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2024-04-10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通用8篇)

篇1: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隆兴乡初级中学校导学案

1.掌握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点。

2.培养分类归纳知识的能力。

3.培养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分类归纳知识并记住。学习难点:运用考点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预习案】

(一)明确七年级下册中考范围并在教材目录上勾划好

2课: “贞观之治”

7课和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二)

13课和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二)(2012年新增加的内容)21课和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二)(2012年新增加的内容)

(二)、预习目标(请同学们按下面知识点认真阅读课本[包括图表,小字部分],边阅读边理解,把这些内容做好勾划和批注并识记。

第二课“贞观之治”

(2009年和2010年都有考试的内容;2011年在材料题中关于唐太宗的农业措施的内容。)

(一)唐朝的建立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唐高祖后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因其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唐太宗,汲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被称为镜子的敢于直言的魏征等)。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开明和有作为的君主,“民贵君轻”的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了解书上的名言和图P8)。

(三)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其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七课和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二)

(2009年—2011年都有考题,2011年在选择题中考雕版印刷的时间)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2.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看图)。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遗留下来的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2.代表人物:

① “诗仙”李白,代表作品《早发白帝城》《蜀道难》,其诗语言豪迈奔放、清新飘逸。②“诗圣”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③白居易诗歌则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隋唐时期,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

2.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的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自创“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笔谏)自成“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并称为“颜筋柳骨”。3.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人称“画圣”,开写意画之先河,作品有《送子天王图》。

(五)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彩塑和壁画)而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十三课和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二)

(2012年新增加的内容)

(一)活字印刷书的发明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

3.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三)四大发明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注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科技成就)

(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五)宋词和元曲

1.词在唐朝出现,到两宋发展快,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2.代表人物和作品:

①苏轼(北宋),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李清照(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③辛弃疾(南宋),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词中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3.元朝出现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六)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两宋绘画的特色:表现市民的风俗画出现并且增多。代表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的风光,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2.元代的画家赵孟頫,他的画被称为“神品”。

3.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二十一课和第二十二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二)

(2012年新增加的内容)

(一)雄伟的北京城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得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1.李时珍(明朝)写成了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明朝)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书中强调人类和自然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外国学者它这本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明朝)作品《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1.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

①《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反映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②《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③《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根据唐僧取经的故事创作的。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④《红楼梦》,清朝,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曹雪芹。

(四)戏剧的繁荣

1.汤显祖的《牡丹亭》。

2.以徽剧和汉调为基础,融合其它剧种,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五)书画的成就

1.董其昌(明朝)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徐渭(明朝)善用泼墨。扬州八怪(清朝)发扬了这种风格。

【合作探究案】(群体智慧,能力提高,共同进步)

(一)组间督促:组间互相检查课本的勾划情况。

(二)合作探究展示

1.小组内解决收集问题把问题反馈在小黑板上。

(1)我的问题:(经过自学,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组内探讨)

(2)、我们的问题:(小组共性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向全班同学推荐有价值的问题)

2.展示: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并且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他是以下哪一位诗人()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 D.王维

2、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也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现

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社会风貌?()

A.北京B.南京C.西安D.东京

3、“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歌曲《龙文》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A.书法艺术B.绘画艺术C.音乐艺术D.舞蹈艺术

4、王强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对其主要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有一项出现了错误。这一项是()

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里的不朽篇章

C.宋代文学家具有豪放风格的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D.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3分)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1分)

篇2: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心得体会 为提高课堂效益,这个学期按照中心校的要求,在初一进行导学案的使用试点,假期组织了我们设计好了学案,以便在新学期投入使用,我们在假期抽时间对学案也进行了 精心的设计,可是面临的问题来了,由于设计要求是每人一份学案,而由于经费的原因,不能做到人手一份,这对导学案的实施就等于空谈,课堂改革又是大势所趋,对我们教师来说确实纠结,咋办勒,我首先想到了用练习册,人手有一册,就看他的设计咋样,我仔细看了后,觉得它就是跟我们的导学案设计差不多,它的知识结构就可以当预习案来使用,历史地图册的填充题就可以当预习检测来使用,材料题和思考探究题就可以选择使用来做探究案使用,单项选题做课堂作业或者课后作业使用,就这样试着用了起来,但是问题来了,小组建设没搞起来是无法实施导学案教学的,没评分细则,就没激励机制,学生也没积极性,课堂讨论,学生展示效果不理想,要使用导学案,搞好小组建设,这是首要前提,大家跟班主任提出了建议,就如何分组,如何评分共同讨论,做了详细的统一的规定,侧重在课堂纪侓,展示,作业方面,当堂对小组给予打分,这一制度的建立,学生的记侓,作业,课堂讨论,展示的积极性提高了,起到了一些效果,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在课堂有事干了,改变了学生过去只当听收音机的状况,既提高了低差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特别是小组长,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这一段时间实践,我觉得在小组建设做好的前提下,这一想法还是在现在的条件下,把练习册作为为主要资料来进行导学案的教学,还是可以做一些尝试的,我同时与同年级的教师交流了一下,他们还是认同这种做法,并且在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从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生,适合自己条件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我们没上早晚自习,学生的预习质量较差,只是把完成了预习作业,就当完成了预习。二是,小组讨论的习惯没形成浓厚的氛围,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对导学案的任务完成影响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我想,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都需要一段过程,因此,现在最主要的是大家首先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适应新的方法,再不断提高要求,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提高整个教学水平,提高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是很有希望的。

,2113,4,3

篇3: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使用与评价

一、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的概念

高中历史教案展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而导学案强调的是教师要拟订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于是,实际上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框架,是学生了解教师意图的桥梁。

二、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方法

1. 应用导学案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握住第一个导学要点———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可能有历史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我写教案时,也需要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那么导学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和教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明晰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历史教师本身明晰教学目标,而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

比如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如果教师应用导学案的方法设计戊戌变法的教学,就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设计要点:第一,教师不光要自己明白这次教学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明晰这次的教学目标,该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历史概念。第二,教师必须要了解用怎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大刀王五》电影的片段,片段中会播放康有为及梁起启为光绪帝剖析时弊,提出变法的片段。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历史概念,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历史结论。比如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事件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经过、对历史产生的影响等。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还要引导学生明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

2. 应用导学案定向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中的学生有时不能通过自主的学习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学习经验有限的缘故,为了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高中历史导学案要求教师把突破教学难点作为课堂设计的关键,要求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依然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导学案中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存在的原因、提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比如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用多种角度去分析的历史事件。在封建统治的末期,戊戌变法的思想有其先进性,它是结合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一次变化;然而它又有其局限性,因为实施变法的人没有深刻的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没有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变法策略,所以这套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的失败给予当时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它可以应用多元化的角度剖析,所以它是该教学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这一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可以用开辩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导学案设计中剖析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这些教学内容是重点、难点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

3. 应明导学生明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中历史教师要明析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教师必须要明了该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哪些情感、培养学生哪些实践能力。教师的设计必须是把导学案设计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具有定向引导性的。比如教师要了解开展辩论会辩论的主题,要求学生能过辩论掌握相关的历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由于爱国情感,康有为、梁起超等知识分子在危难的时候开始戊戌变法,六君子更为了唤起民众觉醒付出生命的代价;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展现自己的观点、用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来强化观点、学会应用历史史实来强化观点的说服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教学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评价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结合以后,要反思导学案设计,找出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始反省导学案的实施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反应了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着手反省导学案设计是否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要点、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要点、是否通过有效教学让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发现导学案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可延用该次的教学经验;反之,教师就要调整教学的方法。

四、结语

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桥梁。教师要通过实施导学案,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提出适当的教学方法、定向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才能有效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高效的完成历史学习。

摘要:高中历史导学案强调的是教师要拟订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于是,实际上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框架,是学生了解教师意图的桥梁。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的概念、实用的方法、评估的作用。

篇4:如何写历史导学案?

【关键词】新课改;导学案;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的引导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开始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前的阅读课本,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以及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等途径去解决问题,学会知识,获得感悟,进而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按导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它也把预习与练习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去学习知识,通过知识去解决问题,个人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牢固地保存于头脑中。

二、历史导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为线索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历史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线索多,问题多。如何把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找出来是本节历史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找出历史课中核心问题之后,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由浅入深,慢慢引入核心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2、归纳总结知识是导学案的重点,导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程线索多,学生很难找到历史知识切入点。历史老师就要从大方向教学生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如讲经济史,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生产关系的变化入手,进行归纳总结。

3、内容简练、实效性强是历史导学案的特色。设计一份科学、合理、内容紧凑又符合觉悟的导学案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好好设计出来,我相信每一个高中老师要单独完成,肯定是有心无力。怎么办?发挥集体的作用,全体历史老师分工合作,各自编写一部分,再拿出来大家讨论,综合分析,最后才形成本校的导学案。

4、巩固练习是历史导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历史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历史导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历史导学案,问题的设置难度必须在学生可控范围内,难度太大学生找不到答案会产生烦学情绪,问题太容易也起不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历史导学案,成分利用教材、互联网等如何去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5、预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先简再繁,新课程的学习与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学得更为扎实。

四、如何写好历史导学案

(一)历史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一个人去设置一份导学案一是太费时间,二是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充分发挥同年级学科备课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集体分工编写,共同研讨确定;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简洁、易懂,最好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

(二)在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一课一学案,即学即用即教。

(2)问题化原则。将历史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学生中心原则

历史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设置问题后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去完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交流研讨、上网查询等途径完成导学案。导学案上针对开放性问题亦应适当地提供方法上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参与难度。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围绕内容合理设置问题,如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应少,简单考查一下即可,重点难点要从不同角度多设计几道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导学案的设计格式: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训练: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进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6、精讲点拨:针对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有层次。

(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进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9、作业布置(巩固案):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易:中:难=6:3:1)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教学论》,闫桂琴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王春永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朱煜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5:《猫》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课型:新课     设计:李苑萍    审核:黄文杰     执行时间:6月3日

【学习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1、4。

【学习难点】目标2、3。

【学习课时】 2 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小测:默写《约客》

二、新课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思考:这两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形之后出现的?

1、“我”家为何好久不养猫?

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更难过?

3、“我”家为何永不养猫?

(二)合作探究

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但它的死却使我这样的难过,而且还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这只猫的死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1)课堂小辩论:自选辩题,自选助辩,小组合作,开展小辩论。

辩题:正方:作者的责任? 反方:猫自己的责任?

2)立意与启示:1、作者给我们的启示:

2、猫给我们的启示:

(三)归纳总结

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喜怒哀乐,自责反省,都给与我们深深的启迪。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或弱势群体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四)练习测评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凭什么断定“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修辞方法是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请在第一段中分别找出猫和“我”的表现的一系列动词,体会当时各自不同的心态。

4.作者在第二只猫丢失后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写法不同,为何有此差别?

导学案(一)

一、chang  yu  lv  wang  se  song  bi  quan  cheng

二、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借用第三只猫表现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写出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告诉我们要善待弱小,关爱生命,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去做。

2、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二)1、例:A.“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B.“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例:A.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以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B.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结局: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丢失,第三只猫因为我的误会而死亡。

(四)

1.总领全文。(说明:文章的首句或者首段的的作用往往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点出主题等作用,做题时要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3.用红带或绳子逗它玩;买铜铃。一方面表现了小猫的招人喜爱,另一方面为后文三妹伤心作铺垫。

4.“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预示了它的死亡。

导学案2

一、略

二、(一)1、第二只猫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令人生气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

2、因“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用木棒打了它,冤苦了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致使它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使“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所以更难过得多。

3、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1、作者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做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2、猫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四)

1.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2.议论,抒情、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内心深深的自责与悔恨。

3.猫:躺、晒、吃、叫、逃,写出猫先坦然安详,后悲楚的心态。

“我”:想、拿、追、打,写出“我”怒气冲天的心态。

4.第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第二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篇6:《口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编写人:王才宏审核人:王才宏编写时间:2011-4-18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读通文意。2.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3.精读课文,读出感悟。4诵读课文,积累经典。

【知识链接】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关于口技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1.正音

哗()林嗣环()中间()几()欲先走叱()

呓语()犬吠()J()撤()曳屋许许声()()

惊觉()欠伸

2通假字:

满坐寂然

3古今异义词

虽 古义: 今义:闻 古义: 今义:

股 古义:今义:但 古义: 今义:

走 古义:今义:会古义: 今义:

是古义:今义:少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手有百指:指其一端:

满坐寂然:众宾团坐:

忽一人大呼:呼呼风声:

5词类活用

会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

无不伸颈、侧目

不能名其一处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③、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④、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⑦、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⑧、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京中有善口技者(2)遥闻深巷中犬吠

(3)宾客意稍舒。(4)俄而百千人大呼

3、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加以分类

表突然发生,表同时发生

表相继发生表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找出各场景正面描写的句子,(内容较多写起止句即可)并分析其作用

5、你能找出几句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吗?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6、文章第一段、第五段都写到了道具简单,有何用处?结构上有何特点?

【当堂检测】

(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一、填空

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三、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__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宾客们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学习反思】

1.正音

哗(huá)林嗣环(sì)中间(jiàn)几(jī)欲先走叱(chì)

呓语(yì)犬吠(fèi)J(hōu)撤(chè)曳屋许许声(yè)(hǔhǔ)

惊觉(jiǎo)欠伸

2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3古今异义词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闻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但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4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奇妙

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手有百指:手指指其一端:指出

满坐寂然:同“座”众宾团坐:坐下忽一人大呼:喊、叫呼呼风声:拟声词

5词类活用

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作动词妇抚儿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无不伸颈、侧目用眼睛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1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3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4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5于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颜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6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7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具备了。

8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音都消失

1忽忽然2一时3既而4是时5少顷未几俄而

正面描写突出了口技者的“善”。侧面描写衬托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内容上,侧面烘托口技者之“善”。表现口技艺人技艺之高超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当堂检测《虞初新志》清张潮清林嗣环CA

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篇7:《木兰诗》导学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的背诵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文言重点词的含义,并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析木兰的人物形象特点。

4.学习排比、对偶等句式,并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5.体会文章详写和略写的重要作用。

重点:准确的背诵及默写;古今异义的实词;互文句的翻译;木兰的人物形象;理解排比句式及其作用。

难点:准确的默写;古今异义的实词;互文句的翻译。

知识链接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 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新词,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导入: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

(一)首轮自学

1.自学文学常识内容。

2.学生自学,自学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和词,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不会的字和词小组商量。

3.教师设疑:给下列字注音

唧 杼 帖 鞯 辔 溅 燕 骑 啾 柝 转 霍

4.交流研讨:找10名学生在课堂上读课文,师生纠正读法上的错误,其他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练习背诵。

5.专项训练:学生齐读诗歌,能背的要背。

6.当堂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

《木兰诗》选自宋代__________编的《___ _______》,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________。它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 ”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鞍鞯(jiān) 溅溅(jiān) 啾啾(jiū)

B.红妆(zhuānɡ) 霍霍(huò) 可汗(hán)

C.唧唧(jī) 朔气(shuò) 燕山(yān)

D.胡骑(qí) 金柝(tuò) 赏赐(cì)

3、文章内容概括:本文讲了 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重点词的含义,并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难点:古今异义的实词;互文句的翻译。

学习过程:(一)首轮自学

1.自学指导: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释重点字并翻译句子。不明白的字词与不会翻译的诗句用红色“ ”标出来。孩子们,在做这项工作之前请你先用红笔把和课文不同的字改正过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

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交流研讨:小组内研讨不明白的字词与不会翻译的诗句,并交流所会的词句。

3.各组展讲,教师点拨,学生自己用红色笔补充记忆。

4.综合检测:写出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并且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2)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排比、对偶等句式,并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知识链接: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学生齐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对偶句、排比句,或其它手法的的运用。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例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对偶、夸张、互文的手法)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品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详写和略写的重要作用。

重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品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难点:体会文章详写和略写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师生一齐背诵课文导入

(一)首轮自学

1.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默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节诗的内容。请把你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写在下面。然后说说木兰的表现哪一个地方最能感动你,并说说感动你的理由。

一段:

二段:

三段:

四段:

五段:

六段:

七段:

我的欣赏:

2.展讲

3.总结木兰的精神品质

(二)二轮自学

1.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结合我们刚才概括的每一节诗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详写:

略写:

2.交流。

3.展讲

综合训练: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哪些优秀品质?

第五课时 检测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 cí( ) 阿zǐ( )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 ) 柝( ) 析( ) 折( )

戎( ) 戍( ) 戊( ) 戌(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 )( )我是雄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⑦诗中的“ 、”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更多《木兰诗》文章推荐阅读:

1.《木兰诗》名师教学案例

2.探究《木兰诗》的思想性

3.《木兰诗》全文意思

4.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

5.品读《木兰诗》

6.《木兰诗》的拼音原文及译文

7.《木兰诗》原文及译文

8.《木兰诗》说课稿

9.《木兰诗》的木兰的形象

篇8:历史教学中有效导学案的设计方略

一、紧扣教材, 凸显三维目标

导学案的设计初衷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自学多掌握知识, 而是希望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而有效的学习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基于导学案的设计目的, 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凸显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三维目标的引导下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二、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

有效的导学案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掌握教材知识, 明确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得教材上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从而让学生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 这样可以让学生跳出知识点的局限, 从中发现更深层次的规律性知识。例如, 笔者在设计“开辟新航路”的导学案时,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对知识点进行如下梳理。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包 括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思想意 识原因、商业危机、宗教原因) ;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包括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

3.新航路开辟的历 史概况 (包括航海时间 、航海家 、支持 的国家、作出的贡献几个方面的内容) ;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包括对欧洲的影响 、对亚非拉地区 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

通过以上这种对知识点的概括性梳理, 可以帮助学生在快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 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知识点, 从中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用有效的问题设计突破重难点

在导学案中, 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是衡量导学案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历史学科中的重难点突破并非简单地要求学生对该部分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而是需要学生掌握能够突破重难点知识的思维方式。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在导学案中, 为了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围绕知识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例如, 在“开辟新航路”的导学案中,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阅读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 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新的产品, 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 (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 , 冒险的远征, 殖民地的开拓, 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 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据统计, 从1493年到1600年, 葡萄牙人仅在非洲就掠走了27万多千克黄金;从1521年~1600年, 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万多千克, 白银为1800万千克。发了财的葡萄牙、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 大量的贵金像涟漪似的扩散了。

回答问题:

1.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大量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了巨额财富, 但他们为什么没有让国家富强起来, 反而在后期逐渐衰落了下去?

2.依据材料概括说明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所产生的 影响。

3.你是怎样看待新航路对当时世界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的? 它究竟是传播文明的道路, 还是野蛮侵略的掠夺之路?

以上这种先给学生提供一定材料, 然后让学生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的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活动, 在主动的思考探究中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 在思考问题、解决的问题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四、重视把握导学案内容的层次性

导学案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然而,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如何用一份导学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使得优秀的学生在导学案中感受到挑战, 一般的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获得激励, 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实现基本的学习目标, 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是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要从目标、问题、学习策略、练习题等多方面体现出导学案的层次性, 让不同学生都能在导学案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每个学生在导学案中都能够学有所得,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减轻课堂学习负担,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是践行当下新课程理念,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把导学案的设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不断提高自己的导学案设计能力, 努力通过高质量的导学案引导历史教学工作朝着更科学、高效的方向迈进。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每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过程中, 导学案的设计问题开始成为教师的工作中心。作者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案例, 介绍了一些有效导学案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鲍学红.高中历史学案设计与实施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0, 07.

[2]郭党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导学案编制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 2011, 25.

上一篇:蒋家营小学端午节活动方案下一篇:杭氏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