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试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环保类中高职院校当前社会服务工作实践出发,调研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代表的环保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状况,从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提出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加强环保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建议及对社会服务水平评价的相关标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素质教育下的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素质教育下的核心能力论文 篇1:

探究基于信息化下的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构建

[摘           要]  主要以信息化下的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构建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基于信息化下的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构建意义为主要依据,从通过信息化平台,对课外互动式探究学习环境进行构建、通过信息化平台,对课内互动式协作学习环境进行构建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信息化;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构建

电力拖动为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中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结合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在工业现场,电力拖动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该门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例如维修、调试、安装常用电气控制线路,并且可以服务于中级维修电工的考证。电力拖动课程以电工基础、电工技能训练课程为基础,为液压与气动、PLC与变频器等课程的学习做铺垫。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信息化背景,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实训教学环境,进而使学生可以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本文针对信息化下的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构建进行深入分析。

一、信息化实训教学环境相关概述

信息化实训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营造的实训教学环境[1]。该种教学环境结合了硬件和软件环境、时空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等,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信息化实训教学环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教学信息具有多媒体化的特点,学习活动具有合作化的特点,学习资源具有共享化的特点,自主学习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管理具有自动化特点等。

二、基于信息化下的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构建意义

电力拖动为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以后的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2]。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教学环境过于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的都是单向传递的,这大大阻碍了学生发展。并且,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以往的实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专业教师基于信息化,为学生构建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符合当下的教学理念,并且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信息化课程实训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专业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

三、基于信息化下的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构建策略

(一)通过信息化平台,对课外互动式探究学习环境进行构建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电力拖动教学中,教师也较为注重学生的课外探究性學习,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资源为静态生成资源,没有可以更改的性质,并且在实际学习中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学习成果的相互借鉴这些动态过程的资源,没有对学生形成知识产生良好的作用[3]。并且,在课外学习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否则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受到影响,教师的教学目的没有办法真正地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基于信息化下,为学生构建真实的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整合传统资源,对动态过程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定义进行延伸,对课外探究式学习的内涵进行丰富。此外,在构建实训教学环境时,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对探究任务进行明确,对探究要点进行明确,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辅助下更好地进行实训学习。

首先,在信息化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中,在建设信息化平台时,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智能手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通讯软件,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并且,全校无线网覆盖给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保障,智能手机中的系统操作,可以为学生在学习时利用到的工具软件提供支持。

其次,在信息化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这有助于学生接受信息化的实训教学环境[4]。目前,在网络中,有关电力拖动的数字化实训项目素材有很多,其中涉及各种类型的仿真课件。教师只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充分利用和筛选,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即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大纲的要求,进行经典虚拟实训项目开发,如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速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与长动控制等。在这些虚拟仿真项目中,需要具有以下几个内容:应用背景、原理仿真、所用器材、虚拟布局、故障检修、虚拟接线。然后,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压缩,发送到和学生进行通讯联系的软件共享文件夹中,进而使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把实训过程呈现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操作现象和原理。此外,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中进行仿真训练和操作。在该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互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过程性、职业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在信息化“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中,在信息化平台上,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重现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5]。在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中,具有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片段化,其中涉及的片段经常都是学生实训时出错和需要注意的点,因此学生需要进行反复观看才可以扎实掌握。而微课刚好可以满足这一教学需求,微课属于缩小的、可控的一种教学环境,专业对学生进行某一项的训练,使学生可以对某一种技巧进行扎实掌握的小型教学活动。在微课中,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和具体,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较小的学习规模特点,并且在教学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及时的反馈。因此,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中对大量相关教学视频进行搜集,并通过再加工制作成相应的微课。在针对无法反映出教学目的的微课,教师可以自行进行录制,以便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实训教学环境。然后,教师可以把这些微课发送到和学生进行联系和交流的通讯平台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时间对这些微课视频进行反复观看,并且可以和教师、其他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和沟通,进而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效提升学生课外学习的质量。

(二)通过信息化平台,对课内互动式协作学习环境进行构建

课堂教学属于动态发展过程,在电力拖动实训课程中,也具有该特点,这就需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实现有效互动[6]。在以往的“电力拖动”实训教学中,教师都是先把需要用到的工具与资源准备好并提供给学生,然后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这样的实训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教师在演示示范时,学生们要么围在一起进行观看,这样的模式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导致实训教学效果较差。要么教师通过投影仪在制定的为之下进行演示示范,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直观展示与有效点评。(3)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时,没有办法和其他学生进行即时互动。(4)没有办法做到全程记录每个学生的实训过程。(5)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进行走动,这严重影响到了实训课堂纪律与安全。(6)没有办法及时发现学生实训过程中违反规范的操作,这给学生自身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营造一个方便、廉价、实效的信息化课内实训互动协作学习环境。该实训教学环境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快捷性,信息化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记录特点和沉淀特点,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进行互动协助学习,进而有效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在该实训教学环境中,教师把学生根据实训工位的五边形图形,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中都有一个网络高清摄像头和一个类似呼叫器的按钮开关[7]。摄像头和呼叫器和教师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并构建一个局域网,通过监控软件网络控制每个摄像头,并且教师的平板电脑与学生的智能手机,都对监控软件进行安装,利用分级设置,教师可以控制所有摄像头,学生可以对其他学生的实训视频进行观看,但是没有办法进行控制。在教师示范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监控软件,把摄像头的视频切换到任意一个,并通过全屏显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云台控制,清晰展示相关细节,使每个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对相关操作进行清晰观看。教师的平板电脑与讲台上的计算机也具有一样的操作权限,因此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实际操作和控制以及示范教学。例如,学生想要寻求教师帮助,可以按下按钮开关,与此同時对应的报警灯闪烁,摄像头也切换到对应的实训工位。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摄像头的语音功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智能收集,对其他小组学生实训的情况进行观看与交流。由于实训环境中覆盖的是局域网,没有外网,所以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玩手机的情况。构建这样的实训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还可以加强实训课堂纪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基于信息化构建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专业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进行灵活运用,对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真实的仿真操作训练,进而使学生可以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可以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美英.基于信息化下的中职《电力拖动》课程实训教学环境构建的探索[J].中学理科园地,2015(3):27-29.

[2]陈红.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推动电气专业发展:《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精品课建设实践[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30(1):113-115.

[3]钱洪程.“五步”训练法在《电力拖动》课程实训中的应用实践[J].科技风,2015(2):225-226.

[4]钱丽君.技工院校课堂中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电力拖动实训课教学为例[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18(7).

[5]李月明.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线路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4):86-87.

[6]王艳平.浅谈在电力拖动实训教学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电子测试,2015(20).

[7]王慧勤,高立田.“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实训课项目任务教学之我见[J].自动化应用,2018(1):152-153,161.

◎编辑 陈鲜艳

作者:朱大柯

素质教育下的核心能力论文 篇2: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环保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

摘 要:本文试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环保类中高职院校当前社会服务工作实践出发,调研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代表的环保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状况,从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提出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加强环保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建议及对社会服务水平评价的相关标准。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环保类职业院校 社会服务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BSC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编号:XJK014CZY08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研究(编号:14YBA035)。

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范式研究(编号:13C997)研究成果。

中高职衔接是实现职校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湖南省教育厅在《关于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湘教发[2014]144号)中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省中、高职院校中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遴选建设一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

社会服务职能起源于19世纪美国的《莫里尔法案》和随之而来的赠地运动。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要求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在此期间,获得增地和资助的大学迅速发展。以威斯康星大学为典型代表的高校直接把为社会服务作为目标,明确把社会服务作为其重要职能,“威斯康星思想”在全美国甚至全球迅速传播。自此,社会服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后成为高等学校的第三大职能。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开拓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服务,即为了满足区域社会和行业的要求,为社会提供的培养人才、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一、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状况

1.环保类中职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

从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层面来看,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例(下文简称环评专业),中职层次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对大气、水、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中常见污染因子的检测能力;具有监测方案制定及监测报告编写的能力;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与技巧,能编制简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了解企业环境管理对外业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审批与验收)的办事程序与要求。

中职层次的环评专业可考取的技能证书有:省环境监理技术培训合格证书、污水化验分析工证、污水处理工证等。但这些证书都限定为初级,不允许报考较高级别的技能证。

而高职层面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备销售、环保仪器设备维护等工作,面向环保、化工、医药、印染、纺织、油漆、电镀、食品、造纸、水泥等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同时,高职层面的环评专业毕业生可获得水环境监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等环境监测类中高级职业资格证。

麦可思研究的一项职业调查表明,中职层次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很多岗位如省市各级环境检测及分析测试结构、环境评价机构、环境监理机构、交通、电力、冶金、化工、轻工、食品、制药、电子等行业环境管理部门此类专业岗位公开招聘学历要求为大专水平,劳动市场对中职层次的人才需求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中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当前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之间结构性的矛盾,使中高职衔接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研究重点。

2.中高职衔接中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凸显的问题

(1)中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衔接不力。中职教育由于理论课时较少、实践课程较多,而高职教育同样较为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许多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及综合实践项目课程占的比重都较大。中职院校一般学制三年,第二年就开始顶岗实习,而高职院校的第三年一般同样也设有顶岗实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有针对性,针对社会服务所要求的岗位技能设计。

(2)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出了要求,前者是技能型人才,后者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属于技能型人才,这种简单的定位模糊了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层次性。现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与企业的对接,强调面向岗位、以工作为导向,没有考虑中职生源与普通高中生源的差异性。

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深层次问题剖析

(1)制度层面。很多高职院校在战略规划中,社会服务尚未列入发展战略目标,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职能部门开展高职院校行使社会服务职能的管理工作,影响了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大部分高职院校把社会服务的相关业务分派给科研与对外合作处、校企合作处、教务处、培训中心、学生处分管,导致职能分散,合作不力,办事效率低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到企业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在个案研究中,很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都体现在科研管理制度中,激励制度、分配制度、评价制度不健全,导致开展社会服务时无章可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效果。

(2.)观念层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职工认为,社会服务工作无关紧要,在学校应以教学为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产业、行业、技术发展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探讨,无法结合科研、项目化教学要求开展社会服务。

高职教育当前采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近、进一步提升自身办学能力的有效发展途径。

但是,部分管理层和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解偏颇,将其等同于顶岗实习,根据“2+1”教学计划安排学生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就会出现学校盲目与企业合作,导致学校和企业缺乏对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企业更多地把学生当成廉价的生产线员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际进行创新,而是流于形式。

二、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任何一项评估工作都具有教育意义,它使各个参与者更好地认识其行动,可以宣传革新能力,从深一层看,评估结果还可以激励人们重新考虑选择与经费的优先顺序与协调一致。在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有效地对社会服务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至关重要。

我国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试点。

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称为第一轮评估,当时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未将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列入考核范围。

2006年,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方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在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加入了社会服务评价元素,但其作为“社会评价”这项一级指标之下的二级指标。

2008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自有毕业生起至有三届毕业生前必须参加一次人才培养评估,标志着第二轮高职高专评估工作正式启动,在此次的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服务相关指标列入两类评价指标当中。

其中,社会评价列为九个一级指标之一,从招生情况、就业率、社会捐赠情况、应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与联系人四方面进行评价。在产学合作中,从合作企业、时间、订单培养数技术服务年收入、为企业培训员工数等方面进行统计。

其中,社会捐赠这一指标已经被国内很多主流评估机构纳为评价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指标之一。本文将其划分为社会捐赠资金和企业捐赠设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高职院校社会捐赠的来源。企业捐赠设备值占设备总值的比例与社会捐赠经费收入这两方面,各高职院校的统计值均不足10%,证明在社会捐赠方面高职院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将其纳入评价社会服务能力的指标之一,也是有效评价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相关的影响群体包括社会层面(学校区域、用人单位等)、学生层面、家政层面、教职工层面及债权人层面等利益群体(见表1)。社会服务能力维度与这些群体层面息息相关,具有联动关系。

表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维度设计表

维度层 指标层 主要观测点 评价标准

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直接服务 传播知识 科普服务 通过规定适当时间开放污水处理设备、实训中心、科普展示等提供环保类科普服务

咨询服务 拥有主动为社会提供环保类咨询的意识和职能,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基点辐射整个区域

专家服务 专家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服务,包括政府兼职、指导交流,举办讲座等

物质资源

服务 开放教学

资源 适当开放图书馆、展示设备等多种教学资源

社会培训 师资培训 为社区中小学提供环境教育相关教师培训

员工培训 为市州环境监察、管理部门、企业环境从业人员提供员工培训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就业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比例 统计年度就业毕业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的人数

校校合作 对口支援 与一所以上省内外高职类院校及本科类院校的同类专业建立对口支援服务,开展研究、办学、合作培养等多方面的活动

国际合作 合作办学 与国外研究型大学开展3+2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活动

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

资金 社会资金、企业设备捐赠教学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学院支持环保类办学建设

企业捐赠

设备 吸引环保类企事业单位捐赠相关仪器设备

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建设的定位及方向研究

职业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和区域性特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软硬件资源及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战略性规划。

1.制度是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保障

制度先行,深化面向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宗旨,把服务理念贯彻到各项管理办法中来。健全整合社会服务职能结构,在调整完善各职能部门结构的同时,最好是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代理部门,切实提高环保类职业教育工作管理的执行力。

在项目化教学的驱使下,提倡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目标导向机制。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出发,结合环保类专业的服务能力和以区域为主的经济发展需要,系统地对社会服务进行规划,制定包括数月到数年的长短期阶段性目标。将目标、任务和责任明确落实到社会服务项目的负责人和实施团队,激发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的积极性。

2.要拓宽思路,积极为环保类社会服务创造有利条件,提供相关服务

随着《穹顶之下》的热播和环保类常识的普及,环境监测与保护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关注度极高的课题。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搭建环保类技术服务平台,与企业共同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在环保类技术研发上的想法和趋势,结合学校教科研人员的研究优势,带领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研发过程,有针对性地为新产品开发和先进技术推广服务。

在小城镇化建设高度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破坏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可在强化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环境保护科学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素质,加强科普宣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所作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引领与服务作用。

环保类职业院校要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和定岗实习管理,注重素质教育,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最后,环保类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应本着务实合作的原则,建立对口交流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目标。同时,扩大社会服务相关服务范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环保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和中南地区、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环境保护适当忽视的西部地区建立对口支援服务,委派社会服务管理职能人员和骨干教师交换指导或进行挂职锻炼,可以在保障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

四、小结

本文研究定位于较宏观的层面,微观层面的中高职衔接中社会服务的各项因素考虑较少,如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学生层面关注的问题、家长关注的问题等。同时,研究暂未对中高职衔接中社会服务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在后续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子博,孙蕾,罗汝珍等.基于能力本位的环保类岗位从业人员专业核心能力及拓展能力研究[J].职业,2011(2).

[2]陈宝荣.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2(22).

[3]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

[5]覃曼丽.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3.

(作者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孟子博

素质教育下的核心能力论文 篇3: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社会需求调查与职业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正确处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之间的关系,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到三年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职业生涯的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素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指出,对高职学生要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养。以上文件明确了国家在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政策,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的关系

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1]“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素养是指人在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创新能力,也称为专业素养;隐性素养是指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包括社会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称为非专业素养。[2]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千百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素养基础和职业技术基础的教育,隐形素养和显性素养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课程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具体载体。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具备比较高的职业素养、受单位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走入“工作世界”奠定基础[3],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不能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高职教育理念,就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高职学生”,也难以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的对接。

目前的高职课程概括如下:

1.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鲜明。高职课程中职业性不足,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构模式普遍具有学科教育特征,课程缺乏职业性的总体设计。

2.高职教育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被忽视。为了便于学生就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通常着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只注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教育本质上首先是“育人”,应把追求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统一到高职教育课程构建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为目标,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融知识、技能、品德于一体的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

3.隐形职业素养和显性职业素养的割裂培养。目前,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少高职院校设置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素质养成》等课程,把隐形职业素养的养成寄希望于简单的几门职业素养课程。正确的做法是:除了专门的素养课程之外,为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等每一门课增设隐性职业素养的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融入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三、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内容及成效

1.企业需求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教师和佛山市机械装备、家电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深入人才市场调研,确定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主要为产品设计工程师、产品制造工程师、品质工程师等,对以上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小组将岗位群的实际工作凝练成典型工作,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了基于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第一课堂(校内课程)、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三课堂(校外实践课程),各个课堂又包含不同的课程模块,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正确处理三个课堂各个课程(或模块)之间的关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到三年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中。

3.职业素养视角下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本专业注重学生的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和产品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培养,确定了《家电产品结构设计》等5门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本专业老师对5门专业核心课进行了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改革。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分析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了对应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纲领性文件。以适当的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本专业核心课中,《快速制造技术及应用》等2门课申报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家电产品结构设计》等3门课申报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工学结合的教材编写。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了《快速制造技术及应用》等4本工学结合的教材并已经公开出版,扩大课程改革受益面。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广泛进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素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课程改革探究,有利于促进本专业与广东省特别是佛山市家电和装备制造企业岗位对接,本专业课程内容与家电、机械装备行业的职业标准对接、课程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利于确保本专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职业生涯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3]陈彦晓.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12,(02).

作者:原红玲 刘璇

上一篇:自主学习模式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