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

2024-05-10

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精选10篇)

篇1: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

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改革亦在逐步推进。国务院权威金融专家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目前正步入“深水区”,所面临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当引起高度关注。而以资本市场、汇率、金融机构为重点代表的内容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业改革的主要领域,也是“攻坚”内容。

他们认为,一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焦点的资本市场改革。在金融改革领域纷纷遭遇改革动力缺乏的问题时,证券领域主动就股权分置这一重大的制度缺陷进行改革,说明金融体系内部依然蕴藏可供开发的巨大的改革力量。所谓形势比人强,在整个中国的金融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但是资本市场又在股权分置制度缺陷约束下融资功能基本丧失时,金融体系内进行改革的动力则相应产生。

二是汇率改革稳步推进,但摩擦加剧凸现国际经济金融政策沟通协调急需加强。中国的汇率体制改革实际上一直在推进之中。但是,贸易摩擦和汇率摩擦并没有明显缓解的趋势。其中凸现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基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政策的沟通协调能力急需加强。

三是汇金公司担纲金融重组,金融稳定体系蕴涵隐忧。汇金公司涉足证券公司的救助,使得其在金融重组中的定位出现摇摆和模糊,特别是可能会增大现有金融稳定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一些值得深入反思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诸如,汇金公司用于这些重组和救助的资金来源于何处?是基于何种标准获取?若主要来自于外汇储备,那么,汇金公司是否需要为外汇储备的高效率运用承担考核的责任?此外,汇金公司无论是动用外汇储备,还是基于国家信用借入的外部贷款等,都涉及到公共信用和公共资源的动用,因此加强透明度和信息的披露十分重要。

他们认为,中国金融改革推进过程中,伴随而来的这些现象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操作性问题,亦直接关系到改革之效益和成败。

篇2: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

字号显示:大 中 小2008-10-20 15:25:00来源:世华财讯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今日(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经济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密切关注对吸引外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83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744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流动性的减少,估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一些影响。

二是需要关注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也相当高,2007年已经达到37.5%,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明显,这仍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

篇3: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

营改增主要指将以往的应纳税项目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通过对货物和服务流转中的增值部分进行税务征收,避免重复性征税的有效手段。营改增是我国财税改革新的尝试和发展方向,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现状制定的,有助于国家经济科学、健康发展的新政策。2012年营改增确立试点实施,并迅速开始进行大范围推广,2012年1月在上海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首次实施,12月国家出台营改增试点相关政策;2013年试点覆盖到全国范围,但金融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未纳入;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将建筑、房地产、金融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涉及全部行业,营业税全面取消。但是由于金融行业涵盖业务复杂,创造财政收入额高,营改增推行中面临问题众多,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尝试完善金融业营改增政策,促进营改增在金融业中的科学、系统地推行。

2. 金融业营改增难点分析

2.1 征税原理存在差异,可能加重税负

与其他实体类和服务类行业相比,金融业大多为资本的运营和收益,主要对象为资金,因此在金融业增值税征税时,一些适用于其他行业的征税标准和依据并不可行,其在征税原理和相关要素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对于金融业增值税征收原理的讨论,常规增值税的征收对象为通过商品的销售和服务的提供而产生的附加价值。但金融业为消费者提供的贷款担保以及消费者定期归还的贷款本息,实际上是消费者对于自身资金在时间跨度上的应用,不存在消费问题,唯有金融业对顾客提供的咨询、理财等才能认作服务型消费,征收增值税。因此常规行业的增值税征收原理和方法对金融业并不适用,存在分歧较大。而且营改增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减轻企业税负,但实际上原有金融业税率为5%,改革后由于行业类型问题可能上调至6%,这一个百分点无形中增加了极大的赋税压力,对金融业的发展影响较重。

2.2 业务特点导致营改增复杂化

在金融业营改增试点推行过程中,金融自身的特点极大地阻碍了营改增改革的顺利进行,使改革复杂化。首先金融业自身特点存在其复杂性,其业务覆盖面广,包含银行、保险、证券三大板块,各板块又可细分为多个子业务,无法只通过征收增值税完全涵盖。其次,金融业征收增值税时难以确认进项税额,这对增值税的征收提出了技术性要求,进项税额不确定,扣除额度无法掌控,导致双方利益受损,违背了营改增的初衷。最后是金融业的创新性使得增值税复杂化,与传统行业相比,金融业受到市场影响较大,随市场发展会不断涌现出新型金融业务及产品,这是营改增在金融业中顺利开展的一大难题。

2.3 营改增加大财政压力,影响税权分配

我国施行营改增税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减轻部分行业的税务压力,实现结构性减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为我国财政贡献了巨大的资金流。营改增改革势必会降低金融行业的税务,削弱政府财政收入。征收金融业增值税可能导致金融业为企业胡乱开具发票现象出现,造成国家财政税收的大量流失,从而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压力,影响政府财政预算和开支。同时以往金融业缴纳营业税一般是证券、银行、保险总公司向中央缴纳,其他下属分公司则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营业税,中央与地方分开,避免财政收入冲突。但施行营改增后,增值税中央与地方共享,中央占75%,地方占25%,加之金融业税额巨大,导致中央与地方税权的分配问题,若不妥善处理,将对地方财政造成巨大影响。

2.4 对增值税认识较浅,缺乏专业人才和经验

我国营改增试点推行时间较短,虽在其他服务性行业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整体上很少涉及金融业,加之金融业自身特殊性,企业财务部门对增值税的征收和界定不明确,了解程度低,难以准确把握要点。对于增值税,金融企业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性人才,对其征税原理、实施办法和注意事项不明确。实际操作时,必须理解增值税知识和开展业务性质,进行理论系统的增值税知识培训。国际方面,各国增值税征收模式选择不相同,税务征收业务界定范围不统一,缺乏先进的国际经验加以借鉴。

3. 金融业营改增改革思路

3.1 把握好金融业改革整体设计

进行金融业营改增税制改革时,应该对改制思路进行整体性设计、评估,全面考虑改革对经济、财政、企业的影响,改革前通过数据统计和其他行业改革经验,预判改革难点和相关风险,在设计中重点突出并制定可行性解决方案。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对税务机关的管理都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把握金融业营改增整体设计,应该从以下几步着手。首先将金融业进行归类划分,对于中小型发展融资金融企业,优先享受低税率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其发展;对偏远地区亟待发展的金融机构政策适当放宽,使其尽快适应营改增带来的变化。其次,对金融业涉及的业务进行分类统计,针对银行、保险、证券三大板块下属子业务性质确定增值税税目,征税范围,以便金融业增值税征税更好实施。最后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征税方式,确定进税额抵扣方式和发票管理办法,使得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系统化、规范化。

3.2 明确增值税税目和税基

基于金融业征税原理的特殊性,在税基和税目方面必须深入研究,找准适合于我国金融业的征税对策,确定金融业独有的征税标准。金融业税目方面,我国金融业覆盖面广,涉及业务繁多。其税目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等,各行业的具体业务必须充分论证,确保税目合理化。例如银行业包含贷款、外汇、汇款等业务,证券业则包含证券发行、承销、证券买卖、经纪及咨询等业务,在制定征税项目和要求时,尽可能避免资本重复增税,造成金融损失,阻碍增值税改革的前行。金融业税基方面,税基主要由“显性收费项目”和“隐性收费项目”两者组成。显性收费项目可直接按照常规增值税征收,其他难以确定的需考虑实际情况进行免税或者零税率处理,通过明确税目、税基,为增值税改革和征收提供基础依据。

3.3 选择合理化征税模式,确定税率和归属

征税模式的选择主要面向于解决金融业自身特点所带来的复杂性,在营改增政策初期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学习中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金融业征税模式。国外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欧盟的基本免税法,澳大利亚的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扣抵法以及新西兰的零税率法,第一种模式针对金融业服务部分进行显性收费,其他金融业免增值税;第二种模式只对金融核心服务予以免税,但需要金融业对抵扣税额进行申报,该模式较为灵活;第三种模式则针对金融业全方位征收增值税,仅对中介类服务零税率征收。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在操作过程中应灵活掌握,根据金融业特点综合考虑增值税征收问题。确定增值税税率和税收归属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使增值税征收更加系统化。在税率确定方面,普遍趋势为金融业低税率,严征管,以严格征税保障税率和实际税收。但初始阶段不能过低以免影响税收规模,造成财政困难,同时避免税收扭曲现象发生。在税收归属方面则需以公平为基础,在不影响地方性税收的前提下,金融业增值税统一由中央征收管理,在金融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通过国税系统征收。

3.4 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奠定改革技术基础

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从金融企业和税务机关两方面同时着手开展。金融企业方面,营改增全面试点推行后,首先要提升管理层对税制改革的重视程度,增强其对增值税改革影响的了解,积极引导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相关培训,明确增值税对未来业务开展优势和弊端,合理利用。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对金融业征税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增值税征收办法和政策,强化业务水平,确保在征税过程中对各项业务处理得当,提升政府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推进金融业营改增进程。

结束语

总之,金融业是我国财政税收体制营改增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攻关部分,目前正处于全面试点建设推进环节,存在征税原理模糊、自身特征复杂、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地方税权划分以及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等难点。因此,在全面推行金融业营改增试点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金融业税制改革整体思路,熟悉金融业业务特征,明确增值税税目、税基,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征税模式,确定税率和税收归属,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完善和发展营改增税收体制。

摘要:作为国家财税改革的重要环节,营改增是调整我国产业化结构、平衡税收现状、促进税制体系发展的关键举措。其中金融业营改增处于改革核心,存在诸多难点,需要加以分析并针对性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金融业,营改增,难点,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徐达松.我国金融业营改增的难点及改革思路[J].税务研究,2015(05):102-106.

篇4:金融改革的信号、概念和难点

改革的重要概念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金融改革、金融政策有一系列清晰且强力的信号,央行一些高层领导已给出几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攻坚任务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一旦完成,整个利率机制市场化的目标就已达到。当然,存款实现利率市场化,相关的制度准备和操作环境条件的创造无可回避。

第二,发展一大批中小型金融机构。中国十几亿人口,美国3亿多人口,而美国金融机构仅银行就有1万多家,更不用说其他各类金融机构。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要和美国一样的比重,但中国的发展空间显然很大。

按照央行给出的信号,至少在不太长的几年内,应再鼓励数千家中小银行在中国涌现。需要配套的是,金融界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以及允许民营资本、社会资金进入这个领域,参加中小银行的创立和发展。这样的前景将使中国金融多样化及相关潜力得到释放,并成为把中国金融改革推到新阶段的重要支持因素。有了这样一大批市场竞争主体,既是中国金融改革的生命力,也将打开金融界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存款利率放开,竞争进入白热化,一批经受不了考验的金融机构要进入破产清算状态,这势必需要一个风险防控的机制相伴随。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国际竞争,如何寻求人民币国际化。伴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从商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劳务输出、资本输出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要解决的历史性任务。

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中非常关键的框架。从央行领导层到货币政策司所给出的信号来看,即积极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从逻辑上讲,要在积极稳妥的操控之下,把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做出来,才能在前提上解决人民币“走出去”乃至国际化的框架支持问题,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当然,风险不可小觑。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界的防火墙——“资本项目不可简单兑换”经受了考验,即只有管制的可兑换,没有放开的可兑换。国际游资欲突袭式操作受到了阻挡。但到了一定阶段,这个防火墙还要用自己的手拆掉,否则无法想象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能理所当然地再往前迈进。

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实质上,中国金融改革的难点与中国现在改革碰到的困难在表述上可以完全一致:就是遇到了利益固化的藩篱。当前中国金融改革需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冲破既得利益的阻碍。

社会发展到现在,各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已相对清晰,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无论处于哪个阶层、哪个业界,我们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中国要走向现代化,需要通过共和这种调节机制。承认所有人的利益诉求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表达,而这些利益诉求之间必须寻找最大的公约数,然后做到一个符合整个民族最长远利益同时又最大限度满足利益诉求的方案。

在金融改革方面,中国在应该改革的方面还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推进。存款保险制过去讨论多年,几大比较有影响的银行回答高度一致,他们都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件事上劳神。从他们的改革思路看,也确实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运行是有政府担保的。

如果要几家大银行同意建立存款保险制,显然会增加管理成本;但回到全社会图景来,如果需要更充分的竞争,更多考虑金融的深化和发展,更多考虑“三农”的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的融资需要,培育使中小微企业得到更多支持的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的必要性则一目了然。

三个“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一系列现状表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

典型案例就是温州出现了足以震动全局的局部危机。所谓的跑路事件发生后,许多企业撑不住了。资金链出现断裂,当地一些老板纷纷跑路。

政府通过应急措施平息事件,继而不得已推出金融综合改革在温州先行先试。温州一向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标杆性区域,民间资本、股份制企业相当活跃,却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

因此,首先势在必行的,是必须正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中国金融深化改革,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效。这需要系统性配套改革,不仅是金融方面,还包括改变政府行为,进而改变政府对市场的参与度,打造国际化、法制化、高标准的营商环境。然后,在这个营商环境里进行配套改革,加上金融本应有的支持,来实现中国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否则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个势在必行是推进金融业的改革攻坚,让中国的金融进一步多样化。

第三个势在必行是发展健康可持续的政策性金融体系,这是战略层面的任务。中国金融业要充分吸收国际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把政策性融资体系的构建放在政策层面上,并与商业性金融发展统筹。

美国运用预算中透明且可调动的国库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署这样的政策机构,通过贴息信用担保等支持一大批中小企业发展。一旦金融危机来了,政府在这方面承担的风险还可以提高。这些经验,中国不能视而不见。当前,中国应注意释放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正能量,为现在迫切需要加强的中小微企业发展、草根创新和面对“三农”等融资项目,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支持模式。(支点杂志2014年1月刊)

篇5: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

来源: 金融时报

可以说,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金融改革没有如其他行业那样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惊喜,但不可否认,金融改革仍然是2014年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可以看到,不仅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三中全会解读报告描绘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蓝图,而且三中全会之后,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也开始启动。如同业存单的推出、新股发行制度重大改革、新国九条的公布、上海等自由贸易区关于金融改革方案落实等都显现出国内金融改革先声夺人。而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更是国内金融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因为,就当前中国金融体制特征来看,它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以银行业为主导,银行业的资产及融资所占整个金融体系比重都在80%以上。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五大国有银行又占银行业的绝对优势。二是政府仍然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与规模管制。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思想对金融市场仍然有影响,这就可能无法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而要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就得改革当前计划性的银行体制,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造就能够自主经营、独自承担经营风险的银行主体,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及降低整个金融体系之风险。

而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确立,最为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问题。而利率市场化,随着2013年贷款利率全面放开、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机制确立及同业存单市场建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正因为对银行有严重的成本约束的存款利率没有放开,从而使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仍然扭曲,它是目前银行体系“金融脱媒”严重、影子银行盛行、货币市场期限结构严重错配、互联网金融快速成长、融资结构不合理、房地产泡沫严重等问题的根源。所以,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和基准利率转型问题是2014年银行改革的重点。但这两个方面还得有一个过程,需要条件成熟。

另一方面,银行业改革的重点是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如何建立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效的市场规则如何来设定。无论是产权制度、合约安排,还是对弱势投资者利益保护等都有一个制度规定的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制度对市场当然是重要的,但制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其制度的质量,表现为所设定的制度能够平衡市场当事人的利益关系,表现为所设定的制度对财富创造起到正向的激励与约束的作用。这就是为何有些银行制度安排能够促使市场繁荣而有些制度安排所起到作用则相反的原因所在。因此,正如三中全会所表明,制度设定既可从上到下,也可以从下到上。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得通过公共决策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才能平衡好不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让所制定的银行改革的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

当然,制度规则的设定还在于对政府职能重新界定。即在一个新的经济条件下,在金融市场中政府应该做什么?正如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市场在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

中,政府对金融市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要保证金融市场的信息公开透明、要规范市场之秩序并保证市场有效运作等,同时,政府还得针对市场中资源配置没有覆盖的地方,通过政策性金融,让弱势群体也能够受益于金融市场发展及经济繁荣,即普惠金融。

二是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如何确立。在市场竞争中,当然是价格机制有效运作最为重要。但同时,银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确立同样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因此,以往的市场准入更多的是有利于国有资本。无论是银行,还是股市及保险,国有所有权所占市场比重仍然是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仅过度强调对银行市场各种管制,也不断地向银行业注入更多的政策性资源及对银行市场承担隐性担保。这样,国内银行企业可以获得过高利润却不要承担风险,银行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也不曾出现。因此2014年的银行改革不仅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而且也要完善银行机构退出机制。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优质的银行机构可以良性发展,让那些经营无效率的银行退出市场。可以说,这些方面的制度安排都将对2014年国内银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银行业退出机制确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也会出台。

三是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由于是由计划经济演进而来、由于是政府隐性担保,所以信用过度扩张直到近几年才出现,在信用扩张不大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发生概率当然小。但是,随着近几年信用过度扩张(有人统计过,新中国成立64年,前60年信贷增加30万亿元,而后4年则增加了近40万亿元),潜在的巨大风险正在增加(如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利率风险)。针对这些可能的危机,银行体制改革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业市场化退出机制。这就意味着国内银行市场竞争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往国内商业银行拼规模的竞争方式将结束,商业银行在成本约束条件下从根本上提升其风险定价能力,不过,当前国内银行市场的风险有多高,还得慎重评估。这里既有现有的监管标准能够识别风险的问题,也有经济逆周期时的金融风险有多大如何评估的问题。也就是说,房地产作为一个周期性产业,如果房地产没有经过周期性调整,那么与房地产密切相关联的银行业的风险也不会暴露出来。但如果房地产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那么国内银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风险也就会暴露出来。

四是银行业的对内开放,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同样是今年银行业改革的大事。但是,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否会搅起国内银行业的一池春水,应该是相当不确定的。因为,就目前国内银行市场来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新的银行进入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些新进入者想快速扩张市场份额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这些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严格的审批准入,更是限制新进入者的市场扩张。不过,银行业对内开放则预示着新的市场竞争机制将形成,银行业的行为将改变。比如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就是为这种有效竞争创造条件。银行业的退出机制也会随之形成。

五是进一步加大银行业改革开放步伐。关于金融内外开放,特别是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周小川的解读是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的。这将为中国金融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创造更多的条件。因为,中国金融市场大门进一步打开,在全球货币政策全面量化宽松条件下,泛滥的流动性会让更多的海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而这些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为中国企业及个人资金走出国门提供便利,不仅有利于国内资产的全球配置,也可能

对全球不少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并导致这些地方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但是当美国QE退出市场后,这个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是相当不确定的。

还有,银行业的对内开放还得面对网络金融快速崛起对其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可以说,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2014年的网络金融发展不可低估。这既带来了机会也可能增长风险。

篇6:高二数学必修5三大难点

掌握正弦余弦公式及其变式和推论和三角面积公式即可。

第二章:数列。

考试必考。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及一些性质。这一章属于学起来很容易,但做题却不会做的类型。考试题中,一般都是要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所以拿到题目之后要带有目的的去推导。

第三章:不等式。

篇7: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

难点一:运输费用的税务处理

运费,是商品交换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事项。也正因为这样,在“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进程中,交通运输业首先被纳入试点范围。但是在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旧之间与2013年8月1日之后运费的处理是有差异的。在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1日之间由于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同时存在,企业取得的运输业票据有五种:试点地区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地区税务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地区增值税普通发票、铁路运输费用结算票据、非试点地区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对于全国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这五种票据可以抵扣的进项是不同的,其中取得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开具的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按发票记载的11%的税率认证抵扣进项;取得试点地区小规模纳税人税务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按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税合计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取得试点地区小规模纳税人自开的增值税普通发票,不能抵扣进项;取得铁路运输费用结算,按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抵扣进项;取得非试点地区营业税纳税人开具的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按注明的运输费用和7%的扣除率抵扣进项。而在8月1日全国全面实施之后,运输业票据则减少为四种: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务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铁路运输费用结算票据。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取得这四种发票时,其可以抵扣进项的具体做法应修订为:取得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按发票记载的11%的税率认证抵扣进项;取得税务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按发票记载的3%的征收率认证抵扣进项;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不能抵扣进项;取得铁路运输费用结算,按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抵扣进项。

除了在发票获得和抵扣项目上的差异外,在“营改增”之前,对交通运输业所收取的运费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对兼营收取的运费,企业应当分别核算分别计算应纳税额,未分别核算的由税务机关核定;对于混合销售行为收取的运费,企业应当按照其经营主业确定增值税或营业税。而“营改增”后,收取运费企业面临着应该以兼营分别核算缴纳增值税,还是与货物销售一并缴纳增值税的问题。所谓兼营,是指纳税人既销售增值税的应税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同时还从事营业税的应税劳务,并且这两项经营活动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和从属关系,或是兼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混合销售行为,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销售又涉及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改增”以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向购买方收取货款的同时收取运费,此项销售行为既涉及增值税应税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涉及的运输劳务是为了销售货物而提供的,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从属关系,以上行为被认定为混合销售行为。销售额和运费一并征收增值税,对运输劳务收入不再征收营业税。而“营改增”以后,运输劳务不再属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所以上述业务不再属于混合销售,而是属于兼营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行为。

对于兼营行为运输费的税务处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事项的规定》(财税[2011]111号)明确指出,试点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按照以下方法适用税率或征收率:(1)兼有不同税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从高适用税率;(2)兼有不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从高适用征收率;(3)兼有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从高适用税率。

[案例1]甲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于2013年8月销售一批货物给乙公司,因甲公司自备汽车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其中,甲销售货物取得不含税收入120.35万元,为乙送货上门取得运费收入20.3万元。

对于甲公司上述业务中所收取的20.3万元运输费用,“营改增”前要按照混合销售行为的规定与销售额一并缴纳增值税,即甲公司应交增值税=[120.35+20.3÷(1+17%)]×17%=23.41(万元)。“营改增”以后,运输费用被列入增值税的范围,因此,甲上述业务发生的运输费用要按照兼营行为处理,即:(1)甲公司采用分别核算销售额的,则甲公司应交增值税=120.35×17%+20.3÷(1+11%)×11%=20.46+2.01=22.47(万元);(2)甲公司未采用分别核算销售额的,则甲公司应交增值税=[120.35+20.3÷(1+17%)]×17%=23.41(万元)。

难点二:跨期业务的税务处理

跨期业务,是指企业在被纳入“营改增”范围之前签订的在“营改增”实施时尚未执行完毕的合同,或者未签订合同但其实际提供的服务从企业“营改增”实施之前延伸到“营改增”实施之后的业务。由此,衍生出一个现实问题,即对于跨期业务,企业应该在何时按照何种税种进行税务处理。而“营改增”实践中,部分企业也因为未能对此做出合理合法的税务处理而遭受重大损失。

“营改增”实施后,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交通运输业由3%的营业税税率调整为11%的增值税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由5%的营业税税率调整为6%的增值税税率;符合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的企业则由原先按3%或5%的税率全额征收缴纳营业税转变为按3%的征收率简易征收缴纳增值税。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明确未来将持续将原征收营业税的项目诸如铁路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等也将择时改征增值税。由此,企业对于跨期业务或者有可能成为跨期业务的处理容易产生如下困惑:(1)对于符合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企业,是否可以在约定收款期未到前提前申报纳税,从而利用“营改增”前后的税率差进行节税?(2)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在试点实施之前,是否可以通过推迟结算等手段来推迟纳税筹划节税?事实上,很多企业在“营改增”过程中非常容易因为选择自以为对的处理方法,而面临巨大的税务风险,更有甚者被处罚后也不知悉其中原由。

根据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其中,条例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并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其中,实施办法中所称收讫款项款,是指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到款项。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是指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的,为应税服务完成的当天。

因此,企业的跨期合同,如果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付款时间,企业则应该以合同规定的收款时间作为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并进行正确的纳税处理;如果合同没有规定收款时间,企业则以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并缴纳相应的税款。

[案例2]丙公司于2013年1月20日签订一份1年期运输合同。其中,合同约定丙公司于2013年1月21日起开始提供运输服务并收取首款35万元,5月1日收取第二期款项55万元,2013年9月10日完成运输服务并收取尾款83万元。已知丙公司自2013年8月1日起开始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且该公司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丙公司认为“营改增”的目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结构性减税,前两笔的业务在“营改增”实施后自然也要归为增值税的纳税范畴,因此拖延结算时间,并于2013年8月5日向客户开票收取首款35万元和第二笔款项55万元,并向主管国税机关申报缴纳了增值税。

根据前面所述的政策法规,丙公司取得的前两笔货款属于“营改增”之前的纳税义务,应当按照营业税的规定缴纳营业税,只有最后一笔货款可以按照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因此,丙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未按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的时间开具发票,由税务机关责令其改正,将受到1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丙公司滞后开票、滞后入账的行为,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受到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的处罚。此外,丙公司还要依据试点办法的规定,补缴在法定纳税义务时间应当缴纳的营业税。

难点三:挂账留抵税额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挂账留抵税额,是指试点地区的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兼有应税服务的,截止“营改增”开始实施之前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不得从应税服务销项税额中抵扣的期末留抵税额。虽然国家对于挂账留抵税额的处理做出了相关的政策规定:纳税人兼有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应税服务和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按照销项税额的比例划分应纳税额,分别作为改征增值税和现行增值税收入入库(财预[2011]538号《关于上海市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但在“营改增”后的实务处理中,如何按照销项税额的比例划分应纳税额,通过哪些会计科目来计算抵扣这些期末留抵税额等等,这些问题足以让企业谈“挂账留抵税额”而头疼。

2012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北京等8省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3号),进一步明确规定,按照一般货物及劳务销项税额比例来计算可抵扣税额及应纳税额。2013年财政部颁布《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企业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2]13号)特别规定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会计处理,明确试点地区兼有应税服务的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截止到开始试点当月月初的增值税留抵税额,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规定,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增值税留抵税额”明细科目。开始试点当月月初,企业应按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留抵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待以后期间允许抵扣时,按允许抵扣的金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期末余额应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

[案例3]丁公司是青岛一家既从事电脑销售业务又提供咨询服务的企业,并且属于一般纳税人。截止2013年7月31日,丁公司存在89万元的期末留抵税额。2013年7月8日,丁公司一批销售电脑,取得销售收入320万元,销项税额54.4万元,开具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2013年7月20日,又销售电脑一批,取得销售收入230万元,销项额39.1万元,并取得询服务费收入81.62万元,取得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中销售额77万元,销项税4.62万元。此外,丁公司分别于7月23日和28日购进生产设备一批,分别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40万元,进项税额6.8万元和金额45万元,进项税额7.65万元。

上述案例中,青岛于2013年8月1日正式列入“营改增”的范围。因此,丁公司截止2013年7月31日的89万元期末留抵税额不得从应税服务销项税额中抵扣,并于2013年8月初转入丁公司的期初留抵税额。

同时,丁公司7月份共发生增值税销项税额98.12(54.4+39.1+4.62)万元,其中因销售电脑发生销项税额93.5(54.4+39.1)万元;发生进项税额14.45(6.8+7.65)万元。因此,丁公司的货物销项税额比例为95.30%(93.5÷98.12×100%)。据此计算丁企业抵减挂账留抵税额时货物的应纳税额为:[销项税额-实际抵扣税额(本月数)]×货物的销项税额比例,即(98.12-14.45)×95.30%=79.74(万元)。所以,丁公司2013年期初挂账留抵税额本期可抵扣79.74万元(期初挂账留抵税额本期抵减数为抵减挂账留抵税额时货物的应纳税额和上期留抵税额的最小值)。

结语

篇8:新“国九条”下的三大金融改革

改革一:加快新三板及四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新国九条中明确提出协调发展场内场外和公募私募,加快新三板及四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由此,混业经营已现端倪,未来五年新三板挂牌家数超过美国纳斯达克的6千余家,达到1万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场外市场,和我国拥有最多的中小企业一脉相承。配套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将成为挂牌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达到新国九条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之相辅相成的资产证券化必然成为企业融资的必要补充,未来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繁荣资本市场指日可待。新三板和四板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平台,将是推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激活民间资本、推进民营资本在核心领域市场化地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改革二: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再次在新国九条中明确提出,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对拟上市企业不作实质条件的限制,对新股发行的审核重在合规性审查。发行人、中介机构以合法的方式披露企业信息和资料后,由市场和投资者自主判断企业价值和投资风险。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强调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消除直接融资里容易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必将伴随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及相应的退市和转板制度,以实现创新并刺激股票市场和更好的保护投资者权益之目的。此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发行人情况由公司和市场决定,政府不进行干预,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大方向,将会使中国的资本市场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改革三: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作为企业融资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但是过去由于审批难、市场壁垒和行业分割,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跨地区和跨所有制转让受到障碍。新国九条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债等实现并购重组,可以整体提高有实力的上市公司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并达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之目的。伴随此项改革,资本市场中投融资渠道和支付方式必将得到拓宽和丰富,它不仅可以推动企业自身业务发展,还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投资机会。总之,随着市场化并购重组相关制度的完善和资本市场金融业务的发展,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的节奏将加快,资本市场繁荣指日可待。

篇9:中国金融改革创新研究

金融创新是指将金融领域各要素通过重组和创新的总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生在金融领域中任何形式的创新活动, 包括金融市场创新、制度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创新等;狭义的金融创新则仅指金融产品的创新。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是金融产品创新, 包括股票、债券等金融基础工具的创新以及期权、期货等复杂的金融产品的创新。

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为了逃避国家及地区间严格的金融管制, 提高利润率, 西方国家纷纷掀起金融创新浪潮, 新推出了大量资产型金融产品, 如出口信用、平行贷款、可转换债券、可赎回债券、自动转账等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为了防范和转嫁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风险, 西方国家又推出了外汇远期、物价指数相关的公债、利率期货、联邦住宅抵押贷款、自动转账服务等金融创新产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为了扩大融资渠道, 货币互换、零息债券、期权交易、动产抵押债券等新的金融产品相继问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金融产品创新朝多样化、衍生化进一步发展, 成熟、统一的金融市场逐渐形成。

我国金融创新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为契机, 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金融业, 后逐渐从货币市场拓展到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初步建立了金融体系。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前,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足, 正是这一“短板”在2008年阻挡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冲击。金融创新是一国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因此, 我们不能以是否发生金融危机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成熟的尺度, 更不能因为我国没有爆发金融危机而认为一味墨守陈规, 因噎废食, 维持传统金融是正确的选择。从长远来看, 我国当前短缺的金融创新供应难以满足微观主体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力和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创新起步较晚, 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在创新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金融创新活动有着极强的控制力。

政府推动金融创新无疑能够取得高效的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创新的成本。长期以来, 我国的金融创新都是由政府主导, 国有资本在我国金融领域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政府主导作用显著。由于强制性的金融创新不仅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产品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因为扼制了微观金融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造成创新供需的不平衡。

2、产品创新不平衡。

金融创新的发展路径包括三个层次, 即由基础工具向衍生工具和组合工具发展。然而我国目前主要集中于创新的初级阶段, 即基础工具创新, 衍生工具很少, 组合工具更是处于空白状态, 金融创新结构严重不均衡, 且自主研发少, 产品的层次低, 专业化产品严重不足。

3、市场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之间,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 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结构不平衡。

4、最后, 金融监管体制滞后, 技术创新不足。我国实行的是

分业监管体制, 各监管机构之间孤立作业, 缺乏对金融体系的全面系统监控, 常常造成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 无法满足金融市场的需要。此外, 目前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结构老化, 多偏重于传统的基础业务, 创新能力低, 自主创新难度大。

针对上述问题, 首先, 应层次性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在基础业务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向衍生业务创新以及组合业务创新推进。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可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通过引入国外现有的金融产品的同时, 根据国情差异加以改造。其次, 要发展多层次市场创新, 加强市场间的互动。通过引入更多的创新子市场, 增加融资途径, 鼓励资本市场发展,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以温州金融改革为例, 逐步实现地区间差异化利率, 为民间中小企业提供便捷、安全的融资途径, 最大程度上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再次, 要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打破各监管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 设立金融联合监管委员会, 通过机构重新设置减少监管空白, 提高监管的灵活性, 提高监管效果, 确保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最后, 要培养高层次人才,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人才是金融创新的基础, 针对我国目前金融系统人才缺乏的现状, 应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发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此外,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尤其是金融业涉及面广, 业务量大, 信息化技术可以为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便捷, 然而, 金融业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有必要将金融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 升级技术手段, 改造传统业务的处理模式, 开发高保密技术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三、结语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永恒的主题, 尤其是自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金融工具过度创新的危险性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正处于金融开放的重要关口, 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实体经济发展都需要金融创新, 而必要的金融创新不仅可以增加金融工具的种类, 降低交易成本, 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还能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增加金融机构的渗透力, 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但是, 风险是金融创新产品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在金融创新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 必须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重视, 理性对待金融创新, 既看到其带来的效益, 又不能忽略潜在的金融创新风险, 在创新的同时要把握好创新发展的度, 通过加强金融监管, 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吉光, 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2]张吉光, 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3]卢文莹.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卢文莹.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方文等译.改进银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4]方文等译.改进银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篇10:“十三五”金融体制改革热点难点

“十三五规划”第十六章第一节内容是“丰富金融机构体系”。中国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还比较少,不能满足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需要,所以要丰富金融机构体系。这一节一个突出的提法是要健全以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大家知道,中国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都有所发展,此次强调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需要。

首先,过去常规的概念就是金融要么是商业性,要么是公益性,采用类似二进制的提法,非零即一。但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商业性机构都经历了自身资产负债表调整的过程,所以充分发挥作用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如果说公益性融资一般过去都是应该财政花钱,但各国财政情况也不一样,有的财政空间也不大,所以国际上就对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再次关注。中国正好有三家这样的机构,一个是国家开发银行,一个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一个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加在一起大概是15万亿人民币左右,其中绝大多数资产是商业可持续性的资产,所以在“零”和“一”之间有一些业务,这些业务过去大家不太在意,但是在危机期间大家觉得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说,低于商业性回报,但又不完全是公益性,这部分业务的发展可以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但同时又能弥补一些在“零”和“一”之间的融资空间。

对于中国来讲,也有一些特殊含义,就是中国经济从过去集中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转轨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价格体制等)造成一部分业务的商业性融资做不了,政府融资力量也不够。因此,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仍旧把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描述。

另外,在这一节里还提到了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做好这些事也有几个认识问题需要讨论来逐渐达成共识。

第一,在中国,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现象还比较多,和国际相比可能还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有质疑,就是说如果扩大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进一步放宽准入,会不会出现更多的混乱?

第二,中国金融服务的总水平如何?是供给十分充足不需要再设立更多的机构?还是金融服务总体不足,导致一些非法、钻空子性质的欺诈金融活动反而有很多的市场和机会。所以这个问题也需要通过讨论来明确。从“十三五规划”看,我觉得中国作为这么大的经济体,虽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不少,但因为国家很大,基层金融服务总量上来讲还是不足。

第三,中国政府历来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观点也有不同,有人认为金融发展了,就会把资源占走,反而忽略了实体经济。有人认为,金融界创造的市场和一些产品自己炒来炒去,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所以对发展金融服务业持有比较负面的看法。我认为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可以分三类:即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可以是双赢局面,也可以是零和博弈,也可以是双输局面。对于中国来讲应该做到什么样,至少可以有一个初步的结论,就是如果金融业不能够更好地发展,提高更普遍的金融服务,同时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那么实体经济就会受到限制。

我们对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强调地比较多,说法也多种多样,要把“十三五规划”中有关金融改革的内容落实好,就需要进一步理清这方面的认识。

“十三五规划”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是“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其中最突出和最开始提到的都是如何健康发展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有很多资本市场服务的市场需求、资本市场融资的需求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的需求以外,在中国也有一个稍微特殊的考虑,就是中国经济的整体杠杆率偏高,也就是大家常讨论的总的借贷等债务和GDP的比重,特别是企业部门借贷等债务占GDP的比重偏高。“十三五规划”也希望通过发展资本市场,使更多的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这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企业部门或者公司部门的高杠杆率?我想说三点:

第一,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一般国家在GDP的20%—30%左右,中国去年的总储蓄率还是46%点多,其中居民部门在35%以上。储蓄率高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储蓄的钱多,通过银行和买债券渠道的债务融资就会高一些,所以如果说中国企业债务率高于其他一些国家,从这个角度看也不奇怪。当然也不能高的太多,否则也是有问题的。

第二,中国的股本市场发育比较晚,股票市场在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市场发展的时间还短,所以资本市场总融资比例比较低,民间的股本融资也相对薄弱。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比较快,但总的民间积累、民间财富还比较少,所以民间财富变为股本的机会也相对比较少。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借贷比例比较高,就容易产生一些宏观上的风险,这方面我们也是和国际上很多朋友们一样给予高度重视。解决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股本融资能够使国民储蓄中更大比例资金进行股本融资,也就降低了债务占GDP的比重,也降低了债务股本的比例。

在健全金融市场体系这一节中还谈到了很多其他内容,包括债券市场的发展、健全利率、汇率的市场决定机制。大家都比较关心利率、汇率机制的改革,我们前一段时间在G20的场合下也讨论了汇率机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在去年年底之前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利率管制,不管是贷款还是存款都已经取消,金融机构都有了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当然,利率改革后续还有很多任务,比如说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指导还有一个健全传导机制的问题。再比如说,利率形成机制也还有一个在市场上不断磨合、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的方面,但总体上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了决定性的进展。

“十三五规划”第十六章第三节内容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这方面,首先,规划中提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这表明中国还是很重视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经验教训。中央银行过去比较强调对价格总水平的调控,很多央行还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仅做到这点还不够。即便有些情况下通货膨胀水平不高,但经济体系还可能出现其他的金融风险,甚至是危机。所以首先强调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建立。

另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这方面,要认真研究我国自身的经验教训,包括在去年金融市场发生波动的时候,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讨论,包括有一些观点认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要从吸收经验教训。

从国际上看,尽管没有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式,但全球金融危机中出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今后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面应如何对待,国际上也有众多的讨论,也有很多的实践探索,这也是我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参考。

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还特别提出了要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也是目前体制上的不足之处,在落实“十三五规划”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包括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隐私的保护、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应该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上一篇:经典励志语录:心总在最痛时复苏下一篇:整顿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