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2024-04-22

标准为话题的小学作文(精选11篇)

篇1:标准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知是谁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它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有弄不懂或是有疑问的内容,我会去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内容是否正确。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看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把这个关于物体沉浮秘密的实验做了。书上说,把一个铝片放在水里,看看铝片会不会沉下去?再把铝片弯成盒形,放在水里,看看铝片会不会下沉?

我先端了一盆水,又找来一个铝片,放在水里,铝片一下子就沉入了水底。然后,我又把铝片弯成盒状,放入水中,我预想这次盒形铝片不会沉,哇!可真奇怪,盒形铝片真的没有沉下去。我兴奋极了。为了证明实验得出的结论,我又把一块做成凹形的橡皮泥放在水中,凹形橡皮泥也没有沉入水中。这下子我可明白物体沉浮的秘密了。秘密就是: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果想办法改变它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它受到的浮力就会增大,那么它就可能在水中浮起。

还有一次,我想知道被火烧到皮肤后会有什么后果?看着爷爷用火柴点烟,我产生了疑惑。让实践来说明一切!爸爸把火柴扔到地上,还没顾得踩,我早就把手放了上去。“哎呦!”钻心的疼!打冷天疼出了我一身虚汗。抬起手一看,火苗已经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我手掌中的一个打泡。“干什么?你这孩子!”“我想试试被烧的感觉。这是实践啊!”“那也没有你这么实践的!哪能自己害自己呀?以后不许胡闹!”不实践怎么知道被烧的感觉啊?我做的没错啊!

心里虽然不服气,可是手上的大泡确实疼了好几天。看着这个大白泡,我又有了一个新问题:这个泡是白的,说明里面的物质也是白的,可是人的血是红色的呀,怎么会是白色的液体呢?要不然再实践实践,用刀把它割破了试试?不行!万一更疼了怎么办?但是老这么疼下去也不是办法。一不做,二不休!打开抽屉,拿出刻刀,照着手掌就是一下。看清楚了,除了鲜红的血液,确实有白色液体!不过,对于这次实践,我的确后悔极了。除了忍受了一个多星期的疼痛的煎熬,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不过,我又知道了一些平常不知道的东西,还是很高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啊,只有去实践,才能知道一些“特殊”的奥妙。

篇2:标准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工作”被迫与“家庭责任”和“个人能力”强势捆绑。不少网民认为工作的背后就代表这一个人个人能力的高低与其所承载着的家庭责任,即俗称的“靠谱度”。工作即劳动,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固有的,但这也不应将其与个人能力和家庭责任捆绑在一起,这又算不算是思维的一种固化?同时这个“捆绑”的衍生物,“离职速度”也少不了被人们固化为了一个标准。

“离职速度”不等于“评断一个人的标准”。有专家认为95后的“闪辞”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工作”不应该被人将它和其他物强势捆绑的同时,离职速度的快慢也不应该被人们主观的认为是评断一个人的“任性度”的标准。还记得哪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女士吗?她曾经凭着一个理由去辞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认为这是一个自我意识表现突出的例子之一。而各地也因此发生了“蝴蝶效应”。有人问:“这和离职速度有什么关系吗?”我认为离职速度的快慢不应该被所谓的“年代”框住,即离职速度的快慢与不同年代的人群没有必然关系。同时我们针对“离职速度”的快慢也应该拒绝标签化。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逐步的发展而不是在一个年代中突然爆发的。离职速度快的人群,是在一个年代中突然爆发的。离职速度快的人群是在世界上各行各业的人,而离职速度慢的人群也是各行各业的人。那么离职速度的快慢又怎么能成为一个评断个人任性度的标准呢?

闪辞的逐渐常态化是时代发展的表现之一。当今时代发展迅猛,让人们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同时这也为人们自我意识发展提供了一个生长的土壤。同时这也为人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生长的土壤。新时代的发展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这是必然的。

篇3:标准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一、美国外语教学现状

美国“5C”外语教育标准体现了美国对外语教育的重视,将外语教育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多元社会和国际环境中,多种语言能力和多元文化的敏感性是美国公民的必备素质,美国学生必须掌握英语和至少一门外语。现今美国外语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外语语种多样化

面对21世纪对各种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要,美国中小学开设的外语语种越来越丰富。应用语言学中心(CAL)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美约有三分之一的小学开设了外语课程;初高中外语普及率为91%。就学校所提供的语种来说,西班牙语最为普遍,占小学阶段的88%,中学阶段为93%,其次是法语和德语[3]。外语语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呈现出新的格局,学习其他语种(汉语、拉丁语、日语、韩语、俄语、越南语等)的人数逐年增加。

2. 强调文化因素教学

“5C”标准十分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文化”、“比较”和“社区”三个标准都旨在通过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通过对外语及其文化的了解、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形成观点,理解不同文化。强调文化因素,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因“文化休克”造成交际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2013年美国应用语言学中心的数据表明,83%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在他们的课程中把语言交流和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

3.外语课程内容综合化

语言系统、交际策略、文化内容、学习策略、其他学科内容、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技术等是“5C”标准提出的外语学习七要素,外语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共同构建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交际”标准作为“5C”标准的核心,强调学习者能借助语言在人际间成功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外语教师往往以交际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不同学习主题,从各类教材和网络资源中选择和编排材料,用于课堂教学。自编教材在美国小学外语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5C”标准还强调外语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贯连,与其他学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不同州政府均可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量身制定更为具体的外语教学标准和课程框架。不同的学校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了风格迥异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1)学科教学。目前,大部分美国小学采用小班上课的模式,课时每周1~4节不等,内容具有衔接性。(2)沉浸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新获得的语言技能,一些美国小学的外语课堂采用语言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沉浸式教学。(3)探究式外语教学。部分学校采用短期正规集中培训的方式,让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前先“尝试”外语学习,教学内容大多是非连续性的。

二、“5C”标准指导下的美国外语教学———以美国小学汉语教学为例

“5C”标准强调外语教学以交际为中心,创造真实的语言情境,注重与其他学科间的衔接,通过比较英语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从而发现文化不同导致认识的不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在中美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汉语教学获得了蓬勃发展,中文课程开始进入美国小学课堂。从2010年起,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小学数量已经超过德语,仅次于西班牙语、法语和拉丁语,位居第四。以美国小学汉语教学为例可以清楚地反映出“5C”外语学习标准在美国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以交际为中心,语言系统教学和交际策略教学并行

“交际”标准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能够提供和获取信息,表达自身感受和想法,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以美国纽约州那不勒斯小学汉语课程的交际标准为例,在第一年汉语教学中,学生能够用理解并用简单的汉语进行问候,自我介绍(名字、年龄、性别、国别、外貌特征)、家庭成员介绍(家庭成员、职业)和个人喜好(颜色、食物、爱好)等日常生活对话,该标准强调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对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有明确的指向作用。

语言系统是达到“5C”标准中所规定各项要求的手段。语言系统教学不仅包括传统汉语教学中单词、语法、动词变形、发音和汉字书写等内容,还包括手势语和其他非语言交际形式、语言的社会地位和话语风格等社会语言学知识。学生只有明白“学会何时向谁说什么”,才能运用合适的汉语进行交际活动。如在进行“问候”这个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最简单的“你好”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问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与年老位尊者打招呼时,需要说“您好”而非“你好”。

交际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跨越那些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沟(Communication gaps)。通过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在情景对话、采访、访谈等教学活动中加入交际策略的教学,鼓励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幽默感、耐心和毅力。

2.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语言,了解文化

美国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和想象。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儿童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仅为20~25分钟,如何在小学汉语课堂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是值得每位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运用形象直观的文化展示和体验式教学方式往往比传统的讲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海伦娜·柯顿和卡罗尔·安·达尔伯格指出,游戏和类似于游戏的活动是为儿童学习者建立起沟通背景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4]在关于“数字”主题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两两合作进行“筷子夹棉花糖”的比赛,一个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用筷子夹棉花糖,另一个学生则用汉语帮助其计数,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对数字表达进行了反复操练,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国筷子有了很好的体验。再如在“动物”主题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国十二生肖的故事,让学生扮演故事里不同的动物角色,用简单的汉语边学边演。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了中国十二生肖的来源,也感受到了学习汉语的快乐和成就感。

“5C”标准强调了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文化标准和其他标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将具体的文化内容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在体验和游戏中渗透文化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5C”标准提倡外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紧密建立互惠共赢的双向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一方面相关学科能为汉语知识的传授和汉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汉语能力的提升又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为发展他们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相关信息的能力提供了语言上的帮助。由此可见,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和数、理、化、音、体、美等多方面的知识相互贯连,充分利用其他各科的资源为语言学习服务,做到“触类旁通”[5]。在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汉语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选择一些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切入点,把语言学习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之上。

除了与其他科目相贯连之外,汉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可感可知的汉语空间:用具有中国元素的照片、图画和手工艺品来装饰汉语文化教室,浓浓的汉语文化氛围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社区中国文化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将掌握的汉语知识作为交际工具实际运用于学校、多元社区的活动中,真正地实现汉语的学以致用,从中获得了学习汉语的成就感;邀请中国小朋友进入课堂,鼓励学生面对面地用汉语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在中国餐厅、中国城等真实场景中实践和运用语言,甚至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夏令营,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知识和日常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真正地感受汉语的魅力和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三、美国“5C”标准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2001年,我国教育部将英语作为国家课程并从小学开始开设,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规定为我国外语学习的总体目标,与“5C”标准中的“交际”标准不谋而合。但是,我国现今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与既定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考察美国“5C”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科学定位外语课程内容

传统的外语课堂强调词汇和语法的教学,美国“5C”标准体现了当今外语课程内容从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无疑为我国外语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定位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语言的这些重要属性,外语教学不仅单纯地以向学生讲授一种语言的知识为目标,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也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的技能。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渗透语言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积淀,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递紧密结合,使语言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手段。同时,外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结合,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完善外语课程评估体系

“5C”标准对各年级学生所应掌握的交际语言和技能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却没有对外语课程、教法和评估提出具体要求。当下美国外语课题广泛采用的生活化和多元化的评估模式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情况。多元化的外语课程评估体系可进一步完善我国较单一的评估方式:建立学生学习档案,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始终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测评的主要目标;评价由传统的分离型测评转变为分离型测评和综合型测评相结合;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管理部门和老师扩大到了同学、家长和社区。

3.加强外语教师专业化培养

目前我国的外语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加强外语教师专业化培养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有效地提升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实现外语教师职能多元化,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1)个人发展,要求外语教师具备交际能力、知识的学习和使用能力、领导能力,能顺利地与他人交流、分析和合成信息资源,独立从事课题研究[6],能够不断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和需求,作出合理规划。(2)专业发展,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在外语教育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方面都具备充分的专业准备,掌握语言习得与语音、词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从不同视角探究目的语文学和文化的能力,真正实现外语通识教育。

总之,美国“5C”外语标准经过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在培养具有实际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方面,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为我国的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Allen Press Inc Kansas USA,1999.

[2]陆效用.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外语界,2001(5).

[3]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National K-12Foreign Language Survey[EB/OL].(2010-04-15)[2012-01-16].http:/www.cal.org/projects/flsurvey.html.

[4]David R.Byrd,Anne Cummings Hlas,John Watzke,Maria Fernanda Montes Valencia.An Examination of Culture Knowledge:A Study of L2 Teachers’and Teacher Educators’Beliefs and Practices.The Language Educator,2011(1).

[5]李莉.基于“5C”标准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活动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13(3).

篇4:标准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标准为话题的作文

因为住宅的封闭性,我们的孩子缺乏同龄人的交往而被送去早教机构锻炼“人际关系”;也因为物质商品极大丰富,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真实的生活而被架在空中楼阁中玩教具……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其实教育很简单。

持续的阴雨使得一条破旧的弄堂里的几个大凹陷积满了雨水,小孩很容易就被这样的“脏东西”深深吸引。她在水坑边迟疑了一小会儿,便伸出玫红色的运动鞋小心地踏进水塘,看看还很浅,便再往水坑中间的方向尝试,直到两只鞋都被水浸没了一半,才无奈地出来。看到我逐渐堆起的愤怒表情,她连忙解释:“妈妈,我是想看看这水有多深……”,这倒提醒了我,不该随便打击小孩的探索精神,况且还可以因材施教。我顺势问她:“那水坑最深的地方有多深呢?”“脚伸进去试试就知道了呗!”她觉着又逮着机会。“那你的鞋子就没用了,你也没法回家了。而且如果是个大洞呢?那不是太危险了吗?”“……哦,那倒是……”“你再想想,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吗?”“嗯——用小木棍!”“非常好!”我以为教育案例已经结束,正要得意地离开,没想到孩子已经准备实践了,“妈妈,可是这里没有木棍呀,那我怎么试呀,我还是不知道水有多深呀!”教育孩子往往给自己题目越出越难。“那么,就再给木棍找一个替代品。”我正想搪塞一下就走,没想到孩子越来越兴奋,“好!可以找根树枝!”她四处搜寻,终于在水泥地的一个角落看到一棵种在低洼地的树,低洼处正好有一根落下的长长的黑乎乎的树枝,她犹豫着要不要跳下湿漉漉的低洼地,我为了将实践教育进行到底,再次鼓励她,她终于麻利地跳下又爬上,手里擎着那个“替代品”,最终用它完成了对水坑水位的“测试”。结果,我们都很满意。次日,艳阳高照,那个坑的确很深。

篇6:以标准为话题的作文

就拿开学初的军训来说好了。对于住在宿舍中的军训的新手来讲,叠被子便不再是在日常中几下皱折就能完成的。于是,我们见到了传闻中的“豆腐块”。

“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看清楚了!”教官一个半蹲,便开始把手中那张被子进行了神速而又精湛的“雕琢”,“再来一次,看好了!”竹席犹如盘子,上面便是那方方正正的被子“豆腐块”,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有的惊讶,有的赞叹。“从今天开始,这就是你们叠被的标准。”话音刚落,同学们却以鸦雀无声回应了教官。有人害怕,双手交织在一起;有的讨厌,用不情愿的眼光看向那“豆腐块”;还有的紧张,面对似乎十分艰巨的任务的紧张而流汗……一句“标准”便改变了同学们。

但,没试过,谁知道难不难呢?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面对着被子无数被扣分,同学们的势气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是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执着。“谁说我们比不上‘标准’的!”我们宿舍的几个舍友就靠着这个口号,打败了“标准”。几个人一起,总是对着一张被子“雕刻”,若是不成功,盯着那张被子,总能思考出几个步骤的错误,或是技巧的运用不到位。

就这样,不成功,挑不足,挑出了不足,又一起把它练熟,若再有不足,就再补……尽管有着困难,但从来没有阻止我们对达到标准并超过标准的步伐,终于,我们成功了。

当家长上到宿舍来接孩子时,更让她们惊喜的是,无论哪一张床,都是收拾的整整齐齐,一块块犹如“豆腐块”的被子叠放在床上。不论哪一个人,她都做到了,教官最后一次的检查,每个人都被打上了大红勾。

篇7:以标准为话题的作文

你看掏粪工时传祥,他出生贫寒,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坚守“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信念,对工作兢兢业业,最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得到刘少奇的接见。尽管物质匮乏,但你能说他不成功吗?

你看那杜甫草堂里,家具简陋,灶台低矮,板床破旧,一派凄苦寒酸。生逢乱世,颠沛流离的杜甫,却为后人留下一篇篇不朽的诗歌。其诗被尊为“诗史”,其人更被誉为“诗圣”。尽管他漂泊流浪,物质贫乏,但你能说他不成功吗?

你再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默默无闻几十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中医药学;铁人王进喜为国家钻井事业奉献一生,让中国甩掉“贫油国”帽子,像朱敏才、孙丽娜一样的山区支教者们为爱奉献,将希望在贫瘠的世界播撒。你再看看梵高、看看贝多芬抑或居里夫人,有谁的物质有多富足?但他们的功业不仅光耀当代,甚至泽被后世。

可是,为什么会有为数如此众多的国人看重物质而忽略其它呢?

我想,这首先和现今略显浮躁的社会风气有关。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人们的物质需求也与日俱增,于是乎,人们拼命追求金钱、企业追求利益、国家追求gdp。物质似乎成了人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便形成了以物质评判一切包括成功的不恰当价值观。

其实,拥有物质并不等同于拥有成功。

比如李天一,比如李启铭,生活优渥有怎样,老爸是李刚又怎样,缺少对人性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最终也锒铛入狱。

比如王均瑶,比如孙德棣,他们拥有亿万资产又怎样,劳累过度,恶疾缠身而英年早逝,不仅自己没能再享受人生,还留给亲人无尽的遗憾伤痛。

还有那许多虽物质富足却精神匮乏、灵魂空虚而戕害自己,为害社会的人,你有底会说他们的人生叫成功?

所以,成功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它是一个多义词。除了物质,我想它还关乎一个人的健康,关乎品行,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关乎他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贡献等等。

篇8:标准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学校为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内容,犹如餐馆用什么样的饭菜招待顾客。如果饭菜可口,色香味俱全,顾客自然皆大欢喜,以后还会伺机光顾;如果技艺欠佳,饭菜难以下咽,则兴致大减,此后自然也无回头之意。与此同理,地方师专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胃口”,着力凸显教学内容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

过去,学校和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么教”(教学方法)和“教什么”(中小学强调依“纲”扣“本”),又因为“教什么”没有什么悬念(即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的教学必须忠实于教材。),人们只好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煞费苦心。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国家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一命题。对这一命题的思考,自然牵涉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标准问题。对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事关人才培养全局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判断标准,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行为方式。

人们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往往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地方师专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在比较中凸显如下价值判断标准:

(一)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贴近实战的教学要求,远远胜过课程名称的花样翻新和对课程性质的争论不休

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师专比较注重探讨开设什么类型的课程、课程的性质如何,甚至在课程名称上动了不少心思,以求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此种务虚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关注与课程名称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选择。如果只是课程名称花样翻新了,变得时髦了,教学内容却还是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严重脱节,如此折腾下去,学校教育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有人质疑:从理念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效果,从方法到评价,现今的高师院校中,有多少教师能够引领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抑或有多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新要求和新问题,反映到了地方师专的课堂教学中?试问,如果一些地方师专对改革、发展中的小学教育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是不知道、不了解、不明白、不沾边、不跟踪和不研究,那么,开设什么样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又该从何谈起呢?远离服务对象,闭门造车,其恶果必然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勿庸讳言,一些地方师专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式和人才评价标准等,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现实。人们有理由认为,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就算开设的课程名称与时俱进了,但如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标准等还是涛声依旧,且教师的教案多少年来处于超稳定的状态,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由此,地方师专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实战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据笔者调查,地方师专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有其准确的判断和清晰的定位,位居前四位的主张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劳动就业需要;既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还教给他们为人的真谛;体现专业特色,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专业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的有机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们的这些诉求,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高度吻合。这提醒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实战,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上不去,实践下不来”,到头来损害的还是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发展前景。

(二)以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厚重的精神产品引领学生的成长,远远超过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品位的差异。文化品位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大学对人的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认识引领、方法训练、思维启迪和人格塑造。可我们常常把大学的使命丢在了一边,而把一般的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看得很重,有的学校和教师甚至依然把某本教材当作金科玉律。殊不知,良好的用心不一定换来可喜的回报。有一种日渐突出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离专业发展要求和社会人才期待似乎越来越远,集中表现为: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智慧,有理论没实践,有认识没行动,有专业没专长。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与我们过于侧重于学科和书本知识的教育,忽视专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我们常常从十分功利的视角出发,要求学生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得这证书那奖项,却很少关注那些制约学生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深层次因素,如道德境界的递进、精神追求的提升、策略技巧的把握、人生睿智的锤炼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视行为,是社会浮躁、浮华、浮夸等不良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人们担心,今天的师范生会越来越多地患上“营养不良症”。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今天的师范院校,有多少学生潜心阅读过几本教育名著名篇、揣摩过中国顶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和成长轨迹?有多少学生更多是在图书馆、阅览室和因特网上(以查阅资料和学习知识为目的)度过了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某师专图书馆搞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不读书是一种普遍现象,全校图书借阅排第100名的学生,一年总共才借阅了6本书。大学生远离书本,沉湎于诸如“超女”之类的快餐文化,他们以后能够走多远?还有,有多少学生在阅读、听课、技能训练或完成作业时,想到过质疑、批判已有的结论,并暗暗发誓要超越老师和书本?而所有这些,对于一个有心、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该是多么重要。不想、不屑、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学生日后如何能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反过来说,学生没有做好的,又有多少高师院校的教师率先垂范了呢?自古以来,没有伟大的教师,难有伟大的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迁,教育必须有自己的操守,师范院校必须始终是书香校园。师范生只有持之以恒地与大师对话,与书本对话,与前人对话,与社会实践对话,与灵魂深处的渴望对话,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进而以纯净的灵魂和丰富的学识滋养年轻一代。

(三)教给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策略和制胜的技巧,远远高于思维方式的循规蹈矩和行为方式的按部就班

干任何事,包括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都是有捷径或诀窍可循的。教师需要丰富的知识,但更需要大智慧、大手笔,需要高瞻远瞩地引领学生又好又快地成长。自古以来,学生都是“亲其师,信其道”。要赢得学生的心,教师必须有令人信服的学识和品格。师专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感同深受。在见习、实习时,在与小学生一次次的试探、摸底、对峙和较量中,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无奈。他们认为,专业知识不一定是他们对接社会的软肋,需要恶补的是“方法”、“策略”和“智慧”,包括:“求职应聘的技巧和相关准备”“关键时刻的随机应变和出奇制胜的临场发挥”“把握、抓住机遇的战略眼光和行为准备策略”“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和技巧”“学以致用,书到用时方恨少”“人生规划”等。学生们的这些感悟和期待,警示我们必须全力培养学生“教、学、做合一”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三会”能力至关重要,即“会说”(说话有分量,“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语惊四座”)、“会写”(言为心声,一气呵成,富于真知灼见)、“会做”(说到做到,实干巧干,工作业绩让人刮目相看)。要达成“三会”目标,功夫须下在平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必要要求师范生说话、做事“既在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中”。

(四)激发学生对农村、农民的眷恋乃至敬仰之情,远远优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政策和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专业思想教育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教育的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在中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培养面向农村的合格小学教师,应是绝大部分地方师专办学定位的必然选择。地方师专一般处于地级中心城市,而地级中心城市肩负着带动、辐射广袤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既然如此,培养学生的“乡村情结”就显得弥足珍贵。人们发现,乡村的那份悠远和宁静,是喧嚣和躁动的城市无法比拟的。陶潜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或许,拥有“少一点功名利禄,多一份恬静淡然”的心态,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太重要了。此种心态的拥有,源于教师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对农村和农民的心心相印、对回归自然的怡然自得以及挥之不去的闪闪的童心。很明显,一个对农村和乡村文化抱有偏见的人,无论其专业基本功如何,最终不可能献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今天,在建设新农村,求解农村教育之困时,依然不要忘了,对于发展乡村教育而言,教师的待遇问题固然不可忽视,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篇9:谈小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

作文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第一、小学生作文务须求真

从作文内容看,文真则可成,文假则应废。生活中,“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真”是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起码要求。学生作文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生活五彩缤纷、善恶兼存,只要学生以儿童或少年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认识生活,将他们认为重要或新奇的事物用文字写出来,就应该首先肯定。因为它内容真实,学生写作的路子是对的。教师绝不能以成人自己的心态去认识、去评价学生的“真”文,否则,学生便可能弃真求假,步入歧途。当然,其内容是否表述准确、明了,以及完整等问题,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分别指导,以使学生逐步提高。而学生在作文中的感情和观点只要真实明确就好,如果认识有误,则另当别论。

第二、小学生作文务须求善

从作文思想感情看,善才能提高自身修养,善才能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这“善”仍然是做人所必需、社会所必要的,但作为小学生,并不可能总是积极地选择生活,而一般总是自然地参与生活,接受生活的熏陶、感染。因此,他们在作文中所流露或包含的思想感情如何,至关重要。我们说作文求善,就是要通过作文这一途径培养学生准确评判是非的能力,弃恶扬善,明辨美丑,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对何人何事都能抱积极健康、明确向上的态度。其实,这一点正是作文的主要目的之一。现在提倡让学生“会生活”,其实是讲让学生会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中生存的前提是构成社会的成员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准则以及可以相互理解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和个性。学校的任务就是把原始的人陶冶成社会的人。小学生的作文训练正是实现陶冶学生的一种主要形式。

第三、小学生作文务须求美

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小学生作文而言,其美除了内容的真实美、思想感情的向上美之外,文章形式的表现美就更显其重要。因为无论表达怎样的思想内容或感情,总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语言、篇章结构让别人接受的,所以应竭力追求尽可能完美的表达方式。一篇作文,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是否能准确、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是一项基本功;作文的结构、布局安排是否顺当、合情合理以至达到精巧新颖的地步,这些都会对读者产生直接的影响。

篇10:参照标准感受生活为话题的作文

有一次上帝派两名天使来人间视察,天使看到乞丐羡慕有面包吃的男孩,男孩羡慕有汉堡吃的女孩,女孩羡慕飞驰而过的小车中的人,而小车中的人——一个逃犯,又羡慕有自由的乞丐。天使告诉上帝这些,上帝说:“每个人都是富有的,但人之所以感到不幸,错在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参照标准。在这个错误的参照标准下,人们手中拥有的已经变形,眼中的生活开始扭曲,感受到的只能是自己的落魄,不幸。”

健康,像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钱财,像水中的月亮时聚时散。人生就像荡秋千,难免有高峰,有低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振幅和周期,我们有时位于颠峰,有时位于低谷,但如果我们简单的选取旁边的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就难免会产生失落感。

同是进入大观园,林妹妹伤心,刘姥姥开心。同是面对着一江春水,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去,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李后主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每天都有同学对倚叠如山的作业抱怨不停,可否换一个角度呢?对于老年人,我们有青春,有梦想,有希望。对于中年人,我们有拼搏的方向,有机会,没有家庭负担。对于小孩子来说,我们有智慧,能更好的享受生活。对于像生活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国的人,我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必为了失去生命的可能而惶恐。这样,参照标准的转换,使我们马上感到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篇11:以成功的标准为话题的作文精选集

只有学会在困境中出成长,才能登临高峰。

冰心的诗《成功的花》中如是说: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于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风雨。

是呀!在每个成功者的背后,你都会发现有一长串奋斗的足迹,那足迹是那样深,那样湿,虽然弯弯曲曲,但最终到达了终点。他们之所以努力、奋斗、付出,为的就是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爱因斯坦在谈到成功的秘诀时,总结了这样的一个公式:w=x+y+z。其中w代表成功, 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努力的学习。他说得很有道理,成功就是需要这些。如果你不让自己在困境中磨练,不付出艰苦的劳动,那么一切都是徒劳,你也永远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在你失败的时候,你总是说上帝没有垂怜你,而你有没有认真的剖析自己,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呢?在你人生的路途中,你努力拼搏过吗?艰辛付出过吗?如果没有,那你又何来谈成功呢?

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历过磨练,才能变成功。雏鹰不经历悬崖上的生死考验怎能展翅高飞?柳条不经历寒冬的肃杀,怎能在春风的抚摸下一夜抽出新芽?世间的万物都会经历种种不同的磨练,然而在磨练过后,他们都会变得成熟,向往美好未来的信心也会随之坚定。其实,成功并没有什么秘诀,唯一秘诀就是磨练自己,让自己能够在困境中成长。

参天大树的起点是一粒小小的种子,经过风吹雨打,才长得枝繁叶茂;万丈高楼的起点是一块平常的基石,经过层层增高,才变得高耸入云;人生的起点就是细微的一小步,经过履履前行,才到达终点。其实最终的成功就始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而想要把这一小步走得更稳,就要学会在困境中锻炼自己,让自己人生的起点更加精彩、牢固。

上一篇: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调研 学生问卷下一篇:溪口中心小学春季田径运动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