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学教育反思

2022-12-16

第一篇:核心素养教学教育反思

位置教学设计与反思(核心素养)

《位置》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本课设计时我以生活中用“滴滴出行”软件叫车时,司机怎么能直接将车开到我们所在位置的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

(1)为了活跃气氛,首先我请教室里的第一列、第一行的同学分别向老师们问好,并数一数教室里同学们有几列几行,认识“列”、“行”及数“列”和“行”的方向。

(2)利用学生在教室里的具体情景,抽象出数学模型。在平面图中指出第一列、第一行,数出几列几行。

(3)引导孩子们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自己的位置;通过描述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孩子猜猜自己的好朋友等游戏进一步理解列、行。

2、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学生自主用简洁的方法记录下屏幕中班上某位同学的位置(3,4)

(2)小组交流汇报,如何记录的?分别表示什么?

A:相同„„表扬

B:不同„„统一的必要性

(3)揭示数对名称

3、数对的读法

(3,4)

4、理解数对 (1):(4,3) 读法,分别请这两位同学起立,引导发现:数对中两个数先后顺序不同,所表示的位置出不同。 (2):写出自己位置的数对

(3):分别写出自己前后同学的位置数对;左右同学的位置数对。小组讨论交流,有什么发现?

同一列中,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中,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

三、练习反馈

四、拓展:介绍地球经纬线知识,解释乘客定位后司机找到乘客位置的奥秘。

五、全课小结

《位置》教学反思

优点:

一、以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以生活中用“滴滴出行”软件叫车时,司机怎么能直接将车开到我们所在位置的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 我利用学生在教室里的具体情景,将学生的座位转换为平面图,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通过游戏方式进一步有意识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自己或好朋友的位置。因为是围绕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进行讨论,所以这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有意识请班上XX同学边说边指出自己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即xx坐在第3列第4行。再让学生用简洁的方法写出XX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化思想。同学互相交流、评价的学习,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对的正确写法和所表示的意义,体会数学的简约之美。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不既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 不足:

一、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简洁。

二、课件中标识的XX同学指向不够明确,导致个别学生不清楚要求。

三、思维训练的力度有待加强。

四、在学生“说数学”的训练上还要加强指导,会说、说的明白、简洁利索。

第二篇: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为例,根据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几最优化策略,并针对以培养化学核心素养为目的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平衡;优化策略;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及满足工作需要的基础性素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工作委员会化学组专家研究指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内容,要求通过教学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基于元素认识物质”“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与平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STSE)”等化学核心观念。基于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意义举足轻重。

2016年底,以“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江苏省优课评比活动在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展开,高二组课题为“化学平衡的移动”,在优课展示活动中,各位老师各显神通,以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主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亮点频现,异彩纷呈。笔者根据此次活动感悟,提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一、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情境创设――立足实际问题解决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发展化学核心素养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情境真实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化学平衡”为代表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抽象性、理论性较强,以至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的引入方法是习题引入,在课堂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时,又通过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却难免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学习是为了解题?学习是为了考试?显然,这种做法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相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化学相关知识,并且让化学知识融入生活,服务生活。本次比赛中,来自吴县中学的毕老师以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现象:黑枸杞在不同条件下泡制的茶饮颜色为切入点,创设真实的情境。具体创设方法如下:

案例1:黑枸杞引发的思考

问题1:黑枸杞泡水的颜色是什么物质造成的?

问题2:黑枸杞用不同酸碱度的水冲泡,为何颜色有不同?

问题3:黑枸杞用热水或冷水泡,为何颜色有所不同?

案例评析:此案例中,利用黑枸杞中花青素在水溶液中的平衡为知识载体,通过改变矿泉水的品牌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冷水泡和热水泡改变反应的温度等,形象地解释了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见图1。

与此类似的案例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为何在冬天变得严重?”等。根据真实情境创设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化学与生活的融合,提高其实用性。

2.史实教育――重现真实历史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史实是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培养的绝佳载体,化学史实不仅为化学这门学科增加了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在化学史所创设的情境中,更易主动建构知识、全面认识科学本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注重了化学史实的趣味性,却忽视了化学史实的更重要的功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如讲有机化合物苯的结构时,我们常常引入凯库勒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很多学生觉得这个梦很有趣,也感叹这个梦的巧合,却忽视了凯库勒为确定苯的结构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之所以有这个梦,也是凯库勒平时对苯结构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化学平衡这节课中,江苏靖江高级中学的徐老师通过合成氨化学史引入课题,通过比较哈伯和能斯特对合成氨条件的控制,让化学史实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对比得出外界条件对合成氨工业的影响,参与化学探究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条件,学生认识到增大压强、降低温度有利于氨的合成,推导出勒夏特列原理。通过该段历史的学习,学生不仅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能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此外,本节课还利用哈伯合成氨应用于军事造成争议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工作者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所学的化学知?R造福人类。可见,授课教师通过本节课深入地挖掘了化学史的育人功能,在化学史实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要求。

3.自主探究――训练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核心素养特别强调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化学课堂中,关于化学实验的作用更多的是倾向于对结论的验证,而忽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也依照课本,让学生按照苏教版化学选修4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4mL0.1mol/L K2Cr2O7溶液,再滴加数滴1mol/L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

[实验2]将上述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滴加1mol/L HN0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和另一份溶液作对比。

很显然,这种实验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等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可以对探究方案做如下优化:

(1)探究方案选择

平衡是针对可逆反应而言,所以首先让学生列举常见的可逆反应,再根据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实验操作难度、对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选择合理实验方案。方案选择如下:

(2)实验药品选择

我们平时设计的“探究”实验,往往重视预设忽视生成,学生实验台上只有符合老师设计方案的实验药品,学生没有余地选择,所以表面上是探究,实际上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所以这种方案表面上是探究,实际只是对实验结果的验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此,在做探究实验时,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如针对反应:

学生在实验药品的选择上可能会选择稀硫酸、浓硫酸、稀硝酸、浓硝酸,甚至选择氢氧化钠等药品。如有学生从安全、环保等因素考虑选择了稀硫酸,我们不应当立即指出其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现象或者理论分析(稀硫酸中含有较多水分)等角度去认识到该方案的不足。这种“试误”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化学实验的育人目的。

(3)自主完成探究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而传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总是习惯越俎代庖,对学生不够信任,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教师在讲台上说一步,学生在下面操作一步,按部就班。这样的实验,充其量也就是实验操作步骤的演练,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基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生实验,应当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挥创造性。比如说,在本次实验中有学生用到了浓硫酸等危险性药品,教师应当提醒学生这些药品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有危险的实验,否则学生永远都不会使用这些药品。

4.理论推演――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但是实验不是进行化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化学公开课中,很多教师在化学实验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创新,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氨气铵盐”一课中,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喷泉实验装置进行了多个创新,如“热敷法”、“冷敷法”等多种方法来引发喷泉。实验过程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然而却悖离了该节课的教学目的――氨气的性质。真正的探究更应当让学生认识到隐藏在实验现象后面的科学本质,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所以理论推演在探究过程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化学平衡这节课中,对于装有NO2注射器体系,

二、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的反思

1.课程基础知识与过程方法并重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其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方法解决其它化学问题乃至所有科学问题,而不是将化学知识死记硬背,将学生培养成解题机器。化学不是记忆科学,可是我们一些教师却经常让学生背方程式、背实验。如关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教师往往让学生背住“浮游熔响红”五个字,却忽略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违背了通过化学实验育人的初衷,更是违背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但是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是认为知识不再重要,相反,我们更注重基础知识,因为科学探究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的,只是这些知识的获取方法应当改变,如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实验技能得到训练、实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所获取的规律、结论(基础知识)也会记忆得更牢。

2.课堂教学手段创新与继承并用

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基于此,各地高中化学公开课都非常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尤其是化学实验,琳琅满目的创新使化学课堂焕然一新。然而,这些实验中,并不是每个创新都是有意义的,如有教师在实验时为了体现创新,将浓硫酸和蔗糖混合的黑面包实验改在硬质塑料饮料瓶中进行,并在瓶口套上气球,以体现出绿色环保,然而最后实验多次失败,因为实验放出的大量的热使饮料瓶融化变形,最终气体溢出导致更严重的污染。在本次比赛中,有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选择在点滴板上进行重铬酸钾溶液滴加酸碱进行实验,实验现象明显,便于比较不同酸碱环境下平衡体系的颜色区别,同时使用药品剂量少,体现出绿色化学?^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因根据实际需要而创新,对经典实验要进行保留和继承。

3.化学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并识

科学是把双刃剑,化学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科学,认识化学。曾经的化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诸如氨气泄漏、氯气泄漏等化学事故,酸雨的侵蚀、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引入课题,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夸大了化学的负面影响,让人们谈化学色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谈化学学科的好处,化学工业对人类进步的作用,试图改善人们对化学的错误认识。但是这样的教学在笔者看来也是有失偏颇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化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所以,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科学观,全面地去看待问题,认识并承认化学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积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第三篇: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点滴反思

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语文素养是什么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而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而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途径。那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据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同学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效果会好些。

二、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那么,语文课堂作为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以文本为凭借,就要求教师采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帮助更好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来达到目的,学生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依靠文本,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文本来培养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该多重视朗读。在小学课堂中,所有的阅读课文应自始自终都贯穿朗读,在朗读中来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对于一些好的文本,除了要求在课堂教学是多读几遍,甚至要让学生能够背诵出来,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如在教学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能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涵课文,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的感情融入的更深刻,不仅增强了朗读的训练,也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的去进行语文实践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当好导游,把这个美丽的风景介绍给你身边的伙伴亲人。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般经过快速思维后,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推荐说得好的在全班交流,这样,谈论交流而后把他们说的写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适时练笔,提高作文水平。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教师要找准语文课本中读写结合点,在阅读中教给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读到写的迁移,扎扎实实地掌握写的技能。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给我们意犹未尽的感觉,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建议我们的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填补那片空白,让学生的想像自由驰骋,海阔天空,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会,更是一次锻炼写作的好机会。在阅读感悟、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情动辞发,因而写得情真意切。“我 手写我心”,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许多孩子都很喜欢阅读,但很多孩子都没有很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范围很窄,读过就忘,不注重读书笔记,这样往往花了时间,却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内花一定的时间知道孩子的课外阅读。为了纠正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内和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我采用了如下办法,首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文本对话,做好读书笔记,我的要求是,预习新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找出自己感触最深或是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段落,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尝试与课文,与作者对话,并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法,一个学期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比较准确地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地方得到适当的理解,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也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 而针对有些孩子阅读面太窄的毛病,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内适当地为学生推介,并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小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以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看法与评价。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了《颐和园》,对祖国的名胜古迹,知道多少?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找到相关书籍阅读。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作为教师,要让孩子们学会阅读,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要努力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要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体验都阅读的快乐,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学会表达,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写出来,在这样一举三得的方法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 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 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存在的不足之处:

1、 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 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先把课文范读一边,或在小组合作朗读时,开展小组朗读比赛,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课文朗读水平。

第五篇:聚焦核心素养丰富教育智慧

聚焦核心素养

丰富教育智慧

——中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与智慧提升研修班

培训心得体会

4月8日、9日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班主任培训。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家的讲解,使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更多的策略引导,对班主任这个岗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培训时间固然短暂,但我的内心却是沉甸甸的收获。

一、从田冰冰老师那里学习开展活动创建班级文化建设

田老师的讲座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位班主任开展的任何一件工作都应该有理论支撑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此刻我才明白自己是多么浅薄,自己是多么不称职,自己是多么的“非专业”……从来未想过往找理论支撑让自己在当班主任的路上通过“捷径”就能顺利到达“对岸”。在这次讲座中,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我明白了班级文化的影响和班级文化的功能;通过“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我知道了班级文化建设要遵循什么原则和如何对班级进行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组织文化建设;在田老师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文化以及交往文化建设。当然,老师还对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供了一些策略,这些收获都是我的珍宝,在以后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也会因有了田老师给的这些指点而更有底气。

二、从郑英老师那里学习班主任素质及治班方略

在这次讲座之前,我从未深挖过班主任这个概念的本质内涵,从未反思过所谓的“班主任专业成长”,就连班主任治班方略也从未学习过,只是凭着自己的“灵感”来治理我的班级。固然和兄弟班级相比我对自己的班级还算满足,但通过郑老师的讲座我明白了自己的无知,没有理论支撑起来的班级治理会存在“塌陷”危险的。此刻我才意识到简单的“班主任”三个字所承载的分量,我也不再敢为我这个班主任而骄傲了。由于我对其理解的还不够,还差的太远太远……然而,我又在庆幸:我有幸听到这些优秀大师的讲座。于是,我欢呼,我雀跃,我激动,我兴奋,同时我也期待在我以后的班级治理过程中能映射出这些优秀大师理论的影子,以使我以后的班级治理更加科学从而“有据可循”……

三、从邹六根老师那里学习如何做学生喜欢的班主任

班主任就如“管家婆”,实质是为班级好却可能会遭同学们的厌烦,这也是班主任难当的主要原因所在。将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期间,我也在试图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断进步自身的素质,努力与每个同学都能友好相处。通过不同形式与他们沟通,做他们课堂上的老师、课下的朋友。固然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我的要求离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还相差甚远。此时,邹老师的及时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恰如黑夜里那颗远挂天幕的明星,就像干柴期待的那束焰火,还似那激起“千层浪”的“一波”。怀揣这些希望上路,我相信前方会有好风景!

四、从王文英老师那里学习做一个心中永远布满阳光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除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外,班主任自身也应该不忘调节自己的情绪。要变换思路,要改变态度,由于态度决定一切,适当的阿Q精神是可以起到抚慰心灵的作用的;还要充实生活,改变方向,留意劳逸结合,学习一些解压秘诀,这样就可以快乐着当班主任的快乐;最后还要调适自我,改变心情,永远记住那些给你气力的话语,这样才能寻找到快乐,才可以心中有阳光,才可以做一个心中永远布满阳光的班主任。

五、从段惠民老师那里学习做一位聪明的班主任

很佩服段老师教学中的聪明。从他的“感悟生活的教育智慧”的标题中,我明白了段老师的聪明无一不是“多读书,勤思考”的结果。他从班级的点滴小事引发的大教育让我着实看到了校园里处处皆是教育的素材,只是大多数班主任“视而不见”罢了。这又进一步深化了我对“为什么要培养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解和熟悉。在说到“感悟大家”这个话题时,段老师夸大最多的就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由此我也明白了段老师无穷无尽聪明的来源——多读经典,从各类经典中生发自己可以用于教育的思想。在这里我可以说,段老师是另一个站在巨人肩上的人。因此他可以高瞻远瞩,他可以洞悉前沿,他可以聪明无穷……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以后追求的目标。同时,我也会以本次培训作为新的出发点,继续努力学习,更好地投进到工作中,为实现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目标我愿意一直在路上„„

张丽

焉耆县第二小学

上一篇:环卫管理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化验个人先进事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