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

2024-05-08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精选11篇)

篇1: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

十分有幸参加了本次江苏省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培训,本人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xx年版),开阔了视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体验。《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观察、重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其次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下面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进行浅淡。

例如,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1、大于2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游戏,既掌握了知识,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本人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整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远比我们老师口头说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应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篇2: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

学习了半个多月,聆听了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各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提高。听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了深入的专题,从“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方面他们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让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让孩子明白其实要学好数学并不难,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我们每时每刻都跟它打交道、交朋友。从心里上让孩子真正放下数学不好学、难学的思想负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篇3: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做一做”这个栏目中我要求学生做一做:在图 (1) 的左图中, 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边长相等, 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

事实上, 这道题的答案有很多种, 目的也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 这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正方形ABCD绕点O旋转45度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也可以看做是由△ABC围绕点O分别旋转450, 900, 1350, 1800, 2250前后的所有图形共同组成的;还可以看作是△AOB围绕点O分别旋转450, 900, 1350, 1800, 2250, 2700, 3150前后的所有图形共同组成的。

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例子也有很多, 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做一做”这个栏目中要求学生做一做: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点, 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观察所得到的图形, 你觉得它像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唯一, 可以说“像猫脸” (如图 (1) 右图) 等。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他们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 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不是贯彻执行新课标理念的一种障碍, 反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充分发展既是其自身的需要, 又符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逻辑。因此, 数学新课标应注重个性与创新,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都能学有所长, 感受成功的喜悦, 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都能得到释放。

二、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的主动学习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标题是“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学生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因为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中的标题是“数怎么不够用了”, 暗示数的又一次扩充。接下来通过接力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了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课本中画了如图 (2) 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 要求学生剪一剪, 拼一拼, 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学生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 (如图 (3) (4) (5) ) :

然后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1. 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a满足什么条件?

2. a可能是整数吗?

3. a可能是分数吗?

事实上, 学生探索的结果是:在等式a2=2中, a既不是整数, 也不是分数, 所以a不是有理数。学生会想到:“12=1, 22=4, 32=9……越来越大, 所以a不可能是整数”“两个相同的最简的乘积仍然是分数, 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等。

新课标的理念是一种发展的理念, 课程内容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 而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为了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充分参与、发展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作出的明智的决策, 是一种继续学习的能力, 是学生在学习化的社会中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判断、主动行动和恰当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这一切都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 学生只有主动学习, 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性特征。新课标中要求的研究性学习本义就在于此,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知识的传授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构建的过程。我们要努力破除“教师中心说”对学生的遮蔽,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与课程一起成长, 自己去探索、发现、发展, 并在主动学习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教师也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要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 从简单地传递知识变为多角度、多维度地激励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弘扬。

三、从单一的说教回归生活

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多是一些没有生命活力的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对于人类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书本知识, 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成果得以传承, 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不断, 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建立在前人和他人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它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周期, 超越了个体生活的地理限制。但间接经验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相违的, 学生获得的知识既不来自于生活和实践, 也不会回到实践中去, 真正的体验往往被概念化的东西所掩盖, 认识成了“无源之本, 无本之木”。所以新课标的理念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尽量回归生活。

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题目定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这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接下来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车轮能否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在却要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考究, 这引起了学生探索圆的有关性质的热情, 同时也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非抽象的说教。本章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设计遮阳篷”的课题学习, 使学生把本章学到的有关圆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这也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又比如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中, 为了引入平面直角坐系的概念, 为学生建构二维的思想, 我把题目定为了“确定位置”, 并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1. 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

2.在电影票上, “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含义有什么不同?

3. 如果将“8排3号”简记为 (8, 3) , 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而 (5, 6) 又表示什么含义?

以通俗、活泼的风格呈现传统的坐标系内容, 在本章体现得尤其突出。就像本节把在电影院内找座位的场景引入到了本章内容, 这能够较好地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形成。接下来课本还引入了很多定位的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平面定位需要两个要素, 最后再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可谓是水到渠成, 此时二维思想早在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 这样的传授方法再也不是单一的说教。

篇4: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新的理念 设计练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课堂练习是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有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练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练习也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因此,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就要在练习设计上下一番工夫。

一、练习的目的性要明确

练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笼统、含糊。练习是理解应用新知识还是为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教师心中要十分明确,然后根据不同的要求,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而设计不同的练习。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如果出示这样的练习:“一张圆桌的直径是1.4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练习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小数乘法中,对于巩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作用不大。在基本练习中,可以让学生画出一个半径分别是2厘米、4厘米,直径分别是6厘米、10厘米的圆,然后量出必要的数据,求出圆的面积。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知道:要求圆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练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练习的内容要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所谓生活无处无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好的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五年级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计算自己家的墙壁,用墙漆涂刷,要多少墙漆。铺地砖要多少块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做到题型的多样化。如应用题练习可以设计补充条件、补填问题、看图编应用题或根据算式编应用题,还可以一式多编题,根据算式用线段连接已知条件和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几何知识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练习,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心理过程的内化,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几何观念。这也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中的“做数学”这一理念。计算题可以设计口算、简算、听算、看谁算得越对越快等练习。还可以设计改错练习,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概念方面的练习可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改错题等。

四、设计练习的针对性要强

练习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着重练,易错内容突出练,易混淆的内容对比练。例如教学完分数除法应用题应着重练习找出数量对应的分率,使学生明确怎样才是“量率对应”。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应在学完后者之后反复变换单位“1”的量进行对比练习,使学生辨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掌握两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学困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先出示基础题:

1.一个圆柱形铁桶的底面半径20厘米,高5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柱子的底面周长6.28分米,高4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再出示发展题:

1.一个圆柱形铁桶的底面半径20厘米,侧面展开是个正方形,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根横截面是半径5厘米的圆柱体木料,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最后出示提高题:

1.一根长50厘米的圆柱体木料,把它横截成两段,成为两个圆柱体,表面积增加了125.6平方厘米,原来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底面半径5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个相等的扇形,再把它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提高题不能太深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丧失学习信心,以学生跳一跳即能摘到桃子为宜。

六、练习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使学生踏上成功之路的大门,它是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积极因素,是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兴趣可以对学生起到定向、持久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最少已经成功了一半。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以设计一个猜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用投影仪(或实物)出示:第一个图形:只露出一个直角,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图形:只露出一个钝角,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三角形;学生也很快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图形: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投影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提高练习的趣味性,还可以从改变练习形式、变换练习的内容等途径入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如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圆片、小动物或采用的游戏活动“开火车”“夺红旗”“接力赛”,还可以搞“速算比赛”“看谁做得快”和“抢答比赛”等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练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篇5: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又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

1、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

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四、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与培养

数据分析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所以说,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数据分析观念是人对数据统计活动的体会与理解,是自觉应用统计方

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发展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可采用的方法:

1、组织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信息的意识,读懂统计图表,并能与同伴交流。

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选好题目;

2、明确活动目标;

3、强调自主性与交流的要求;

4、总结与评价。

六、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统计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篇6: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师顶岗实习体会

初中生物《新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本人在近几年的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好事,备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篇7:初中数学新课标的修订思路

以《标准》的“课程内容”为依据,突出: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的过程; 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变化如下:

1.整体变化:

⑴ 修改了大部分研究问题,重新设计了研究过程、活动要求等。

⑵ 在研究课题、研究要求、呈现方式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层次感,即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渐次递进,各有侧重。

⑶对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明确要求,并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

2.具体变化;

⑴ 课题:探寻神奇的幻方关注人口老龄化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七巧板;计算器功能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平面图形的镶嵌;猜想、证明与拓广;制作视力表、设计遮阳篷、你对促销知多少

⑵课题选材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水平、数学活动经验相协调:七年级注重具体活动、数学游戏等,如探寻神奇的幻方、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七巧板等;八年级则体现与具体知识的联系,如计算器功能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等;九年级更强调数学探究和综合应用,如猜想、证明与拓广,设计遮阳篷,你对促销知多少等。

⑶对研究的要求方面,七年级以内容具体、明确、细致为主;八年级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尝试让学生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九年级则多介绍相关现

象,让学生形成研究主题,以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又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每册教材提供2~3个研究主题,要求教师和学生使用1~2个,以更好地体现选择性。

3.难度;

总体而言,难度有所增加。原因在于:

第一,《标准》明确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课程目标的落实定位在“综合与实践”课程领域的学习过程之中,使得该领域任务加重。

第二,经过若干年的具体实践,师生在这方面的实践“从无到有”,具备了一定的研究经历和基础,使得提高要求的可能性增大。

第三,教师用书给教师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指导,使得实际操作的便利性大大提高。

4.其他;

篇8: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运用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指导全国基础教育工作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要求, 也可以说是最低要求 (高中毕业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对这个要求最浅显的理解是:开设应该开设的课程, 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培养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的劳动力。

二、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三个“必须”

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原因:1时代的需要。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2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 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教育;3学校要发展, 就必须适应时代和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发展, 就必须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同时, 适应时代和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 自觉进行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三个“必须”:第一, 必须在高考大纲的指导下进行新课程改革。教育功能中最重要的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 这决定了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必须在高考大纲的指导下进行, 而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第二, 必须以高考大纲引领和规范教学行为。国家在颁布新课标的同时, 每年又都出台年度高考大纲———备考的指导文件, 说明新课标不能指导高考, 而高考大纲则符合新课标要求且高于新课标要求。因此, 必须以高考大纲引领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 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人始终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 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 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自己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 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 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课程面向社会实践, 可以拓展课程时空范围。它穿越时间的隧道, 使学生采摘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它跨过地域的界碑, 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

基本理念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 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是由内向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 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基本理念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本理念四: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学生参与教学蕴含着重要的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只有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统一,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才能够全落实。

三、课标、课本、考纲与教学

新课程标准是对指导全国基础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要求, 也可以说是最低要求, 是国民教育的标准, 包括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功能。

以前课本是“全国一本”, 课本就是教学之“本”, 有唯一性, 它适应了尝试需要, 但脱离了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高中基础年级所使用的新课本是新课程标准的产物, 新课程标准的课本则是“一国多本”。“一国多本”的课本是课程资源的“一种”, 没有唯一性 , 它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结合紧密 , 有利于素质提高, 不利于应试。“一国多本”符合新课程标准, 统一于新课标而内容不统一, 用什么“本”都可以, 显然说明新课程标准不能指导高考, 课本内容当然就不适应高考。高中基础年级必修内容简单是新课程标准也是国民教育标准的反映。

新课标施行后各省都有自己的高考大纲, 但基本上是全国高考大纲的“复印件”, 统而观之, 各省高考大纲与全国高考大纲一样, 关键字只有八个:知识、技能、实践、生活, 其中知识、技能年年稳定, 实践、生活年年变化。各省也会有自己的高考大纲, 但只是全国高考大纲的“复印件”, 即各省的高考大纲一定符合新课标要求且高于新课标要求。所以, 高中基础年级教学必须以全国高考大纲为指导。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高中基础年级教学要求应当是:以全国高考大纲为指导, 依据考纲丰富课本, 以“丰富”的课本进行教学, 一步到位, 落实三年备考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考纲》学习到位。 以全国高考大纲为指导 , 就是《考纲》要求什么教师就讲什么, 做到教学与高考高度统一。教学与高考高度统一的前提是把握《考纲》规定, 只有把《考纲》学到位, 做到把握、理解烂熟于心, 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绝不能言必称《考纲》, 却对《考纲》一知半解, 教则必脱离《考纲》。

2.课本丰富到位。高中基础年级必修教材简单 、内容少 , 显然是不符合《考纲》要求的, 要依据《考纲》, 利用旧课本和新选修本, 把课本丰富起来。把现阶段应该加入的内容加入进去, 加足加够, 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当对每一单元/每一章节应当增加什么内容做到成竹在胸。

3.内容延伸到位。 教学内容 应根据《 考纲》和 “丰富” 后的课本进 行延伸、拓 展 , 各个点、各 个线、各个 面都要讲 到、讲透 , 使学生形 成完整的 知识网络 体系 , 做到基础 巩固 , 基本技能提高, 并为进一步学习、提高综合能力设置好对接点、对接口。

4.理念贯彻到位。在教学过程中 , 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要注重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创设新的情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注重学生的实际, 实现分类指导;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 给学生参与教学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总之, 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把学生乐学、学 会、会学作 为教学的 根本目的 , 提高学生 的学习质量。

5.考点检测到位。《考纲 》把握了、课本丰富了、内容伸展了、理念贯彻了, 考点检测就更要做到位, 尤其是依据《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必须涉及, 否则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会付之东流。因此, 要高度重视新增加的内容训练检测题目的命题和选编, 做到讲什么练什么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文件.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新课标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思维;研究性学习;新课标

一、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解决好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二、学生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學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篇10: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也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新课标结合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了很好的修改,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吃透新课标精神,把新课标的实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得出以下体会: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通过质疑,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通过释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辩错环节,教师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

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新课改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改变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本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倾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应用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奴隶,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篇11: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

胡格珍

一年来,我对新的初中数学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 “ 双基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 活泼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 双基 ” 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 “ 双基 ” ?我认为不是不要 “ 双基 ”,但是新课程下的 “ 知识与技能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要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特点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 双基 ”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 “ 双基 ” 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前面有个定语 “ 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 “ 适应终身学习”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 学习” 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 “ 学习” 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 双基 ” 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 “ 渗透 ” 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 “ 渗透 ” 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 “ 双基 ” 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体现下一篇:《在家里》最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