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所思议论文

2024-04-22

论有所思议论文(精选7篇)

篇1:论有所思议论文

静夜思议论文350字

烛光跳动着,光明了整个屋子,我拿着那支笔,任由文思涌出,跃然纸上。终没有白来一趟,我灌了几口清酒,挥灭蜡烛,蹒跚到床前。

脱下压人的衣服,摊开不整齐的被褥,蜷在冰冷的孤独中。只盼公鸡早的吹号,太阳早点上岗。

哎,床前怎那么亮,竟驱走了我的睡意?难道是微霜?屋里又怎会有霜?我索性起身一探究竟。

刚一抬头,竟见那轮明月,老朋友还是来探我了!只不过,美酒无多,我依然与旧友同酌。仰起头,倒尽最后一滴,却也不愿放下酒坛。大喝一声拿酒来,却静的可怕。环顾四周仅有月和影相伴。难道平时的`酒变辣了?竟模糊了双眼。“家里的月一样亮吗?”我问友人。

不觉又挪到那桌前,重新点亮蜡烛。那光竟那么旺盛,蜡油堆满烛台,又一道道地流了下来。铺开纸张,蘸着余墨,挥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知怎的,那纸上竟也被滴满了“蜡油”。明天回家吧!我又躺回那睡不着的床上!

篇2:论有所思议论文

庚寅年仲夏,吾人北上探故,宿其家,其宅幽丽明美,难以言尽。以帝都之盛,案牍之繁,市肆之喧嚷,友邻之络绎,独僻乎茂林修竹之所,实不易焉。吾人奇之,告曰:“此汝姐策,奴家切寄之。”吾乃释之。

吾人生十六年余,好览殊胜惊奇之事,乃行遍诸国,研访历代,常欺父母而独行,其事皆吾姐资也。其人长吾四岁,素衣倾城,温婉良善,天资聪颖,十六登甲科,供于火箭美国科学院,时人俱以博士称之。后数年,吾行之美日欧亚,地方千里,闻其眷属,必逢舆佳轩以迎。吾好藏书,每发典集精修之册,善本珍奇之录,不期而至也,皆慕其名。或有高士暮年,赠以毕业述业基底,见吾庸常不称,悻悻而去焉,吾恨之,乃发奋自励,略有进,复问之,乃吴姐计劝也。

遥溯多年,吾稚幼时,姐以身教相引,由是乃至今日。春华秋实,落日融金而犹在,夏荷冬雪,杜鹃滴血而不鸣。阅清衣之凤舞,念锦绣于铭楠,添转相思其蜡尽,不知月中烟火,是吾故人焉。

吾故年少愚顽,才思浅,尚匀古今之书,略百家之艺。年幼娇憨而知理,行迹沧桑乃悟。

上下求索之幸福,煮饭织衣之暖焉。文王英伟,三吐哺于一席。魏武纵横,而定亦于千军。周幽昏溃,博一笑以诸侯,夫差痴愚,交颈明湖之下也。牡丹妍丽,不霄香草之约,洛阳华美,不系长安有情。抱苏黄于天柱,争桃李于恒阳,养天年之道易,落哀怀之笔难。杜甫忠贤,辗转玄机观内。东坡豪迈,流连苏小门前。饮江山于一醉。悲众生以后庭,一代天骄之弓马,凄凄不知所葬焉。

幸者,福之抟也。福者,幸之荣也。朱子通达,徒慕程门立雪,岳飞坚勇,不遣胡马阴山。其至福春不幸欤?其至幸者无福欤?其幸福俱备而不察,以郁郁而惘然也。歌太白于蜀道,醉温韦于江亭,山不见江枫渔火,水不问乡关何处。而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叹精卫于盐海,夸父以邓林,幸福非筑之遂之可得,盐香与莺歌齐谙,挑花与旭日同辉。鸟宿腐叶枯枝之下,鱼跃烂柯浑水之中,其上百花争艳,千帆竞发,庸人过而不见,自欺以不幸无福云矣。

篇3:论大学教师的“有所为”

关键词:大学教师,“有所为”,教学改革,教育科研

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重大历史转折时期, 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迈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步伐, 经历了改革、发展、创新的一系列巨变。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40万人增加到108万人, 在校生规模从86万人增加到341万人。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10年时间里,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2002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8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90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23.3%。目前, 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人, 位居世界第二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为巩固已取得的成绩, 为促进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纲要》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十年的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划: (1) 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 (2) 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任务: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 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 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3) 提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见, 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

高等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另一方面主要受大学教师的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社会对大学教师需求的增加不仅仅是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但是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校园的学风、教风也变得浮躁。有人说教师变成了“台商”———在讲台上接打手机, 商谈生意;学生变成了“九三学社”———夜里三点回宿舍, 早上九点离宿舍;校园变成了爱情演习战场, 到处都是“双人”组合。在此浮躁之风的影响下, 大学教师要捍卫大学精神, 要保证教育质量, 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就应主动“有所为”。

一、教学改革“有所为”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上长期存在着重视“成才”教育, 轻视“成人”教育;重视知识教育, 轻视素质教育;重视科学教育, 轻视生活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都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教改举措,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育理念, 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问题。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完善大学生的素质结构, 为保证全面发展的方向, 当代大学教师教学改革的“有所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 革新教育理念, 完善素质结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叶圣陶说:“教师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这两位大教育家的两句名言阐明了一个道理:修善自身方能为人师表。从认知指导行为这一层面看去, 教师修善自身首先要形成对教育事业更理性的认识, 即是要革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 是教育活动中要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思想保证。为了完善大学生的素质结构, 当代的大学教师尤其要为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有所为”。

1.“以人为本”, 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完善大学生的素质结构, 为了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学生成长指导者与促进者,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人性为本, 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根本, 为此教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为”: (1)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化, 使其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化、从被指挥被设计的角色向自我指挥与自我设计的角色转化, 增强其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看,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突破自我、否定自我并形成新自我的阶段, 而自我认知是突破自我、否定自我、形成新自我的前提, 因此提升自我认知程度是学生实现角色转化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在客观觉察自我、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批评自我, 最终使学生能主动发展自我。 (2)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态度转化, 使其由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强化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古语道:“亲其师, 信其道。”这句话意思是说学生对老师有了积极的情感就会愿意接受其道理或方法。现代的教育研究也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情感领域,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积极的情感是帮助学生转化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关注自己的情感以使自身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积极情感状态, 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 以满足其合理的情感需要, 使学生对教师、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 (3)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转化, 使其由“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 提升其未来的就业实力、自主创业能力及自我价值实现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转化, 就要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使教学目标由知识这一个“中心”变为知识、能力、创新性等多个“中心”。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一转化的关键就是处理好知识、能力、创新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个体的学习速度已难以赶上知识的更新速度, 个体能力与创新性在个体适应社会过程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于是在“能力高于一切”的呼声震天之时, 年轻人对能力便深信不疑, 而对传授知识深恶痛绝。知识真的要出局了吗?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 无知之人不能施教。因此, 现代大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 而且要重视知识的结构完善与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二, 基于能力与创新性无法从知识中自动生成的事实, 基于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教育必须重视能力与创新性培养。可见, 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创新性的培养同等重要, 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大学教师要消除它们之间的主次、轻重, 还其共存并重的原状, 使大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

2.“创新教育”, 开发潜能。

就具体个体而言其能力包括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 现实能力是指个体已经开发出来的能力部分, 潜在能力是指个体还未开发的能力部分。“冰山理论”对个体潜能的开发状况作了这样的描述:“如果用冰山来比喻人的潜能, 它有90%都是沉在水面下未被开发的, 而漂浮在水面上的10%, 就是展现出来的各种能力。”而近年来对潜能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现在一般人被开发出来的潜能只有3%;如果能开发出4%, 就是天才;而即使如爱因斯坦这样的超级天才, 也只不过开发了5%的潜能。可见, 人的潜能是不仅是十分巨大的, 而且是能够开发的。现代有关研究提示了个体潜能开发需要具有的因:首先是个体自身具有的强烈吐故纳新的愿望;其次是个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对外来因素的整合能力;最后是一定的环境影响和外力的诱导与促进。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教师作为个体发展的外力, 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对个体潜能的开发产生真实的推动力。要坚持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教师要在三个方面“有所为”: (1)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文化知识类型。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是创新者。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在传播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人文知识, 而且要敢于使传授的给学生的知识类型由“我知你不知”向“我不知你知”与“我不知你不知”的方向扩展, 以教师思考激发学生思考, 以教师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以方法为重点创新文化知识传递渠道。教师对文化知识的创新不仅是类型的创新, 而且包括传递渠道的创新。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使知识的传递渠道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师生单向与双向相结合的复合传递, 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 增强教学的活力, 使课堂活动由传播知识转化为交流知识、深化知识、创新知识, 培养学生以创新为荣的意识。 (3) 以成人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的远景目标。如果说传授知识的近景目标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与创新性, 使个体成才, 那么传授知识的远景目标则应当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使个体成人。使个体成人就要用高贵的精神引导教育的发展, 使个体成人就是要继承教育的教养、教化之本, 因此实现知识传授的远景目标的关键就是要恢复高等教育的养育优秀人性的古典气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重视自身的优秀品格与高尚道德的建设, 用高贵的精神影响人;其次要重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 恢复教育内容与功能的“生态”平衡。

(二) 改革传统授课方式,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为落实全面发展教育, 教师必须在革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改革传统授课方式, 在此谈谈教师最常用的授课方式———讲授与提问的改革。

1. 有效讲授。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 教师的教是中心, 在现代教育观念中, 学生的学是中心, 在当代教育观念中, 师生关系由对立走向了统一———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代的教育改革主体现在中小学阶段, 大学阶段的教育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模式与方法。要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就要对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改革, 通过改革使讲堂成为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激发并张扬主体意识的过程, 为此教师要在以下方面“有所为”: (1) 放慢讲授速度。大学里教师为了赶进度加快讲授的节奏, 这是常有的事情。但是长期在快节奏的教学氛围下, 教师无法享受教的乐趣, 学生无法平静地思维, 教育无法良性发展。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慢”工程, 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放慢速度, 才能给学生留出思考与领悟的时空, 也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2) 减少讲授时间。“蔡加尼效应”表明“满堂灌”在影响了知识的传承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创新性的发展。为了使教师的讲更有针对性、更精炼, 为了使学生的学更主动、更用心, 教师必须减少个人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自主思索与探究的时间。因此在讲授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两点: (1) 要有适当地停顿。适当的停顿, 不仅能减少讲授的时间,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做好准备。 (2) 明确讲授主线抛砖引玉, 形散而神不散。抓住重点, 不仅能减少讲授时间, 而且能使学习重心更明确, 并能使教与学有更宽泛的拓展余地。 (3) 增加讲授的含金量。只有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讲授的含金量, 才能逐渐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 也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教师要增加讲授的含金量, 首先要明确工作中心, 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其次要重视信息积累与更新, 丰富讲授内容;最后要将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与学生动脑、动手相结合, 通过发展学生智慧为学生增加就业筹码。

2. 有效提问。

一般说来, 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提问, 从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看, 问题质量不高或提问无效的情况很常见。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必须对问题与提问的过程有全面的认识。问题是指现在知识经验难以直接解决或应对的事物或情境。问题可以分为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与答案未定的问题。有关测验表明学生一般喜欢去解决思维空间较大的问题, 也就是说学生喜欢的是未定答案的问题。不过未定答案的问题未必就是个好问题, 一个好问题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技能, 因此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要在三方面“有所为”: (1) 提问前准确把握“好问题”的特征: (1) 问题性质属于答案未定的或然性问题。当问题由“应当怎么样”变为“可能会怎样”的时候, 也即问题性质由应然性问题变为或然性问题时, 就能留给学生更广的思维空间。 (2) 问题水平接近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 另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答案未固定的前提下, 问题水平介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 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发展其潜能。 (3) 问题结构具有层次性。学生群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 为了全体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长, 教师就要使问题结构具有层次性。 (2) 提问时要掌握时机。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确定问题提出时间: (1) 将问题置于导入环节,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 将问题置于讲授新课环节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 (3) 将问题置于小结环节使学生学习深入、持续。 (3) 提问后牢记问题教学的注意事项: (1) 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按照布卢姆的观点:只要给予足够思考的时间, 80%—90%的学生都能达到优秀等级。所以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 (2) 要对学生的陈述作出合理的评价。心理学中的“反馈效应”表明:及时、明确的反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对学生陈述作出合理评价能够使提问更有意义与价值。

二、教育科研“有所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随着大学的社会中心化, 大学教师对开展科研活动在学校的发展、在提升自我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为使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 为保证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 为培养创新人才, 大学教师在教育科研的“有所为”应有以下方面。

(一) 深化科研活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关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雅斯贝尔斯曾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 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 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 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 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播僵硬的东西。”因此为了使自己在面对学生时有东西可给, 为了有活学问, 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全面深刻把握所授课程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 通过再加工后能准确运用教学语言、及时结合课堂教学, 促使学生及时了解课程的最新研究动态。另一方面要重视由教学学术转向以公开发表论文活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 主动探寻科学研究课题, 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二) 认识科研活动的相对独立职能, 扩大研究视野。

二战中,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活动为美国军事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后, 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 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今天, 为了让高等教育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学就要承担与教学相对分离的科研活动。为此, 大学教师要充分认识科研活动的相对独立职能, 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蔡笑岳主编.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乐天主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论有所思议论文

一、兴趣导航,提起书写之笔

1. 创设情境,找趣点。学生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这一天里发生的事中的喜怒哀乐,都是值得学生记录下来的。我们首先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班级里有学生要参加学校大队委的竞选,因为担心落选而格外忐忑,于是我让学生集体谈论,列出这名同学忐忑的原因,然后组织同学逐条讨论,并把劝说的话写成文,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找到了兴趣点。又比如,每天我们行色匆匆,总会忽略外面的风景,这时,我们可以回忆上学时路上的所见,或者是一天之中见到的难忘景色,让学生的思绪像放电影一样,重新扫描,激情碰撞,兴趣的落点一下子就找到了。长期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学会留心周围事物,在慢慢积累中由兴趣转化为自觉行动。

2. 师生共写,激盲点。传统的习作教学中,老师永远是高高在上,一声令下,学生伏案而作。其实,老师的示范是一剂良药,既可以让学生充满好奇之感,同时又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更重要的是,师生共写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能让他们保持这份激情。比如,在引导学生描写“清晨”时,学生侧重写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老师则从各色行人的匆匆和老人的悠闲方面着手,这样两种不同的入笔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3. 开放题材,展特点。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的文字,就不能限制他们的所思所感,让他们“随心表达”反而更能见到真实的文字。比如,写作《我家的晚餐》,在不同家庭的学生写来,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一篇记实性的文章;学生或写晚餐的丰盛,或写丰盛的晚餐带来的营养过剩的话题等。在开放中不限立意,不限取材,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放开了种种桎梏,创设了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展示平台,他们才乐于写,善于写。

4. 个性评价,提自信。得当的评价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分数,而是教师的评语。我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对待写作水平好的同学,我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也指出其不足。如:“你对景物的描写有声音、有味道,很有灵气,但还得注意词句的灵活多样,在同一句中做到用词不重复!”对待写作能力较弱的同学,要尽量地挖掘其闪光点,大到一段话,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肯定点滴进步,尽量找到可取之处。

二、日有所写,叩启写作大门

学生有了写作的愿望,我们还要让他们明白写些什么。生活里,课堂中,处处皆风景。可是学生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常常觉得身处“无米之炊”的困境,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从四个方面入门,书写有活力的文字。

1. 走进课堂,续写教材之精彩。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留白处,给学生的练笔提供了许多的素材。比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玉澜堂中的海棠的:“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里省略的恰恰是学生值得写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补充。学习了《燕子》一文,同学们都记住了燕子的外形:“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段文章,也来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课文中处处皆有值得描写的精彩,让学生从课堂中起步,向课文学习写作的技巧。

2. 走进书籍,书写阅读之乐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书籍,让学生写出彰显自我个性的阅读体会。比如在共读《三国演义》时,我要求同学们每日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有的同学这样评价人物:“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关羽,字云长,人称关公。他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之一,英勇善战,是军中猛虎,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可谓是血性男儿,铁血精英,义字当头啊!”还有的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对那些英年早逝的英雄感到痛心。周瑜,三国时吴大将,因为忌妒诸葛亮三气到死,埋没了一肚子才华。关羽一向沉稳,曾经打过无数次胜仗,但是最后却因为骄傲轻敌,中了吕蒙之计,致使自己败走麦城,被吴侯所害。”这样的文字,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也是伴随着阅读兴趣的自我抒写,写得有理有据,也让描写成为了一种内驱力,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写出了思考与智慧。

3. 走进生活,描绘源头之活水。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才会逐步拓宽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积累创作灵感。每学期我都为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如:观察树木花草、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也可以观察街道、市场、书店、街上行人等等,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于是,《秋天的树叶》《勤业路的变迁》《桥的自述》《超市里找成语》《我们楼的清洁工》《我家门前的那条河》这些流淌着生活影子的习作在学生笔下流淌。我还利用课程资源,突破学科间的樊篱,确立“大作文”的观念:通过科学课让他们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学完数学课,可以把自己求知和巩固新知的过程写下来;结合校本课程,让学生走进社会,去采访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些都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学会了自我体验。我还依托班级小小记者会、板报之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国旗在我心中”“读书伴我成长”“地球,我的家园”“我的愿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展示自我。每天记录名言,警句,谚语,从电视、新闻、报纸中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寒假开学时,也可以让学生写写《压岁钱的妙用》《我眼中的春节联欢会》等,让生活这股清泉,为学生的写作注入更多的“活水”,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实与精彩。

4. 走进想象,抒写个性之魅力。写作是一种释放,是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而最让学生乐于接受的就是想象了,想象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我经常让学生把一些词语连成文章,比如:“赤道、北极熊、狼”,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又合理有趣:“从前,熊是生活在赤道边的,它们每日懒懒地躺在凉快的海水中,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能看到在烈日下,飘起片片白雪。有一天,熊对好朋友狼说:‘我从出生到现在都没见过雪,我好希望看到雪花呀……’”于是,他们笔下的这只熊开始了奇幻之旅,历经重重困难到达了北极。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积累词汇,大大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由于没有文题的限制,学生的作品妙趣横生,似百花争艳。我还让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进行拓展想象,比如在学习了《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未来的家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发散开了,如:“我们未来的房子是用贝壳垒起的,因为植入了人工鳃,所以在海底生活就不用担心呼吸问题了,每个贝壳屋还有特定的掌纹识别系统,绝对没有安全问题。”又如:“看!这就是我们的海底家园。清晨,珊瑚们用它那清脆的歌喉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穿上衣服,刷好牙,洗好脸,吃着妈妈准备的丰盛营养的早餐:清蒸贝壳、红烧龙虾和金枪鱼汁以及高蛋白的‘红梅’牛奶,欣赏着海底特有美妙的鱼儿‘二重唱’,真是惬意呀!”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想象有了施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获得了自信,享受到了快乐,在文思泉涌中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写出了活力与自信。

三、提供舞台,享受写作乐趣

期望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这不仅是孩子,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成败与否反过来又会加强或削弱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进行佳作赏析,每周有五颗星就可以换取“小作家”奖章,一月累积一次,得奖章最多的五位同学推荐至“五勤明星榜”;一个月中选出一些美文,编写习作班刊,进行班级网站的展示,或者推荐到校刊;黑板报也是一个宣传主阵地,每周推荐数篇,张贴欣赏;……多样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大大提升了他们习作的热情,写作成为了一种有生命的行为,写作成为同学们的亲密伙伴。

篇5:论有所思议论文

关键词:博物馆 讲解工作 语言艺术 表情艺术 讲解观念

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博物馆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那么对讲解工作的涵义、其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能更好地创新讲解工作。

一、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概述

(一)讲解工作的涵义

博物馆讲解工作实际上是以博物馆陈列品为依据,由讲解人员对讲解词进行提炼、选择,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能和真挚的感情,直接向观众有针对性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教育活动。[1]其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与自然资源的意义,强化我们对历史古迹和自然奇观的了解与欣赏,并进一步的去保护它。

(二)博物馆讲解工作的重要性

讲解工作是包括熟悉陈列内容、了解观众需求、确定讲解重点、推敲表达方法、引导观众参观、收集反馈信息等工作程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作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工作的好坏是衡量博物馆的标准之一。同时,从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讲解工作对博物馆的重要性,而博物馆讲解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2.可以弥补不同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观众的不同需要;

3.通过介绍陈列的展品,引导观众把通过直观视觉初步获得的不连贯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对陈列主题思想的正确理解,以至成为系统的理性知识,从而使博

物馆陈列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4.通过讲解工作,还能得到观众或游客中的专家、博物馆事业爱好者和关心者学习知识并获得对博物馆的建议和批评,使其成为博物馆改进工作的参考。

二、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创新

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创新要求讲解不照本宣科,而是在充分研究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藏品、历史、文化和观众的基础上,对所宣传的内容、表达方式等进行提炼、升华、突破和创造,站在思维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和处理,因人施讲地进行宣传。下面从语言艺术、表情艺术、讲解观念上进行阐述:

(一)语言艺术的创新

1.讲解语言的创新

讲解工作的直接效果就是能向观众介绍陈列的展品,并传递展品的外在和潜在的信息与知识;其潜在效果能促成讲解员与观众产生情感交流。那么,在讲解工作时,要重视讲解语言的表达,学会创造性的使用讲解语言。

首先,善于使用开场白的技巧。简明扼要的开场白能让观众对接下来的观赏活动有个清晰的过程,并能形成初步观赏印象。

其次,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讲解内容进行语言的“再创造”,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打破常规,把一些原本看来不能作为讲解切口的话题能自如、合理地展开。

再次,要摒弃讲解词的书面表达形式,提倡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使表达方法更灵活,让讲解语言不断变化,话题不断拓展,帮助观众立刻领会讲解内容,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肢体语言的使用

优美和谐的肢体语言就像一幅画,更像一道风景线,让人回味无穷,喜爱不已。因此,讲解过程中贯穿一些必要的肢体语言,能促使讲解效果更好地发挥。

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引人关注的肢体语言:

2.1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对人们沟通交流有着很深的影响。同样,眼神作为讲解的形体语言之一,更是与观众交流的重要工具。

2.2手势

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情达意,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加深观众对讲解内容的理解。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为了配合讲解内容的需要,可以适当的使用手势动作,以便起到提示性的作用。手势的运用也不是随便使用的,在指向展品时,要注意指的位置应该在展品的一角,手势的幅度应该尽量小并且不能遮挡住观众视线,使用手势的次数也应当减少到最少。此外,还要学会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科学、准确、适度地运用讲解手势。

2.3立姿

站立时要自然、挺拔、端庄,身体微前倾,要挺胸收腹,保持人体的曲线美,给人一种稳定感,给观众以昂扬向上的感觉。此外,也可以两脚自然并立,这种站姿能使人显得精神抖擞。

(二)表情艺术的运用

在讲解工作中,还要适当利用表情。在进行讲解活动时,头要端正,口型不要变化过大,不能过于严肃、生硬,不应表演性过强;表情要亲切、自信、放松,应与感情流露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实现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细心地捕捉观众的眼睛,“窥探”他们所做出的反应,在目光碰撞的瞬间,寻求一种情感的共鸣与交融。

(三)讲解观念的转变

博物馆讲解工作的目的并不在“讲”,而是在帮助观众能真正地去“接纳”。博物馆转变讲解观念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讲解模式,进行多渠道、开放式的互动讲解。以往,主要以“讲”为主,观众被动地“听”。这是一种机械地陈述,不利于激发观众的兴趣和调动观众思考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讲解工作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讲解模式,使观众参与其中,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能“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讲解工作的功能。

其次,要转变观念,求主动。长期以来,大多数认为只要把讲的工作做好就行,有没有人能倾听是另一回事。所以,要提高讲解水平,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这种错误观念,力求主动,通过讲解工作把我们的展览推出去,从而使更多的观众受惠。

总之,讲解工作中如果没有做好讲解工作的创新,那么,讲解只是一种重复机械性劳动的模式。只有做好了讲解工作的“再创造”,才能让观众真正受益,促进与观众的交流。

注释:

[1]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张文彬.中国博物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6-3.

[2]马自树.面对博物馆发展热潮,需要一点冷静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1.

[3]成建正.博物馆研究论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4]汤家庆.关于博物馆事业创新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1,2:17-21.

篇6:不可思议的思议

可是有一位女钢琴家尤金娜对斯大林十分蔑视。因为她演奏的歌曲很好听,被斯大林欣赏。斯大林取得她的唱片后,奖励她20000卢布巨款,她并没有感激零涕,更没有高呼斯大林万岁,相反,她给斯大林回了一封信说:“……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所犯的滔天大罪,上帝是仁慈的,他将宽恕你。我已经把钱捐给我经常去的教堂了。”尤金娜知道她这样做,必然会遭到杀身之祸,但她高傲的性格促使她仍然要写这封信。所有人都认为尤金娜非死不可,他们做好了枪决她的准备,只待斯大林一声令下。可是尤金娜很淡定,做好了被杀的准备。但斯大林并没有下令杀死她。所有人都坚定地认为,这个钢琴家必死,斯大林肯定在想什么方法残忍地处死她。但斯大林一直没有下令处死她,也没有迫害她,而且把她演奏的歌灌成唱片,几乎天天听,一直到斯大林死,办公室里都放着这位咒骂他的女钢琴家的音乐。斯大林对她也很尊重。

我想,这位女钢琴家如果当面喊“斯大林万岁”,斯大林绝不会尊重她,也许会借故把她枪毙了。那些被斯大林枪毙的对手,上刑场前如果不高呼“斯大林万岁”,而是大骂斯大林,斯大林起码也不会蔑视他们,至少不会骂他们是“卑鄙的政治娼妓”。

当年德国纳粹疯狂地迫害犹太人,不论犹太人怎样的求饶、下跪,也仍然被纳粹分子处死。但有一家犹太贵族当得知纳粹分子要来处死他们时,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其中一位长者说:“我们死也要死得体面。”于是全家人衣装整齐,端坐在马车上,气宇轩昂,冲出门外。这群纳粹分子见这几位高贵的犹太人,不但没有杀害他们,反而向他们敬礼,目送他们远去。

南京大屠杀,两个日寇比赛杀人,共杀死了211个中国人,无一人反抗,两个杀人魔在杀完人后,拄着刺刀,在狞笑,他们肯定蔑视那些被他杀死而不敢反抗的人。

山东渊子崖战斗,日本人来要血洗这个村庄。但全村人全部冲上战场,为首的村民手持大铡刀把鬼子劈成两半,其余的会武术的男人手挥大刀,把鬼子的脑袋削去,脖子砍掉。当战斗激烈时,五十多岁的妇女挥舞镢头,把鬼子脑浆砸迸,小媳妇操起锄头,老人拿起粪钯,十几岁的少年空手夺枪,前仆后继,他们没有武器,只有铡刀、铁锹、镢头等农具,但他们有骨气,有胆魄,他们要尊严,他们牺牲了147人,但杀死了带武器的鬼子123人。近距离的拼杀,鬼子不是村民的对手,于是逃跑了。村民断定鬼子会再来,他们全部做好牺牲的准备,要和鬼子再拼杀一场。但鬼子没有再来,而且,不再向这个村庄派粮要钱。再后来,鬼子一见到这个村庄,便敬礼,即使急行军经过这个村庄,也行军礼,表示致敬。

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生命固然重要,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尊严。弱者有尊严,则弱者贵,无尊严则贱;强者亦然。地位高者如皇帝,当人家儿皇帝,向人家进贡、割地赔款,甚至打了胜仗还向人家卑躬屈节,订立投降条约,这就是贱。蔺相如面对强大的秦王,要秦王为赵王击缻,“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以死逼秦王击缻。相如比起秦王是弱者,但他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他“廷叱”秦王,“辱其群臣”,他是何等高贵。战国时,齐宣王召见颜斶,齐宣王要颜前来见他,颜拒绝,并要齐宣王前来见自己,并说,我前去见你是慕势,王前来见我,是趋士(礼贤下士)。齐王说:“王贵。”颜说:“士贵耳,王者不贵。”颜是一个士人,比起齐宣王来说是弱者,但是高贵者。

弱者对强、对敌人尤其要保持尊严,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死。强者见到低贱的弱者,会轻蔑,杀得会更残忍、更多、更迅速。反之,你虽然是弱者,但敢于反抗,至少你可以诅咒他、叱骂他,他就会震惊恐慌,也许手会发抖,你在他心目中也是高大的、高贵的。他杀了你,绑你上了刑场,你还喊他万岁,他除了轻贱你之外,会更加肆无忌惮,为了听一声“万岁”,他会杀更多的人。你反抗他咒骂他,他就要小心了、害怕了。

即使在平常情况下,你喊他万岁,他虽然表现出很高贵,但第一个被轻贱的便是你;你蔑视他,叱责他,不买他的账,他虽然恨你,但却不敢轻贱你。强者也是人,也会崇敬高贵者。你高贵了,他的杀心也许就消失了。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当然,这主要还是要在权势者面前保持自己的尊严。

在弱者面前,你应该表现得更弱;在强者面前,你应该表现得更强。这是做人的原则。

所以,全世界伟大而高贵的画家,绝不会画在世的总统像,宁可画酒吧女郎、舞女、妓女、乞丐等。只有低贱的画家会画大权势者、总统之类的像而加以歌颂,你画出了别人的高贵,你就低贱了。

全世界伟大而高贵的作家,像曹雪芹、雨果、大仲马、托尔斯泰等也绝不会在他的著作里以歌颂他的帝王为能事,那是低贱作家的事。鲁迅没有一篇文章去歌颂当时的总统,他笔下的人物是孔乙己、阿Q、祥林嫂和车夫,所以鲁迅也是高尚的作家。

历史上最低贱的作家群是明朝的台阁体作家们,他们专门“歌颂圣德”,把自己比作向日葵,把皇帝比作太阳。“倾心向太阳,如彼藿与葵。”又把人主喻为“红日”“日初升”,高呼“万万岁”“亿万寿”,又把自己比作“禾苗”,把人主比作“雨露”,“雨露滋润禾苗壮”,“雨露生成总帝恩”“九天雨露布余膏。”把当时出现的一切好事都归功于“吾皇圣德”“神功圣德”。下一场雪,出现一只玄兔,于是画家作画,诗人写诗,“岂非我圣皇,圣德斯致之。”永乐皇帝面对群臣“争献谀词”表现得十分高兴,但背后却十分轻贱这批作家和画家,他对太子说:“一兔之异,喋喋为谀,(朕)终不为彼所惑。”而以歌颂人主为能事的台阁体作家在文学史上地位也最低、最被人轻贱,因为他们自己已没有尊严,作品岂能佳,又岂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尊重的是面对强权虽被诛灭十族也不屈服的方孝孺们。

篇7:金钱不可思议

当今西方最有名的金融史学家,哈佛商学院教授尼尔?弗格森,在浩如烟海的相关金融资料中,寻找到大大小小的符合需要的细节,缝纫一件《金钱关系》为你我讲解这一卷诘屈聱牙的金钱关系。

在本书中弗格森化作一个叙说者,以事实作证,通俗的解读,深度挖掘那些世界史的事件与作品,同时通过对西方300年间的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的剖析,清晰的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核心结论:金钱并没有推动世界的运转,而是政治。而我还看到的是政治经济学与战争经济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回到事实本身来讨论政治,那是很容易的,可是实际上我们观察政治是非常困难的,找不到事实的真相,因为我们受到种种伪现实的屏蔽,我们很难回到事实的真相。但是以作者的视角——“税收机关,议会,中央银行,国债政治”四个机制破题,政治本身似乎又是一个很大众化的东西,它并不是只为少数人所持有,同时它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东西,因为政治是为我们大家服务,而不是那些政治家。

战争在某种程度是政治的延续,虽然不是全部战争都是为了实质利益而战,但大多数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钱/黄金、领土、资源或权力,所以确切的说,战争是一场金钱游戏,只有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的时候才会生效。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没有足够的军事人口调用,那么这场战争很难维持下去,更不必说打赢。而战争投入,军事动员,武器的研发投用,使得战争成本不断地攀升,也让国家的财政吃紧,这又促成议会制与行政机构的建立。同时为了避免国家走入困局,支撑战争的可持续的前行,征税制与代议制的出台显得就很自然了,因为金钱关系告诉,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尽管那是为了满足国家的国防支出。

当无战事的平局出现,那么剩余的这些国民财富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重新被分配投入到公共开支事业。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税收收入,那么又会陷入新的财政危机。要知道,世上的悲剧大部分和金钱脱不了关系。那么审慎的经济制度,既是出于解决本身存在的经济问题的考虑,也是为了巩固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又为经济制度的实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作者弗格森,引用精密的数据与新解诸多的历史故事证明了,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军事动员,纳税,选举,国债没有我们的参加,是无法推动世界的运转。政治其实是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东西。现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是分不开的,因为没有政治的改革,就不会有经济的改革。政治事件与体制,其实控制了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只是注重经济的提升发展,却不在允许的政治体制内,那么迟早会出问题的。政治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是以杠杆的形式,驱使经济的推动。不得不说,世界上万物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苦心经营。金钱并不是决定世界的一切,而是表面的存在。

作者在最后一章节提到“现在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霸权,也就是帝国力量。”,我想“永别了,武器!”这种可能性的和平,只是没有战略时机的对话。要知道金钱与权力是互换的可逆过程,而战争冲突似乎又是极好的手段。有人会说,战争真是一个好主意,值得付出那么多的生命和金钱吗?战争其实是在损害对手利益的情况下强化自己的地位。

上一篇:砀山名人唢呐王下一篇:计划员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