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

2024-04-18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共13篇)

篇1: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笔记

郑永年教授写的《中国改革三步走》是一本介绍中国改革发展的读物,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上篇为改革步骤篇,很好的分析了目前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动力、社会对改革的争论,进而提出来中国改革分为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三步走,并分析了经济改革、社会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先后顺序,以及三者的主要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下篇为改革策略篇,分析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暴力、信任危机等问题,提出了社会改革为主题的阶段改革的意义、目的、改革采取的方式。整本书保留了作者自己独立的批判精神,对中国改革开放给予了相对公正分析,并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中国的经济改革最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第一,分解式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第二,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地方和企业分权。分权过程是渐进性的。第三,开放性,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这一特征。比起改革的其他方面,开放性最为重要。开放性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外开放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人们正常理解的开放,就是把中国市场向外国开放。199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邓小平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工具,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使用。

其次就是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民主化确立社会制度,培育中产阶级,就是要把蛋糕做好,促进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从实质上就表明了党和国家队社会改革的决心,也表明了社会改革也是是国家改革的重点。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物价总体水平上涨、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矛盾,这就要求必须加快社会改革,调整社会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衔接点,它对未来中国实现一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就要加快社会改革、完善社会医疗卫生建设、住房保障建设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面向民族的、世界的、现代化的教育。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只有经济改革而没有政治改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们认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早已经开始,并且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中国称之为“机构改革”的行政体制改革、农村自制制度、乡镇选举、党内民主等都在进行。不过,一选举民主为主体的、国家层面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则还没有成为主体性改革。在政治改革方面,我们主张基本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改革在后。我国一些方面的基本国家制度都还处于早期建设阶段。需要先将国家制度建设完成后,我们才能搞西方那些所谓的民主化建设。

中国采取先经济到社会再到政治的分列式的改革步骤是符合本国国情的,这个三步走战略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明中国的改革在某一阶段仅仅进行某一领域的改革,事实上,这三者是同时并举的,关键只在于侧重于哪一个领域。

篇2: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

周崇聪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经艰辛与困苦,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能人志士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由先前的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乃至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了中国的前行。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才迎来了人民生活的富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但是,如果我们细看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若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的改革,即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只有协调好这三个方面,中国才能有效的完成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任务,即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济改革是国家改革的重点,经过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建设以及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经一步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基本保持10%的高速发展,基本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有机统一体的经济、社会、政治未能得到协调发展。由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新自由主义从经济领域无所限制地进入社会领域,导致了医疗、卫生、住房、教育、就业等问题。着就急需加强对社会领域的改革。如果说经济的改革是将蛋糕做大,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社会改革就是把蛋糕做好,促进共同富裕。

我们所说的以经济改革为重点,并不是就说明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就停滞了。党内民主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从实质上就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社会改革的决心,也表明了社会改革也是国家改革的重点。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分化、贫富差距经一步扩大、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以及近些年来的住房紧张。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矛盾,这就要求必须加快社会改革,调整社会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衔接点,它对未来中国实现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就要加快社会改革、完善社会医疗卫生建设、住房保障建设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面向民族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教育。

一般人认为中国当前的紧迫任务时建设民主政治,甚至有些人利用西方的民主理论来评

析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确实,我们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学习西方优秀的民主建设经验。但是,他们忽略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以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设为前提,只有这些制度趋向于完善才有民主建设的可能,这才是最好的选择。世界上的民主建设有三种路程,第一种是先民主建设后制度建设;第二种是先社会制度建设后民主建设;第三种是先社会制度建设,然后在民主建设中改变社会制度。我们一般认为第二种才是一种较为优质的民主建设。纵观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建设还未完成之前就生硬地引进西方民主理论,最终导致了劣质的民主、国家的动荡,如: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所以社会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接点。第二方面是,每个国家的民主理论只适合于该国,不同国家有着自身的特色,也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并不是说西方的民主政治不可学,这里强调的是民主理论不能照搬,但民主方法可以借鉴,毕竟它具有社会共性。

中国采取先经济到社会再到政治的分裂式的改革步骤是符合本国国情的,这三步走战略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当然,这并不说明中国的改革在某一阶段仅仅进行某一领域的改革,事实上,这三者是同时并举的,关键只在于以哪一个为重点。

篇3: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

我们今天的发展很快, 2010年就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可以说,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三步走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 但是我们的改革跟发展三步走并没有对应的步骤。我认为, 改革也需要一个三步走的规划。

第一步是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到现在, 30年多一点的时间, 这一阶段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之间, 还有一个阶段, 需要花大概15年时间, 推进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 这就是改革的第二步,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 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悬殊、官员腐败, 社会事业滞后, 民生问题突出, 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引起的生态破坏等。

社会体制改革为今后进入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阶段, 真正实现宪政民主, 打下扎实的基础。到2025年至2050年, 完成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经济富强、宪政民主的国家, 建设法治文明、自由发展的社会。在这一阶段, 需要改革执政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 调整执政党与民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选举民主从量到质的提升、扩大, 协商民主与直接民主互动, 监督和制衡体制健全完善, 同时社会思想文化更加活跃, 舆论更加自由开放。

我认为, 中华民族的复兴, 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上, 还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 以及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上, 要建立一个大家都有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和谐社会, 人人能享受充分的政治自由和民主, 人权和私人产权得到充分保护, 社会真正进入一个民主、和谐、幸福、法治的发展阶段。这应该是21世纪中叶实现的目标。这样就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三步走战略配合协调起来了。

当下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当前中国需要一个“社会进步运动”, 也就是社会体制改革, 来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借鉴世界历史的经验, 欧美国家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 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当中也出现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的美国, 经济发展很快, 但基本被财团和寡头所垄断, 权力与市场结合, 权力与资本结合, 官员腐败也很普遍, 社会失业工人很多, 社会贫富差距大。20世纪初, 在威尔逊总统支持下, 美国媒体发动了“扒粪运动”, 充分揭露社会阴暗面, 引起全社会的震动。由此推动了后来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出台。

像欧美一样, 我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推动社会体制改革, 化解社会矛盾, 为第三步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好的条件。

我所说的社会体制改革, 包括社会建设, 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 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解决民生问题, 比如, 教育的读书难、医疗卫生的看病难、住房保障的房价高、就业难等等。让老百姓共享改革的成果, 通过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起一个利益均衡的社会机制。

第二, 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主要是推进城镇化, 转移农业剩余人口, 壮大中产阶层, 形成了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 可以大大缓解贫富悬殊的问题。

第三, 要培育一个“三元构架”的成熟的公民社会。首先是政府公权力这一元要归位, 建立一个有限的政府, 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政府主要政务是调节经济、监管市场,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次是社会组织的发育, 保障基层的自治权利。比如, 乡村自治、社区自治等, 社会问题让社会民众来管理, 形成广大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社会自治制度。因此, 政府要推动、协助、保护社会组织的发展, 而不要视为对立的、异己的力量。此外, 以公有制、非公有制企业, 以及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市场一元, 要充分保证其资源配置的权利, 尽量减少政府直接干预企业,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分开。

以政府公权力为主导, 把社会自治权利和市场资源配置的权利落实好, 使社会三元构架各得其所, 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 形成和谐的公民社会。

改革太急不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 我曾经提出过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体制改革的意见。当时为什么提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呢?是因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已经涉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了, 尤其是法治的完善, 这其实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至于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 本身也包含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所以, 四位一体的改革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

今天为什么提出改革三步走?这是因为考虑到不同阶段重点不同的问题。第一阶段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这是大家的共识。但现在的社会矛盾暴露很多, 此起彼伏的群体性事件都预示着, 如果不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 不解决民众关注的民生问题的话, 就会影响到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本身。同时, 在社会矛盾多发的情况下, 如果突出政治体制改革, 而社会基础、公民素质没有准备好的话, 政治体制改革很可能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也许有人会问, 这样的话, 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更滞后了?可以说, 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是大家的共识。社会体制改革中包含的政治体制改革先行, 符合大家的愿望。比如, 执政党内的民主制度、干部人事的选举制度, 以及人大、政协制度的改革等等, 这些都可以在社会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

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 就是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问题, 执政党的理念和制度如何保证既能体现党的领导, 又能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 又能体现依法治国, 这个目标提出了, 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我所说的改革三步走的社会体制改革, 并不是学术上的政治体制改革, 而恰恰是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打下更好的社会基础。

总体来说, 中央领导集体还是处于改革主动态势, 掌握着改革的主动权。当然, 改革也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干扰和制约, 需要有勇气冲破。我国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公民意识缺乏, 都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急不得, 还是要有步骤、有阶段地推向前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在不断推进当中, 只是还没有到达宪政民主的改革阶段。

何况政治体制改革, 是自己改自己, 所以相对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而言更困难一点, 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要有自我改革的决心和献身精神。此前, 可先解决社会问题, 建立社会利益的均衡机制, 让社会和谐一点。

改革需要上下结合

现在, 老百姓的意愿主要是要求解决民生问题、利益公平分配的问题。除了西藏、新疆问题有政治因素之外, 这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基本上属于利益博弈与冲突的问题。现在到农村找农民谈, 他们要求的不是选举民主, 而是要求调整长期以来分配处在边缘的状态。

尽管执政党的执政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领导层还不至于出现东南亚国家那种权贵腐败集团。只要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就会推动执政党在领导全国改革中克服自身消极的因素, 自我净化一些东西。

当然, 改革需要上下结合, 改革真正的力量源泉是在民众当中, 让民众的改革积极性推动上面, 上下结合, 克服改革道路上的障碍。这需要公民力量的壮大, 需要发挥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

篇4:中国改革“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所谓目标模式的确定。现在说法叫“顶层设计”。

第二步是制定各方面改革的方案设计。根据各方面改革把它们之间的配套互动关系做出一个总体规划,或者叫做行动的纲领。

第三步就是实施这个行动纲领。打破阻力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

选择目标

从上一次90年代初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期,甚至到21世纪初期的这一次大推进来看,前面两步都是做了相当深入的扎实的准备,所以,从1994年开始,这个改革从20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的框架初步建立了起来。

那一次改革大推进的发起人是邓小平。在1990年12月在中央全会开会以前,他和主要领导人谈话里面提到了我们应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1年2月,在和朱镕基的谈话里面再一次提出。在他两次提醒以后,并没有马上就形成共识,而是出现了大家所知道的“皇甫平”事件,就是上海周瑞金和其他几位同志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写了四篇文章,提出要推进改革,但是马上受到另外一种力量的反击,于是展开了一场到底是计划经济为主、还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场大争论。

这个争论中主流的媒体当时表现的是一种保守的倾向,但是支持改革的领导人和学术界、企业界、政界的许多支持改革的人们,就潜心进行研究:到底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个研究和讨论到了高潮就是1991年10月到12月,江泽民总书记召集了11次讨论会,着重讨论怎么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参加这个讨论会的经济学家里面,几乎一致认为要建立市场经济。这次讨论会后,中央领导又征求了其他一些主要领导人的意见。到1992年6月9日准备十四大时,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里面就说,现在对于我们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他自己倾向于把目标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对市场经济的特性做了解释。大致上是讲了两点,一个就是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另外一点市场经济这个制度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个讲话以后,党的高层没有反对意见。在向邓小平报告之后,决定在10月召开的十四次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为我们改革的目标。这样就把目标模式确定下来了。现在我们把它叫做“顶层设计”了。

重启议程

在十四大确定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口号上,又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工作,参加这个研究的人数更多了,才在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一个当时叫做总体规划,或者也叫做行动纲领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一共50条。

这个“50条”其实是一个总体的规划。比如说财税、金融,当时主要是银行、国企、社会保障体系、外汇管理体制等重点方面的改革,而且规定了它们之间的配套,以及时间顺序和配套关系。从1994年开始就执行这个总体规划,执行过程中也有一些小的调整。后来就是在1997年十五大上又提出怎么改造,叫做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应该做什么样的改革,特别是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

由于在该总体规划下执行了这些改革的方案,我们就能在20世纪末期宣布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正是我们中国经济能够崛起的制度基础。和这个相对比来说,看来我们现在就是需要进行第二步了。现在我们正在讨论,十八大做出非常重要的决定,符合十八大前大众的期望。

那么大众对十八大的期望是什么?就是重启改革议程,启动我们改革的再出发。所以这个应该说是第一步,就是确定顶层设计的目标。既然1992年十四大已经确定了这个目标模式,也就是说确定了顶层设计,为什么又会提出要重启改革议程,又要来讨论顶层设计呢?这个原因是,大致上在21世纪以后,出现了新的争论、新的不同意见,我把它叫做有另外一种顶层设计出现了。我们20世纪建立起来这个体制,它一方面打开了市场经济、市场制度起作用的空间;它另外一方面又存在很多旧体制,就是命令经济或者是统制经济的遗传。

做出决断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认识到了我们的体制还很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旧体制的遗传,所以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这个决议来看,我们生产力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体制性的障碍,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过,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执行,现在看起来不尽如人意。双重体制的存在,使得有些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矛盾日益尖锐。

而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就出现了认知问题。有的认为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对,它造成了腐败两极分化云云。按照这种意见的支持者,他们的想法就是应该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就是要强化政府,强化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这种趋势显得愈演愈烈,以至于一年以前可能到了最严重的地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倾向?有不同的说法,有人把它叫做国家资本主义;有人按照我们东亚国家转型的讨论提出来,叫做威权主义的发展模式;或者有的人说得更严重一些,说这种趋势是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趋势。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顶层设计之间的争论。

所以人们期盼十八大能对这个争论做一个决断,明确我们到底向哪个方向走。现在看来,十八大明确了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十八大重申我们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这样就把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到执政党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所以说第一步已经走出去了。

篇5:改革开放三步走有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关于中国改革,我听的最多的最熟悉的字眼就是改革开放。在我脑海里,改革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在经济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迅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读了郑永年老师的《中国改革三步走》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解太过狭隘,并对中国的发展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改革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在他看来,改革就是一种计划,改革必须对改革对象有一个成熟的看法并以此制定出符合逻辑的完整系统蓝图。改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改革,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因此,他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分三步走: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这种过程是渐进的、分解式的逻辑演绎过程。

就我个人我言,对高深的政治经济问题可能解读得不够深刻。所以,在这呢,我就想简单谈下自己的感想。读完《中国改革三步走》后,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概念和词汇就是:中产阶级、信任危机、优质民主和劣质民主。

中产阶级在中国出现的频率似乎并不高,但却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和努力下已然打开一片天空。尽管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的框架已经建立并开始运转,并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不凡成就。经济改革的成效却并没有能够为政权稳定提供坚强保证。因为蛋糕做大只是一个整体成果问题,要让每个民众切实感受到才是真正的成功,达到成功的方法就是社会改革。正如郑老师所说,社会改革要面临的问题已经随着经济改革而产生了,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在于中产阶级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在于富二代、官二代的出现。

社会平衡的关键力量就是社会的中产阶级,只要中产阶级对国家政权有广泛认同,那么社会政治就肯定是稳定的。但是中国现在的情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不健全,人们总是成为物质的奴隶,没有办法超脱于其外而展开自己的抱负,这样即使在收入上能够衡量出中等水平的一群人也无法真正称得上“中产”,变化的瞬息会让中产变成“低产”。而中国目前正处于“两头强,中间弱”——即中间阶级发展不足的状态中,因此,让中产阶级强大起来势在必行。

接下来就是信任危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国人纷纷开始发声“中国这是怎么了,中国出现了什么问题?”。老人摔了不敢扶;看到小偷行窃只会袖手旁观;面对被肇事司机丢弃的生命垂危的幼童,视而不见;还有那一系列的“健美猪”,“染色馒头”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了有着“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称号的中国脸上。人们之间互相猜忌,热情冷漠,世态炎凉。我们以前所崇尚的“真善美”现在被人嗤之以鼻。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出现了道德问题。我们的灵魂需要被唤醒,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需要重新建立。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富二代、官二代以及上面提到的种种社会现象就是令人厌恶的,他们的产生造成了人与人,社会与社会的互不信任;造成了社会严重的分层并由此产生的层级对立。有人说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但无论什么因素,我们国家都需要进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首先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努力,要强化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建设以及努力将蛋糕分好,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上要不断完善,在物质基础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推动共同富裕,同时要注重社会的精神建设,提倡物质精神双提升,否则只会导致社会畸形发展。

民主似乎是一个繁荣富强国家不可避免的话题。中国有古代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坚持不懈的追求民主。建国之初,中国就提出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民主这个话题。但是究竟民主是什么,什么样的民主才是健康的民主,一直是个未解之谜。郑老师提出了优质民主与劣质民主,可以说非常到位。他认为如果国家制度准备不足,达不到优质民主那就不要急于民主化,因为劣质的民主比任何东西都坏。这一点确有例证,东南亚、西亚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那些劣质民主表现已经能够充分说明问题了。那么中国目前的民主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个人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因此,追求民主任重而道远。现在好多人都在羡慕西方,欧美所谓的民主社会,认为中国社会不好。其实我觉得这样想是很狭隘的,由于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必然会面临重重阻力。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说人人参与进来就万事大吉了。政治的终极目标是民众的幸福,国家的繁荣,并非民主的选举游戏。因此,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需要找到自己的改革话语权,找准适合自己的民主,循序渐进,避免盲目跟风,一味模仿某一国家或某一理论,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因此,中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篇6: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

——学习十九大报告有感

回顾19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进入小康阶段;第三步,用50年左右时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19世纪90年代,党的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第四部分提出了国家现代化的新的战略步骤,发展了既有的现代化战略布局。新的三步走战略阶段:第一阶段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阶段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阶段是2050年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全球领先!

总书记既注重从战略上思考和把握治国理政,又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来处理和化解治国理政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远奋斗目标有机统一,构成了“新三步走战略”。总书记特别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它为实现“中国梦”铺平了道路。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发展完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庄严承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为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光明正义政治品格,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为中国梦指明了奋斗方向。

值得兴奋的是总书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光辉灿烂的新“三步走”强国梦的战略蓝图,这是我们行动的指引、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强国梦就是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目标,新“三步走”是实现强国梦的步骤、策略和方法。

强国梦必做“富强梦”。“两个百年”复兴梦想,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新长征。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百年梦想目标挺进,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条件。国不可以不富,不可以不强。国家富强,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就会迅速提升。

强国梦必做“强企梦”。强国梦,要从“强企”开始。对制造业来说,“强企”要从提升企业的工业能力开始,要在智能化与信息化及技术创新方面建立起工业优势。向世界推广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宣扬中国文化,建立中国文化自信,让世界爱上中国,爱上中国产品。强国梦必做“金融梦”。国家强盛,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经济强盛,我们要建成世界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金融秩序中,我们要有话语权、定价权、大国权,只有提升中国金融能力,建成多个世界一流的金融中心城市,服务好中国经济,服务好世界经济,才能日趋强盛。

强国梦必做“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国之利器军之威,国防、军队建设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只要人类还没有走向大同社会,安不忘危,加强武备,就是确保国泰民安的根本保证。

强国梦必做“科教梦”。教育是强盛的基础,科技是强盛的龙头。一个国家强盛,必须要有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先进的科技。教育兴国,科技强国。因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支持教育,支持科技,为教育和科技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强国梦必做“能源梦”。能源是经济的基础,是经济的保障,特别是高能源、新能源、环保能源、再生能源、经济能源,都是我们应该寻求的方向,掌握了最好的能源,就掌握了经济的主动权。

强国梦必做“航天梦”。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强是科技强的代表,航天精神传承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科学进取精神。航天代表国家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人才实力,航天强则国力强。

强国梦必做“全球梦”。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强国的奋斗目标。践行“强国梦”,我们的企业既要让我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又要保持开放心态,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占领一席之地。着眼人类整体发展、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共襄盛举,合作共赢,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打造“一带一路”新格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共同发展的理想方案。为维护全球和平贡献中国力量。

篇7:武汉公交改革三步曲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武汉市公交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得到长足发展. 30年来,广大公交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探索、改革、发展的三步曲.

作 者:李菊华 解彦 刘宝生  作者单位:武汉公交 刊 名:城市公共交通 英文刊名:URBAN PUBLIC TRANSPORT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作为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最大亮点就是首次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可以从总体上进行协调推进,中国制造升级蓄势待发。

由大变强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也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称,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内涵,那就是“由大变强”。

据了解, “三步走”主要分为: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颇有点意外, 《中国制造2025》只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国信证券认为,10年后面还有两个10年,实现中国制造强国梦的时间窗口,恰巧将迎来新中国的百年诞辰。意外之处的惊喜,告别了大干快上式的“赶英超美”,循序渐进式的“徐徐图之”,中国制造强国梦更有盼头。

除了意外之喜,国信证券也表示了他们的担忧,“中国制造2025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是一个强主题,也是一个投资周期很长的主题”。恰恰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 由此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独立经济学家宋清辉也公开表示,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可能是雄心勃勃提出口号后,却没有相应的技术水平支撑与推动。

国信证券认为,外部形势很严峻,内部转型也很迫切,新常态即意味着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若想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即中国版工业4. 0。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海通研究认为“中国制造2025”,强调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统筹发展四项基础能力,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

“中国能发展工业4. 0的细分板块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偏软件的机器视觉和传感器。”海通证券分析,每个细分制造业如果能够满足生产工艺标准化、加工精度较高、就有望发展出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并受益。

“凡事都有利弊,正如‘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一样。但面对市场狂热、各种不冷静之时,必须冷静下来,思考‘工业4. 0’真相,寻找真金。”宋清辉指出,中国的制造业还在工业2. 0 ~ 3. 0之间徘徊,就直接走向4. 0,这就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中国制造业现状来看,“人”是中国走向工业4. 0面临的最大障碍。一方面,长期处在2. 0工业思维之下的技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与思维亟须模式相对滞后; 另外一方面,中国缺乏精神传承。如果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德国与日本的工业化也不可能领先。

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

对于制造业融资渠道,《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要求从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入手,为制造业“补血”。

在间接融资渠道层面,《中国制造2025》提出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制造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

除拓宽融资渠道以外,《中国制造2025》强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如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税收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为实现上述任务, 《中国制造2025》特别提出加强“互联网” 应用,即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篇9: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成功,实现了第一步的发展战略。

将于今年秋季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将为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作准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除了继续利用载人飞船进行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外,重点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以及研制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站工程大系统,实现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而神舟六号则将是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序曲。

空间实验室是设立在太空主要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的实验室,一种小型的、短期有人照料的能够自主运行的空间站。空间实验室在用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时候,里边不载人,先发射到空间运行,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均由飞船运送,载人飞船停靠在实验室外边,作为应急救生飞船。如果实验室发生故障,可随时载航天员返回地面,航天员工作完后,乘飞船返回。

该阶段关键要突破两项技术,一是要突破飞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两个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在计算机控制下,准确地连接在一起,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相撞的事故,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才能掌握这一技术。二是要突破航天器舱外行走技术。空间实验室长期在太空运行,暴露在舱外的各种设备、部件等容易受到太空环境的损坏,发生老化和故障,因此需要航天员到舱外去维修或更换,进行这一工作,必须对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穿航天服、打开舱门、在太空环境下使用工具、在太空环境下走路等必要技术的训练。

篇10: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养老退休

改革方案两步走

欢迎访问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事业单位管理条例》中“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规定,再一次引发养老金“并轨”改革话题。

在很多研究社会保障的学者看来,事业单位的社保改革已成定局。

在李建忠看来,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非新提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方案形成需要过程。”

但是,“养老金并轨”怎么并?钱从哪里来?《条例》并没有给出可操作性的规定。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等5省份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

6年半前的这个方案,改革思路非常明确,拟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对事业单位队伍进行分类,其中行政类事业单位可直接并入机关单位,按公务员对待;经营类事业单位则直接转为企业,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最终的改革对象是那些“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第二步,对这部分人实行与目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即要求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单位缴费比例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

本着平稳过渡的原则,养老待遇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方案实施前就已退休的可享受原退休待遇;方案实施后开始缴费,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参照企业模式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对于方案实施前即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中人”,则由财政按照“每工作一年视同缴费一年”的原则,代为一次性补足应缴保险费,再参照企业模式计发养老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此外,该方案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以提高事业单位人员改革后的养老待遇。但由于方案并未给出任何具体措施,职业年金具体如何操作,试点地方并无明确做法。

篇11:《三步曲》读后感

文中摘录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我觉得很经典。在我所从教的这个班里,最近就发生了一件令我非常欣慰的好事。

正宇是个做事慢条斯里的.孩子,走起路的样子也有点和别人不一样,摇摇晃晃,其他孩子有点不喜欢他,还因为他在学习方面也不太如人意,我刚到这个班的时候,就听任教了两年的老师对他的评价:这个孩子有点娘娘腔。但我却不觉得这样,长得一张帅气的男孩子的脸蛋,高高的身材哪像是娘娘腔啊,于是我开始挖掘他闪光点,慢慢的,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活跃的孩子,因为同伴的嘲笑、老师的批评,他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就死底下和几个友好的伙伴说话、做游戏,不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强的,所以在我上课的时候,我就经常主动的请他发言,他从一开始的不自信,到后来我鼓励得多了,慢慢回答的声音也变得响了,其他孩子对他的看法也不一样了,我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正宇,别害怕,要相信自己是行的。”每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一丝亮光,一段时间后,我都不用再鼓励他了,因为现在的他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了,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中少不了他。

看到他的进步,我觉得有一种成就感,也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班里个性强的、能力弱的孩子还有很多,我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感化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我所要深思和继续努力解决的问题。

篇12: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

1 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1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医药企业岗位要求, 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标准, 对接《湖南省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 校企共同确定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

药物应用技能旨在为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开展药学咨询服务与健康教育、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提供理论及技能支持。课程知识目标:掌握各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剂型、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用药注意事项;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课程能力目标:能进行药品分类陈列;能进行处方分析及调配;能进行合理用药指导;能进行药学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能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应急处理。课程态度目标:具备从事药学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与人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树立珍爱生命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观念。

通过筛选源于生产经营实际的项目,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生产实践”三步设计实施适应不同层次、阶段和需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体系。

第一步“基本技能实训”,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掌握常见药物制剂、药物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的识别方法, 特殊药品的管理, 药物作用的规律, 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抗感染药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或禁忌证)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用药注意事项等。

第二步“综合技能实训”,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药物知识和技能完成实训项目。能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能正确进行药品分类;能运用药物知识分析处方;能正确分析临床案例, 并指导合理用药;能根据情景开展药学咨询服务, 如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用药指导, 处理一般药物不良反应,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剂型, 能够有效管理并使用特殊药品。

第三步“生产实践”, 要求学生在医院药房、社会药店等真实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开展各种药物咨询服务, 进行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简单处理, 能针对常见典型病症初步推荐药品,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饮食等注意事项;对常见病合理用药案例分析及宣教能力进行训练。

药物应用技能之“处方调配”学生“三步”实训设计见图1, 评分细则见表1。在培养学生良好专业技能的同时,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使其具备良好的从事药学服务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1.2 考核方式改革

随着医院、药店、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增加, 具备扎实药物应用技能、良好药学职业素养的学生备受企业青睐。要满足企业需求, 就要摒弃传统以理论为主导的评价方式, 对接医药行业标准, 校企合作,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分模块、分项目进行考核, 注重形成性评价, 重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 从综合技能、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实训课程考核采取小组和个人相结合方式, 学生、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考核, 学生除在课堂学习外, 还要去药店、医院实践。如开展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学习时, 要求学生分组到社会或医院药房调研, 撰写调查报告或制作PPT分享调研成果, 学生分组介绍常见抗高血压药的商品名、生产厂家、剂型、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等。课程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 (出勤率、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单元测试等) 占30%, 期末机考占40%, 技能考核 (药品分类、药品介绍等) 占30%。同时加大平时成绩和技能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既减轻学生期末考试时的心理压力, 避免考试时的侥幸心理, 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保证教学质量。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收获与体会

“三步实训法”是一种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技能训练模式。通过改革, 紧密对接岗位需求, 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整合利用,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 而且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 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成为企业真正需要和满意的药学服务人才。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药学人才, 对高职药物应用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设计“三步”实训体系, 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篇13:菲律宾南海搅局,中国要三步走

菲律宾想长期占有南海第二大岛

1月28日,菲律宾参议院通过2699号法案,即《菲律宾群岛领海基线议案》,将南沙群岛中的部分岛屿和黄岩岛划为菲律宾领土;仅仅几天后,2月3日,菲律宾众议院通过3216号法案,即《菲律宾群岛领海基线确定案》,将上述两处岛屿划入菲律宾领海基线,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规定,领海基线内的海域为“内水”,受主权国国内法管辖;而仅仅声明岛屿为本国领土,则岛屿和本土间的海域除规定的领海范围外仍为公海,其他国家仍可自由通行、作业。

照此,菲律宾参众两院的两种划法概念大相径庭,前一种划法,几处岛屿和菲律宾群岛间大部分海域仍是公海,而后一种划法则等于把两者之间的广阔海域都划进了菲律宾版图。如果按参议院的法案,则意味着只宣示拥有主权。此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曾表示,中国对南沙群岛、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希望有关国家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以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尽管中国“强烈抗议”菲律宾的海岸基线法案,但是菲律宾空军第570合成战术部队仍在维持现状,该部队的人员和装备依然部署在“卡拉延群岛”(所谓“卡拉延群岛”是指菲律宾当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占并实际控制的马欢岛、南钥岛、中业岛、西月岛、北子岛、费信岛、草沙洲和司令礁等一系列岛礁,位于菲西南部省份巴拉望以西230海里左右,总面积约为79公顷)。

目前菲律宾军方在中业岛部署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菲空军装备的N22-C巡逻机、OV-10攻击机以及其他型号的飞机仍然在“卡拉延群岛”执行例行巡逻任务;军方还在维修中业岛上的飞机跑道,以便其能满足起飞C-130这样的运输机。

中国必须走的三步棋

针对菲律宾悍然将黄岩岛及南沙群岛划入其版图的挑衅行径,中国政府表达了严正抗议。北京著名海军问题专家刘江平表示,中国可走三步棋,一是加快本国领海基线勘定,二是加强有效行政管理和控制,三是海军加强武器、训练方面的海上作战准备。多管齐下,维护中国正当的海洋权益。

外交交涉外,中國尚可走三步棋。刘江平指出,中国首先应该加快领海基线的确定,这对于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斗争以及谈判桌上的争辩,至关重要。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区域,都要定位坐标。

他表示,中国确定领海基线的工作多年来也一直在进行,黄海、东海进展比较快,在争议海域进展比较缓慢。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一些历史沿革、惯例,立碑确定地理坐标,表明经度纬度。菲律宾此次立法确定领海基线的做法,也警醒中国应该加快这方面的工作,以便在主张权利方面增添法理保障,在外交交涉中有理有据。

其次,中国应当加强对南海岛屿的管辖管理。目前,中国在南海海域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管辖相关岛屿。2007年底曾有报道指出国家决定在该办事处基础上成立三沙市,归属海南省管辖,但之后并无相关进展。刘江平表示,政府应当考虑加强对这些岛屿的行政管辖。

上一篇:群活动邀请函范文下一篇: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