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聚焦核心素养

2022-07-07

第一篇:教育聚焦核心素养

聚焦核心素养 提升教育质量

——以语文质量监测为例

各位领导、校长们,大家好!我是教导处的吴碧云。周三一天的教研活动如果给大家带来的是高屋建瓴的理念冲击,那么上午的就是小家碧玉般的家长里短了。

上周与一位将近退休的教龄达近43的老教师在聊天,我告诉她陈校长要让我在这次的校长研修活动中做质量提升方面的汇报,我有些压力。经验丰富且平时看问题十分通透的他笑了笑说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以前是两基、双高普

九、后来提素质教育、现在又是核心素养、质量监测,工作吗,总会被这些特定时期的主导思想所影响,我快退休了,你不一样,要认准工作重点,好好干!这句看似轻松的话又让我感到压力山大。想想自己:到教导处7/8年,教导处工作本身就多而杂,常常忙于日常事务,让自己自己停下脚步看看落在后面的、心灵深处的东西好少。工作要汇报,汇报又有压力不正是自己缺乏提炼与思考吗?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教导处的中心工作,我们必须思考: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在何方?质量监测背景下教育方式方法如何变革?扎实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上,这几年来我们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叶圣陶有一句教育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育形式下的众多的教育问题与挑战,我们深知只有不断的思考与实践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下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校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以质量监测工具为方向

二、以学科素养落地为抓手

三、以课堂模式改革为杠杆)

一、以质量监测工具为方向

有这样一张醒脑图(图片)告诉我们: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困窘。我们只有:“知道怎么测才能知道了一切”(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

1、明晰方向、统一认识

(1)成立八一小学教学质量监测指导小组。陈妙洪校长亲自抓“提质”管理、协调、监督全面工作。教导处、教研室及相关人员负责质量提升的各项工作落实。

(2)成立质量监测攻坚小组.由教导处牵头,以四五年级语数老师为主力,召集全校在质量监测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组成攻坚小组,制定详实的质监迎考方案,拟好试卷,成立命题库,做好迎考工作。()

2、专家引领、研究走向。

陈校长参加省级名校长培养人学习期间,向我们教导处、教研室人员推荐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发》一书。并以各教研组为单位,一起学习和研究质量监测的内容与方法及数据和质量分析。学校组织老师们参加地、市级关于质量监测培训。(许发金PPT首页、志文、聚焦语文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活动照片) 明晰语文质量监测内容、方向(图片)

(双向细目表图)1积累与运用模块

(1)提供具体的情境,考察在真实的情境中,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如,字:包括字音、字形

(2)重点检测独立识字能力(以形“会”义);词:包括词义、成语、谚语,重点检测在具体语境中的

(3)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古诗文(句):包括词句的积累和在生活中的典型表达运用。 (题型为客观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2阅读与欣赏(图)

(1)在真实的阅读材料情境中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素养的核心是能力,主要从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这三个能力维度来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

(2)阅读测试的情境材料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包括儿童小说、童话、记叙文、散文。实用类文本包括说明文、科普类小品文和非连续性文本(文字+图/表)。

(测试题型为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和主观题(封闭性简答题和开放性简答题)。

3表达与交流(图)

检测在具体的真实任务或情境中(目的性、对象感)的书面表达能力 以2017年质量监测试卷为例:图 情境测试题评选。

3、讲究策略、分析得失。 (1)数据分析补短板。

我们用数据说话,根据题型进行逐题分析卷面的得分情况,来考量学生的学业水平,从比较中寻求原因,补短板。(图表)我们进行横纵向的对比。

(2)学困生监控有措施。我校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七八十一,促学生生活环境不同造成学生参差不齐,“促两头,抓中间”一直以来是我校的狠抓质量提升的主方向。特别是学困生的跟踪工作,学校期末特设立爱心奖。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拟定好、学困生跟踪表,期末做好学困生总结,以计算公式:(本学期5﹪差生期末总分-接班时5﹪差生原始总分)÷接班时5﹪差生总分。评比出年段一名爱心奖,鼓励每位教师最大程度地关顾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为提质保驾护航。

二、以学科素养落地为抓手

新课标指出一个概念,叫核心素养,把其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能力与品格是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同我校始终坚持做有品性、有质量的教育的“品质教育”追求是相契合的。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语言积累、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不变的法宝。。

1. 呼唤课内语言的积累。以语文学科为例,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论断中有学者提出,在小学阶段,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体系,我们非常认同这一论述。语文课堂课程的落实仍应以:识字写字,阅读积累、习作与口语交际作为学科活动活动的主要方式。语文组团队将此内涵进行分解,细化各学段到中,以低年级语文课堂为例(附图表)。来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拓宽课外阅读量。我的导师陈智文校长常说:阅读的两双翅膀一个是构建能力的课堂,一个是拓宽课外阅读量。同样学科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语文质量监测越来越注重阅读量,我们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作为学科的拓展、延伸,我们开设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1、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活动。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重点,围绕“三个贴近”(一是贴近中华传统文化;二是贴近生活百科;三是贴近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组织骨干教师编制命题库,成立校级汉字听写训练队。每周二到四下午第三节课进行集中训练。(照片)2015-2018年参加市级汉听选拔赛(奖状)

2、每学期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由年段确定共读书目,确定活动方案,一漂流的形式开展活动。先确立共读书目(本学期我们共读的书目是:

一年级共读书目:《落叶跳舞》、《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老鼠娶新娘》、《蚯蚓的日记》、《子儿,吐吐》 二年级共读五本书目:《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

三年段共读五本书书目是《宝葫芦的秘密》、《皮皮鲁传》、《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

四年级共读五本书书目:《马戏团的动物明星》、《皮皮鲁传》、《鲁西西传》 、《乌丢丢的奇遇》 、《高士其科普童话》

五年段“共读5本书”书目:《水浒传》、《昆虫记》、《草房子》、《西游记》、《海底两万里》

六年级共读五本书目:《鲁滨逊漂流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青铜葵花》 《稻草人》 及活动照片教案设计图)

老师们年段开设同读书目的阅读指导课。(图片)

3、依托校本课程《诵中华经典 扬八一风采》(书本图片)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以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各班成立20人检查组跨班检查学生诵读情况。(刘艺同学事例)国防教育校本教材(图)

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具有社会化色彩的阅读活动,将这些“精细化”学科知识成为学科素养的载体,促成学生知识向素养的转化,从而形成个人语文能力。

三、以课堂模式改革为杠杆

教育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指出:“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学习力)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还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告诉我们这三种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们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研究。

1、以改进课堂提问促深度思考。

老师们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大多数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思考”,造成学习能力欠佳,直接影响思维意志品质的形成。课堂中如何引领学生思维深度发生?我们从改进课堂提问方面进行了思考与研究。以语文课堂为例,我们提出指同高层级阅读能力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将提问更多地指向运用、评鉴和质疑创新等高层级阅读能力,扭转阅读教学低层级问题泛滥的局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苏教版《人类的老师》为例,一文课后练习第五题是这样的:“你还知道哪些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里同学交谈”。

这道题考的是学生的理解、记忆、平时的阅读量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并没有让思维真正发生。

但是,我们一位老师把问题设计成“你能否通过仔细观察某个动物,设想一个仿生学的产品呢?”这样的问题蕴含了运用知识和综合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 我校的一位老师张旭华(中学转岗)执教的六年级小小说《爱之链》。这是一篇讲述发生在乔伊、老妇人和女店主之间爱的传递的故事,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活动场景中都只有两个人,三个人物从没有一起会面。这就构成了小说本身的张力,给学习留下了思维的空间。

教学中,她并没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步梳理每一个阶段发生的事情,并从中感受人物的特点,而是设计了“谁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有难度。一是需要学生涵泳在文本中思考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分别做了什么,二是需要搞清楚所有事情之间的联系,三是需要学生把相关联的事件组合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并明确的表达出来。 要很好的完成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在文字中穿行,不仅要做到准确理解,而且要分析比较,同时还要发现联系,并准确表达。

同样教材中有一道作业练习题:以“乔依醒来,他看到……”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是典型的续写故事结尾,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练习形式。

这位老师借鉴薛法根老师的做法,让孩子们围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一文章主题写一段环境描写。这一个角度的轻轻转变,带动了学生思维的转向,加大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2、构建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导向的:“三行”课堂新模式。

我们在八一小学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质疑、导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出“导行-思行-践行”的课堂新模式。 导行环节我们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启动学生思维。思行环节我们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技能。践行环节我们鼓励学生在由此及彼的实践中拓展思维的领域,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创新性型人才。

以雾凇一课为例: 人教版《猴王出世》为例

聚焦内容,指向检素和理解能力。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指向学

生检素能力的培养。第一个问题:石猴是怎么成为疾王的?这个问题指向学生的理解能力。在

这个能力训练上,陈校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习单。 号石猴特点

相关语句(在文中画出来) 阅读感受

第()段,第()行到第()行 第()段,第()行到第()行 第()段,第()行到第()行 第()段,第()行到第()行 第()段,第()行到第()行

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概括出了石猴的出生不凡、交际不凡、心胸不凡、胆量不凡、本领不凡、

口才不凡等特点,能石猴形象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同时训练了学生概括、解释、举例、比较 推论等阅读理解能力。

关注形式,指向评鉴能力的培养。陈校长关注了三个语言点。关注第一自然段中“那

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润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 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引导学生品析对仗的修辞手法,感受语言

的节奏美。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就叫经典。关注第二自然段中“连呼了三声,忽见从杂

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

泉中,忽睁睛拍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引导学生品析瞑、蹲

纵、跳等动词,感受作者语言的简练。得:什么是经典,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换一字不

行,改一字不妥,就叫经典。关注第四段中描写石猴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石猴的“王者”

形象,得:什么是经典,刻画人物传神才叫经典三个关注,三个经典!这才是经典!

3、习得方法,指向运用能力的培养。陈校长设计了这样的运用练习:“美猴王后来离开

花果山,拜师学艺。他需要一封推荐信。请以花果山全体猴子的名义给善提祖师写一封推荐信。” 这样的设计既要求学生利用文本信思概括人物特点,还要求学生适当債鉴名著的语言来表达 这样训练直指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

4、拓展比较,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陈校长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播放1986年版的《西记》第1集“称王”部分视频,让孩子们和课文进行对比,说说自己喜欢课文还是电视剧的

表达方式。孩子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不仅说还演。这样的设计,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独 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整节课下来,每个环节都直指学生阅读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都直指学生阅读能力。这就 是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语文课堂。不仅如此,陈校长还拟定了一份这样的测试题

一.石猴是从哪儿来的?()检索10分

A.母猴生下来的B.石卵变成的C.水帘洞出来的 二.为什么石猴能成为猴王?请概括人物特点并结合课文重点词句说明。

(能写几点就几点)理解40分

请给猴王写一段人物介绍。(字数50个左右,不用写题目)运用20分

四.选文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处语句,摘抄下来,并说说好在哪里。评鉴20分

五.你喜欢猴王吗?为什么?质疑.创新10分 上完这样的一节课,相信学生对这份测试肯定十拿九稳。这样一节课,让我们不仅知道了 教什么,也知道了考什么。 我校连续两次接收升省、地语数质量监测,均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教学质量的提升,得到领导们的肯定。教育教学本身具有长效性特点,考察教育教学质量就更不能急功近利。相比其他学校我们还有差距,还有目标还需要继续提升。我市上级主管部门连续两年提出了“全学科质量提升方案”“课堂教学行动年”也将是我们新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八一人将以“花开堪折直须折”的勇气与实践当担,以核心素养为纽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质量监测为主线,继续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实现我们的教育梦想。

第二篇:聚焦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参加“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心得

岳西县来榜中心学校 刘和恩

2017年4月21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安庆市教育体育局协办的“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感觉获益匪浅。在此,我借苏轼的《定风波》聊表惬意。

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机遇越来越多,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很多教育同仁和我一样,刚刚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走出,勇敢地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多少有了一些心得。自以为能在教学中兼顾三维目标,终于“跟上时代步伐”,却猛然间发现——“核心素养”一词,早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新课改的主题,我们又坐井观天了。

本次培训让我重拾信心,豁然开朗:其实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从根本上推行素质教育。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当同事们还在继续一筹莫展之时,我已经在课改征途上“吟啸且徐行”。

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北京广渠门中学吴校长的报告深入浅出,他不仅指出了当前教 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发起“民族的基因我们传承了多少?”“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等追问,而且还发表了“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工作就是把所信、所

1 想、所为身体力行地传给身边的人”、“教师最核心的素养是情感”等独到见解,给我莫大的启迪。

宁波镇海中学吴国平校长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告让我耳目一新,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让我由衷敬佩。我曾经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主持的课题《班级特色文化策略研究》也曾获得过安庆市一等奖,可镇海中学真正让我领略了名校风采,明白了“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积累、是一种校园生态、是一种制度规范、是一种历史传承与积淀,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我是农村教师,但也曾在市优质课大赛上崭露头角,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算得上日新月异,“竹杖芒鞋轻胜马”,只要我们心怀“核心思想”,进一步坚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理想和信念,我们一定也能够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早就听说要进行中、高考改革,可“为什么改、怎样改、如何有效应对”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觉得自己都在梦中。而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钟秉林教授主讲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浙江省教研室张丰主任主讲的《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实践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王小虎处长主讲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大学招生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方芳副教授主讲的《学生素养和评价改革》、华东师范大学朱伟强教授主讲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等一系列报告,科学准确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让我茅塞顿开。

安庆市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孙彦老师在《追求更高质量教育均衡的实践探索》专题报告中,详细汇报了他们团队三年来丰硕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见识了大数据分析的威力,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杭州铭师堂教育的袁玥老师在《以互联网教育促进

2 学生的全面发展》专题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授课育人模式、互联网心理辅导模式、互联网生涯规划模式、互联网励志模式等对于我来说,同样也是“微冷之时的山头斜照”。

马云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互联网的未来时,笑着举了一个实例:杭州有个乞丐,身边放着二维码。乞丐尚且知道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做教育的,如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无疑是一种悲哀。

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期四天的培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李五一博士的精彩 演讲中落下帷幕,我怀着对教育更大的热爱和更美的憧憬踏上了归途。非常遗憾没能和专家们一起实地考察安庆一中和安庆迎江区绿地实验学校,非常遗憾没能向专家们单独请教或进行更深入地交流„„离开安庆时,同行者问我:“可有收获?”我毫不迟疑地说:“有!”可问到有何收获时我竟然打不上来。渐近故乡时,我才想起东坡的那句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权且以此作结吧。

2017年4月26日星期三

3

第三篇:聚焦核心素养 开展课题研究

——记省级课题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研究》开题仪式

安庆二中《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研究》课题组 供稿

2017年10月24日,安徽省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研究”开题会议在安庆二中综合楼多功能报告厅隆重召开。学校领导、安庆教研室副主任陈俊、安庆教研室理论室主任江龙林、课题组全体成员、市区骨干英语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开题仪式,本次开题报告会由课题组成员特级教师梁学东主持。 报告会上,教研室江龙林主任宣读省级课题立项通知,安庆二中邱国民副校长致辞。邱国民副校长充分肯定了课题组教师强烈的进取精神,在市教研室陈俊主任的带领下,课题工作开局好,势头足,希望课题组科学高效推进工作,实现课题圆满结题。

会上课题负责人陈汇萍老师代表课题组就省级课题《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研究》作开题报告。陈老师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研究目的和内容、课题研究创新之处、思路方法、研究的可行性及条件保障、预期研究成果和最终成果七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明晰了思路和任务。陈汇萍老师就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实施选修课,以及如何定位协调好文学欣赏选修课与日常必修课教学的陈述,启迪了参会教师,开阔了教师们的教育视野,必将促进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随后,安庆二中教研组长姚海云老师展示了学校开展的文学欣赏相关微活动。高中英语文学欣赏相关微活动如跨文化交际、英语风采展示等,在本质上是对常规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它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江龙林指出,这是一次令人感动、高水平的开题活动,主题报告立意深远,内涵深刻。江主任对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高度肯定,预感将成为“安庆英语教研史上史诗级的鸿篇巨制”。同时提出三个建议:

一、问题意识上做出自我强化,不断做出理论假设和实践检验;

二、研究方式上做出理论梳理;

三、课程评价上做出实证思考,怎么让家长认可,让学生保持热情,让老师敢于主动去做。

陈俊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了评价。他首先高度赞扬课题组教师所做的工作,课题含金量高,顺利开题,可喜可贺。陈主任对于此次开题会议总结了五个特点:

1、内容丰实,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乏创新;

2、精兵强将,凝心聚力,团队协作,成果可期;

3、阶段成果,形式多维,富有内涵,彰显用心;

4、精心谋划,全盘统筹,步步为营,有效实操,行稳致远;

5、放眼大局,不拘小节(语法),

体验故事,享受阅读。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以学为基,自主发展,培养语言能力,激活思维状态,提升人文素养;

2、任务驱动:趣味竞答,影音再现,案例分析,辩论比赛,角色扮演,短剧展演等等,活跃氛围,体验实践,比较文化,扬善弃恶,学会批判思维,培养文化品格;

3、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点拨引导,激发潜能,夯实文化基础,修炼人文底蕴,引导自主发展,乐学善思,健全人格,加强社会参与,培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争做全面发展的人;

4、依据规划,行动研究(问题-设计-反思-行动„„.螺旋上升),关注过程,注重积累,行诸文字,物化成果,凝聚力量,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彰显成效。并对陈汇萍老师做真、做实、做细、做佳的工作风格高度赞许。综上,本课题一定会取得成果,从而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修炼人文底蕴,促成学生自主发展,乐学善思,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青年人。

安庆二中教研室汪永林主任指出,学校将以省市级课题为抓手,进一步调动教师教科研积极性,为课题开展提供各项支持,促成教师教科研新气象,同时还对课题组提出了殷切期待,他指出教师应当成为有理论素养和担当意识的教师,应成为研究者,而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要加强团队精神,重视发展积累和感悟,促进专业化发展。对形式多样的交流予以借鉴,要多走出去,请进来。

通过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明晰了课题实施的意义和操作方法,对后期工作的开展和高质量的结题充满信心。

第四篇: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新港城初级中学“乐道研学讲坛”第三讲

10月20日下午,我校在报告厅举行第三期“乐道研学讲坛”,我校校级领导及教职员工全员参与。

教科室朱敏主任首先向大家总体介绍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及征对核心素养提出当前学校的产生的变化等。

语文组夏啸主任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让我们更明晰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引导、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

数学组罗畑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创立生活情境形成数学视角、掌握数学表达培养分析素养、利用实践探究活动以提升核心素养等数学教学的策略上具体讲解。

化学组潘赟老师认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培养化学学科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这期“乐道研学讲堂”必将让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第五篇: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学术期刊论文原址: 《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 2015年10月 总第14期

刘濯源

【摘

要】《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所开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价值巨大——它直指教育与教学的本质,直指“后课改”时代的靶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为已经到来并且正在加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找到了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存在意义!

当下,人类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所谓“智本”并非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常速积累”,而是对知识及信息的主动且高效地获取、整合、转化、再创造的能力——学习力。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这种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本期专栏内容将给出一些参考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力;学习策略;思维可视化;有效探究

【作者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特约指导专家。已出版《赢在学习力》、《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模板》等多部专著。

一、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

关于教学,如果最多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关于“课改”,如果也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那么我一定还会毫不犹豫地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进而,关于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时下最热点的概念,我还是会问同样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 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是方向性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一件事,方向如果搞错了,一切努力都不只是付诸东流那么简单,而是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渐行渐远!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道理,任何人理解起来都不会有难度,更何况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与此有关的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那么,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哪里?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成为“后课改”时代的靶心。何为“核心素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解释。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核心素养所指的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其背后的东西。有人把“核心素养”解释为“全面素质教育”或“全人教育”,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关注了“素养”却忽略了“核心”,使概念模糊化。概念一旦模糊化,就无法聚焦,就不能抓到根本,也就无法从根基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以往“表层化思维”及“大而全思维”的危害。“全人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想,但它所描述的是“果”而非“因”,而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要指向“因”的,否则就谈不上“核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从这个概念的两个要素入手进行分析,为“核心素养”的判定设定了五条标准:第一,普遍基础性;第二,持续影响性;第三,后天可发展性;第四,内化综合性;第五,非先天禀赋性。所谓“普遍基础性”是指其它素养都要以它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就不能存在或无法发展。所谓“持续影响性”是指它不是影响一时,而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谓“后天可发展性”是指它可以藉由后天的学习活动发展而来。所谓“内化综合性”是指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获取、整合、转化运用、再创造的综合能力。所谓“非先天禀赋性”是指不是由人的DNA决定的。经过一系列筛选,我发现符合这五条标准的素养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性能力,以“自我定义”及“情绪感知及管理”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心”的能力;一个是人的理性能力,以探究意识及系统思考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智”。因此,我把关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解为关注人核心素养的教育。而“心智水平”是影响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及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至此,我们基本可能回答“我们到底为何而教?”这个问题了:我们必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也就是为发展学生的心智而教,也大体可以说是为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而教,为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而教!

二、必须告别传统教学观的三个现实理由

所谓“传统教学观”是指重“果”不重“因”,只关注“学会(往往被窄化为记住)”却不关注“会学”的教学观,而非对传统教学的全面否定。

回顾一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三十多年,但在现实中确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传统课堂依然岿然不动,知识灌输依然大行其道!为何?只是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吗?我认为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既是对高考的误解,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高考不是考死记硬背,素质教育也非是指“吹拉弹唱”。而正是这种“误解”(虽然这不是唯一因素)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

但现在,我们必须要与“传统教学观”说再见了,再不改变,我们的付出不会减少但失去将会更多!三个现实理由如下:

第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互联网+”突破时空藩篱,早就把“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击得粉碎,各类知识浮在云端,浩如烟海,随时可查,随处可查,“知识的搬运工”越来越不好做了。另外,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知识的折旧也越来越快”,而且这种“快”是一种加速度的快:人类在“渔猎与采摘文明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可以用“爬”来形容,在“农耕与养殖文明时代”可以用“走”来形容,在“机器工业文明时代”则可以用“跑”来形容,而到了“信息智能文明时代”就要用“飞”来形容了。因此再追求“将知识精确地背下来”的学习目标已经失去现实意义。2014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主题是“今天的学习是为了能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在知识以加速度更新的时代,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会学”当然要比“学会”更重要,“学力”当然要比“学历”更重要!

第二,问题解决与创新虽然离不开知识,但并不是仅靠已有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靠思维能力。但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恰恰是“反思考”的,至少是不思考的!题海战术把学生脑子搞晕,死记硬背把学生脑子搞僵。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小学生每天“知识”的摄取量是美国孩子的30倍,但其价值又在哪里呢?只是争分争秒地猛塞,却不给思考的时间,即便都背下来,也不过多一个“两脚书橱”。更何况这种做法还有巨大的负作用——厌学、思维僵化!

第三,即便仅从学习成绩这个维度来看,可持续的学习成绩也是来自学生的学习力而非知识灌输的数量与次数,因为学习不是体力活。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籍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要解决高度复杂抽象的问题则必须依靠发展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好成绩”的确有可能通过机械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但这种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的做法危害极大。到了初中,这种被“灌”出来的“好成绩”就难以为继了,大多数学生会露出马脚。通过所谓的“苦学”或“恶补”可能会将成绩下滑暂时延后,但到了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中后半程还是会暴露,成绩大幅下滑,厌学情绪陡然增加绝非小概率事件。

综合以上分析,转变“传统教学观”,把教学的关注点从“树梢”下移到“树根”上来,变“知识灌输”为“发展学习力”。这不但与“提高考试成绩”的诉求不矛盾而且还有帮助,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是“近利”;另外,发展学习力,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知识快速更新带来的挑战,使人受益终身,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是“远利”。也就是说这一转变既让我们的学生赢在当下又能拥有未来,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三、如何构建“学习力教育”的多层体系

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很励志的经典名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搞教学改革的确需要这样的决心和勇气,但教育毕竟不是文学,教师也非诗人,我们不但要找对方向,还要提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因为诗人可以“任性”,教师只能“理性”。

当我们确立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教”这一“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后,就必然要面对以下问题:第一,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知识灌输”的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及教学方式;第二,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张嘴等食”的学生们转变学习观及学习方式,唤醒其学习动机,恢复其思考意识;第三,如何让那些追求短期效益、唯成绩论的家长们理解这种转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难做”不等于“不能做”,更何况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它不但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还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及文明程度。

那么,如何推动“知识灌输教育”向“学习力发展教育”转变呢?以一个区域教育单元(县区级)为系统,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并逐层做出转变:

1、宏观层面的战略指引

教育局主管领导必须要高瞻远瞩,对社会发展趋势有预见力,对教育本质问题有洞查力,将“围绕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学习力”设定为“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把帮助学生实现乐学、恒学、慧学(智慧地学习)作为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并积极地、持续地推动这一战略性工作。

2、中观层面的课改实践

校级主管领导必须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理解“学习力的培养”,并积极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突破课改瓶颈,落实课改理念,构建以发展学生学习力为核心目标的绿色生态课堂。

3、微观层面的课程构建

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升课程的思维含量,构建“让学生爱思考、会思考、用思考、享受思考”的思维型课程。

四、发展“学习力教育”的技术创新

中国人非常讲究“以道御术”,但又多对此有所误解——重道而轻术!其实术与道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的:重道而轻术则使道沦为空谈,悬在半空;重术而轻道则使术失去统御,迷失方向。因此只有道术兼重才最有效能。发展“学习力教育”既需要明晰“道”也要善于借助“术”,尤其是创新性教育技术。

至今,我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在“学习力系统提升技术”这个“试验田”中深耕了十五年,依据这些研究经验,我们将这方面的技术大体分为五类:

第一类,心理发展技术。主要包括:正向激励、冥想训练、NLP(神经语言程式学)、萨提亚模式、催眠治疗、五维人格测评等;

第二类,思维发展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思维建模、六度思维品质提升训练、基础逻辑能力训练等。

第三类,高效记忆技术。主要包括:专注力训练、全脑记忆术等。

第四类,教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可视化教学系统、微课程制作、未来课堂构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

第五类,家庭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智慧家长课程、翻转课堂支持等。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信出版社,2012. [3]刘濯源.《赢在学习力》.万卷出版社,2008.

[4]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7]程平源.《中国教育问题调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周长生.《为不教而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郅庭瑾.《为思维而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教育行业不正之风下一篇:教育无痕与慢教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