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2024-04-14

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共10篇)

篇1: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个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作为教师,怎样实现从“知识本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呢?走进课堂,依然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度重视,在现实的教学中却遗憾地缺失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呢?

(一)转变观念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方法教学结合的根本。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使用数学

 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思想方法教学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数学知识看成是金子,那点金之术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线教师,一方面要明确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比掌握单纯的数学知识,对人的发展来说更有用。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是融于一体,思想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技能以思想方法为灵魂,相辅相成的。

(二)钻研教材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方法教学结合的基础

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要深入分析教材,把隐含于数学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 

 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使其化“隐”为“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有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逐步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呈现结合

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忽视这个过程,就会失去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只能是孤立的、零散的,没有灵魂的僵化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而且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推理过程,从中领悟思维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鲜活的,可迁移,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篇2: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简单来说,核心素养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么样培养。

换句话说,核心素养提出了育人的目标体系,它将指导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导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专业的发展;指导教育评价,即培养评估如何进行。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良的传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应该首先考虑这一问题,这既关乎教育的历史使命,也关乎教育的社会功能,更是中华民族延续的基础。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上出现了四个“人”和一个“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就是让人真正成为人,教育即人。如何理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真正含义呢?

“德”的核心就是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健全人格的核心就是爱,心中有大爱行动才能体现大善,爱是一切优秀品质的核心,理想、信念、追求等世界观人生观都产生于大爱情怀,有了大爱才能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优秀品质的核心就是“真”。求真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求真的提升与升华。

“智”就是智慧,就是求真的能力,真就是真理和规律。“智”不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碎片化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知识这个载体提高学生对天、人、物、我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的讲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体”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如何才能有健康的体魄,一要有良好的心态,就是要有大爱情怀,一切都能正确认识;二是合理饮食,要有意识的饮用健康的食品,不能暴饮暴食;三是要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身体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壮体,磨练意志,同时也可以培养各种优秀品质和提高生活质量。

“美”的核心就是和谐美好,培养学生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端庄大方的仪表,幽美的语言,友善的行为。

教育除了让人成为人,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功能。教育是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而不是让不同的人成为同一种人,因此,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3:核心素养与教育生态建构

一、教育回归与目标走向

2016年6月1日《教育法》第二次修正案的实施, 可谓是对教育本质与任务的回归与完善。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育人目标内容的回归, 更是课程目标的回归、德育任务与内容的回归。

全面落实这一教育回归, 就必须全面落实落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全面修订与完善教材与教法,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业设计,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者由教书走向育人, 受教育者由被动学走向主动学, 由痛苦着学习走向快乐学习;教育教学由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素养培育;教育评价由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走向全面绿色成长评价。

二、核心素养与教育生态

要全面实现目标走向的转变, 就必须让国家课程校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化、个性化, 实现教学生态的和谐。关注生态, 关爱生命, 珍爱生活, 这理应是教育人的应有视角、必然选择。人的生命应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渐次生长与完善。而人诞生于家庭, 成长于学校, 立根于社会, 就是生命主体参与社会、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积淀的过程。这期间生命境界会从自然境界向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进而向天地境界的提升。

这一过程就是核心素养逐步走向深化、细化的过程, 更是生命提升与生活品位渐进的过程。因而可以说“终身学习, 素养一生”。

为此, 我们必须建构家庭与社区教育、学校与生活教育、社会公共教育目标一致、有效衔接、纵横贯通、传承创新的教育生态, 才能让核心素养有生根的花, 有开花的果。

我们必须让受教育者传承中华美德, 让他们勤俭诚信有礼, 自尊自强有根、创新公民品格, 让他们与时俱进、自立创新;学会负责, 敢于担当, 信仰法治, 信守规则, 珍爱生态, 和谐友善;认同国家、认根溯源, 尊重差异, 学会理解。必须让受教育者学会自主发展, 自我管理, 学会学习, 学会实践, 学会健身, 勤于反思, 乐于创造;必须在文化生态中完善自身修养, 掌握母语与外语, 学会科学思维, 有科学精神与实验操作能力, 学会感悟与鉴赏美, 表达与创造美。

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体系, 必须建构与素养指标一致的课程体系, 完善教材体系, 提升教法与学法研究;必须建构以老师、德育干部、家长与德育教师为主体的德育体系, 并形成有效衔接、纵横贯通、传承创新的德育实践体系, 让受教育者在活动中体验, 在探究中学习, 在生态中浸染, 逐步形成受益终生、服务社会、成就未来的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

三、组织建设与教学实施

落实核心素养, 必须建构以教师为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受教育主体, 以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为驱动任务, 以课程教学为实施途径的学习共同体, 让显性的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实现在师生和谐互助、同伴快乐互学的教学活动中, 让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外化在行为常规与形象展示之中, 使三维目标教学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并形成教学常态与生态。

落实和谐生态教学, 必须坚守课堂教学的五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流程:第一步是温故导入, 就是让已知成为铺路石, 让新知找到教学启动点, 开启思维, 唤醒自觉。第二步是设境导学, 就是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 激发学习与思考的兴趣, 形成探索未知的学习目标。第三步是问题探究, 就是师生把握学习重点与难点, 有步骤有针对地深度学习, 让困惑释疑、迷律朗亮。第四步是总结展法, 就是回顾新知的生成、学习与总结, 并作出巩固与反馈。第五步是拓展质疑, 就是开启新知拓展拓深新知的新阶段, 点化而不解惑, 激发下一步学习的动机与兴趣。由此可见, 五步六环节课堂教学就是温故探新、提升思维阶段、积累学习素养的教学过程。

篇4: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引领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3-02

在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教学方式是比较重要的,核心素养拥有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三维目标等良好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和未来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时也要收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让核心素养教育更好的服务教育体系,并且要將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这一规定是通过世界教育改革中不断的探究、摸索和实践得出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却无法准确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说的功能是以具体科学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过程要满足科学教学的规律规定为具体标准,这样对于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核心素养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提出,可以良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适应社会需求的这一目标,在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与规定,在根据教育经历过后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这样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要求是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涉及到的部分,它保障了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并且能实现学生未来的全方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个人发展的目标,也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含义主要是科学领域上的知识或具体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主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需求,对于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等基本问题可以进行解决。但是核心素养相对含义比较广阔,素养指的并不是某一科学知识或基本技能,是通过个体的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法获得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良好的满足人的基础生活需求,也能良好的促进个人追求生活的目标,也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生活活动的良好参与。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良好的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升学或者更好的促进未来工作能力,获得良好的素养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铺平良好的道路,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变化更加适应,打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对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的良好方式和建议

(一)在核心素养的选择上要注重发展性、时代性和一贯性

对于学生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等重点都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个体与社会中体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所有教育进行设计,通过不同阶段和教育机构进行连续向培养,从学生的幼儿时期到成人过程中教育培养不要间断,在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衔接培养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所有在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从小培养,为学生对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具有宏观的教育目标,其基本理念与价值相对稳定,在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中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行调整,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小学教育中,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体系与现阶段的教学理念进行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在数学考试中,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内容,提高整体数学成绩,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所以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集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这样可以良好的体现核心素养的时代性、发展性和一贯性。

(二)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要广泛征集相关意见

过去的教育创建和修订中都是通过教育专家来制定的,制定的标准比较适合教育体系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在教育体系中进行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的问题上,是关系到人们教育权利,也关系国家战略与党的教育目标。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通过不同群体的意见与看法向结合,实现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教育体系等不同体系进行服务。

(三)改进考试模式,完善核心素养评价与测量体系

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校内的考试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考试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考评,避免片面化。其次,核心素养也具有测量性,对学生在核心素养模式中的表现和规定进行评价。国际组织和各国地区的经验在核心素养结构中,相对于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核心素养布局容易被测量评价是需要认知类的,对于态度价值感、情绪情感方面的非人知类核心素养,对于评价与测量比较客观,其挑战性也比较大。对于未来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的开发是需要很大的研究力度,让测评手段更加丰富,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其主要作用。根据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格终生性的特点,在测量评价进行时建议连续性的评估,并且要进行定期追踪测查等活动,定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了解,作用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度和课程改革方面提供良好的数据,让今后的教育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

三、结束语

在教育中引入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教学可以良好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可以良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也能推动社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0

篇5: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素养不同于素质。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 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篇6: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中原区建设路第二小学

王晓楠

语文课是什么?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提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语言运用中表现的语言能力及品质。结合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我认为---语文课应该给予学生情感美的滋养,语文课应该给予学生艺术美的熏陶,语文课更应该给予学生拥有感悟语言文字奇、美和精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孩子能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首先自己在课堂中就应当有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因为惟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你的熏陶下和带领下,感悟文章带来的美好意境,体会文字带来的无限玄机。

《荷花》是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内容,文章用词精美、语言流畅,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我细读文本,设计语言,从而调动学生感悟到了文章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 教学片段一:

师:(创设语境)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今天让我们随着媒体一起去看看池塘中的荷花和荷叶吧!

师:(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播放荷花和荷叶各种姿态的图片)生:(耳闻老师娓娓道来的简介、目睹荷叶和荷花各种姿态的图片)师: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和荷叶? 师:(出示:“我看到了 的荷花和的荷叶”的句式)生: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和绿伞般的荷叶。生: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和大圆盘似的荷叶。生:我看到了争奇斗艳的荷花和碧绿的荷叶。生:我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和张着笑脸的荷叶。生:我看到了仪态万千的荷花和蒲扇般的荷叶。生:我看到了竞相开放的荷花和绿油油的荷叶。......师:同学们眼中的荷花太美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篇描写荷花的

美文,它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它的课题叫---荷花。

评析: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此时此刻,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挖掘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本课中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无拘无束、津津有味地观看和想象,继而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用半开放式的句式自由发言,此刻,孩子们心灵深处的美感被激发,美好的情感连同优美的词汇就犹如涓涓细流流入了课堂之中。教学片段二:

师:荷叶和荷花,你们更喜爱哪个呢?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读。

师:(出示荷叶句子)

师:喜欢荷叶的小朋友请起立,齐读句子。生:大声朗读。

师:划出词语,有谁能够说说“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 生:无人回答。

师:请几个小朋友挨挨挤挤地拥在一起。生:按要求完成动作。

教师小节:出示图片,瞧,这些荷叶一片挨着一片,挤在一起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我们就叫---挨挨挤挤。挨挨挤挤写出了这些荷花怎么样? 生: 很多。

师: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语也荷叶很多。生:一个个。

师:这短短的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荷叶的多,更写出了荷叶的颜色是---生:碧绿的。师:荷叶的大小是---生:大的。师:荷叶的形状是---生:圆的。

师:就像一个大圆盘。(出示大圆盘)师:谁会有感情的读一读呢!生:一起读。

师:片片荷叶留给我们片片遐想„„

篇7: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如何落实?要点有三。

其一,教育目标需要升级并进行结构性调整。核心素养不是基础素养,是高级素养。我们应在抓好基础素养培养的同时,重点提升学生的高级素养。当前存在一个普遍性的误解,认为重要的素养就是核心素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基础素养如基本的读写算、开车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都是非常重要的素养,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这些并不是高级素养,不属于核心素养。要应对21世纪的复杂、多变与不确定性,人只具备基础素养是不够的,需要拥有高级素养即核心素养。当下,一些地区与学校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应试技能的核心是记忆能力。在“认知能力”的谱系中,记忆能力排在最低端,属于低级认知能力;而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排在高端,属于“高阶认知能力”。以记忆力为核心的应试技能,对于增进国际竞争力没有实质价值,因为记忆只能“记已有的知识”,而各国竞争拼的是“谁先拥有新的知识和技术”,拼的是创新能力和高阶思维。教育目标升级,不是说要弱化基础素养,而是说要强化高级素养。要把教育目标升级落到实处,需要改变评价和考试方式,把核心素养特别是其中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与考试内容,发挥“指挥棒”的引导作用,让学与教更多关注高级素养的培育。其二,课程内容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教育目标升级必然要求课程内容结构调整。当前中小学的课程内容的关键问题,不是内容本身“多与少”的问题,而是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即教育重点目标)的联系程度“紧与松”的问题。课程内容即便很多,如果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缺失或者严重不足,甚至充斥的都是应试的内容,那么这种课程结构也显然是不合理的。课程内容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是培养目标的分解与细化。当前的中小学课程内容偏多,需要瘦身,更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对高级素养的强调,进行课程内容的结构性调整。课程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求“量少而精准”比“量大而杂乱”,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更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其三,“教与学”的方式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当前落实核心素养时一个最大的误区是忽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实际上,落实核心素养,教法、学法比教材更重要。培育核心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学习方式上,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核心素养中有两大超级素养,一是创新能力,体现聪明的脑;一为合作能力,体现温暖的心。教学方式中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主要对应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主要对应的是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学习方式中的发现学习直接对应创新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直接对应合作能力的培养。上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采纳的,是跨学科的,具有更强的普适性。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落实到教与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才算真正落实到位。如果教师用压制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冷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温暖的心、用专断的方式去给学生讲关于民主的知识,那么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教法比教材更重要。(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篇8: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

“职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既然学校应该负责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它们就需要采用21世纪素养教育模式去培养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当提到研究报告的背景,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研究总监阿斯玛(Asmaa·Alfadala)表示。

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2015年对5个国际组织和24个国家或地区(以下简称经济体)的文献进行了调研和深入加工,并对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实施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核心素养从何而来

通过从29个国际组织或经济体发布的权威教育文件中提取关键词,报告归纳形成了三大类共10项重要的动力因素。这10项动力因素分别为:时代与科技变革类动力因素,如全球化、知识时代、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类动力因素,如经济增长、职业需求、人口结构变化、多元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类动力因素,如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

同时,统计发现,全球化、知识时代、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成长、职业需求、教育质量提升等对超过一半的国际组织或经济体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认为,这6项因素是全球范围内21世纪核心素养提出的共同推动力量。而人口结构变化、多元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公平只被少数国际组织或经济体的文献关注。

从不同收入水平经济体的比较看,无论收入水平高低,其教育都面临着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成长、职业需求、质量提升的压力。比较而言,高收入经济体对“全球化”和“知识时代”可能带来的影响更为敏感,而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对“教育公平”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更加迫切。

什么是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

为了便于进一步比较分析,报告将29个素养框架中的相关内容归纳为两大类18个素养条目,大体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对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判断和整体把握。

在这18项素养条目中,有9项都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被称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和新兴领域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财商素养);另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被称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与社会性发展(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报告也对各素养在不同国际组织和经济体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为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这七项素养中有6项为指向跨领域的“通用素养”;仅有1项“信息素养”指向特定领域。

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不局限指向特定目标或特定领域,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内涵呈现广谱、多元、全面的特点。同时,高阶认知、个人成长与社会性发展等通用素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特点说明,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正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报告还发现,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等素养仅仅被高收入经济体重视。高收入经济体的素养框架的覆盖面比中等收入及以下的经济体更多。例如,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仅为高收入经济体所关注,这也许反映了教育变革的内在趋势。

21世纪核心素养如何培养

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复杂教育系统才能最终落实。

首先,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这包括在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培训等多方面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如美国21世纪素养联盟研发的课程资源用于支持其中小学课程。

其次,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21世纪核心素养。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尝试选取并构建跨学科的内容主题、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已逐渐成为各经济体的普遍策略。关于跨学科主题的选取,在已有国家和地区做出的尝试中,主要涉及国际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创新与创业相关主题等。

再其次,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引导教育实践。开发体现核心素养的多样化、多形态的测评工具,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是各国或地区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这包括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持续、完整的记录;开发针对特定素养的形成性评价工具,将对素养的评价融入学科考试之中,并尽量选用真实情景考查学生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引导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展开教师培训。许多国际组织与经济体针对基于21世纪素养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设计与实践尝试。除对教师开展相应的学与教的研修活动外,许多经济体在开发服务于教师成长的各种资源。

核心素养支持体系如何建立

报告认为,在推进和落实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与组织、社区和社会机构等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

一是政府政策支持。一些经济体由政府相关部门发布文件,借助政策推动并指引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这些政策从课程方案的设计入手,或者针对某一项或几项素养制定政策来推进,强化素养框架中的某些方面。如西班牙在《教育组织法》中要求全国义务教育开设基于基本素养的共同核心课程;俄罗斯通过联邦第309号法令确定必须在所有的教育阶段以各种形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是加强自主权。研究机构或民间组织对21世纪素养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促进一系列的思考和改革。如美国基于研究提出核心素养框架;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通过财商教育培养青少年进行财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该课程目前已经在109个国家实施。

三是利用社会资源。例如,通过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从社会生产、社区生活中为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机会,或者通过行业雇主的支持,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四是加强教师培养。不少经济体组织指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了解其内涵,掌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的经济体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以及可操作性的工具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如印度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为教师组织了一系列全国性活动,邀请他们参与科学项目,提升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以及进行科学教学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而本次报告中融入东方哲学视角。”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表示,中国传统哲学注重顺应自然、强调整体与和谐、遵循中庸与辩证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能够为今天我们思考21世纪核心素养及其教育实践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一方面,除了为应对特定挑战而提出新的素养要求之外,是否有能够顺应时代变迁、顺应学生内在天性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不同素养的加合未必等于健全人的整体,或许我们还需要从整体和综合的视角继续思考到底什么是一个“健全的人”以及教育的路径。

篇9: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趣、美等核心素养,营造轻松愉快、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22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情、趣、美等核心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之形成特色的教学方式。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情激情

情感是学习的内因,也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十分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个性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教师有情感地教,学生就有情感地学,所以教师要用自身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情感转变。首先,教师要将“整个心灵献给儿童”,要以自身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追求,了解学生,爱生勤教,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主动亲近学生,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在学生发表别出心裁的意见时,要虚心听取,公正评判;在学生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点燃他们希望的火花……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可亲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使他们乐于与教师合作,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二、以趣促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应儿童特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有趣的开头

充满情趣的开头,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强烈欲望。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有意识地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我们每个同学的身上都藏着有趣的‘比,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听后,异口同声地说:“想!”抓住这一契机,我风趣地说:“你两臂伸开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1,胸围周长和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2,脚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绕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自己脚的长度比大约是1︰1……你们有兴趣探讨‘比的意义吗?”顿时,教室沸腾起来,学生有的伸开两臂量自己的身高,有的绕拳头划一周比划脚的大小……我趁机有意识地启迪学生:“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正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导入新课,激发起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兴趣,使新课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2.课中兴趣盎然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灵活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如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实验演示、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营造乐学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相向运动应用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相向运动”“同时出发”等概念,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请两位学生同时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行走,直到相遇为止,并提问:“这两个同学是从哪里出发?是不是同时出发?他们走的方向怎样?最后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了“相向运动”的关键要素,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课后趣味犹存

一堂好课的结尾,能让学生感到“课虽尽,而趣味无穷”,因此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尤为重要。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下课前,我设计了一道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的填空题:“ ■×( )=( )×9=■×( )=( )×1■=1.5×( )。”这道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多数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填对了。在表扬学生后,我说道:“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还有多种填法,同学们下课后再想想,明天上课时再回答。”这样尽管下课了,学生仍积极思考,盼望明天数学课的到来。

三、以美激乐

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利用教学艺术的美作用于学生,都是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当作一种美的礼物来接受。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材的简洁有序、课堂结构的严谨巧妙、板书的简明美观、教具的精致玲珑、教学过程的有张有弛、教学手段的有声有色,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教态的和蔼可亲,努力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达到“以美激乐,以美寻思”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以情激情、以趣激趣、以美激乐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摆脱“苦学”的束缚,走进“乐学”的天地。

篇10: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

摘要: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是支柱也是前提,核心素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同时,学生在核心素养的熏陶下,逐步形成“物理思维”,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现对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究相关实现途径与建议。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 物理教学 实现途径

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所能完成的,在学校阶段,老师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初步的启迪与教导,让学生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而种子的后续成长完全依赖学生的自我鞭策,自我勉励。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在物理学的视角下对事物的另一种认识,从而形成物理观念。例如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利用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巧妙地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证实学生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实践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不断地物理学习中,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与建议

(一)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作为?W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能产生的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课堂上,一旦师生关系破裂或者畸形发展,则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听讲,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的现象,形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心态。在课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了沟通、交流,不断循环的恶性竞争,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两级分化,使得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厚。因此,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成为学习小组,在小组内相互探讨,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老师要强调在交流合作中要互相尊重,即使同组中有些学生悟性差,但并不能代表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要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课堂上,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坦诚自己的不足,使“老师,我没听懂,能再讲一遍吗?”成为课堂的常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发现新知识、新方法,不断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物理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相互尊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物理的学习中,学习的知识大多与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有所不同,物理所囊括的是宏大的宇宙,又或者是微小的细梢,因此,学生理解物理就不能以简单的视听作为依据,更多的要依靠实验和放大生活中的细节来证实和认识。例如,学习摩擦力这一章节,老师可以引领学生注意生活中摩擦力的运用,汽车刹车时,由于地面与脚底的摩擦,使得我们可以仍然站立在原地,但是上身会因为刹车而向前倾;我们手握杯子时,杯子可以稳稳的停在我们的手中,而不往下落,这也是由于摩擦力,而这个摩擦力的方向与水杯自身的重力方向相反,从这些现象中,学生可以认识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而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可以继续让学生去发现摩擦力还存在于哪些地方,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好奇心与热情。通过放大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并赋予其科学的认识,达到教学的效果。并且让学生们意识到身处的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物理所维系和运行的,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观念,并利用实验模型自主地去剖析其中的奥秘。

当然,在物理的学习中,还需要实验模型去证实猜想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合理分工,每个学生都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去开动大脑,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制造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交流,达到学习效果。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价值观的引导

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自身都有贡献,有帮助,有作为的人,因此,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物理教学目标。要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在不平坦的科学道路上执着追求真理的敬业精神。在物理的发展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用自己一生的钻研推动着物理的发展,开普勒,富兰克林,笛卡尔,欧姆等等。学生要学会质疑老师的教学知识点,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使没头没脑,但心中有了疑惑就要试图去解开,不能一味地听老师讲解,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进不到学生的内心中,不能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在教授能量守恒这一章节时,从宏大的宇宙遵守着能量的守恒与相互制约,反观人也是一样的,能量的消耗与获取都存在着一种守恒机制,学生要学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腐朽的,失去生机的知识就从脑海中蜕化,重生。教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蜕变,能量的守恒存在于每一样事物之中。

三、结语

物理,学习的就是万事万物中运行的规律与道理,它们在这个世界上产生和发展了数亿年,那么在学习物理时,其中所反映的知识与道理也能为人所用,事实上,我们也一直运用着,它教导着每个世人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习英语心得下一篇:卫生工作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