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档案管理

2024-04-16

财政档案管理(共6篇)

篇1:财政档案管理

文章标题: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通州市的经济建设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有大幅度地提高。全市的财政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为实现各项改革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财力保证。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合理运用现有地方财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

用效率等仍存在诸多问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财政经济的振兴,使地方财政支出更好地满足地方政府以财行政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迫切需要对市镇两级财政支出范围进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完善支出法制。为此,笔者对部分市直单位和乡镇进行了“有关财政支出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题调查和研究。

一、我市市镇财政支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是预算内外综合财力的增幅慢于预算内外综合支出增幅。

二是财政供养人口多,行政事业运行成本过大,其中教育份额尤为突出。至2001年末,全市财政供养人员为29726人,比1993年净增6311人。其中教育系统供养人员达到16061人,占财政供养人员的54.2。乡镇教育系统的财政供养人员占比更高,平均超过60,教育事业经费已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

众所周知,维护国家机构的正常过程,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是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财政支出中必须优先安排和保证的。从调查情况看,市镇两级行政事业机构庞大,人员臃肿,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导致了行政支出增长过快,刚性增强(近年来连续增资的实施可说明这一点,1997—2001年,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调整,各种政策性补贴和津贴等刚性增支标准人均提高570多元,而1997年至2001年人均财力只增加150元。同时,每年军转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预计增支300多万元。)进一步增大了地方财政压力,加重了市乡两级财政负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阻碍了我市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在教师队伍中,乡镇的代课教师有增无减,原因是原先的“民转公”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相当部分不能适应事业发展形势要求,纷纷流向校办三产或后勤岗位,但其人员经费仍寄托于财政的拨款中,形成了“位虚费实”态势。显然,在乡镇财力规模尚小,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开支增长过快的局面必须加以控制。

在乡镇行政、事业机构的膨胀同时,由于对集团消费缺乏规范、有效的控制,许多乡镇政府和一些事业单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观念淡薄,开支浪费严重,如:对小汽车的购置和豪华高级办公设备的添加,会议数量和档次的攀高及各项补贴发放的过滥等现象时有出现。

三是财政支出面过宽,加大了乡镇财力的分散度,使财政有关支出政策的落实难以到位。当前乡镇财政职能还未能完全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维持着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即供给制式的大财政支出格局,包揽事务过多。它不仅担负着各级行政部门、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而且大量投资于生产性、经营性、服务性的事业单位等一般竞争领域,不仅给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的隐含风险,并挤占了重点项目的资金。(即通常所说的支出越位),使地方财政集中财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能力受到限制(即支出的缺位)。此外,由于目前乡镇财力中预算外资金的比重日趋增大,挪用、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和出现,并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进一步造成乡镇可控制财力的削减,从而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分散了乡镇财政的地方财力,致使“财政每年对农业、教育方面的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市级和乡镇用于体育事业经费要达到人均5角的标准”等等规定支出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四是财政支出分工不明确,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由于目前市镇两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仍然不太清晰,仅对事权范围作了粗线条的、原则性的界定,增加了两级财政部门操作上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分工不明确,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的状况。目前,市级财政办理理应由乡镇级办理的项目依然很多;或者事权在上面市里,而要求乡镇政府资金配套或拼盘的项目普遍存在。如在乡镇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超现实、超财力实施的各种名目的达标活动(工程)和少量投资性大、回报期长的“乡镇首长形象工程”及乡镇合作基金会的债务清理等,他们以求面子和积极贯彻上级指示,在限期内纷纷举债资金配套,满足达标工程的各项标准要求,形成“空壳效应”,以致陷入“一时好过,十时难熬”的窘境。如某乡镇的人均负债率已达300多元,而偿债渠道还为之渺茫。这些情况既不利于财政转变职能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也不利于乡镇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五是大多数乡镇

忽视预算支出后期管理,纷杂财务开支标准时有出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无从谈及。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财政模式的影响,至今许多乡镇财政部门和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效益”的观念,对于预算法案生效后的后期预算管理阶段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原则性,即对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支付管理、预算调整、现金流动性管理、单位支出管理、预算支出效益评价等管理环节重视不够。一些乡镇政府部门和单位往往也只是注重争预算、上项目,对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管理责任不明晰,没有建立健全必要的地方财政支出激励约束机制,奖罚不明,导致对财政支出的效益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估,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得不到有效保证,支出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且有些乡镇政府或单位把个人利益摆放到国家、集体利益分配和事业发展之前,对上级有明文规定的开支项目和标准执行时有偏差,诸如开支水平超标准、或是固定标准发放补贴、或是按需自行设定补贴项目标准等等。

二、市镇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总体设想和建议

(一)支出管理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1、服从于政府职能原则。财政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必须适应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转变职能的要求,充分发挥市乡两级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发展经济的职能,服务于政府经济任务和工作目标,积极参与、支持地方政府的各项重大改革,从资金上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到位。

2、满足公共需求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要求,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那么作为政府应逐步退出经济中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把侧重点转向市场失灵或失败领域,提供社会存在和发展共同需要而市场单个主体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即就是财政支出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应遵循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原则。

3、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财政支出改革必须按照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机制运行,一方面要完善财政支出的有关法规、制度,按照公平原则合理合法地运用资金,通过转移支付、公平税负等手段促进市镇两级及有关地区间的发展均衡;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尽量促使财政资源(资金)配置的合理化,以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确保财政预算支出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执行支出管理改革的建议和重点内容

1、注重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市经济水平提高的根本点。保农才能稳工,工旺才能促收。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乡镇龙头企业。首先是组织乡村农产品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占有一定的销售份额。目前可适当推广农户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开发挖掘废塘变鱼塘、虾塘、蟹池等一些地方特色农业。这样它们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又能提高乡镇财政地方收入的稳步增长;其次要大力培植扶持一些具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资产整合能力的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并逐步使之真正成为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枢纽。二是乡镇财政作为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农扶持不能光把着眼点放在资金的投入上,还应该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市场信息的反馈,切实为广大农户提供快捷、简便、准确的信息服务。适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农民举办一些技能和文化的培训,从资金手段以外的软环境中做好扶农、帮农、支农工作。

2、适当降低行政、事业成本,合理疏理财政供养人员。随着市镇两级财力的不断壮大,财政资金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市乡两级政府和事业机构精简合并改革开展的同时,财政部门可同步开展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并合理确认供应单位和人员的工作,具体可采取“一控两清一分”的办法来清理、分流和消化超编、不合格及计外人员。所谓“一控”就是对市镇两级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编定员,不得自行突破。对超编人员,必须精减分流,一时不能分流的,财政部门也不再对其核拨经费。“两清”,一是清理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如单位确有需要的,只保留必须的少量临时工,其他的一律辞退;二是清理清退教师队伍中的代课代职人员。对代职代课教师采取“分一辞一”(即每分配一个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辞退一个代职代课教师)或“招一辞一”(即招聘招考课缺教师一个,就辞退一个代职代课教师)的办法,清退代职代课教师。“一分”就是分流市直和乡镇机关干部,主要可采用三条分流措施:一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创办或领办示范服务基地;二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到企业中任职;三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从事个体经营,可在地方税收、资金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为了能更一步强化市镇两级财政供养人员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的不合理增长,笔者建议财政、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紧密配合,建立一套财政供养人员档案,设想是:(一)合理确定建档对象。这样几类可考虑入档:“工资目”开支人员、离退休人员、单位计内外用工、享受遗属补助人员、国家机关牺牲病故领取一次性抚恤金人员、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人员和民政优抚人员等。(二)正确设置建档内容。大体可包括:(1)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编制、职业、参加工作时间、离退休时间、计划内(外)用工批准时间、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时间等。(2)人员经费情况。主要有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教、护)龄工资、补贴、津贴、离退休金标准、下岗职工领取生活费及抚恤金标准等项目。(3)人员变动情况。主要有人员调入调出时间和工资增减变动情况、离退休金及人员变动情况、下岗职工就业情况等。(三)规范操作建档程序。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表面上看容易,但操作尤要慎重。主要步骤可分为:(1)组织审核,摸清家底。(2)以编定人,分类建帐,按人设卡。(3)立卷存档,及时变更。(4)全程监督,逐步完善。

另外,在笔者的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乡镇“纵横双管、人事分离”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利于乡镇党政的统一领导,也不利于乡镇财政的统一管理和分配。对乡镇的“七站八所”的人员工作、工资及其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权力可全部下放给乡镇统一管理,县市主管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使乡镇真正成为人权、事权和财权三统一,能独立行使其相应政府职能的一级真正意义的基层政府。

与此同时,必须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将政府的分散采购变为集体统一采购,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使集团消费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经济化的道路。

3、强化公共支出管理,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供应)范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要求,财政应逐步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按照公共支出原则,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应的范围。一是保障国家机关正常运作的合理需要。国家政权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保障国家机关的正常运作是财政的首要任务,对国家机构的财政供应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予以保障。二是按公益性原则,将事业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型三种类型(可参见下表),分别采取资金确保、适量补助和推向市场的三种不同财政供给方式。三是在调控经济方向,作为地方的一级政府应逐步退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重点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企业产业机构,逐步减小并规范各项补贴补助等.4、加强预算约束,把握财政预算支出改革的关键所在。作为市镇两级政府的财政,必须强化预算约束力:(1)两级财政部门要在严格贯彻执行《预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支出管理规定体系,使财政支出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一是要建立财政综合预算,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定项)比例拨款(上缴),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对各项集资、捐赠、基金和专项收入的支出,必须按用途专款专用,严格加强支出管理,注重效益所得;对其他预算外收入,遵循“一保吃饭,二保运转,三搞建设”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二是区别预算外资金的类型,实行分类管理。三是对国有资产的变价收入(如企业改制后国有净资产收益)应纳入财政管理。(3)实行部门预算,一是在预算编制中要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进行科学的测算,编制完整、详细的预算。二是实行零基预算,要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预算确定后,一般不予调整,特别情况确需追加的应由政府预算论证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审核,个别办理。三是坚持部门协作、综合管理的原则。必要时,可由政府牵头,成立政府预算论证领导小组。四是编制预算时应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财政预算支出改革是一次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是财政调控手段适应社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改革财政预算分配方式的同时必须切实把握好三点:第一,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财政预算分配的依据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重点目标之一是保证政府职能的正确行使。政府的职能范围规定和制约着财政的支付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调控手段,也可以扩张或缩小政府的某些职能。第二,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强化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强化法制意识是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加强《预算法》、《会计法》及其他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法制意识;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尽快使《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制度法规入轨运行。第三,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放在十分突出位置上。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其着眼点不能仅仅是放在节减财政支出上,而应当致力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致力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上来。

5、强化监督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应有效益。一是要加强财政支出的日常监督制度。为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市乡两级财政支出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实行上级对下级财政的奖惩制度(即“下管一级”政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奖惩制度、预算单位内部的奖惩制度、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奖惩制度。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政府监督、人大监督、社会中介监督三个层次的监督体系。二是按照“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建立系统的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其应包括支出单位的支出目标评价和支出项目的效益评估等。三是对预算单位财务开支项目和标准必须由人事(组织)和财政部门管理,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出台和扩大开支项目范围,提高开支的标准。对现有的支出项目和标准必须进行全面清理,凡是违反财政人事部门规定的财务开支项目范围和标准的,一律必须取消(如机关加班费、值班补贴、驾驶员补贴、休假补贴、定额夜餐补贴等等)。对目标考核奖的发放必须视财力可能,严格计算,统一标准,从真正意义上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来源于,欢迎阅读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篇2:财政档案管理

今年来,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下,在省厅市局的指导下,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现将全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预算执行,千方百计完成任务

今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完成财政收入为第一责任,加强收支预算执行分析和预测,主动作为,狠抓税收入库工作。

截至12月31日,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00,537万元,分别完成预算99,000万元、市下任务95,500万元的101.55%和105.27%,增长(与上年同期比,下同)17.93%,增收15,283万元。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8,251万元,分别完成预算58,000万元、市下任务57,000万元的100.43%和102.19%,增长18.48%,增收9,087万元。

全县完成财政支出241,894万元,为预算的95.73%,同比增长13.98%,增支29,662万元。

二、强化财政监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财政支出的均衡性得到改善,各项民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强化收支管理。加大财税及相关部门的协作,充

分挖掘主体税种的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完善收入监管机制。建立“两个机制”,即:部门联动机制,国税、地税、财政齐抓共管,形成了财政收入监管网络机制;联席会议机制,由政府主导,定期召开国税、地税、财政收入专题会议。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好组织收入工作。强化预算管理,把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和加快支出进度作为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力度等措施,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加大财税政策研究。认真研究国发〔2012〕2号文件,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切实将政策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重点围绕我县重点项目,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增加转移支付补助,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共争取到中央、省、市专项转移支付补助78,214万元,财力转移支付补助112,887万元,有效缓解了我县财政支出压力。

(三)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创新投入方式,全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等重点民生支出完成19.53亿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80.74%,较上年增长22.13%,增支3.54亿元。一是积极支持精准扶贫。优化扶贫资金报账程序,建立乡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制度,创新扶贫资金筹集渠道,抓好农发行人居环境改善建设项目融资,及时筹集拨付46个贫困村工作经费,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全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贫困村通组公路、庭院硬化、文体活动设施等建设项目192个,财政支持扶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二是认真落实工资改革和老年人福利政策。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1.1亿元,及时兑现工资改革政策。同时,首次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按月分档发放生活补贴。三是认真落实省政府压缩5%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9+3”计划要求。全年共压缩行政经费261万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四是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永山坎隧道、幸福大道延伸段等市政工程顺利推进,道安高速段建成通车,小峰坎隧道顺利贯通,绥正高速正式动工,分水岭隧道全速掘进,重点项目资金要素保障到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四)助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一是2015年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共有6大类项目,505个项目。目前已开工实施项目479个,完工项目432个,完成投资约5808万元。二是2015年通过县农民补贴网由省级直接兑付农资综合补贴6910.48万元、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06.28万元。由县级直接兑付油菜补贴资金164.29万元,水稻补贴资金273.64万元,玉米补贴资金144.61万元。三是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个,既郑场卧龙村和麻家坝农发项目,总投资647万元。

(五)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一是主动接受人大监督,不 断改进和规范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透明度,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做好审计整改工作。二是全面开展民生领域三年铸廉行动及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发现违规事项20起,涉及金额3308.88万元。其中县直部门3,010.2万元;乡镇298.68万元。三是强化非税管理系统建设,认真做好政务收费中心“非税专柜”的管理工作,已完成非税收入共计60,383.00万元。四是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2015年全县政府性债务本息偿还金额进行了测算,合理制定政府举债、偿债计划。五是完善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财政资金支付全过程,及时发现和查出违规问题,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六是开展会计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各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会计基础等工作。开展了两期会计业务培训班,全县县直单位财务人员和镇乡财政所人员参加,培训新《预算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七是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和压缩行政经费及“三公”经费规模,截止12月“三公”经费支出1,990.98万元,去年“三公”经费支出2,026.32万元(其中增加了下划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费用),同比减少35.34万元、下降1.7%。八是继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共审批项目439宗、金额15,548万元,采购方式多采用询价方式,其中单笔最大金额是教育局“班班通”项目。

(六)坚持务实创新,推进财政改革

按照县委2015年深改工作安排,我局牵头负责的五项工作,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1.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规XX县、乡财政分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⑴我县于2012年初即启动了第五轮县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测算工作,历时一年,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于2013年2月16日,县委办、县政府办正式行文印发了《县县乡预算管理体制调整方案(试行)的通知》(绥党办发〔2013〕11号),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⑵我县已于2014年9月10日,由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行文,在全市率先出台了较为详细的《贵州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方案的通知》(绥党办发〔2014〕51号),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2.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报送制度和部门财政存量资金收回制度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局在4月完成对县直60个单位部门检查,并于5月30日前收回财政结余资金1,570.46万元,占应收回财政结余资金的94.58%。并分别于5月15日印发《关于收回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的通知》(绥财预〔2015〕35号)、8月26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财政存量资金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绥财预〔2015〕56号)两个文件,送达各预算单位执行,10月11日向县人民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同时,我局拟草了《县县级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已报县人民政府研究。

3.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考核办法

我局拟草了《县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工作方案》,这是一项新生的工作,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4.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委员会,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实行属地和主管部门双重管理,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单位管理

在县人民政府2015第15次常务暨县长办公会上,审议通过了我局提交的《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剥离方案》。县政府办印发《县行政机关、乡镇人民政府及直属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剥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绥府办发〔2015〕62号)实施。我局已将清理情况向县人民政府作了汇报。各涉及单位正联系县机关事务局划转移交资产。5.探索建立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在县人民政府2015第15次常务暨县长办公会上,审议通过了我局提交的《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县政府办印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通知》(绥府办发〔2015〕120号)实施。

三、抓实党建工作,建设廉洁高效财政

(一)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

制定了《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责任分解方案》,一是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度,做到教育活动结束,领导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工作力度不减。二是建立领导干部抓落实长效制度,努力提高协调服务能力,巩固拓展教育活动成果。

(二)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筑牢反腐倡廉防线

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积极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中层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定期上报“三重一大”工作事项,切实抓好党务和政务公开和“小金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了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公开。

(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

坚持每周一晚上的常态化学习,重点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县党员干部警示教育读本》,认真践行“三严三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服务一流”干部队伍。

(四)积极开展各类帮扶活动,让干部职工接地气

开展好对茅垭镇中坪村、新乐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支持教育、计生、村级阵地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全年共投入资金7万元。

(五)大力宣传财政工作,提升财政工作的影响力共编发信息200篇,采用142篇,其中国家级媒体采用4篇、省级媒体采用8篇、市级媒体采用130篇。

四、做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统战、国防教育、综治平安、维稳信访、三创一巩固、工青妇等各项工作。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支矛盾突出。收入方面面临煤炭、房地产等重点行业持续低迷,国家结构性减税和取消或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实施及投资匮乏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加之上级转移支付增量减少,财力增长有限。支出方面受民生保障标准提高、人员经费增长快、偿债进入高峰期等因素影响,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二)财政暂付款居高不下。财政垫付资金较大,不仅占用预算资金,影响预算执行进度,而且给资金的正常调度带来了困难。

(三)单位财务管理被边缘化。通过近两年决算办理尤其是今年财政存量资金专项检查发现,单位账务处理规范化程度普遍较差,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用人随意,财务人员持证上岗率不高。同时,个别单位长期不处理账务,个别单位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官不理旧事”,对接手的账务,即使发现错误也不加纠正,将错就错或无从下手,对本单位财务状况了解不深、不透等,单位财务管理边缘化现象严重。

(四)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部分单位未充分履行对所属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责,同时配合财政部门实施监管的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

(五)财政改革压力大。公务卡、动态监控、账户归口国库管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会计电算化以及预算管理体制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上级皆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财政改革任务重、压力大。

(六)财政系统人员青黄不接。由于机改后,省大幅调减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而超编人员又未及时分流,致使乡镇财政所长期严重超编,10余年未进新人。局机关人员年龄又普遍偏大,财政系统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加之乡镇与局机关人员编制性质的差异,造成财政系统横向和纵向之间的正常调配皆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2016年工作打算

(一)积极开源节流。一是围绕“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的要求,全力配合搞好服务,努力培育涵养财源;二是加强沟通协作,强化财税收入征管手段。加强与乡镇和公安经侦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打击偷、逃、漏税行为力度,堵塞征管漏洞;三是从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做到不该支出的坚决不支,可支可不支的尽量不支,非支不可的力求少支,力争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重点建设资金需求和人员增资需要。

(二)做好项目融资。认真对接上级有关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债券尤其是一般性债券发行规模,并切实配合做好“国发〔2014〕43号”文件规定过渡期内项目融资,统筹各类资金,优先保障在建项目续建和收尾,努力解决发展资金需求。

(三)加快暂付款清收。根据往来款的性质和内容,通过财力和融资安排化解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的清理、清收,压缩暂付款规模,确保重点建设项目资金调度。

(四)加强债务管理。全面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认真做好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置换存量债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的常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债务管理机制,并积极探索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入民生建设投融资管理方式创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五)努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结合我县财政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努力完善我县预算定员定额体系XX县乡(园区)预算管理体制,扎实推进以国库集中支付网络化运行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六)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一是认真对接中央和省市政策,积极争取投资,调整生产结构,状大经济总量;二是研究制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奖励办法,激发单位、个人向上跑项目、争资金的热情。

(七)深入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涉农资金的管理和检查要求,认真开展我县民生领域三年铸廉行动及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对照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责成相关单位限时整改,对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八)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本着“应知应会、讲求适用、确保实效”的原则,在上年培训的基础上,今年拟在县委党校举办1至2期财务知识专题培训班,对全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临时机构(含指挥部)财会人员再次全面开展一次业务知识培训,着力提升其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效提高全县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篇3:财政档案管理

一、坚持三个集中管理, 强化财政监管职能

1. 集中产权, 归集行政事业资产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和移交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综合、土地权属确认办证和房屋权属确认办证工作组。2011年8月, 资产经营公司开始分期分批对授权范围内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及相关经营性资产进行接收。针对接收资产产权边界不清、权属证件“三无”等问题, 目前, 已变更至经营公司名下的土地52宗, 面积34.1万平方米;房屋94栋, 面积12.3万平方米, 入账资产5亿多元。

2. 集中配置, 试行资产预算管理

开展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试点, 建立资产购置预算双审机制。资产管理机构根据单位资产存量和资产配置标准, 进行必要性审查, 业务科室进行资金来源审核, 严格控制单位超编、超标配置。对单位办公用房按照先调剂、后租赁、再购置的原则进行配置, 实行资产分配与资金分配相结合, 对多家单位依照市政府规定的人均使用标准进行配置。按照中央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要求, 树立“重监管、轻审批”的管理理念, 切实理顺公务车辆管理体制, 简化审批层级环节, 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化管理单位车辆监管。

3. 集中建设, 推进办公资源均等化

按照调剂部分单位办公用房, 腾出开发价值高的土地进行整体开发的思路, 组织专门班子对市直有关单位办公区的开发建设进行了相关调研, 提出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资源整合建议, 为整合土地资源, 实现公司项目滚动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源整合后, 可用于处置的房产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 土地268亩;可用于经营的房产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 土地272亩。

二、推进三个统一管理, 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1. 统一经营, 积极盘活国有资产

成立益阳市行政事业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 由常务副市长任公司董事长, 市行资局局长任总经理, 下设综合管理、财务、资产经营3个职能部。积极规范已接收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绘制经营性资产电子分布图, 实行资产统一编号、实名登记、专人管理制度。加强市场运营管理, 与承租者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对租金收取情况及时清理造册;取消到期门面转租, 并合理提高租金, 与实际经营者直接签订租赁合同。对部分单位多年来闲置的旧院维修改造后进行租赁, 既盘活又管好了资产。对新搬迁单位地处城市黄金位置的旧院, 公司按照投资价值补偿原则投入了近千万元进行收储经营, 再投资滚动发展。通过这些措施, 逐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2. 统一调配, 加强资产调剂整合

切实优化办公资源配置, 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实行统一调配和有偿使用制度。近年来, 已归集闲置办公用房5591余平方米, 先后为市贸促会、义工办、三周研究会、红十字会、民调中心等单位调配了办公用房。同时, 抓好公车使用调剂工作, 采取联合市纪委收缴超标超编车、维修换购车况较好的行政事业单位退役车辆等办法聚集车源, 对多家单位旧车进行了调配, 节约车辆购置经费近200万元。

3. 统一处置, 提高资产处置效益

加强制度保障, 不断完善资产处置流程, 坚持严格审批, 集中处置, 进场交易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和“价高者得”的原则, 精心遴选和委托有实力、诚信好的拍卖公司组织资产拍卖。经市行资局审查后的资产, 全部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 并在新闻媒体进行处置公示。参加拍卖的资产, 由评估公司独立评估, 严格确定拍卖底价, 有效防止围标串标现象发生。

三、实施三个基础工程, 推行精细科学管理

1. 夯实制度基础, 规范管理行为

先后出台了《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益阳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配置使用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并制定了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配套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流程, 配套出台了《行政事业资产处置办法》、《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等, 为全市的资产管理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夯实工作基础, 强化资产管理

组织全市性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采取照相、测量、暗访等办法, 着重核查单位的土地、办公及经营用房屋和小车配置, 分类汇总, 核实核销“空壳资产” (有账无实) 1亿多元。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抓好资产分类档案, 部署行政事业单位客户端网络建设, 掌控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总量、构成、分布、变动等信息。

3. 夯实队伍基础, 加强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制度管理, 做到以制度管人, 以制度管事。加强公司经营目标考核管理,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引进经营管理型人才, 资产运营管理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市财政局委派干部和市场招聘人才已达20人, 逐步建立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绩效体系。同时, 加大员工业务技能培训力度, 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 提升资产运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创新资产运营机制, 深入推进管理改革

1. 加强运营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两项集中”改革, 加强行政事业资产产权集中管理和经营性资产接收工作。做大做强资产“蛋糕”, 壮大经营公司实力。建立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集约经营的经营实体。以公司实体为平台, 加强经营监管, 盘活资产, 努力实现国有资产资本化, 存量资产货币化, 经营资产市场化。

2. 强化资产经营管理

通过责任制、承包制、自营等各种形式, 规范存量资产经营。建立资产效益稳步增长机制, 加强办公用房使用费和国有资产占用费征收管理。经营性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 尝试大宗资产和经营权拍租, 规范租赁行为。围绕经营性资产投入领域、管理体制、收入分配等问题, 研究制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 严格规范经营性资产投资决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等行为。

3. 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加大闲置资产处置和处置收入清欠力度, 开展闲置办公区的开发建设调研。适时实施办公资源整合方案, 推动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均等化配置。逐步建立办公设施统一调剂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探索建立行政设施统一建设、统一供应、单位有偿使用、投资价值补偿、再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机制。抓好新档案馆等未完工程建设, 调配好馆库的使用。采取措施提升存量土地价值, 通过划拨改出让方式进行盘活, 挖掘土地潜力。利用优质资产为一些稳健投资项目提供质押, 重点与市直融资平台对接, 为投融资提供质押保障。

4. 创新车辆管理机制

篇4:财政管理新常态

财政人通常对自己的描述是“收支两条线”,从财政工作的技术层面来讲,这句话毫无错误。但财政管理其实涵盖了相当多的财政根本问题,包含构建良性循环的财政运行机制、建立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构造本级预算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等等。

这是从理论角度来描述财政管理的范畴。从实务角度讲,这种“新常态”实际要论述清楚的是财政的几个关系:财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财政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论述清楚这些关系,财政的“收支两条线”才能够有的放矢。

财政与市场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多次在多个场合表示,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去干预,真正让市场起作用。

那么,什么是财政应当管住管好的?又什么是应当留给市场的?笔者曾于多个场合关于这个问题采访过各级财政人,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但答案的基础并未改变过:财政部门现在管的有点太多了。

中国财政学会理事齐守印教授表示,要厘清财政与市场之间的边界,首先要了解财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财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就是政府与市场之间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分工关系。在此关系上,两者切割的边界应该是:凡是具有公共性的事务,才可以由财政配置资源;凡是不具有公共性的事务,都应该由市场配置资源,也就是由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民间组织自己出钱办理,也就是说,财政不应承担这些负担。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说清两件事:即财政的“放手”和“减负”问题。对于财政要在财源上“放手”的问题,广东省某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一个绝大多数财源来源于地方性企业的地方财政来说,还是需要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留有一定的控制权,否则“夜不能寐”。但一些企业,尤其是地方大财源企业也向《新理财》表示,地方财政有时为了让财政收入或GDP数据更好看,会在税收上做一些主动操控,“藏税于企”。但从根本上来说,地方财政即使有这样的做法,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地方主官政绩上好看。按照市场波动,没有任何一个产业,或者一个行业是永远盈利的。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刨除转移支付等外因,单纯就地方财源而论,也几乎不可能有一个地区税源总体上永远持续膨胀下去。让财源回归市场,从财政管理的角度讲,也就是要让地方财政,甚至地方主官承认市场波动的存在,让财政的“分钱”职能真正回归到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上来,而这样做对于财政来说,无论是从管理角度还是从财政资金角度,也都是一种“减负”。这也应当是下一步财政在处理与市场之间关系中的“新常态”。

那么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财政应该以什么方式来管理自己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财政与政府

首先定下一个与之前相同的基调:以财辅政。但这种“辅”并非只有辅助一个含义。齐守印表示,财政部门是政府综合管理财政事务的部门,不仅负责财政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和監督执行,而且负责公共预算的综合管理,包括预算资金的筹措和分配,资金使用监督与评价,负责向政府和人大汇总报告财政情况等等。

但以往的最大问题也就出在财政和政府的汇总报告频率上。广东省财政厅科研所所长黎旭东表示,如何及时、准确的让地方政府了解当地的财政运行状态,不仅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必要辅助的行为,也是避免政府对预算部门、甚至是对市场干预失效的有效预防。

在本次采访中,一些专家提出在财政管理层面将财政与政府职能分离,理由也很简单,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那么必须有一种节制政府对财政完全控制的机制存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意识到,拥有一个可以对财政资金分配方式说“不”的地方财政,其实对于决策层面来说是一件幸事。而财政说“不”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政府绩效体系的建设。

有人会发现,我们并没有使用财政绩效这个词。从广义上来讲,单纯的财政绩效体系是不能单独成立的。从项目上划分会涉及到各个预算部门,从资金上划分会涉及到上下级决策。因此在财政部门不可能成为每个项目中的专家时,判定一笔钱该不该花,其实应当是财政和预算部门甚至政府部门共同完成的课题。在确定“该不该花”之后,“该如何花”和“该花多少”甚至“收效如何”,这才是狭义的财政绩效所要讨论的范畴。

如果说现在的“常态”是财政考虑如何健全财政绩效系统,那么下一个阶段的“新常态”就必然是财政绩效作为绩效系统的政府资源分配者一环,与政府部门共同建立政府绩效系统。

财政与部门

齐守印表示,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公共部门内部在预算及其他财政事务方面的责权分工关系,预算部门在财政事务方面的责权分工关系。预算部门在财政事务方面要接受财政部门的统辖和监督,同时对本部门预算资金分配使用在遵循统一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配置权,并对本部门预算安排、执行和管理绩效承担责任。

这不仅说明了财政和部门之间的“新常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也说明了成为这种状态之前我们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责权不明。

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财政与预算部门之间的责权不明,从财政的角度而言,来源于预算编制不够精细。而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权切块,和预算部门之间的财权切块,使得本来仅仅是不够精细的预算变成了各部门之前“拿钱就走”的理由。即使财政部门一再强调自己在政府资金分配方面的监督功能,但几乎所有预算部门都认为,财政对于分配到预算部门之后的财政资金的管理是一种越权。

因此说到财政与预算部门之间的“新常态”,其实并不可能仅靠财政一家之言就能改变所有部门的想法。多个开展财政资金深度管理的地方财政均表示,与预算部门沟通是一件难事,与多个预算部门沟通更是一件难事,而与多个长期掌控财权,根本不理解为何财政要“夺取”财权的预算部门沟通,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财政与政府,与预算部门,甚至与市场的关系其实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财政管理的“新常态”,其实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新常态,而是整个地方政府,包括预算部门从“思”到“行”的整体改观。否则仅靠财政部门的独自冲锋,也不过只有“新”一个字而已,“常态”则遥遥无期。

篇5:区财政局财政管理工作总结

(一)多措并举,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一是依法完善征管体系。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征管平台”和“税源监控平台”的作用,及时分析涉税信息,科学研判收入形势,强化与各涉税部门及各板块的联动协作效应,综合治税体系进一步完善。二是全面落实税制改革。及时跟踪了解“营改增”、消费税政策调整动态,准确掌握财政收入结构和企业税负的变化情况,积极谋划各项应对措施。全面梳理甄别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财政支出等方面实施的优惠政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深度挖掘税源潜力。加大税源摸排力度,密切关注税源经济走势,配合地税部门开展房产税、安置房税源专项调查,强化资本市场股权转让和非居民税收征收管理,全面掌握房地产企业、上市地块、拆迁安置房和重点工程税费入库情况,为财政增收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税源支撑。

(二)服务发展,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一是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紧紧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医教食住行”重点环节,加快“三个六”工作重点,以及政府民生工程、政府实事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持续加大各类民生设施、惠民项目建设力度,切实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今年全区城乡公共服务支出预计完成70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比上年增长10.24亿元。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各类社保补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从每月700元调整到75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从450元提高到500元,居民基础养老金从340元提高到380元。落实积级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失业人员组织免费技能培训,全年预计拨付灵活就业和大学生创业社保补贴等共计8050万元。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完善医疗服务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民生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以及“居家福”虚拟养老院扩面工程。三是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资金争取和整合力度,今年以来共向上申报支农项目75项,争取市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2亿元;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共计4亿元,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开发专用管理软件等方式,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修订完善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申报、公开公示、预算编制、资金使用等程序,共拨付市、区级生态补偿资金1.04亿元。

(三)创新扶持,财政稳增促转成效明显。一是全面助推转型升级。认真贯彻落实我区千企升级创新转型行动计划,全年兑现“创新集聚、绿色发展”专项扶持资金3亿元,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1.6亿元,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创新转型、外贸稳增长、品牌建设和商标战略、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智慧吴中”建设等,加快推进全区创新驱动步伐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创新财政扶持方式。积极探索“拨改保”、“拨改贷”、“资金改基金”等投入方式,统筹全区科技经费、专项升级专项资金5000万元,成立XX区中小企业贷款“增信基金”,为区内成长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增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统筹全区人才开发资金、科技经费,支持《XX区青年创业人才企业小额贷款贴息管理办法》、《XX区领军人才天使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动众创空间行动方案》的实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财税环境。三是减税清费激发活力。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理顺资源税费关系,确保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到位。开展收费和基金清理,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停征和免征2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政府性基金5项,预计全年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金2060万元,减免政府性基金19130万元。

(四)务实高效,财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一是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统筹力度,进一步细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逐步建立后三本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衔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通过制定区镇两级预算执行进度考核通报管理暂行办法,实现预算执行分析和信息反馈工作常态化,增强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二是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除涉密部门外,2015年区级一级部门预算单位(含下属预算单位)全部实现了预算信息公开。稳步推进决算信息公开工作,选择教育、科技等9个部门进行试点,为全面推开决算信息公开奠定基础。三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出台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定期清理机制,全年预计盘活存量资金约亿元7.17(不含基金)。加强资金统筹,区级当年所有本级财力安排的项目资金结余,以及2014年前没有明确用途的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结余,由财政收回统筹安排;在编报2016年部门预算时,优先使用支付中心历年结余,按计划将全部支付中心结余资金消化完毕。四是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设立财政资源和债务管理科,强化对政府债务的统一扎口管理。印发XX区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制定融资管理操作流程,完善政府领导、财政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债务日常管理体系。甄别锁定政府性债务,从紧从严制定控制规模,切实压缩政府性债务。建设XX区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并顺利运行,通过指标预警等风险监控功能,对债务实行动态监控和风险提示。拓展政府融资渠道,落实债券置换工作,共报送三批债券置换额度共计20.27亿元。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共筛选上报7个ppp项目,为化解政府债务压力,撬动社会资本进行积极尝试。

(五)监管并重,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深入开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依托金财工程一体化平台,顺利实现国库集中支付银行清算和远程支付模式,制定下发区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办法、会计核算暂行办法,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运行预算单位核算服务平台,推进预算单位账户管理系统,实现资金支付与账务核算的无缝对接。初步实现支付系统的动态监控,重点加强对预算单位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及现金管理等方面的监控。二是继续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进一步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全年对30个项目开展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引入第三方机构,科学设置绩效目标,扎实开展跟踪问效,涉及财政资金共计20.71亿元。加强对重点评价项目“三产服务引导资金”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绩效目标管理,年内完成专家评审。配合市局做好联动绩效目标管理,全面完成绩效评价工作计划。三是扎实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全面梳理我区购买服务现状,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步骤,积极、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草拟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编制指导目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坚持政府购买服务与推进政府职能转移相结合,改革和创新政府服务供给机制和购买方式,研究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和政府采购目录的合理衔接。四是继续推进各类财政管理创新。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定并公布了2015区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意见,并督促主管部门严格执行。深入开展专项督查,加强对基层分局(所)和有关单位财务情况的检查和指导,切实提高基层财政监督管理水平;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积极参与“清风行动”,配合纪委对17家单位进行作风建设专项督查,努力构建财政“大监督”的良好格局。规范基层财政管理,重点实施“乡镇财政示范点”建设,胥口、开发区分局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加强乡镇财政就地就近监管工作;修订完善《关于完善村级财务集中收付制度的意见》,有效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

篇6:财政档案管理

——以衡阳市财政局2014年内部监督工作为例

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是对财政部门内部权力运行的一种制约措施,也是财政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机制的一种必然选择。20多年来,衡阳市财政局坚持开展内部监督工作从未间断,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2010年财政部《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财政部第58号令)颁布以来,该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内部监督管理方面具体办法,推动了财政内部监督工作顺利进行。2014年财政内部监督工作在局党组的领导和各相关科室、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检查内容更多、涉及面更广,工作更加扎实、深入,得到了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相关业务科室的一致认同,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基本情况

2014年财政内部监督工作借鉴了历年工作经验,由监督检查局牵头,纪检监察室配合,从局内其他相关科室抽调8名业务骨干,组成2个检查组,分别对综合规划科、企业科、外经科、金融债务科等8个科室履行财政管理职责、内部风险控制、财务与资产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体看情况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一是内部监督理念深入人心。局机关内部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相关人员对内部监督工作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分管业务工作的局领导,还是各业务管理科室的负责人,乃至一般干部,对内部监督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中配合默契,形成了合力。

二是财政管理水平逐年提升。在部门预算日常管理监督方面,对归口管理的部门预算单位进行了预决算批复,开展了部门决算账表一致性核查;在资金管理方面,指标管理有专人负责,资金拨付审批手续齐全,程序比较规范,未发现无预算、超预算、超范围拨付资金现象。在经费和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控制并尽量压缩“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行政经费开支,科室经费开支较上年大幅下降,检查中也未发现私设“小金库”现象;在档案管理方面,文件、资料有专人负责,上档案资料已装订归档且摆放有序,未发现档案资料丢失现象;在履行监督职能方面,在抓好日常监管工作的同时,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开展各项检查或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问题及成因

通过历年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虽然财政管理总体情况在逐年好转,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1.部门预算管理有待加强。一是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脱节。市 2

本级部门预决算差异较大,部门预算“刚性”不足,缺乏约束力,其中市直单位2013部门收入、支出预决算差异率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造成部门预决算差异大的原因:一方面,财政年初预算安排不足,与单位实际需要相差很远,难以保障单位正常运转,致使单位将公用经费用于人员经费、将项目经费挪作公用经费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大量财政拨款通过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下达,以及部分单位的非财政拨款收支未完全纳入部门预算等原因,造成部门预决算“两张皮”现象。此外,大部分市直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未按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二是对预算单位日常监管乏力。近年来,特别是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大部分市直单位未向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月(季)报表。加上部分科室管理人员认为到单位去不能解决单位的经费问题,因此很少到单位了解情况,更谈不上财务监管。三是履行预决算管理职责缺位。对单位的部门预决算报表审核把关不严,没有认真开展部门决算账表核查和全面批复部门决算。

2.资金使用绩效有待提高。一是重分配轻管理依然存在。财政各部门预算管理科室普遍认为,财政安排给单位的基本支出有缺口,单位挪用专项资金是迫不得已,因此对单位专项经费的使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很多项目资金下达到单位后就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管,对专项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产生

多大的绩效等方面关注不够。二是财政资金拨付进度滞后。财政安排的项目经费多为切块经费,未细化纳入部门预算,其拨付和使用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甚至年底,这是造成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大以及支出进度滞后的主要原因,也造成一些单位年初无钱可花,年底突击花钱,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从财政下达国库集中支付单位指标情况分析,部分支出科室财政指标下达时间明显滞后。从各支出科室拨款情况分析,部分支出科室第四季度财政拨款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比例明显偏高。三是年末结转结余资金较多。具体表现在财政支出科室年末指标结转较多,部门预算单位年末结转与结余较多。四是往来资金量大且挂账时间长。截至2014年12月31日,市本级财政往来资金挂账达数十亿元,其中有的垫付款项挂账六年未列支出,有的借款数亿元挂帐8年之久没有归还。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影响资金的周转,而且容易造成资金流失,给财政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3.内部控制机制有待健全。此次检查发现,个别科室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健全,如有的项目签批手续不够健全,个别大额资金借款无领导批示等。此外,各业务科室在资金安排和拨付流程中虽履行了一定审批程序,但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未以制度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这种内部控制机制不统一、不透明的状况,既造成内部专职监督部门无章可循,又给财政管理工作形成潜在风险。

4.财政会计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据财政监督检查和其他监督部门反映,目前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特别是取消会计集中核算后,有些人员少的单位财会人员大多兼职,有的甚至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近年来,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有时既使开展了培训工作,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佳,特别是一些单位任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缺乏必要会计专业知识,以致造成一些单位账实不符、账账不符、账表不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单位违规违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三、下段工作重点

检查结束后,监督检查局安排专人对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下达了《内部监督检查整改意见书》,责成其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并要求其向分管局领导书面报告和监督检查局和纪检监察室进行反馈。同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阶段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预决算工作,推进预决算公开。2015年是实施新《预算法》的第一年,也是市本级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同步全面公开的第一年。《预算法》第十三条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预算的不得支出”。因此,财政部门必 5

须设法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改变目前部门预决算脱节的现象,让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形成有机整体。一是科学编制预算。预算单位要按照综合预算的要求,将各项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收入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科学预测,编制预算支出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讲求绩效,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合理确定单位维持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基本需求,均衡部门间公共支出水平;同步安排项目支出,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二是严格执行预算。规范预算调整和追加,严格做到先预算后执行、未列入收入预算的当年不予列支、未列入支出预算的国库不能支付,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缩小部门预决算差距,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三是真实反映决算。预算单位在编制决算报表时,要认真核实,准确填报,做到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口径一致,部门决算与会计账簿数据一致,表内表间相关数据衔接一致,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这样,预算编制通过预算执行加以验证,预算执行的结果形成决算,决算经过反馈为下一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形成“预算→执行→决算→预算规范”的预算管理链,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有机衔接,促进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的提高。四是推进信息公开。按照中

央和省政府要求,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加大公开力度。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全部细化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部门预决算细化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和经济分类款级科目;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预决算都要全面公开。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绩效。一是整合规范专项资金。对未细化纳入部门年初预算的切块资金,如住房公积金、城建资金、农业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项目经费,应根据中长期事业和财政发展规划,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和部分纳入并细化分配到部门的年初预算,提高财政拨款年初到位率,缩小部门预决算差异;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政策到期、政策调整、绩效低下的予以取消,对目标接近、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予以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三是控制财政对外借款。加强财政对外借款管理,严禁违规对非预算单位及未纳入预算的项目借款和垫付财政资金。根据省政府湘政发【2015】8号文件规定,确需出借的临时急需款项,借款对象限于纳入本级预算管理的一级预

算单位(不含企业),借款用途限于临时性资金周转或为应对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的临时急需垫款,借款期限不得超过1年。四是清理财政借款垫款。全面清理已经发生的财政借垫款,应当由预算安排支出的在2017年底前列支,符合制度规定的临时性借垫款在2016年底前收回,不符合制度规定的借垫款限期收回。五是规范财政专户管理。按照国务院要求,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除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在2年内逐步取消;2014年财政部已明确要求清理撤销的财政专户要尽快清理整顿到位;彻底实现财政专户统一归口财政国库部门管理,严格规范财政专户开立程序;强化专户资金使用管理,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禁止将财政专户资金借出周转使用或转出专户进行保值增值。

3.严格预算执行,盘活存量资金。一是提高预算执行准确性。首先,适当调整财政对部门基本支出的保障水平,如通过综合预算和调整支出结构,足额安排关系到职工个人切身利益的工资、津补贴、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人员经费;适当提高财政对部门日常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均衡部门间的公共支出水平。其次,加快下达年初预算,提高财政拨款年初到位率;提早细化项目支出,同步纳入部门预算,缩小预决算差异,硬化预算约束。二是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各预算单位要做好预算执行的前期准备,特别是重大项目的

准备工作,争取做到资金一旦下达,及时分配使用。财政部门要加快资金审核和支付,对基本支出按照均衡性原则支付,对项目支出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合同约定支付,对据实结算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引入预拨和清算制度。三是加强结转结余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将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加大结转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可按规定统筹使用;建立预算编制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对各部门当年预算执行率不到85%的专项资金,在下预算中按一定比例扣减;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机制,实施预算执行进度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结转结余资金。

4.加强内控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梳理财政业务及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并实施相关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引导干部职工将内控意识贯穿于财政日常工作之中,有效防范各类业务风险,确保财政干部廉洁和财政资金安全。一是规范资金分配方式。改变现行编制政府项目支出预算时采用的先确定支出总额、切块分配,年中再细化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根据中长期事业和财政发展规划以及当年财力可能,按照“以事定钱”、“钱随事走”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安排预算,分配资金。二是强化拨付流程控制。出台一个关于财政资金拨付的规范性文件,统一规范资金拨付所必须履行的审批程序,严格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的支付,涉及政府采购的还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争取做到一个专项一个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设立、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作出规定,对重大项目实行事前评审和事后绩效评估。四是改进财政内部监督工作。按照“时间提前、全面介入、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对预算编制与执行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通过全过程同步监督来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5.严格履行职责,强化会计管理。财政部门要督促和指导预算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一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财政部门要督促预算单位按照《会计法》的规定配备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对无证上岗的依法进行处罚;指导会计人员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法律法规,规范日常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会计信息,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二是加强会计培训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培训效果。特别是要指导预算单位在日常核算时,严格执行会计基础规范,正确使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照部门决算的口径细化会计核算;在年终决算时,全面核对预算收支指标数和实际执行数,认真做好年终对账、调账、结账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账账相符。三是

上一篇: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 点亮新生命之灯下一篇: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