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游薪酬制度

2024-04-12

论导游薪酬制度(精选6篇)

篇1:论导游薪酬制度

论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运用的方法。“薪酬是企业对员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和答谢”)。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

1、现行薪酬制度及其评价

目前,薪酬已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性报酬。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薪酬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激励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内在激励性因素,如员工的个人成长、挑战性工作、工作环境、培训等。如果外在性因素达不到员工期望,会使员工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甚至招聘不到人员等现象。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1.1 对岗位工资制度的评价

“岗位工资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岗位工资制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凡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作出的贡献未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必须作

出相应的调整。

1.2 对绩效工资制度的评价

绩效工资制度强调员工的工资调整取决于员工个人、部门、及公司的绩效,以成果与贡献度为评价标准。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强调以目标达成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认为绩效的差异反映了个人在能力和工作态度上的差异。绩效工资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入,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刺激员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的目的。然而,由于影响绩效工资的因素很多,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操作性困难。首先,绩效工资可能对雇员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候,绩效工资的使用会影响“暂时性”绩劣员工的情绪,甚至会将其淘汰,而这种淘汰会引发企业管理成本的大幅上扬。其次,绩效工资的效果受外界诸多因素制约。第三,绩效工资的评判标准必须得到劳资双方的共同认可。第四,员工对绩效工资具体方案的真正满意度。有时绩效评价难免会存在主观评价。这些困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工资制

度的有效实施,从而降低了激励效用。

1.3 对混合工资制度的评价

“混合工资制也称机构工资制,是指有几种只能不同的工资结构组成的工资制度。”结构薪酬的设计吸收了能力工资和岗位工资的优点,对不同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分类,并加大了工资中活的部分,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要素,因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按岗位、按技术、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 对年薪制的评价

年薪制很早前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年薪制一般作为高层管理人员使用的薪资方式,是一种“完全责任制”薪资。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年薪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对提升绩效有很大作用。年薪制突破了薪资机构的常规,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年薪制代表身份和地位,能够促进人才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年薪者的积极性。年薪制对国企普遍存在的“59岁现象”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年薪制虽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弊端。体现为:第一,高级管理人员年薪最高多少,最低多少为合理,无客观标准。我国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与美、英发达国家不能攀比。就是在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甚至同一地区,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造成企业效益差距的非经营性因素也很多,因而也不具备太大的参照性。第二,建立企业家职业市场和利益风险机制是推行年薪制的基本条件。在企业家职业市场化条件下,企业高层经理人才的收录、登记、评价、推荐和跟踪考察工作,由权威的社会中介组织负责。年薪制的普遍推行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相配合。具备条件情况下,年薪制可能利大于弊,不具备内外条件强行推行弊大于利。

不同的薪酬制度在不同的企业中实施,激励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诺基亚和联想的薪酬制度有其独特的优点,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诺基亚和联想薪酬激励及其借鉴

2.1 诺基亚和联想薪酬制度特点

“以人为本”是诺基亚薪酬体系的最大特点。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目标管理)、Key Staff Management(重要员工管理)以及比较率(Comparative Rate)是诺基亚薪酬体系赖以成功的关键。“工薪保密原则”是联想薪酬制度成功的源泉。

2.2 启示与借鉴

2.2.1 注重本土化与人性化的薪酬制度

诺基亚“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诺基亚启动的名为IIP(Invest In People人力投资)的项目:每年要和员工完成2次高质量的交谈,一方面要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力,告诉他们特长在哪里,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应接受的培训。IIP项目是企业希望员工获得高绩效而拿到高薪酬,并且不遗余力地帮助员工达到这个目标;第二,诺基亚比较率的计算公式为:诺基亚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行业同层次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引入这个公式是为了让诺基亚客观有效地保持薪酬体系在行内的竞争力,又不会带来过高的运营成本;第三,Ksm(重要员工管理)确保了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制能吸引住企业的重要员工。

诺基亚的薪酬制度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有一种让人感觉受重视、受公平待遇的魅力。而且绝不是纸上谈兵,那种从思考到操作细节的严谨,就让人明白,这是实实在在的自己身边的事。激励效果就由此而生。

“诺基亚北京公司薪酬体系”中的“现金福利”部分,有明确的中国节日的现金福利发放:春节每个员工发放现金福利600元,元旦200元,元宵节100元,中秋节200元,国庆节300元,员工生日发放400元。诺基亚是一个典型的跨国公司,其现金福利的发放,虽然不算一个大数目,却完全是按照中国传统的节日来设计的。其中体现出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让中国员工有被尊重与被照顾的感觉。而“员工生日”现金福利的规定,更是让员工感受到细致入微的个性化体贴。在薪酬体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员工的尊重,使员工们“受尊重、被确定”的组织认同需求得到满足,无疑是诺基亚薪酬制度本土化薪酬的突出体

现。

2.2.2 薪酬体系优化没有终点

目前联想薪酬体系的软肋在于公司与员工沟通不够。普通员工可能只知道工薪是保密的,却不知道这个保密的工薪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如果只告诉员工必须遵守某项规定,他就会感觉不舒服;如果让员工事先参与政策的制定,他会更容易接受。但是,要员工事先参与的可操作性难度较大。解决的办法关键在于考核的标准是否明确,是否有相应的政策制度做保障、是否有相应的文化理念做支撑。此外,人力资源从业者最需要的专业能力是变革管理的能力,当企业发生变革时,自己不能处于被动状态,而是要为企业战略转型先期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作为激励工具之一的薪酬体系应该也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优化调整当中。建立完善而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可以保证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性,能够吸引优秀的、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其次,对员工的薪酬激励可以留驻员工,提高员工工作的士气,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最后,通过薪酬激励,将短、中、长期经济利益相结合,促进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员工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关系,最终达到双赢。那么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呢?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激励报酬的合适程度

一个员工所得到的所有报酬的总价值,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收入。报酬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公司所能够吸引到的员工技术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报酬分为工资奖金分红或股权及其他福利收益。在分析报酬构成时,要重点考虑两点:第一是,哪一种构成方式对哪一类人的吸引力更大,另外一点是,提供哪种利益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是大还是小,这种利益对员工的价值是大还是小。这个就是激励报酬的合适程度问题。激励报酬的高低还要取决于激励报酬和公司风

险之间的权衡。

3.2 实施薪酬激励有效性的措施

3.2.1 提供具有公平性和竞争力的薪酬

公平,是实现报酬制度达到满足与激励目的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通过努力来获得报酬的员工来说,必须让他们相信与付出相应的报酬一定会随之而来。如果企业未能建立可信度,那么员工对于报酬制度的信任感也将受损,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打折扣。

具有有竞争力的薪酬,能使员工一进门便珍惜这份工作。支付最高工资的企业最能吸引人才,尤其是那些出类拔萃的员工。对于行业内的领先公司,尤其必要。较高的报酬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与之俱来的还有较低的离职率。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将使企业人才流失,其结果是造成企业不断招聘新员工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员工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是企

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薪酬的公平性和竞争力是相对的,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定,还要考虑成本的问题。

3.2.2 设计符合员工需要的福利项目

薪酬激励与员工的福利密切相关。员工个人的福利项目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福利,企业必须按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比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另一类是企业自行设计的福利项目,旅游、健康检查、俱乐部会费、提供住房或购房支持计划、提供公车或报销一定的交通费、带薪假期等。员工有时会把这些福利折算成收入,用以比较企业是否具有物质吸引力。因此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员工非常重要,它也是公司人力资源系统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福利项目设计得好,不仅能给员工带来方便,解除后顾之忧,增强对公司的忠诚,而且可以节省在个人所得税上的支出,同时提高

了公司的社会声望。

3.2.3 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

单纯的高薪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有与绩效紧密结合的薪酬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从薪酬结构上看,绩效工资的出现丰富了薪酬的内涵,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无激励的薪酬形式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紧密挂钩的灵活多样的薪酬体系。通过实施绩效薪酬,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绩效。但是,并不是实施了都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其关键在于绩效薪酬的方案设计,如果方案不好,负面影响可能很大。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绩效薪酬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注意绩效工资要有具体的兑现日期并且要及时兑现,不能拖时间;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要有绩效工资,不能有些人(例如业务人员)有,有些人员没有;公司制定绩效工资体系时要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和培训的过程,也是让公司和员工发现问题和树立成功实施信心的过程。

3.2.4 把握薪酬支付的透明度

薪酬信息公开还是保密对许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老难题,这源于企业员工对薪酬公平性的高度敏感性。企业采取绝对的薪酬保密制度,或者采取绝对的薪酬公开制度,对企业来说都各有其优点和确定,关键是在于如果把握“度”的问题。尺度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激励效果。采取保密薪酬的企业可能会禁止员工彼此了解薪酬的水平,但是并不等于禁止薪酬信息的沟通。但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也可以通过某些方面得到一些不完全的信息,并对薪酬的公平性作出判断,而这种判断有可能是歪曲了事实的。同样,公开的薪酬也未必能够使员工对薪酬的公平性作出正确判断。据此,企业应该尽可能传递一些薪酬所蕴含的信息,表达企业所推崇和鼓励的思想。联想在这方面很成功,联想的薪酬制度有先进的评估考核工具、向下看两级的管理制度、诚信公平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并且注重与员工的沟通,保持信息流畅。

3.2.5 注意与员工沟通薪酬,薪酬就是沟通

沟通很重要,要让员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员工不知道为何拿钱,对员工也起不到激励作用。做好沟通必须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是与员工沟通公司的战略方向,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目标,这对于高阶领导特别重要;第二、将公司总体目标向下分解,帮助各部门和员工明确具体业绩目标;第三、通过业绩考核与资质评估为员工提供业绩结果与行为方面的反馈;最后以薪酬手段,包括年终奖金,强化员工的业绩行为,继而达成公司总体目标。此外还要注意绩效评估和信息反馈。保持员工的心态

3.2.6 支付薪酬上要满足层次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巧付薪酬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这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员工只有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能考虑更高的层次需求。企业在设计薪酬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地了解员工的需求,适时满足员工合理的要求。因此,在支付薪酬上,对收入较低的一般员工多应用经济性的薪酬;而对于高层次人才,应将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果工资较高但是缺少培训和发展机会,仍然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性。当员工的需要被满足时,员工就能够被激励,工作就有了积极性,企业也相对受益。反之依亦然。此外,将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薪酬有机结合,适当缩短常规奖励的时间间隔,保持激励的及时性,有助于增强激励效果。薪酬管理并不是对金钱的直接关注,而是关注如何正确使用薪酬这一金钱的激励作用。即使薪酬总额相同,但其支付的方式不同,会取得不同的激励效果。

总之,薪酬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以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论导游薪酬制度

[摘要]本文在对薪酬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薪酬制度改革的未来趋向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有所帮助。[关键词] ]薪酬制度;改革;企业

薪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薪酬包括经济性的报酬和非经济性的报酬。经济性的报酬是指可以用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报酬,如员工的工资、津贴等。而非经济性报酬是指不可以用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或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报酬,如员工的成就感、满足感等。狭义的薪酬是指经济性报酬,本文所讲的薪酬是指狭义的薪酬。

简单地说,薪酬是给劳动者劳动的报酬。或者说,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各种形式的支付和回报,同时也是企业营运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薪酬制度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我国薪酬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薪酬在我国最早是以工资形式体现的,从建国时期的“供给制”到1956年国务院进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改革,使全国职工工资制度进一步趋于统一,初步建立起基本上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制度。随后在1959、1961和1963年国家先后三次统一安排了部分职工升级,但基本上是按1956年工资改革后的制度来实行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工资制度改革,从1977年-1983年,每年都在一定范围内给职工增加工资。1983年-1985年,随着利改税的实施,企业开始了内部工资制度的改革,实行“浮动工资制”。1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于是我国出现了效益工资制,简称“工效挂钩”。在随后的十多年间,围绕着赋予企业分配自主权,政府在宏观上控制,市场在竞争中调节,企业在微观上建立起内部分配机制为目标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从等级工资制、岗位工资制发展到浮动工资制、效益工资制、结构工资制。20世纪90年代,企业薪酬改革的步伐开始趋缓,企业只要有效益就可以涨工资,要么齐步走,要么原地踏步,基本上不考虑个人贡献的大小和绩效水平,更谈不上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正是在这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外资企业,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 带入中国企业,尤其是诱人的薪酬制度向中国的企业提出了挑战。大量熟悉企业、有经验、有能力、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高级技工大量流失,企业开始反思近十年不变的薪酬制度,为了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树立优势,重建薪酬体系已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薪酬制度改革的未来趋向

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发展变化对企业的要求,为了适应环境及发展的变化,改变企业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不足,约束作用乏力,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尝试进行薪酬改革。笔者也对薪酬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的薪酬制度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重视按绩效、技能和知识付酬

随着时代的发展,薪酬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从生存薪酬到原始效率工资,再到现代的效率工资。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付给工人保证生存需要的工资外,还应按人力资本付酬,即按工人身上所蕴藏的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付酬。

2、强调薪酬制度的开放性

为使工资发挥激励员工努力最大化的功能,减少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应该强调薪酬制度的开放性,应该让员工了解企业是如何评估绩效的,了解不同绩效水平与报酬水平的相互关联,就是说要向员工输入绩效信息和收入信息。一个保密的薪酬制度割断了收入信息与绩效信息的直接联系,容易导致员工产生错误的感觉,会妨碍激励水平的提高。相反,一个开放的工资制度会产生多方面的良好的激励效果。

(1)开放的薪酬制度,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薪酬制度也不例外。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公开、透明,才能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才能达到公平、公正、合理,从而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2)开放的薪酬制度有利于职工参与管理。将职工视为工作伙伴关系,首先应在薪酬方案指定过程中鼓励员工参与。通过员工参与决策,能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尊重感,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承诺感更强,对组织更忠诚,生产力水平更高。只有开放的薪酬制度才能做到职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还可以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3)开放的薪酬制度有利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有效、科学的薪酬制度,不但要反映每个员工的绩效和岗位的价值,而且应该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趋向。如果薪酬制度不透明,往往造成员工对管理层不满或对企业

失去信心,不再争取晋升或放弃努力方向等。而透明的薪酬制度,不但涉及薪酬多少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内部不同系列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每个员工都是公开和透明的,保证大家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选择权利。员工可以在不同系列的薪酬晋升通道上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职业发展生涯,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这些均有利于企业发展。

3、讲求薪酬支付的艺术性

企业实践已经证明,同样的资金以不同的方式支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说,薪酬支付方式应多样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往往能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不同的职务应采取不同的薪酬支付方式。如果企业实行“一刀切”的政策,会造成一部分人积极性下降。在未来的薪酬支付中,企业可以根据员工不同的年龄差异、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情绪变化、不同需求变化、不同时期的不同工作任务,来选择不同的薪酬支付方式。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薪酬支付环境。由于人们在获取薪酬时,不仅希望从中得到物质上的实惠,更希望精神上得到奖励。所以,在合适的场合、环境和氛围中将薪酬支付给员工,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内心荣誉感、成绩感和自豪感,从而使激励效果倍增。

4、关注员工的心理收入

所谓心理收入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的尊重、友谊、关怀、个人价值及获得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收获。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不仅有生理和安全需要,而且还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物质激励并不是永无限度的。现代社会的竞争,使得疲倦的现代人不仅追求高薪酬等货币性收入,而且更注重工作和家庭的和谐,渴求生命中有更本质、更人性化、更富有感情、更富有价值的东西。在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管理时代,那种员工与企业之间仅仅是冷冰冰的劳动力与金钱对应的关系时代已经结束,而温馨的、大家庭式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员工的欢迎。在设计薪酬工资时,从人们心理需求出发,融入浓浓的情谊,用心灵、用真诚、用感情、用文化来回报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让员工感到工资是对良好行为的奖励,是家庭运营中的一种荣誉,员工就会得到心理满足,获得心理收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和自觉工作的积极性。

5、注重团队激励

21世纪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倾向于扁平化,项目小组或者说团队在组织管理中将起重要作用。在团队工作方式下,决定团队和组织绩效的关键要素是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积极性。整体高素质既来自于每个成员的高素质,更来自于成员之间的“融合”,实质是团队文化的整合。这种整合离不开薪酬制度的设计。良好的薪酬制度,应是有助于激励团队意识,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整体素质。因此,在国际上,有些企业将薪酬总额的一部分放给团队支付,或对团队进行整体奖励,这有助于团队激励。

6、更加发挥计算机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薪酬管理的科学化、复杂化,使薪酬管理的难度增加。人们所需要的薪酬管理信息的类型、信息来源、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及信息的加工处理等,仅靠手工劳动已不能满足需求,急需实现计算机薪酬管理。这里所说的计算机薪酬管理,并不是计算机与薪酬管理的简单相加,而应理解为,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完成薪酬发放、薪酬计划、薪酬统计分析、薪酬调控等各项工作,从而实现薪酬管理的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薪酬管理中的数据处理工作量不断增长,计算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范围随之扩大,应用水平也随之提高。目前,主要用于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和决策优化。将计算机应用于薪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复杂而艰巨。我国的计算机薪酬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处于数据处理阶段。但我们相信,在计算机工作者和薪酬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薪酬管理现代化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三)结束语

篇3:浅谈导游薪酬制度

针对当前旅游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提议从改革导游的薪酬制度为切入点, 来促进形成和保持合理的旅游市场秩序。从2001年11月《焦点访谈》节目对海南省某些导游收取高额回扣的事件进行详细报道开始, 导游人员私收回扣问题俨然成为了业内外关注的焦点;2004年广东中旅将西方的小费制度引入到导游的薪酬制度,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2007年《桂林日报》揭露导游收取回扣, 将桂林市各景点的收费底价披露, 引发了桂林导游数千人大罢工。这些事件说明导游薪酬制度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 也是一个亟待改善的问题。本文从目前常见的导游收入结构入手进行探讨。

一、目前的导游收入构成

(1) 导游人员按职业隶属关系分类

根据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规定, 导游人员取得导游资格证后“必须在一家旅行社或者导游管理服务机构注册, 持劳动合同或者导游服务机构的证明材料, 方可向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导游证”。由此可见, 导游人员在职业关系上必须隶属于一家旅行社或者导游服务公司。从这个隶属关系本文将导游分为四类:

第Ⅰ类, 导游隶属旅行社, 是正式员工, 既从事旅行社经营活动又带团;

第Ⅱ类, 导游隶属旅行社, 是正式员工, 只负责带团;

第Ⅲ类, 导游仅在旅行社登记挂靠, 不是正式员工;

第Ⅳ类, 导游隶属于导游服务公司, 由导游服务公司联系工作和进行日常管理。

(2) 目前的导游收入结构

第Ⅰ类导游收入=工资+出团补助+回扣+少量小费+其他

第Ⅱ类导游收入在结构上跟第Ⅰ类基本一致, 只是他们的工资比第Ⅰ类低, 甚至根本没有。

第Ⅲ类导游收入=出团补助+回扣+少量小费+其他

第Ⅳ类导游收入=导游服务费+回扣+少量小费+其他-中介费。

(3) 对目前导游收入结构的分析

从导游收入构成来看, 第Ⅰ类和第Ⅱ类虽有基本工资, 以玉林市的导游基本工资为例, 第Ⅰ类在600元左右, 第Ⅱ类在400元左右, 这些收入远远低于其期望值;笔者也接触了不少第Ⅲ类导游, 有导游哭诉云南七天游全陪旅行社支付给的出团补助是90元, 且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聘用大量的第Ⅲ类导游, 暂且不讨论第Ⅲ类导游的服务水准怎么样, 光是出团费之低就能想象其加点、拿回扣的欲望有多强。

从这些构成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薪酬制度中基本工资和出团补助不足以支撑起导游的收入, 其主要来源是回扣, 而回扣没有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的支持。这就凸显出一个矛盾:一方面是按照目前的导游收入构成, 不靠回扣所得的收入完全低于其所付出劳动应得的报酬;另一方面是回扣一直都在打压范围内, 属违规行为。以目前的收入构成导游的收入是得不到保障的, 这也是之所以时常出现导游疯狂加点、不购物就甩团事件的症结, 当然这也有有关政府和协会的监管不力的因素, 但导游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是一个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现在已有许多人意识到影响导游服务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回扣为主的导游收入体制上”

二、现行不合理的导游薪酬结构形成的原因

(1) 旅行社之间竞争不合理

因旅行社市场准入的门槛较低,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旅行社数量每年以大约10%的速度迅速增长, 加上旅游市场运行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原因致使旅行社竞争加剧, 利润下降。旅行社为争夺有限的客源展开了以降价为主要手段的恶性竞争。导游本应作为旅行社的代表给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靠出色完成带团任务而获得丰厚报酬, 然而在旅行社的经营实践中旅行社为保证企业利润, 取消了导游的基本工资甚至带团津贴, 同时纵容、怂恿导游增加游客购物次数或金额作为获取利润的渠道之一。导游也只有费尽心机增加旅游者的购物支出, 以赚取“回扣”作为自己的劳动报酬和旅行社的利润。

(2) 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监管不力

导游人员因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 使旅行社对其服务质量的监管难度较大, 加上导游的服务质量和其劳动报酬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这就为导游人员利用带团的便利收受回扣提供了条件。

(3) 旅游商品市场缺乏规范管理

旅游购物是大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大部分旅游者对当地特产等旅游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不了解。作为供应商或销售商应该为游客提供特色鲜明, 价格公道的旅游商品, 导游人员也应向游客推介有较高商业信誉的旅游商店。然而在现实中旅游商品的供应商或销售商通过给导游人员高额的“回扣”吸引客源, 来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这其中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旅游商店出售假冒伪劣产品, 以次充好, 哄抬物价, 转嫁其给导游或司机的回扣造成的损失。旅游商店在游客购物的过程中获得了经济利益, 就会采取多种不当的激励措施吸引导游人员, 增加游客购物的人数和次数。

(4) 游客的旅游心理相对不成熟

随着闲暇时间和经济收入的增加, 人们出游的次数越来越多, 但旅游者心理不够成熟,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旅行社的线路设计及其成本缺乏基本的了解, 游客在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线路的时只注重价格, 往往被旅行社打出的低报价所迷惑, 就难免会出现游客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第二, 对导游的工作性质缺乏了解。导游直接对客服务, 承担复杂、繁重的脑体劳动, 大部分游客都会将导游工作认为是“侍奉客人”又赚钱的工作, 在旅游过程中遇到不满意, 很容易将其失望情绪转换为对导游的抵触情绪。导游辛苦的付出一旦得不到游客的认同和尊重, 就会加重其无视游客利益谋取私利的行为。

三、笔者建议的导游薪酬制度

(1) 建立优秀导游人员固定薪酬制度

曾经见到很多的文章建议旅行社给导游固定的薪金, 以减少导游对回扣和小费的追求。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实施, 尤其是在导游基数较大的城市或地区, 固定薪酬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笔者并不建议旅行社要给公司内所有导游固定薪酬, 但旅行社应当给付经常为其带团且业绩优秀的导游固定薪金和相当于社内专职导游的福利待遇, 这也是旅行社留住优秀导游的方法。

(2) 改革现行导购佣金机制, 实行“公对公”的佣金制度

为了防止导游私拿回扣, 我国各个地区相继推出了“公对公”的佣金制度。通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物价部门等部门之间的合作来监督商品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供应商各类组织与旅行社签订“公对公”佣金收受协议, 确定佣金收受方式、收受比例等问题。实行“公对公”的佣金制度让之前的导游回扣转变成为企业与企业间合作的佣金, 合法化、公开化。

在南开大学旅游系本科生科研创新小组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 “佣金是旅行社全体员工的努力, 应计入旅行社的营业收入, 非导游个人创造不应付给导游。”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应拿出佣金的一定比例作为导游的酬劳, 且应是导游收入中较重要的一部分, 这样导游在引导游客购物时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不游客买与不买、买多与买少导游的收入都一个样, 导游便不会去积极引导, 游客购物的激情和数量肯定会有较大影响, 这跟导游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公对公”的佣金制度很好地解决了导游私拿回扣擅自加点的问题, 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监督的力度要大, 尤其是对供应商或销售商的监督;二是若发现导游有虚报购物数量, 私拿回扣的情况要从严处罚, 处罚款项的数量一定要超过私拿回扣所得的收入, 并跟其绩效考核联系起来。

(3) 实施小费制度

小费制度在西方国家很流行, 现在也有不少人士呼吁在我国推广小费制度, 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小费是游客成熟的体现, 游客对导游的服务表示满意自愿支付一定数额的小费, 而导游若想要获得小费就必须要将服务做到最好。既有助于导游与游客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又增加了导游人员的正式收入。小费制度应大力提倡, 逐步也会成为导游收入的重要一部分。

过去我国视服务业小费为"不正当收入", 对小费作出了严格限制, 这样的规定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早在1987年国家旅游局就下文声明要重新考虑小费的正当性问题。各地完全可以根据本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客源状况和接团要求, 制定具体的小费给付标准, 定出每位游客应付的小费下限, 再由客人视导游的服务质量浮动。这样, 将导游的小费收入与其工作量和服务质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促使导游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以获得较高的物质回报。从“购物团”走向“纯玩团”, 从“团费+回扣”模式变成“团费+小费”模式。

(4) 辩证对待高薪养廉, 完善导游激励机制

高薪养廉的做法在东南亚一些国家, 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实行。所谓高薪养廉, 由旅行社支付高额工资, 坚决杜绝导游私拿回扣等损害旅行社的行为, 一旦发现导游有违规收入便会处以重罚, 增强导游人员的归属感, 从而也保证了质量。在我国, 高薪养廉需要辩证对待, 视各地的经济情况而定, 或许在个别地方或者个别地区可以实施,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可行性有待考虑。

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要逐步将导游薪酬与导游等级、服务质量、公司经营业绩挂钩, 激发导游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导游等级跟所获得报酬挂钩, 激发低层次导游向较高层次发展;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通过建立既能使尽职的导游获得应得的回报, 又能使导游必须为其质量问题支付成本的激励机制, 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导游员的工作积极性, 严格自律, 引导导游坚守职业道德, 树立职业荣誉感。

摘要:导游的薪酬制度一直是学术中争议的问题, 近年导游宰客、甩团的事件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严重影响导游的形象。本文通过对现有导游薪酬制度的分析, 建议一套较合理的薪酬制度, 明确指出要正确对待回扣与小费问题。

关键词:导游,薪酬,回扣,小费

参考文献

[1]黄花, 王杰, 导游薪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旅游调研, 2002

[2]南开大学旅游系本科生科研创新小组对建立合理的导游人员职业机制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3, 6

[3]李平.新时期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4, (9)

[4]郭鲁芳, 金慧君.旅行社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均衡发展机制探究——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J].旅游科学, 2006, 12.

篇4:论导游薪酬制度

【关键词】 职工薪酬 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这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对外经济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简称《职工薪酬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从广义的角度规范了职工薪酬核算的范围,规定了职工薪酬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在新准则发布前,有关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进行规范。本文将具体探讨新准则与原会计制度的一些核算差异。

1. 职工薪酬核算的范围及构成

1.1 纳入职工薪酬核算的职工范围

《职工薪酬准则》所指的职工范围比较宽泛,主要包括三类人员:一是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人员、兼职人员和临时工。二是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三是在企业的计划和控制下,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为其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

1.2 职工薪酬涵盖的内容

1.2.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构成工资总额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劳动报酬。

1.2.2职工福利费。主要是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工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内设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托儿所等集体福利机构人员的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

1.2.3社会保险费。是指企业按照国务院、各地方政府或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企业以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属于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应当按职工薪酬的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1.2.4住房公转金。是企业按照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交存的住房公积金。

1.2.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了改善职工文化生活、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用于开展工会活动及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支出。

1.2.6非货币性福利。是指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外购商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无偿使用自己拥有的资产或租赁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

1.2.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是指由于分离办社会职能、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重组、改组计划、职工不能胜任等原因,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的补偿建议计划中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所指的辞退福利。

1.2.8其他。是指除上述薪酬以外的其他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薪酬,如企业提供给职工以权益形式结算的认股权、以现金形式结算但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的现金股票增值权。

2. 新旧制度下职工薪酬核算的主要差异

新会计准则关于职工薪酬核算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完善了企业人工成本的范围;二是明确了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二是福利费按实际情况计提;四是辞退福利按权责发生制处理;五是完善应付职工薪酬的信息披露。

2.1 完善了企业人工成本的范围

《企业会计制度》缺少完整统一的职工薪酬概念,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核算不完整、不准确,较分散。新准则从薪酬本质出发,规定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均构成职工薪酬,从多方位、多角度规范了职工薪酬的内容。如将货币性福利列入职工薪酬。原制度对企业向职工提供的许多非货币性福利没有纳入职工薪酬核算,新准则将这些非货币性福利都纳入职工薪酬,并规定了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2.2 明确了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

新准则规定,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企业应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负债。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并按照以上规定处理。

2.3 福利费按实际情况计提

新准则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从中可以看出,这里没有包括应付福利费的计提所以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福利费确认为负债,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成本费用。应付福利费属于没有明确计提标准的货币性薪酬。我们认为,对于国家及各级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应付职工薪酬,计算确定应付福利费金额和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薪酬金额。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2.4 辞退福利按权责发生制处理

新准则规定,为保障职工权益,企业与其职工提前解除勞动关系时应当给予的经济补偿属于企业法定义务。这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趋于一致。辞退福利和职工退休时给予的养老金都是对职工的补偿,但二者补偿的缘由、确认的对象和时点都不同。辞退福利是在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前,企业根据法律与职工签订协议,或者基于商业惯例,承诺当其提前终止对职工的雇佣关系时支付的补偿,引发补偿的事项是辞退,因此,企业应当在辞退时进行确认和计量。由于被辞退的职工不再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对于所有辞退福利,均应当于辞退计划满足职工薪酬准则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当期计入费用。

2.5 完善了职工薪酬的信息披露

新准则统一了关于职工薪酬的披露原则,首次明确规范了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新准则统一了关于职工薪酬的披露原则,首次明确规范了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职工薪酬有关的信息,主要包括:(1)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2)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3)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等。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2] 戴德明,毛新述.新企业会计准则阐释、应用与难点透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3.

篇5:论薪酬制度改革对激活人力资源

关键词薪酬人力资源岗位技能结构工资投资收益技术成果

自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来,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创造了不少好经验,体现了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精神。但是,由于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主观认识也不尽相同,因而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随着中国加入,发达市场经济所采用的报酬趋势和战略将迅速在这里找到它的位置,从而又将引发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如果不改革现有薪酬制度,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导致更多人才流失;如果大幅度加薪无疑使企业源来就沉重的负担雪上加霜。因此,如何在工资总额有限的情况下,盘活用好有限的工资总额,构建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薪酬效能的最大化,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真正实现待遇留人已迫在眉睫。

一、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概念、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⒈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根源性转换、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部署,到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此相适应,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远期目标是到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分配格局。

⒉现代薪酬制度的概念

所谓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指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国家法律规范和职工民主参与下,企业向经营者、劳动者和投入生产要素的个人自主分配报酬的一整套科学的规程、标准和办法。

⒊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与企业现行分配制度的差别

一是分配主体不同。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分配主体是企业,具体说是公司制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企业拥有完整意义的分配自主权,包括自主决定分配总量、分配水平、分配制度、分配标准和分配关系等各项自主权而在企业现行分配制度中,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不到位,政府还要管企业的工资总额,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分配主体。二是分配基础不同。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以市场为基础,与劳动力市场价格衔接,以工作评价制度为确定薪酬制度及其分配标准的依(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据,以体现内部公平而企业现行分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价格脱节,绝大多数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基本没有通过工作评价来确定薪酬差别,是“拍脑袋”定工资,缺乏依据。三是分配方式、方法不同。本文来自网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分配方式多样化,分配手段科学化,形成多种组合,可以灵活调整并运用而企业现行分配制度,多数还带有原等级工资制的痕迹,较少实行或基本没有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办法,分配方式比较单一,科学性也较差。四是分配内容不同。前者的分配内容包括劳动报酬和生产要素报酬,内容丰富、范围广而后者的分配内容则只涉及劳动报酬,主要是企业工资总额。五是分配机制不同。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全面引入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形成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每个员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以及投入生产要素个人的积极性而企业现行分配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仍是计划机制、行政机制发挥作用,因而激励作用不足,约束作用乏力,容易造成平均主义大锅饭和分配行为不规范。

二、现行分配制度缺陷与不足

现行分配制度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必然带有计划体制下的色彩,它已不能适应激励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其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⒈岗位工资在基本工资中所占比例过小,岗位价值不突出,致使高素质关键岗位人才留不住引不进,低素质普通岗位人员呈沉淀流不出,工资难以发挥导向的激励作用。

⒉技能工资与员工实际技能脱节,缺乏有机联系。现行技能工资考虑资历、工龄较多,考虑技术因素较少,结果不仅没有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反而增加了工资的刚性。

⒊工资结构死、活比例失调,激励职能弱化。

⒋岗位技能工资中的另一个缺陷是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未能有效地结合起来,职工的生产技术、人力资源、技术成果、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没有参与企业经济效益分配,仍是“贡献大小一个样,效益好坏一个样”的计划经济分配模式。

三、改革现行分配制度,重构多元化的薪酬制度

针对现行岗位技能工资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优化工资结构,将职工的实际工资与企业现行的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剥离,实行灵活多样的工资激励政策。

⒈按岗定酬,突出岗位价值

新的工资分配应从重工龄的技能工资转向重岗位条件、重技术程度、劳动数量、劳动质量的岗位转移,依据技术高低、苦脏累险的程度、劳动强度、责任大小等因素,合理地测算出管理、技术、生产操作、服务四大系列的不同岗位的工资分配系数,真正形成“以事定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结构工资分配机制。通过岗位职位评价,合理拉开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的工资差距,突出岗位价值。

由于每一个工作岗位职位的工作性质、内容、对组织贡献的大小和方式不同,管理的幅度、所需的资格及沟通能力的要求、职责范围、解决的工作问题的难度、对组织短期、长期影响和贡献等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评价职位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并将各项因素的重要性与企业的性质、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联系起来,共同考虑,通过一定的方法用可衡量的变量量化得其数量值,根据企业的实际侧重面给每个影响因素的数量值以一个权数从而计算出职位的价值即:

职位价值系数=

影响和评价一个职位的因素有很多种一般来说根据一个职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或任职资格、职位的工作特点、职位的组织贡献等几个方面找到个左右的影响因素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职位对组织贡献价值和可能付出的努力价值,这项因素通常是职位资格、人际沟通、管理监督、工作环境、解决问题、责权范围。每个影响因素的数量值可以用若干个衡量指标进行衡量,为了计算的方便一般选取-个最直接相关和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影响因素,将每个衡量变量分级,然后用计算矢量的方法计算影响因素的数量值。

由于岗位职位评价是通过综合评价各方面因素得出的工资级别而不简单地与职务挂钩,它不但可以科学地比较出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并得出职位等级序列使不同职位岗位之间具有可比性,还有助于解决“当官”,与“当专家’的等级差异问题,有效地激励各岗位的人员努力创新。

⒉按绩定酬,实行业绩工资制

薪酬设计要点在于“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一般来说在薪酬设计要点中,对内公平性要比对外竞争力更重要。因此,就对内公平性而言,除了要通过职位评价来确定员工合理的岗别外,还要按绩效付酬。绩效工资是对员工完成业务指标而进行的奖励即根据各类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实施奖励工资分配。绩效工资可以是短期的,如销售奖金、项目奖、奖、课题工资、效益工资等。也可以是长期的如期权等。把他们的利益分配与其最终工作成果、工作绩效联系起来,并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加大业绩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份额,对关键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业绩工资分配形式,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按绩定酬,关键在于建立并运行奖惩分明的薪酬体系,首先是要设计一个能有效区分绩优与绩劣员工的绩效评估体系,其次是要有明确的绩效导向即以绩效评估体系中的哪一个元素为重要衡量指标,如经营了几十年的传统行业与刚开办的高科技企业,其所采用的考核元素侧重点显然是不一样的。

⒊按市场工资价位推行协议工资制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根源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制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薪酬制度。因此为了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企业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的实际效用,引入市场工资机制,根据有关政策和当地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对一些特殊人才以签订工资协议包括工资分配、支付办法、工资调整幅度等的形式实行协议工资制。

⒋允许技术人员兼职,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针对部分技术人员工作量不饱满的现状,鼓励他们在不影响本单位知识产权、企业经济和技术商业秘密、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在企、事业单位之间兼职,从事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教培训、科研开发等活动,并获取相应报酬,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和作用,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同时鼓励外地高层次人才以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兼职服务,采取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保证其来去自由,为共享优秀人才资源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让人力资源投资获得对等的投资收益

现代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源概念是相对于物质资源或非人力资源而言的。它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各种知识或能力,它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再生产过程所必需的,与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资料的投资是相同的。人力资源理论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世纪年代依据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源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按照这种理论就不应当把人力资源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当视同为一种投资因此拥有知识的人才在企、事业工作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源投资的过程。由此可见人才工资性所得并不是收益的分配,而仅是消耗掉的人力劳动的价值补偿。因此在人才薪酬构成上必须打破单一的工资形式,引入人力资源参与分配承认人力资源产权的存在并允许以其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人力资源只有得到真实合理的回报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只有保护好投资主体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利益,才能留住人才。

⒈树立人力资源参与利益分配观念

一是人力资源附着在人身上,是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智力投资。不仅要花费教育费用等直接成本,而且还要承受“心理成源”和机会成本,人力资源天然归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并与劳动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企业通过购买如在劳动力市场招聘人才可获得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但并不意味着获得了人力资源的所有权。正如物质资源投资者是为了收益一样,人力资源的投资者为增加人的资源而花费较大成本费用,其动机也是为了影响个人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当然同时也为社会增加了更多的财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是人力资源投资使人们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差别,必须在人们收入之间形成差距。智力资源投资导致了区别于普通劳动力的人力资源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的人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其能力和效率必然高于一般劳动力的产出从而其收入构成比普通岗位劳动力多出了资源收益,自然也就形成了收入的差距。因此,人力资源拥有者应该同物质货币资源的所有者一样参与利润分配。同时由于普通岗位劳动力缺乏必要的人力投入,因此只能按照企业的工资分配办法付酬。

从目前实行的岗位技能工资来看人才收入构成大部分企业对人才的收入仅是以劳动报酬的形式支付一定的工资,这仅仅是企业对员工支付工资薪金,只是对人力资源已有的贡献的偿付,其人力资源投入没有得到回报,形成激励严重不足,使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和缺乏创新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及早更新人力资源参与利益分配的新观念。

⒉创新产权制度,让人才享有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权

传统的货币投资者对净资产拥有完全的分配权和处置权人力资源的介入打破了这种固有的产权结构形式和利益分配格局。经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由于人力资源的参与分配正在发生变化,探索人力资源的产权特征,应从“产权”的经济内涵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比较研究。从财务角度讲产权即“所有者权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产权可具体分为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其中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应表现为对人力资源价值自身的补偿。它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获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权力——工资收入。它属于人力资源价值补偿的范畴人力资源的收益权表现为劳动者不仅要求得到人力资源自身价值的补偿即工资收入而且应该得到剩余价值部分的分配权——利润分配。人力资源的收益权,源于人力资源的产权,它属于收益性分配范畴,它是知识经济时代遵循人源管理规律的具体表现。理所当然,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经营者以其人力资源应该享有利润分配权并对剩余财产享有索取权。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具体形式可分为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

一是短期收益——分享利润。人才参与利润分配首先涉及到人才资源的定价和计量,企业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人才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来评估定价,在此基础上按照人力资源占股源的份额来实施利润的分红、提成,具体地说,对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的利润分配可以以“期薪”的形式可以按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贡献率、资产的保值增值率、实现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来确定对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可以以干股、贡献股的形式,从企业当年的收益中切出一块,让人力资源所有者享有剩余索取权。

二是长期收益——股权期权、期股。股权作为企业一种新的产权形式由于它根据企业长远的目标和价值实现程度来实施着眼于未来付现它在鼓励人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使人才与企业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并产生利益的趋同性。因此,被企业广泛推广。

五、让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参与分配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必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这就必须有相应的体制创新加以配合、提供保障。把技术作价入股,让科技成果参与分配,使技术、知识的价值得到承认,从而有效地调动科技人员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各类科技人员所创造的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技术成果应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要把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制定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参与分配。

⒈鼓励技术成果作价入股

结合企业实际依据《专利法》和《公司法》制定可操作的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办法让科技人员以其技术成果入股,成为公司股东。以技术入股的股东与其他股东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按所持股享有资产收益的权利。

⒉科技人员技术入股转化后的收益提成

对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技术成果完成者可以按照创收或利润的一定比例获得提成收益。

六、总结

⒈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必须明确改革工作思路和方式。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一个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改革工作思路和方式。对于政府尤其是劳动保障部门来说,要看到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不同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导(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向的就业机制,它不是一种强制推行或半强制推行的政府行为,而应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改革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其工作思路主要应把握好两条一是坚持因企制宜,着力制度创新。二是坚持配套改革,把分配制度改革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⒉抓好重点,推进改革。一是要抓紧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主要是进一步明确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措施。二是要加快健全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指导监控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三是大力加强财会、税收制度建设。主要是按照《会计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会稽查和审计工作,严肃财会纪律,为搞好分配奠定必要基础。四是要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五是要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六是要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激励力度,促进科技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篇6:论导游薪酬制度

试论薪酬激励制度在现代国企管理中应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拥有和控制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在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国有企业的整体薪酬水平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薪酬这把双刃剑在薪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中进行确定、分配、调整、激发、鼓励和约束职工,使他们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工作, 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薪酬激励在现代国企激励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并结合国企薪酬制度的现状,对我国薪酬激励制度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

二、薪酬激励在现代企业激励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薪酬激励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激励更是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又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它相对于内在激励,管理者更容易控制,而且也较容易衡量其使用效果,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好企业薪酬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就可以达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目的。职工所得到的薪酬既是对其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他们以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激励其在未来也能努力工作。在职工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职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职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职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所以,薪酬激励不单单是金钱激励,实质上已成为企业激励机制中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等,因此,薪酬激励能够从多角度激发职工强烈的工作欲望,成为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职工期望通过积极表现、努力工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争取薪酬的晋升,在这个过程中,职工会体验到由于晋升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被尊重的喜悦,从而激发起职工的工作创造性。客观、公正、合理地报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每一个职工,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能保证职工从薪酬中获得经济上、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三、目前我国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现状分析

(1)薪酬水平偏低。特别是关键的技术骨干力量的薪酬水平较市场明显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技术骨干和部分关键管理人员流失。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后果是极为明显的,其结果是造成企业不断招聘新职工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职工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薪酬结构简单。目前我国企业大都执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岗位技能工资制中工资是与岗位直接相关联的。当职工在企业内晋升无望时,不管他在本职岗位上表现得如何出色,只能得到与本职岗位相对应的工资;技能工资是根据工龄长短进行套改,致使有的人即使达到高技能的水平,也拿不到高技能档次的工资。技能工资变成了时间工资,只会对年轻职工不利。在岗位技能工资制度下,职工是没有机会增资的,这样就会阻碍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发挥。

(3)薪酬激励效果不显著。目前,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双重挑战下,国企职工的离职率也越来越高,跳槽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职工离职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对其长期激励效果不够。企业对职工的工作成果不进行测量和评价分析,最终使得职工的劳动成果缺乏保障,职工对工作失去了往日的热情,缺乏持续工作的动力,影响对职工激励的效果。

四、目前我国薪酬激励制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核制度落后。目前我国对业绩考核大多数仍然采用着传统的目标考核法。比较系统化的考核方法有财政部等部委联合颁布了适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和2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但这些评价系统和其他多数考评体系共同的缺点是并没有考虑到因为采用目前投资项目而放弃其他项目可获得收益,即机会成本的概念。此外由于产业不同,地域不同造成的考评指标之间的横向可比性差,仅根据绝对量考核指标无法实际考评出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而在纵向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大量的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考核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并非都是由于经营者本身造成的,据此对经营者进行考评有失公允,容易造成奖罚不明的局面。这与我们建立激励制度的目的和初衷是不一致的。

(2)企业管理制度不合理。我国资本市场上国有企业占大多数,而国有企业的资本主体缺位,政企分开不彻底等现象,使企业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理,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关于国有企业的管辖权我国一般归属于国资委或国家委派的其他部门,但由于国有资产过于庞大而一个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往往管辖为数众多的企业,且受自身专业、人员配备等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民营企业方面也容易出现大股东和经营者合谋,出现自定标准,自我考核,自我激励的现象。此外还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监事会等监督机构难于起到应有的作用等问题。

(3)管理人员薪酬比例不合理。在我国企业界,管理人员的基本薪酬在全部薪酬中占绝大部分,缺乏中长期激励,采用了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方法的不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长短期薪酬激励比例失调情况严重,在这种情况之下,管理人员在面临公司短期和长期利益抉择时,往往会侧重于短期能为自身带来更多利益的决策。

五、健全我国薪酬激励制度的对策分析

(1)改进考核方法。针对现有目标考核方式不足的基础上,可考虑引入EVA考评方式。EVA(Economic Value Added)是经济增加值的简称,EVA=税后利润-企业资金成本(注:此处的利润应经过调整,为包含利息等债务成本,剔除营业外收支,各项减值准备等非正常因素影响后的金额)。以EVA进行考评的理论依据在于:如果会计上的经营利润等于或者小于补偿投资风险的必要回报时,实质上并未给股东创造财富,甚至损害了股东的利益。用EVA考评方式避免了传统考评方式中缺陷,使经营者不仅要注意他们创造的实际收益的大小,更要考虑到他们所使用的资产量的大小以及资金成本(包含了机会成本)的比例结构是否适当。并且通过调整资金成本可以有效消除绝对值的影响,更有利于进行同行业间的对比和激励。因此我国亟待建立一个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为基础,以股价和EVA考核相结合,兼顾会计基础与市场基础的考核方法。

(2)构建全面的监督管理体系将激励和约束并重。为防止大股东和管理层串通操纵股东大会进行自我激励,在对管理层激励方面的投票应充分考虑中小股东发言权,拟可采用分类投票方法,必要时可建立股东追索权制度。此外应强化独立董事在公司监管中的作用,在薪酬委员会中设定一定数量比例的中小股东代表、独立董事和专业人士参加,加强监事会的监察作用和独立性。

(3)优化薪酬结构。一般而言,现代企业薪酬体系是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利润共享、保险福利以及期权期股的长期激励组成。不同工作性质的职工也应该有不同的薪酬结构。比如说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就应该有不同的工资结构标准。国有企业可以打破原有的收入结构,按照现代薪酬制度的要求,对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重新组合,制定符合适应市场发展和符合职工利益的薪酬制度,这样才能留住优秀人才。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两种:①绩效工资制。对于职工完成业务目标所给予的回报和奖励的形式,工资的数额随企业盈利状况和任职者及其工作业绩而浮动发放。其基本原则是工资要和职工承担的职责和完成的效果挂钩。②年薪工资制。所谓年薪制是指以年度为考核周期,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业绩,难度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年度收入的一种基本分配制度。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年薪制是目前最受经营者欢迎的薪酬制度。年薪由三部分构成: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股份收益。基本年薪的总额一般由董事会讨论决定,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绩效年薪=基本年薪×绩效考核系数。考核系数的大小根据考核结果而定。考核结果分为五个等级,一个等级对应一个系数,等级越高系数越大。

(4)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让那些有不良职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无法在市场中得到受雇机会,提高经理人的违规成本,保障激励制度的顺利进行。

(5)加强有关法规和准则的制定的具体化、细则化,对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和补充。

六、结语

上一篇:于给最敬重的老师一封信下一篇:样板市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