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2024-05-21

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精选9篇)

篇1: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听《关于国家海洋战略的思考》后感想

听了王宏先生的报告后,我为我国的海洋前景深感担忧。怎样保全我国海洋的权益,怎样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怎样突破一层层的包围,不再受到约束威胁,这些都是对我国的重大考验。

海洋,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它自身蕴藏着丰富的物资资源,并且还以其他形式给人类、世界创造着许许多多的财富,比如说潮汐能、海盐。从人类开始接触海洋,探索大洋之后,人们通过海洋进行贸易,各国之间开展外交。最后,世界强国,也必须是海洋强国,通过海洋来扩张领土,争夺殖民地,最后来征服世界。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西班牙,18世纪的英国,一直到现在的美国,他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在海洋领域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领先很多,不仅仅在军事,还在海洋资源技术,海洋贸易经济等各个方面。

我国不仅是个陆地大国,同样也是个海洋大国。我们有着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1.4万多千米的岛屿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海,大小岛屿7500多个。我们所拥有的海洋资源在国际前列。

可是,我们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道明的,也不是一两年能够得以完全解决的。我国虽说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却有一半和其他国家发生领土问题争执。更有甚者,有很多岛屿已经被其他国家强行占有。有很多本该属于我国的海上资源、能源,被其他国家以各种理由和方式开发。美国制造的太平洋第一、第二、第二岛链,把我国卡在一个不

算宽广的空间里,印度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资源,加强海军建设,想加强其对印度洋的控制能力,对我国在南中国海的利益构成非常大的威胁;越南、新加坡这些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南海诸多资源的觊觎;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和他们现在的利益,一直不肯对我国开放日本海。

我国在海洋技术上的落后或是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对海洋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原因。在军事上,我国还没有重型的巡洋舰,还没有自主研发的航母,在常规潜艇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我国的海军建设还没达到可以中远距离防御的能力,只能进行近海防御;这使得我国的海洋利益的保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国虽拥有广袤的海疆,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技术的落后,我国只能望洋兴叹;比如说,我国在海底勘探开采的深度还没超过30 米,而其他国家的这些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南沙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只能搁置,公海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只能看着别人开采。

海洋发展是我国必须长久研究和投入的重要课题,它关乎着我国是否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必须在海洋军事建设、海洋技术研发、海洋资源利用等等各个方面,不断努力、艰苦创新,加快我国海洋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海洋发展的力量。青少年更应当明确,我国的国土不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

篇2: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自古以来海洋就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统一强大、社会的稳定繁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此一地理特征决定了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在世纪之交,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余年,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之后,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的号召,如何设计新世纪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如何认识建设海洋强国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史实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有可能沦为落后挨打的地步。昔日的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二战后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和现在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美国,无一走的不是海上兴兵强国之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更是直接证明中国的统一、稳定、繁荣和昌盛与海洋休戚相关。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耻辱均与海洋密切相关。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以及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可以看出,重陆轻海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四、五百年间由强到弱,大国地位不保,以及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东西方均有过各自的海洋文明。西方海洋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对外探索,冒险,扩张和侵占,其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和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换言之,西方海洋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外向型的。我国古代海洋文明是黄土文化和农耕意识在海洋上的延续,其特点是闭关自守,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宣扬以我为主的封建统治和文化。总之,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内向型的。虽然在元末明初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也曾一度走出国门(郑和七下西洋),但最终并未形成向外发展的有利结局。中、西两种海洋文明之差异,就在于前者是以陆定海,而后者是以海定陆。在一定意义上讲,此种差异奠定了世界格局的基础,并影响了其后的发展。

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投入海洋的科技力量和资金不断加大,海洋的调查研究和勘探开发突飞猛进,新兴海洋产业和高新科技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和运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运、捕捞和军事利用等活动,而是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

这一时期,尽管我国海洋事业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在海洋上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尖锐的挑战。首先,从海洋观念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历史上以农立本,全民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淡薄。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至今没有彻底改变。其次,从环境和资源角度来看,由于人口膨胀和开发广度扩大,海洋环境总体上呈污染加重趋势。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遭到破坏。再次,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海洋管理机构不健全,综合管理能力薄弱,执法力量分散。最后,从海洋权益角度看,中国与所有海洋邻国存在划界争议,并有岛屿被侵占的复杂情况存在。岛屿属归和海域划界都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

还应该指出,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我们至今缺乏一个全面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工作尚未列入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总起来说,从纵向上比,我国的海洋事业在过去50年间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从横向上比,我们同世界上发达的海洋大国相比,至少存在着二十年以上的差距。

新世纪的到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契机。在世纪之交,世界迈向多极化之际,中国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争取在21世纪中叶以前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富强国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的工作之一,就是应该从国家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洋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争取把海洋工作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建立国家的海洋发展观,确立长远的海洋发展战略。

关注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世界航海先行家郑和就指出:“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写到:“昔时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人云以我为主,我岂能付之不知不问乎?”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许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和革命先行者的思想和主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也同样十分重视海洋问题。1953年,毛泽东同志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江泽民同志最近也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建设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

21世纪在我国实施东部大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在国家统一问题上,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台湾问题更加突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台湾问题的解决,可以作为东部大海洋战略的切入点。

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外国的武力威胁也将是长期存在的。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由于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从1993年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约占全部石油需求的五分之一。从中长期看,石油需求的一半可能依赖进口。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在有可能划归我国管辖的几百万平方公里海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争议区。岛屿归属和划界争议的解决,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同样需要强大的综合海上力量作为保证。

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腾飞和复兴,建设海洋强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样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海洋强国的概念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军事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产业的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使海洋开发总体实力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二,海洋科技强国。在国内,推动科

学发展,大力提高技术能力建设。“十五”期间使海洋科技贡献率从30%左右提供到50%左右,2015年提高到60%,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三,海洋军事强国。建设一支以海军为主体的海上综合力量,有能力保证台湾问题的解决,有能力反封锁反制约,有能力保护未来我国的海上运输线。此外,海洋强国的概念还包括国际海洋事务强国,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已经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和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等。西部大开发是我国21世纪初叶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是一项中期发展战略。同时,还应考虑和启动东部的大海洋战略。东部的大海洋战略可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接替战略,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走向海洋的时机已经到来,条件已基本成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制定和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应该是东、西两翼的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开发内在的空间和资源;东部大海洋战略,是发展外在的空间和资源。两者相辅相成,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建设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是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中国在21世纪的整体发展战略应该是西部的大开发和东部的大海洋两步走的方略。

篇3: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与思考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 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0 958亿元, 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 然而我国距离海洋强国的目标尚有很大的差距。“海洋大国”强

调的是一个国家在海洋自然条件方面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以及依托自然资源条件的整个海洋产业产值总额的优势, 而“海洋强国”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雄厚、海洋科技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以及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国家。如果说“海洋大国”强调“量”的积累, 那么“海洋强国”所侧重的就是“质”的提升。

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海洋安全和保卫的指导方针, 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法律和海洋技术诸方面的最高策略, 是正确处理陆地与海洋、经济与军事和近期与长远之间关系的海洋发展原则, 其中也包括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教育、政府的海洋政策及执行力以及国家支持

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能力等。

1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机遇

1.1 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现状

海洋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我国海域辽阔, 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海洋资源种类繁多, 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和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

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日趋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 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管理和海洋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全民海洋意识日益增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海洋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 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2 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 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 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调查勘探程度低, 可开发的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国民缺乏海洋意识;海军实力较弱, 保海护商能力不足。

1.3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机遇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必须从战略全局上关注海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时机也已成熟。首先, 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增强, 有条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我国的海洋力量也在增强, 从事海洋工作的劳动力约400万, 各类海洋船舶约30万艘, 海洋产业的产值从1980年的80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约3 500亿元;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研究勘探工作已经进入太平洋和南北极地区;已经拥有一支正在壮大的海军。其次,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 也是争夺海洋国土和资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 在被称为“蓝色圈地运动”的海洋权斗争中争取更多的蓝色国土和海洋资源。最后, 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海洋强国, 东出西进, 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翼。这两项战略任务都需要长期谋划, 都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开始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 应该着手谋划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实现两翼齐飞。

2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考

2.1 战略思想、原则与战略目标

制定我国海洋强国战略, 必须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坚持以海洋经济建设为中心, 牢固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意识, 把走科技兴海之路、开发和保护海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增强海防实力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为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全面振兴海洋产业, 从而保证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目标预计到21世纪中叶, 以占我国国土面积约1/4的海洋国土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 使海洋产业能够承载全国人口的1/4乃至更多;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入海洋军事强国之列。到21世纪末, 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5%以上, 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国。

2.2 海洋军事战略

新的海洋观念产生了新的国土观, 新的国土观导致沿海国家国防观念的更新, 这主要体现在国防的新前线、海防的新使命和国防建设的新思维上。沿海国家的国防前线已经不是海岸线, 也不是领海外侧线, 而是在大陆海岸与岛屿海岸的领海基线以外200~350海里的海面上。世界性围圈海洋的态势, 产生了相邻沿海国家之间海洋国土划分的新问题, 集中体现在海洋资源之争、海区划界之争和岛屿主权之争等方面, 争议以至争夺的趋势明显加剧, 不仅军事活动的强度加大, 而且军事对抗与斗争的强度也趋向加大, 某些海区的军事对抗强度已经远大于陆地。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 必将是为人类承担最大的责任的国家之一, 理应拥有更多的海洋控制权和海洋事务的决策权。因此, 中国应加快增强国家海上力量, 扩大海军实力, 建立一支新、精、高、强的现代化海军。解决台湾问题, 是奠定我国海洋战略的基础;不解决台湾问题, 中国就没有完整、可行和安全的海洋战略。因此,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前提, 是我国成为海洋强国的第一步。

2.3 海洋经济战略

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在海洋资源分配上为后代考虑, 不能只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 必须协调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共存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政府宏观控制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尤其在个体经济活跃的海洋产业, 如海洋捕捞业中, 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为海洋经济适度快速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 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

从国外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可以看出, 海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 海洋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海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 最后变成最庞大的产业, 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 这种变化趋势在先进的海洋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不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是导致我国海洋经济和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的海洋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必须通过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来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 逐步发展成具有不同特点的港口城市群和海洋产业群, 以促进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4 海洋科技战略

国家应制定以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 执行“科技兴海”规划的方针政策, 实现海洋产业的合理调整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移。发展我国海洋高科技要为实现上述发展方向服务, 有所侧重。一要立足自主创新, 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二要提高实用技术水平, 抓紧技术改造;三要在加大海洋开发力度的同时,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技术发展体系, 满足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尽快摆脱高新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从海洋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总量来看, 美国最高, 其在海洋技术方面的水平也最高, 日本、英国次之。上述国家都比我国投入的经费高出很多, 这是他们在海洋技术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 也是我国海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 必须通过国家在财政预算中逐年提高用于海洋研究与开发的经费, 促使我国迅速提高海洋科技水平。

海洋高科技竞争的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 必须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对待。建立激励机制, 培养、挖掘人才, 制定政策, 吸引人才, 创造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大环境。

3 结论

篇4: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特点分析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保险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各有关保险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和社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经济补偿功能不断增强。据有关数据,2000年以来我国各保险公司对事故灾害所支付的赔款和给付金额每年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地方、行业、单位发生重大灾害事故后,保险公司的及时理赔和补偿,为受灾地方、行业、单位实现重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第二,资金融通功能日益凸显。保险业运用大量的保险资金余额,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此外,保险公司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一半,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整个证券市场基金额接近30%,这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总体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社会服务保障功能逐步显现。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去年全国抗冰冻雨雪灾害及四川“5·12”大地震及其后的灾后重建中,保险公司及时筹集理赔资金,向社会捐助了大量资金,在减灾防损、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从发展历程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明显呈现出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发展时间短,但增速快。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及所具有强劲增长态势令世人所瞩目,保费收入较1980年增长了200多倍,平均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国内业务保费、承保金额、职工人数、险种等反映保险业发展的指标都直线上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保险业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保险供给快速增长,但市场空间仍然巨大。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保险供给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相比较,仍然显得偏小。据有关机构的预测,目前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还占不到整个保险市场潜在规模的一半。

(三)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仍缺乏公正和规范的竞争手段与规则。市场经济基本原则是竞争机会平等的原则。这个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竞争活动的参与,竞争规则的公正,竞争过程的透明和竞争结果的有效。但从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离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还相差很远。主要表现在: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太少、太弱;税赋不平等;市场主体的违规行为还较为普遍;保险市场虽然立法,但各项配套法律和法规还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与矛盾

由于我国的保险业是在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受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影响,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困难与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不合理的保险费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投保。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保险费率的制订上忽视了行业差别和企业风险程度、技术条件及管理水平的不同,从而造成某些设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风险程度较低的企业所交保费较多,但赔付却很少,而另一些设备条件较差、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程度较高的企业交纳的保费很少,赔付却时有发生,影响了部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二)保险资金使用率仍然偏低。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仍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其保险资金使用率总体还偏低,大量的保险资金存入银行、难以发挥,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保险投资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保险资金和其他资金不同,其投资首先必须考虑盈利性,这是保险投资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是保险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安全性,保险资金承担着将来到期偿付的责任,因此其安全性不容忽视,保险资金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尽可能投放到不同的领域,分散投资风险;最后才是流动性,保险资金担负着不同时期支付赔款的责任,一旦发生支付,其资产应能够立即变现。但三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四)风险总量增大与消费者风险及保险意识滞后的矛盾,保险的目的之一是化解与分散风险。但目前我国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总量增大。首先,国民经济的增长将带来消费者财富量的增长,并由此导致风险载体增多,风险总量提高,从而使消费者增加对保险的需求;其次,在高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的情况下。风险具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再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由谁来承担风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也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

(五)业务迅速扩张与人才匮乏的矛盾。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在我国,保险公司方面的培训水平总体有限,而全国建立保险专业的几十所高等院校,也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教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各保险公司为应付业务急剧发展的需要,只能在人才方面降低要求,在业务上只能以粗放经营的方式来完成“抢占市场”的目标,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来眼前业务量的增长,这将严重制约保险业的长期发展。

(六)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监管力量薄弱的矛盾。保险市场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市场失灵的问题。首先是市场垄断力,在保险市场上,当政府严格限制市场准入的条件,或者当一些大公司有巨大的经济规模时,这些公司可能对保险业的发展存在一种垄断的力量。其次,负的外部性,在保险中这一外部性表现为投保人购买保险以后,故意损毁财产以及为牟取保险金而实施的谋杀。最后,信息问题,在保险领域,投保人与代理人及其公司之间、公司与代理人之间以及公司及代理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之间在信息上实际上存在一种非对称的关系。上述这些问题,由于监管力量的不足,在监管上也还存在薄弱环节、存在难度。

三、加快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对策性思路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保险业在减灾防损、分散风险、加强保障和确保稳定等方面有着其他力量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仍将长期保持增长的基本格局下,进一步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我以为,加快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应采取以下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推进保险意识、保险企业行为方式及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在全社会的保险意识上,要从依赖政府向“自我保障”转变。全社会保险意识的强弱是保险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全社会对保险的强烈现实需求,保险的供给也是很难增长的。因此,我们应当通过不断扩大舆论宣传,提高国民的保险意识,使人们从依赖政府向“自我保障”转变。其次,在

保险企业的行为方式上,要从官商型向服务型转变,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保险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对每个公司都应当建立和健全完整的规章制度,公司内部必须设有消费者服务部,专门负责处理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同时要尽快建立起保险公司的评估机构,定期对保险公司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使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能够科学、理性地作出自己的合理选择。第三,在对保险企业的管理方式上,要从行政性管理向法律法规加市场化管理转变,加大市场化管理改革力度,强化保险业的法律监管,以达成以下目标:一是偿付能力目标。因为人们购买保险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得到财政上的保护。如果保险人无偿付能力,它就无法提供这种保护。二是平等目标。平等目标的内容是,保证被保险人、保险人、受益人、第三方索赔者、债权人、股东和所有其他与保险交易有关的当事人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交易。三是效率目标。公司经营得越有效率,保费就可以越低,这无疑对消费者是十分有利的。

(二)着力建立和培育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保险市场体系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仅要求有公正的竞争规则。而且要有相当数量的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现在需要注意:既要积极组建加快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又要稳妥地加快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当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进程、数量是要与我国保险市场法规的完善程度、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国内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国民的保险意识、保险产品的配套市场等条件相适应的。如果不考虑上述因素,片面强调加快步伐,其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合理选择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组合。保险资金是一种负债而不是利润,因此,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必须符合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对于我国来说,保险资金主要可考虑投向金融市场、不动产投资和直接贷款三个方面,并注意保持合理的投资结构,以优化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金融市场方面,在我国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在内的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为保险资金的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渠道,其中最主要的是债券投资,它不仅具有安全可靠、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等特点,而且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除了债券以外,股票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已建成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证券商遍及全国,且拥有先进的通讯网络,股票投资方式可转让性强,有较大的灵活性,能满足保险资金即时变现的要求,尤其是最近两年,证券市场迅猛发展,证券交易所股票的上市品种和金额不断增加,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要把握好投资额度,因为在证券法规尚不健全,投机成份较大的情况下,这方面的投资风险较高。不动产投资方面,保险资金用于经营房地产,这在西方国家是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形式,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情况下,还能起到保值作用,但房地产投资流动性较差,不容易及时兑现,急于兑现会发生价值上的损失。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总体上面临资金短缺,而保险公司相对来说却是资金使用不足,所以保险资金投资于住宅建设,不仅可以在风险较低情况下获得较高投资收益,而且在客观上也支持了国家的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贷款方面,保险资金用于贷款,一方面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保险公司与其他企业建立广泛与稳固的战略联系,扩大业务范围,但是风险较大。目前,我国的保险资金贷款主要用于短期性的流动资金贷款,而保险资金来源中最主要的就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这种资金成本率很高,期限较长,我们把这种资金用作流动资金贷款必然造成有限资金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投资的经济效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资金的有效配置,把长期资金运用到长期的、高效益的投资项目上,减少流动资金贷款,同时要做好流动资金贷款的搭配,尽量让短期资金也发挥出长期资金的效益。

(四)不断探索新的保险投资形式,拓宽投资领域。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也不应满足于现有的投资形式和投资领域,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投资领域,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比较可行的主要有产权交易、金融期货和投资基金。产权交易是指出资人或出资人代表将其全部或部分资本予以有偿转让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产权交易也逐渐发展起来,这就为保险资金的运用开拓了新的领域。保险投资必然产生逾期投资,逾期资产的增加不仅影响保险投资的收益,而且影响到投资资产的合理流动和资产结构的优化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逾期资产从债权变为股权,进而通过产权交易将资产变现,优化资产的质量和结构。另外,保险公司一般都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良好的商业信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素质较高的金融专业人员,因此,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产权交易的中间业务,即低价买入企业产权,改造后高价卖出,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渠道。金融期货主要包括外币期货、利率期货、黄金期货和指数期货,金融期货自70年代产生以来,现已成为各金融机构套期保值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出于收益性和安全性的需要,往往持有很大比重的中长期债券,但由于利率经常波动,这些债券将面临贬值的风险;另外,涉外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收取外币保费收入,汇率变动也会给外币资产带来贬值的风险,为了防止利率或汇率变动的风险,保险公司可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不特定多数投资者不等额出资,汇集成基金后,经由专业性的管理者投资运用,获取投资收益后由投资人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保险投资形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投资基金汇集了众多小额投资人的资金,实力雄厚,可以购买几十种以上的证券,实现证券的最佳组合,降低投资风险i其次,投资基金的经营者都聘有各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此外,投资基金操作简单,容易变现,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五)强化保险业内部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保险投资效益不仅要强化内部管理,还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宏观指导,改善保险投资的外部环境。首先,进一步健全资金运用体制,资金运用权必须集中在总公司和省级公司,省级以下公司不得进行资金运用,保证保险资金的统一使用、调度和管理,有效地发挥保险资金的规模效应;其次,严格控制资金运用总量,规模要控制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之内,贷款规模控制在总公司下达的指标之内,同时要调整资金使用结构,逐步形成以国有债券等有价证券为主的资金使用结构,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第三,进一步完善包括证券二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要公平税赋,解决长期以来保险业税收负担过重的问题,提高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积极性;第五,政策性保险业务和社会保险业务应逐步移交给政策专门机构,暂时无法移交的也应单独核算。

(六)大力加强保险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保险市场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有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操作和管理这些公司、驾驭整个保险市场的专业人才。可以说,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整个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保证。我国现有几十所大学和院校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但教员本身的培训、教材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与经济学的其它学科相比较,保险学的研究由于受实践发展的影响而显得更为薄弱一些。保险学的研究应当具有超前性,也应当有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同层次以及单项研究和综合研究的不同层面。比如说从当前来看,怎样将保险业放在国民经济的整个大背影之下进行整体设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没有一个理论上较完善的方案,而是在实践上走一步、看一步,虽然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容易引起后患。

篇5:关于我国能源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20 来源:《求是》 期号:2005.10 作者:龚钟明 程家瑜 马驰

能源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近似的线性关系。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未来25年里,世界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近一倍,能源的供给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不断增大。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要实现以能源翻一番保障GDP翻两番的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我国能源结构与消费现状出发,综合考虑世界能源科技发展进程和我国的实际,选择“高效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努力使我国能源结构多元化,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解决能源瓶颈的有效途径。

1.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保护环境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当前,“节能优先”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前提。我国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1.2%,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则为41%。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2000年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高耗能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而这八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可见,我国不仅要重视工业和生活的末端节能,也要重视能源的生产、加工、转换、储存和运输等的过程节能。我国有很大的节能空间,应该努力在高能耗行业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节能措施。

与此同时,低效率的利用方式使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002年我国煤炭消费近10亿吨标准煤,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近2000万吨,烟尘排放1000多万吨,二氧化碳8亿多吨。其中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都来自于燃煤。为此,要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依靠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行循环型经济,走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洁净、高效的煤炭利用技术是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次能源储量中煤炭多、油气少,是我国能源储量的重要特征。由此也决定了煤炭依然是我国近期能源利用的支柱,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发达国家的煤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美国燃煤电厂消费的煤炭达到其消费总量的90%,同时高技术的运用保证了其发电用煤的清洁与高效。我国目前燃煤发电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约高20%,工业锅炉、生活采暖的能耗则更高。低效的煤炭利用方式不仅大大浪费了煤炭资源,也造成了更多的污染排放,给环境增加了更大的污染负荷。因此,合理调整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费比例,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燃煤电厂的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是解决当前煤炭利用问题的关键。

煤炭转化技术是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的洁净煤技术是高效、洁净的煤炭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技术。通过预加工可减少煤炭的硫分、灰分;通过洁净、高效的燃烧和污染控制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的近零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通过先进的煤气化、液化技术可以将煤炭转化为洁净的气体、液体燃料,使煤炭得到高效、清洁的利用,同时在某些行业部分替代紧缺的油气资源。当前,在煤炭利用的上下游,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如先进的开采技术、加工生产技术、多联产技术、终端污染控制技术等,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进以煤为主的能源系统向对环境无害的可持续模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3.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完善能源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目前,世界各国对有限的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形势严峻。国外各大跨国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几乎所有已探明储量的油气资源。除了中东、拉美、西非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外,近年来中亚和里海地区新开发的油气田又成了各国争夺的新热点。西方大国纷纷加紧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强化石油领域的国际合作,加速油源地区的石油开发,抢滩新油源地区的石油资源。尽管当前国际油气市场不能全面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我国依然需要积极争取国际油气资源,完善能源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从全球的观点看,所谓“能源安全”实际就是“石油安全”。发达国家一向重视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储备,为了防范石油供应突然中断对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威胁,美国早已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而我国长期缺乏这方面的战略。200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7185万吨,约占总需求量的30%,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石油安全刻不容缓。因此,利用国际油气市场的价格波动,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最大程度地抵御突如其来的能源供应短缺,是多渠道积极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的重要措施。

4.积极发展先进核能有利于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

无论是煤炭,还是相对洁净的石油和天然气都会不可避免地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核能是当前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减排温室气体的商业化能源技术。因此,适度开发先进的核能,有利于缓解当前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

截止到2001年底,世界核电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16.4%。核能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电力来源之一。核电发电量占其总发电量的百分比,美国为19.9%,德国为29.5%,日本为31%,韩国为39.8%,法国则达77.1%,而我国仅为2.4%。近年来,尽管个别国家因为核能的安全问题关闭了部分核电站,但大多数国家对核能的开发依然不遗余力。第三代大功率先进核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今后安全、经济、高效地利用核能技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5.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逐步优化能源结构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

从长远来看,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污染压力的不断增大,洁净的新型替代能源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变得越来越紧迫。如何在努力解决当前能源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发展新型替代能源,逐渐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我国未来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各国经济、政治、人群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日益严峻的形势促使旨在限制、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应运而生。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西方各国高度重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欧盟规定,2010年欧洲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必须达到总发电量的20%左右。我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能够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6.开发氢能、热核聚变能,实现未来能源利用的重大变革

“氢经济”是突破传统化石能源束缚的理想选择,在解决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效果显著。目前,美、日及欧盟正大力支持和加强氢的研发。美国在2002—2007年将投资17亿美元发展与氢相关的燃料开发工作,欧盟在2003年的氢能发展构想报告中指出其目标是在今后4年内投入20亿美元开发氢能技术。当前,氢能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成为可能,尤其是21世纪氢能车辆的商业化方面,美、日及欧盟已经展开了竞争。美国倡导的“FreedomCAR”计划和氢能伙伴计划将首先在汽车、分布式电站等领域推广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促进石油经济向氢能经济的过渡。美国的汽车工业界也正在积极推动向“氢经济”的转变,通用汽车公司甚至已经勾画出未来向“氢社会”过渡的技术路径图。专家预计,如果目前美国1%的轿车和轻型卡车使用了氢能,每天将减少400万加仑汽油的消耗。正如一个多世纪前化石燃料汽车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氢燃料的登台将彻底改变汽车在当今世界中所起的作用。美国能源部预测,2030年随着氢能利用的主要技术成熟,未来氢能逐步实现商业化,美国将率先步入“氢经济”时代。同期欧盟的报告指出,欧盟将力争在2040年后使氢能汽车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热核聚变能这一清洁、无限、安全的未来能源的研究。目前,欧盟以及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美国和韩国等纷纷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我国也于近期加入。作为热核聚变反应的原料,海水中的锂可开采1600万年(氘氚反应),而利用重水的氘氚反应则可开采60亿年。专家估计,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耗竭和热核聚变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从本世纪中期开始,热核聚变能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成为下个世纪的主要能源。目前中国的热核聚变研究已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探索未来新能源,是我国能源长远战略的核心。

在面临能源瓶颈的今天,抓住当前新能源开发的机遇,发展氢能和热核聚变能等未来能源技术,将有助于实现未来我国能源的稳定供应,同时也能够显著地减轻我国化石能源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立未来“绿色能源”经济的新基石。

篇6: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关于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作者:周世东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认为我国应从长远考虑,对现行石油战略进行必要调整,如何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如何尽可能保障石油的供应,如何建立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如何更直接地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将事关中国的整个国家安全。

[关键词]石油;战略;多元化;储备

[中图分类号]P407.22

篇7: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marine science developed very fast in China. The marine infrastructure and capacity building achieve big progress, some research programs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in marine science are being formed or planned. This paper try to analyse the status, key questions, and the research strategies of marine scie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ocean, and the Essentioal Ocean Variables in the coastal and deep sea, there is a big gap in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 such as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ensors, geographic gaps, data collect, sharing and distrituion etc. One Ocean Seven Seas, we should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astal and the deep sea, the multidiscipline and the multi-sphere interaction in the ocean. Marine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building of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ecosystem based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in the top priorities in ocean sciences in China.

Keyword:marine strategy; deep sea; ocean; coastal environment; ocean observation;

海洋研究在我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视,短短几年时间几十所海洋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很多新的海洋院校和科研机构正在建设或筹划,海洋科学考察船和大型海洋探索与研究设施也伴随着新的海洋机构的建设而大批建造,特别是大型现代化综合科学考察船的建造,据统计,总量已经超过欧洲。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科技计划被相继提出,例如深海空间站、透明海洋、智慧海洋、深渊探索等。在这种海洋研究热情空前高涨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海洋研究战略进行系统分析,冷静思考海洋科技发展如何才能满足国家海洋战略的需求,我国海洋科技如何部署才能跟上国际海洋研究的步伐,并且逐步在一些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篇8: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1 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建设情况

1. 1 海洋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科学适用、层次分明、界面清晰的标准化体系是海洋标准化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2009 年,海标委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建立了新的海洋标准体系,包括了海洋基础通用标准、海洋仪器设备制造、海洋能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海洋服务、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海洋经济事务管理和海洋监察执法等11 个领域[1]。随后,我国又发布了《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海洋经济运行与监测评估标准体系》; 完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海洋标准物质体系》的编制工作; 正在研建海洋仪器设备产品与检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海岛保护与利用和大洋调查等6 个标准体系。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任务重大,它是一项系统、长期、持续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补充。

1. 2 海洋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工作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海洋标准一共302 项,其中77 项海洋国家标准和225 项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海洋执法监察等为海洋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撑的公益类标准占总数的70% 以上。除此之外,《海洋国内外标准目录》也基本完成修订。2015 年4 月,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5 年度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待立项的标准,其中海洋行业标准有85项、国标有44 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洋标准制定及修订覆盖的范围明显扩大,数量也有所增加。

1. 3 海洋标准化技术机构的发展

随着海洋标准化体系和规章制度的不断健全,海洋标准化技术机构的队伍也在壮大和发展。继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观测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域使用管理、海洋调查与方法、海洋工程勘测与测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滨海湿地等7 个海洋标委会分技术委员会在相关领域发挥着规范和促进作用,2014 年国家标准委批准筹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分技术委员会以及成立全国海洋能转换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化协会海洋标准化分会。国内海洋标准化技术机构的发展,为我国的海洋标准化工作搭建了更多的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水平和影响力。

1. 4 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

2007 年,我国与德国共同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 ISO/TC8) 秘书处工作;目前我国还承担了舾装与甲板设备分委会( ISO/TC8 / SC4) 、海洋技术分委会( ISO / TC8 / SC13 ) 秘书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海洋技术分委会是2014 年我国在ISO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下新成立的组织,是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唯一全面从事海洋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分委会,它填补了我国在海洋技术标准规范领域的空白,为今后我国制定海洋国际标准提供了组织保障,目前已有6 个正式成员国。此外,我国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TC114 海洋能———波浪能、潮汐能和其他水流能转换设备技术委员会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主要开展海洋能发电装置国际标准的制定与研究。

1. 5 其他配套标准制度建设

为了做好《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配套规章制度建设,2012 年3 月,国家海洋局启动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统一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要求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2013 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了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起草的《海洋站水文气象观测设备与系统集成通用技术要求》( 试行) ,以规范海洋站水文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检验、测试和评估方法,极大地推进了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的标准化工作; 2014 年12 月《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相继公布试行。截至目前,还有9 项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海洋常规观测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要求正在编制当中。

相应的配套制度还有《海洋观测仪器设备业务化应用管理规定》,该规定的编制旨在解决部分入网观测仪器设备型号杂乱、缺少统一标准的问题,推进海洋观测仪器应用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海洋观测业务化运行的支撑体系,确保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满足多轨道海洋业务的使用要求,有助于形成海洋观测网管理和服务的长效机制。

2 海洋标准化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 1) 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和涉海企事业单位对标准化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按照计划下达的要求,完成标准的编制工作。目前海洋标准化“十二五”规划中列出的很多标准都没有立项,有的甚至要延后几年完成,部分海洋标准审查时间过长或者征求意见的单位不能按时回复意见。

( 2) 开展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是提高我国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由于经费和制度等原因导致出国调研困难,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调查研究的工作大部分是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信息闭塞,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国际情况,导致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制定国际标准的数量有限。

( 3) 由于缺少标准配套的监督检查管理制度、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以致不能及时地跟踪标准制定及修订的进度、掌握和反馈标准的实施情况,特别是对标准实施条件的研究也十分欠缺。海洋标准化工作应该结合海洋标准的复审和修订工作,展开标准的适用性评价。

3 海洋标准化战略思考

3. 1 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实质就是技术、专利和标准的竞争,而标准竞争已成为国家间经济、科技、综合实力竞争的主要手段。专利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已成为技术标准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海洋领域也是一样,标准化已成为专利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我国的海洋技术应该高度重视专利的开发申请,通过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利用专利技术的巨大影响力开展海洋技术标准化工作,将海洋标准上升至国家乃至国际标准。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来看,世界范围内专利申请的前十名全部被日、韩、欧、美的跨国企业所占据。我国海洋技术和仪器设备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往往受到发达国家来自知识产权和标准的限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加强自身专利的技术水平,通过申请海外专利,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有更多自己的提案。

3. 2 循环经济标准战略

将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应用到海洋领域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前进的必然选择。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该以生态经济价值观作为基本的准则。建立循环经济海洋标准化体系,要以《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基本法律法规为基础,尽快完善国家和地方的配套法律、管理条例和标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特点。在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制定和使用海洋标准,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健康和安全纳入海洋交通、海洋制造业、海洋资源勘探等行业标准制定之中,可以实现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监督以及和谐的发展[2]。

3. 3 信息化标准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在社会政治关系和经济竞争上已经带来了全新的格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推动海洋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将标准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将标准化和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升海洋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了建设全国海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的任务:建立海洋标准发行数据库,研究建立海洋标准制修订信息系统,建设海洋标准化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研究建立海洋标准实施信息平台,建立海洋标准化人才数据库[3]。通过建设和完善3 个系统、两个平台和1个数据库,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使海洋标准化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针对目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还应该建立全球海洋标准化信息系统,掌握国际上包括海洋水文气象、海洋能、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油气等各个领域的海洋信息以及标准化动态,实现对海洋调查所获资料的数字化,通过信息化的平台让资源得以共享。

4 结束语

当前的标准化课题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和战术性问题,而是战略问题。标准化战略的失误有可能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标准化战略,来争夺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从而维护体现本国利益。我国海洋领域的标准化战略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确定海洋标准化的战略目标和重点领域,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来完善标准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燕歌.我国海洋标准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3(3):99-102.

[2]方景清,张燕歌.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海洋标准化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90-92.

篇9: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思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1.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清晰目标,引入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2007年,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了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此以外,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2.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造成的损失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等。如果不采取措施,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最多可下降37%,而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3.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就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4.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可超过美国(20.1%)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因此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5.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由此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6.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结论

低碳经济实质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一场深刻的技术经济革命,它必将引发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资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赢得低碳经济变革的先机。

上一篇:初中圣诞晚会主持词下一篇:六一幼儿园家长简短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