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2024-05-09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共14篇)

篇1: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8月25日,我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2012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1.《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

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篇2: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总结

吴家代兴中心小学曾勇

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虽然时间短暂,没有全面领会新课标的精髓,但点滴聆听,学习中,感悟颇深。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下面谈谈本次培训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要重视数学思想史的介绍。

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功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家们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的巨大价值。如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圆周率的推导、素数理论的建立等等、等等„„

二、要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未来的数课程将力求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系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设置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功地学到知识,而且学到统摄知识的,从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真理的奥妙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重点突出基本的的介绍和渗透。

我已有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较详细地了解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深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以下几种类型的:

1、宏观型的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归纳猜想等;

2、逻辑型的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等;

3、技巧型的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

在过去十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不断在摸索,不断在反思,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篇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决问题”探微

一、“解决问题”的内涵

在以往的教材中, 所用到的“应用题”概念是指“根据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它并不是实际问题的原始素材, 而是经过人工提炼整理过的。这种应用题的最大特点是并非实际问题, 而是根据原始的实际问题进行人工加工的结果,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题目训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这种特点, 传统的应用题往往结构单一, 脱离生活实际。发展到最后, 应用题训练的主要是解题技巧, 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之后, “解决问题”替换了传统的“应用题”, 是指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 在教师指导下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强调心理认知过程, 而不是强调解题的技巧。一定程度上, 最终解决的结果不重要, 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获得数学应用能力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外延

“解决问题”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体包括的内容对象。在新课程理念下, 这个概念包含哪些外延呢?翻阅教材不难发现, 当前“解决问题”这个概念包括整数、小数、分数、方程式等的代数概念的应用, 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解决, 概率与统计手段的运用等, 都是“解决问题”的外延内容。

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 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这些都是数学能力形成时所依托的基础知识, 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 注重学生的参与。

“解决问题”最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能力并不能只靠间接经验获得, 更重要的是要靠直接经验获得。即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才能切实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 最终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组织解决问题活动时, 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

(三) 精心选择和设计场景。

“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要求有场景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时必须对场景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如教学体积公式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到正在修的沟渠边上或自来水池边上, 量算需要挖的土方或能蓄积的水量。有些内容由于受现实条件的限制, 可设计相应的场景进行教学, 比如速度与里程方面问题的教学, 在现场生活中不便参与, 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 也可以在室外模拟场景中进行。

(四) 注意科学引导和评价。

教师在指导“解决问题”活动时, 要注意把握科学的指导原则, 切不可不指导或乱指导, 更不可包办代替。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有充分的认知。

(五) 注意循序渐进。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执行过程中, 切不可操之过急,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 遵照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的原则作出安排, 让学生适当作出努力就能成功, 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要让他们感觉到有挑战性。

(六) 参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切实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去年要在校园内铺一条路, 需要预算经费。笔者就带领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实地测量, 并到建材市场了解相关材料价格, 最终提出了一个合理的预算方案。该方案后来被校方认可, 令所有参与的学生兴奋不已。通过这次活动, 他们充分感受到, 数学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此后, 他们学习数学便有了更强的主动性, 并且常常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可见,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又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 不定期进行“解决问题”能力比赛。

在特定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比赛, 看面对实际问题时, 谁能提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法, 谁的办法更有效率, 等等。

(八) 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在当前时代, 合作精神很重要。因此,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实践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 让他们意识到合作解决问题的真正价值。

四、“解决问题”能力评价

“解决问题”能力考核的方式要力求多元化, 要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要综合考虑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科学评价, 一般可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四个等级。评价过程中, 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嘉奖。

总之, “解决问题”取代“应用题”而出现在新课标中, 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上下工夫, 让他们切实形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解决问题”指学生在全新的场景中, 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终解决问题, 要求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 进行合理的评价。

篇4: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设计思路

一、你是怎样理解新课标(2011年版)与旧课标(2001年版)的关系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4.“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5.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7.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二、在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怎样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经验。

三、“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对此,怎样理解的(有三个方面)

1.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地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如常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集合思想和交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对小学数学各个年级各个版本各册教材进行梳理,小学阶段可渗透的思想方法有: 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等。

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隐含于教材的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四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新增的两基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重在理解和准确。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活动经验:在做的过程中积累。

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增加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加强双基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数学基础好、数学成绩优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知识的快速增长,只是强调双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在双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篇5: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王如伟

2012年9月19日,流峪镇中心校组织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培训”,本次培训主要以《义务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这次新教材培训,全镇一年级数学教师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 新教材结构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内容变动。体现在两方面:

1、加强了准备性。新教材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同时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2、降低了难度。将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实验教材中认识图形的内容过多,学生一下子接触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而“认识钟表”也由原来的“认识整时和半时”转变成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转变。教材的编写有两条线索,即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在: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6、注重知识的渗透。

二 新教材注重一线教师的困惑,处处着眼于教材的适宜性。新教材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以便准确把握标准要求;新教材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利于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材全面提升内容质量,便于体现数学的价值。

总之,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风格活泼、色彩艳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数学知识与提升思维能力。

篇6: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开学初我学校数学教研组成员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老师们认为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找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创造规律。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发现。人教版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是无效的合作。

篇7: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

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篇8: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注重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视, 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 只是过多的注重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 按分数来看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 便是学生的能力、学习情感等没有评价, 或者评价时过于呆扳, 这样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新课程改革以来, 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改善, 不仅看学了的考试成绩, 还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态度, 学习体验等, 还看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 学习中的探究能力等, 这些都是评价学习数学的因素, 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 我们要看到学生的进步, 不能因一次考试的失败来定学生。在评价中做到公平、公正, 还要科学、全面。

二、努力创生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具有时代性, 数学教育也具有时代性, 所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有责任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学生, 把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这就需要细化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模拟下的情境中运用, 激发他们在动态的课堂里用动态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其实, 老师的主体性发挥可以带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老师的主体性发挥是一个“创生课程”的过程, 老师与学生共同创生组成了有效的数学课堂。只不过是教师是现场操作, 而学生是积极的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三、根据学一的能力布置作业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首先要完成教材中规定的任务, 然后还要对其进行拓展, 只有这样, 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 掌握更多的知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多是简单化了或者更数学化了, 但是, 这只是基础知识。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理解数学, 提高数学中的各种能力, 就要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布置给不同能力的学生, 优秀生就要给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可以变换题目的条件, 这样就能让优秀生更能吃得饱。

例如, 我们学习了“工程问题”知识后, 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老师去给同学们购一套分上、下两册的练习册, 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 正好可以买20册, 如果只买刚可以正好买30册, 那么, 这些钱可以买几套这样的练习册?其实这就是一个工程问题, 只不过换了一下说法, 这样不但具有趣味性还可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在做此题时, 就会很容易运用自己的经验把题目解决好, 问题解决的灵活性提高了。在课堂练习中, 还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注重问题的过程, 不但要看结果, 还要有巧妙的解决过程, 用不同的解决问题地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同一个问题多种思考。比如, 在□中填上正确的数:+23=64, 这是一道加法算式, 但是要引导学生用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逆向逆向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 便可以得到64-23=□。在课堂中, 我们教师往往只注重在“教什么”、“怎么教”, 但是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种重双基轻能力、重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 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放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再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发现”是一种新颖的具有独立性思考的活动, 这是一种创新, 是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 所包含的面更广, 是更大范围的一种创造性。所以说, 发现思维的培养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这特别针对小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 小学生的创新品质其实就是简单的, “再发现”, 而不象对成人的创新那样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生通过“再发现”式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把客观的事物掌握起来, 从量变发生质变, 在再发现中, 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诱导他们创造性的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还要学好基础知识, 从兴趣入手, 然后再向外延伸;思维方式、方法上, 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做数学题时要精度、细致, 还要灵活, 敢于批判性的学习。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有独产能力, 不要一味的依赖, 不要赖于动脑, 也不要一遇到困难就会放手, 当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确实遇到困难, 老师也不一下就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他, 启发他。创造性的培养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说教, 而是在具体的问题中培养起来的, 在具体问题解决时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条件上的变换, 在提法上的趣味性等等, 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迫使他们去创造性的学习。练习能起到知识的作用, 但是练习的选择要有性, 量不易过多, 否则会加重学生的的学习负担, 而合理的练习则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要鼓励, 给他们分析, 这样, 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与学习欲望。不时的在教师的布置的创新条件中有着更独特的想法。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钟成.构建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2007 (01)

[2]许跃东, 许云.让数学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J].中国职工教育.2012 (18)

[3]王承根.新书院文化语境下数学学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2 (03)

[4]李典平.基于“戴尔塔”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媒体选择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22)

篇9: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    多媒體教学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它的表现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应试教育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可是,传统模式根深蒂固,“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沉闷、抽象。因此,怎样落实新课标精神,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广大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积极、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量的关键是民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必须努力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1~20各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课时,我总是用亲切的语气与学生交流,从不大声训斥学生,并积极听取学生的学习建议,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中,不再以权威自居,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心情是放松的、愉快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很高。

二、采用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不仅注重学生在班级中共同学习的特征,而且注重他们的个体发展差异性。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被动发展的局面,才能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在所难免,甚至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良好,更谈不上高效。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等课时,我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后进生要求低、难度小,掌握基础知识就可以;中等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在基本技能上下工夫;优秀生则要求他们自主学习,掌握较高难度的解题技巧。这样学生就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这样的课堂是充实的、高效的。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传统教学靠的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可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它声情并茂的形式让我们的教学过程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这样正好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变换》、《圆柱与圆锥》等课时,我成功运用多媒体的绘画功能与动画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全新时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采用科学评价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评价中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历程做全面的了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和素质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因数与倍数》等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做法:1.同伴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孩子们在评价过程中既能吸取教训,又能学习别人的经验。2.星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为了得到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3.激励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你的思维真敏捷”、“你越来越聪明了,这么难的问题你都会”、“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等是常用的语言。4.档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积极落实新课标精神,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小学数学课堂定会精彩、高效。

参考文献:

[1]罗净楠.领悟新课标  贯彻新理念——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篇10: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大幅度提升,并且鼓励探索与发现,用数学的语言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现实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在感悟探索中理解知识

在20xx年的新课标里,非常强调的一点是“理解”和“感悟”,这个和传统课堂教育的“记套路”、“题海战术”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例子里讲解了教授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是如何通过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法分配律或者对应为直观的面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例8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学校图书馆为学生购买图书,其中数学绘本毎本14元。如果买12本,需要付多少元?

[说明]在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重点是理解从一位数乘法到两位数乘法算理和算法的迁移。学生已知14X10的计算方法和14X2的计算方法,探索14X12的计算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将12分解成(10+2),然后利用横式体现算理,14X12=14X(10+2)=14X10+14X2,就可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乘法运算竖式,从算理过渡到算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表述运算的道理,培养几何直观。

同样的结果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推理路径得到的。我们既可以把14x12看成是14x(10+2),去括号后展开获得,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长、宽分别是14和12的长方形面积被分割为14x10的长方形和14x2的长方形。把代数抽象和几何表示相结合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原理。这个过程就是感悟探索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加强了学生理解使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9感悟分数单位

比较1/2和1/3的大小。

[说明]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分别平均分成2份和3份,通过比较各自1份面积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大小。然后,进一步把这两个圆都平均分成6份,通过“1/2=3/6,1/3=2/6,3/6>2/6,所以1/2>1/3”,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只有在相同单位下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法则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法则是一致的。

这里面有一个基础的法则:同单位的数量才能相加,否则不能相加。而理解为了找到1/2与1/3同单位的量,才进行“通分”。将单位都统一到1/6这个相同单位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加法运算。展示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把圆分成6个等分的扇形来帮助理解。这些法则的理解能帮助孩子在今后的实际运用中知道一些分析问题的基础。

二、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能力

新课标更注重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估算和测量。长度单位不再是作业里做单位互化题才能遇到的,而是可以在身边意识到的。

例51身体上的尺子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经历用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过程,直观理解度量的意义。

附录

还应了解非标准测量单位,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或创造合适的单位,能进行合理估测,应从长度测量的学习开始,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在具体测量活动中加深对度量思想的体会。

此主题活动可作如下设计。

(1)发现身体上的“长度”

带领学生,探索发现藏在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如拳头一周的长度、手腕一周的长度、手掌长、脚掌长、头长、一作长、一步长、一废长、身高等。

指导小组分工合作,先估一估身体上这些“长度”有多长,然后选择米、厘米等合适的单位,动手测量并记录数据。通过比较估计与测量得到的数据,加深对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感受,丰富测量的经验;通过比较自己身体上这些“长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身体上“长度”的奥秘,如自己的一度长大约等于身高。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用身体上的尺子作为测量工具,开展实际的测量活动。如用自己的步长作单位,测量教室、走廊的长度,甚至可以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杭州采荷三小的黄校在一次讲座中曾与我们分享采三垃圾分类中的数学——“杭州市每天大约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学生在课前通过小调研明确了研究方案,清楚了自己家中一天的垃圾量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班级家庭垃圾统计图、年级垃圾统计图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接着通过小区-行政区-杭州市一步步推理计算得出杭州市一天的生活垃圾约13000吨。

还有一题比较有意思的开放性题目,要求测量或估算一幢大楼的高度。这个时候不同的方案就体现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你可以测量一层楼的高度,再做乘法乘以楼层数。也可以用气压计测量楼顶的气压,根据楼顶楼底的气压差来估算楼顶的高度。或者可以利用太阳光照射大楼留下的影子长,同时测量自己的高度和自己的影子的长度,根据相似比算出大楼的高度。或者借助水平仪和角度测量器,在两个距离大楼不同距离的位置测量楼顶的仰角,再借助三角几何去计算。在设计和操作这些测量和估算的同时,我们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感性认识得到了提高,而且会衍生出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问题,这时候又可以挑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1: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取得取得进步。

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努力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驱者、探索者和创新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不顾学生基本的学习感受和个体差异。在机械训练下,学生会感觉严重疲劳。老师只是单纯的复制知识,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心理是否正确,也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情绪。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但很多老师往往不理解有效教学的内涵,盲目地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不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也相应下滑。如果老师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没有充分把握数学教材的意图,设计的教学活动就不能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精神,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教师只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上,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活动。我们往往把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以成绩来评判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评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将部分巩固任务转移到课堂学习上,这将导致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学习更多的知识。初中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不同的。通过对数学课堂的仔细观察发现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有积极的表现,但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会表现出浮躁。因此,中学数学学习需要一个长期、渐进、完善的过程。

为了达到高效课堂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与信息技术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应是非常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话语中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处理。例如,学习乘除法的内容,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教师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相应的内容并标注重点,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另外,通过展示教学的相应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清学习的层次,把一些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一点一点地整理出来,找出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展示向题让学生有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背景,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部分有更全面的了解。

2、开展数学课前

预设问题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动力,让学生通过这种动力更加热情地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课前预设问题让学生有挑战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一章新的知识前,老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学生快速反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进行小组加分给与奖励,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时,其他同学可以纠正加分,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

3、拓展教学

我们应打破传统思维,丰富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问题探究后,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注重角色的转变,不再把自己当作课堂的控制者,而是把主动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合作式教学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讨论和互动。通过讨论,教师只需了解整体情况,针对难点问题给出具体的指导,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发不同的火花,甚至以教师没有考虑的方式思考。

5、分层次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只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学习效率。

6、结合生活解决

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点部分,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例如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分配问题、利润问题等。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

篇12: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其次,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第四、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篇13: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有效教学着重关注与教学效益, 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高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有效教学诉求的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及能力的提高, 可以说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新课标的理念得到全面落实。新课标背景下, 实施有效教学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般来说, 传统教学模式较僵化, 教师往往根据教案进行授课。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需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引导性、目的性,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并且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 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及探究性,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学活动的展开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 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养时不能够过于局限, 要进行适当拓展, 同时也要给予引导启迪, 让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挖掘出更多的信息。3.提高学生的互动性。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可知, 学生只有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 因而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够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要经常拿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探究性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增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探究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提出

(一) 营造教学情境, 让教学融于生活。

新课标教学理念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因而,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 应该突出一定的引导性, 并且以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 以及游戏化情境教学等情境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引导性。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往往不能够被学生所能理解, 特别是对于几何形体的学习更是如此,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先利用火柴棍摆出一个四边形, 让学生分析这个图形的特点, 创设出问题情境并且预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讨论的方向进行有效引导, 最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总结,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化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教学, 其更重要的是充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 新课程环境下, 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角色, 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情景化引导, 而不是“言传身教”, 进而为学生创设出开放的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重视思维引导,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新课标教学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 同时课程教材中也增加了探究性课题的设计, 在提高教材趣味性的同时, 也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 并且进行学习技巧的点拨, 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如在进行抽象化数学知识教学阶段, 要培养学生直观几何思维, 即以直观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某一数学问题, 促使某一数学问题更容易被理解, 从而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解决抽象化的数学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胜于加强知识内容的教学, 只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 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持续学习。

(三) 加强学生间的沟通, 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在新课标教学环境中, 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出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在《三角形认识》一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木棒, 让学生任选三根摆出封闭的三角形, 让学生对每次选择的木棒长度进行记录, 并且让学生讨论研究为什么有些情况下任选三根木棒不能够组成三角形, 此时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中, 并且探究出三角形形成的规律。这种以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方式, 能够让教学贴近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总之,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探索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道路, 改进教学方式,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彻底地掌握课本知识。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完善自我, 多与学生沟通,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雪芬.立足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5) .

[2]董文歆.“有效教学的标准及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 2011 (20) .

篇14:新课标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浅议

【关键词】:四基;基本思想;演绎归纳

【中图分类号】G623.1

小学数学新课标把原来教学所依据的双基改变为新的四个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检验。其中“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演绎和归纳不是矛盾的,但是其教学却不是矛盾的,通过归纳来预测结果,然后通过演绎来验证结果。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之所以用“基本思想”而不用基本思想方法,就是要与换元法、递归法、配方法等具体的数学方法区别。每一个具体的方法可能是重要的,但它们是个案,不具有一般性。作为一种思想来掌握是不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可能就忘却了。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大的思想,是希望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生受益的那种思想方法。

史宁中教授认为: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在于发现结论。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而这正是归纳推理的能力。

就方法而言,归纳推理十分庞杂,枚举法、归纳法、类比法、统计推断、因果分析,以及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综合分析等均可被包容。与演绎推理相反,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借助归纳推理可以培养学生“预测结果”和“探究成因”的能力,是演绎推理不可比拟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双基教育”缺少归纳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不利,对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利。

一、什么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的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所谓的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思想。在讲述公约数和公倍数时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10、统计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11、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12、化归思维方法:

把有可能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以便解决可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这就是“化归”。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面对新知会用化归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对独立获得新知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

13、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

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如何把握数量关系,抓不变的量为突破口,往往问了就迎刃而解。如:科技书和文艺书共630本,其中科技书20%,后来又买来一些科技书,这时科技书占30%,又买来科技书多少本?

14、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模型思想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从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所谓过程,得到简化和假设,它是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乃数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高数学素养所追求的目标。

15、整体思想方法: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从宏观和大处着手,整体把握化零为整,往往不失为一种更便捷更省时的方法。

上一篇:中小学生自我介绍发言稿下一篇:独自面对高三优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