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改革

2024-05-10

中国邮政改革(通用6篇)

篇1:中国邮政改革

中国邮政改革暨江西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改革的探讨

专业:经济管理 班级:073352 学号:07335226 姓名:喻志良

中国邮政改革暨江西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改革的探讨

中国邮政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变革。原来,邮政是邮电合一、政企合一的,在1998年,政府对邮政体制做了“邮电分营”的重大改革,在2006年又继续推进改革,进行了政企分开。

尽管国情不同,商业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德国邮政转型的成功经验仍然值得中国邮政借鉴。

中国邮政想要从德国邮政改革中得到启示的话,首先需要了解德国邮政改革过程中,在商业创新、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方面做了些什么。从1990年开始到2005年,德国邮政公司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重组和减亏阶段(1990年至1997年),在开始政企分离时,完全国有的德国邮政每年损达到四亿欧元之巨,而且服务态度极差,在社会上作为没有效率的公用事业案例而招致多方批评。在这样的状况下,德国邮政希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上市融资几乎没有可能,要么只能采用低价格的方式出售资产。德国邮政通过管理层的积极组织和业务重组,在各家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实施了各种降低成本和进行改革的转型项目,安排和分流了十万名员工。1997年德国邮政第一次出现了两位数15亿欧元的盈利,为进入第二阶段打下基础。

购并转型和全球扩展阶段(1998年至2000年),德国邮政许多重大的行动是在这三年完成的。在2000年的整体上市中,德国联邦政府出售了25% 的股权资产,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998年动用七亿美元收购了快递巨头敦豪公司(DHL)25%股权,并逐步通过增持控制了DHL股权,以此为平台打建全球物流业务;这个阶段前后,一共购并了不同地区和不同业务的公司达30多家(包括AirExpress、Danzas等著名品牌)。至此,德国邮政完成了全球布局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这个后起之秀开始直接挑战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和联邦快递公司(FedEx)这两大巨头的全球地位。

实现合并效果和整合后台阶段(2001年至2005年)。购并使得德国邮政从30万名员工成长为拥有50名万员工和超过500亿美元营业额的全球最大物流公司。如何管理这个迅速变大的巨人、打造新的公司文化和理念?如何通过销售网络的整合和品牌组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 如何整合各家公司原有的后台应用系统、结合新技术实现供应链流程的无缝连接?为了迎接这三大挑战,德国邮政股份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克劳斯•祖文克尔(Klaus Zumwinkel)和他的管理团队启动了名叫“星”(STAR)的整合工程,该计划花费八亿欧元的管理整合成本。

2005年,德国邮政股份集团公司的利润达到30亿欧元,标志着第三阶段整合任务的完成,业务增长重新回到了议事日程上。2005年底,德国邮政耗资五亿多欧元购并了英国物流巨头英运物流有限公司(Exel LLC),2006年9月,获得了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管理署(NHS)下属医院未来十年中320亿欧元的采购和配送业务(包括五万多种品类)。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意味着德国邮政开始了转型战略的第四阶段:从竞争激烈的物流业务向利润更高的全球采购和外包服务领域转型,并且率先占据了重要的制高点,改变了行业规则。

可以说,在这三个阶段,技术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为德国邮政的管理和业务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在重组和扭亏的第一阶段,德国邮政应用新的大规模自动分拣技术建设了83个集中的邮件“分拣中心”,替代了原来分散在全国的1,000个左右的分拣站。网络优化的结果是关闭了1.6万个分理处(占总数的50%)之后,仍然要处理每天的7,000万邮件(包裹),管理八万辆运输车,1.3万个分点,服务线路和任务的优化、车辆调度、以及设施管理等都要求高性能的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德国邮政内部有一家软件公司,负责内部的解决方案开发,开发了大量适用的业务应用软件,在行业内颇有名气。当然这个时期也产生了系统开发的统一规划不够、信息的整合性较差等问题。

在向全球物流供应商转变的第二阶段,可靠的供应链优化管理软件和网络伙伴管理平台是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促使德国邮政全面购并DHL的原因,因为后者在这个领域早已投资并且拥有一支成熟的IT队伍。1998年至2000年,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发展,德国邮政建设了服务于300万企业客户的B2B平台,建设和维护了可以沟通约4,000万家庭的网上门户,开发了提供给合作伙伴使用的门户平台。为了迅速打造“数字邮政”(ePost),一方面在内部将各种业务流程数字化,另一方面成立了电子商务投资板块,用风险投资方式资助各种新技术和应用的开发,购并和控制可提高物流和供应链效率的信息技术公司。这个阶段也有很多教训值得中国邮政借鉴,比如投资过于分散,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整合不够,有一些项目的投资没有回报等等。

实施“星”整合工程的五年中,前后台的整合项目规模更加庞大,而且在这个阶段,信息化建设和整合的策略比较明确,后台的核心系统全部采用思爱普软件系统公司(SAP)提供的管理软件,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同时利用服务导向架构(SOA)和企业应用整合(EAI)技术,实现服务和信息的整合,为客户和伙伴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

尽管国情不同,商业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德国邮政转型的成功经验仍然值得中国邮政借鉴:

● 不急于引入外部投资者和整体上市,要争取在重组过程中建立业务的盈利性,将管理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打造“优秀的物流公司”和“优秀的零售银行”品牌上来,转变公众和商业客户对邮政的传统看法,提高内部员工的自豪感,提升他们的能力。

● 政府逐步出售股份,筹集更多的资金来解决发展和购并需要。

● 购并是迅速加快业务组合,获得市场份额和客户基础的手段,要积极使用,但购并后的整合更为关键。

● 信息化是管理整合和业务提升、特别是展开B2B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和竞争的利器,要统一规划、集中资源办大事,搭建领先的信息应用平台,在试点基础上进行全国推广,不能让各个区域性单位独立开发,否则未来统一标准和流程的困难会过大,会耽误转型和业务网络集中的速度。根据国内和国外的经验,中国邮政首先要开始财务作业规范和核算的整合,统一财务软件,统一对于财务人员的直线管理。有机会要开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试点。

● 在转型改革中主要依靠内部的员工骨干,加强培训投入,但也有必要合理引入外部的改革力量,如社会化招聘人才、从专业公司聘请人才、委托咨询公司参与重要专业转型方案的设计和试点(推广要更多依赖自身的力量)等多种方式。

以上所述是通过对德国邮政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学习而得到的一些启示。江西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是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属于江西省邮政公司,2008年12月在原江西省邮政速递局、江西省邮政物流局的基础上整合组建,2009年1月1日正式按公司化运营,下设11个市公司、84个县(市、区)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700万元、流动资产1.2亿元、员工2400多人,仓储面积逾8万㎡,自有大中型运输车辆500余辆,长期可控车辆上千辆,林德叉车等设备20余辆,主要经营邮政速递EMS、一体化物流和中邮快货、仓储、国际及港澳台包裹和分销配送等业务,是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国有独资企业。

邮政速递业务开办于1986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国内异地、同城、国际三大主营业务,构建了以EMS标准业务、次晨达、次日递、物品型经济快递、电子商务、代收货款、交通罚单、思乡月、EMS国际特快专递业务、中速快件等产品体系。进入2000年,江西速递业务发展迅速,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2008年速递实现收入1.95亿元,服务对象涵盖教育、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交通、制造、加工等重要行业,拥有速递业务协议客户4000余户。

邮政物流业务开办于2000年,产品为一体化物流和中邮快货业务,两项业务收入规模由2003年的501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1899万元,年均增幅在15%以上,物流业务涉及的领域和产品由一般、分散的货物运输,向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和大宗货物拓展。其中,一体化物流服务行业涵盖医药、电子、IT、家电、烟草、汽配、通信、服装等行业,已拥有一体化物流协议客户230余户。中邮快货业务规模扩增较为迅速,由最初的几百万元发展到2008年2100万元,主要为制造、经销企业提供产成品和半产成品的“门到门”配送服务,拥有中邮快货协议客户500余户。

但伴随着业务的拓展,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牵制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第三方物流业的迅速崛起和国外物流巨头的强势进入,中国邮政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单纯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啊!面对市场经济大潮邮政市场的开放是早晚的事,从新的《邮政法》就可以看出端倪。如何依托中国邮政的强大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把江西省邮政速递物流打造成一流的现代化快递物流企业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在日前召开的2009工作会议上他提出:2009年,全省邮政速递物流主要发展目标确定为业务收入增长22.9%,实现3.9亿元,目标4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速递业务确保全年总收入增长16.9%,目标增长20%。物流业务确保全年总收入增长32.6%,目标增长35.9%;分销收入完成5000万元,增长15.4%。主要质量指标达到集团公司规定要求;服务满意度速递达到90分以上,物流达到95分以上。

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一段邮政员工的的困惑:速递与物流的合并,速递无疑是邮务类效益最好的一项业务。可物流呢,如果单指传统性的物流业务,我相信还会靠着“邮政”这块传统招牌能有所发展,但是物流业务里面包括邮政人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分销物流”,“分销物流”,在邮政人的心中就是推销上级订下的任务,包括:化肥类、农药类、酒水类、日用百货类。可这项业务全靠全体邮政人全员营销、全家总动员找关系赔上钱才可能完成上面所下的任务。如果这项业务归到新成立的速递物流公司,那么和传统邮政财务独立核算没有利益关系,那么邮政会用全力压迫职工来完成这些任务吗?这本身就充满矛盾。

现在划在速递物流公司的都是速递业务收入上了千万(市),百万(县)的一级才有资格划入新速递物流公司,没有达到的还在邮政局管理。这样矛盾又出来了,国家让分业经营是为了让盈利的速递、物流类独立核算,使传统业务到底亏损多少能有一个明确的数字国家以便进行补贴。可这样一来,一些中等规模的地级市、县速递业务也不可能是亏损的,这样混在一块又怎么能分清普遍服务这块亏损的具体数目呢。

邮政速递物流体制改革是要扩大在快递市场中所占有份额,取得绝对优势,引领这个市场。可这样的改制有什么用呢,大部分县一级没有纳入这个新的体系,没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那么县一级速递专业性不可能太强,还和以前一样听从大局领导,而大局所创导的理念是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强不强无所谓,只要能完成局里的营销任务就是决对的先进、骨干,这一层面的速递服务质量不可能提高,而这些地方投递质量直接也会影响到邮政速递物流的这块刚打出去的新牌子。而这一层面恰恰是邮政速递现在比其它速递公司优势最明显的地方,如不加巩固,等其它速递公司在大、中城市布好局而专攻地、县一级城市时,邮政速递将毫无优势可言。

邮政速递物流本来是邮政最有优势的业务,可经过上层那些大人们的经营一年不如一年。这次国家硬逼着进行体制改革,现在改革的结果不过是在敷衍了事罢了。

另外邮政基层职工反映、现在他们每月都有营销任务、单位在种子、化肥配送、牛奶配送、代理保险、储蓄、集邮、商函、月饼、酒水、核桃、洗衣粉、报刊、代办电信、移动、联通收费办卡、D3坐机销售等业务的发展上都下达了一定的指标任务。这些任务不管你有没有能力完成都得去完成、否则工资奖金就要受影响。如此营销成了“硬销”。邮电分营已经十多年了市场经济已经运作十几年了,这种让职工向亲戚、朋友熟人推销业务的方式已经落伍。

不知道海尔集团、春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是否靠全员销售的方式开辟了国内国际市场、从而发展壮大的。依笔者想来肯定不是。如果他们的员工8小时之外都去推销彩电、冰箱、空调的话那么还有没有清力干好本职的工作、产品的质量又如何保证呢?而且就算海尔、春兰的员工都是优秀推销员、他们又如何能将产品推销到全国乃至世界上去呢?

企业要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发展方式上应与市场经济接轨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先进营销理念和经验使全员营销向专业营销、策划营销、方案营销转变、让营销“活”来起来,而不再是“硬销”从而让职工能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全方位提升邮政品牌。

一个市场化经营的邮政公司居然要靠“硬销”这种方式来硬性摊派任务,而且是必须完成的,否则就要扣奖金甚至是工资,接下来我就举例说明邮政的一些摊派性任务:任务之一:邮政拜年卡全员分配;任务之二:邮政买断包销报刊,结果:无论从国家还是到地方,买断包销报刊只对应投递员,而领导只是不停的调度,买断任务成了投递员的绝症,全年工资都不够偿还买断报刊款;崩溃任务之三:“思乡月”月饼全员销售,结果:一向从不了解高档月饼何滋味的邮政职工成了当地月饼消费群体的高消费主流;任务之四:《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结果:从上到下不知拨了几层皮,几本破书到了县局就卖到755元的天价,最终导致邮政职工把大不理爹拿回自己家收藏;任务之五:邮政种子、化肥全员配送;任务之六:邮政白酒配送,结果:打着推销白酒的旗号邮政职工每日醉生梦死;任务之七:邮品全员营销,结果:办公室抽屉容量剧增;任务之八:邮政鲜奶配送,结果:早、中、晚主食都为奶制品;任务之九:揽储任务每人10万元,结果:亲朋好友家产全部入存邮政;任务之十:代办电信手机卡.结果:邮政职工每人手里三支枪,移动联通小灵通.平均每月换一张卡.打完扔了;任务之十一:代理保险。

以下是总结出来的邮政营销方式的错误:

1.把邮储业务发展中全员揽储的做法作为全员营销的模式,在各项业务中通用。邮政职工不仅有揽储任务,往往还有邮票、邮册、明信片、报刊、图书,甚至有邮购商品等营销任务,营销变成了全员“摊销”。职工怨声载道,营销任务完不成,本职工作也做不好。

2.混淆营销和推销的概念。不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而是以企业产品销售为中心。对市场环境、对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不做深入的了解,盲目地变营销为推销。

3.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对营销策略的研究和把握,单靠降价来开发市场,除了最原始的价格手段以外,再没有别的招数。营销手段单一的根源在于,我们缺乏对客户群和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剖析。

4.把营销和服务割裂开来。邮政产品是通过服务来完成,进而获取经营效益的。邮政的服务质量差,导致客户的满意度差;客户寻求其他替代产品或服务方式,导致邮政业务流失。

总的来说就是邮政公司的发展模式存在重大问题,必须改进。中国邮政普遍服务要和邮政物流分开,因为邮政普遍服务各国一直是亏损的,如果不分开国家对邮政的补贴就没法发了。邮政必须放弃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接受市场经济思想的的转变,否则邮政只能靠吃老本,哪怕是吃老本也不可能了。其次,企业要善待员工,以上种种的任务对于一个普通的邮政员工来说是很难很难完成的,可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存在了这么久却没有的到改善呢?企业的员工就是支撑大江大海的溪流,没有溪流的注入,大江大河大海的最终命运只能是干涸。

邮政目前当务之急的任务:

1、把管理放在邮政工作的首位、把通信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

2、用实际行动去扭转广大用户对邮政的看法,恢复当年邮电人在用户中的良好形象。

3、要敢于承认邮政在分营后至今所走过的路是弯路。

4、改变经营策略,实事求是地把工作做实、做好,别再搞表面的、虚的、假的、得不偿失的的东西。

5、迅速提高邮政职工的工资、奖金、福利,充分改善邮政职工的生活质量,大幅度地缩小乃至消灭干部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恢复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参考文献:

     李学栋.孙艾青 确实保障普遍服务是商业化环境下世界各国邮政改革的共同课题2007 黄国忠.李学栋 北京邮政战略的实施及影响[期刊论文]-邮政研究2005(05)李学栋 中国邮政政企分开问题研究[期刊论文]-邮政研究2006(01)武洪斌.赵拴亮 世界邮政战略的发展与分析[期刊论文]-邮政研究2008(03)富晓莉 “北京邮政战略”目标一的落实情况[期刊论文]-邮政研究2004(05

篇2:中国邮政改革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二类支行是我国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所谓二类支行是指由邮银双方共管,即邮储银行负责业务指导,邮政企业负责具体业务经营并拥有人财物控制权的支行。为深化邮储银行改革,加快理顺二类支行的管理体制,提高“三农”服务水平,按照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银分开”的思路,邮政集团公司于2010年启动二类支行改革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改革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总结改革经验,深入分析改革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改革措施建议,以更好更快地推进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邮政储蓄银行XX省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改革以来的运行情况和实际工作,对改革的进展情况、基本经验、面临问题作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建议。

一、邮储XX市分行基本情况

XX市分行下辖252处营业机构,其中一类支行29处,二类支行108处,代理营业所115处。自邮储银行成立以来,在银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XX市分行整体运营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良好的

发展成绩。目前,全市邮政储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42亿元,公司存款余额25亿元,累计发放个人贷款61亿元、结余24亿元,业务规模居全省前更。二、二类支行改革对于XX邮储发展的意义

一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增强XX分行“三农”服务能力。目前,XX行在每个县域内均只有1个县城和1个乡镇一类网点,特别是在XX区、XX区以及新兴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独立行政区域内我行没有一类网点,不能有效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特别是无法满足农村客户对信贷和公司的服务需求。通过二类支行改革,可以提高县以下区域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在信贷服务空白区域的经济情况较好乡镇设立网点,提高邮储银行对农村信贷服务覆盖和对农村企业公司业务服务覆盖,增强邮储“三农”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促进邮政储蓄整体发展。目前,XX市邮政储蓄网点主要分布在县以下区域,城市和县城网点数量较少,城市和县城网点数量明显低于四大国有银行。二类支行改革中,将在开发区等新兴区域和老城区邮储服务空白区域增设网点,提高在城市和县城区域邮储网点对客户个人业务、公司业务金融服务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XX分行网点布局不合理和自营网点占比低的问题,邮政储蓄可以与其它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同时可以促进邮政储蓄整体业务发展和整体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加强风险管控。目前,二类支行管理过程中存在责权利不匹配等问题,比如金融许可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的金融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重要证照的管理错位,二类支行员工心态不稳定等等。二类支行改革理顺了二类支行的管理体制,落实了风险责任,切实解决了目前二类支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规划情况

XX市分行有二类支行108处,其中城市支行6处、县城15处、县以下87处;网点均开办了人民币个人储蓄、汇兑等基础金融业务。

重点和难点是“机构迁址”方式改革。为避免改革过程中选点决策的片面性和仅凭主观印象盲目定点的问题,XX市分行对各行政区域的人口、面积、区域经济、同业机构分布、居民存款总量、现有邮储网点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逐个论证其长远发展趋势。针对本地的经济特色,遵照银监会二类支行改革的指导精神,提出“填补空白、注重效益、良性互补、平衡发展”原则,规划在各县县城新增1处网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新增2处网点,各县新增1处乡镇网点;针对在XX区、XX区及兰山区半程镇没有一类网点的现实情况,提出这些区域要做为二类支行迁址改革的重点。考虑到市区城建规模不断扩张、特别是批发城发展迅猛造成现有邮储金融网点服务难以覆盖的问题,规划在市区内

迁址增设5处支行,详细的调整规划方案。改革规划方案上报邮储XX省分行审核后,省分行组织XX市分行参与改革方案规划的人员对规划方案进行现场评审,基本认可了XX行的方案,仅对个别县城新增网点的数量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XX市分行机构迁址方式改革的二类支行共34处。

四、XX分行二类支行改革的前期准备情况

《XX银监局关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XX省分行二类支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的批复》和省分行《关于做好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通知》下发后,XX市分行开始着手推进二类支行改革工作。

二类支行改革工作是一项全行性工作,XX分行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精心组织和部署工作的开展,要求各级领导亲历亲为,积极参与统筹协调、方案制定、部署实施等工作。按照省行的部署,市分行成立了以行长任组长,副行长任副组长,市分行各部室总经理为成员的二类支行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成员由市分行渠道科技部、计划财务部、风险合规部、个人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信贷业务部、安保部骨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市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积极统筹协调,整合全行优质资源,细化工作流程,明确部室和人员职责,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做好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确保二类支行改革的顺利实施。

按照省行二类支行改革规划方案,XX分行按机构迁址方式调整的二类支行共计34处,“名行实所”调整共63处,降格调整11处,规划在2011年内实施完成8处支行的迁址调整以及所有“名行实所”、降格支行的调整工作。为加快支行改革和网点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建成、早见效益,有效降低改革期间的经营风险,XX分行在XX银监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在稳健推进的前提下,对省行下达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将2011年机构迁址方式改革的支行增加到15处,将原计划四年完成的二类支行机构迁址改革规划方案调整为三年之内完成。

五、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目前进展情况

XX市分行的改革规划方案确定后,立即着手开展网点选址和报批工作。市行渠道管理部牵头,各县行指定专人负责新建支行的选址工作,市行一把手亲自调度各网点的选址情况。在选址过程中,严格按照邮政储蓄银行总行制定的网点选址指导性文件要求,详细调查周边的社会环境及同业分布、经营状况,严密分析论证新址的发展前景,确保支行建成后实现健康发展。网点选址工作进展迅速,截至2011年6月末,已完成14处支行的选址并取得省行的批复,有6处支行已将申请材料提交XX银监分局。

在迁址新建支行高管及人员配备方面,XX市分行对高管及各岗位人员的配备非常慎重。目前已从现任管理人员中选

拔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6名人员拟任支行长,其他岗位人员配备从现有支行中择优聘任,同时统一招聘了160名人员,现在正在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充实到各网点,确保人员配备达到要求。

在迁址新建支行网点改造及设施配备方面,按照邮储总行网点规范化建设要求,对网点场所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装修改造,合理设臵功能分区,配齐配足服务设施及设备,建成功能齐全、服务规范、设施先进、形象统一的标准化支行。

六、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经验

1.坚持将先进经验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邮储XX市分行承担二类支行改革试点任务,为XX市分行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必须妥善解决好借鉴先进经验和与本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为此,在制定改革方案中,XX行一是吸收和借鉴济南行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将改革的目标定位于重点发展城市空白区域。二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注重在经济环境较好的县城及乡镇增设网点,重点发展信贷、公司、理财等业务,以避免或降低与现有邮政网点的业务竞争,实现良性互补、共同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改革有力推进。二类支行改革是一项全行性的工作,不仅涉及到邮政及邮储银行内部的所

有部门,并且需要向银监、人行、工商等部门报送大量申请材料,要做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行内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因此,推进改革必须依靠各级领导强有力的支持作保障。XX分行启动二类支行改革以来,行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到推进实施对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部署。市行行长亲自进行动员,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改革工作要求,解决改革面临的困难,加快了改革的推进步伐。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改革就难以取得目前这样的进展和成效,因此,二类支行改革必须坚持依靠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继续推进和完善改革。

3.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正确指导是完成改革任务的前提和保障。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性很强,反映了现代科学管理的特征和要求。XX邮储银行在推进这项改革过程中,加强与银监局、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汇报沟通,取得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推进改革的合力。改革方案及操作办法的研究制定,改革的培训、宣传和动员,以及改革实施中解决具体问题,都得到银监分局、人民银行、主管部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改革的顺利实施和不断深化。

4.坚持按照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实施改革。

二类支行改革不仅政策性强,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也很高。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具体的业务操作与管理政策相互交融,工作涉及行内各单位、各环节和众多人员。这就要求始终坚持按照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实施工作。

七、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问题。改革启动以来,大多数部门和单位已经对改革工作引起重视,积极配合推动改革。但仍有少数部门和单位对二类支行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对改革的流程和相关规定接受不够、掌握不好,存在畏难情绪和观望态度。

二是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工作启动后,大部分支行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做好网点选址及与当地监管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但也有部分单位行动迟缓,在市行召开改革推进会、行长亲自过问的情况下才开始行动。支行选址主观盲目,缺乏严密的调查论证,无科学性与前瞻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改革的进程。

三是对改革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掌握不够。省行对二类支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的实施要求,XX分行已将这些文件下发各部门并组织学习,但个别单位对这些流程和要求未能掌握,对改革中需要履行哪些程序、改革的步骤、需要提供的材料、审批时限、下一步的工作内容等心中无数,需要市行渠道管理部门指导和催促,影响了改革的推进速度。

四是邮政网点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给改革造成一定困难。如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个别二类支行营业场所不具备消防或者安全合格证明,影响了市行向监管部门报送申请材料。另外通过改革发现部分二类支行在人员配备、安全防范、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难以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八、深化和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总体思路,解决思想问题。个别单位、个别同志对二类支行改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宣传发动不够深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下一步要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报等形式,加强各级、各部门人员对二类支行改革的了解,提高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工作水平。对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成为延滞改革的重要瓶颈,市行改革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改革相关知识和规定的学习与整理,精通改革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及时总结改革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组织各单位人员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提高全体人员的工作水平。

篇3:浅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

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发展历程。2007年3月20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成为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的一家全国性、全牌照的第五大商业银行。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的金融机构, 其改革发展不仅直接决定了中国邮政改革发展的成败, 同时也势必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概况

邮政储蓄属于信用储蓄的范畴, 指邮政机构面向居民个人、依托邮政网点资源办理的零售各项金融业务, 即邮政机构在办理信函、电报、电汇款等传统邮政业务的同时, 办理以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各项储蓄存款业务。

邮政储蓄创始于1861年英国, 之后传入法国、瑞士、德国、日本等国,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大的发展。我国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发展历程。2006年12月31日, 经国务院同意, 中国银监会批准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07年3月20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成为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的一家全国性、全牌照的第五大商业银行, 标志着邮政金融的发展由此揭开了新的历史性的一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现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7万个 (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总数的占2/3以上) 、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至2009年年末,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4万亿元, 规模位列全国第五, 储蓄市场占有率接近10%, 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3.4亿户, 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其中, 从城市汇往农村的资金达到1.3万亿元。

邮政储蓄银行的前身是邮政集团下属的邮政储汇局, 与其他新成立的银行不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目前, 邮政金融网络已经是全国唯一完整覆盖城乡二元市场、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虽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组建三年, 但尚处在从邮政储蓄机构向专业化商业银行的转型阶段, 作为邮政改革和邮政储蓄自身发展的产物, 由于其组建的特殊性, 成立之初就不仅面临着改革初期自身体制、机制的重构, 也同时面临着来自市场中内外资银行及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的巨大竞争压力。因此, 邮政储蓄银行如何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就成为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

第一, 市场定位。根据银监会的批复, 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 是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的涉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商业银行, 其市场竞争力远远低于四大商业银行, 因此, 选择县域以下区域作为自己的市场定位, 避免了以不成熟的姿态应对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

在邮政储蓄银行取得农村市场优势之后, 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因, 必然要走向城市, 拓宽利润来源, 远期市场定位就演变为服务于农村和中小城市的社区商业银行。从四大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看, 高端客户个人理财服务将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 城市中低端客户群则被忽视了, 邮政储蓄银行涉足城市, 应从差异化角度出发, 以中低端客户群为对象, 发挥自己的优势, 占领中低端平民层, 走社区化路线。

第二, 经营定位。在我国, 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体现了“公共性”特点, 突破了商业银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 其经营定位是坚持其一贯的平民化风格, 树立“大众银行”形象。邮政储蓄银行在成立初期的发展阶段, 短期的经营定位立足于个人的零售业务, 采取稳健作风, 把业务范围立足点确定为风险较小的个人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后, 是作为独立法人来面对市场竞争的, 从避免竞争、规避风险的角度看, 短期的经营定位是正确的, 但长期定位就应该以竞争为目标, 在稳定个人业务的同时, 大力发展对公业务和拓宽中间业务。

第三, 管理定位。目前世界上约有7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邮政储蓄业务, 从邮政储蓄与邮政的关系看, 邮政储蓄大致可分为四类管理模式: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离管理模式, 即成立独立的邮政储蓄银行, 实行商业化经营;二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混合管理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准商业化管理模式, 即邮政储蓄尚未与邮政分离经营, 但邮政储蓄资金开始实行自主商业化运作;四是以美、英两国为代表, 邮政储蓄退出金融服务市场。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邮政储蓄银行的短期管理定位是准商业化管理模式。一方面, 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背景和日本模式相同, 都带有较强政治色彩。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 政府也不断通过行政指令加以规范, 突出邮政储蓄的“公共性”。另一方面, 资金运营也采用了和日本相同的方式。日本邮政储蓄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或政府担保的债券, 即使在自主运用资金的情况下, 仍未改变资金运用理念。

从长期看,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行政功能必将弱化, 管理模式就必须转化为完全商业银行化模式。目前, 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额出资方式组建, 股权结构一元化, 难以满足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金融公司对资本金的需求, 这将制约邮政储蓄的长远发展。从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入战略投资者, 使股权构成多元化、社会化。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可逐步发展为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众多企业机构参股的股份制私有化上市公司。

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组织架构

第一, 管理体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根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全额出资组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独立核算的法人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采用总分行制的管理模式, 实行一级法人制, 在北京设立总行, 按行政区划在各省区设一级分行, 省级以下机构, 根据各省不同的情况和实际需要, 设立地市二级分行, 各县实行派驻制, 由各支行派驻。

第二, 组织架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全资控股,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银行, 所有邮政储蓄业务划归邮政储蓄银行, 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管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中国邮政之间既有密切的合作, 但同时又风险分离, 经营权力分离。在上层结构上, 邮政与邮政储蓄银行分设, 成立以邮政总裁兼任中国邮政银行董事长的董事会, 实施上分下合的组织结构;在下层结构上, 邮政与邮政银行在机构上可不分设, 但邮政银行必须进行独立的财务核算, 并强化业务管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为出资人, 享有出资者的权力和义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 具有《公司法》赋予的全部权力和义务, 履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负责独立的经营和管理邮政金融业务, 并接受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

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营模式

根据国务院27号文件和银监会的规定, 所有金融业务划归邮储银行统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在邮政集团授权之后, 采取“一个机构、两个职能”的做法, 在邮政企业内部保留原邮政储汇部门的职能, 继续依托邮政服务网络提供储蓄、汇款等基本金融服务, 实行邮储银行自营网点 (银行支行) 和邮政企业代理网点并存的经营管理模式, 对邮政代理网点统一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各邮政营业网点 (含邮政储蓄营业网点) 的人员、财产所有权, 全部划归邮政部门所有, 而邮政金融业务的经营权属邮政银行, 实行邮政银行委托邮政部门办理金融业务的代办制。邮政企业接受邮储银行的委托, 在金融监管部门规定和合同约束范围内, 代理经办各类金融业务。

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业务种类和经营规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业务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负债业务;办理各类对公、对私的存款业务。二是资产类业务;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批发业务 (由总行、二级分行办理) , 对农户、个体户的小额贷款及对个人的抵押贷款业务。三是中间业务;各类对公、对私的资金结算, 代收代付资金业务, 各类保险、债券、基金的代理, 理财业务。

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现状

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 邮政金融得到了长足发展, 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支金融力量, 其主要业绩如下。

第一, 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现已建成全国城乡网点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交易额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目前, 我国共有3.7万个储蓄营业网点, 4.5万个汇兑营业网点和2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 其中2/3以上的网点则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与之相应,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过去几年间已撤并了3万多个县、及县以下的基层金融机构, 作为全国性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网络优势明显。同时, 邮政储蓄网络系统已实现了在全国网点的通存通兑, 并且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最完善的金融机构。

第二, 形成了品种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系列。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要服务项目的负债业务。二是以国内及国际汇兑、转账业务、兑付政府债券、银行卡、代理保险、代理国债、代收代付业务、代销基金和理财产品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三是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大额协议存款、债券投资、票据贴现、银团贷款、小额贷款为主的资产业务, 结束了邮储银行长期只存不贷的历史。新业务、新产品的不断推出, 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方便、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第三, 拥有庞大的经营规模和客户群。截至2009年12月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4万亿元, 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从1996年的5.57%上升至2009年的9.22%, 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机 (下转第48页) 构, 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自主运用形成的资产已超过2.1万亿元, 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城乡居民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立的账户达到3.5亿个, 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3.4亿户, 是第三大发卡机构, 月均交易金额2800多亿元, 刷卡消费金额月均达到130多亿元, 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 己成为最大的个人金融结算网络。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 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 各项贷款余额3876亿元。 (上接第46页)

第四, 创立了社会知名、百姓信赖的业务品牌。一是作为国内知名的金融服务机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拥有37000个分支机构, 近21000余台ATM, 并建有95580全国统一客户服务中心和网上银行系统。在城市,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邮储银行, 以方便、贴心、快捷的服务正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二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 是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特别在一些边远地区, 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唯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三是邮政储蓄绿卡网络在全国信息系统统一版本改造后, 可以实现全国通存通兑, 真正实现了“绿卡在手, 走遍神州”;四是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没有不良资产的包袱, 组织架构完善, 产权结构明晰。在优质资产的保证下, 在不断加强信贷业务管理的基础上, 保证了资金运用的质量, 深得社会各界和百姓信赖。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邮政储蓄、汇兑服务及其它基础金融服务在网络、产品、客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具备了很强的竞争能力, 加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方式, 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得到了广大城乡居民的认可。

篇4:中国邮政改革

酝酿达8年之久的中国邮政体制改革近日终于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着各省级邮政管理局的纷纷成立,各地改革相继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实际操作阶段。

据内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9月15日,北京、湖北、西藏三个省级邮政监管机构成立。至此,自9月4日开始的脱胎于各省邮政局的全国31个省级邮政监管机构,在两周内雨后春笋般地成立。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计划于年内挂牌。届时,中国邮政“政企分开、监管独立”的新型框架将初具雏形,邮政系统维系多年的 “政企合一”体制将告别历史。同时,中国庞大的邮政业务将被剥离,并投向市场。

中国邮改格局基本成型,这并不意味着前路已经四平八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仍需要市场的检验。事实上,一些矛盾的端倪已经闪现。

政企分开初步实行

据悉,各省市邮政管理局人员已确定(编制都在20人左右),分为市场监管处、普遍服务处和综合处三个处室,而主要职能集中在政府监管上。但目前看来,分割出来的邮政管理局完全是邮政系统的现有人员,处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阶段。

此次管理局的建立秉承了“自下而上”的原则,即先设立旗下各省市邮政管理局,再在年内挂牌最高级别的国家邮政局。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归口信息产业部。

“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有些反常,从侧面反映了邮政改革的迫切和压力。”业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正常的模式应该是先成立国家邮政局,再由新任的局领导到各省市认命下属的管理局,而现在“儿子们”却先宣告出世。

上述人士认为,邮政改革孵化了八年才确定方案,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行动和政绩。而邮政改革的第二步才是真正的难题,即如何进行业务划分。

目前邮政改革的思路已经很清晰,第一步是政企分开,即把邮政划分成管理者和从业者两个角色。邮政管理局只担当“裁判”,“运动员”角色则交给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扮演。

按照规划,各地的邮政管理局成立后,邮政原来的企业职能将托付给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原则上来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将普遍性服务(如普邮)和竞争性服务(如邮政快递EMS)拆分。这一点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资产归属财政部管理就可以看出端倪。中国通信学会邮政委员会学术部主任顾联瑜认为,考虑到邮政担负着民众的通信功能,财政部将对邮政的普遍性服务实行税收减免,并支付一定的财政补贴。

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如何进行业务划分成为邮政系统内部争论的话题。

顾联瑜透露,邮政系统还在考虑将一些专业性的业务独立于邮政集团公司之外,成立单独的子公司。将来的结构模式可能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在各个省市设立分公司,而分公司分为两类:一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省(市)子公司,业务涵盖发行、邮件递送等方面;另一类是速递、物流等专业公司,直属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无论业务如何划分,邮改都面临着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即混业经营。“这才是改革中最伤筋动骨的地方。”上述业内人士一再强调。

以北京市邮政局为例,除了三个综合服务分局,它还下属储汇局、邮政物流局、集邮公司、报刊发行局、商函广告局等五个专业服务公司。在这种结构下,邮政物流局又设置了六个分支,服务的内容覆盖储运中心、速递中心、普投中心、邮件转运中心等。这种彼此交叉的业务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锅粥”,彼此的收入和支出混淆不清。

北京邮政局的内部人士对此感同身受,他以邮政发行局为例,认为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管理部门,没有业务实体,但与其他的二级机构一样,它的收入须统一归到省邮政局,各个部门之间根本无法核算出自己的收益情况。

目前,北京邮政局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把物流局下属的六个中心改制为公司,并实行“模拟化运作”,虽然不自负盈亏,但成本和收入开始独立核算。但是业内人士表示,根据邮政改革方案,今后邮政的竞争性服务将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目前EMS和普邮共用一个网络,邮政系统内部甚至实行交叉补贴,用盈利的业务去补亏损的业务,“这就像一张错综交叉的网,拆分起来十分困难。” 财务核算的混乱和网络的共用,为将来邮政业务的拆分增加了难度。

逼出来的改革

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改革。数据显示,自1998年邮电分营起,邮政系统始终陷于亏损窘境难以自拔,其亏损额曾一度列全国各行业之首。

分析邮政系统亏损的原因,国家邮政局一份调查报告称,中国邮政每年承担的普遍服务亏损额达41.7亿元。其中,以农村为主的普遍服务网点亏损达27.67亿元,政策性业务亏损达14.03亿元。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事实上,中国邮政系统不但在专营领域亏损严重,在非专营领域的多种经营上同样缺乏竞争力。2003年,国家邮政局把物流、报刊发行、集邮等业务打包在一起,成立了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希望能在传统业务逐步萎缩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增长点。经过两年发展,中邮物流并没有成为邮政盈利的火车头。

即使是作为“创收大户”的邮政储蓄,也已走到变革的关口。顾联瑜认为,从金融机构风险监控与规范发展的角度看,由于邮政储汇局只是国家邮政局的内设职能部门,无法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致使近年来邮政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一些邮储机构违规经营,已到了非严格规范不可的地步。

国家邮政局负责人坦言:“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长期以来,邮政业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邮政传统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邮改已刻不容缓。”

改革何以姗姗来迟

多年来,邮政部门政企不分,往往扮演双重角色,什么时间、哪个角色对它最有利,它就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同时也由于政企不分的角色,使其EMS等业务的开展面临尴尬境地,根本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据了解,90年代初,中国邮政已经有了“政企分开”的呼声。1995年,原邮电部成立了两个企业局,即中国邮电邮政总局和中国邮电电信总局。这两个企业局的设立,与当时政企分开的改革思路是相通的。它在形式上已经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登记。随后,各省市也纷纷成立企业法人,邮政系统政企合一的局面正式形成。

1998年在国务院的序列改革中,信息产业部下设国家电信管理局与国家邮政管理局,此时对于邮政结束政企合一的局面来说是个良机。邮政系统内外关于邮政业务分拆、结束政企合一局面的呼声都很高。

但邮政部门特别是各省市邮政部门的领导,不愿意其赢利业务继续被分拆,同时也是为了邮电能够顺利分拆,最后相互妥协的结果,就形成了邮政政企不分的格局。

其实就在国家邮政局这个体制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就有专家公开表示,这只能是一种过渡体制,以后它必将走政企分开的道路。

顾联瑜指出,邮政改革实际上就是一句话的事,虽然它是一个系统、繁杂的工程,但改革的阻力绝不是在技术层面上。邮政局有关官员更是把邮政迟迟没有改革的责任推到了政府身上,“只要政府一句话,说改革我们就改革。”

曾在国家邮政局工作多年的刘刚提出了另一种看法:邮政过去不是不想彻底改革,而是有其难言之隐,追溯源头的话还将涉及法律不健全的问题。

我国现行《邮政法》于 1987年 1月 1日正式生效。迄今为止,已将近20个年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民营快递企业应运而生,跨国快递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广义的邮政专营早已被部分攻破,该法严重落后于市场实际。为了适应新的市场态势,《邮政法》开始修订。自2003年至今,这部法律已经八易其稿。其间,每一次修改稿的出炉,几乎都伴随着民营快递企业和国际快递巨头们的诸多质疑。

新《邮政法(草案)》(2006年8月版)尚未出炉,却遭到了民营快递企业和国际四大快递巨头代言人亚洲速递协会(CAPEC)愈加强烈的反对和质疑。

据悉,这份草案将邮政专营和普遍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50克以下的信件属于邮政的专营范围,5公斤以下的印刷品和10公斤以内的包裹也被列为邮政普遍服务范围,以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这意味着此次《邮政法》制订的利益涉及方已不仅仅是民营快递企业,物流和货运公司的业务也牵涉其中。

对此,上海近50余家非邮政企业在公开信中呼吁,《邮政法》起草单位应该开门立法,尊重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保证所有重大分歧意见能够充分讨论和协商。“至今我们非邮政的快递物流企业都没有被征求过意见。”东方万邦快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和平向本刊记者表示。

速递协会也称,8月版中部分规定违反了我国相关入世承诺,同时建议对从事信件快递服务业务的企业实行备案登记制度而不是行政审批制,并希望对《邮政法(草案)》的修改进展、草案的内容有知情权。据悉,第八稿目前仍未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审议,可能会推迟出台。

刘和平认为,如果不斟酌考虑,新邮政法草案按现在规定一旦出台,全国 300 万民营快递公司的员工将一夜之间成为非法工作者,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工作。而大多数以同城快递业务为主的民营快递公司将面临倒闭的危机。这个近些年迅猛发展的行业将遭到严重打击,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业界也普遍认为,由于多方利益的掣肘,使《邮政法》迟迟未定,也是造成邮政改革一直以来难以破冰的重要原因。

邮政储蓄和EMS面临挑战

邮政储蓄业务靠“吃回扣”过日子,现在支撑着中国邮政的门面,但由于邮政储蓄没有贷款业务,属于“只收不贷”型,基本没有经营风险,而且每年从央行那里得到的利息占到了中国邮政年收入的30%以上。此业务对于中国邮政而言简直就是一个捧在手上的“金娃娃”,而其他国有银行对此早有不满之意。邮政储蓄迟迟不能独立存在,在于其背后隐含着财政补贴的意味。而这一次改革,邮政储蓄手中的“金娃娃”极有可能不保。一直以来,金融专家对邮政储蓄多有微词,邮储被称为“抽水机”,即从农村吸收的存款,最后通过央行被贷到城市。

有关专家认为,邮政储蓄要分灶吃饭,这固然是对整个邮政业务的釜底抽薪,对其本身来说也是断奶的煎熬。邮政储蓄要自觅生路,困难重重。因为邮政储蓄几十年来“只存不贷”,放贷人才奇缺,要建立安全的信贷体系还有待时日。在放贷运作中,其风险会不期而来。同时,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积怨太深,成立邮政银行后,将面临几家商业银行的联合挤压,邮政银行在建立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保护,就很难生存。而政府如果真的出台保护政策,对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又不公平,会引起“公愤”。这是两难的问题。

同时,对于刚刚走过26年历程的中国邮政EMS来说,心情也不轻松:作为中国邮政三大业务板块之一,它要承担起为政企分开的邮政带来更多利润的历史重任,以便这艘已经斑驳脱落的巨舰能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平稳行驶。也许使命本身并不可怕,真正的考验在于,随着邮政改革进入政企分开的实质性阶段,EMS摘掉了保护伞,不仅要在国际快递领域与跨国巨头单打独斗,收复失地,还要在自己传统的势力范围——国内快递领域与众多高手展开肉搏。在没有行政保护伞的擂台上,像这样真刀真枪地和对手格斗,对EMS而言还是第一次。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5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资在中国独资经营物流行业,“市场无国界”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际快递巨头早就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国际四大快递巨头DHL敦豪国际、FedEx联邦快递公司、UPS联合包裹公司、荷兰TNT都已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囤积力量,发展各自的分销和运输网络。DHL不仅稳拿中国国际快件市场老大的头衔,而且挥师中国国内快件市场,增设服务网点,最先向中国EMS发起进攻;FedEx及UPS在《中美航空协定》签署后,立即增发航班抢滩中国航空;TNT另辟蹊径开展连锁经营,主力攻占汽车零部件快递市场。

伴随着外资企业和民营竞争对手的不断出现,EMS已经开始面临危机。数据显示,从1995年起,虽然EMS在国内快递市场一直保持老大的地位,但营业额年增长率仅有2%,有些年份还是负增长,而这个市场则以30%的平均速度递增,EMS在快递业务市场不断增大的时候却在逐渐失去份额。

以前被EMS围追堵截的民营快递,在和邮政的“巷战”斗法中慢慢成熟,也变得野心勃勃。EMS首先从同城快递开始遭到蚕食,然后在异地快递上感到了威胁。和邮政EMS相比,这些要价便宜,穿着红马夹,凭借几辆自行车就能做业务的快递公司更加机动灵活。 似乎在不经意间,EMS的地盘在逐渐缩小,而它的对手却在日益壮大。

对此,曾担任合资物流公司中外运敦豪总经理的李力谋却认为:“跨国快递公司和民营快递企业最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给邮政带来了很大压力,但EMS这两年推出的一系列动作有助于它提高服务质量,夺回一些失去的份额不成问题。”

篇5:邮政改革应继续深化

读《员工心中的河南邮政》《记者眼中的河南邮政》《中原突破》的三点感悟

作者:郑雪丽

河南邮政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出国有企业在改革后迸发的无限活力,在三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生机无限的河南邮政,它摆脱了邮亏电补的阴影,企业规模和业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广大员工可以抬起头自豪的说我是邮政人,河南邮政的实力已不容小觑,传统国企向现代化企业成功转型。

一个企业在发展壮大时,应该欢欣鼓舞,扬眉吐气,但绝不可忘记过去,应时刻牢记历史的教训,总结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更应该有几分清醒和理智,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主动应对市场挑战 时刻牢记创业维艰

在《员工心中的河南邮政》一书中,路方局长的《我在河南邮政读“博士”》中的一段话很具典型性。分营之初,河南邮政不仅背上19.8亿元的债务,还要独自开拓市场业务。当时邮政人就是靠一份报、一袋奶、一瓶酱油、一瓶醋来获取微薄的利润,很多人都持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邮政人。初涉商海的邮政企业,开发出来的产品只能靠全员营销的人海战术,职工们没有强势的社会资源,只能把产品推销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因为产品在市场上不具特色并不被人认可,很多亲朋好友都不愿意见邮政职工。

从顶峰到低谷的落差是一个人最难承受的,企业同样如此。可以想象邮政职工当时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但是从这些灰色的记忆里,我们能提取什么新鲜的东西呢?

第一,市场的优胜劣汰制度。邮政以前的辉煌在这里得不到同情,任何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竞争。放下架子,主动出击,才有可能不被市场大浪淘汰。这一点,河南邮政别无选择。直至今天,市场竞争的大环境没有变,而且会越来越激烈。所以要时刻记住只有主动应对市场竞争甚至提前预测市场走向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第二,市场营销手段。河南邮政初期因为缺乏社会资源,只能采用员工全员营销,向自己身边的人推销产品,在当时的环境让公司摆脱了困境,值得肯定。今天,企业采取的是专业营销,这也是适合今天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应看到,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营销手段也应该不断创新。全员营销向专业营销转变是一种进步。比如活动行销,通过策划积极的社会活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邮票发行仪式就是一个典型而有效的途径。而公司面对中小企业开发的商函投递业务,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改变营销手段,同时也能提高公司的业务规模。

第三,拼搏精神。相对于今天专业的营销手段,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营销手段都很落后,但为什么邮政还是走出了困境?我认为是一种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

是干事业所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河南邮政早期的发展应该归功于可爱可敬的员工,他们的贡献是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原始资本”。曾国藩曾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创业初期,尤其需要这种顽强的奋力一搏的精神势头。而在企业发展壮大后,这种精神应该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沉淀为河南邮政独有的企业文化。邮政三支歌中的《世上没有救世主》就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载体。

二、改革人事薪酬体系 积极调动创业激情

转变用人观念应是河南邮政从传统国有企业走向现代服务企业所必需持之以恒进行的改革。这种改革应该制度化,并真正落实。比如开封邮政十分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并把切入点放在用人观念的转变上,从注重资历、仪表、处事向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转变。据了解,在全国的邮政企业,较早开始在高等院校进行招聘的省份中,河南邮政是走在了前列的。但是招到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防止人才流失,给人才提供发挥真才实学的平台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现代型的企业,在选用人才标准上是应该远离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作风的,关系和资历不能作为录用人才和提升人才的主要标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企业的长久发展更离不开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人才。但同时又不能唯学历而论。杨福海总经理说:一个人没有文聘行,没有知识不行,没有上过大学行,但不学习不行。现代型企业,尤其强调学历能力,除了强调知识和经验在工作中的作用,也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经验的作用范围。学习能力就是要时刻注意外在环境对自身素质的需求变化,并不断适时调整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结构。

杨海福局长在文章中指出,邮政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一些领导作风与邮政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传统的国企领导作风在邮政系统内部还有遗留。但从邮政储蓄开封市分行副行长袁军的表述中,我又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领导作风。袁军说:“长期在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工作,早已习惯了相对宽松的机关作息时间,初到开封邮政真的感到这里的工作节奏太紧张了,邮政的领导太辛苦了,领导们经常牺牲星期天和节假日,把精力全部奉献给邮政事业。”邮政发展需要这样的快节奏工作作风,但同时也不能以过多牺牲领导干部和职工正常的作息时间为代价。长期被高强度的工作任务所累,员工就会感到疲倦,进而导致人才流失。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工作效率高,这样的氛围岂不更好?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创造和谐企业形象

一家成熟的企业不会忘记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杨海福总经理给公司注入了一种情感凝聚力,这种情感是人情味是亲人般的关怀。公司的成长和发展,除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手段,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工作氛围也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不可少的要素。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惠及内部职工,也要回报社会。在农村改革发展新时期,服务三农应该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追求利润是之外,企业的形象至关重要。在正确的时机发挥应有的使命,对企业的形象塑造也是事半功倍。

篇6:邮政储蓄改革初探(最终版)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

卢旺生

【摘 要】根据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发展思路,邮政储蓄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在综述了邮政储蓄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邮政储蓄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提出了对各项问题的思考和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对建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进行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邮政储蓄

邮政储蓄改革

邮政储蓄银行

随着邮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第9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至此,业界多次勾画的邮政储蓄银行终于画卷初展,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工作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邮政储蓄的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改革,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一、邮政储蓄的发展现状

我国邮政储蓄最早开办于1919年,1930年正式成立了邮政储金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于1951年委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1953年停办。1986年,为充分利用邮政网络筹措资金,国务院恢复了邮政部门代办储蓄业务。1986-1989年为邮政储蓄代办阶段,邮政储蓄存款全部缴存中国人民银行统一使用,邮政储蓄业务收入为手续费。1990年至今为邮政储蓄的自办阶段,邮政吸收的存款由缴存人民银行改为转存人民银行,通过在人民银行开办邮政储蓄长期存款帐户和邮政储蓄活期存款帐户,人民银行根据这两个帐户的存款余额和规定的利息支付存款利息。1997年12月20日起,人民银行取消了按比例存款的的方式,邮政储蓄在人民银行仅开一个帐户,统一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2003年8月1日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段,此后新增的储蓄存款资金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邮政储蓄被迫走向市场,资金使用方向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市场运作和商业银行的大额协议存款;但原由的存款(约8290亿元)继续按4.131%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

邮政储蓄在曲折中求发展,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有大幅度提高。全国邮政储蓄现拥有3.5万个储蓄营业网点,自动柜员机(ATM)6233台,POS 机4731台,邮政储蓄计算机实时处理网络联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00余个县市、3477个邮政储蓄网点。为中国网点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机构。2005年8月末,储蓄存款余额近1.25万亿元,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居民个人存款市场上的占有率为9.26%。绿卡用户达到9000万户,成为中国第四大发卡行①。

二、邮政储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理顺。邮政储蓄在行政管理上,长期隶属于邮政局,储蓄专柜按区域划归各支局管理,支局与储汇局同级,同属邮政局管理,储汇局对储蓄专柜没有行政管理权,只承担业务指导功能。在人员管理和技术设备投入上均由邮政局根据全局的各项业务的总体需求情况来考虑,不能完全根据邮政储汇局的业务需求来配置资源。更达不到《商业银行法》中规定设立商业银行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要求。以笔者所在的红安县邮政储蓄为例。截至2005年末,辖区存款余额5.46亿元,储蓄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17.41%,在红安县6家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列第四位,当年新增邮政储蓄存款0.58亿元,占全县储蓄存款增量的30.73%.2005年邮政储蓄业务收入1336万元,占整体邮政局收入的60%左右②。但由于体制的限制,无法按照业务发展需要进行人员培训、人才引进、技术、设备的改造等,更无法对成本进行全口径的核算,也无法对每个网点的盈亏平衡进行正确的计算和评估。

(二)人员结构和素质有待提高。人员素质是现代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方面,邮政储蓄及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明显处于劣势。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金融知识匮乏,对于风险的防范和预警能力较弱,学历、资历、从业年限偏低,并且由于体制因素造成储蓄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以红安邮政储蓄为例。截至2005年12月末,辖区储蓄从业人员45人,其中大专以上14人,占总人数的31.1%,金融业大专以上4人,仅占8.9%,大专以下31人,占总人数的68.9%;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的29人,占总人数的64.4%,3年以下的16人,占总人数的35.6%③。

(三)业务品种简单,服务范围狭窄。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开办存款业务,对于贷款业务和货币市场业务尚未涉及。即使是拿存款业务来讲,其产品品种也较为单一,难以与商业银行抗衡。中间业务也只开展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代发社会最低保障金业务等代发业务、POS业务、自动取款机业务,服务对象局限于个人,服务方式为现金交易。由于邮政储汇局属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机构的特殊性、性质的局限性决定了势必造成邮政储蓄在业务发展时存在很多的困难,如办理中间业务的代发业务,不可以为代发用户采用支票的方式收款,给委托单位增加了麻烦,同时对自身资金安全也产生了风险隐患。

(四)内控能力弱。邮政储蓄已经成为邮政系统最具获利能力的部门,然而其内部控制水平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相应制度还处于初步建立中,即使现有的的规章制度也分散于各类文件中,未成体系,缺少整合性。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之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充分,内部审计不足,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达不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效力,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金融知识水平普遍低下,风险管理防范意识薄弱,缺乏金融业务经验,根本不具备对相对高风险业务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与经营商业银行的条件差距很大,这将是邮政储蓄面临改革需要重点建设的项目。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尽快对邮政储蓄进行体制改革,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根据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特征与条件重新来界定它的功能与业务范围,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尽快解决解决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的缺陷,如独立的行政隶属机制、不合理的资金价格机制、不合理的业务核算机制、单一的资金运用机制等,通过改革转变混业经营局面下可能存在的违规经营问题,解决中央银行所需支付的高额利息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监管当局更好的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所以应该加快邮政储蓄改革步伐,尽快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基础。

(二)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人才水平。邮政储蓄人员队伍学历普遍低下,这将成为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发展瓶颈。为此,邮政储蓄应提前进行人才储备,尤其是要针对自身业务培养专门人才,加强对储蓄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金融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规定的学习培训,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提高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的分类服务,确保做到以服务促发展,在合规合法中稳健发展,同时也是改革奠定基础。

(三)充分发挥邮政储蓄自身优势,打造自身品牌业务。虽然邮政储蓄在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经营设备、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但也存在许多自身优势,拓宽邮政储蓄经营渠道,即有形的经营网点和无形的信息传输网络,结合已经开办中间业务积累的经验,尝试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等,大力开发开展中间业务。也可以利用自身资金比较充裕的优势,在大额协议存款方面塑造自身特色,以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今后一段时间,邮政储蓄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品种,打造自身特色品牌。

(四)构造科学可行的市场定位。邮政储蓄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也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帐之忧,所以未来的市场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邮政储蓄应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采用聘人按素质、用人按能力、运用资金按效益、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的市场机制,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公益性"经营原则,充分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提高承诺代理等中间业务比重;开发金融产品分销、个人金融理财服务等风险较小的新业务;依托于邮政集传递实物流、货币流、信息流三位一体的通信网络优势,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利用在农村地区的网络优势和对农村地位、农村情况比较熟悉的特点开展农村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利用资金优势在大中城市与其他商业银行开展大额协议存款或同业拆借放款等业务,同时要吸取国有商业银行粗放经营模式的经验教训,在资产质量不断优化的同时扩大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追求质与量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四、展望

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是借鉴欧美以及日本等邮政金融发展模式的经验基础上,将邮政机构改造为具有独立金融机构地位的邮政储蓄银行,经营储蓄、汇兑和代理业务,但不开展贷款业务,与邮政业务分开经营,独立核算,实施银行化的经营和管理,由银监会进行监督管理。邮政储蓄改革的目标是成立邮政全资控股或主要控股的邮政储蓄银行,这样既能保证邮政的整体利益得到维护,同时又赋予邮政储蓄独立的金融机构地位,有效将其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

2005年《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邮政储蓄改革走出的最重要一步。在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加快邮政储蓄的发展有着其重要性和必然性,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全面透视,分析改革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够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使邮政储蓄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占据独特的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希,韩箐.中国邮政储蓄改革过程中的风险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04)

[2]牡丹江银监分局课题组.邮政储蓄应解决的四个问题[J].金融调研,2005,(10)

[3]赵其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上一篇:幼儿园厨房食品安全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