共同使用玩具,比较稳定地相互交往,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友好情感,友爱行为。利用游戏进行教育,最有利的就是让孩子“置换角色”,就是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酸甜苦辣,让孩子体验不幸者的感受,从而让孩子献出自己的爱。例如在角色游戏中,通过玩娃娃家,扮演妈妈,感受妈妈的辛苦,从而对妈妈产生敬爱之情。

教师还应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安慰助人的技巧。正确的交往技能,能使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萌发关爱之心。

然而有了关爱之心,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安慰助人行为。由于自我化的作祟,幼儿也许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歌舞等形式,教授幼儿一些安慰别人的语言和方法,助人技巧的要领。

篇5:红缨教育的核心理念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培养要求的整齐划一, 抑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素质教育已为国人所共识, 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灌输式”教学在我国教育界仍处于主流地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辨能力的训练, 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教师的讲授, 轻学生的探索;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 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问题。到了大学阶段, 即使能够在思想上、行动上给予学生们松绑, 也已为时过晚。这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缺乏继续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缺乏应有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

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它必须以创新理念、先进思想、科学原理为指导, 实施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建立科学的学术组织结构, 建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的创新平台, 倡导学术自由, 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

众所周知, 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成功, 它在高效率的增加学生的知识量的同时, 忽视甚至损害了青少年固有的探究欲与创造性, 造成了青少年主体性难以发展的内伤, 致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难度增加。因而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新形势下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 多借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 增强方法的学习, 加强能力的训练, 真正地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打好基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本质上, 创新教育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 以发展人的创造潜能, 培养人的创造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应该做到:培养创新的意识, 即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即用新的方式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 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技能, 即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 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 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人才本身所具有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内因;营造严谨、务实、活性的学术氛围, 必要的物理环境和创新机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因。

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举措

1. 树立创新教学的理念

首先,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已形成的评价机制往往侧重于知识, 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评价, 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少, 这种误导机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高校素质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 各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其次, 要树立学生本位观。在学生本位观指导下, 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 师生之间已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 同时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等。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产生创新的内驱力,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保证创新教育的实效。

第三, 树立个性化教育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 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像装配线那样按照一个标准制造人才的模式和机制, 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教学实践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关心、支持、保持和鼓励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发展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与特知特能特长, 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 培养创新型教师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有学生的创造性。高等教育创新, 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 要努力解除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非理性制约, 要让教师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

首先, 转变教师角色意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角色调整为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 一是要加强角色学习, 对教师角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教育实践是将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环节, 防止对传统角色期待的认同行为。

其次, 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当今社会变化迅速, 教师要成为或者保持自己作为一名能提供最佳学习辅导的创新型教师, 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复杂的教学情景和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专业依托、个人素质随时随地都提出挑战。教师在不断学习过程中, 还要学会学习, 达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 教师一是要做到广泛订阅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教育理论书籍;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来学习。二是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会, 吸收各地同行的先进经验。三是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和师资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 从而既拥有宽广的知识面, 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有科学方法论知识, 又有现代教育学科知识。

第三, 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师科研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由坚定的科研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正确的科研方法与执着的献身精神交融而成, 能帮助教师由“匠师”转变为“能师”, 最终成为“人师”。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 他就能不断的进行教育反思, 以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补救的途径;他不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且善于总结、提炼、推广, 他对教育前沿理论有一种天然的敏感, 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 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 突破旧有框架, 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因此,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是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的保证。

3. 营造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和机制

建立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 营造严谨、求实、活性的学术氛围。大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应当克服“满堂灌”“作坊式”“流水线”的培养方式, 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克服重理论、轻实践, 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 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

其次,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大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一切创新都来源于实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人才的培养作用,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反复观察与分析, 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三, 以创新的机制作为强有力的保证。青年学生富有激情, 思维活跃, 这是创新的原动力。国外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发明都来源于在校的学生。保护和激励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从机制来保证。

4. 创建科学评价机制

评价制度和方法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教育因素, 它可能抑制, 也可能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有效的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而不是学生发展水平的裁判者。目前普遍存在的过于刻板、划一、单向度的, 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状况为评价标准的学校评价制度, 严重地束缚、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发展, 既体现全面发展要求, 同时又体现个性发展要求的评价制度。评价的全面性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可偏废。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完整的智能结构, 这是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基础。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条件均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正是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的基础, 因此, 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又应该是多样化的, 根据每一个被评价者的个性特点, 评价他们的优势和长处, 从多侧面, 多角度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指导, 这样评价才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这将有助于树立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 这是形成他们乐观、进取、创造的生活态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 .

[2]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4 (1) .

[3]韩雅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 2004 (1) .

篇6:红缨教育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草莓训练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19-0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人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多才多艺、困难重重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抓好这两头,学生工作就不会出大问题,但中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凡、乖顺,默默无闻、没有特长,有的甚至不擅表达,他们却占大多数,如何把中间群体培养成高层次或高技能人才,淮阴师范学院开办“草莓”训练营,培养普通的、一般的、不出众的学生,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为高等教育变革提供方向与启示。

一、“草莓”训练营开办的主要背景

淮阴师范学院是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淮安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全日制普高在校生2万余人。淮阴师范学院开办“草莓”训练营的背景:

1.学生的多层次性。在学校里,那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能为集体赢得荣誉的学生最受老师欢迎;最让老师劳心费神的是另一头,他们或惹是生非,或困难重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怀、关注。这两头的学生都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抓好这两头,学生工作就不会出大问题。但中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凡、乖顺,默默无闻、没有特长,有的甚至不擅表达,他们就像草莓,外表光鲜夺目,但脆弱稚嫩、质地绵软,稍一施压就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

2.普通学生的诉求。两头的学生都获得了老师的关注,作为中间群体的普通同学,他们也想改变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他们并非甘愿“普通”,在内心深处也有“绽放”的渴望,希望获得关注,得到改变。

3.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要求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秀品质,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体现整体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淮阴师范学院从2011年初,免费办起了针对没有特长、默默无闻、不善表达的普通学生的“草莓”训练营。

二、“草莓”训练营的主要做法

1.丰富两个“载体”,帮助普通学生成长

一是规范严谨的训练课程体系。内容安排切合学生需求,形体、礼仪、演讲、职业规划、综合知识等是主体。教学方法上,突出语言表达与心理承受力的实训,老师讲授和形体训练之外,把学员分为三组,各组推荐代表演讲,每堂课留下10分钟,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与就业接轨:把毕业生双向选择推荐表稍作改动,去掉大四的内容,让学员去填写。学员针对自己填写表格的空白项,作出学习训练计划。每次课都坚持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相结合,期末形成学员档案。同时还定期向校内外师生展示其精彩的“公开课”,每学期结束还有学员的汇报表演。

二是建立专题博客,使交流零距离。在新浪网专门建立了淮师“草莓”训练营专题博客,及时发布训练营的活动开展情况,记录学员的心路历程,见证学员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其已经成为“草莓”训练营新闻发布、经验交流的平台,学员青春绽放、思想碰撞的舞台。

2.建立“三项制度”,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学员招收制度。“草莓”训练营明确学员招收制度,对象不能是学生干部,不能是有特长的学生,只招普通的、一般的、不出众的学生;要求学员要有耐心、恒心,组织纪律性较强,不能缺课;同时对每期的报名人数作限制,采用小班授课,每期不能超过25人。

二是“公开课”制度。“草莓”训练营的同学们经常向学校师生、其他高校展示其“公开课”,课程分为“娓娓道来”、“彬彬有礼”、“脱口而出”、“戏融坚冰”、“彩色心情”五个环节。在“娓娓道来”环节,配合PPT同步展示,由学员代表讲述“草莓”训练营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一系列荣誉的背后彰显的是一份温馨与关怀,折射出的是同学们对快乐的追寻;在“彬彬有礼”环节,训练营同学在用优美的肢体语言现场展示礼仪动作的同时讲解礼仪知识;在“脱口而出”环节,主持人现场互动,邀请现场嘉宾随机抽取热点话题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在经过简短的准备后,“草莓”训练营的“幸运儿”进行即兴演讲,现场嘉宾对演讲进行点评;“戏融坚冰”环节的互动游戏则完美的诠释了“团队精神,寓教于乐”的精髓,在笑容之下大家看到了小草莓们乐观积极的自我;“彩色心情”环节中,由现场嘉宾寄语草莓训练营的同学们,表达对“草莓”训练营的支持与鼓励。

三是考核制度。在每学期末,都会通过汇报展演的方式展示学生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检验“草莓”训练营的训练成果,并根据检验的结果指导学生修订和完善既定目标。通过扎实有效工作,使学生学会在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点滴积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三、“草莓”训练营的反响

淮阴师范学院“草莓”训练营开办近两年来,促进了普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获得了学校师生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1.普通学生反映:“草莓”训练营是普通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快乐的气氛中提高个人即兴表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轻松中认识他人和发现自己;有的学员说,体形训练和“下一个是谁”游戏让我们“草莓”训练营真正成了一个整体,话剧中夹杂着礼仪知识让我们快乐学习快乐玩;有的学员回忆到,开始被老师注意,能和老师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真的很开心,感觉更加自信了。第一次被这么多人表扬,觉得自己的笑容真的很好,也发现自己对人的态度要更正,亲近热情而不失大方,相信这一切都很有意义!

2.领导老师反映:“草莓”训练营在淮阴师范学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校党委书记郑勇说,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草莓”训练营是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创新实验,它与每一门学科的教育改革价值应是平等的,是高等教育转型的美丽呈现。“草莓”训练营里师生的倾情投入与付出,学生的改变是显性的,教育的变革也孕育其中。参与授课的王涛老师说,“草莓”训练营的每一节课,形体训练、情景模拟、亲和力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非常开心地看到许多平时说话害羞的同学也能够非常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非常高兴地看到许多学生真挚的笑容,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3.政府部门反映:2011年11月,“草莓”训练营被淮安市文明办评为淮安市2011年第三季度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2012年2月,“草莓”训练营项目还被江苏团省委评为2011年度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三等奖。

4.新闻媒体反映:2011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以《草莓训练营:脱去脆弱与稚嫩》为标题对“草莓”训练营进行了深入报道;2011年12月,“草莓”训练营还入选了《中国教育报》高教2011年度感人故事。

四、“草莓”训练营的经验启示

淮阴师范学院“草莓”训练营为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在内容形势、方法机制上创新完善,坚持以人为本,让普通学生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在“草莓”训练营的影响下,淮师“山楂”班、“抗挫力”培训班也悄然兴起,学校愈加关注普通学生的成长。这对于高校关注普通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1.全员育人,全程育人。高校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真心诚意为学生办实事好事上下功夫,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

2.搭建平台,提升质量。“草莓”训练营为中间普通学生群体搭建了一个成长平台,它体现了高校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同时“草莓”训练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了求知欲望,学会了思考和成长,增强了综合素质,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3.精心设计,分类引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的大学教育既不可能“一对一”、“手把手”,也不可能“大一统”。在教育中,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的立场,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进行课程设计,实施分类引导,更能有效的凝聚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立健全新时期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下一篇:《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