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基本思想

2024-05-16

人文主义基本思想(精选6篇)

篇1:人文主义基本思想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推行两种模式―TND、TOD

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 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间以绿化分隔,邻里之间利用公交组织。

⊙ 五分钟的步行邻里规模

⊙ 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 多功能复合。在一个邻里社区的5分钟步行范围内,各种功能达到均衡的混合――居住、工作、购物、就学、宗教活动与娱乐。

⊙ 精密交通网络,邻里内部交通要注重步行交通,街道断面的设计人性化。

⊙ 足够的建筑密度,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从而相对降低市政 开发成本,增强社区活力。 ⊙ 尊重传统的建筑风格

2、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导向开发模式,偏重于整个大都市区域层面,强调邻里与轨道交通融合的区域发展,注重公交系统建设。不同邻里间(区域内)利用公交系统;每个邻里间可以方便步行,使用自行车、滑板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到公交站点步行5分钟。

把握三个尺度,大尺度之区域,中尺度之邻里,小尺度之街区

1、大尺度――区域规划要考虑综合及可持续的发展

⊙ 路网设计与城市对接:当住区规模较大时,住区已不只承载住区内部交通,它还承载着城市层级的疏散;住区不能孤立封闭地自行设计内部路网,而应从区域的角度看待路网的设计与交通组织。否则,若城市路网过疏,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如果只在住区外围与城市驳接,会造成小区公交出行不便。

⊙ 公建配套要从政府宏观规划出发,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按照区域的整体要求配建,以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公建设施要与公共交通相连,提高可达性,利于共享。

2、中尺度―邻里、社区、交通走廊,邻里的规模适宜和中心突出

TND――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约400米)。

TOD――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 600米步行距离。

1)北美千篇 一律的郊区蔓延,依托于网格道路的发展,造成的是同质的景观,没有中心的郊区使人在单调乏味中迷失方向。

新城市主义注重形成具有城市文脉特征的小城和具有明确的邻里中心的居住环境,利于形成认同感。

2)邻里规模(距离半径)是以人步行舒适度来衡量的,经过统计舒适步行距离大约为500米,但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字。

3)邻里中的居住密度,居住密度随着接近社区邻里中心而增加。

4)对中心的需求和依赖性不同,如:有车族对公交站(甚至中心商业)的依赖性相对不强――影响不同房型在住区中分布的位置不同。

5)邻里中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公众利益大于私人利益。紧凑私宅用地,创造公共空间;景观资源共享,提升住区的整体品质。

注重公共空间的创造。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做为公共空间可利用的资源;公共建筑占据重要的位置;街道是重要的公共空间。

私宅平分土地资源――紧凑住宅布局,创造出公共空间,基地内景观资源(小河)从少数人占有到公共空间的景观组成。

6)混合利用、多样化。针对雅典宪章主张交通、生活、工作、休憩四个功能区分割、相对独立的思想,新城市主义的主张者认

第一文库网为城市的特色来自对环境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集中地融入邻里地区的生活中。

⊙ 不同年龄的居民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构成(如老人和儿童的存在)为社区注入活力。

⊙ 不同的住宅类型――公寓、独户住宅、联排住宅等住宅在户型、面积和价格方面具有多样性是社区混合的前提。不同的居住建筑根据需要位于邻里中不同的位置,同时考虑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营造。

⊙ 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的混合,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优点:方便生活,增加就业,减少上下班钟摆式交通,增加社区活力。

3、小尺度――街道、街块、建筑

1)街道。新城市主义的社区结构是通过对街道、街区和建筑的精心组织而实现的。

街道的组成和等级应该同时为小汽车和行人提供方便。从人车混行―人车分行―人车共存,最重要的是建立安全的步行系统。

街道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

⊙ 街道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人行道、车道的宽度,景观分隔带的设计以及停车位的安排,除要满足小汽车通行、停放外,还要求能够为居民步行、休息和会面的场所的提供良好公共环境

⊙ DPZ认为最佳的街道空间比例位1:1,最大不超过1:6,树木可弥补街道过宽。

⊙ 为促进邻里交往和街道生活复苏,要求商业建筑,甚至各个住宅的入口面向街道。

⊙ 在街边应留出足够的建筑退红线,并设计一些门廊、凉棚、露台等建筑过渡空间,增强建筑与街道生活的沟通,注重人行道的设计是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的重点之一。

⊙ 交叉口是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的另一重点,通过减少人行道间的间距,降低车速。注重街道与广场、花园的结合,创造活动空间。

借鉴与启发

⊙ 街道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增强街道立面的丰富性,增强街道活力

⊙ 注重道路装置的设计如:中国住宅的管理形式与国外不同,多采用组团院落空间,要注重院落空间与街道空间沟通。

2)街块(区)适宜的尺度与规?模

⊙ 街区是表现建筑形式和城市空间的场所

⊙ 城市居住街区网格结构的尺度随居住建筑的尺度在不断发生变化

⊙ 新城市主义认为250-600英尺(75米-180米)的街区是适宜的

3)建筑形式

⊙ 住宅与公共建筑形式要不同,公共建筑做为地标性建筑

⊙ 建筑物的风格应与周边建筑语境相协调,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传统

⊙ 有相应的条例规定建筑的高度、形式等。

朔州老城改造的新城市主义实践

朔州老城改造项目简介

朔州老城始建于秦汉,古称马邑城、鄯阳城,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朔州建市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及重化工基地,朔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起,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浪潮的兴起, 市区两级政府为了传承雁北的历史文化、完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价值、营造宜居环境、彻底改变老城脏乱差的状况,启动了朔州老城保护性改造工程。山西金海洋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北京海勃湾投资顾问公司担任总策划,北京东方华脉设计公司为设计单位,北京希埃希设计院担任园林设计。

该项目总体规划占地1500亩,改造规划用地858亩,新建部分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区域内规划了学校、医院、办公、会馆、酒店、客栈、商业中心、明清风格的商业街、中心花园、绿化带、运动健身场、面向不同年龄层的交流场所,以及不同类型的中式院落住宅,包括中式庭院住宅(四合院、L型合院、联排庭院、叠拼庭院)和中式低密度居住建筑。

该项目凭借传承千年文脉、再现古城风貌、融合现代元素的优势,11月在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荣获“20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影响力工程”称号,成为我国小型老城保护性改造的范例,作为旧城改造与宜居城市和谐共建的典范,受到省内外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新城市主义思想在朔州老城项目中的运用

按照朔州市提出的“建设雁北最宜居城市、最宜发展城市”的指导思想,朔州老城改造的规划设计,自始至终坚持了三个原则:即尊重本土的地理环境、尊重本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贯彻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1、注重与城市的关系-道路及社区空间

⊙ 尊重城市区域级规划,老城的四条重要轴线――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商业轴,以及两条绿化轴线,与城市规划干道、阳街、开发南路和马邑路相连,与城市建立了便捷的交通联系。老城内电瓶车和城市中巴在四个城门口无缝对接。

⊙ 建立“都市核心带”,营造公共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优先设置,大型公建结合公交设置。如东门内的崇福广场,北门内的集中商业广场,都是作为整个城市的开发空间设置的。社区组团距商业中心区的步行时间在5-10分钟以内。

⊙ 景观资源共享,形成“开放绿轴公共空间”。

2、尊重、保护和恢复基地中原有景观资源。规划方案中,重点保护了辽金时代建成的崇福寺。恢复了明清建筑文昌阁。原有的街区、街道、城市肌理尽可能按原样保留。

3、道路设计中,注重建立安全的步行系统,将街道做为公共空间设?计。

4、各种等级的道路断面设计中,充分考虑具备车行、步行、自行车、景观 绿化、居民交流公共空间等多种功能,注重街道的景观设计。

1)道路对景设计,公建形成的道路路口对景和住宅过街楼形成的道路路口对景。

2)道路立面的设计,包括沿街底层商业、过街楼的设置以增加街道景观的沟通、住宅的山墙处理及正立面沿街设计。

3)通过建筑立面特殊构件的处理,增强街道的活力

5、开放式住区,建立开放―半开放―封闭的社区体系

1)都市核心路和社区级干道互相开放。

2)公共设施是对外开放的,实现住区与城市的双赢。老城内设置的学校、幼儿园、医院、体育健身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生态园林广场、崇福寺、天主教堂等都是向整个城市开放的。

3)城市次级道路――目前有管制,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

4)封闭式院落组团是老城的典型特征,通过绿篱、艺术围墙、建筑立面形成的围合空间,保证居住私密和品质。

朔州老城保护性改造工程是迄今我国唯一一个整建制旧城改造项目,目前尚在实施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如何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融入新城市主义的精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需要我们去解决。

篇2:人文主义基本思想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篇3:人文主义基本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基本内涵,现实启迪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是建立在对反动新闻政策和错误新闻思想批判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书报检查看做是旧时耻辱的标志, 他们还对知识税政策进行了批判。不仅如此,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与早期工人报刊逆潮流的狭隘观念进行了长期而艰巨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闻自由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的核心视角是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追求, 是他们在反对书报检查制度, 争取新闻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他们一致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就是出版自由。”并指出:没有出版自由, 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自由的每一种形式都制约着另一种形式, 正像身体的一部分制约着另一部分一样。只要某一种自由成了问题, 那么, 整个自由都成了问题。马克思在肯定出版自由的意义时, 指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 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 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纽带”, “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的镜子”。恩格斯在小册子《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中指出:没有出版自由, 就不可能有工人运动;没有出版自由, 工人永远不能争得自身解放;争取出版自由就是争取工人政党本身呼吸所需的空气。

1644年, 英国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奠基人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最早提出“出版自由”的概念, 尽管约翰·弥尔顿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但马克思对于出版自由的理解更为深刻和科学, 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思考“自由”的理念。认为现代市场经济背景是新闻出版自由的“根”, 包括新闻出版自由在内的各种人的自由不是天赋的, 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原则在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和折射。马克思还把新闻出版自由作为衡量社会政治、经济自由的尺度, 恩格斯则把出版自由和工业发展作为英国发展的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是介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第三权力。马克思在早年提出过“第三个因素”的观点, 他说:“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有第三个因素, 这个因素应当是政治的因素, 但不是官方的因素, 它是市民因素, 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 它具有‘公民的头脑和市民的胸怀’, 能够理智地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在自由报刊上,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 此时双方不是‘从属关系’, 而是‘权利平等’的关系, 它可以不通过官方的中介, 原封不动地将人民的怨愤传送到国家权力机构面前。”1850年, 马克思针对政府规定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有作者署名”, 再次指出:“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 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从“第三个因素”到“第三种权力”, 马克思关于报刊地位的基本思想不但没有变化, 而且还有所强化。

第三权力的具体表现就是舆论监督权。对于舆论监督权, 马克思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 是社会的捍卫者, 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是无处不在的耳目, 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恩格斯在1891年2月11日给考茨基的信中说:要使人们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 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做完美无缺的官僚, 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 而是进行批评。新闻自由的第三种权力———舆论监督权, 贯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的新闻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是一种法定自由。新闻自由是人类精神的特权, 法律不应该对其进行干预。司法权应独立于行政权。对于法治社会基本司法原则之一的“司法独立”, 亨廷顿指出:“司法机关的独立表现在它只遵守自己特有的司法规则, 表现在它的观念和行为不被其他政治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观念和行为所左右。”所以, 司法独立的实现首先要求司法权由司法机关 (法院) 统一行使, 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干预, 而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可笑在于, “检察官也就是原告、辩护人和法官的三位一体的人。检察官被委任去管理精神, 然而他是不负重责的”。“最恶劣的手段却莫过于把书报检查又交给书报检查去判断, 把它又交给某一个总督或最高书报检查评议会去判断”。

新闻自由应当有明确的立法保障。“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 “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认可, 它是法的表现, 因为它就是自由的肯定存在”, 所以“没有关于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领域中取消出版自由”。因为法律的许可和承认才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 所以以法的形式来保障并体现新闻自由, 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涉及新闻出版方面, 法律用语的含糊会使得主观性得以为所欲为。

新闻自由应当遵循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 即平等享有。“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 如果有的话, 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 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权, 有时表现为普遍权利而已。”平等权是宪法规范的核心价值之一, 其要旨就是:作为抽象的人或一般意义上的人, 即作为独立、自由的人格主体, 应该在法律上是一律平等的。所以, 新闻自由应当人人平等享有。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是一种相对自由。新闻自由受制于一定的物质条件。这种物质条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1847年起草《共产党宣言》的时候, 马克思在笔记本里就写道:把精神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特权变成一种普遍的权利, 商品形式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1847年, 马克思、恩格斯讽刺一位德国政治家用“精神资本”在美国办报的计划, “靠精神资本在工业化的美国是办不了一家报纸的”。而对于自由精神的形成, 马克思这样论述:“古希腊、罗马曾经创造的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 物流和信息流都十分开放和发达, 而且海上贸易和战争生活造就了一种自由的精神。”显然, 自由及新闻自由思想的建构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新闻自由还受到党性和阶级性的限制。政党是各阶级的政治发展和它们之间政治斗争的产物。无疑, 政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趋于成熟的产物, 作为特定阶级的代表, 政党是由该阶级的精英分子组成, 并代表着其所属阶级的根本利益。当权者由于彼此利益的差别会产生分化, 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 而每个利益集团只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则行事。因此, 在新闻活动中, 各政党创立兴办的报刊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政党斗争的烙印。

在阶级性方面, 统治阶级通常要限制被统治阶级的新闻自由, 这已成为铁律。《新莱茵报》1848年6月1日创刊, 1849年2月7日即受到普鲁士科伦陪审法庭的审判, 仅仅办了不到一年就于1849年5月19日在普鲁士政府的疯狂迫害下被迫停刊。这就十分有力地说明, 统治阶级是不会容忍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享有出版自由的。“书报检查制度本质上是建立在警察国家对它的官员那种虚幻而高傲的概念之上的。公众的智慧和善良意志都被看做甚至对最简单的事物也是无能为力的东西, 但对于官员来说, 却连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也被认为是可能的。”因此,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阶级,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才是实现真正新闻自由的真实条件。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的现实启迪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闻自由的根本途径。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个性解放、精神自由是新闻自由发展的宏观意识环境。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开放性、平等性、公平性、有序性与新闻自由的要求是一致的。市场经济发展造就的开放性、平等性、公平性、法制性是新闻自由实现平等、自由、民主、法制原则的前提。我们可以想象在原始物物交换和计划经济时代, 新闻自由的虚无性和有限性, 连人本身都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那人的自由和权利就根本无从谈起, 或者说一切都是国家计划分配和安排, 人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无疑会大大降低。因此, 只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才能为新闻自由提供物质条件, 创造公平、平等、开放、法制的社会环境。

健全民主法制是新闻自由的法定保证。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社会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治理也必须是法治。新闻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基础, 是人类共同争取的政治文明的成果, 那么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今天现实意义的新闻自由在外延上有所发展, 它涉及公民在新闻传播领域所应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 包括报刊出版、意见表达和新闻传播与收受等多方面的自由;还涉及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传播领域所应享有的能够使新闻传播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自由, 包括采访、写作、报道、批评自由等。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才能把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充分保障新闻自由。

实事求是是新闻自由的基本前提。新闻自由不是绝对的, 更不是万能的, 它必须遵循新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 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实事求是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新闻自由也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真实的基础上发表意见。可以说,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义务;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同时, 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是同新闻的准确、鲜明、生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文风,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表现, 也体现着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政治品格。

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内在要求。舆论监督, 从广义上说, 可以包括对党务、政务的公开, 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施政活动的监督, 以及对坏人坏事, 特别是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批评。但这里所说的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 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行为。舆论监督既是媒介的功能体现, 也是我国体制改革对传媒发展提出的要求。新闻媒体对司法的适当介入并不意味着司法独立性的丧失, 媒体对司法的影响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负面的干预或干扰;新闻媒体的介入具有肯定和强化司法行为、过程和结论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新闻舆论监督功能可能延续和强化司法行为的社会效果, 形成道德与法律的链接。新闻自由作为介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第三权力, 能够帮助民意和政府之间的无衰减交流和传递, 促进社会和谐。 (本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 项目编

号:09YJA71002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2].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7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6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年版。

[5].塞缪尔·P·亨廷顿[美]:《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北京:三联书店, 1988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7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篇4:人文主义基本思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发挥与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职能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尊重人、培养人、完善人的活动,作为使人“向善求真”的综合性社会教育活动,它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在对人的关怀与倾注中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它所创造的就是为人提供一种可能的理想生活,追求的就是一种超越“实然”而达到“应然”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种腐蚀心灵、戕害人性、抹杀个性和否定人的价值的奴化教育,是不能唤醒人潜藏于生命之中的自我创造与超越自我的意识。”因此,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阶段可谓任重而道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职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对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只有针对现实的具体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人文关怀实现的有效策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对于改革攻坚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本策略的探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实现整体性教育和差异性教育相结合

所谓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就是指受教育者在精神属性方面的一般性和共同性特征,而差异性也即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由于个人的存在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生命实体存在,这个生命实体既受到无法改变的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个现实的生命个体,无论是在身体素质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和体制的影响,对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对待和管理习惯于用政治的价值裁决取代思想、情感、个性和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判断,用极少数理想化设计的“道德人格”和“英雄人格”去规范每一个人的言行,千篇一律地要求同一的行为方式,其结果造成对现实的、具体的人视而不见,只能面对概念上的人进行政治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按照社会需要的统一模式去生产一个个大同小异的“标准件”,而无视受教育者个体需要和发展层次的差异性,其结果造成了许多“前后不一”或“口是心非”的具有双重性人格的现实的人。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限制了人的独立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培养,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人文关怀思想。

而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充满宽容的,只要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不涉及到重大原则性的问题,不管其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以宽容待之。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身上的闪光点,要能够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和独立精神,利用各种方式来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深入挖掘其心理潜能、提升其心理能量、锻炼其能力、磨炼其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养成自我完善的习惯,最终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自身发展的现代人格。

二、实现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往关系的基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体或对象的人是有着丰富心理活动和情感的,这就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务必把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情感教育不是侧重摆事实、讲道理的以理服人,而是教育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感染和陶冶教育对象,即“以情动人”。情感教育的核心就是用爱去和教育对象进行交流。爱是人类最美好和高尚的情感,它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纽带,缺少爱的任何教育都是失败的。从现实来看,不管是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或各类成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皆是在爱的原则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使教育对象懂得什么是爱,如何施爱和被爱。在现实教育中,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往往是理性因素所无法代替的。“一个人的心灵如果真正被仁爱燃烧起来,那么那种仁爱确乎比一切道德学说可以使人突然进到更大的完善地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必须把每一个教育对象看成一个有情的生命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加大情感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导作用,增进教育主客体双方之间的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春风化雨的目的,从而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相互走入对方的心扉,建立起真挚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和谐美好人际环境的建立。

三、实现工具性教育和目的性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着明确目的性和指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它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从实践来看,如果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使其仅仅服务于工具性教育,它就永远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也永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结果只能使教育专注于对人的技艺性、工具性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生终极意义的实现和人的价值的提升。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偏向于人的工具性价值,即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作用,虽然这对于维护整体利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却忽视了它的目的性价值,即对个人自身生存发展的意义。尽管有古人“君子不器”的仁人思想,但在充满利益争斗的现实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将人塑造成一个个适合某种需要的合格“配件”。因此,刻意地规范人、约束人和盲目地塑造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有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其在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通过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健全受教育者的人格素质,逐渐摆脱单纯工具性的特征,从而在实现目的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中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这也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将人普遍异化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的有效途径。

四、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们的物质需要是人们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基本动因。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邓小平同志也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告诫全党:“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遇事和群众商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等到问题成堆、矛盾激化以后再去解决,那样,付出的代价就大了。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项工作应该务求实效。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行为与物质利益辩证统一的原理,为我们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促使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正发生着更加复杂多样的变化,社会多样化导致的人们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较大差距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者仍然应该善于运用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又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对于当前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就业、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利益敏感问题,各个领域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尽其所能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人文关怀的根本体现,也才能最终获得各个领域受教育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结语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层出不穷,面临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第一个“百年梦”的历史重任。这就更加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坚持而后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文关怀理念,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败与否的标准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最终要实现于它所教育的人,实现于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怀和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社会成员的个性、活力和潜力得到了很大的释放,但由于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和良莠不齐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职能的开发仍然是一个函待解决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丰富了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今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带来了新的契机,从而为最终实现广大社会成员心情舒畅、活力迸发、社会和谐稳定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国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湖湘论坛,2009年第2期.

[2]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理性审视[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2卷,第82页,人民出版社,1995版.

[4]毛泽东选集[M]. 第4卷,第1317页,人民出版社,1991版.

[5]邓小平文选[M].第3卷,第121页.1993版.

[6]朱小玲,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年2月.

篇5: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所谓实际,最根本的是国情实际和世界实际。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全面加以把握。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国,那就会脱离中国国情,做不好中国的事情;同样,如果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那就会落后于世界潮流,也做不好中国的事情。离开了这两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十足的空谈。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成功结合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先进分子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结论。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在不断壮大。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余万人。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为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和传播,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揭示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毛泽东思想就是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而产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硬座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和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毛泽东思想是在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国情的东方落后大国,进行革命并在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独立自主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坚决地抵制了那种完全不顾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推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坚决地抵制了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为根据地,从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把中国革命从主要由教条主义导致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了全国政权,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毛泽东同志又领导我们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制定了一条关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出发,实行的是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合作社的理论,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接着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包括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从中国“一穷二白”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确立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的发展方针,加强中央领导同时扩大地方自主权,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但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价值规律;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虽然在以后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但确实是珍贵的理论财富,也为以后产生邓小平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

三、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它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决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发展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指导着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把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形成过程和文字表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实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篇6:人文主义基本思想

尊敬的党组织:

在党组织考察我的期间,我没有放松理论学习,时常关注时事政治,并进行思考。我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有许多心得。下面我就向党组织谈谈我的感受。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东西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的是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其基本原理同各国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有机结合。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基础上,以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创造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即dxp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密切结合改革开放和国际局势的新变化,集中全党智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把dxp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分析和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

上一篇:当爱成为一种习惯小学六年级优秀日记下一篇:苦涩的眼泪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