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名人唢呐王

2024-04-22

砀山名人唢呐王(共5篇)

篇1:砀山名人唢呐王

唢呐王美文

在桠村,唢呐吹得好的人,就数李三毛和王吹吹。李三毛出道早,全村人都叫他锁呐王。按辈份,王吹吹是李三毛的徒孙,但这个徒孙却有点“大逆不道”。他放话说,当唢呐王可以,赢了我再说。

机会终于来了。张铁匠死了娘,请王吹吹去闹丧,和他搭档的刚好是李三毛。桠村吹唢呐一般是两人合奏,互相补充,互相应和,这样吹出的声音才好听。两人合吹了一曲,引出了一片唏嘘声。王吹吹得意洋洋地扬起头看天,斜也不斜李三毛一眼。

天上,笼一层黑云,像要下雨的样子。王吹吹就看着那层黑云,慢悠悠地说,你敢不敢比,比谁能把雨吹下来?!

李三毛一怔,望了望天,沉思了一会,说,好吧,谁先?王吹吹又看了看天,那云比先前更黑了,黑得像要掉下来。雨马上就要下了,不能让他抢了先机。王吹吹有了主意,笑着说,你是前辈,让我先来吧。王吹吹把“前辈”两个字说得很重。李三毛不介意,大度地说,好,你先!王吹吹吸气、鼓腮……一曲哭丧调,徐徐吹了出来。喇叭对着黑云,黑云开始慢慢翻卷。王吹吹哭了,看热闹的人哭了,但雨却没掉下来。泪眼朦胧中,王吹吹看见李三毛抹了把眼睛,手里的唢呐对准了黑云。李三毛吹的是同一首曲子。一曲没吹完,在场的人全都不能自已,众皆号淘大哭。天上的黑云翻得更快了,一团更大的`黑云罩上了头顶。黑云终于掉下来了,变成了哗啦啦的雨,像人们哗哗的泪。

李三毛赢了,但王吹吹心服口不服,说要找时间再比比,谁赢了,才是真正的唢呐王。

不比了,我把它让给你吧!李三毛说。

让给我?你这是臊我脸哩。王吹吹甩下这话,不管张铁匠如何挽留,自顾自收了家伙,回家了。

以后,村里人只能闻其唢呐声,很少见到王吹吹其人了,有时一连十来天也不见他的人影儿。他这是在苦练绝技哩。村里人说。李三毛呢,处变不惊,该干啥还干啥。请他的人,排队成了长队。他经常是走了东家,去西家,很少落屋。这天中午,李三毛从桐村闹丧回来,渴了,环顾四周,没处有水喝。于是,他对不远处一丛杂草说,把水拿来我喝点吧!过了一会,一个人从中走了出来,竟是王吹吹。王吹吹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李三毛喝了水,盯着王吹吹的脸,问,跟了我这么多天,有收获了?吹给我听听?王吹吹却扬了扬了头,说,谁跟你了?我也是路过这儿。李三毛知道王吹吹一向傲气,即使是偷艺,也不会承认的。李三毛转移话题,问,还比吗?当然比!王吹吹挺着胸,脱口而出。好吧,你赢了我,我才高兴哩,李三毛笑着说,你还是跟在后面,小心别让人发现了。说完,他快走了几大步,甩下了王吹吹。

没过多久,大槐的婚期到了。他经不住怂恿,有意请了李三毛和王吹吹。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哩。

快比吧,今天,你们谁赢了,谁就是唢呐王。

刚扯开场子,村里人里三层外三层就围了过来,大喊大叫。

今天,我们比吹流行歌曲,看谁吹得多,吹得好。王吹吹高声说。

好!李三毛手心揉搓着下巴上的胡茬子,低声应战。

这次,你先来!王吹吹说。

李三毛也不推辞,吹了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吹完,人们鼓掌叫好。王吹吹吹的是《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吹完,也赢得一片叫好声。就这样,二人一言不发,你吹完了,我接上;我吹完了,你接上。大槐院子里满是树,像一片绿云,云朵里,鸟儿飞来了,叽叽喳喳地应和。

天,渐渐黑了。灯光,亮起来了。

王吹吹和李三毛还在吹。

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二人的嘴肿了,没力气了。吹到半夜,李三毛接不上了,他含着唢呐,吸不进气。一吸,嘴就痛。还吹吗?李三毛歪着嘴问,吹!王吹吹吐出这个字,使出吃奶的力气又吹上了。可是,他只吹到一半,就瘫在了地上。看王吹吹倒地,李三毛打起精神,一曲吹完,也像散了架,瘫了下去。

李三毛多吹半首,又赢了。

毕竟,李三毛上了年纪,经这一折磨,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他就死了。出殡那天,王吹吹披麻戴孝,把李三毛送到了坟地。

第二天,有人说,在李三毛的坟地里,唢呐寂寞地响了一个晚上。一些人不信,就跑去找王吹吹,想问个明白。家里没有,他们就去了坟地。果然,王吹吹坐在地上,一根手指上,全是凝固的血块。嘴里的唢呐,杵在地上,吹出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嘘——嘘——”声。他的嘴,已经肿成了香肠。

坟前的石碑上,写着三个血字:唢呐王。

篇2:砀山名人唢呐王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我们豫东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风,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我们这里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

唢呐演奏在过去物资短缺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而小唢呐却有点儿坐不住了,几次他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原来,这李伯不知怎的,打从前年祝寿就为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走了。小唢呐对此是又疑惑又气恼,疑惑的是这李伯的行为实在费解,他哪来那么多钱?又为何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呢?气恼的是自己父亲为何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呢?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

岂料李伯沉吟了一阵,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

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对唢呐演奏的介绍生动形象又不免夸张,不仅引出唢呐王的出场,还突出了唢呐王演奏技艺的高超。

B.李伯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为了给自己庆生摆下唢呐擂台,导致了唢呐王的去世,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唢呐年轻气盛,有浮躁的一面,但是敢打敢拼,不失真性情。虽然一开始对唢呐王有所误会,但是在唢呐王倒下之后,知道真相的他追悔莫及。

D.小说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妙,既有比喻、对比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也有肖像、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可谓精彩纷呈,使人身临其境。

E.小说既有父子打擂的紧张情节,还有民间技艺的魅力展现。塑造了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

(2)唢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描写唢呐王的出殡场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DCE(D3分C2分E1分)

试题分析:A是介绍“唢呐”和“笙”的合奏;B“为了给自己庆生摆下唢呐擂台”错误。E“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有过于拔高的嫌疑。

(2)①演奏技巧高超的唢呐王;②用心良苦、设法激励儿子精进技艺的父亲;③执着于民间艺术、有强烈的传承责任感的民间艺术家。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3)①描写了宏大肃穆的送葬场面,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艺术效果;②表达了人们对唢呐王的敬重、烘托了人物形象;③表现唢呐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深化了主题。

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主旨和凸显人物形象。此题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4)①情节起伏转折;②善设悬念;③形象鲜明,前后对比;④语言生活化、质朴自然;⑤意蕴丰富、主题多样。

篇3:浅谈砀山唢呐之发展

关键词:砀山唢呐,发展

砀山唢呐有独特的称谓,高音唢呐称尖笛,低音唢呐称大笛,在唢呐班的编制上,有“七忙八不忙”之说,也有五人一组的“老五班”构成。在演出场所上,可以在街头、可以在庭院,也可以在田间地头等,演出场所较为自由。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音,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锣等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只吹传统的曲牌,发展到吹奏民歌或流行歌曲。在演奏上,有咔腔、闷腔、咔戏。曲牌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拜堂》《锔锅》《抬花轿》《欢乐调》《丧调》等,并逐渐发展成吹奏各种戏曲、曲艺、曲牌、模仿唱腔。

砀山唢呐的形成、沿革、提高,始终影响带动着苏鲁豫皖周边地区汉族民间唢呐艺术的发展。唢呐,俗称“喇叭”,砀山县当地及广大中原地域的业内人士统称“大笛”,是广泛流传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一件民间吹管乐器,发音高亢委婉,如歌如诉,刚柔相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各民族各地域都把它作为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会、舞蹈、社火、节庆等的必配乐器,更是各种剧种、戏曲、舞蹈、乐队不可缺少的领奏乐器之一。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市交界处,面积1192.92平方公里,人口100.4万。砀山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唢呐艺术。唢呐演奏音色明亮,音量大,穿透力强,有“一口气吹十五里”之称,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婚礼上吹奏如痴如醉,葬礼上吹奏如泣如诉。

早期来砀山落户的唢呐艺人有张、刘、王、陈等几家。推动砀山县唢呐艺术发展的当数张连生,他是全国著名的“唢呐状元”,是苏鲁豫皖周边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唢呐演奏家。1953年,张连生被中央人民政府选派参加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慰问,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当地政府、群众演出100多场,深受中、朝两国人民的喜爱。1958年,张连生代表安徽省参加了华东局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民间文艺汇演,以《百鸟音》和自创的《锔锅》两首曲目,技压群芳,一举夺得民间唢呐器乐演奏一等奖,同时,受上海唱片公司邀请,在上海录音并出版了第一张珍贵的留声机唱片专辑。之后,张连生又被华东局选中,晋京参加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张连生天生有着一股知难而上、不服输的精神,在地窑里苦练数载,最后,一鸣惊人,成为一代宗师。现有门里徒孙、重徒孙、门外徒孙数百人,传承人遍及全国各地专业院团。经过砀山四大流派的不懈努力、口传心授,到目前为止,砀山唢呐已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独特风格以及淮北大平原的独特韵味。

据砀山县文化局长王冠群介绍,2008年底该县唢呐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5,名称:砀山唢呐,申报单位:宿州市砀山县,级别:安徽省,省级,通过时间:2008年,类别:传统音乐。2008年11月,女子齐奏的《普天同庆》在文化部、江苏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中荣获“丰收”奖。2009年,砀山唢呐代表安徽省唯一的唢呐组合吹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在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经过三轮激烈的角逐,“砀山唢呐”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非职业类成人组选手。《古黄畅想》《梨乡欢歌》《乡音组合》入选传统民间器乐类唢呐组合总决赛,荣获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团体二等奖。

2009年10月18日,安徽省政府授予砀山县“唢呐之乡”和“民族吹管乐培训基地”荣誉称号。

2012年,砀山唢呐再次吹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2014年5月,砀山唢呐参加美国第十届亚裔节,荣获“最佳音乐奖”。2014年底,砀山县以独具特色的唢呐民间艺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篇4:砀山名人唢呐王

关键词:《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 荒诞 眼睛

冯积岐短篇小说《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读后给人欲哭无泪的压抑和沉重。这是捧着一把阳光掉进无底黑洞的窒息,是走出清香四溢的花园迷入荒漠的茫然无助,是刚看到一丁点儿希望而终至彻底绝望的无尽悲凉,是荒诞异化的物质世界对人性的极度摧残和折磨。

小说写一个十九岁的唢呐手王三无缘无故地突然失明后,他却没有陷入常人想象的巨大痛苦之中,反而流连失明带来的异乎寻常的精神享受。王三后来又意外的复明,他也没有常人想象的惊喜,反而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这有悖生活常理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是荒诞世界的一个缩影,是物化的世界折射出的精神颓废的一个光斑。叙述者以唢呐砌篱墙,为王三构建了一座精神花园,让失明后的王三活得比失明前更加平静,更加深沉,一点也不悲伤;又以唢呐的沉默不语为复明的王三挖掘一座坟墓,让其走向绝望死亡的深渊。叙述者用冷峻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荒诞世界的镜像,这种离奇的情节安排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深厚,反讽的力量更加深透。

一.用失明营建一座花园

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王三十九岁时却突然失明,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跟随吹鼓手班子回家后无缘无故失明的,医生也无法查出王三失明的原因。王三的娘化了香裱,念了咒符,也无法起送附在王三身上的黑暗。

王三的失明很荒诞。失明后的王三更加荒诞。他没有半途失明者与世界隔离的痛苦,相反,对看不到这个世界却异常的平静。王三为什么会有这种异常的反应?

王三是一个唢呐手。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因此,喜好吹唢呐的王三跟随吹鼓手班子在人间行走,见过绿得发亮的柳芽,觥筹交错的婚宴,心性纯良的百姓;但见得更多的是荒草连天的衰败,挥金如土的丧葬,龌龊肮脏的交易,欺上媚下尔虞我诈的世态炎凉;更见过露宿野外衣衫褴褛的流浪儿,被凌辱蹂躏无处安身无以为生的村姑,老无所养沦落街头乞讨为生的白发老人……王三走到哪里,唢呐的声音飘到哪里。唢呐就是王三的魂,是王三在人世间行走的另一种形态。唢呐跟着王三一起见证人间冷暖,饱尝人世艰辛,品味酸甜苦辣,惯看这个世界各个层面的荒谬。他们唇齿相依,惺惺相惜。王三失明后,连生养自己的娘亲都看不见,却能看清柜子上唢呐锃光发亮的黄铜色,能看清唢呐平静的姿势和深沉的色泽。王三面对灾难的平静是人类保护自我不受外界侵犯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精神内收的回归,是用唢呐和荒谬世界的抗衡。

失明后的王三为自己营建了一座花园。他亢奋地生活在精神的花园里,再也看不见用光环掩盖的种种假象。他依靠着黄铜色一如既往地跟着吹鼓手班子吹唢呐,沉浸在嘹亮悲怆的唢呐声中,仿佛唢呐声还给他真纯的光明。他依靠美丽的唢呐声娶回属于自己的女人,把盲人的缺陷彻底遮掩,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闲居的时候,唢呐还能和王三说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事情,探讨一些不为人懂的老庄哲学。失明后的王三对这个世界认识得更加清楚。他觉得,生而为人大睁着一双眼却无法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知道了世界本来的样子,那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这样说来,王三的看不见和人们的看得见有什么分别呢。不管以何种方式生存,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世界日益荒诞的本质。失明后的王三顿悟到生命的真谛,在想象的花园中和他的女人欢愉地相处。

王三在自己的精神花园里,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变得极其敏锐。有人说,盲人因为失去视力,听力和其它感觉器官格外灵敏。王三也不例外。他能嗅到家中楼上有死老鼠,而且能说出死老鼠的准确方位。他吃饭时能感觉到盘子的位置,能夹到盘中的菜肴,也能感觉到同伙挪动盘子对他的捉弄。王三很相信自己的感觉。感觉没有就等于不存在,即使你能看见,也不一定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俗人的本性。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办瞎事还不如闭着眼睛让心透明如一泓秋水。王三看不见,凭自己的其他器官感知着这个世界,也能规避更多人间的丑恶现象。

王三的精神花园里有一座能任自己摇动的村庄。失明后的王三不受光线的影响,他可以随时爬起来到村外的高坡上吹唢呐。睡梦中的全村人都被冷寂而凄苦的唢呐声唤醒了。他们感叹着王三的苦难。王三的母亲也滋生出无穷无尽的悲哀,对着王三低声地哭泣。王三却嘻嘻地笑,似乎这悲哀与他没有一点关系,是村人多操闲心,是娘自寻烦恼。看不见月亮的王三吹着唢呐,吹得整个村庄都在唢呐声里摇摇晃晃。如果王三没有失明,他怎能在黑沉沉的夜幕中,在全村人的睡梦中,一个人跑到村外的高坡上肆无忌惮地吹唢呐呢?王三的精神花园里有一座不走动的时间钟,没有了白天和夜晚的分别,没有了醒来和睡眠的分别,没有了尊贵与低贱的分别。他想什么时候吹就什么时候吹,想在哪里吹就在哪里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是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的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难以达到的精神自由。这分明就是一方圣地,是天地为下我为王者的风范,是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与豪迈。

王三的精神花园里还有端庄漂亮的女人和让自己满意的儿子。失明五年后,王三的大舅给外甥领来一个甘肃女人。新婚之夜,女人用“嘻嘻”的应答,不可捉摸的笑声给王三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王三想象得很美。他的媳妇应该是瓜子脸,睫毛乌黑,身段端正,双腿修长,皮肤白皙而光洁。王三不否认他的想象。他在想象中充实地生活着,将男女之间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在想象中孕育出自己的儿子,在想象中把儿子完美成古老的神话。当王三把出外十个月挣来的收入交给女人时,女人咯咯地笑,王三满足地笑,然后提起唢呐蹲在村外的高坡上整整吹一个下午。

有了女人和儿子,失明后的王三生活更加完满,他的精神花园更加绚烂夺目。他用唢呐表达自己内蕴的情感,支配周围的世界,他用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分辨形形色色的事物。王三是这个精神花园的主宰者,失明隔离了他不愿看到的物质世界的荒诞和异化,他在想象中把日子过得圆润饱满有声有色。可以说,女人和儿子的出现,让王三的精神花园四季如春,莺歌燕语,花香不绝如缕。

王三的荒诞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荒诞的必然结果。小说用荒诞的手法营造一座看似合理的精神花园,我们在花园里捡拾零落的残片,瑟缩前行。

二.用复明挖掘一座坟墓

失明者如果能复明,能看到久违的世界面貌,该是多么令人庆幸的事情啊?可是,复明的王三却被现实的丑相击得痛不欲生。他宁可回到黑暗的世界,也不愿睁开眼睛看眼前支离破碎的景象。

据说,在世界的某处,有朵花叫“两生花”,这种花样貌很奇特,绿色的花茎上衬托着两朵黑色与白色的花,象征着光与暗。传说这种花花开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一个人的人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就像是一个人被分成了两半,一半生活在光明处,一半生活在黑暗处。正因如此,两生花的花语是两种分离的人生。“两生花开两生悲”说的就是一个人光明与黑暗这两种人生的悲剧开始。

王三的人生境遇不正像两生花吗?我想,多少年之后,王三眼睛复明的一刹那,他的精神花园里一定有一朵两生花在暗角悄无声息地开放。否则,王三的生活怎么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变化。那是春天的一个晚上,王三一觉醒来,抬眼一看,窗纸上爬动着淡淡的月光,房间里有着朦胧的亮色。双目的明亮使王三大吃一惊,他跳下炕,走出去,的确看到了天,看到天上疏朗的星星和偏西的月亮,看到了影影绰绰的房屋树木和猪圈。他冷静下来之后,回到房间,抓起陌生的女人看看熟睡的儿子,王三从想象的巅峰上跌下来,美丽的想象被摔得粉身碎骨。当从母亲那里证实这一切之后,王三掂着唢呐出了院门蹲在村外的高坡上又一次吹唢呐。这一次,王三睁着眼睛吹,没有间隙失却节奏的唢呐声流进这家庭院,又从那家庭院流出来,漫过了整个村庄,浸泡着难堪的岁月。

明亮的眼睛把王三从虚拟的精神花园解救出来,却让他看到一个似是而非痛苦不堪的世界。比之失明前,痛苦成倍成倍地增加。他被抛进痛苦的海洋里泅渡,即使竭尽全力,也难以能找到上岸的渡口。他问朝夕和他相处的唢呐,连问三遍,唢呐再也不和他说话。他把唢呐从高坡上摔下去,举起拳头在自己的眼窝上猛锤。针扎般的疼痛传遍全身之后,王三也滚下高坡,他摸到那把黄铜唢呐,可再也看不清它的颜色。失去了和这个世界沟通的唯一的亮色,王三陷入彻头彻尾的黑暗之中。

由此可见,离奇的复明没有给王三的精神花园增添美丽的奇葩,却给他挖掘一座黑沉沉的坟墓。王三满含对世界的绝望弄瞎自己的眼睛,静静地躺进坟墓,给自己的荒诞人生画一个句号,给荒诞的世界留下更加荒诞的话题。

这篇小说是冯积岐对荒诞的异化的物质世界的强烈控诉,是对合理的本真的人文世界的强烈呼唤。一个失明者在想象的精神花园里得到了王者的自满自足,这种满足其实就是对目力所及的现实世界的极大讽刺与对抗。一个王者如果被抽掉了精神支柱,也就成为一滩扶不起的烂泥。这里不能不佩服叙述者给主人公起名“王三”的高妙。王三荒诞的失明,荒诞的复明,荒诞的自虐而失明,人生的三个阶段呈现给我们一幅荒诞世界的镜像。其迂回上升的苦难,终于把王三逼进难以回生的绝境,使他走上一条不归路。

篇5:砀山名人唢呐王

这里的唢呐是比着吹,唢呐王有着最真实的传奇,甚至有人把一支军队都吹迷糊了……

如果说人文和民俗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那么,秦皇岛的山地丘陵间飘忽的灵魂是捉摸不定的。

这里的民歌带有明显的江南小调味道,这里喜欢扭动的地秧歌带有明显的蒙古式的扭肩动作。这里的人们喜爱的唢呐曲,是河北省最豪迈阳刚的,又是最悠扬缠绵的。在这里,也能看到流传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太平鼓舞,让人惊诧的却是表演者皆为女性。这里的人说话用着不同的语调,有人说的是“小北京”话,有人用的却是闻名关内外的“老呔儿”的音调。

你能在这里找到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山东、内蒙古……很多地方的民俗特色,却很难给它——秦皇岛西地的人文下一个定义。这曾经的北方边城,徘徊在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之间,它的人文历经几千年时光的打磨,如同砂砾结集而成的珍珠,静静地存在于“天开海岳”的高山与大海中间。

腰软眼媚的妞

农牧文化混血的秧歌

正月间,离开秦皇岛市区往西走,到达留下一代枭雄曹操壮美诗篇的碣石山下的昌黎,就能看到中国最奇特的“昌黎地秧歌”。这里的秧歌,因为不玩踩高跷,所以叫做地秧歌;表演中没有台词,却有小品一样的故事情节,是舞蹈的“哑剧”。在有着安徽凤阳歌和江南小曲风格特征的秧歌调开始奏响后,打场开路的是阳刚的少林棍表演,然后两个女角在两个男角的陪伴下,迤逦上场。

最美的角色,是年轻漂亮的小姑娘扮演的“妞”,类似于戏剧中的旦角,以媚为妙,扮演的人身体稳步子轻,但是腰软手腕软,眼睛含情面部妩媚。妞的服装上,有着一些满族服饰的特色。年轻男子叫做“公子”,类似于戏剧中的小生,拿现代语言来说,他是专门和妞演对手戏的。

半老徐娘的俏丽老太太叫做“”(kuǎi),在北方话中有老太太、老伴的意思。文拿着团扇和烟袋,在妞和公子之间牵线搭桥像是红娘。最有意思的却是挥舞着棒槌的武,她们一般扮演棒打鸳鸯的乡村老太婆。秦皇岛一带有人这样说武的由来:以前秧歌中是没有老年女性角色的,后来受一些游牧文化的影响,一些老太太为了保护女儿、媳妇在表演中不受过火的挑逗欺负,就自己也拿着棒槌进到表演当中,在男角故意调逗女角的时候,强行用棒槌把他们分开。其实,在旧社会,姑娘、媳妇是不上场扭秧歌的;武的出现,主要是为表现生活中一些有悍气的乡村老太婆,增加表演的“强悍”气息。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老太婆”逐渐演变成一个秧歌人物中专门的角色。如今,也有年青女子扮演角,被人亲热地称为“小老”。

在昌黎地秧歌表演中,最引人注意的角色却是“丑”。别看他们是丑角——却往往是主角,在场上扭得最欢的是这些人。他们不但要一直踩着鲜明的节奏轻盈地蹦跳,还不时地做出蹲、蹬等动作,所谓“亮相多逗人,肩胯活又灵,场上要耍满,不能留闲空”。他们又不是纯粹汉族戏曲中的丑角扮相,他们的帽子,甚至耸动肩膀的动作,都带有鲜明的蒙古舞蹈特色。

昌黎一带原本是没有秧歌的。秧歌,顾名思义,当为秧田之歌。据考证,秧歌发源于中国古代的水稻产区,那里的人们在插秧时会合着鼓点一起唱歌。在宋朝时,这种歌唱逐渐形成,被称为“田间乐”。后来,秧歌逐渐走出田间,在庆丰年时且歌且舞,演变成现在这种丰富多彩的民俗舞蹈。在古代,秦皇岛地区并非水稻丰产区,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都处于北方农、牧业分界线上,农业并不发达,并没有产生秧歌的环境和条件。

一个彪悍的契丹族首领改变了这一状况。公元923年,被追封为辽太祖的契丹君主耶律阿保机率兵占据这一区域后,把从六七百公里外的定州掳来的3000户汉族农户迁居到这里。当时,定州一带栽植水稻,时兴秧歌。正是被掳来的定州人,将流行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秧歌带到了这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的秧歌到了秦皇岛一带,必然要被改变,影响它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北方马背民族歌舞特色,二是南方大量移民带来的南方文化元素。

在中国北方,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漫长时期,原本极浓的中原文化气息中,不可避免地感染了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的文化氛围,渗入这些民族的舞蹈色调。在昌黎地秧歌的角色中,除了丑角的晃肩动作带有明显的蒙古族舞蹈特点,丑色所戴的毬(qiú)帽,以及丑角、角的一些滑稽动作,妞角的羞臊动作、躲闪动作、扇子与手绢的遮身动作等,都与一般中原地区的秧歌有明显不同,皆是以前特定历史条件的遗存。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山西、山东、河南、安徽以及江南一些地区人数众多的移民迁入秦皇岛西部的山地和沿海平原,给这一地带带来了高跷、抬杠、射杆、旱船、竹竿轿、中幡、霸王鞭、花鼓、狮子舞、龙灯等各地方拿手的秧歌表演。在长期的相互激烈竞争和有机糅合的过程中,本土的秧歌逐渐发展变化,最终集各地秧歌表演之长,形成了最能体现乡土艺术特点的表演风格。时至清朝后期,昌黎地秧歌由单纯的歌舞,转化成舞、戏结合,形成了哑剧似的“出子”秧歌戏(即小场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

1953年4月,昌黎地秧歌的新编“出子”秧歌戏《跑驴》(由传统剧目《傻柱子接媳妇》改编,又名《喜回娘家》),在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后一炮走红,紧接着又被拍成电影到处放映。在那几年间,到昌黎学习的艺术团体数不胜数,昌黎的地秧歌表演大师如周国宝等人四处传艺。那个年代还不流行原生态,昌黎地秧歌走出国门的方式有些特殊:中央歌舞团的青年演员在专门跟着昌黎的老艺人学习《跑驴》表演后,参加了1953年8月在罗马尼亚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获得银质奖章,将这门艺术的名声传到了国际上。

最值得尊崇的,是在民间土生土长的昌黎地秧歌艺人。加入了中国舞蹈家协会,曾为河北省艺术学校舞蹈教师,出席过全国第三届文代会的周国宝先生,、妞、丑三角都学习过,最终以丑角表演成名,昌黎地秧歌的成名作《跑驴》,就是由他主创并领衔表演的,人称“跑驴周”。他的堂弟周国珍扮演的妞角文雅俊俏,姿态优美,除演《跑驴》中的农妇外,还以演《断桥》中的白蛇见长,有“活白蛇”之称。而以丑角和老 出名的张谦,饰演《跑驴》中助人为乐的刨地农夫,其动作灵活开阔、潇洒豪放,胯部动作出神入化,在当地有“活屁股”之称。

多年来,又被称为“河北地秧歌”、“冀东地秧歌”的昌黎地秧歌,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昌黎地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在舞蹈类首位。

早夭的传奇唢呐王

能把军队吹迷糊

秧歌的兴盛与繁荣,离不开唢呐的伴奏。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唐代已经出现,明代开始繁盛。到了清代,琐呐音乐已经是雅俗共赏。有音乐学院的人考证,到了清代,“几乎所有形式的仪仗乐队和宫廷音乐中都离不了琐呐”。民间众多的民俗活动更是需要唢呐助兴,除了结婚、小孩子满月、老人家祝寿、吊唁、下葬、清明节祭祖、祭拜城隍爷、还愿、认干亲这些常规事件,还有“娶鬼妻”这样的特殊事件。400多年前的明代,秦皇岛一带的地方志《永平府志》曾有一笔特别的费用记载:抚宁县吹鼓手捌名每名叁两陆钱(银)。到了1876年的清光绪年间,又有官方记录《赋役志》记下“抚宁县吹鼓手六名共支银三十六两遇闰加银三两”。在民间,人们把这些在县衙供职的鼓乐艺人称为“官唢呐”。除了“文革”中,因为民俗活动被禁止而暂停了,唢呐声从未停止过。

过去,在秦皇岛城乡各地,秧歌是赛着扭,唢呐是比着吹,并形象地称唢呐为“吹歌”。因为这里临近东北地区,所以这里的唢呐在河北省是最豪迈阳刚的,甚至于这里有人用的唢呐,都要比一般的长一节出来。这里的唢呐手会一个绝活——循环换气,就是说无论多长的乐曲,乐句与乐句连绵不断,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优秀的唢呐手,能在民间得到极大的尊崇。他们的人生轨迹大都是“少年学艺家乡中,成年卖艺下关东,晚年传艺回故里,关内关外留美名”。过去的唢呐手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一样游走不定,每一次表演就可能遭遇其他唢呐手的挑战,技艺就在这一次的比试中愈加精炼。这比来比去,就比出“王”来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昌黎县城西偏南十二三里的绕湾村,就比出了一个“唢呐王”。

“唢呐王”姓陈,名永成,外号叫“小蛤蟆蝌子”。他为何得了这么一个外号呢?这是从他爹和他爷那儿传下来的。

陈永成家祖祖辈辈吹唢呐。由于唢呐吹得好,人们就送外号。他爷的外号叫“花老蚧”(老蚧,为当地民间对蛤蟆的俗称)。“花老蚧”的唢呐吹得不坏,清朝的时候,县太爷初一、十五拜圣庙,都把他叫去吹上一通。“花老蚧”的儿子叫陈德,唢呐比他爹吹得还要叫绝,号称“京东第一吹”。人们就叫他“小花老蚧”。轮到第三代陈永成,唢呐吹得更是叫绝了,有他爷和他爹,“唢呐王”的外号好像很难起了——叫“小小花老蚧”?实在太别扭。想起蛤蟆和蝌蚪的关系,人们索性就叫他“小蛤蟆蝌子”。

“小蛤蟆蝌子”陈永成自小跟着他爹、他爷练吹唢呐。他的唢呐是越吹越好,越吹越神,越吹名气越大。《百鸟音》、《句句双》、《青柳娘》等不少唢呐曲子,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长大后,正赶上军阀张作霖把持着东北,东北新开的买卖不少,为了谋生,他常常到东北为新商号、新商品吹唢呐。他的唢呐一吹,两里地外听着也是那个音儿,把人都吹迷了,围的人挤也挤不开。有个好唢呐,新商号一吹就响,新商品一吹就抢。买卖家图的就是红火,挨着家请他去吹,一时他的唢呐在东北不少地方抢都抢不上脚。上海的唱盘制作商见他的唢呐大有商机,就把他和他的搭伴顾炳珠吹的唢呐曲灌了不少唱盘。这唱盘卖得也挺快,请不到“小蛤蟆蝌子”去现场表演,就是放他的唱盘也招人招得蝎虎(蝎虎,方言,表示特别厉害之意)。

那阵儿,昌黎、抚宁、滦县、乐亭、迁安一带吹唢呐的好手很多,谁也不服谁。相传有一次滦县打对台,把陈永成叫去了。陈永成的唢呐一响,把滦县的一个吹唢呐的好手压得没样儿了。陈永成越吹越上劲儿,一个曲子比一个曲子吹得棒。后来,他用唢呐模仿军号声,跟洋喇叭一个味儿。他这一吹不要紧,把驻在滦县的一支军队吹迷糊了。当时,那支军队正出城,一听往回叫的军号声,马上跑回城里。到唢呐台跟前,才知道上了陈永成唢呐的当。打那以后,人们都叫他“唢呐王”。

女人跳的太平鼓舞

曾经的母传女,祖母传给孙女

中国北方很多地方都打太平鼓,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都有流行,然而女性鼓手打太平鼓的却非常少见。秦皇岛人称自己这里姑娘们表演的太平鼓为“太平鼓舞”,谁也说不清楚的是,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跳起那种豪迈大气的鼓舞的。

太平鼓是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共同拥有的乐器。清代的人认为,太平鼓的雏形是游牧民族出猎时惊吓围猎动物的鼓,后来也是满族萨满在跳神时的道具。在上千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太平鼓逐渐成为多民族的乐器。“姑娘起得早,穿上新花袄,太平盛世心情好,来把鼓舞跳。”这句流传于民间的俗语,流传在河北的秦皇岛地区,也同样流传在内蒙古的通辽市等地。

在秦皇岛地区,太平鼓在昌黎的邻县抚宁流传得最兴旺,有“女子太平鼓舞”。关于 “女子太平鼓舞”的由来,抚宁一带有几种说法。一是帝王说:秦皇岛地区是远古传说中的东海寻仙的下海处,也是辽西走廊的西南大门,军事意义非凡,所以古代很多帝王和当权者都曾“到此一游”。帝王到来,仪式繁多,而随行的大量军队,必然需要“鼓角相闻”,为太平鼓舞创造了萌发的条件。二是“关外女性说”。抚宁县文联太平鼓艺术挽救办公室的郭永春先生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起,晚清、民国时期很多关外的女子嫁入关内,带来了辽东地区的太平鼓艺,与抚宁本地的太平鼓舞相结合,有了更多的发展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跳太平鼓舞的女性一度减少。在抚宁县文化部门有意识地抢救这一文化遗产之前,太平鼓舞是在家族的母系中自然传播,母亲傳给女儿、儿媳,祖母传给孙女、外孙女。近几年,抚宁县文联的工作人员做了很多抢救太平鼓舞的工作,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当地一些媒体就记录了很多老年人回忆当年民间的太平鼓舞的原生态:说是“天狗吃月亮”(月食)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正是农村驱虫灾的时候……村里的妇女都会打起太平鼓祛除不祥、驱赶虫灾,盼望好年头和好收成。

“小北京”与“老呔儿”

一位老人唱出了闻名全国的民歌

秦皇岛市的辖域大致分南北两个语言区。北边儿青龙一带的人多为在清朝时移民到燕山深处的满族人,说话的调儿跟北京差不多,所以称自己说的话叫做“小北京”。在昌黎及其周围的南边儿,说话则完全不一样了。这一带的方言极有特色,音乐感较强,且有些“呔儿”味,故外地称这一带的人为“老呔儿”,将这里的方言称为“老呔话”,皮影称为“老呔影”,秧歌称为“老呔秧歌”,评剧称为“老呔戏”,大鼓书也称“老呔大鼓”。

这一带的语音系统接近北京语音。颇有意趣的是,在秦皇岛市辖域中部地带的卢龙、抚宁北部的山地,说话的音调跟南北语言区也有所不同,也许是靠近大山的关系,说话音调显得“硬”一些,“愣”一些。人们常用“二百二的小肥猪儿,吃豆嘎嘣嘎嘣的”这句话来举例这种语调的“硬”,全句基本没有卷舌韵母,也不分阴去、阳去,只有一个去声。

作为秦皇岛和唐山一带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的“老呔儿”的语言区,主要分布在华北的第二大河——滦河三角洲地带,其中既包括秦皇岛市所辖的昌黎等地,也涵盖了属于唐山市的滦县、滦南、乐亭等县。因新中国成立后,昌黎一带曾长期隶属唐山专区(地区)管辖,昌黎县城又曾为唐山专署驻地,说“老呔话”话的也常被人称为“唐山老呔儿”。

明朝以前,这一地区几经战乱,人丁稀少。明朝采取实边政策,不断向这一区域大量移民,特别是准备迁都北京以后,不仅从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移民,还召南方殷实户北来,沿海荒地渐次得到大面积开垦,也使滦河三角洲地区城镇、村落增多,地面人烟逐渐稠密起来。社会生活逐渐安定以后,文化、教育得到相应恢复、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重新活跃起来,并出现了较大变化。

各民族的碰撞、融合,也无形中给这一区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大量移民的涌入,又给这一区域带来了不少其他地区,特别是南方富庶地区的文化艺术,以及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使得这里的民间文化风韵不仅具有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碰撞、融合的特色,也开始呈现南北交融、叠印的鲜丽色泽,逐渐形成了滦河三角洲特点鲜明的方言。

上一篇:山高水远,愿君冷暖自知_经典语录下一篇:论有所思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