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减负增效”一直是探讨研究的主题,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比如从传统教学的“一讲到底”,走向所谓的新课改的“一问到底”。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关注,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热闹的讨论后,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中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背景,像“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应用”等,可以通过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入、探索交流,但也有很多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完全没有必要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弋,直达问题的核心,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3.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4.适度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华一学校

闵江波

2011-4-5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策略和技术。在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无效学习学生较多,作为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或许老师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对初中数学无效学习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让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无效学习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必须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地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的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当然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同时应从学生出发,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更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本班教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我经常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训练目标,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有效地衔接和统一,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沿着预设目标迈进,搭建各科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氛围

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设置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中位数与众数”的新课导入:

在讲授“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广东某市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由于业务扩展,我公司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我公司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经理,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找到公司经理说:“你骗了我,我要到法院告你们。”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

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笔者问:“为什么呢?”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最后,笔者让他们认真分析一下小明被“蒙骗”的原因。

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贸然行事。”……

经过一翻讨论后,笔者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本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我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1名学生作记录,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做好记录。

(3)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填好书上的表格。

(4)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适度评价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的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王敏

一、课题的提出和实践意义

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当,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就需要开展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让我们教师真正树立有效教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探究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和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采用“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问题。课前要求师生共同备课;课中要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课后要求师生拓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大胆创新,有序有效地开展本课题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2)实验观察法。选择一些对比班,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设计研究思路,加强实验观察。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通过实验观察,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更加有效。

(3)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总结,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策略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学习洋思课堂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演练” 先学:关键环节——导读 后教:教师所教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学讨论后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

当堂演练,本节课的内容必须本节课掌握、消化、巩固,即“堂堂清”。 也有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 预习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展示模块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策略

二、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三权”。

1、开拓视野,给学生观察权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以前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2、刨根究底,给学生“探究权”

(1)、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数学实验,就是根据实际数学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在对其进行分析后运用数学知识来建立模型,并通过各种实验工具得到结论的实验过程。

(3)、开展开放式的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耐心倾听,给学生“发言权”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的“过程”,“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真正地师生互动,则必须提供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提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策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1、培养预习习惯,尽量缩小学习前的差距。

我们学校目前的状况是大班教学,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授课量,却要面对不一样的学生,教师只好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调控教学进度,这样就造成了好生吃不饱,差生跟不上的局面,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预习,可以比较好地改变这种状况。在布置预习时,任务要明确,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针对没有预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

2、注重过程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它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除了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关注思维过程时我们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达成要求。要重视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并努力用好这种难得的教学资源;要围绕一个个预设的和课堂生成的问题,让学生有效参与、有效学习。

3、开展分层教学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让学生在激励的氛围中成长。 策略

四、加大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力度

1、加大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力度。

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每个组6—8人,每个组都要有学习优秀者,一般按学习成绩编号排序,一般让后几位上黑板展示,前几位进行订正和评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

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 5分钟。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改变教师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

3、加大学生练习方式的调控力度。

让学生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4、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力度。

充分地让学生展示、袒露。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游学生。

5、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力度。

树立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的观念。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

6、加大检查落实的力度。

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提供目标设计,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能应对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和各种突发问题。加大对学生作业、随堂练习、随堂笔记、单元检测试卷等的检查力度。

策略

五、恰当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

1、精彩的课堂评价语 让课堂焕青春的活力

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协调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途径的拓宽。

评价语应简洁、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

评价语应情真意切,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

2、有效评价课堂教学,坚持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应该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开展正确的评价,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适时性、激励性和过程性。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基本形成以下教学理念和我校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即:“五个一”:

1、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自学-辅导”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

2、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

“引导-发现”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讨论-交流”模式这种模式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

4、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活动-参与”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5、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方面

我重点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及课堂文化”三个维度来进行课堂观察,进行了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通过研讨,还存在以下不足,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1、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进一步细化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有方法,更激情一些。

2、在课堂互动中,要增大互动面,在“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上多一些创新的尝试,在激情引趣上多动动脑筋。

3、教师的表情,课堂教学中,应当把真诚微笑送给学生,用微笑来传递信心、表示鼓励和期待。

这些共识将作为我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也希望这些成果能被大家转化到课堂教学中,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第四篇:探究题干中有效信息,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策略分析

摘 要:数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管是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还是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解题教学都具有十分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有效的开展课堂解题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共同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解题教学 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现行的初中数学教学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以灌输为主,以机械式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渐渐成为教学主流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不仅能发展学生广泛数学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正如著名数学家伯利亚所言:“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使之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还能同时做到“学而用之”,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锻炼自身的综合数学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在现代数学的教学理念中,解题教学也符合让学生走出书本学习走向生活学习的思想。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解题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提出以下三个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使用。作为学习开展的基础,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时,首先应以教材为起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教学资源,立足教材进行解题教学。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不仅各章节中都设有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让学生去解答,在教学内容中,也存在许多值得教师挖掘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应做到合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挖掘其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就同步参与到解题教学中来,从而实现现学现用,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某位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这章的内容时,就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在教学的同时又进行了解题教学。为了让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并让学生拓展延伸思维能力,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这位教师在教学完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给你一根刻度尺,要你计算一根同心圆环圆管的横截面面积,只能测量一次,问怎么做才能计算出这根圆管的截面面积?”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甚至还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演算。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综合运用到“切线的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面积公式”等知识,并进行整体思考,才能顺利解答。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测量与内圆相切的弦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圆管的横截面面积。这个问题综合性强,牵连的知识点多,并且限定在大纲之内,学生只要基础牢固就不难解答出来。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他们不仅锻炼了综合思考的思维能力,还巩固复习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结果在

解出正确答案之后纷纷表示还要这位教师再出一道类似的问题。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教学效果也就直线上升。

二、注重思维,引入开放性解题

现行的数学教学,其教学重心已经由过往的知识技能教学转移到了能力培养教学上来了,如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是目前广大数学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无论是从需要上,还是从目的上,学生思维的培养都是教师重点要关注的。引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尝试一题多解,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方法。开放性的解题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统筹联系,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增加学生的解题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个人成长打好基础。

某位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与证明》这一章时,就引入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有限的练习却做到了最大化的锻炼。这位教师教学完了基本内容之后,便给学生出A了一道几何证明题:“如图,已知D、E在BC上,

AB=AC,AD=AE,求证BD=CE。”在教师出完这道问

题之后,很快便有学生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定理”

解答了出来。在表扬了这位学生之后,这位教师又

BDE引导性的说道:“同学们,这道题不仅仅可以用三角

形全等的定理进行解答,其他方法也一样可以。同

学们,你们还能想出哪些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吗?”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纷纷组成了学习探究小组,展开合作探究。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终于有好几组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法。有的提出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性质作答,有的则提出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来作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解答出了一道教师布置的课堂习题,他们还同时做到了将自身学习过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寻找不同解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培养

想要让解题教学更加高效,就还需要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反复咀嚼”的习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思维。教师在解题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扮演一个出题者,还要扮演一个指引者。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能成功解答出一个个问题,还要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清晰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白这道题可以怎么解,有哪几种解题方法,题眼在哪,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决定性的变换是哪一种等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总结,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拥有极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总 结: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逐渐推行,新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不断得到推广和扩大。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时,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有用信息,然后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引入开放性问题,最后还要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赖朝菊.初中数学解题策略的教学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11(4)

[2]张樱.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刍议[J].湖南教育:下旬,2011(7) C

[3]杨国良.浅析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

[4]金利凤.例谈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2(2)

第五篇:《初中数学在的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市教育科研课题, 7月开始酝酿, 12月立项,历时2年多的时间,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背景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而教师们在课堂上仍普遍存在着忽视知识的发生,忽视教学目标、忽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并且能举一反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会。因此要想实现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现状,合理划分学生的层次,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级合作意识的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自我的最优化学习目的。

2. 提出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题的背景是在实施新课程为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提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随着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二、研究现状综述 1. 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西方,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一些教育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了本土化的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孙伟的《什么是合作学习》;王凯的《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2、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 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3)学习型组织理论:它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强调“终身学习”、 强调“全员学习”、强调“全过程学习” 、强调“团体学习”。 在“建立共同愿景”后,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促进“团体学习”,不断增强组织活力。使个体成员成长

的速度加快,更能产生强大的团体智慧。它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4)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在不同学生的知识世界里,学习是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在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的应用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分组互助学习,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这两种理论都把知识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人内在的活动。

四、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了四方面的工作: (1) 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 (2) 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3) 确定研究的整体框架,包括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4) 确定课题组分工。

2、实验阶段

(1)我们选择了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定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学习策略方面的测查,获得了学生学习策略、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于数据,从而为进一步的培养研究打下了基础。

(2)组织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我们有计划的编写、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下发给教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还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组织教师参观其它研究学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

(3)在培养阶段,以骨干教师带头,在各科挑选优秀课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的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4)组织学校开展对外、对内的科学研究交流。每学期结束时后,我们都开展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科研论文,增强科学研究的氛围。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个科组对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写出了科学研究的论文。 (2)总结优秀课例,编写课例集。

(3)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充实提高,并完成学校结题总结,向总课题组申请结题。

五、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1月):组织准备阶段

制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表》,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组织研究成员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人员。于1月15月日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之后又认真修改和完善了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月—7月 一轮实验,同时做好中期汇报,并根据需要调整前期方案。

9月—7月 二轮实验,并对两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有用经验。

第三阶段(3月—10月):课题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成果集;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专家评审、结题。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注意从基础抓起,采用多种方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一题多问,训练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题目的全貌。

2、一图多问,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多题一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讲清原理或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找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多题一解的意义在于可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现更多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掌握解题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使思维纵向发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从一点出发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并找出其中的最佳方法。一题多解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点拔学生思维的火花,训

练思维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不要找到一种解法就停止,要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引导他们试图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养成“寻根刨底,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对本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策略”、“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等概念进一步进行了界定。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布鲁纳则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习得、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而我们而认为,本课题中的“策略”既不等同于较为抽象、笼统的导向性目标,也有别于具体而微的操作方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

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又能使学习吃力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

定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

小组合作—它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从教学成效来看:通过对比堂清、周清测试结果,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减少,优秀学生的数量开始增多。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全体学生都要向100分去努力。但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通过研究学情对学生科学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分层训练,分层辅导,有效的落实了分层教学目标,巩固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2)从教师成长来看: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恰

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引导某个知识点,如何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分层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调动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3)从学生发展来看:分层教学的实施,促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有事可干好,避免了后进生无所事事,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七、注意事项

1、教师应依据内容,提供分层、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分层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分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考虑。因此分层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案、教师教案的编写可能要化费的精力是普通的数倍。

这必然会给教师的能力带来了压力。所有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分层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

八、困感、问题、反思

课题研究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待完善和继续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多给指导。困惑和问题归纳起来有:

1. 分层与合作的有效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比较多,课堂时间就紧,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如何保证分层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完成内容等,都存在着很难操作的实际情况。

2. 独立与依赖矛盾:在合作学习中部分优生能很快的独立完成任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非常依赖优秀的学生,等着给他们辅导,等着老师讲解;另外优秀生有时不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生,久而久之,就严重影响了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 动力不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小组成员保持持续的合作学习动力是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如果说,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有效合作学习就是生命中的心脏。它的跳动,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虽然本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然而需要研究问题却好似越来越多了。

这说明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课题组继续努力将“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的研究推向崭新的阶段。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法下一篇:参展企业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