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楼梦相关的诗词

2024-04-08

与红楼梦相关的诗词(通用8篇)

篇1:与红楼梦相关的诗词

关于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一、红楼梦诗词界定及分类简引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汇聚了众多体裁的诗文佳作。人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诗词”已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略称,其中还包括“诗词曲赋”以外的各种韵文体裁,广义上有诗、词、歌、谣、赋、谚、赞、诔以及联额等;狭义上则单纯指的是诗和词。本文论题为讨论方便,锁定为狭义上的诗词。据粗略分类统计,共有诗81首,其中五绝4首,七绝26首,五律9首,七律37首,排律2首,歌行2首,乐府1首;词18首;曲18首;赋1篇。若还包括歌、谣、谚等体裁,共计207篇诗文。

这些诗词并非独立存在,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的诗词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本身就是表现对象。”[1]周汝昌更在《曹雪芹》一书中提到:“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才正式成为小说的内容有机组成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可见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重要通道。据周雷先生统计,约有4篇诗词注明撰书来由,陈述立意本旨;约有25篇诗词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观点;约有130篇诗词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约有29篇诗词描绘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氛围,约有14篇诗词展开故事情节,贯穿艺术结构;约有7篇诗词交待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周雷先生的分类可谓精致,这就充分证明红楼梦诗词具有丰富的建构性功能。为什么诗词在此具有如此特殊而深远的作用,这类“诗家语”本身有着饱满的审美指向,按周振甫语:“诗要求就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诗家语”的好处在于“含蓄有味”和“突出形象”,先天的优势加上曹雪芹的天才调遣,使红楼梦诗词具备了全方位作用。然而,《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当推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130首诗词了。其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诸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14首),《红楼梦曲》(14首),《春灯谜》(10首),《咏白海棠》(6首),《菊花诗》(12首),《螃蟹咏》(3首),《牙牌令》(7首),《咏红梅花》(4首),《灯谜诗》(3首),《怀古绝句》(10首),《酒令》(3首),《花名签酒令》(8首),《柳絮词》(5首)等等。本文讨论红楼梦诗词自然围绕这些诗来谈。这些诗词从作者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是人物自作诗词;其二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词。如《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分别永别咏叹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

两种诗词或对人物形象诗意化的塑造起着其他艺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精确地切合不同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也巧妙映现了人物的经历、结局。同时部分诗词用语笔法,具有隐喻性,寓言性,宿命性,隐寓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形象具有神秘化的特点。

二、映现:诗词与人物的形象塑造

综观《红楼梦》,诗词可以说是小说的魂魄,抽掉播撒其中的众多诗词,文章便失去了灵魂。鲁迅先生曾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指的正是《红楼梦》把诗词的韵文文学与小说的叙事文学融合一致,使诗意与写实充分同一起来。大观园就是一个诗的王国,以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一群诗的女儿。宝玉虽为男性,却是女性化的。她们咏诗、作诗、题诗、赛诗……诗成为她们生命的象征。这里的“诗意”从文化上理解是相对于****伦理之外的一种自由的象征。说宝玉、黛玉的诗意人生就是指他们与****污浊抵抗,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生。最后大观园这个诗的王国的衰落,也是自由的衰落,众多儿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也即“诗意”悲剧。诗词的巧妙运用是人物形象诗意化的一个枢纽。

1、客观评论诗映现了人物形象的诗意化

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在《红楼梦》中,是很多的,有的侧重于完善故事结构,有的侧重于建构人物性格。就后者来说,如小说第三回评价宝玉的那两首《西江月》是作者亲自站出来为宝玉立论评价,宝玉黛玉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的赞词都属于这种情况。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夸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段词本身意境并不美,但活脱脱一个“痴痴傻傻”的贵族公子形象跳脱出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他身居于珠围翠绕、艳婢姣童不离左右的安乐环境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照常理说来应该是没有什么“愁恨”的,但贾宝玉偏偏“寻愁觅恨”,由于他蔑视一切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厌恶贾雨村等钻营官场之流,不屑与之为伍,他大骂八股文“不过饵名钓誉之阶”,而谈“仕途经济、应酬庶务”都是“混账话”,这样不入流、不随俗的少年公子,无法承担起封建家庭的重望。这些行为都被那个社会所不容,他感受不到自己理想得以呼吸的空间。他也正是如此般行为得到了其父贾政为代表的阶级的贬斥“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宝玉确实是个被否定的人物,但是换一种人性的眼光来看,宝玉是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他所追求的人生是诗意化的人生,是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正统势力相悖的人生。他的诗意体现在他的行为偏僻性乖张上,他通过行动语言,违抗父辈,表现出对“人”的极大尊重,在那个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他竟敢宣布: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他的心中的美的理想是那群集山川天地之精华而造的女子,他扬言:“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对黛玉他千依百顺,对晴雯,他曾经撕扇子为博他一笑。对大观园里的任何一个年轻女子他都是“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

这两首词作者以似嘲实赞的狡狯之笔,把他心目中非常挚爱的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做了深刻的描画,正如脂砚斋所说的:“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曹雪芹对宝玉的这一段刻画虽从世人之眼光来贬写宝玉,但是内心是对宝玉深含同情的,寄寓着作者的理想和愿望:他自始至终坚持心中自由的、诗意的美的理想,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他宁愿出家而不苟同内心同流合污。这样看来,这两首词的本质却是“句句是反话,句句是对他的赞扬。”再看第三回的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从宝玉的眼睛来看的,为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的出场奠定了性格基础。全词没有细致勾勒其神、其态,但比喻手法的运用,她的“病”、“泪”、心机聪敏、体态婀娜……无不焕然纸上。诗词自有它的意境,传统的文学意象,虚笔写意的手法,把林黛玉的体弱多病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体现出来,将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也将她的心细如丝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来。全诗没有一处写“美”,但一个富于病态美、风流绰约的.美人跃然纸上。这些是现实主义描写所不可能达到的境界,黛玉一个古典美人,自有古典美人的表达风味才能与其形象相得益彰。

2、人物自作的诗词映现了人物的独特个性

如果说作者或他人之眼来评论人物会带有品评主体人物的主观意象,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是最能体现人物不同个性。诗是大观园充满生气的灵丹妙药,他们成立“海棠诗社”,诸芳饮酒作诗,宝黛之间以诗传情,以诗交心,香菱学诗,黛玉教诗……,全文都是围绕诗的制作。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个人之作拟写得诗如其人,体现出各人物不同的性格、修养、爱好、志向,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但在作者笔下,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诗词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如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物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以下以宝钗、黛玉为例试作分析。

薛宝钗这一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她是皇商出身,端庄、秀丽,口不臧否人物。她博学,才思敏捷,是一个封建才女形象。她的性格特质风格,从她的《咏白海棠》可见一斑,全诗用语典雅、风格庄重。“珍重芳姿昼掩门”是她的自诫,也是对她人的诫告,如酒令后对黛玉提出的善意的告诫,“绣春囊”事件后,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表现,体现这位侯门千金对自己高贵身份的矜持与对封建妇德的恪守。“淡极始知花更艳”是她的自况,也是她的审美追求。她罕言寡语、藏愚守拙、以退为进正是她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对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的美都充满着矜持和自信,在她的作诗中都于无意中泄漏给读者。而最能深刻体现她的整个人生观的却是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哀怨缠绵,唯有她的写得乐观进取。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宝钗并非真的是那样的清心寡欲,她借柳絮凭借东风扶摇而上的远大理想,来表现出她争取登得“宝二奶奶”的宝座,挤进封建统治阶层的人生追求。

篇2:与红楼梦相关的诗词

一、“红楼富女”出自白居易的《秦中吟·议婚》

《红楼梦》甲辰本梦觉主人在序言中写到:“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也。夫梦曰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作是书者藉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这一段序文是说:《红楼梦》写的就是富贵家簇的儿女之情,有真的,也有假的。这种写法来自白香山(即白居易)的诗和庄子的文章。

“红楼富女”出自唐朝诗人白香山写的《秦中吟·议婚》,诗全文如下: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 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 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 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 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 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且勿饮, 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 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这组诗作者站在同情贫家女的立场上,劝人娶妻不要娶富家女。并提出了一个审美的观点,即“悦目”的标准,既含容貌美,尤含心灵美。富家女虽易嫁,却“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却“嫁晚孝于姑”。足见选美标准有贫富善恶之别,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状况。“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也就是富家女的生活现状。“诗证香山”是否指的这一首呢?没有明确的答案。但红学家冯其庸认为是白香山的另一首《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序》的长诗,诗中描写了“到一红楼家”,一个“红楼富女”的生活,以及描写的“窗下人”,颇有《红楼梦》的味道。白香山的诗几处写到“红楼富女”因此,梦觉主人认为白香山的诗和庄周之梦就构诚了《红楼梦》,但这仅仅只是梦觉主人的看法。

二、“红楼女”出自韦庄的《长安春》和《闺月》

无独有偶,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提出:此楼为何而非“红”不可?我则喜引晚唐韦庄的诗,比白居易的诗有味得多――“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

这几句诗出自韦庄《长安春》和《闺月》两首诗:

《长安春》: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千枝万枝红艳新。帘间笑语自相问,何人占得长安春?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如今无奈杏园人,骏马轻车拥将去。

《闺月》:明月照前除,烟华蕙兰湿。清风行处来,白露寒蝉急。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欲言无处言,但向姮娥泣

这两首诗都写了“红楼女”,前一首写的长安的景色,长安的春色是红楼,居住在红楼是一些什么人,暗示当时社会一些问题,后一首以景写美女的`心境。唯独一个“情”字,周汝昌大师作了一段论述: “情”是什么?不必到字书词典里去查“定义”“界说”。此字从“心”从“青”而造。中华语文的心,与西医的“心脏”不同,它管的是感情的事,而感情亦即人的灵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再者,凡从“青”的字,都表最精华的涵义:“精”本米之精,又喻人之精;“睛”乃目之精;“清”乃水之精;“晴”乃日之精;“倩”“靓”也都表示精神所生之美。那么,我不妨给“情”下个新定义:“情,人之灵性的精华也。”《红楼梦》里所谓“大旨谈情”,也不是专指“男女爱情”,是借写男女‘情’为名,为‘情伤’的女人,为天下普通女人鸣不平,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故此周大师认为 :明白了这些文化关联,才会领略雪芹所用“红楼梦”三字的本旨以及他的文心匠意。

三、李义山的《春雨》中“红楼”与“梦”遥遥相望

《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段贾府人游湖的描写,其中贾宝玉说了要拔掉那些破荷叶,林黛玉说了一句令人奇怪的话:“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李义山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今天看到这首诗,却略微有些出入。诗是这样写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也许是林黛玉喜欢残不喜欢枯,故将枯改为残了。然而李义山写的《春雨》与《红楼梦》却有些关联。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是一首情诗,诗中“红楼”与“梦”遥遥相望,春雨中望着对方居住过的红楼,极尽情思之苦,书札难寄,怀念无穷。正表达出梦断红楼的无限思情的意境。从诗的意境分析与《红楼梦》的人物特点有些相似之处。李义山的诗以残花缺月、黄昏迟暮伤感爱情诗为特色,抒情深而厚,造意精而细,可谓典雅华丽,情思缠绵,符合林黛玉忧郁、多疑、烦闷、喜散不喜聚的感伤情调,为何林黛玉最不喜欢?这可能是一句反话。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借香菱之口说宝钗的名字就来源李义山的七言绝句‘宝钗无日不生存’。第四十九回又借宝钗的话说李义山的诗隐僻。另外,《红楼梦》书中很多诗都是仿照李的诗写的,如:《红楼梦》中的四时即事诗,即第二十三回宝玉写的《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全系仿李商隐《燕台四首(春、夏、秋、冬)》而来;第十五回,写到贾宝玉路遏北静王时,水溶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引用的就是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兼呈畏之员外》中的一句。几处引用和仿写李义山的诗说明《红楼梦》深受其影响。

除此外,还有很多李商隐的诗,如《锦瑟》、《残花》、《板桥晓别》等等都与《红楼梦》的某些意境相同,而且《春雨》诗里既有‘红楼’,又有‘梦’,可见《红楼梦》书名与李商隐的诗也是有缘分的。

四、最相关联的是陈子龙的《春日早起》

在古代诗词里与《红楼梦》书名三字完全相同的,最早出现在唐朝诗人蔡京的《咏子规》: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愁血滴花春艳死,

月明飘浪冷光沉。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

这首诗虽然写的很悲惨,与《红楼梦》作者的境况有些相似,有的红学家认为那三字似连文,实不连文─ 咏杜鹃啼声哀凄(子规即杜鹃),使长城征戍者下泪而将闺中怀念远离之人的梦中暂聚也给惊断了,所以应理解为“红楼中人连梦也被鹃声惊断”,实是“梦里心”三字为连文。该诗的意境,特别是“梦境”与红楼的不符。但有些学者根据此诗逐字逐句分析,认为这些诗句影射了《红楼梦》书中的人和事,《红楼梦》书名就是来自这首诗,也许这只是一种推理吧。

与《红楼梦》书名三字完全相同的,还有明末诗人陈子龙写的《春日早起》: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这也是一首情诗,以景代情,诗的意境很美,充分表达了恋人的幸福感。有的学者还考证了诗中的人物,认为就是写的陈子龙与著名歌妓才女柳如是的一段恋情,而且人物的背景与《红楼梦》中的故事极相吻合。诗中出现的“红楼梦”三个字,不仅与小说《红楼梦》在意思上直接关联,而且意境息息相通,与作者成书的年代又相近,认定《红楼梦》书名就是出自这首诗。

篇3:与红楼梦相关的诗词

一、预示的叙事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少有的, 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全书的总纲, 书中主要人物中的命运在此回中借助诗词予以了限定。在太虚幻境, 普天下的女子全都进了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等司, 金陵十二钗则全部进了“薄命司”, 其中的“判词”均用诗韵文写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请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 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 雪下一股金簪。这一页的判词为:“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将图画和判词联系起来看, 图画寓“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之意。两株枯木, 即“林”字, 一围玉带, 谐音反读为黛玉;雪, 谐音薛, 金簪意即宝钗。判词首二句, 以乐羊子妻和谢道韫的典故, 写薛宝钗德性贤淑, 林黛玉才思敏捷, 此二句预示了薛林的悲惨命运结局。玉带不系在腰间, 却挂在林中, 象征林黛玉纵有才华, 命运却很悲惨。玉簪不带在头上, 却埋在浓雪之中, 象征薛宝钗独守空房的冷落与凄苦的结局。

第五回以“金陵十二钗正册”, “副册”, “又副册”上的图画, 以及图画上的判词和红楼梦曲, 预示以钗黛为首的贾府十几位女儿的性格、命运、结局。如“正册”上预示探春性格、命运、结局的那一页上的图画是“两人放风筝, 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 船中有女子, 掩面泣涕之状。”判词则为“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海。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14支曲关于探春的那首《分骨肉》则是:“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奴去也, 莫牵连。”图画上的“两人放风筝”就是遣探春远嫁的说媒者, 放走风筝, 喻探春有去无回。“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 掩面涕泣之状”是探春远嫁, 生人做死别的明确暗示, 图画只是粗略的预示了探春的命运与结局。判词则包括探春性格在内的一生遭际作了概括, “才自精明志自高”写探春是个有志知才能的女子, 为人精明能干, 才智甚高, 就是这样的才女却避免不了远嫁的悲剧命运。她一度代理管家之职, 秉公行事, 兴利除弊, 可又“生于末世运偏消”, 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 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 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 出嫁时乘船而去。《分骨肉》一曲, 对探春远嫁, 一去不归的悲惨结局作为更为详细的预示, 曲名“分骨肉”, 意在表明探出远嫁, 与骨肉亲人分别的意思,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探春不得已远嫁。曲中“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曲末“牵连”二字是说心里牵挂惦念, 此曲以探春离别亲人之辞, 语言也甚合其为人。探春本是颇有英气的女杰, 故于临别骨肉分离之际, 仍能不因悲痛而失态, 只是尽力劝慰爹娘珍重节哀, 而无一字自诉衷肠。

《红楼梦》的预示, 还体现在故事情节的预示上, 如《<好了歌>解注》“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 (降) 云轩等处”预示了80回后, 有关黛玉、宝玉的情节。“说什么脂正浓, 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预示了薛宝钗、史湘云白首孀居的情节。“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做强梁”, 预示了柳湘莲日后做强梁的情节。“蓬窗”换作“绿纱”说是雨村一干新荣爆发之家。“致使枷锁扛”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 预示了80回后, 他们因贪财、作恶而获重罪的情节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 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 贾兰的官运在李纨册子的判词和曲子中也可得到印证。又如上面提到的探春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并参考判词前的画面, 那么此二句是预示了清明节贾府全家将在江边送探春远嫁海疆的情节。

《红楼梦》的预示, 还体现在对故事结局的预示上, 第一回末尾的《<好了歌>解注》, 开头四句“陋室空堂, 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是总写对以贾府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 形象的勾画了封建末世, 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 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同时第五回对悲剧结局也作了清楚明白的预示, 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明白无误的告诉读者, 《红楼梦》演绎的是“怀金悼玉”, 即怀念与伤悼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首的金陵十二钗的悲剧故事。《收尾·飞鸟各投林》更总写出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不幸结局和贾府不同性格、不同遭遇、不同身份地位的女子的共同悲剧命运, 预示了贾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二、作者创作思想的表达

文备众体, 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文备众体最成功的典范, 它一方面吸收明清小说中文前诗、文后诗、有诗叹曰等艺术形式, 另一方又对它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 使他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服务, 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红楼梦》的第一回有一首自题诗:“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这是直接以作者身份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 这首诗并不是作者在自嗟自怨, 无病呻吟, 把这首诗放在卷首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在开篇第一回中, 作者以顽石自喻, 并说明《红楼梦》中所写的人物都是自己半世以来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 内容也大概不过是谈情, 创作的方法则是按迹循踪, 实录其事, 不敢稍加穿凿, 致使其真, 更无伤时诲谣之病。目的是让世人在茶余饭后把此一玩, 消愁破闷而已。如果真是这样, 作者何须用“假语村言”, 而将“真事隐去”呢?顽石上的那首石碣诗, 又当怎样理解呢?显然作者是有他自己无法说明的苦衷。

作者生活在18世纪初期到中期, 中国的封建社会由于长时期以来, 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发展再也不是中世纪式的单纯的封闭的封建社会了, 这时的封建制度已面临崩溃, 封建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曹雪芹以自己的独特嗅觉, 已经从“康乾盛世”的表面现象, 嗅到了封建阶级即将走向灭亡的气息。他不满这样的现实, 可又不想让社会就这样腐烂下去, 他曾经产生过“补天”的思想, 可又清醒地看到这个思想是徒劳的。

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他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可是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 作者又不敢公开表露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写出现实的种种弊端。所以他才用了许许多多巧妙的借托:大旨谈情、不干时政、按迹循踪、实录其事等等。然而在这首自题诗中, 作者却沉重地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 我们只有读懂了这首诗, 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 去理解整部《红楼梦》。

三、绮丽与悲凉两种美学风貌的奠定

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小说在开头时, 癞头和尚对甄士隐念过这样一首诗“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可以看到, 作者虚拟了一个超现实的人物———癞头和尚, 借助此人之口, 对全书的结局作了一个朦胧的暗示。

乍一看, 诗中包含了雪、花等通常被认为是美境的象征物, 且此诗对称工整, 仄平有序。不失为一首颇有韵味的诗篇。但细细读来, 诗中的某些实物恰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最终命运的伏笔, 这就为小说奠定了绮丽与悲凉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基调。如菱花实质上是甄士隐之女英莲 (香菱) 的化身, 且雪是薛的谐音, 实际上指的是小说中另一人物薛蟠。

对此诗进一步深究, 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首诗的前两句隐喻甄士隐之女英莲落入薛蟠之手, 沦为婢妾的不幸遭遇, 英莲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观园里众多女儿不幸命运的一种象征性写照。后两句借对英莲在元宵节失踪的描写, 说甄家烟消火灭, 其实这时, 悲剧结局有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借对甄家的兴衰际遇来隐喻贾家的命运, 实质上是为了表明贾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篇4:与红楼梦相关的诗词

关键词:红楼梦 宝黛诗词 女性意识

洋洋百万言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山。鲁迅评价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型小说。《红楼梦》中,诗词曲赋、楹联、灯谜、酒令等应有尽有。特别是诗词,不但数量多,而且精妙绝伦。据相关统计,《红楼梦》共有诗词曲赋类的文章223篇。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作者为故事发展而创作的诗词歌赋外,他为小说中人物代拟的男性诗词仅有43篇,其余全部为代拟女性诗词。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女性和女性活动的巨作。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她们的诗词是内心真实的独白,是真善美和着心血泪水开放的绚烂花朵,是作者和泪写成的诗篇。若要研究小说中曹雪芹代拟的女性诗词,就不能不从她俩的诗词读起。

一、林黛玉诗词——女性意识的强烈爆发

林黛玉一生与诗书为伴,与笔墨结亲,写下的诗词都与她的身世、处境及性格特点有关系。据笔者统计,她大约有16首吟咏诗词作品,她的诗词中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说到底就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她认为:女性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爱情。所以她的诗词多如疾风骤雨般直抒胸臆,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女性内心强势的一面。

(一)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

在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封建时代里,能够站在女性立场上以男女平等的观念赞美爱情,不为封建礼教所左右而勇敢抗争的女性并不多见,林黛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黛玉被自己抽到的“愁”签说芙蓉花高洁、清愁、自嗟所触动,再加上签上的诗句是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从而引起了许多感慨和愁思,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五美吟》。我们读这五首诗,从五位女子不同的身世遭遇和结局中,感受到黛玉强烈而热切的感慨。对于西施这类有才色的女子,黛玉在诗中给予深切的同情,她看到了西施因美得祸,丑女却因丑得福,使她不胜唏嘘。昭君一直是悲剧的形象,黛玉揭示了“和亲政策”之外的又一个悲剧根源“红颜薄命”,联想到了“红颜薄命古今同”,为自己的爱情担忧。对于绿珠,黛玉看到的是石崇倚仗财势占有绿珠,绿珠爱他忠于他其实是愚蠢的。对于虞姬、红拂这类有才略的女子,黛玉另有一番感慨。她感动于虞姬对项王的深情,在项王穷途末路的时候仍旧不离弃;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封建权势和礼教的束缚,同寒士李靖私奔,大胆追求自由幸福。她们两位惊世骇俗的行为得到黛玉的共鸣,她的女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题帕三绝》更是不加掩饰地表露了黛玉内心的真实情感,它们是一个少女最直露、大胆的爱情告白,是一个少女勇敢炽烈追求爱情的文字见证。

(二)抗争社会命运的不公

倔强、反叛是黛玉的性格使然,这种性格有时也会浸润在她的诗作中。她悲叹处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没有人身自由,于是她奋起反抗。如《葬花吟》。这首诗分为悲春、悲己、哭花、哭己、谁葬五个层次,作者用上了自己坎坷命运积累的血泪,更用上了自己骨子里、血液中对于遭受封建专制制度“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广大女子的关爱和同情,调动了许多艺术创作手段。如比喻、想象、拟人等,写尽了黛玉的身世命运、现实处境;写尽了她追求美好爱情、自由生活的愿望;写尽了她性格倔强、反叛抗争的志向。最后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是直接表明对当时腐朽没落社会的强烈反抗: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自己陷在社会这个烂泥沟渠之中。她的《唐多令》描写春将柳絮嫁给了东风,柳絮的命运归宿由不得自己而造成其悲剧结局。这样描写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春和东风代表了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揭示了封建女性随波逐流般地受男性左右的命运。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黛玉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这股势力,于是将其暴露并反抗,表现自己对不公平社会制度、不公平的人生遭遇的抗争。

(三)呼吁女性精神的独立

自古以来,女性一直作为男权的附属品,精神上、思想上不得自由。黛玉通过自己的诗词呼吁女性要有精神的独立,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极力的反抗。前面提到《五美吟》的《西施》,黛玉认为西施虽有绝色,但却沦为男权政治的牺牲品,西施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不自由,还不如其貌不扬的村女过得平凡幸福。而红拂原本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侍妾,但她却有着杰出的才华和见识,识英雄李靖于穷困潦倒时。更可贵的是她有与封建势力势不两立的气魄,具有冲破它,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胆量。“女丈夫”红拂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以独立的人格行走于人世间。黛玉通过西施和红拂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她诗词的主题:呼吁女性要精神独立,绝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二、薛宝钗诗词——女性意识的含蓄表达

相较于黛玉,宝钗的诗词在数量上少得多。据统计:宝钗诗词大约14首,比起黛玉的强烈情感,宝钗的表情达意是给人一种蓄情于内、欲说还休的感觉。这与她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性格有直接关联。同时,她又并非是一个冷冰冰的封建卫道士。女性特有的细密心思、敏感情绪与礼教思想相交织,造就了她性格中的复杂和矛盾。

(一)立志高远的人生追求

《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出场,“回头诗”就是她写的:“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1]。这首“回头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寓有深刻的思想。它像《西江月二首》创新巧妙地塑造了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雕像一样,也创新巧妙地塑造了薛宝钗的雕像,她内心的秘密以及她的性格、气质、为人处世等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宝钗虽然是个女儿身,但是也有着报答皇恩的思想。从小立下宏大的志向:候选入宫。这在其他诗作中也有表现:如元妃省亲第一次大观园诗会上宝钗作的《凝晖钟瑞》,十分符合宝钗的身份和思想性格。宝钗的志向是候选进宫,当她设身处地体验元妃省亲的尊贵荣耀和奢华排场时,自然会触景生情,潜意识使她强烈地心向往之,所以她的诗第一句就联想到帝城皇宫。整首诗对元妃的艳羡之情表露无遗,诗的最后一句其实不是谦虚,而是艳羡之后的无奈。在整部作品中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宝钗高远的人生追求,她与大观园里其他的女子并不一样,她其实也有着黛玉那样的女性意识。只不过由于自身性格等原因,表露得不如黛玉直接强烈。

(二)似隐若现的反叛特质

《螃蟹咏》是一首笔锋犀利的讽喻诗,此诗一反宝钗庄重宽厚的性格特点。蟹之“横行”用来嘲讽那些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的人,蟹之“皮里春秋”用来嘲讽那些道貌岸然心术不正的人。纵然是恪守礼教的宝钗,也不能容忍封建男权社会中俯拾皆是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之人。只是她把观点见地、愤世嫉俗都深埋于心,为人处事依循封建礼教,维护其大家闺秀的温良形象。此外,当众人皆为柳絮作贬词时,只有宝钗别具一格,逆向思维,为柳絮作“翻案”的颂词。她的这首《临江仙》历来是各家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争议最大。有学者认为宝钗“野心勃勃”,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宝钗为了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不管初衷如何,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诗词中看出宝钗些许的反叛特征。但不能否认的是,宝钗这种女性情绪的表达始终如“戴着镣铐跳舞”般步履艰难。所以她的女性意识的表达并不是那么明显,用“似隐若现”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三)礼教压迫下的被动妥协

宝钗被封建礼教束缚得太紧,于是她的女性意识只是情致高时“偶尔露峥嵘”罢了,更多的时候她是将其悄悄藏在心底的。在《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时:黛玉无意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此处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暗示宝钗其实也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这样一个温良贤德的封建淑女竟也看过此等“禁书”,让人大吃一惊。这不能不说明宝钗其实是一个内心有抗争之念,外表却只有遵从之实的矛盾统一体。宝钗本有着远大的人生追求,只不过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和残酷社会现实的压制下,她成了牺牲品。她并不是没有挣扎,如《咏白海棠诗》便将鲜活生动的薛宝钗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端庄贤淑、淡雅素净、志高气傲、虽壮志未酬,但仍心存期待,她与林黛玉的风格不一样。她也写白海棠泪痕,“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这是经过努力,经过抗争的,最终愁多于泪,显然是无奈之举。

三、造成两种风格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同

宝黛二人的家庭环境并不相同。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时刻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和礼法低头。即使是对待真心爱她的宝玉,她也不会贬低自己从而迁就、顺从、博取对方的欢心。对方如若冒犯她的人格尊严,那更是不行的。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大环境,更没有为了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既体现出她人格尊严,又表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宝钗与之相比,家庭环境优越得多。《红楼梦》曾提到过“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也就肯定了薛家的地位——与贾、史、王三姓齐名的“金陵一霸”。薛家曾经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换言之,就是一个支用国库而营商的大官兼资本家。因此,薛宝钗家世的第一种特质,即是商业气质重。第二,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姐妹,王熙凤的亲姑母,她们在贾府有外戚的优势;同时薛家虽住在荣府,却并非经济上依赖别人;进退分合,是留有余裕的,因此,她们在贾府占有优越的地位。

(二)性格特点的不同

黛玉有着恣情任性、多愁善感、忧郁哀怨的性格,所以她的诗词创作倾向于情感类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今葬侬知是谁。待到红颜老死时,花落人亡两不知”[2]是悲痛和哀愁;“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十休,已教泪洒窗纱湿”[3]。是苦闷和消沉;“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类。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4]。是哀伤和悲愤。这三首诗一首比一首伤感,一首比一首哀怨。而宝钗的个性理智贞静,所以其诗词属于理智类型。宝钗认为:女子应该以贞静为主,女工居次,读书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宝钗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的名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5]前句既是对白海棠的赞许,也流露出宝钗自我欣赏的情调。句首的“淡”指色调之淡与物欲之淡。这一句正显示了“冷美人”的矜持和自许,也显示了她能节制欲念和情感的理智。后句“愁多焉得玉无痕”是宝钗对黛玉和宝玉的讥讽。此外宝钗又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一方面,她具有过人的才性和学识,也不乏女性特有的意识。另一方面,她一味地遵循封建礼教,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当她自己写诗时,被她视为金科玉律的传统观念就不知不觉地渗入其诗的字里行间,从而阻碍了她女性意识的流露。

(三)价值追求的不同

黛玉才思敏捷,机灵可人,追求自由浪漫,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是大观园第一个从诗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也是唯一一个将诗当作“正经事”做的姑娘。她全身充满了诗的灵性,诗是她青春、生命、爱情的象征。和其他女性相比,黛玉似乎更具备诗人的秉性,她更狂热,更善于冷静,憎恨得更深,爱得更固执。在前八十回中,黛玉独作的诗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人可比。虽然宝钗博采众长,也富有才学,可是与黛玉相比,就稍逊一筹了。宝钗做学问,是为了待选入宫,不免多了世俗的气息。宝钗身上透露的是端庄、稳重、矜持、贤淑。她是“德”的化身,是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典型。为维护封建贵族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宝钗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换句话说,她是有着功利思想的女性,与黛玉追求的率性自由并不同。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成功塑造出的两位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直接强烈,还是委婉含蓄,都表达出了处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复杂的女性意识。她们追求人性的自然本质,追求社会性别差异的最小化,追求人格的平等和自由的思想,这些都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对后世女性意识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2]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3]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4]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5]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2]张杰.宝黛诗词命意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李萍.试析《红楼梦》酒令语言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时代文学,2003,(5).

[4]仲跻和,徐兆熊.诗如其人,各显其性——《红楼梦》宝黛钗诗词个性风格比较[J].红楼文苑,2005,(1).

[5]张翼.《红楼梦》女性意识范畴建构之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高娓娓.试析《红楼梦》女性主义观念的确立与消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闫春宇.从黛钗诗词看《红楼梦》的文化蕴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肖婧婧.《红楼梦》女性意识浅析[J].安徽文学,2009,(6).

[9]文迪义.《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之丰碑——兼与《西厢记》《牡丹亭》比较[J].文本解析,2013,(11).

[10]王文俊,南潮.从诗词创作角度探视“潇湘妃子”女性意识的潜流[J].语文学刊,2014,(2).

[11]陶泱霖.《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2]郑金凤,周晓璐.浅谈《红楼梦》的女性意识[J].文学批评,2015,(9).

[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5]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篇5:与《红楼梦》相关歇后语

贾宝玉爱林妹妹 —— 好梦难圆

贾宝玉出家 —— 看破红尘

贾宝玉的通灵玉 —— 命根子

贾宝玉结婚 —— 不是心上人

贾宝玉看《西厢记》 —— 戏中有戏

贾宝玉看林妹妹 —— 见如故

叫林黛玉抡板斧 —— 强人所难

看《红楼梦》淌眼泪 —— 同病相怜

刘姥姥进大观园 —— 满载而归;着花了跟;洋相百出;眼花缭乱

刘姥姥坐席 —— 出洋相;洋相百出

王熙凤管家 —— 大有大的难处

王熙凤弄权 —— 聪明反被聪明误

王熙凤的为人 —— 两面三刀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 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坐山观虎斗 —— 坐收其利(第16回王熙凤)

借剑杀人 —— 不露痕迹(第16回王熙凤)

引风吹火 —— 费力不多(第16回王熙凤)

站干岸 —— 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推倒油瓶不扶 —— 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狗咬吕洞宾 —— 不识好歹(第25回彩霞)

千里搭长棚 —— 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红玉)

丈八的灯台 —— 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李嬷嬷)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 —— 扣了环了(第30回王熙凤)

篇6:与古代征战相关的诗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篇7:与明月相关的诗词名句

——王维《竹里馆》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3.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王安石《春夜》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5.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孟浩然《他乡七夕》

6.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写怀》

8.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9.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佚名宋代吴歌

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篇8:浅析《红楼梦》诗词中的词汇学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浩瀚如烟海, 以诗而论就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骚体, 有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 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 有联句体、拟古体等。本文不能赏尽全部, 只择取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首, 与词汇学相联系, 进行浅析, 更好地捕捉作者写作时蕴涵的深意。

二、典型诗词分析

(一) 《芙蓉女儿诔》

宝玉说“古人多有微词;非我自今作俑也”。“微词”即通过对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情节的褒贬来讥评当时的现实, 尤指黑暗的政治。清代雍正年间, 文禁酷严, 朝野惴恐, 稍有“干涉朝政”之嫌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一般人都不敢作“伤时骂世”之文, “恐不合时宜, 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曹雪芹却“不稀罕那功名”, “又不为世人观阅称赞”, 逆潮流而动, 铁骨铮铮。但要在那种环境下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 必须将真实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 “尚古之风”“以文为戏”“任意篡著”“杜撰”等都是作者护身的铠甲。借师古而脱罪, 隐真意于玩文, 似是模拟, 实际上是大胆创新, 既幽默又内心沉痛。

因此在这篇表面写悼亡女儿的诔文中, 大量化用了贾谊、石崇、嵇康等在政治斗争中遭祸的人物典故。晴雯夭折的主要原因是“固鬼蜮之为灾, 岂神灵之有妒”。在其不幸遭遇中, 作者寄托了自己现实中的政治感慨, 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 用最美好的语言对这个“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女仆加以热情的颂赞, 同时毫不掩饰对惯用鬼蜮伎俩陷害别人的邪恶势力的痛恨。诔文中引用“楚人”作品最多的是屈原用以表达政治思想的《离骚》, 如:

1.“孰料鸠鸩恶其高, 鹰鸷翻遭罦罬”:

“鹰鸷”用《离骚》的“鸷鸟之不群兮”原指与反动势力斗争的不屈精神;反之, 恶鸟“鸠鸩”即指反动势力。鸠多鸣, 像人话多而不实;鸩传说羽毒, 能杀人。此处表达了作者对叛逆的女奴的同情, 同时寄托着对当时现实黑暗政治的不满。

2.“雨荔秋垣, 隔院希闻怨笛”:

据《晋书·向秀传》记载, 向秀跟嵇康、吕安很友好。后嵇、吕被杀, 向秀途经故人旧居, 听见邻人吹笛, 声音嘹亮, 向秀非常伤感, 作《思旧赋》, 后人称这个故事为“山阳简笛”。此处化用嵇康及吕安的故事。唐人小说《步飞烟传》里有“笛声空怨赵王伦”, 指赵王因索取石崇吹笛美人绿珠未成而陷害石崇一家的事, 这里也兼用了石崇的故事。

(二) 《咏白海棠》及《咏菊》

1.“出浴太真冰作影, 捧心西子玉为魂”:

“出浴太真”指杨贵妃, 其字玉环, 号太真, 为唐玄宗所宠, 曾赐浴华清池。“捧心西子”指西施, 相传她心痛时“捧心而颦” (《庄子·天运》) 。此句可做作宝玉对薛、林的评价和态度。宝钗被比作杨妃, “冰作影”讽刺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内心冷漠无情如“冰”人, “捧心西子”的黛玉则以“玉为魂”, 此“玉”所指不言而喻。

2.“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 拍手凭他笑路旁。”诗写“簪菊”, “短鬓”出典杜诗“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末联化用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 笑杀山公醉似泥”;作者有意借此类儿女吟哦的情节, 曲折地摹写了当时儒林风貌的某些方面, 正因如此, 书中才借探春之口说这次作诗的规定是“总不许带出闺阁字样来”。

(三) 《红楼梦曲》

1.“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明初诗人高启有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终身误》借鉴了这句诗的意境。诗中还含有更原始的典故:前句指“袁安卧雪”, 《录异传》记袁安大雪天在家中高卧不起, 安之若素;后句即《龙城录》记赵师雄游罗浮山, 梦见梅花化美人, 与之一起欢宴歌舞。将宝钗比作卧雪的袁安, 黛玉比作梅花的花魂, 暗合了典故中的“雪”与“林”字。

2.“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出自《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 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 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与眉毛同高, 后人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宝玉、宝钗婚后维持着相敬如宾的虚礼, 但宝玉对这种生活始终不满, “到底意难平”。

三、结语

诗词在《红楼梦》中大量存在、突出且具复杂性。除了文中所提及的, 还有家喻户晓的《葬花吟》《题帕三绝》等, 难以尽录。书中诗词不但艺术价值极高, 且与人物的命运发展紧紧相连, 凝结了作者的无限心血, 值得后人一读再读。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涉及领域极广的百科全书式的奇书, 如园林、服饰、饮食、礼仪典制、岁时习俗、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本文对《红楼梦》中部分诗词进行了浅析。《红楼梦》诗词的艺术成就极高, 应读懂并欣赏其特点, 才不致辜负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一番苦心。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取意,用典

参考文献

[1]林冠夫.红楼诗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1.

[2]陈文新, 郭皓政.红楼梦诗词曲鉴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1.

[3]蔡景仙.红楼梦诗词鉴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3.

上一篇:一枝一叶丰富了我的生命作文下一篇:国家基本药物自纠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