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概述

2024-05-15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概述(精选8篇)

篇1:关于我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概述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调查报告概述

一、调查原因

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为出发,带着对食品安全这一舆论焦点的探究和深思,我在太原工业学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希望从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探究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完善和改革的办法。

二、调查概述

(一)调查目的为了了解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了解程度,了解人们是否对市场上的食品是否放心,了解目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的不足之处,深度挖掘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因素,特进行此次调查,以便做好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调查方法和对象

在关于食品安全的市场调查中,我收集了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原始资料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的,次级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获得。对收集的资料都进行了去除“水分”的处理,回收调查问卷都经过了实地编辑、办公室编辑,从而得到有用的资料和数据。对来自互联网的资料,我都进行了进一步审核,通过与其他相关资料的对比而确定其可信度。

此次市场调查的目标总体主要为太原工业学院学生及教职工,样本容量为100人,样本的确定采取的是简单随机抽样。

三、调查工作安排

(一)2013年3月2日至2013年3月4日,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工作,拟写调查问卷。

(二)2013年3月5日至2013年3月15日,发放问卷,开始调查。

(三)2013年3月15日至2013年3月20日,撰写调查报告。

四、问卷数据分析

(一)填写问卷者基本情况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关注程度

1.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关注程度。

2.食品安全常识了解程度。

3.采购食品关注的因素。

(三)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1.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

2.对国产食品和进口食品的选择。

(四)食品安全问题具体关注面

1.希望看到关于哪方面的食品安全宣传。

2.信任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载体。

3.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担心的方面。

(五)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1.自己遇到过的食品安全问题。

2.买到不安全的食品后的做法。

3.对于发生安全事故食品的态度。

(六)消费者自身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见解

1.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的原因。

2.食品安全问题投诉的不完善之处。

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食品生产者道德缺失,利益熏心

(二)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四)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分散,职能不统一

(五)缺乏高效的食品安全投诉渠道

(六)消费者维权意识差

六、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食品安全素质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不法行为

(四)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

(六)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七)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八)从源头上防止食品污染

篇2:关于我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概述

年龄:学历:

1、你是否关注猪肉安全问题()

A关注B一般C不关注

2、你的日常饮食状况()

A吃素比吃肉多B吃肉比吃素多C差不多

3、你购买猪肉的场所()

A超市或者菜市场B无规模的小摊子C直接从猪场宰杀

4、你对双汇的瘦肉精事件了解多少()

A一点不知道B偶尔看电视和报纸有了解到C有特地关注

5、你对自己日常食用的猪肉制品放心吗()

A放心B不放心于是很少吃肉C虽然不放心可总得吃肉

6、你了解安全猪肉和不安全猪肉的差别吗()

A大概了解B不太清楚C没差别

7、你担心猪肉可能有哪些问题呢()(多选)

A不是新鲜猪肉B有不安全化学添加剂C买到假猪肉

8、你有买到过有质量问题的猪肉制品吗()

A有B没有

9、如果你买到甚至食用了有安全问题的猪肉制品,会怎么办()

A依法维护自身权益B算了,得过且过,以后不买那一家 C大街小巷宣传到没人敢买那家猪肉

10、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可以解决猪肉安全问题?()

A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有毒猪

B提高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篇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概述

1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或饮用了被致病因素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病是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 过去20余年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在美国每年有7600万例, 导致32.5万例住院, 5000例死亡;在英国每年有236万病例, 700例死亡;亚太地区每年有70万患者死于食源性疾病。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更加严重, 但由于报告体系不健全, 尚缺乏详细的数据。据WHO的估计, 目前被认知并得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只占实际发生数量的1/300~1/350, 全世界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达数亿例之多。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据卫生部历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显示, 1985~2003年, 食物中毒共发生26894起, 发病722322例。其中比较典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上海市因食用毛蚶致30万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2000年江苏、安徽等地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暴发流行, 感染人数超过2万, 导致177例死亡。以上一系列数字都充分说明, 我国乃至全球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健康人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威胁。

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食源性疾病都严重损害人类健康, 也给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但是, 作为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食源性疾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相当多消费者的心目中, 食源性疾病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是“吃坏了, 拉肚子”。其实, 人们有所不知, 很多食源性疾病都能置人于死地。如大肠杆菌O157:H7, 可以导致出血性结肠炎, 剧烈腹痛便血, 病死率高达3%~5%;唐菖蒲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1953~1994年期间在我国16个省造成3352人中毒, 1401人死亡, 平均病死率高达30%。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与检测系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发达国家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食源性疾病都已建立了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的检测体系。像美国为了控制每年发生的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的发病, 自1996年起在全国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和国家病原菌分子分型网络, 检测10种食源性疾病和主要食源性病原菌。这种主动监测网络措施使美国卫生当局可以比较及时和准确地掌握各地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的种类和人数;预防食源性疾病, 控制环节是关键, 而危险性管理措施的产生要以危险性评估结果为基础, FAO和WHO在国际范围内组织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微生物危险评估工作, 编写了多测危险性评估丛书。我国自2001年起, 开始建立起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监测的有效性有很大差距, 基础研究方面也比较薄弱。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居住拥挤的发展中国家, 食源性疾病种类多、腹泻患病率高, 婴儿腹泻死亡率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全球化进程加剧, 新的食源性疾病不断出现。健全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制度, 建立有效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积极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基础研究。用新方法以发现、监测、评价食源性微生物的危险性, 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2 农药残留

当今世界最迫切的需要之一是从可利用的土地上生产足够的食物,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需要。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全人类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20世纪90年代, 通过使用农药, 我国每年防治面积达到49亿亩次, 减少粮食损失5400万t, 这些粮食能够解决2.7亿人一年的口粮问题。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农药用量居世界首位, 每年达80~100万t;年产40多万t (有效成分) , 居世界第二位。

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是不可缺少的, 但农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 它还是一类有毒物质, 管理不严和使用不当可能污染农产品和环境,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全世界每年有300万农药中毒者, 我国每年数万至10万人。农药对食品的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粮食、蔬菜、肉禽蛋、奶制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 其中蔬菜因为生产期短、易受虫害等原因成为农药污染的主要对象。为了控制农药残留,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制定了新的法律、法规、标准、限量。数据显示我国政府对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 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效。最近6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获得的数据显示, 我国的农残超标率在逐步减少, 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报道, 自2001年农业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以来, 对全国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 进行每年5次的定期检测, 共检测蔬菜样品64000个, 畜产品22000个, 水产品1500多个, 获得有效数据100万个。在例行监测伊始, 农药残留超标率很高, 在迅速下降之后, 最近几年下降趋缓, 超标率徘徊在5%左右。2006年7月, 农业部发布的2006年第二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 按国际标准判断, 37城市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4.7%, 如按中国国家标准判定, 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2.4%。

相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来说, 我国农药残留控制体系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标准体系不健全、再加上引起农药残留的原因复杂多样, 我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居民的食品安全, 笔者认为, 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 赢得农药残留控制工作的主动权。 (2) 加快健全我国农药残留管理法律、法规、标准。截至2005年, 我国已经制定了136种农药在30种农产品上的478项残留限量国家标准。不过, 与目前登记在册的农药数量 (500~600种) 相比, 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数量仍有相当的差距。

3 兽药残留

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肉类产量已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位。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肉类工业的快速发展兽药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在降低畜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促进动物生长、改善动物产品品质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兽药产业的不断发展, 其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抗生素、磺胺类药、激素等已广泛用于促进畜禽的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母畜同期发情等方面。但兽药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只是畜牧业的繁荣, 还有兽药残留问题。国内因兽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 瘦肉精、抗生素、孔雀石绿这些名词至今仍令人毛骨悚然;我国对外出口的动物性产品多次因兽药残留超标被退货或销毁, 除了货物被销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外, 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声誉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绿色安全”已逐渐成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的基本要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早就认识到控制兽药残留的重要性, 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了兽药残留监控的研究工作, 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兽药残留限量、休药期等法规标准, 明确了某些兽药的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我国对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管理, 虽然起步相对较晚, 但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构, 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部与动物性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自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兽药管理条例》以及于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管理机构有农业部兽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 另外还涉及商务部。作为兽药残留的主管部门, 农业部针对兽药应用在动物身上所带来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农业部采取了切实措施。首先根据《兽药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实行兽药生产许可制度和生产厂许可证制度;其次, 积极建立相关的科技支撑体系, 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前后共发布了4版兽药残留限量标准、61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同时为了加快市售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快速筛选检测, 农业部第558号公告公布了14种酶联免疫试剂盒。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很到成绩, 我国的动物性食品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2001年起至今农业部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表明, 这几年我国兽药残留水平在逐渐降低。

当然, 不能否认我国兽药残留监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 政出多门。二是兽医管理体制不健全, 兽医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尚未建立。三是检测技术还有欠缺。四是工作经费不足, 造成监测动物产品的种类与监测药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够。现在政府正在下大力气建设从地方到中央的监测网络, 但监测是被动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性产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 一定要从源头抓起, 从饲料到动物养殖再到产品加工对整个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继续加强兽药残留监控工作, 加强兽药标签管理, 加快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 并且解决专项资金的投入经费问题。最后, 目前兽医兽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度比较慢, 应加快步伐。

4 转基因食品

植物转基因技术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为农作物的持续高产和解决本世纪人口爆炸问题所造成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球已有近4000万公顷种植面积的转基因作物市场上有近4000种转基因食品, 预计每年的转基因作物产值有100亿元。转基因食品已经渗透到了我们身边, 并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我国大豆的50%是进口的转基因大豆, 主要用来榨油。我们吃的豆油、豆腐、豆浆等等, 大部分都是转基因的。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伤害”, 一直都存在巨大争议和悬念。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涉及三个方面: (1) 有无过敏性、有无毒性。关于毒性问题目前只有一些相关的动物试验报道, 尚无关于人体的研究报告。转基因食品引起人体过敏性反应的发生概率相对可能高一些, 但与之相应的过敏源检测和安全管理也更加完善和严格, 如仅就技术上讲是安全的。 (2) 抗生素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植物在实验室阶段经常要用抗生素标记基因作为抗性标记进行筛选, 这些抗生素标记基因是否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这是人们常担心的问题, 随着“标记基因定位删除技术”及更安全的标记基因的使用, 这种担忧可被解除。 (3) 外源基因是否会通过“异源重组”或“异源包装”进入人的遗传体系中。但专家们认为这种可能只是在理论上具有极小的概率。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的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而且是把研究、政策、消费、市场等等结合起来制定政策。我国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农作物的管理法规体系已经逐渐成熟,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 已经比较完善和明确了, 2003年国务院颁布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条例》, 包括产品品种、检测标准、检测资质、标签制度等一系列的东西。总体来说, 我们国家在转基因作物/食品的管理方面是非常严格和负责的。转基因技术之路任重而道远, 只有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规避其风险。

5 食品添加剂

当今社会人们几乎所接触的每一种食品都与食品添加剂相关, 普通人每天可能摄入十几种到几十种食品添加剂, 如:食用植物油中含抗氧化剂;豆腐、香干等豆制品中含消泡剂及凝固剂;面粉中有防虫剂和品质改良剂;方便面中有色素和增筋剂;酱油中有防腐剂、防霉剂;饮料中有甜味剂/酸味剂;牛奶饮料中有甜化稳定剂等。现代生活, 恐怕已经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没有添加剂, 食品工业将不可能在中国发展为GDP达1.45万亿的产业 (2004) , 有了食品添加剂, 我们人类食品和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食品添加剂在我国食品工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食品防腐保鲜需要食品添加剂, 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食品腐败变质而损失10%~20%, 食源性中毒大部分是熟肉制品、生鲜食品变质引起的, 很多食品如果不加防腐剂很快就会变质, 吃了中毒, 从这个意义上讲, “食品添加剂还是食品安全的卫士之一”。社会上, 许多食品声称“不含××, 不加××”, 认为纯天然食品就不该加任何防腐剂, 这是误导。其次, 真正原始的天然的食品往往很难于下咽, 为开发食品, 改善食品色香味和口感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例如, 猪肉香肠制作时适量加入猪肉

浅谈检疫猪炭疽病的方法

姚春香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农林畜牧局, 道真563500)

摘要: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或地方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其致病性及经过因畜种不同而异。家畜以牛羊马最易感染。症状重剧、多呈急性经过, 猪有一定的抵抗力, 常限局部感染。因具有种属上的天然免疫性, 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在宰后检疫容易检出该病, 需要引起注意。关键词:猪炭疽病;检疫;思考

近年来,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及畜禽检疫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 猪、牛、羊定点屠宰工作逐渐走上规范的道路, 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 对确保猪屠宰检疫质量, 使人们吃上放心肉, 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 谈谈有关猪炭疽病检疫的一些方法。

1宰前检疫

在临床实践中, 猪炭疽病除典型病例外, 极少有急性型临床表现。一般宰前仅能见到高热、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卧地不起等症状, 在宰前检疫中不易发现。宰前检疫无任何病状的康复猪, 于宰后检验中, 发现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仍有典型的病理变化, 经实验室涂片镜检发现炭疽菌而确诊。在实践中, 笔者曾见到一例咽型炭疽病猪, 生前呈

!!!!!!!!!!!!!!!!!!!!!!!!!!!!!!!!!!!!!!

香精, 乳化剂, 红曲粉 (着色) 亚硝酸钠 (护色) 后变得色泽红润, 又香又嫩。再次, 改善营养结构、成份均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现代年轻人将保健, 老人讲长寿, 女人要漂亮, 婴幼儿健康成长, 就需要加入各种营养强化剂如钙、铁、维生素、蛋白肽等, 通过食品添加剂还可以制造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食品, 如:婴幼儿食品、老年食品、糖尿病人食品等。最后食品工业机械化、自动化操作需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正在向规模生产、提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 就需要诸如: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剂、乳化剂、凝固剂等的帮助。

食品添加剂具有如此多的好处, 但同时其也具有“双刃剑”效应, 使用不当会造成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如温州苍南将焦糖色用于乡巴佬鸡翅等熟定剂, 超量使用易发生安全事故, 因此出现制品“毒鸡翅问题”。焦糖色本身毒性非常小, 但在GB 2760可用于几十种食品中, 确无可用于禽肉制品的规定。 (2) 超限量使用, 如焦亚硫酸钠超量用于黄花菜加工, 导致SO2超标。 (3) 食品添加剂本身质量指标未达到 (有毒杂质超标) , 而使用发生安全问题, 酱油使用含AS浓盐酸水解豆饼制造的氨基酸, 添加到酱油中, 造成中毒事件。 (4) 临界使用食品添加剂, 如盐卤 (Mg Cl2) 用作豆腐、豆浆凝固剂、稳定剂, 超量使用易发生安全事故。 (5) 食品添加剂原来评价是安全的, 但经进一步毒性试验发现有问题而禁用。如甜蜜素, 我国可用, 但近几年报道有致癌致畸损害肾功能副作用。 (6) 制假售假食品中使用食品/非食品添加剂, 如色素、香精加水生产各种茶饮料、黄酒。另外还有使用非法添加物加入食品导致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1号用于辣椒及其制品;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皮革下脚料生产动物明胶、动物蛋白添加到婴儿奶粉作为增稠剂;Na OH甲醛溶液浸泡蛙腿、海参及其它水产品等。

我们国家很早就意识到管理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 从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规定, 较之农药、兽药管理办法的面世要早得多。几十年来, 我国出台了多个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逐渐形成了我国相对完整的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体系, 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生产和使用提供了安全保障, 按规定使用添加剂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安全性只要其符合质量指标, 又通过了毒理学评价 (订出ADI值) , 使用又按有关标准的范围和用量, 添加剂的安全性是完全可以保证的。而脱离这三条前提, 在超范围、超使用量、及使用非食品级原料的情况下讨论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安全性是没有意义的。最后, 须指出“绝对安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无论天然还是人工合成物, 吃得太多或食用时间足够长, 都会产生有害结果, 包括食盐、糖、脂肪等, 因此, 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均有一个适量问题。

摘要: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消费者关注的一大热点, 同时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就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综述。

篇4:关于我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概述

目 录

一、引言 3 1.1风险分析的目的 3 1.2.术语及定义 3 二.危害风险分析原则 4

三、风险分析研究方法 7 3.1危害风险评估手段 7 3.2危害风险评估步骤和程序 7

四、食品总体风险分析 8 4.1食品分类 8 4.2食品不同危害风险大小评估 8

五、各类食品危害风险总体评估结果 9

六、各类食品危害风险管理 10 6.1危害风险管理的原则 10 6.2危害风险的源头 11 6.3企业实施危害风险的控制手段 11 6.4食品风险官方管理措施 12

七、结论与讨论 14 7.1结论 14 7.2讨论 15

一、引言

1.1风险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食品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风险交流,旨在确定与食品相关的风险程度,预测食品发生问题的种类、可能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确定是否需要和需要何种控制措施方可将风险降低至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并积极的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使其充分了解,从而建立起安全的食品链,保障提供安全的食品。1.2.术语及定义

根据CAC工作程序手册(1997年,第10版),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的定义如下,需要说明的是,风险分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因此有关术语及其定义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危害(hazard):潜在的将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不良效果(事件)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

风险(risk):将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这种不良效果是由食品中的一种危害所引起的。

风险源(risk source):具有潜在的引发不良效果的药剂、媒介物、商业/工业加工过程、加工步骤或加工场地。

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指对可能存在的危害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的规避或降低危害影响的措施。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共同构成的一个过程。

危害评估(hazard assessment):某一种食品中的某一大类危害物作为评估对象,找出显著的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对象,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一个包括在特定条件下,风险源暴露时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评估,此风险评估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

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风险源,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描述。

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在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的基础上,定量或定性估计(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在特定条件下相关人群发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备选政策进行权衡,并且在需要时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控制选择,包括管理和监控的过程。

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的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

二、危害风险分析原则 2.1 危害评估(1)简介

食品风险就是由食品危害产生的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强度。它涉及到那些能够长期或短期引起人体健康影响的各个方面。然而,确定哪些危害是必须控制的,这就需要进行包括多种危害物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危害评估。这种危害评估将评估某一进出口食品中可能存在多少潜在的和显著性危害,将这些危害以风险的大小进行排序,进行风险评估。2.2风险因素

由于进出口食品情况多样,各自的生产、加工过程不同,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分别考虑不同的风险因素。这也关系到不同风险用不同的办法来控制。主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有:

(一)化学物质

1、食品添加剂

2、环境污染物生物制剂

3、农药残留

4、烹调、加工制剂

5、食品加工助剂

(二)生物性因素

1、生物毒素

2、微生物

3、植物毒素

(三)其他:包装材料 2.3引起风险的原因

食品风险产生于其制备、加工、储存、运输、膳食摄入全过程。能够引起食品风险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新的食品的出现

2、食品使用了新配方

3、生产加工工艺的改变

4、未被认识到的不良作用风险

5、某一特殊食品的引起的特定疾病

6、未证明某种食品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风险

7、相关食品法规的改变

8、有关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9、新的食品危害信息 2.4危害评估

食品风险贯穿于其制备、加工、储存、运输、膳食摄入全过程。对某一种进行危害评估应描述其食品类型,是什么风险,在哪产生,何时产生,怎样产生,为什么会产生风险;与其它已知风险的食品相似和不同之外,而且还要考虑相关的经济作用因素,以及国内外目前关注的焦点。一般说来,评估某一种食品的风险,首先要确认其可能产生的风险涉及到哪一种或几种化学性的、生物性的或其他类因素;第二,对于已知的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进行检测或普查,以确定整体合格率和超标率水平,供有关风险管理者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第三,对于未知的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微生物等要要求按照食品风险评估程序进行评估,以确定其MRLs 和ML。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进出口食品风险涉及面较广,对于复杂的食品危害评估,要有多学科专业人士共同完成,包括具体危害物识别、食品毒理学、食品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科学等领域。

三、风险分析研究方法 3.1危害风险评估手段

(1)采用“风险分析”的手段,即包括三个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情况交流,对食品进行风险分析,最终对其安全风险进行归类和评估,提出管理建议,并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的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

(2)依据食品企业的软硬件条件、生产的产品风险、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和状况、诚信度进行科学分类,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官方管理控制手段。3.2危害风险评估步骤和程序

3.2.1各类食品的危害描述

风险分析中对人类消费食品存在风险的危害物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农药残留

--其他来源化学污染物--生物(天然)毒素

--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微生物危害物--异物

--其它物质(如过敏原物质)

3.2.2各类果菜产品的危害大小确定

对不同食品的不同风险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按照风险等级高低进行积分,其中风险等级被设定为4个,分别是:高、中、低和零四个等级,高风险为3分,中风险为2分,低风险为1分,零风险为0分。完成各风险项目的风险评估后,将各类产品的风险总分计算出来,得到某类产品的总体风险分数。3.2.3各类食品危害总体风险评级和高风险项目确定 根据总体风险分析情况,分别对各类食品的风险控制项目进行表述,并提出控制措施。

四.食品总体风险分析 4.1食品分类(略)

4.2各类食品不同危害风险大小评估

4.2.1对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致病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原生动物等有害生物危害风险进行评估。见表1。

4.2.2对食品物理性危害(异物)进行风险评估。见表1。4.2.3对食品中化学危害进行评估。见表1。

将人工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以及天然存在的毒素都纳入评估范围。在明确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环境污染物以及食品加工过程形成的有害物质(如二厄英、氯丙醇、丙烯酸胺、亚硝胺、多环芳烃等)等危害因素污染。构造主要危害物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4.2.4对食品中生物毒素危害的风险评估。见表1。

表1食品XXX危害的风险评估表格式

高风险 中风险 低风险 零风险 XXX ▲(3)

XXX ▲(2)

XXX

▲(1)XXX

▲(0)XXX ▲(2)

五、各类食品危害风险总体评估结果

为了解食品的总体危害风险大小,以及某类食品中高风险和次风险危害的项目,以便下一步开展危害风险管理时有针对性和科学合理性做准备。首先将各类食品中各项危害的风险大小得分相加,所得和即为该类食品总体风险大小。但该值并不能反映出某类危害的风险大小,所以还应当列出此类产品中不同风险的危害项目。见表2 表2 食品危害分析结果表格式

总体风险级别得分 曾经通报过的或发现的危害因子 高风险项目 次风险项目 XXX X 添加剂、病源微生物、异物 有害微生物 添加剂 物理危害(异物等)XXX X 添加剂、农残、重金属、辐照残留和植物疫情 化学品残留

物理危害 植物疫情 XXX X 农药残留、病源微生物、色素、生物毒素 化学品残留

物理危害 有害微生物 XXX X 农药残留、辐照残留 有害微生物 化学品残留 物理危害(异物等)XXX X 异物、植物害虫、病源微生物、生物毒素 生物毒素 物理危害 植物疫情 XXX X 农药残留、重金属 植物疫情 化学品残留 有害微生物 重金属

1-3低风险;4-6中风险;7以上高风险。

六、各类食品危害风险管理 6.1危害风险管理的原则

风险管理就是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权衡管理决策措施的过程,必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法规等措施。它包括了在风险管理过程(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评估、管理决策实施及监控与评价)中可能包含的所有因素。但在风险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有时可能没有必要包括所有因素。

针对上述风险评估结果所要求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实际上主要由两方面的实施对象来完成,一方面是生产加工企业,另一方面是对食品实施检验的官方机构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对企业控制措施效果的监控措施)。6.2危害风险的源头

根据不同产品类别其危害风险大小不同。应当重点考虑产品原料和生产加工过程中引入的危害。其中原料可能引入的危害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放射性、生物毒素、疫情、异物等;生产加工过程可能引入的危害包括:食品添加剂、微生物、异物等。

表3列出了出口果菜产品中高风险和次高风险不同危害的来源,以便在实施危害风险管理时有针对性。

表3 食品中不同危害来源分解表

高风险危害项目 危害来源 次风险危害项目 危害来源 XXX 有害微生物 添加剂 原料 加工过程 物理危害(异物等)加工过程 XXX 化学品残留 物理危害 原料 加工过程

原料 XXX 化学品残留 物理危害 原料 加工过程 有害微生物 加工过程 XXX 化学品残留 有害微生物 原料 加工过程 物理危害(异物等)加工过程 XXX 生物毒素 物理危害 原料

加工过程 6.3企业实施危害风险的控制手段

6.3.1危害的识别和发现

作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首先要对自己的产品中潜在危害进行了解,依据产品的特点、本企业加工状况和目标市场要求,展开自我产品风险分析。6.3.2危害风险的控制措施

依据危害的性质和特点,结合风险来源,来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危害风险来自原料的,应当加强源头风险控制,应当采取基地规范化管理,并保证危害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若上述危害可利用其后的加工过程进行消除(如物理性异物和有害生物等),则最终产品可以忽略该危害的风险。还有一些危害是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引入的,如添加剂超标、病原微生物、非法添加物等,对于这些危害风险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添加剂、改善加工工艺、严格控制加工过程质量卫生状况和采取特殊工艺消除或降低危害风险。6.4食品风险官方管理措施

6.4.1不同危害风险监控项目确定一般原则 管理小组通过风险评估,列出每类食品可能存在的有碍食品安全、卫生的所有危害因素,进而确定所有检验项目,并根据不同危害风险大小确定监控方式。对于高风险危害项目采取某些强制措施或增加监控检测频次和项目,对于低风险危害项目可适当放宽强制控制措施,并减少监控检测项目和频次。汇总监控项目应考虑的因素有:

(1)国内/外安全卫生标准;

(2)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质量分析专家关于重点检测项目的要求以及有关文件规定的检测要求;

(3)农产品的种植环节可能引入的危害;(4)配方、包装材料可能引入的危害;

(5)加工、包装、储存过程可能引入的危害;

(6)工厂环境、车间卫生、质控体系存在的安全隐患;(7)既往检验数据;

(8)同类产品被检出不合格或被预警的情况;(9)其他可能影响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因素;(10)危害来源、风险大小和企业控制情况。6.4.2不同危害风险监控项目设定和管理措施(1)食品危害来自原料的风险监控检测要求

针对危害来自原料的风险监控,要根据原料的情况和该危害风险的大小采取不同方式的管理。原料来自同一产地并按照同一管理模式,或该类风险本身相对较小的,可采取适当宽松管理措施。否则,应当加严官方管理措施。(2)对管理机关警示通报项目的监控检测要求 A.对于被通报企业的相关出口产品的检测要求

在原来检测要求基础上,增加警示通报中的预警项目,并自收到警示通报之日,按规定连续检测该项目若干批次合格后,方可恢复到常规监控检测; B.对于未被通报企业的相关食品的检测要求 在原来检测要求基础上,自收到警示通报之日,对其产品增加警示通报项目的检测,按规定次数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到常规监控检测。(3)官方实施强化检查的项目的监控要求

官方会根据食品检验情况,在某一时段对某类产品实施强化检查。对于此类检验项目,自收到预警信息后可对同类产品实施一次监控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再实施进一步的管理控制措施。

(4)对食品监控检测中检出的不合格项目的监控要求 对于食品实施检测的危害项目被检出不合格情况,则要求对该项目进行分析并确认风险大小和危险范围。若该危害属于个性并且风险范围较小,则进行一次监控检测。若危害风险较大且范围较大,则需对所有同类产品实施风险管理,并进行监控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再确定以后的分析管理措施。

七、结论与讨论 7.1结论

(1)本风险分析报告对各类食品主要危害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确认了各种危害风险的大小;

(2)对于确认的各类危害风险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措施。特别是对生产企业和检验官方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3)根据本风险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还对在食品检验监管的官方危害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

(4)根据CAC的理念和要求,本风险分析报告所得出结论基本上达到了对食品危害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要求。但任何一个风险分析报告都不可能做到将所有危害100%的控制,但要保证了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应主要根据对人体健康的考虑决定,同时应避免风险水平上随意性的和不合理的差别。7.2讨论

(1)本风险分析报告是一个初步的工作,还需要在以后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验证和修正。风险分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评估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是至关重要的;

(2)作为引用和依据本风险分析报告的官方管理者,在对某一具体品种进行危害风险管理时,还应当主动收集本报告“6.4出口果菜产品风险官方管理措施”中要求的各类数据,以此来最为官方风险管理的最终工具,并在监管中实际执行;(3)为便于各监管小组统一制定某一具体产品的风险管理措施,建议使用“食品危害分析及管理措施表单”作为通用格式。

食品危害分析及管理措施表单

产品类别:

产品名称:

危害分析确认时间:

****年**月**日

危害类别 危害名称

危害风险大小(高或次高)危害风险因子 限量标准 评估依据 监控要求

备注

篇5:我国胎生植物概述

本文介绍了我国胎生植物的概念、类型、形态结构、生理适应性特征及生态学意义.

作 者:戴锡玲 庞婉婷 王全喜 Dai Xiling Pang Wangting Wang Quanxi 作者单位:戴锡玲,王全喜,Dai Xiling,Wang Quanxi(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34)

庞婉婷,Pang Wangting(上海市回民中学,65)

篇6: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还规定了密奏用封事,以及其它上行、平行、下行的各种文体如疏、状、白、事、露布、移、檄、教、牒等等。对于秘书人才的选拔,也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学僮年十七以上,始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岁终,赴郡试八体书,第一名要由郡守推荐给太史复试,合格后才能担任中书省史书令史)又因为大乱之后,典章缺失,儒士知古而不知今,不得不依靠文吏以理烦治剧。史书上说,当时文章气节之士,如陈蕃、李膺辈,多起于掾吏。光武帝曾下诏,要丞相考核官吏,凡不熟悉治业务、书疏不端正的,要连同推荐人一同办罪,这也是促使重视吏治的原因。汉代的公文体制较前代逐渐完备,连文件尺寸、起首和结束语的写法及行款数目,具名姓的等级规矩,都有明确的程式。还规定了以封囊的颜色来区别文件缓急程度,如平件用青色,急件用赤白二色,密件用黑色。

汉代很多文牍出于名儒硕彦之手,但有些教令议论过高,似是而非,不切实际。如曹褒敕吏勿杀盗徒,甘以身坐全其性命;法雄禁捕虎狼谓仁义可以感化,后人讥为迂阔之论。而孔融高谈教令,“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三国志?崔琰传》注),这也说明公牍开始走向虚名无实,追求词藻的歧路。魏晋六朝文书,名目上虽然也有所兴革,但基本上仍承袭旧制,变化不大。六朝时由于文、笔之分,有能为表奏收檄而不能诗文者,也有诗文造诣极深而不能为记室参军之职的。社会上一反汉代故常,形成重文章轻笔札的风气,以致记室人才难得,公牍也深受当时文章雕绘藻饰的影响,所谓“挹之无穷,按之无实”,浮文满纸。台阁重臣十之八九不能动笔。《魏书?王肃传》注说:“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说,象锺繇、王朗这样的卿相,连朝廷奏议都“搁笔不能措手”。《文心雕龙》指出了公牍是“艺文之末品,政事之先务”,说明好文人轻视公牍,而又不得不在重要政务上小心应用公牍的矛盾,这种现象在后来历代差不多都存在。

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典章之物,粲然大备,表现在公牍上,更是品目繁多。唐代仅行下之“王言”,即有七种,其中“敕”占四类(发敕、敕旨、敕书、敕牒)。按《六典》,行下文书有六种:制、敕、册、令、教、符;行上文书也有六种:表、状、牍、启、辞、牒;诸司相质问,行文有三种:关、移、刺。其中辞、牒、关、刺为唐代所特有,实际上还不止于此,但己足以说明公牍体制之纷繁了。唐代帝王擅公牍者,首推太宗,文武兼资,所为诏令醇雅可诵。名臣如开元之姚、宋,大历之陆贽、令狐楚,元和之韩、柳,皆以兼擅公牍著名,尤其是韩愈文章以复古为宗旨,所为表状,亦超迈时流,“一言而为天下法”的赞语,也可以其公牍当之。

唐代重视文牍,也表现为贡举有明法科,考四项内容: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正),书(楷法秀美),判(文理优长)。同时,公牍讲究书法,颜真卿的叔父颜元孙用“干禄字书”(做官须知的文牍书体),把公牍用字按四声分类,每字分正、俗、通三体,以为书判章表之用。但是,以判优劣为选吏标准的做法,由于判词必须以四六文写作,追求词藻,以致产生了不少有能力的官吏顺短于词判而不能褒升的弊病。由于迁转甚滞,文人多攀附藩镇,请求辟举,当时选官的制度内重外轻,这就给了不拘行检者一条捷径,所以晚唐的幕府,也就很滥,中枢不得不限制外藩荐举非,有官衔者不得录用。

唐代行文下区别甚严。《唐律》规定:应言上而不言下,不应言上而言上,不由所管而越言上,应行应下而不行下及不应行下而行下者,各杖六十。

五代文牍体制,沿袭唐人,士大夫生于干戈杀伐这际,有笔札才思的人,甚至不能苟全性命。因为武夫出身的割据者,识字不多,幕府文人又好舞文弄墨,所以难免惹祸。当时牛希济看到这一点,写了《表章论》,他认为公牍要“直指是非,必然明白”,人主并不是都能“奥学深文”,有时对深文“览之茫然”,必然要询问左右,倘或有人故意“改易文意”,要使皇帝“逆鳞发怒”,是毫不费难的。他规劝执笔的人:“但真于理”,为什么一定要写那些“幽僻文繁”的奏章呢?《也载周太祖即位时,诏文武官:凡是有益国利民之术的,都可以写出奏对,但要直截了当,不要玩词藻。这些见解,都要求文牍浅近明白,可谓切中时弊。

宋代因从五代战乱中继承了政权,州郡长官多为不识字的武夫担任。宋人汪应辰《答张侍郎书》说:国初承五代杀伐之余,州郡官多付之武夫,有不识字而以仆从代书判者,其违法贪枉的情形可以想见。又据张舜民《画墁集.与石司理书》中所说,欧阳修被贬到夷陵,想读《史记》、《汉书》、无处可借,没法消遣,就到库房去看档案,发现许多陈旧公牍中被错判的案件不可胜数。

宋代公牍体制在汉唐制度的基础上,也有一些变化。如诰命、御札、敕榜、故牒、公牒、呈状、申状、笞子诸体的创设,比前代更细了。同时,由于宋朝一批散文大师如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等继唐代的古文运动,反对六朝骈俪文风,多少也影响到公牍,上自制诰,下至贱启等一直为四六文统治的领域,尽管还没有彻底打破,甚至大师们自己有时也喜欢在公牍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过由此也带来了宋人书牍,也在所不免。从文字上讲,北宋繁于唐人,而南宋又繁于北宋,这大概和后来大为发展的理学长于辩微析奥有关系,但也有其浅显易懂的好处。如朱熹知南康军任内写的大量救茺、劝农以及晓谕逃移民户的榜文(布告),体恤民情,言辞恳切,明白易懂,不失为宋代公牍的典范。

宋代很重视榜文的宣传效果,大字楷书在闹市张挂,并在乡村粉壁上誊写,要当地耆长叶常看管,不得损坏。递送公文有“檄牌”按照金字、青字、红字来区别迟速。金字牌日行四百里,接力飞递,不准留铺,昼夜兼程,用于赦书及军机要件。青牌日行三百五十里。传说岳飞受诏班师,一天接到十二道金牌,最近有史学家以常理推测,认为不可能每隔不到一小时就发出一道诏书,大概是一日“下二道金牌”之误。

元代公牍雅俗杂出。元代帝王不通汉文,其诏书多用俗语,文义诘屈聱牙,甚至无法看懂,如至元十九年七月的中书省咨文中说:“......这般圣旨有来,在后俺根里不处奏,他每奏了的后头,分付与俺奏有来。今后依著在先体例,一处奏呵,怎奉圣旨,这般是你的勾当。......”诏令多亦如此。当然也有写得极为得体的,多是出于汉人手笔。

元代行省长官叫做丞相,亦名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贵族担任,以汉人(先被征服的金地人)、南人(后被征服的宋地人)为贰佐。行省长官罕有通文墨的,汉人、南人要跪起禀白。元代的书吏俸给微薄,所以利用公牍行诈徇私。《紫山大全集》载胡只论当时的弊政是:“一语抵官,十年不绝,两家争田,连村受祸。”“曲为直,以是。”他指出“县令多非其材”,大半不识文墨,不通案牍。胡氏认为要“先削冗文”。所谓冗文,就是不当申而申、不当下而下的公文,仅仅为了一二年得不到明确批复,往往为一二百文往返问答,费纸数千张。公文拖沓如此,可见官僚主义严重。无怪元王朝虽然霸业盖世,而其祚运竟然不及百年。明朝公牍大体一沿唐宋元制度而略有改进。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东宫为启本。后又以不便面奏者用题本。各衙门行移之文有照会、咨呈、答付、呈状、申状、平关、牒呈、平牒、牒上、下帖。洪间颁定格式,但实际应用亦不尽依定式。题本之外,又有密奏用的揭帖,凡军国机要,朝廷大政,均用揭帖,由文渊阁用印封缄密进。揭帖也有用于下官向上官密呈。到晚明,又演变为公开张贴的露简(公开信)。

明人公牍的特点是浮文繁芜,喋喋不休。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朱元璋使人读到六千三百七十字,还未见要领,才涉及主题五项建议,有四项是可取的,朱元璋即令中书“行其言这善者”,又表扬茹太素是忠臣。并规定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烦文”。嘉靖、隆庆时也曾先后颁诏“令诸司奏章不许烦词”,“违者部院及科臣劾治之”。尽管一再申禁,实际未见收效。二十余年后的万历间,奏书仍有长达六拉言的,可见积弊难除。另一方面,自成化后,八股文盛行,迂儒入仕,公牍也受到影响。以八股文中的陈词滥调、讲章程墨拉杂行文,成为公牍中的流行病。至于以骈文作判牍,追求词藻格律,以公牍为游戏文章,更成为一种气。这些对清代也有很影响。清代公牍基本上是明制的延续,行文格式也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发展特点。首先在形式上,奏本、题本用法更具体,题本用于言地方公事,用印;奏本言私事,不用印。顺治间规定题本、奏本不得超过三百字。贴黄(摘由)不超过百字。但后来雍正间要求上奏紧要事件的本章务求详明畅达,不限字数。各部院行文除沿用历代及明代部分体制,如移、答、资呈、呈文、申文、照会、牒......等外,尚有谕(上谕,按下达途径分为明发、明寄、廷寄、传谕等类)、堂谕、札、牌、详、揭、禀、折、谕帖等。

清承明制,但公文风格不同,因受清初学风影响甚大。从写作思想上看,有的是笃信程朱理学,所撰公牍多反复议论;有的是受朴学之风影响,以博辩考据为能事;有的折狱判牍附经义;有的能接触实际,讲究经济,指陈郡国利病,晃蹈空言。公牍风气也因时而异。清初顺治至雍正三朝,一生财重申以朋党为诫,诏令频颁,处分严竣,朝臣为了避祸,故所撰奏章行文兢兢业业,模棱两可,其内容尽力揣摹,多趋避、圆滑、工巧的用语,竟不顾国家的休戚和民生的疾苦。嘉庆时,刑狱条例滋多,处分益密,很多非科目起家的官吏,不习法令,又害怕断案不当致触王法,于是就依靠友老吏,根据前人例案比附判决,生搬硬套,颇多失误。幕友不外刑名、钱谷二端,大都各有一套久经累积的通行成案资料汇抄,遇有新定章程必随时增补,以备参照,这些人办案对于成例非常熟悉,每当主管长官遇么棘手的案件,都要依靠他们出谋划策,照例案定谳。

幕僚成为一种活字典,掌握判牍秘决,非执业弟子不肯轻易传授。如果州县不是和藩台、臬台衙门的幕客有交情,那就很少有不被驳回的呈文;相反,如果对他们经常关礼、行贿,就能通融包涵,迅速批准。生杀予夺之权,实际操在幕友之手。这种风气从明朝开始形成了。据《日知录》引谢肇制的话,明代中叶户部十三司里多绍兴人,掌握重权,外官不得不以绍兴人为幕友,借通声气。后人沿称幕友为“绍兴师爷”。当然,不一定所有幕友都是绍兴人,更非都是为非作歹的。有的是无意仕进的通儒,应好友之邀,也有的是困于场屋的名士,生计艰难,权宜旅食。他们充当幕友都颇有建树。如清代理学家李恕谷、词曲家李渔、考据家汪中、大诗人黄仲则,都是著名的幕友。汪、黄二人都坎坷一世,汪中有“如黄祖之腹中,在本初之弦上”的名句(《过旧苑吊马守真文》),写出了秘书工作的甘苦,黄仲则英年殂谢,尤为后人所惋惜。

篇7: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概述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苏丹红事件”、“红心鸭蛋事件”、“毒大米”、“地沟油”、“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问题食品之多, 涉及范围之广, 造成恶果之重, 前所未有, 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程度。长期以来屡被提及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未像现在一样让我们如此的感同身受, 也从未被置于如此之高的关注度。食品安全关系到食品产业的进出口, 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如何管理好食品安全, 让老百姓吃着放心, 毋庸置疑是件非常紧急, 重要的课题。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食品安全管理会不会从此有明显的改善, 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很多国家对为此付出了很多的代价。有些国家走在了前列, 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

2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

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目前的状况是很不乐观的, 食品安全问题很多。国内外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度不高, 中国食品面临信任危机。这些年媒体报导的,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多的数不过来。况且曝光的只是一部分, 还有大量的安全问题在局部地区频频发生, 只是不被知道而已。问题的发生往往从历史当中能找到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也与我们一直以来的体制, 国情等有必然联系。

2.1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

2.1.1 负责食品安全的行政组织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卫生部, 农业部, 税务总署, 铁道交通管理部, 环保局等部门共同管辖。

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行政组织, 综合调整的机能还不完善, 负责进出口的检疫检疫组织和负责国内的食品卫生, 检验检疫的组织各司其职, 二元化, 存在一定的脱节。近年来, 进出口相关的组织, 体制被重视, 强化, 反映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跟食品对外出口是紧密相连的特点。但也暴露了国内的食品市场需要加强管理的现状。

2.1.2 食品安全有关法律制度

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 以1995年制定的食品卫生法和依据该法制定的各种食品的卫生标准为主。一方面, 在食品安全实践中, 进出口商品检查法, 产品质量法,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监督管理方法等的食品质量检查, 市场准入等有关法规的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反映了, 在我国, 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 把食品的质量和流通搞好了, 就等于把食品安全工作搞好了的现实。另外, 食品的安全卫生的有关基准和管理, 一般是出口的比面向国内的标准要高。这主要是因为,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跟中国的出口农产品、食品收到国外的投诉而被触发。

3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思路

3.1 法律

食品安全问题, 笔者认为关键是法制。

3.1.1 立法环节

建议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法, 质量法等法律修订完善, 对法律空白地带快立新法。建议我们的立法委员会, 要真正行动起来, 对法律的滞后要及时发现, 及时研究修改。同时应该给民间一个监督立法, 执法的权利。这样才能避免利益关系者为牟利不作为的做法。我国国家大, 一部法律的修改难度很大, 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立法滞后的理由。研究确保法律的与时俱进性, 是我们法律工作者的职责。

3.1.2 执法环节

建议遇到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公民能够通过诉诸法律获得巨额赔偿, 中国现行的企业破产制度应跟上形势, 尽快出台法律条款配合《食品安全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给不良商家以震慑。食品安全是关乎人命的大事, 为了让老百姓真的放心, 就必须用重法。

3.2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与HACCP

3.2.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 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才能有效。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成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专家组, 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分析实施方案, 同时要成立及时的反馈更新系统, 在具体实践当中再总结经验, 修改完善。针对我国的食品源头污染问题较多, 是否可以加强远投分析, 针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市场混乱, 违法产品多的国情, 应切实加强对如奶粉等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产品的分析, 把风险评估的结果有效地提供给风险规范部门。同时, 要加强进出口体系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不仅是风险分析的核心, 也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保障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 发达国家大都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职能分开, 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 将风险评估机构作为科学咨询机构而非决策机关存在。

3.2.2 HACCP

通过融资和减免税收等措施, 加大对实行HACCP体系的中小食品企业的扶植力度切实提高企业对HACCP体系的认识和应用的可行性与自觉性, 促进小型食品企业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行HACCP体系要与食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协调, 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政府对HACCP体系认证和咨询的管理大力推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互认, 帮助中国HACCP体系进入国际市场。

3.3 全社会的参与

食品安全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没有公众的监督, 没有媒体的在追求真相上的努力, 我们的食品安全工作是做不好的。尽管我们成立了食品安全法, 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有所提高, 但短期内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得不到很大的解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我们的行政在短期内也很难有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一定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任何事情, 当全社会都来关注的话, 就会好办的多。只有我们都参与进来, 才可能有大的进步。

4 结论

通过对中日两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比较分析, 对于做好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笔者认为, 首先要出食品安全法律下手, 我国2009年6月开始实行的《食品安全法》, 还存在惩罚力度不够, 内容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其次要加强食品安全行政管理, 主要是增强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 标准等的建设。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系统, HACCP等系统应该彻底, 系统地引进, 争取一次成功, 而不是照搬却弄得不明不白;同时食品标准体系的建设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 系统地建设。此外, 笔者还从食品协会, 消费者意识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摘要:如何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 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好的食品消费环境, 也让世界对中国的食品恢复信心,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并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比较欠缺。基于此, 决定比较重点比较食品安全行政管理。重点分析了法律体系, 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和HACCP系统等方面。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行政

参考文献

[1]宋永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张文学.食品安全环境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唐钧, 陈淑伟.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构建城市修正案和应急体系[J].探索, 2005.

[2]于新恒, 魏芙蓉.公共危机管理:现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J].中国经济时报, 2006.

[2]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艳.试析日本危机管理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

[2]洁红.食品安全信心管理理论与实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篇8:我国植物检疫发展概述

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文摘要: 植物检疫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的行政机构利用法规的形式,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扩散的一系列根本措施 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又称国际检疫)和对内检疫(又称国内检疫)。对外检疫是在沿海港口、国际机场以及国际交通要道对出入口或过境的物品进行检疫和处理;对内检疫是在国内防止和消灭通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换、调运种子、苗木及其它农产品等传播的危险性病虫及杂草。

关键字: 植物检疫, 对外检疫, 对内检疫, 检疫和处理.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以后,植物检疫工作愈发突显出它的重要性。首先是保护农业生产。当一些病虫、杂草传入到一个新的适宜其生长繁殖的地方,而没有原产地的天敌、气候条件和防治技术的控制,往往会大量繁殖,迅速扩展,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很多。马铃薯晚疫病在19世纪30年代从美洲传入欧洲,1848年在爱尔兰大暴发,马铃薯大面积死亡,造成数十万人饥饿而死。甘薯黑斑病在1937年随侵华日军的喂马甘薯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流行,主要甘薯产区均发生,造成重大产量损失。人、畜吃了病薯,引起中毒。稻水象甲于1987年首次由日本传入我国,后传入浙江、福建、安徽、湖南等地,每年以30公里以上的速度迅速扩散。该虫危害性极大,受害稻田少则减产20%~30%,多则减产54%~85%,甚至绝收。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不重视和加强植物检疫工作的话,将很快蔓延到其它产粮区,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仅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10种主要外来侵入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70多亿元,如果加上其它外来侵入物种造成的损失,则高达上千亿元。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植物检疫工作,植物检疫部门要认真覆行职责做好这项工作,将危险性病虫、杂草拒之门外;或传入后采取有力措施扑灭,防止其扩散蔓延;对不能短时间扑灭的,要将其封锁在局部地区,防止扩大危产,切实为“三农”服务。

其次是促进对外贸易。我国加入WTO以害,保障农业安全生后,农产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植物检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的基础上,才能使进出口农产品不携带危险性病虫、杂草,才能保证农产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能够打破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壁垒,促进对外贸易。

2.中国检验检疫的法律地位2、1国家以法律形式从根本上确定了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法律地位

由于出入境检验检疫在国家涉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订了《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国境卫生检疫法》以及《食品卫生法》等法律,分别规定了出入境检验、检疫的目的和任务,责任范围,授权执法机关和管辖权限,检验检疫的执行程序,执法监督和法律责任等重要内容,从根本上确定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法律地位。

2、2检验检疫机构作为四个法律的行政执法机构,确立了它在法律上的执法主体地位

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述四个关于检验检疫的法律,分别作出明确规定,国务院成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部门和出入境卫生检疫部门,作为授权执行有关法律和主管各该方面工作的主管机关,确立了它们在法律上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

1998年国家出入境 检验检疫体制改革,实行商检、动植检和卫检机构体制合一后,合并成立的国家检验检疫机构,继承了原来商检、动植检和卫检机构的执法授权,成为四个法律共同的授权执法部门。

鉴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涉外性质,必须强调执法的集中统一与一致对外,国务院批准检验检疫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由于检验检疫的另一特点是技术性很强,必须通过检测技术手断来实施法律,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在建立健全法规体系的同时,加强检测设备和技术 队伍的建设,以利通过强化技术检测力量有效实施法律规定。

2、3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法规,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奠定了依法施检的执法基础在上述四个检验检疫法律和国务院的实施条例公布后,各种配套法规、规范性程序文件、检验检测技术标准、检疫对象的消毒、灭菌、除虫等无害化处理规范等,经过具体化和修改补充已基本完整齐备;检验检疫机构经过调整精干,健全内部管理的各项责任制度,也已基本适应了执法需要,对于保证检验检疫的正常开展和有序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法律体系,还要适应有关国际条约。迄今为止,中国已加入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和亚太地区植保委员会(APPPC)等,并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检验检疫协定,使中国的检验检疫与国际法规标准相一致创造了条件。2、4中国检验检疫法律,具有完备的监管程序,保证了法律的有效实施

中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法规的实施,在将近百年发展的历史中,借鉴历史传统和国际经验,已形成了一个配套体系完整,监管要素齐备的执法监督体系,保证了法律的有效实施。主要有:

第一,所有四个检验检疫法规都有一个具有强制性的闭环性的监管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货物的进出口和出入境都要通过海关最后一道监管措施,未经检验检疫并取得有效证书和放行单据就无法通关过境,人员的出入境则有边防机构的监管把关来保证检疫程序的有效实施。

第二,在海关、边防把住最后一道关口的前提下,检验检疫部门的强制性报检签证程序,强制性安全卫生检测技术标准,强制性的抽样检查程序也随之发挥监督机制,使有关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实施。

第三,合同规定凭检验检疫部门检验证书交货结算和对外索赔的,没有证书无法装船结汇和对外索赔,起到了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与制约作用。

3.新技术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3、1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存储和快速分析计算能力为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工作提供了有力手段。原北京农业大学专家建立了一个可用于农业气候分析的数据库系统——农业气候相似距库。植检科学工作者利用该系统先后对美国白蛾等危险I生有害生物在我国可能适生的潜在危险性进行分析,获得很好的结果,为检疫的宏观预测提供了依据。

3、2 地理植物病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原动植物检疫实验所组织植物病理学、农业气象学、数理统计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对小麦矮腥黑穗病(TCK)的地理植病模型进行了专题研究。专家设计了积年流行模型(TCK孢子田间存活模型,单年流行模型)以及TCK冬孢子萌发侵染模型、TCK在小麦植株体内生长模型等,将积年流行模型与数据库系统及GIS结合形成TCK地理植病模型,经过模型运转得出TCK适生年(非适生年)概率与连续适生(非适生)年发生概率的关系,从而得出中国冬麦区TCK发病面积可达19.3%(分别分布在18个省、市、自治区),证明TCK对中国小麦生产具有很大威胁和风险,从而有力地批驳了有的国家提出

TCK有病无害论,为我国进口小麦检疫准入提供了科学依据。

3、3 探索GIS和GPS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空间信息手段,提供了生物和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和显示的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先进的定位技术,可以将诱捕器编号和其经度、纬度建立诱捕器空间数据库定位系统。GIS和GPS技术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疫情监测、检疫决策等方面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将对植物检疫的科学化和促进植物检疫迅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 分子检测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我国在植物检疫性病虫的检测、鉴定中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取得可喜成果。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不仅快速、准确、灵敏自动化程度高,易标准化,而且也解决了如种子上病菌及未显症病害的快速检测与鉴定等许多技术难题,符合植检特点和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检验检疫系统应用克隆与基因表达、DNA序列测定、基因探针、PCR、生物芯片等技术对检疫性昆虫、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全面开展研究应用,如对梨火疫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番茄环斑病毒、李坏死环斑病毒、小麦印度腥黑穗病、黑麦草腥黑穗病、松材线虫、马铃薯金线虫、白线虫、光肩星天牛、果实蝇、红火蚁等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植物检疫其职责更加明确,法律地位更加清晰,检测技术更加先进、更加完善,机构和人员更加精简、高效。这标志着植物检疫事业已全面进入新的时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各直属局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出入境植物检疫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植物检疫学 朱西儒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植物检疫的概念和重要性

http://nongyj.fuyang.gov.cn/news/WBKX_7895/20066634995.aspx

[3]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法律地位和作用.http:///1708/

[4] 美国植物检疫中国种植业信息网2006-09-13

上一篇: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下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