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2024-04-23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共12篇)

篇1: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23.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B.郢人垩(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B.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B.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若蝇翼(翅膀)D.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侯晓旭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篇2: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1.正确、通顺、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学习重点)

3.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难点)

一、预习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吾无以为质()

④顾谓从者曰()⑤卒逢暴雨()

⑥伯牙善鼓琴()()

⑦泰山之阴()⑧钟子期辄穷其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尽垩而鼻不伤。

②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⑤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二、探究案

1.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默契和互相信任?(口头展示)

2.匠石和郢人为什么如此默契和互相信任?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4.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6.伯牙如何“善”鼓琴?伯牙如何“善听”?

7.从本文归纳出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8.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检测案

1、做课本“思考与练习三”。

2、做同步学习“第二课时”。

3、背诵《伯牙善鼓琴》。

四、我的感悟和反思

侯晓旭

篇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 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 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长 (       )    嘉肴  (       )        强(       )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  (       )            弗 食 (       )

不知其旨  (       )            虽有至道(       )

是故      (       )             困      (       )

自反      (       )             自强      (       )

教学相长

【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

3.学生互相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 合作探究 】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 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达标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 先以“ 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 ________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这个 结论。

2、翻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3、背诵课 文

【拓展延伸】

你知 道《学记》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吗?

课文 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 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了以后才知道(知识)有欠缺,教了以后知到(学问)贫乏。知道有欠缺,这样以后能够反过来要求 自己,自己反省。知道贫乏, 这样以后能够自己督促自己。因此说: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侯晓旭

篇4: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学习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写作背景】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传记特点】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洁严谨。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筹办()衰落()学籍()

呐喊()彷徨()侮蔑()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变故:

侮蔑:

学力:

学历:

二、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按下列几方面将鲁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填在表格中:

段落 内容 主要经历

一 家庭状况 ___年出生,出生地为________。父姓__读书人,母姓__乡下人。幼时不愁生计,13岁时________,父亲重病三年而死。

二 求学过程 18岁_______,半年后______。毕业后______。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_________。

三 工作简历 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__________,绍兴中学_____,师范学校_____,南京政府________。移入北京后兼做_________。出走后做______、_______,后辞职。

四 主要著作 两本短篇小说集:____、____。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评论,若干翻译作品。一本_______和一本编订的_______。

2.细读课文,将鲁迅的主要人生经历案时间顺序列成表格:

时间 主要经历

一八八一年

13岁时

18岁时

毕业之后

两年后

29岁时

回国后

一九二六年

1962年12月

一九一八年

三、探究研读:

1.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转折?

2.鲁迅最重大的一次人生转折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转折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在他的人生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3.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四、点语段研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文段略)

问题:

1. 本文以____为顺序,叙述了鲁迅从___到____的情况。

2.本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第四方面--------

3.“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中的“变故”指的是什么?“变故”能否换成“变化”?说说你的看法。

4.选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指的是什么?

5.鲁迅选择医学的原因是什么?后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从鲁迅弃医从文的变化中你能看出鲁迅的什么精神?

五、相关知识链接:

①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鲁迅十三岁那年,祖父周介孚,替亲友向浙江乡试的主考官行贿赂。按清朝法律,科场案是大罪,周介孚被关进了杭州监狱。祖父人狱,断了官俸,还要不时往狱中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周围的人全都变了脸。才十几岁的鲁迅,却已经不再有少年人的任性的权利,他必须像成年人那样承担责任,命运已经不允许他像孩子那样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了。面对造物主的这种苛待,他只有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即使跨进家门,把那在当铺的轻蔑和歧视中换来的钱交给母亲,他也从不说什么。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的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②鲁迅的母亲: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生于咸丰年间。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当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去南京读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把块银元给鲁迅做路费。

③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到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拓展延伸:

关于鲁迅的诗歌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侯晓旭

篇5: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解文章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和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步骤:

一、了解作者和本文文体:

1、《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2、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3、说明文阅读知识。

※如何找准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从题目中看说明对象;

(2)找文段开头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

(3)从文中概括、提炼,同样抓关键词句。

※说明的顺序:

(1)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表空间方位的标志语;

(2)时间顺序--表时间的或事物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

(3)逻辑顺序--表示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之所以、原来、因此……

注意:有些文章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加以判断)。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说明文的结构:1、按照时空的变换划分;2、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说明文,其结构分为:(1)总--分--总;(2)总--分;(3)分--总。

※说明的方法:

①、举例子:举出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②、分类别:将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分类,逐一说明。

③、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两者存在差异性,突出事物的特征。

④、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⑤、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解释事物的特征。

⑥、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作周全、周密的规定和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并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⑦、作诠释:能通俗易懂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通常两者采用“什么是什么”的模式。如果两边的内容能互换,就是下定义。否则,就是作诠释。

⑧、列数字:用列举数据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

⑨、列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或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或事理。

二、给划线字词注音。

轩榭()池沼()对称()重峦叠嶂()

丘壑()嶙峋()镂空()斟酌()

阑干()

三、仔细阅读全文,然后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各个园林总的特征是什么(这也是设计者的意图)?

3:游览者的感受是什么?

四、阅读课文第三--六段后,抓住关键词,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1、第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说明的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2、第四段向我们说明了什么(说明的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3、第五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说明的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4、第六段向我们说明了什么(说明的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五、仔细阅读课文第七--九段后,抓住关键词,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六、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预习作业:

1、朗读全文,然后找出文中把苏州园林比喻成“图画”的语句。

2、结合学案,试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禤德育

篇6: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重点)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学习难点)

3、认识“诚信”是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学习难点)【自主先学】

一、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古代

集,分

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

。作者

,南朝宋

家,彭城人。

2、《期行》选自

,《乘船》选自

。这两篇体裁都是。

二、结合课下注释学习:

1、重要词语解释:期日中:期()日中()则是无信:则()相委而去:委()下车引之:引()元方入门不顾:顾()

2、(1)古今异义词:去后乃至(去:古义:。今义。)(2)通假字:尊君在不(“ ”通“ ”,读“ ”。)

3、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堂探究】

三、按要求在文中找原句子回答:

1、《期行》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2、陈元方指出父亲友人的两点错误是

3、用一句话概括《期行》的主要内容。

4、《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小结

学了本文你有何收获及疑问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二则 乘船》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积累文言词语:“辄、幸、尚、可、贼、舍、纳、托、宁、邪、拯”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重点)

3、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学习难点)

4、认识“诚信”是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学习难点)【自主先学】

一、1、重要词语解释:

辄()幸()尚()可()贼()舍()纳()托()宁()邪()拯()

2、一词多义:何为不可(为:。)

正为此耳(为:。)

3、古今异义词:

①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古义:。今义)②后贼追至(贼:古义:。今义)③本所以疑(所以:古义:。今义)(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何为不可(前置句)

相弃邪(前置句。)②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 ”。)

3、翻译下列句子:

(1)歆辄难之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宁可以急相弃邪?

合作探究

1、《乘船》中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

2、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所携之人的理由是

3、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4、《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小结:学了本文有什么收获? 巩固提升:请积累一个诚信故事或四句有关诚信的名言于摘抄本上。

1、《世说新语》是 集,主要记述了。刘义庆是 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

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⑴歆辄难之(辄:)⑵幸尚宽,何为不可(幸:)⑶王欲舍所携人(舍:)⑷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⑸既已纳其自托(托:)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1、笔记小说 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 方正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刘义庆 文学

2、《世说新语•方正》 《世说新语•德行》 短篇小说

二、略

三、1、期日中。过中不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四、1、本文叙述陈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而致友人理屈词穷、十分惭愧的故事。

2、《期行》告诉我们诚信是立世之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3、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略 《乘船》 【自主先学】

一、略。

二、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三、1、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贼人追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2、《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四、略

【课堂小测】

1、《世说新语》是 古代笔记小说 集,主要记述了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刘义庆是 南朝 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超过,过了)⑵去后乃至(乃: 才 去: 离开)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丢下、抛弃)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回头看)⑴歆辄难之(辄: 当即)

篇7: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新字词。

2、理清《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3、抓住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形象。

知识连接:

1、知识储备(解读背景)

《西游记》是吴承恩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再创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全书100回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写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本文是从《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是全书的开端,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2、走近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代小说家,山阳人。

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开辟()迸裂()麋鹿()瞑目()蹲身()径直()

石窍()石碣()镌()拱服()山涧()

2、解释词语:

喜不自胜:

造化:

瞑目:

天造地设:

顽劣: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开端(1):写石猴。

发展(2--3):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及发现

高潮、结局(4):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为王。

4、主旨概括:本文通过()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他()的精神。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结合文中对美猴王动作、语言的描写(各举出一例),说说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小结提升: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感受?

当堂检测:

(一)读准字音:

开辟()迸裂()麋鹿()瞑目()蹲身()径直()石窍()石碣()镌()拱服()山涧()

(二)、根据对联、诗文,写出文学名著。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三)、根据相关事件,填上人物姓名。

1、()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2、()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3、()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侯晓旭

篇8: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编制时间:3 月 24 日           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         学科组长签字: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本文作者 是 作家。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葱茏( ) 眷顾( ) 真挚( ) 勉强( ) 教诲(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我们的报答将要把你眷顾。

眷顾:

⑵她津津有味地看着,连要干的活都忘了。

津津有味:

⑶因为你证明了真挚和诚实。

真挚:

⑷秋天树木葱茏。

葱茏:

巩固训练

词语巧搭配

( )的鲜花 ( )的阳光 ( )的笑声

( )的寒风 ( )的雪花 ( )的树叶

增添( ) 感到( ) 绽开( )

想一想,该填什么词

专心地看叫       视     盯着一个地方看叫 视

抬头向上看叫    视        低头向下看叫      视

直直地朝前看叫   视

课后检测:

⑴从前有个小女孩,想够着天上的星星。她透过窗子的玻璃望着星星在晴朗的夜间闪闪发光。她想,要是她拿得着星星,那该多么快乐啊。她问父母,他们能不能把星星摘下来给她。他们只是叫她别发傻。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

⑵有一天,她独自去找星星。她先到发动水车的贮水池边的旧磨坊去,对贮水池说:“请问,你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

⑶“啊,看见过,”贮水池说,“星星经常到我的水里来玩。你跳进来游泳吧,也许会找到它们。”

⑷小女孩跳进贮水池,游呀,游呀,但还是找不到星星,只找到一条小溪。她问小溪:“人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非常想拿到星星。”

⑸“啊,看见过,”小溪回答说,“星星常常下来,在我的岸上于。你涉水走吧,也许能找到星星。”

⑹于是她涉水走去。走呀,走呀,走得累了,还是没有找到天上的星星。她来到一块草地上,仙女们正在那儿玩呢。

⑺“请问,”小女孩问仙女们,“你们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很想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星星。”

⑻“噢,看见过,”仙女们说,“星星常在我们脚边的草丛里闪光。和我们一起跳舞吧,也许人会找到星星。”

⑼于是,小女孩就翩翩起舞,跳呀,跳呀,但还是没有找到星星。这时,她非常累了,便坐下来哭起来。

⑽“我游泳,我涉水,我跳舞,”她说,“还是没有找到星星。”

(选自英国童话《天上的星星》)

1、第一自然段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属于( )

A、开端 B、发展 C、高潮 D、结局

2、“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这一句在行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文段刻画小女孩的主要方法是( )

A、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心理刻画、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神情描写 D、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4、文中的小女孩给人一个什么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天真单纯 B、沉着勇敢 C、理想远大 D、幼稚无知

张语晴

篇9: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班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 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涎水(     )     揩(     )    尴尬(     )(     )

黏性(     )     凼(     )    撬开(     )  硌(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尴尬:___________

筹划:___________

若有所失:__________

微不足道:__________

3、选择下面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凹凼(dàng)   门槛(kǎn)    涎水(yán)   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  着落(zhuó)   淌汗(tǎng)  烟瘾(yǐn)

C.旺盛(shèng)  黏性(nián)   尴尬(gān)   胯骨(kuà)

D.醒悟(xǐng)   晌午(shǎng)  嘎叽(gā)    扁担(dan)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__________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父亲是一个___ 的人”为话题,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学习心得

禤德育

篇10: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冰心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难点:《忆 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1cnjycom

教学方法,手段: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www.21-cn-jy.com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 诵读活动

1、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 正音释义

笸箩   天罡   地煞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四) 思考活动

1、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 交流活动

1、 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六)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 课外小结

1、 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 关于对作家冰心的介绍。(可附图、文)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21教育网

第二课时

(一) 活动导引

1、 请同学介绍作者冰心及其创作。

2、 导入课文: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晶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时的感受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 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三) 交流活动

1、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2、 请同学将本文结合自己上一节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 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四) 提高升华

1、 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五) 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21cnjy.com

《忆读书》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对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课型:讲读

课时2课时

二、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 正音释义

笸箩 (  )

天罡   ( )

地煞   ( )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  )

不能自已   ( )

悬念()

消遣()

风花雪月()

索然无味()

(三)作者简介

冰心(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俗语或谜语来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 书。

2.      学生回忆小组讨论:自己阅读过的一本好书,印象深刻的书,向同学们介绍。

总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言如玉。我们还能从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从一些名言警句中。

(四) 诵读活动

1、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交流活动

1、阅读后提问: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梳理文章结构

理解了文章的顺序,我们看一看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4.   让每位同学制定学年读书计划:

规定:一个月一期《读者》,并要有读过的痕迹,如圈画、短评、摘记。

一年一本名著,在老师开的推荐书目中选择。

(五)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课后反思

课题:《忆读书》课型:讲读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品味平实、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联系自己读书实际,引导自己对读书要做一次总结。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一、导入:1介绍作家冰心及其作品

2 回忆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新课:(本环节由学生讨论整理)

1、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三、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来让同学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及其绰号。

有关《红楼梦》中人物命运。

有关《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分类。等等。

四、(1)课后二题,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讨论课后第三题

1、 小结全文。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五) 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

1、 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作业:

片段作文训练: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如同与高尚的人交谈,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仔细品读,你或许会有独特的读书体验,或许会产生一些感想,把你的感想或体验写下来,与人共享。

要求1、题材不限,题目自拟。2、字数200字左右。

课后反思

贺生

篇11: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讨论:你觉得用“?”代替“×”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吗,是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吗?你觉得在作业中我们是否有知道错误的权利?

4.各组代表陈述小组讨论的经过与结果。

三、总结

我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认识到,我们中学生应该拥有隐私权。隐私权是一种“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看待隐私权,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对于享受主体来说,这是一种权利,人人都拥有隐私权;相对于他人来说,这是一种义务,人人都应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譬如,私人信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别人的信件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是不能拆的。不要为了自己而去伤害别人,拿别人的信既是不道德的行为,又是违法的行为。《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通信自由,不能侵犯收件人的通信自由和个人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不得开拆。把拆别人的信件不当一回事的同学,应该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如果别人把你的信拿走了,你会怎么办呢?

同样,学校、老师都应该带头守法,保护学生的各项权利,包括隐私权。资料(2)中,学校安装监视器不但难以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反而可能激发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的矛盾,使学生对老师抱有偏见,产生不信任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第三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学校把学生的活动都置于监视器的监视之下,显然忽视和侵犯了学生的尊严和隐私。

针对资料(3),我们应该承认,小学生自尊心的确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可是这并不能成为不能伤害的理由。做错了题就是做错了题,需要老师指出,而且老师应该也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正确做法是什么。简单地认为用“?”代替“×”就不会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只是一种想当然。这种做法其实让老师们在为学生文过饰非,所谓的维护学生自尊也是自欺欺人。我们在学习中,更有知道自己错误的权利,知错才能改,改错后才能前进!

通过讨论,我们看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都应该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活动,都应该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

四、作业

联系《中学生守则》,讨论如何履行中学生的义务?

〖个性备课〗

篇12: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自信自立,尚德尚能。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准确的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情感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对人格的扭曲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能力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基本特征。

难点:人物形象分析(语言、动作、肖像等审美感受) 。

【学法指导】

认真研读教材,讨论、合作完成导学案,及时收齐导学案,并上交。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是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上升和封建贵族没落的更替时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他的小说集总称为《人间喜剧》,共有90几部长、中、短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高老头》也是其代表作)《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

2. 选文之前的相关情节(及之后的相关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6000法郎)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子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吝啬   痴情   癖好   轻手蹑脚   撬开   箍桶匠   面面相觑

两讫   收讫   迄今   骇呆      诀窍   风瘫     莫名其妙

鞠躬尽瘁   老态龙钟

2、整体阅读,并圈点批注

情节、人物描写、关键性语句等

【合作探究】

一、结合给出的时间、场景和人物,填写故事情节一栏来梳理小说情节。

时间 场景 人物 故事情节

1 黄昏时分 庄园 葛朗台

2 晚饭时分 葛朗台的家 葛朗台、欧也妮、 葛朗台夫人

3 葛朗台夫人的卧房外 医生裴日冷、葛朗台

4 晚饭以后 饭厅 欧也妮、葛朗台、克罗旭

5 葛朗台家中 葛朗台、欧也妮、神甫

二、分组讨论一下问题

1. 课文第一段中那些语句表现了葛朗台的性格。

2.文中通过哪些片段表现了葛朗台的这些性格?请将故事情节概括一下。

一是              (夺财),二是             (骗财),

三是              (守财),四是             (殉财)

3.文中葛朗台的哪些语言体现了他是一个不择手段、投机钻营的箍捅匠。

4.葛朗台太太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是个怎样的态度?我们该怎么认识?

5.  本文写葛郎台还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达标训练】

1.选出对加点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   )

A.恬退隐忍(安静)  悉心(尽、全)  贯注(连贯)

B.老态龙钟(身体衰老)  贤德(善良)  令尊(敬辞)

C.鞠躬尽瘁(过度劳累)  原委(未尾)  寄食(依附别人)

D.好高骛远(追求)  黜免(调任)  清冽(冷)

2.选词填空。

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①)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②),使劲一(③),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A.①瞅②晃③碰               B.①盯②摆③推

C.①看②动③搡               D.①望②弯③拉

3.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了起来。

这里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而且西方人眼睛大多是黄色。

B.他一动不动地呆在那儿,极不放心地把看他的人和装了铁皮的门,轮流瞧着。这里“看”读音kān,“看他的人”指守护他的人,表现葛朗台病魔缠身还对财产放心不下。

C.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悖理。

这里分号后边的话是对前边话的进一步阐述,具体表现他的专制所在和程度。

D.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箍桶匠看看金子,看看女儿,愣了一会儿。

前一句表现葛朗台内心在揣摩女儿决心的大小;后一句表现他在金子与女儿之间权衡得失。

4.对葛朗台夫妇各自遗言对比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①“孩子,”她断气以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②“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A.两者同是对话,都成功地表现了各自的思想性格。

B.两者同是表示对女儿由衷的爱,只是内容不同而已。

C.两者不同的是母亲担心女儿受苦,父亲担心失去自己的财产。

D.两者不同的是母亲对自私自利世界予以否定,父亲对金钱依然迷恋。

【学后总结】

课后及时复习已学内容,并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课上探究后依然生疏的问题,

下课后组内互学,或小组之间探讨,做到查缺补漏,踏实稳固。

【布置作业】

整理本次导学案,完成《习题册》中有关习题,预习《我的空中楼阁》。

语文

上一篇:读魏书生老师《漫谈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星沙挂职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