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2024-04-20

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通用14篇)

篇1: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1.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使用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不十分完善且评估标准有偏差,造成了以“分”为导向、以“考”为法宝、以“率”为标准的不良倾向。一些教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对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无暇顾及,或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浪费时间,故习惯1支粉笔、1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看得见的知识作为硬任务来完成,而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当作“软任务”。2012年秋季,本校“班班通”设备装备到位,每个教室均安装了电子白板,但部分教师仍然把电子白板当黑板在使用,可以说,这种现象在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起步较晚,设备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一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力有限,部分教师经培训虽然学会了一些设备、仪器的操作方法,但由于不常用,掌握的一些操作要领也生疏起来,久而久之只好望“机”兴叹。有的教师由于操作不熟练,在使用多媒体时手忙脚乱,课堂节奏常被打乱,先进的多媒体反而成了累赘,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不少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了解掌握新设备的功能,仅仅把它们的作用局限于省事、省时上,只限于用电子白板代替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生字词及思考练习题,用一体机播放课堂实录,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设备的功能,实在是对设备利用的一种浪费。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但在“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背景下却难成气候。不少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持积极态度的教师,一般也只是在关键时刻“示范”一下而已,每逢兄弟学校观摩、上级检查评估等难得的“机遇”,则全力展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给听课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然而活动一结束,课堂教学马上恢复本来面目,现代教学媒体沉寂一旁。

3.具体对策

为了使现有的现代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保证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该如何引导农村教师积极、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其在农村学校教学中大放异彩呢?

3.1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给农村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今年秋季宜城市教育体育局举办的“班班通优质课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学校在组织此项竞赛之前进行“班班通应用技术”的校本培训,然后在本校内开展校级“班班通优质课竞赛”,鼓励各个学科的教师积极参加,各教研组组织所有教师听评,全员参与,让广大教师从心底里自觉接纳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出发、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出发,紧紧抓住实施教育现代化这个机遇,自觉突破“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变得更加开放广阔。

3.2因“校”制宜优化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相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现代教育设施设备条件总体上要差一些,这无疑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如何走出困境呢?学校可以因“校”制宜,优化设备,搭好平台。

3.2.1学校“挤一点”

一方面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另外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专用经费,努力改善设备、设施。

3.2.2上级“支援一点”

争取上级部门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3.2.3平时“积一点”

通过安排专人把平时的资源积累起来,增加学校音像资料的“储备量”。

3.3培养骨干以点带面

在农村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因此学校在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骨干,让部分热衷于现代教育技术并在这方面有一定能力的教师先行一步,使其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积极派这部分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培训,培训返校后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并讲汇报课。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带动其他教师逐渐入门。

3.4持之以恒练好内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并非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常用常练才能熟能生巧。所以,学校每学期均要开展上班班通优质课、写教育技术优秀论文等系列练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有效地增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功。

3.5改革评价 正确导向

在农村学校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使已有的设备设施充分发挥作用,还需改革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机制使教师愿用现代教育技术、会用现代教育技术、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是目标激励,让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明确职责、任务。二是评价激励,学校可以把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对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教师予以表彰,并予以适当奖励。

农村学校只要从实际出发迎难而上,同样会取得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性进展,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同样可以争艳绽放。

篇2: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 迁西进校以信息技术促进农村英语教学发展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最辉煌的“里程碑”,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性与活力。本文回顾了我县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相互促进的发展历程,论述了我县英语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历练,利用信息技术在词汇、语法、课文、作文教学以及活用教材等方面开辟的农村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同时也阐明了在信息技术与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日益突出的五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找到的有效应对策略,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四个参照依据。

关键字: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有效整合一、我县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交互发展的艰难历程

我县地处农村山城,回顾刚踏入校门的那段时间,信息技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唯一可以被称作教学设备的就是录音机了,全校只有两台左拍又拍才出声音的录音机,满身灰尘的躺在办公室的角落里,偶尔被20多名英语教师中的某一位心血来潮时拎走。

2002年初,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迁西进校做教师培训工作,走遍了迁西县城以及农村的每一所学校,有幸亲眼目睹并参与了英语教育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时刻感受信息技术的强力跟进和各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

十几年来,我县教育局想尽各种办法,为学校配齐办公电脑,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信息技术设备。我校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多次利用语音实验室和微机室对全县教师做信息技术和教学课件的相关培训,把最前沿实用的信息技术传达给教师们,深入基层推进各校教师专业化发展。2010年,我们对全县513名中小学英语教师日常使用信息技术情况做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本次调研充分表明: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英语教学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春天。

二、信息技术拓宽了我县农村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信息技术为我县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很多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我们通过课程培训和《新课堂下的有效英语教学设计》等课题的步步推动,力图促使英语教师达成三方面的观念更新:一是信息技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二是信息技术要为英语学习创造地道的语言环境;三是信息技术要为英语学习导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我县教师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不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英语

教学任务。

英语教师们把信息技术与课堂四十五分钟有效教学相结合,尝试和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多种途径和方式。

1、形声结合,词汇教学形象化

教学单词时,查寻所学单词匹配的图片, 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 ware 等软件工具加以修改,如: 教学单词apple时, 教师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呈现一棵结满苹果的大树, 旁白配以apple 的正确读音, 读一次, 树上的苹果就闪一下,让学生跟读。学生掌握这个单词后, 还可以复习或扩展形状和颜色等同类相关词汇。这样的词汇教学形声结合,生动有趣。

2、巧用视频,课文教学情境化

英语课堂教学中,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讲Can I borrow a pencil的时候,有的教师视频播放一段动画片:课堂上,某同学向老师举手示意,老师明白其意图后,借给他一只铅笔。这个同学频繁举手示意,老师几次走到他跟前(片中人物诙谐、活泼。)„„,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配上不同语调的声音,视频伴音反复播放,让学生模仿跟着读,然后去掉声音,让学生为画中人物配音,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意境,从而掌握了如何借东西这一技巧,课文自然也就被掌握了。

3、影像兼容,语法教学生动化

在英语教学中, 常遇到一些概念、时态、公式等一些理性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厌恶感,有些学生无奈地感叹:“语法,语法,真的拿你没办法”。利用信息技术图像、声音、影像兼容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景,把语法规则融合到色彩丰富的图片里、美妙的音乐里和生动的故事里。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4、活用教材,课程资源无限化

我县传统英语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使教学信息极大扩充,课堂结构更趋开放。教师和学生随时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作为教材资源,认真筛选后师生课内外共同学习、阅读讨论。师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

5、激活背景,写作教学多彩化

以前很多教师都感觉写作是英语教学最大的难题,英语写作训练一般就是生硬的命题作文;学生东拼西凑,熬出一段错误百出的文字。而今教师利多媒体课件,展现迷人画面、关键词语、智趣故事等语言资料,激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句型和语法项目后,观其形,闻其声,有感而发、有言可书。例如,写My Hometown一文,教师播放乡村山水、农作物、特产和风土人情的图片,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下笔去写。此外有的教师还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写作水平。

三、我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给我县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引发了英语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1、存在问题分析

(1)有的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使用信息技术,还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变成自己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

(2)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由“人灌”变成了“机灌”,未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改变,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3)忽视了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采用的信息技术载体偏离教学主题,不能真正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4)许多教师虽然精心设计了课程资源内容,但并未多层次、多角度的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例如,教师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语言、图片、练习。但是由于缺乏教育机智和应变能力,无法掌控教学进程和时间,开始有条不紊,之后草草收兵。

(5)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复杂越好,用鼠标代替了粉笔。事实上,过于花哨和复杂的课件不但占用了教师研究教材、教法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注意力,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教师不写板书,学生不记笔记,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无据可查。

2、解决策略探索

我们通过教师培训等途径,让教师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本质上与教科书一样

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不应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考察一堂课的好坏、新颖与否,主要看的并不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多少,而是看教学效果怎样,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大。因而每节课的内容不同, 各自的重点、难点不同,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大相径庭。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理解要达成以下五个目标:

(1)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不应该应用信息技术。

(2)知道怎样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3)知道怎样在备课时使用、决定和组织信息技术资源。

(4)知道怎样评价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学生学习成果。

(5)知道信息技术怎样被用于保持最新的信息、分享最好的教学实践。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网络教研和教学研讨等形式,要求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教学相结合过程中,要参照以下四点:

一是“度”量衡。教师们要通读教材,分析教材,把握篇章主体,根据文章题材和体裁的不同选用合适的课程资源,教师分工,下载不同的信息内容,把握尺度,把握时间,课堂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二是“合”为贵。教师切忌机械照搬、盲目模仿,要结合教学目标分析课程资源的科学性、适用环境、难易程度,并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生活经验等,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精心设计、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三是 如其“分”。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谓过犹不及,我们要求教师在深层次备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深刻含意,恰如其分地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

四是“重”过程。我们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利用,并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充分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向纵深层次思考问题,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如果说英语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共同引领英语教育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开创着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全力以赴,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更加美丽地绽放。

参考文献:

[1] 廖亚丽.《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2009

[2] 吴茂连 《信息技术课的几点经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通讯2002.8

[3] 王旭光.《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浙江现代教育技.2007

[4] 曹慧芳.《巧用媒体教学模式优化中小学英语教学》.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篇3: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呢?我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拙见,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情动人, 培养兴趣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生纯真可爱, 老师在其心目中有着一种神圣的地位, 对老师有崇拜感,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 当然首先老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 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与学生感情的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愿意亲近老师, 对老师形成一种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 那么“爱屋及乌”, 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在数学课堂中, 还可抓住一些时机, 讲讲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例如, 在讲到圆周率时, 可说说其发现者祖冲之的故事,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还可说说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的故事, 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了数学家人格魅力的影响及数学文化的熏陶, 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 起到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引之以悟, 导之以行”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 生动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教师只要能以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 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学生一定会感到学数学是如此奥妙无穷。例如,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 死亡人数是60075人, 抗震救灾人员多达10万人, 我在课外收集资料, 做成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出示5·12大地震中各种情境的图片、数字, 借机对孩子们进行“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的爱心教育, 还出示了在大地震中, 大到国内外支援的物质数据, 小到本校及班级的捐款情况, 由此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点燃了爱的火焰, 再依据课件显示的数字引出本课内容即“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又如, 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 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我国沙化地区以每日350平方米的速度扩大, 10年后沙化面积有多少?我国平均每天大约增加36万人, 按平均每人每天需要用粮食0.6千克计算, 一年所增加的人口一天就需要多少千粮食?学生计算后, 就会感受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此外还可经常结合当下各种时事及公布的数据来让数学走进生活, 这样的情境创设,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又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体验中接受情感教育,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课外实践, 以趣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就能很好的满足孩子们的这一心理需求, 如果说学生在课堂上是以理论学习为主, 那么课外实践则是理论知识的应用,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生家长买新房子时, 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帮助父母亲计算需要多少装修材料, 应付多少工钱, 让学生学会当家作主, 体会父母亲的辛劳。通过调查“一个水笼头一夜能滴多少水, 一月能滴多少水, 一年能滴多少水”的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教育。通过计算小区每天排放垃圾的数量, 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 树立环保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既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又让学生在数学实践学习中受到了情感的教育。

篇4: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生主体;语文教学模式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凸显的基本特点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

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处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如何来应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如何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和指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更多的是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将课型进行分类,明确目标后选择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产生疑问,进入课堂

例如,教学文言文《劝学》时,我让学生在音乐的背景声中,聆听久远年代传过来的古音,在抑扬顿挫中让学生回味,再呈现一幅幅充满哲理性的关于文章本身的图画,形象地让学生看出了在文言文中一些事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再配合一定的文字欣赏,从多方面让学生接触了文章本身,虽然了解不是很多,但是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来说,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的一个环节。

2.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恰当地穿插多媒体,在听说中培养学生探究文本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心理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能力因素;二是注意、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三是个性心理特点的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与语文教学有着极其密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3.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教学《相信未来》一课,这是一首针对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的诗歌,在课件设计时,导入语先选用“文化大革命”图片为背景,配以“文革”影视资料。再由视频呈现诗歌,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配合一定的图片,重音,这样的欣赏已经让学生对那样的时代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认知中就会产生对文本的预习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探究讲解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三观构建的过程。通过一幅幅图画的阐述和解析,不但实现了小组的互动合作,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作为人文主义教育者角色的定位,这样的探究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比较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这些都是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灵活的优势,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心灵,营造心境,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相信语文的教与学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郑有才.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一点通[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12-13.

篇5: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北京大学生村官

——回首2013,展望2014 迎春花的芬芳带走的是心中的惆怅,血管里流淌的是对未来的希望。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过迷茫与彷徨,迎来新年的朝阳,沿着“中国梦”的轨迹,昂首阔步于建设美好乡村的道路上,共同让青春之花在农村绽放!2013年,我们见证了多少奇迹和梦想: “嫦娥奔月”成功,航母劈波斩浪;“神十”一飞冲天,战机展翅翱翔;“深化改革”的呼声雄壮而高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呐喊嘹亮而奔放;“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美好乡村建设成果辉煌。

这一年,我们历经酸甜苦辣,寒来暑往,在风雨兼程中不断成长;这一年,我们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在摸爬滚打中更加坚强。为加强组织,服务农民,我们播洒汗水,传递希望;北京大学生村官http://bj.offcn.com/html/cunguan/

为奉献基层,历练人生,我们百折不挠,勇创辉煌。

在农村,我们感受到农村人民的淳朴和善良,在农村,我们坚定了加强组织、奉献基层的信心与希望;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将青春的汗水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在这里汇聚,让青春之花在农村绽放!2014年,寄托着我们多少憧憬与梦想: 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后劲增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在农村,我们一路成长,一路辛忙,不畏惧此刻的寒风飘扬,只盼望明日的鸟语花香!年轻的村官朋友们,2014年,请把笑容留在青春的脸庞,将一切愿景都化为新生的力量,请记住昨日的誓言和今日的理想,共同努力,将我们的农村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篇6:让素质教育之花在诵读教学中绽放

我从师范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已经将近二十个年头了,经过我个人的努力奋斗,我从一个仅有小学教师资格的教师最后走上了高中的讲台。由于我有着特殊的工作履历,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里,我将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那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把诵读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而更重要的我还把这一环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全面促进了学生的素质。

很多人认为,高中语文重在分析理解,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诵读,似乎有点回归到小学初中的教学模式上去了。的确,我的这种尝试在我们学校曾引起很多同行的非议,甚至领导直接与我谈话,让我尽快摆脱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教学。近几年来,我观摩了很多同行的“公开课”“示范课”,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强调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疏导,让学生进行感悟探究,老师们都在遵循新课标的思想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上面了。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很美”,然而老师们忽略了引导帮助学生拥有能力所依附的载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忽视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诵读教学方法。

诵读,是积淀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诵读教学历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三国时魏国的名师董遇就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后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读得熟,则不得解说,自晓其义也”等名言警句,实质都强调“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方能理解,因此可以说“意义就在诵读里”。进而推之,只有明白了意义,方能达到欣赏高度。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的确,诵读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可见,诵读教学不单是小学初中的专利,高中阶段更要重视诵读。因为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强调整体感悟和诵读涵咏,这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更高层次的回归。高中语文课本精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这些经典名篇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语音和谐,字字珠玑,精致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生领会平面翰墨转化建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绪美。能使学生充实感知语言翰墨的富厚内在,在入其境、体其味中、熏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其审美的素养。

经过我多年的摸索和尝试,我觉得高中语文的诵读教学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引导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情趣和兴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勾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然后在读书中体味其中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仅仅为了让学生完成诵读任务而去诵读,那么学生的诵读会变得盲目且索然无味。要把学生带入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去。,教师首先要有巧妙的导课艺术。在教学《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在英国伦敦的康河边,一个身穿长衫,略带忧郁而又神采飘逸的青年站在康桥之上,面对着康河的柔波和那河畔的金柳,他流连忘返,久久徘徊,他的离情别绪化作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下面让我们用深情的语调来朗读这首诗,让我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来感受一下诗人别样的`情怀……”这样就把学生读书兴趣激发起来了,所以学生就都能够入情入境地去读,读得投入,读得忘情。

二、利用教师范读进行激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我们可以从网上轻而易举的下载名人名家的朗诵作品,大多老师也是热衷于这样一种教学手段--让名人名家代替自己进行课堂诵读。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一切教学依赖于多媒体;二是自己诵读基本功不够好,对自己的朗诵不够自信。诚然,多媒体教学自有它传统教学不能替代的优势,但多媒体教学之于传统教学缺乏的是亲和力和机动性。就拿诵读这一环节来说,尽管名家的诵读声情并茂,可是学生听后感触不够深刻,教师指导诵读时候也觉得缺乏说服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能够带动学生诵读,每篇课文我都认认真真的进行范读,然后从自己诵读的感悟中得出结论,再指导学生,学生就从教师范读过程中体味到诵读的魅力。例如,我在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时候,很多学生感觉到很难把握,于是我就把自己扮作一个古代的学究模样,头戴方巾,身着长衫,手握书卷,一边做沉思状,一边将课文内容娓娓道来,俨然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情景,学生一边被王安石孜孜好学勤于思考的精神而感动,一边也为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而陶醉。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诵读再也没有畏难情绪了。所以,通过自己的示范诵读教师不仅以其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指导学生的诵读;其次,教师当面示范还有体态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的传递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通过情感体验进行共鸣,充分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情感教学,语言文字的情感从何得来?当然首先要进行诵读才能感知文章的初步情感。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在你心里活起来。”由此可见,诵读,对提高学生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地指导学生诵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阶段选编的那些优美的课文都体现了思想和情感的统一。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悟情明理、产生共鸣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授那些感情丰富的散文作品时候基本上就是让学生进行比较诵读,然后说说各自的感受,找差距,找不同,一直到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了共同的感受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的精神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四、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强化,充分完善诵读教学的优化模式

一切的教学模式最终目的让学生积累知识,学会应用,如果没有相应的强化措施,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也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如既往的实施诵读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中学学生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比如我通过配乐诵读,分角色诵读,小组诵读,比赛诵读等方法在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刚性强化,争取让学生人人在诵读中得到锻炼,个个都在诵读中得到提高,使诵读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完善。

总之,诵读教学非常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仅仅看,仅仅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在诵读时学生用自己的口替作者讲话,再现课文情景,并身心沉浸,朗朗上口以至背诵。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诵读学生的语言交际的素质能力,情感体验的素质能力,甚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加强。由此可见,诵读教学与语文素质教育,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诵读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如何有机融合到目前大力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中来,并发挥其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让诵读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园地里开出更多更璀璨的花朵。

篇7: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让书法艺术教育特色之花在校园美丽绽放

书法教学在学校艺术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使书法教学有生命、有生气、有特色,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呢?

一、情有独钟爱书法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一直所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因为只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才能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为了落实这个指导思想,学校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分析学校现状,畅谈学校发展大计。大家认为,目前学校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存在着重智育轻艺术教育的现象,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大家又认为,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在学校这块天地中绽放异彩,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品行的形成大有好处。

于是学校在“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争创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在教代会上讨论并通过了“以书法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全校教师齐心协力,尽心尽职尽力抓好特色创建工作。

为突出重点,在艺校教学设施配套上,学校给全体教师每人配备了一本书法字帖,购买整套的书法教学碟片和书法知识碟片,供教学使用。同时也为学生专门配套了书写的有关工具、材料。在教学时间上,每日的午练课以及每天晚上布置相应的练字作业,从时间上加以保证,使书法练习渗透到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二、目标引领强管理

“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这是我们学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教师工作业绩和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基点。围绕这个大目标,我们又制定了两个具体目标:一是《教师书法教学质量考核细则》。我们以考核细则为教师的工作目标,让教师明确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做。二是学校艺术教育目标,让教师明确教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学校明确指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教师的书写

水平要有较大的提高,使教师的三笔字能100%地过关,有40%的教师书写水平达到优秀。学生的书写合格率达到98%以上,优秀率从10%上升到50%。

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我们狠抓书法教学活动的管理,我们的具体措施是:(1)认真制定计划。在进行教学前,每一位教师要制定出一学期的书法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位教师要课前认真备课,课中认真辅导、课后认真批改,使教学工作扎扎实实。(2)专人负责日常检查。平时的书法教学由办公室专门负责管理,主要监督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情况,并做到有记录、有反馈。(3)学期结束时进行全面考核。为了使教师能扎实地开展好教学工作,激发工作积极性,我们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制定了书法考核细则,学期结束时对教师的书法教学进行全面考核和奖励。

三、强化交流抓师资

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提高和完善师资力量是实施特色教学战略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在进行书法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教”与“学”过程的管理,把“教师教有所获”作为教师书法教学的努力方向,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使师生共同进步。

我们针对书法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狠抓了书法师资队伍的培养。(1)聘请校外优秀的书法老师、书法专家到学校给老师和学生进行讲学,努力提升我校的书法教学水平。(2)经常自我总结。通过鼓励教师写课后小结,使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积累经验。(3)开展培训活动。我们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录像提高教师的鉴赏水平,举行三笔字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4)举行比赛活动。我们在培训的基础上,每学期开展教师三笔字比赛和教师书法作品展等活动,以赛促练。(5)进行经验交流。对于艺校教学,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教师教学经验明显不足,为了使艺校教学质量能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谈心得体会,交流教学的成功之处和方法。我们还把书法教学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益的尝试。

四、激发兴趣促成功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第一老师。在书法教学中,基本技巧和基本的笔画教学是十分枯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浓厚的兴趣是提高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定期开展橱窗展、画廊展,在展览中使学

生相互之间起到交流的作用。另外,我们采用多种激励措施,以激发学生兴趣:

(1)每月进行一次班级书法比赛——竞赛激励。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分级参赛的方法,每月月末进行一次书法比赛,人人都有参赛的机会,获奖的机会。

(2)评定特长生——榜样激励。根据学生的艺术成果进行艺术特长生的评定,并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挑选优秀的学生参加衢州市特长生的评定,以起到榜样作用。

(3)优秀作业展——自我激励。每学期我们将举办一次学生优秀作业展,检查学生的书写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相互交流提供平台,以达到自我表现、自我激励的效果。

(4)举办书法大赛——总结提高。我们将每年举办一次校园书法节,学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总结提高。

五、对外宣传显特色

为了使书法教学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我们加强书法教学成果及特色的宣传,使书法教学从校园走向社会。我们通过送喜报的形式,告诉家长,孩子参加书法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我们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向家长汇报书法的教学情况;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及学生作品的投稿,向社会展示书法的教学成果;我们通过寒假组织学生为自己家、为隔壁邻居书写春联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成功。总之,我们通过内抓质量、外塑形象,努力创建学校教学特色。

篇8: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一、巧妙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 没有兴趣, 就没有学习。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 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力。教师要细心引导, 如在教三年级下册第五课认识文件———《废品回收站》时, 教师先提出问题:想没想过怎样删去一些不需要的文件和文件夹?删去的文件或文件夹放在什么地方呢?问题一提出, 学生都在积极思考, 知道的同学就会说放在“回收站”里。这时便让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看我是如何做到的。先告诉学生一种方法:先选中文件, 按住鼠标左键不放, 将文件拖到“回收站”里;另一种就是使用“右键菜单”功能来删除。学生看着我的演示操作, 自然就会想自己操作试试, 这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能不能试试用其他方法删除文件呢?学生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举一反三, 发现了还可以用键盘上的delete键、剪贴和粘贴、菜单上的工具等方法来删除文件。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不仅学会了所学的知识,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观念也及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也可以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不断追求新知。比如, 六年级下册海龟画图中画变化无穷的图形, 我设计了多边形套筒图, 学生运用已学的repeat重复命令发现新规律, 总结创造出新的画法。因此,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就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 达到“为了教而不教”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 有效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创新课堂教学。

1.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不断探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在电脑桌前动一动手的学习过程, 既可以动手实验, 又可以动脑思考, 还可以发挥主动性, 进行创新思维的学习。如在三年上册《画图》基础颜色工具认识一课教学中, 我不主动去教学生如何涂色、如何修改, 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练习, 在学习使用各种不同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给某一个图形喷色时容易出界, 要对一部分图形填色却又涂满了整个画面, 前景色、背景色的设置等。通过先跟学生一起寻找、探索、交流和讨论, 再操作的方式,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路开阔了, 思维的火花闪现了, 这样的设计以多媒体手段,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敢于争论, 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2.构建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能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精辟的见解也可能由此而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使他们乐于思考、勤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设计的任务很少有千篇一律的结果, 我总是有意在任务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思考、去设计、去创新, 从中体验独特的创造乐趣。

3.巧借学科特色平台引导创新。

创新能力需要创新成果的支撑。相对绝大部分初中生而言, 他们也只能对信息技术的某个领域进行创新运用。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教师要善于抓住与利用这样的契机, 加强对学生创新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践中, 信息技术创新有两类:极少数学生的信息技术功能拓展性或提升性创新。如极个别天才学生的电脑LOGO编程创新、机器人的创新或其他计算机功能的提升, 如针对计算机手写输入方法的创新等。绝大部分学生处在对现有的技术框架内的新功能运用创新。即在原来设计的技术基础上, 学生发现或学会了其他同学没有掌握的技能, 如学好LOGO嵌套命令后, 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创设LOGO图标等, 也会在flash的制作中插入作图的运用等。虽然后者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 但只要相对过去他们在能力上有所提升, 教师都要站在激励的纬度, 加强引导与教育。

三、学以致用, 运用能力解决问题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真正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 在教学生学习word软件时, 可以让学生为班级制作课程表、通讯录, 给同学设计精美的书签、电子生日贺卡等等。这样, 在课堂上学的知识都能与生活实际结合, 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 都是学生所需要的, 学生就乐于学。

篇9: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关键词:生活情境;科学思维;导学策略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我校开发的“自主互助”式生本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等导学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自主互助的时间相对拉长,往往难以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在农村初中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呢?

一、贴近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以便他们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学情境可以是故事、小资料、时事新闻,也可以是演示实验或者某一生活现象等。

二、巧妙设计探究活动和提问,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学生的“手”和“脑”都动起来,才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发展生物思维,成为心、眼、口、手、脑的全方位接触和“多功能”协调。备课时,教师应巧妙设计有效的活动和提问,将静态的结论性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活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了解基础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再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交流讨论,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和参与的过程,督促学生把外部活动转化为知识语言。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这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展生物思维的有效手段。

三、创新教学方法,探究最佳导学策略

生物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新的教学方法有: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研讨式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改为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自学式学习等。教师备课时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导学展示整合测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质疑深化梳理知识,归纳整合,强化训练巩固提升等。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1.“教”的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以达到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对教学价值的沉淀、过滤、剔除、提升,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将经验上升到理论。

2.“学”的反思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监督、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方法与结果,以便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农村初中生物“生本课堂”的魅力所在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知识,在巧妙的设计中参与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思维的品质,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农村生物教师要确立“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启发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今后,我将会尽自己所能,更加努力探索,让“生本”之花在农村初中的生物课堂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鲁家宝.自主探索”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2).

篇10:让感恩之花在心底绽放

闭目呼吸,似有清风过耳。连续几日,漫步书香世界,“落叶回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缭绕,在蔚蓝的天空飘荡,那是高歌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世界就会更加美好。”《牵手幸福》缕缕清新与芬芳让我的心灵完成了一次全新的阅读旅程。仿佛突然间明白:人世间幸福如水、如花、如茶……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此书集故事性、哲理性于一体,通过精品文章以其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内涵、精彩的叙述,深深地打动和强烈地感染了我。《牵手幸福》一书将现代女性普遍关注的爱情与婚姻、家庭与事业、财富与人生、成长与成功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对激励广大女职工们的人生,有着十分积极的励志作用。

隽永幸福的生活就像潺潺小溪中点滴浪花,零星的、散落的,但当它纵身汇入大海中后,却是奔腾的、悠长的。在人生重叠的岁月中,面对生活,缠绵悱恻,浮光掠影,幸福过往,只有忘情地吸允幸福留给自己的甜美,才会拥有真正的牵手幸福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此书集故事性、哲理性于一体,通过精品文章以其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内涵、精彩的叙述,深深地打动和强烈地感染了我。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都在接受着恩惠,关键是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其实,感恩并不是什么难事,有时只是心灵上的一点点感动,行为上的一点点表示,但这些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用爱报答。每年的年末岁尾,我总不忘要发一些贺年片。以前,我总是亲手做贺年片,觉得这样比较浪漫,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那些手做的贺年片有些小儿科了,再说,事情多了,平时也难得有时间坐下来去做了。于是,为了买到我称心的贺年片,我会不惜功夫大街小巷去跑,买来后,再精心做上插图,为每一位老师、朋友、老领导等写上能够表达自己心意的祝词,然后再一一寄发出去。做这些工作时,常常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圣和感恩。

是的,那些旧去的往事会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放映,给我关怀和教导的老师,我记住您们并向您致敬;曾给我鼓励和指导的老领导,我不会忘记您们,希望您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顺心如意;我的旧友新朋们,更是我今生的财富,你们给我关心,给我帮助,给我快乐,我们一起成长、成熟,我也要感激你们,让我们一同成长,一同进步,一起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许多人看来,只有过得幸福、快乐的人才会有恩可感,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在我看来,一个人活得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或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他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待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世界。常怀怨恨的人,即使高官显财,也仍活得毫无生趣。在这种人心中感觉普天之下的人和事都与自己无关,自私自利,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的。

我想:人生中不该没有感恩。我也常常这样教导我的孩子,生活中,要常怀感激之情,常怀感恩之心。失去了感激的人是自私的孤独的,懂得感恩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花儿感激勤劳的蜜蜂充当爱情的使者;孩子感激母亲的细心哺育;小鸟感激大树的庇护„„生活中的感恩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常常心怀感恩:感激父母亲,他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生命;感恩老师,他们教给我很多知识;感恩朋友,与我一同前进,给我进步的力量;感恩失败,它使我懂得了不足,找回了信心,重新踏上拼搏人生的道路„„常怀感恩是对他人的赞美与欣赏,常怀感恩是对自己心灵的陶冶,常怀感恩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篇11:让德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高迁小学德育工作以开展主题教育月为抓手,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黑板报评比、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主题教育渗透了民族精神的培养、爱国情感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

1、开展“三爱三节” 教育手抄报教育活动。

2、开展“雷锋精神在闪光”系列教育活动,各中队通过开展读雷锋故事,讲雷锋故事,做一件学雷锋好事,写一篇学雷锋心得,出一期学雷锋黑板报等活动,让校园形成 “人人学雷锋、处处有雷锋”的良好氛围,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4以清明节、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网上祭英烈”、“红色经典歌曲传唱及中华经典诗歌诵读”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5学校还积极推广一个全校性的活动——竹竿舞。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准了少数民族传统节目——竹竿舞作为全校性大型活动。学生们的兴趣浓,参与率高,目前,全校学生生达到了人人都能跳,人人有花样的局面,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中,数百人齐跳竹竿舞的场面壮观至极,清脆而有节奏的敲打声,欢快的脚步声,跳动的音乐声,愉悦的笑声、掌声,声声入耳。有时前来检查指导的来宾也会在学生的热情邀请声中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学一学,跳一跳,展示一下自己的活力和风采。

我校始终坚持三种系列教育:

①“国旗下讲话”制度化。每周一、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从内容、时间到主讲人,都做到了统筹、具体的安排,整个仪式庄严隆重,学生受教育效果好。

②红色教育系列化。用听、说、读、写、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寓德育于校内外各项活动之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在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在行动”有的学生回家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有的学生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打一个问候电话,有的学生给父母制作了一张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了一次脚,表达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③落实“细、小、实”打造诚信教育内容细化,形式多样。学校根据诚信教育内容细化到每月,即一月环境保护,二月诚实守信,三月关心他人,四月遵纪守法,五月关心集体,六月自强不息,九月尊敬师长,十月热爱祖国,十一月热爱科学,十二月文明礼貌,各班又根据方案将诚信内容细化到周,落实到日。诚信日的活动内容制成表格印发给每位学生,使他们学有目的,做有内容,记有成效,评有标准。如学校高年级采取知识讲座、诚信承诺宣誓、社会调查,开讨论会、辨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明白诚信意义,如何诚实守信,并通过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具体实践诚信内容。对于不讲卫生的学生要求他们争做环保小卫士,对于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做自立小明星等各班还将“十小”内容分解到每个人,使人人月月都有目标,周周都有内容,日日都有榜样,规范了学生的良好行为。

目前,我校已形成地上的每一块果皮,每一片纸屑,都会被师生随手带走的良好习惯。整个校园干净,整洁,亮丽。师生间礼貌,生生间友爱。在学习生活中,骂人等行为已基本杜绝,代之的是一种友爱和礼貌。早上见老师问好,同学之间嘘寒问暖,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关系和睦,融洽。

篇12:让生命之花在安全中绽放

——观《安全伴我成长》有感

光山县春晖中学八

(三)班 吕鼎君

生命是戏,一旦拉开序幕就得直面观众。生命不是戏,一旦失败便不能再重来。生命没有彩排,只需安全作后台。

——题记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一些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丧生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那触目惊心的场景时,你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如何去化解上述这些危险呢?《安全伴我成长》这部影片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人们常说:“事物都有两面性”。“火”与“电”自然也不例外。它们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附之而来了一些危险。稍有不慎,我们就会被死神吞噬。影片中讲到的“公交车着火”与“酒店失火”事件,真实地再现了火灾现场,两场事故中的两位小主人公,正是因为懂得安全知识,才在紧急时刻,沉着镇定,想到用救生锤砸开车窗玻璃,用窗帘作绳索下楼。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大家从死神手里夺出。这些事迹也让我懂得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与安全事件时,我们应如何去应急避险。学会自救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关于“电”的知识,影片中也设置了一些小情节,生动地讲述了两个小男孩在家里超负荷用电,致使电线短路,一个名叫陈辰的小男孩不幸触电的故事,这让我明白了在家切勿超负荷用电;在救 助触电者时,切勿用手牵拉电线。这些小知识,我们不能不了解,因为正是这些小问题,一步步构成了对我们人身安全的威胁。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如果不去关注这些小问题,我们怎能让自己的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

其实,仅仅知道这些也是不够的。所以,影片中仍涉及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如:煤气中毒,游泳 溺水,食品安全,传染病等。同时,影片的镜头还射入了最贴近我们的地方——学校。

学校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源泉,但也是危险这一“细菌”的滋生地。近年来,学校的踩踏事件时有发生。众多学校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嘻闹;学校在楼梯拐角处安将照明灯等。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安全的行为让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

朋友们,当你沉浸在冒险心里愉悦时,想一想那些关爱你的亲人;当你带着侥幸心理在享受快感时,想一想影片中的场景,我们还会不顾危险图一时欢快吗?还会像走钢丝一样把自己的生命挥霍吗?一次小小的疏忽,能引起巨大的伤害与损失,就像人们常说的,当一系列的偶然聚合到一起,就成为必然的悲剧。

通过观看《安全伴我成长》这一影片我对安全的认识更透彻了。其实,生命就好比一座楼房,而安全就是楼房的基石,只有基石牢固了,整座楼房才没有倒塌的危险。

篇13:让现代教育技术之花在农村学校绽放

优化多媒体课件, 蕴涵人文素养

哲学家罗素说过:“有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情感一直支配着我的生活, 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间苦难的莫大悲悯。”这位哲人诠释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 手段和途径, 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识美, 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 塑造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学作品、绘画等对美育起着巨大作用。他在强调审美修养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因为对美的创造要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为 基础, 是对美的感知的升华, 而且与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密不可分。文化修养高的人, 其审美修养也高, 情感更细腻, 感受更深切, 对美的创造水平相应也较高。因此, 美育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多媒体课件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而如何优化多媒体课件, 使之蕴涵人文素养, 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用心去钻研的。我们可以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智育的同时, 将人文素养融入其中, 加速学生人格完善内化的过程, 让学生带着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的态度去学习, 从而使道德感、责任感、传统意识得到提升。如苏教版第四章《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小小理财家》的多媒体课件, 提供了人文阅读的内容, 可选择阅读古今中外名人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以此让学生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以这样的方式优化课程内容, 不仅拓展了课的外延, 又深化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内涵。通过提高初中生对于真善美的认识, 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文知识为载体, 充满人文关怀

现在的课堂缺乏一种温情的人文关怀、素养培养和心灵陶冶。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文的心态, 就会建构起心灵对话的平台, 一切会变得相融相通, 和而不同。我们知道, 知识并不等同于人文素养, 也不是简单的内容堆砌。作为教师, 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了解初中生思维感知、抽象、逻辑、命题运算过程的基础上, 从教学过程、策略方法、教学环境、学生态度、教师等多方面整合人文素养的元素, 丰富课程内涵, 造就美善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中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 教师特别要从教育教学的内容编排上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一方面采用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法渗透人文知识与关怀, 另一方面采用直接感知和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使人文知识融入高效课堂。如孔子的《论语》、屈原的《楚辞选》、司马迁的《史记》、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莎士比亚的《哈姆 雷特》等。教师无须过多强调人文知识的识记, 只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心里的矛盾、挣扎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即可。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 一节课你想一股脑儿地把知识倒给学生, 倒不如慢慢地串联问题、设计任务, 让学生逐步明朗。

信息技术课堂可以独创性地使用具有人文情怀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取得好的效果。如信息技术特级教师边楚女老师赞扬学生时, 她会说:“你这样独特的作品, 让我如何不喜欢你?”“你的操作成就了一段精彩, 这将成为你学习的里程碑。”“如果你同意, 我真想‘拥抱’你一下!”“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可能出自你手, 你是我的偶像。”对于学困生, 她说:“不要和别人比, 老师关注的是你的进步!”“不要急, 欲速则不达, 我始终在你身旁!”浓浓的人文关怀弥漫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 学生怎会感受不到?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激发课堂人文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人, 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 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滋长和充盈, 是为师者的责任。因此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在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充沛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魅力。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一个优雅的教师所在的班级, 学生必然也会优雅起来。教师应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教学的高远, 也应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断地吸纳、领悟、提升、历练和磨炼, 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可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如苏教版第一章第二节《信息获取与管理》中, 教师用一幅素材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那幅图片中, 一只小狗在水里的倒影是一头大狮子, 并配有文字说明“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其实,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每一部分内容, 都能让学生内化自我心灵, 慢慢形成强大人格。

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信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列入信息技术课堂中, 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 我们会听到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 我们定会培养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具有崇高理想、美好追求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S], 2012.5:15.

[2]李咏吟.美善和谐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7.

[4]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S], 2012, 5.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教基[2000]35号, 2000, 10.

[6]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C].2000.

[7]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6.

[8]王家驹等译,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9]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 7.

[10]马小平.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102篇人文素养经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9.

篇14:让艺术教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一、挖掘人文因素,创设艺术教育的氛围

加强艺术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放飞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提升学生艺术品味的过程。我认为在开展艺术教育时,要结合实际,在“氛围”上下功夫,处处发挥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搭建好平台。

1、校园建筑体现人文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艺术在于使用器物——依我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餐厅等建筑除了要考虑它们的功用外,还应该体现人文化、个性化、艺术化。为建筑物命名时,要注意挖掘事物的艺术内涵,让校园建筑发挥艺术教育功能。

2、校园文化体现艺术性。

雷诺兹曾说:“艺术使自然更完美。”席勒也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优雅、艺术化的校园会成为学生发现美、产生艺术灵感的舞台,每面墙、每棵树、每个花坛都将是“美的因子”。像我校“枫桥楼”就采用了分层布置,做到层层有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如将学生宿舍围墙设计为“诗词长廊”。教室的布置更是各具特色,创意、想象时刻闪现,营造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文化细节点缀着校园每一处,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艺术氛围去感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

3、“点”“面”交合,体现认同性。

在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中,学校只是点,而家庭、社会是面。在这点与面交合的“三结合”教育过程中,通过向家长和社会广泛地宣传与展示,转变家长以往只重视文化教育而轻视艺术教育的观念。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一言以概之,艺术教育需要一定的人文氛围来滋养。如果没有氛围,那艺术教育将永远是平面的、说教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尤为如此。

二、抓好软硬件建设,为艺术教育提供保障

1、健全领导网络,为艺术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搞好学校艺术教育,首先要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主管、分管领导负责、艺术教研组长等具体实施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网络,形成各科室、各年级组、各兴趣队组层次分明的立体网络管理体系,达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要求。

2、建章立制,为艺术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搞好工作的保障。要完善每一项制度,内容包括艺术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开展、特长生的选拔、培养与管理、测试标准、艺术教育的保障、奖励与处罚等。为此我校制定了《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艺术班主任工作常规》、《学校课外艺术活动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建设,促了使我校艺术教育走上了协调发展、规范运行的轨道。

3、加大投入,为艺术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要搞好艺术教育,让学生的艺术成长中没有捉襟见肘的资源顾虑,就必须完善各项硬件建设,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应有标准的舞蹈房、音乐室、美术室和音美器材等硬件。近几年来,我校投资新建了标准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投资数万多元购买了钢琴、电子琴、鼓号等器材,成立了专业剪纸工作室,购置了数万元的剪纸教学器材,编印了专业的剪纸校本教材,所有这些,有力的保证了学生专业学习和各种艺术活动的需要。

三、让课堂教学成为艺术教育的主阵地

1、通过教科研,提升教师艺术教育水平。

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要形成自主学习、研究的氛围,融学习研究于艺术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研”一体化。学校在抓好音乐、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时,还通过教研课、示范课、汇报课及说课、上课、评课等比赛来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机会让艺术老师广结朋友,与校内外艺术人同发展共提高。同时,我们还以课题为载体,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研究,以教科研指导艺术教育实践,以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通过教学策略创新,提高艺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重视情景创设,激发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根据艺术课程的自身独有的特征,艺术课应该重视情景的创设,设计悬念,形成氛围,激发“想学”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情景创设方法有:故事法、想象法、音乐法、图画法、谜语法、游戏法、示范法、对比法等等。教师通过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艺术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引导以即兴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索和创造活动。有利于感知、吸收、内化课堂教学内容。

以听觉、视觉为中心,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艺术教学是听觉与视觉的艺术。所以,艺术欣赏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听”与“看”。可让学生在反复的欣赏体验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养成欣赏艺术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带给学生直观、立体的感受。在艺术课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艺术,使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在非艺术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艺术教育。

除了在艺术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应充分挖掘其他学科的艺术教育资源,有机渗透艺术教育。例如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中,可配上录音,录像、图解等,以新颖的艺术构思,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课文的内容,获得美的感受。在体育课中,让学生自编蛙跳、划船等动作,矫健的姿态,敏捷的动作,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加上队形变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又给予其美的熏陶。

四、让课外艺术活动成为课堂艺术教育的延伸

1、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要达到“两全”目标。

课外艺术教育活动不只是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应“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开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要达到“四定”、“一确保”,即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场所、定辅导教师、定活动内容。确保达成预定的目标。我校在普及剪纸艺术时,要求全校学生100%参与,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达到了一定的目标要求,形成了我校的剪纸特色。

2、大力组建学校艺术活动团组。

艺术活动团组是开展艺术活动的基本保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学校艺术活动组织应形式多样,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各种团组。近年来我校先后成立了“剪纸”、“合唱”、“器乐”、“舞蹈”、“书法”、“健美操”等兴趣队组。在各级各类的艺术比赛中,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诸多可喜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拥有这一个个优秀的艺术活动团组。

3、定期举办综合性的校园艺术节活动。

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创造能力和艺术综合素质,营造了一种艺术的氛围,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窗口,展示的是师生的素质,展示的是学校的教育品位和形象。

上一篇:《古风》的思想内容及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展望未来的初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