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2024-05-12

《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共7篇)

篇1:《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林黛玉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黛玉代题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

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林黛玉

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琴曲四章-------------林黛玉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

素心如何天上月.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

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题帕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篇2:《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悲剧性的人物,在曹雪芹未写完的部分中,她娇弱动人,心思敏感,和贾宝玉互生情愫,可是作者却没有来的及给林黛玉加上一个结局。后来再由高鹗等人续写的时候,将林黛玉写的病情加重,最后香消玉殒。那么林黛玉什么病要了她的命呢?很多人都说是肺痨,因为林黛玉最后是吐血而亡的,但是林黛玉真的是肺痨吗?

“林黛玉什么病”,这也是许多专家讨论的话题,其实从前八十回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只是在季节转换或者受了凉的情况下,才会偶尔咳嗽两声,这本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续写部分,林黛玉的病情突然变得严重起来,有时候更是会咳血,所以才会被大家认为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但是试想一下,肺结核可是传染的病症,在古代肺结核怎么可能被允许存在呢?

那么到底林黛玉什么病呢?其实在刚进贾府的时候林黛玉就已经交代了,贾母问为何林黛玉要每天吃药,身子又这样的瘦弱。林黛玉回答的时候就说,本来就是先天不足,从小吃了许多年的药,看了许多的大夫也依旧不见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的病其实就是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可以指很多方面,身体抵抗力差,贫血等等,所以林黛玉长这么大身体也依旧不好。但是先天不足是不可能变成肺结核的,若是从小就有肺结核,林黛玉也不可能长这么大。

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中的第三回,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林黛玉本来是贾母的外孙女,因为母亲去世家境贫寒这才来投靠外祖母,从这一回开始也正式掀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缠绵爱情。同时也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将贾府的环境摆设以及主要人物进行了一番细致而特殊的描写。

林黛玉因为心思敏感,又是寄人篱下,所以难免存了小心行事,但是一入贾府还是被府内的富贵之气震慑到了,不管是丫头婆子还是府内的设置摆设,都通过林黛玉的惊讶而体现出不俗来。最主要的还是同过林黛玉进府这件事,描写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和画像。

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除了贾母和王夫人等次要人物之外,主要就是通过林黛玉将两个形象的`描述出来,还做了特别的处理。描写王熙凤的时候,未见到人就先听到了王熙凤的话,这在规矩严明的贾府是十分特别的,除了说明王熙凤性子泼辣爽利之外,还间接的写出了她十分受宠的身份。接着王熙凤又说了许多的话,除了迎合气氛而怜惜林黛玉之外,还同时奉承了贾母和惜春迎春等人,将王熙凤处事圆滑的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到了贾宝玉这里,除了相貌描写之外,也点出了贾宝玉体贴、和对林妹妹的怜惜之情,这一切都为以后两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也是十分小心和彷徨的,通过她进府后的行为和话语等,都将林黛玉小心谨慎,忧郁多思的性格体现了出来。

当年林黛玉来到贾府的时候,身边只带着两个人,一个是她从小的奶娘,另一个就是个小丫头,这个小丫头名叫雪雁,雪雁和林黛玉也是一起长大的,感情十分的深厚,但是后文中却提到了一个名叫紫鹃的丫鬟,而且在林黛玉身边的丫鬟中所占的篇幅和地位并不小,那么紫鹃是黛玉的丫鬟吗?

在林黛玉带着奶娘和雪雁进了贾府之后,贾母十分心疼这个柔弱孤苦的外孙女,于是想要在生活上给她更好的条件。贾母看见林黛玉身边的唯一丫鬟就是雪雁,担心她年纪太小了,不能伺候好林黛玉,于是又下令赐给林黛玉几个粗使和几个管事的嬷嬷。那么紫鹃在这些丫鬟之内吗?紫鹃是黛玉的丫鬟吗?她也知道自己这个外孙女定是受了不少的苦,为了想要林黛玉省些心力,也为了体现自己对这个外孙女的重视,贾母将身边一个二等的丫鬟鹦哥赏给了林黛玉,之后林黛玉又将鹦哥改名为紫鹃。从此之后紫鹃就成了黛玉的丫鬟。

篇3: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美

为什么女儿国中百花争艳, 唯独林黛玉最能牵动读者衷肠, 最具隽永的艺术魅力呢?林黛玉的非凡之美不仅因为她姣好的容颜, 更在于她丰富复杂的鲜明个性, 柔弱而又孤傲的矛盾的性格, 在于她无与伦比的优美的精神世界, 是一个内美外显、内外皆美的艺术形象。

下面仅就林黛玉的语言, 即口头表达 (口语) 和文字表达 (书面语) 两方面来浅析林黛玉的语言美。

看过《红楼梦》的许多人都认为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有些“小性儿”“小心眼儿”, 其说话尖酸刻薄, 爱说便说, 爱恼便恼。其实, 那是林黛玉一往纯真、毫无矫饰的体现。而且, 林黛玉眼光明亮, 说话灵活、锐利、幽默、诙谐, 是一个会说话且说出话来很俊听的机灵人。

例如:第三回, 林黛玉别父进了贾府, 初见贾母、众姐妹时, 姐妹们问她都读了什么书, 黛玉回答:“只读到《四书》”。她又反过来问姐妹们读什么书, 贾母说:“念什么书, 只不过识几个字, 不是睁眼瞎罢了”。一句戏言让心细的黛玉记住了。待见了宝玉, 宝玉问:“妹妹念什么书时”, 黛玉答道:“不曾读过什么书。”由此可见, 抱着“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不要多说一句话, 不要多行一步路, 恐被人耻笑了去”的黛玉是位善于自我保护、反应灵敏、“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人。

同是第三回, 王夫人领黛玉去拜见两位舅舅, 在此过程中王夫人对黛玉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是家中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 你的这些妹妹都不敢沾惹他的”。林黛玉因赔笑道:“舅母所说的, 可是这位衔玉而生的哥哥?在家时听母亲常说, 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 小名就唤宝玉, 虽极憨顽, 说在姐妹中性情极好的, 况我来了, 自然只和姐妹们同处, 兄弟们自是别院令室的, 岂得去沾惹之理”?一番合情合理又不卑不亢的表白, 说得王夫人点头含笑。

《红楼梦》第八回, 宝玉和黛玉同去探金钗, 晚饭时喝酒到半晌, 宝玉的乳母李嬷嬷上来拦阻, 宝玉立即没了兴致, 这时黛玉先忙说道“别扫大家的兴”。李嬷嬷让黛玉劝劝宝玉, 别助着他。黛玉说道:“你这妈妈也太小心了, 往常老太太又不是不给他吃, 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 料也不妨了”。又言:“姨太太这里, 况又不常来的, 你必要管着, 想是怕姨太太这里惯了他, 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 又是急, 又是笑, 说道:“真真这林姐儿, 说出一句话来, 比刀子还尖呢!”宝钗也忍不住笑了, 把黛玉腮上一拧:“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 让人恼不是, 喜欢又不是。”林黛玉的这种趁势发话, 能把握分寸, 既批评了奴态十足的倚老卖老的李嬷嬷, 又从侧面适当地拉近了和薛姨妈的距离, 显得机趣自然, 又斗榫合缝。

宝玉因一连串事故, 最后受贾环的陷害, 遭父毒打, 几乎丧命, 黛玉哭得两眼如桃, 不敢见人, 偷从后门进来看宝玉, 抽泣得说不出话来, 半晌, 才挤出一句:“你从今可都改了罢 (!) ”黛玉的话含蓄曲折, 意味深长, 似劝诫、似疑问、似试探、似印证——从今以后情形大异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 你的主意该怎样才好?宝玉堪称黛玉知己, 完全明白她内心深处的内蕴, 毫不犹豫地回答她:“你放心, 我就是为这些人死了, 也是愿意的。”这种雷轰电掣般的话语, 如千斤之重, 深深地印在黛玉的心上, 从此不似以前那般疑惑了。

在等级森严、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内部, 黛玉和宝玉的感情既不能公开发展, 又受家族势力的牵绊。况在, 在金玉良缘的阴影下, 黛玉的聪明自然看到了这种感情很容易被击碎, 因此, 在与宝玉的关系上, 心弦绷得很紧, 十分敏锐地注视着宝玉的感情动向。

第二十八回, 宝玉见宝钗褪香串时丰泽肌肤, 动了羡慕之心, 呆呆的。宝钗扔下串子回身要走, 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 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因问她怎站在风口里, 黛玉笑道:“何曾不在房里来着?指因听到天上一声叫, 出来瞧了瞧, 原来是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哪呢儿?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 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边说边将手中的绢子一甩, 打在宝玉眼上, 吓的宝玉“嗳呦”一声。在这里, 黛玉以呆雁比喻宝玉的失态, 脸上笑着, 心里却酸着, 嘴里的话却幽默逗人。一番形象的比喻后, 黛玉终于说出“心里有妹妹, 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这句话透出黛玉内心隐隐的悲伤。黛玉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经过一番磨砺和反省后的含而不露, 同时以调皮话、俏皮话, 度过和情敌、爱人三个人在一起的尴尬局面。

林黛玉自幼失去父母, 孤身投奔贾府, 随着年龄的增长, 爱情上的觉醒, 使她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和柔弱多病的身体。看到了等级森严的贾府人际关系复杂的严酷现实, 使她敏感的少女之心意识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感到了获得爱的渺茫, 孤独无依的她不甘心, 却找不到任何依靠的力量。于是孤独、寂寞、悲哀的思绪紧紧包围着她。她不愿融于贾府的卑俗中, 因而显得孤傲和不合群。但是黛玉毕竟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她并不是天生冷傲、孤僻的, 相反, 她渴望温暖, 渴望亲情。

《红楼梦》四十二回中, 黛玉见宝钗为惜春开画料单, 要了“水缸箱子来”便笑着拉探春道:“想必他糊涂了, 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因而宝钗笑着要拧她的脸, 黛玉忙央告:“好姐姐, 饶了我罢, 颦儿年纪小, 只知说, 不知深浅轻重, 做姐姐的教导我, 姐姐不饶我, 还求谁去?”众人见她说得怪可怜的, 都说情放了她, 宝钗就放了她, 黛玉就笑道:“到底是姐姐, 要是我, 再也不饶人的。”宝钗笑指她到:“怪不得老太太疼你, 众人爱你伶俐, 今儿我也怪疼的了, 过来, 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由此可见, 林黛玉也是一位开朗活泼、诚挚天真的少女。在贾府中她能左右逢源, 获得了老太太的宠爱和众人的喜欢。只不过, 她的洁身自好、绝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品质, 不愿同流合污的纯洁灵魂使她忍辱负重, 傲然挺立于贾府这个污泥潭中。这种独立的人格之美, 高尚而纯洁, 清丽而丰富, 含蓄而深沉, 在黛玉的一言一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林黛玉的文字技巧也是作者曹雪芹写作技巧的一大体现。黛玉是一位心思缜密, 才思敏捷的才女。

她极善从草木的枯荣飘零中感受到爱情的挫折和生存的悲苦。她的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花开和风霜, 花象征独立人格和纯洁心性, 风霜则暗示使花和女儿受到摧残的力量。黛玉的一生便是在风霜的打击下和迫害中保持着心香一瓣。“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摧雨打”“漂泊亦如人命薄, ”……诉凄凉。抒忧愁, 叹薄命, 是黛玉言情的基调。黛玉以她敏锐的思绪, 生动的妙笔, 用诗、用词展示了深厚、自由、动人的精神世界。使读者始终被笼罩在林黛玉强大的叛逆的精神力量里。让我们感到, 在一片天真中唤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黛玉令人景仰。在迷茫中回归现实的弱黛玉更使人同情, 促人深思。

篇4:《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关键词:林黛玉  诗词  修辞

《红楼梦》作为世界文学殿堂的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有二百多首,其中林黛玉笔下的诗词共22首(以前八十回为准),其艺术价值很高,好似花的精魂,更似诗的化身。林黛玉的诗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体现了修辞艺术的丰富性。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本文拟从语音、词汇、修辞格三个角度,对诗词所运用的修辞及其所表达的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诗词的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是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语音在突出语义和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了条件,丰富了修辞研究的内容;修辞则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常见语音修辞有押韵、叠音、叠韵、平仄等。黛玉的诗词中运用叠音和叠韵,使诗词具有韵律美。

(一)叠音

叠音作为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是重叠同一个音节所构成的词。运用叠音词不仅可以增强语句的韵律美和画面的形象性,还可增加感情色彩。如:“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题帕三绝》)中“点点”与“斑斑”是对黛玉哭泣时流下伤心眼泪的生动描绘;“泪烛摇摇爇短檠”(《秋窗风雨夕》)中“摇摇”形象地描绘出了烛火的跳动;“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中的“默默”;“喃喃负手叩东篱”(《问菊》)中的“喃喃”;“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菊梦》)中的“依依”与“故故”;“连宵脉脉复飕飕”(《秋窗风雨夕》)中的“脉脉”和“飕飕”等,使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也传递给我们一种悲伤之情及对现实的无奈。

(二)叠韵

叠韵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叠韵是将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自然顺口,流畅动听。叠韵可以使语音本身具有协调美和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尺幅鲛绡劳解赠”(《题帕三绝》)中的“鲛绡”用了叠韵,增加了诗的韵律感。“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秋窗风雨夕》)中的“萧条”和“滴沥”都用了叠韵,在句中对仗工整,增加了凄美的神韵。《葬花吟》中“不管桃飘与李飞”中的“桃飘”“明媚鲜妍能几时”中的“鲜妍”等都运用了叠韵,在无形中增加神韵。

二、诗词的词语锤炼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用最恰当的词语,使表达更加准确完美。词语锤炼注重意义和声音的锤炼。意义锤炼就是要达到用极少的字传达出美的意境。修辞艺术是博大精深的,要展现修辞的魅力,“炼字”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如:“尺幅鲛绡劳解赠”(《题帕三绝》)中“鲛绡”用词甚佳,韵律统一,若此处换成它的同义词“手帕”虽通俗易懂,但不如用“鲛绡”更有诗意。“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中的“娇羞”表现了白海棠羞涩动人的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中“风刀霜剑”说寒风像刀,严霜像剑,实指黛玉在贾府生存环境的恶劣。词语的精选不仅从词的内容方面考虑,还应在声音上进行编排,要注意音节整齐、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等。如:

(1)《菊梦》

睡去依依随雁断, ︱ ︱— — —︱︱

惊回故故恼蛩鸣 。— —︱ ︱ ︱— —

诗中平仄相间,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有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2)《螃蟹咏》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无尝。

螯封嫩足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斟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花霜。

诗中“忘”“尝”“香”“觞”“霜”押的是“ang”韵,韵脚和谐自然,音节匀称,整齐而有节奏感。

三、诗词的修辞格式

(一)比拟

林黛玉诗词中的比拟十分精彩,黛玉一生所作的诗都离不开花。《中秋即景联句》中的“冷月葬花魂”,诗中“花魂”词用了拟物的手法,实指黛玉自己的灵魂十分凄美,这是黛玉呕心沥血用生命谱出“灵魂”绝唱。这些诗都让我们看到了黛玉艺术形象的与众不同,她是花的化身,也就是修辞学上说的比拟,以花拟人的手法。如:《咏白海棠》中,用“白海棠”来比拟林黛玉自己,用梨花的白净和梅花的风韵衬托白海棠的纯洁,表现出黛玉像白海棠一样的高洁。在《葬花吟》中比拟手法的运用更为精妙,如:“鸟自无言花自羞”这里把“鸟”和“花”比作人,让花有了人的娇羞之态,这里黛玉把自己的忧伤感情都倾注在花的身上,使花处处充满人的感情。“花魂鸟魂总难留”中“花魂”和“鸟魂”是自己的灵魂,这里是拟物。比拟手法在黛玉的众多诗篇中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比喻

林黛玉的诗词,常常借助比喻来表达情感,既含蓄,又生动形象。如:《唐多令》中“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写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和居住燕子楼的关吟吟,都是红颜薄命。黛玉在这里意在自喻,暗示了自己的命运。“一团团,逐对成毯”用柳絮的漂浮不定来比喻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葬花吟》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比喻,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中“风刀霜剑”比喻贾府及其整个封建礼教对黛玉的摧残和压迫。整句话暗指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环境恶劣,无依无靠,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三)借代

林黛玉的诗词也用借代的手法进行艺术换名,使诗词用字更加精湛,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如:《世外仙源》中,“花媚玉堂人”一句用“玉堂人”来指代元春,诗意倍增。在《题帕三绝》一诗中,“抛珠滚玉只偷潸”一句用“抛珠滚玉”来指眼泪。《葬花吟》中有一句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诗句中用“香丘”指代花的坟墓,表现花“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归宿,暗指黛玉的坟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句中用“红颜”代指美丽的女子,在小说中实指黛玉自己,写出了黛玉对自己悲惨处境的沉痛预言。

(四)顶真

林黛玉的诗词运用顶真,句句顶接,顺势而下,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例如:“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和“独依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葬花吟》)“天尽头”和“洒”上递下接,首尾蝉联,突出了事物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尽黄昏”这四处都是《桃花行》中的诗句,运用了顶真,使诗更有韵味,在诗中也起到了强调、过渡的作用,形式上给人别致的感觉。

(五)对偶

林黛玉的诗词广泛运用对偶,令诗词对仗工整。如:“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杏帘在望》)中“一畦”对“十里”和“春韭绿”对“稻花香”两句一气呵成,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别样的景致,写春韭的“绿”和稻花的“香”意境呼应,句式对仗工整。“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中秋即景联句》)中“鹤”对“花”正是动物对植物;“鹤影”对“花魂”一个是具体意象,一个是抽象事物,“寒塘”对“冷月”给了我们一个绝艳凄惨的大背景,充斥着一股哀愁,对林黛玉的情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偶诗句还有很多,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等。

四、诗词的修辞效果

(一)构筑醇美的诗歌意境

诗歌修辞艺术中,每一种辞格都呈现出一种语境,这就是说,在每一种意境中都有一群意象在流动。这一群群诗歌意象便构筑了醇美的诗歌意境,或深邃,或优美,或高雅。

黛玉的《杏帘在望》,单从题目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诗中虽看似外景描写,句句对偶,平仄相间,但句中每个精选的词都有色彩画面感,能让人透视到农家的生活:“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两句意义指向十分深厚,这长着菱角和紫红水草的浮着鹅儿的池水一定距离那家农舍之门不太远;那能让燕子筑巢的梁下,一定是一座有堂屋的大宅子。而“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又是说这里又有“菜”又有“粮”的。整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人们生活惬意、安居乐业的画面。在《题帕三绝》中有好多的意象,如“泪”“鲛绡”“香痕”等,这些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美的意境。再如《秋窗风雨夕》中“风雨”“秋情”“泪珠”“寒烟”“秋雨”等也写出了一种悲凉的意境。这都是选词精炼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每一首诗不管是喜调是悲调,都会呈现出一种完美的艺术意境。

(二)探求丰富的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满足主体所需要的审美价值。在诗词中需要很多的审美对象,才能展现出唯美的意境,才能让读者从意象中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思或所颂扬的品格。

黛玉运用修辞手段,创造了令人赞赏的审美客体。比如在《咏白海棠》中黛玉用“白海棠”自拟,用梨花的白净和梅花的神韵衬托白海棠的纯洁,实则写黛玉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比拟辞格的运用,为诗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光彩,为写黛玉的纯洁品格提供了有力的艺术手段,从而为我们创造了“白海棠”这一永恒的审美客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中“风刀霜剑”作比喻给人一种环境恶劣的感觉,这也是审美对象所起的效果。“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葬花吟》)中“香丘”指花的坟墓,花是美好的事物,葬花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被侮辱的纯净的地方。“香丘”借代指黛玉的坟墓,也指出了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的性格。这才是“香丘”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所在。总之,修辞格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寓意深刻的审美客体。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林兴仁.《红楼梦》的修辞艺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

[4]李庆荣.现代汉语实用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

[5]王希杰.汉语修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篇5:《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又有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的特征。她于现实生活中执著地沉酣于意境,顽强的张释着灵性。孤高自许、才比天高,目无下尘的傲慢,有文人的骨气和精神的洁癖。愁、弱、病、廋是其特征却不失坦率,天真的小性儿。她在跳人生之舞,把生活当做诗。她是极端的、敏锐的洞察力、奇高的文采、终其一生,她本身就是一首诗。潇湘馆的千百竿斑竹,垂地的湘帘成了她岑寂灵魂的物化。天性纯高,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她是花的灵魂,诗的化身。在过于现实和功利的世界若有一天绝了这类人,那么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灵性

性格特征

精神世界

一、不平凡的出身扬释着灵性的宠儿

1、林黛玉的出身与启蒙

林黛玉的祖上曾袭过列侯,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被钦点淮扬盐政,后又升兰台寺大夫,若论学历文凭,为《红楼梦》全书中最耀眼的牌子即是林如海的探花。既是世禄,又满溢书香雅气的家庭环境,使黛玉具有书香人家和世族门第兼而有之的血统,造就了她清雅高洁的诗人气质,使之成为追求诗境人生,扬释灵性的宠儿。她敏感精微的艺术天赋,总是让她在敏锐中体悟着诗意生活。同时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阴冷和凄清。如《葬花吟》,她写出了黛玉对美的陨落的感悟与珍重,展露了她那滚滚而纯美的灵魂,字里行间都是人的原生悲哀,对人生无常的普遍感叹。春来春去,自我生命的去来亦当如此无言无闻,其意旨神韵实难以明言。难怪脂砚斋评点家举笔再四难以下判:“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这充分彰显了黛玉过人的才华和自身的聪慧。

黛玉自身具有灵心慧性。父亲林如海还为女儿请了一位进士出身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为六岁多的孩童启蒙,这样黛玉便占据了治学的高起点。来到贾府以后,读书、论文、写作又不愁没有人观摩以及论辩的对手,使其文人才气更盛。在‘元妃省亲’时以一首《咏菊》技压群雄,令其都刮目相看。且看黛玉只是说随便做了几首,这是何等的轻狂和傲慢啊!这一切的外部因素和自身的灵心慧性,便成了黛玉的外因内联。

2、林黛玉独有的文人气质

特殊的身世为黛玉披上了不幸的外衣。生在一个长期有书香满溢的家庭,使她对封建礼制和家长制的强烈反抗。天生要为神瑛落泪终生的她,年少时痛失母亲,失去母爱的呵护,使她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由积极乐观逐渐走向消极、绝望。造成尖酸刻薄、争强好胜的小性儿,对事物过于敏感。

黛玉作诗,不屑硬作。只需开启闸门,其纯真的诗性天赋和超常的诗感才华便顷刻而出,具有永恒的美感。其生活意味不言而喻,连自己丫鬟的名字都这样有意境和情趣——‘雪雁和紫鹃’多么有诗意啊!黛玉不仅常常营造蕴藉悠长的文化氛围,她更长于把现实生活当作诗来细细品尝,从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乐趣,韵味之绵长可见一般。她不擅表露、忠于情感,在自己的知己面前更是显得孤高自傲、难近人情。

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家道中落寄人篱下、泪洒潇湘痴情话

‘二进’贾府注定她的一生。愁、弱、病、瘦的黛玉自幼年丧母后、父亲又病逝、家道中落。她孤身一人记着母亲生前的教诲,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每个人的心思。从维扬登舟到初到贾府,她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直至见到宝玉,又觉似曾相识,由远而近的画轴才渐渐清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说明她流动着感性的的光环,而‘浓烟’显示出她的轻、柔、弯的特点,且显得那么自然、和谐。眼睛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闪烁着慧性灵心的光彩,幽深、清澈、俊逸令人难以捉摸。给人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感。不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水平和理解观察能力是不知道林姑娘复杂多样的、变幻着的内心的波澜。笑靥却漾出淡淡的哀愁,此时的病态反而显得无限的娇美。进贾府后,在一系列微妙的不明显待遇上,慢慢的体悟,这种气质给人感染和号召。但贾母在面对这时袅袅婷婷、幼小失恃的亲外孙女儿,竟是百般爱护。黛玉虽然丧母别父,但在贾母的爱抚下并没有立刻感到那不同的温差。相反的,她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独养女儿的娇气。在送宫花时,她竟当着周瑞家的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是的,那时她那钦点的父亲尚在扬州,她这掌上明珠、候门千金如何受得了剩的东西呢!

但待到父亲病故,第二次进贾府时,她已变成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女,在人屋檐下依栖了!极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敏感性使她产生了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强烈矛盾。黛玉现在没有权倾内外、财资巨万的家做靠山,使他身处逆境,他就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正是她散发的迷人的魅力、馥郁的芳香,令人有种沉醉的醇和美。不错,在尔虞我诈的贾府里,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是很难的。试想在一个等级森严及家长制的高度控制下,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莫不要受到自上而下、左右周围有形无形的牵制,不仅个性难以发展,种种高压使人的思维方式在框束下曲折变转。然而黛玉能出淤泥而不染,让人在一片浑浊之中突然嗅到了芬芳,这使得这种无势的纤弱女儿愈发地显示出她的风采。风声鹤唳,没有压低她那高昂的头;穷欢极娱,没有动摇她那高洁的性情。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正是她身处逆境时表现出来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2、天葩吐芬芳、潇湘葬花情

黛玉是重情的。温煦的人情如大旱中的云霓,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不觉就把心扉全部敞开,委屈难烦是要在亲人跟前诉说的,这里没有什么自尊不自尊的问题。她的处境自己看得清楚:“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从四十二回宝钗规劝黛玉时起,黛玉便有了亲人抚爱的温馨感,好似在风雨中感受到阵阵暖流涌上心头。不仅如此,宝钗还为她仔细地分析了病情,提供了进补的办法。使纯情的黛玉由不得感叹起来,心头的薄冰豁然开朗,她引咎自责、虔诚忏悔,使少女的心平伸出海天一样宽阔的境界,一片片真气进注其间。痴心痴情的黛玉啊!这是人格魅力的特有体现,也是她儒林文化传播的境际。

黛玉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美,这也是这一时代最高尚、最美好的品格。没有被封建礼教所污,像一面明镜,平坦光滑、清澈无尘。自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时,就被这种难描难画的风露清愁、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的形象所打动。突然就出现在宝玉面前,他既震惊又感似曾相识,被这种稀世之俊美所吸引,不禁说出‘标致’二字。而且黛玉的才情学问又使他倾倒,黛玉的思想心意又与他契合,二人同行同住、同止同息。在二十七回中写三月中旬,大观园落红成阵,来了一位肩担花锄、手拿扫帚的林姑娘,越发使得这春天的画面绚烂起来。树下、池里、石上、水中无处不是诗情和画意。在这百无聊赖的恼人天气中,一进潇湘馆,就看见那阔叶的芭蕉、满地苍苔呈现出青、翠、碧、绿的不同色调,一切都显得静谧无常。原是黛玉正睡午觉,宝玉走近窗前顿觉一缕幽香,从碧纱中暗暗透出,使潇湘馆里特有的人和风韵更加有美感。使得这幅画面更有意境,而此时的林黛玉正情思萦逗,不知窗外有耳,自觉说出《会真记》中的话语,宝玉不仅听到她的叹息,而且看得见她伸懒腰的姿态。写出了少男少女梦绕魂牵的爱情,使他感受到她那柔情似水的爱。在秋窗风雨中的对话,两人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爱慕。表现了黛玉内心对宝玉执著的爱、那纯真至美至善之情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黛玉葬花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埋葬的落花确实饱含着她的深情。通过《葬花吟》把她的性格、气质、命运、归宿都做了不同凡响的凝聚和体现,它几乎负担着涵盖她一生的作用。在二十六回和二十七回中写宝黛一起葬花,尊重女儿的宝玉对落花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恐怕脚步践踏了花瓣儿就把它兜起来,抖在池水里。而黛玉对落花的感情更深,早已为它准备了花囊、花锄、花冢要保护这美丽又凄凉的身躯,让它免受蹂躏。芒种节葬花是第二次,在这个沿袭已久的风俗里还包括着一种令人怅惘伤感的内容。大观园的众人都在送花神归位,只有黛玉她惊愕!她伤悼!她无力挽救风飘万点、落红成针的局势!她深知明媚鲜妍绽于枝头是何等的短暂,转眼间离枝脱叶、一身飘零、随风婉转、难觅难寻,竟想自己和落花的命运如此相似,她甚至听到花和鸟发出的悲歌,伴随着长长的叹息,谁还有这种悲慨绝俗的幽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不足和空虚,是一种精神的饥渴,她不断地找寻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给它们赋予了诗的象征。

三、“儒林”骄子的苦愁

1、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傲世情怀

红学研究者清人徐赢说:“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之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舅母、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排之;其势然也’。于是黛玉死矣。”她腹有诗书才华,有了这样的文学艺术的陶冶教养,黛玉才表现出一种灵芬秀异迥异于一般女子的不凡风貌。阴冷的环境、昏暗的前途使她一头扎进传统文学中去,她从诗书中觅得生存力量,才有了她深厚的功底。当然,这与她的家世有关,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门千金,黛玉自幼假充养子,受过极好的文化教养。对于诗,她不仅是阅读,而且有独到的见解和颖悟,认为只有在诗的海洋里蜉蝣后,才能得出其中继承与创新的丝缕以及那些看似无似却有关的血缘关系。对她来说,诗是一片奇妙的天地,投入它的怀抱之后,黛玉会忘记一切宠辱烦忧。‘喃喃负手扣东篱’的她衣履飘飘、神思专注,是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画像。无怪乎刘姥姥一踏进潇湘馆就感到这位姑娘的房间迥异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她看见‘床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满屋子里是墨香、书香,少了粉香、脂香。的确,在林姑娘的多愁善感中的一言一行,散发着一种‘美人香草’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

诗也使她倜傥潇洒、气度恢弘。明明是压卷之作,却往往由于评论者的正派论观点使她屈居于人下。奇怪的是,黛玉并不在意,她已得到艺术创作的满足、精神饥渴的浇灌,这就够了。你听,当她吟出‘无奈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的时候,才明白林姑娘唯一的乐趣:是诗使她沉醉。在七十六回中写黛玉和湘云在凹晶亭赏月时,二人就用‘凸碧’和‘凹晶’来形容山的高低、水的远近。湘云用的不多,只举出了陆放翁的‘古砚微凹聚墨多’这一句,而黛玉却有接连举出《青苔赋》《神异经》《画记》三种,还说了个‘不可胜举’,此时诗渴如狂的湘云便露出了稍逊一筹的迹象。然而我们何尝看见黛玉炫才露己、不可一世的自我膨胀!此刻沉浸在创作冲动之中的她已忘记他人合家团聚、自己零丁孤苦之感,她兴致好、神采飞扬、每每张口就笑,她连连称赞湘云做的好。甚至会又叫好、又跺足,我们何曾见过这等神韵,那夸张的动作表明她满腔的热情。吟出‘冷月葬诗魂’压倒湘云后,却十分自然坦率的取笑说:“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她敏锐、聪慧、性灵,把诗当作正经事去做,内向发展。成为她性格中的一部分主要要素,也是她生活中赖以寄情的唯一安慰。

2、深沉的悲悯、觉醒的抗争

黛玉才思泉涌的奇逸才情,成为她的诗情雅致,使人感到她的胸襟气魄突然拓展加大,哪有什么‘小性儿’啊!黛玉这样一个养在深闺,终日流泪的女子的死,不知使多少人口掩鸣咽,心酸落泪!似乎她平时的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等,都因为这样不幸的结局,而得到了宽恕和谅解。当她说出最后的遗愿时;我们试想,谁是亲人?是贾母吗?那她为什么断送了我的一生!谁是知音?是宝玉吗?那他为什么竟这样薄辛!他的离合悲欢早已超越小小的潇湘馆。落花,新颖贴切地描绘出深闺自怜、无法抗拒命运的黛玉形象。

当宝玉用《西厢记》中的妙词表达对黛玉的倾心时,却大大地刺伤了她的自尊。宝玉啊,宝玉!你为什么不想想,人的尊严不可辱,怎么可以如此放言无忌,黛玉会认为这是在侮辱一个无父无母、无家可归的孤女啊。有时,误会可能会勾起她那最痛心的身世孤凄之感。就这样她一夜未眠,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第二天就写出了《葬花词》。花,终于谢了!红消香断,难觅难寻。明媚鲜妍的花如何抵得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刀霜剑!风啊!雨啊!无情把它摇落下来,人们又残忍地把它踩在脚下,使它蓬首垢面!面对如此绚烂的生命,她终于悄悄的叹了最后一口气、留下了最后的一滴无法自主命运的眼泪。

黛玉爱情的破灭和死。从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称她为‘最标致的姑娘’,可见少年间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在第二十九回中写张道士给宝玉提亲时,气得她啼哭,一行是泪、一行是汗,贾母竟说:“他们是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他们还不懂事呢,谁让他们彼此都有些感觉了呢!“不是冤家不聚头”竟使两人同时悟出“冤家”的甜味,他们的爱情纯洁的像一道清泉。当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换掉后,奇怪的是黛玉并没有生气,这纯洁无暇的思索,令人不解其意,给宝黛爱情传递了一缕明快的色调。黛玉竟往手帕上题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是用泪浇灌着爱的花蕾。秋窗风雨时,两人心意相通,饱含着不寻常的爱,这是多么的难得啊!但命运是无情的,当紫鹃告诉她宝玉定亲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死。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一点儿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后绝食、睡不盖衾,表现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格魅力。她是如此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相知之情,最后她绝望了,烧掉那旧日的题帕,那里曾有宝玉的泪,保留着宝玉的温馨。曾经用自己的忠贞、坚定、生死不渝的誓言写成的诗,可惜的是直到黛玉死去,也没有让宝玉看到这三首诗,她绝望地烧掉了!此时的黛玉被曾经深情的幸福、痛苦、期待、追忆搅得如痴如醉。之后,她的病情急转直下,她吐出的痰都带着一丝的紫血,丝丝颤动,这是生命在一块一块的分割!黛玉脸色如雪、神奇昏沉、气息微弱,贾母安慰道:“好孩子,你养着吧,不怕的”!黛玉微微一笑‘把眼又闭上了’。紫鹃对她苦劝说:“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的大病吧,怎么做的亲呢!”黛玉微微一笑‘也不答言’。一生只以泪洗面的她,竟笑的这样真切,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笑、极其凄惨的笑以及这笑中包含的情绪、神采、内容都移到了潇湘馆里来了。这是她经过大惊、大怒、大悲、大愤之后,对人生绝望的冷静的笑,一个唯求速死而坚定无比的笑。她坦率、刚直、天真又幼稚、执著难性的性格特点此刻凸显的淋漓尽致。黛玉死后只留下了潇湘馆外的风动竹梢、月影移墙、斑竹嘶鸣的声音。

四、总结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流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和高尚的文人骨气。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傲世情怀。她沉酣于意境,张释着灵性,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决心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潇湘馆外千百竿斑竹成为她岑寂灵魂的物化,为她跳起人生之舞,对生活、爱情执著专一的追求,灵芬秀异钟于一人,为《红楼梦》之最,才情人品最高。悲凉凄惨的命运使她成为神瑛泪洒相思地的归宿,满腹锦绣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支柱。对坎坷际遇、不幸遭逢相通,甚至充满了百忧万愤、怨时伤世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人们从她身上感受到切身的体会以及精神上的感召。若在这个充满功利和现实的社会里,突然有一天若绝了这类人,那么这个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参考文献:

1.曹雪芹 《红楼梦》[m] 2004年第二版,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560页)

2.温宝麟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及心理阐释》[m] 2004年第一版,中国科学出版社(第127~129页)

篇6:《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摘 要:《红楼梦》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的乃至世界文学上都有着很好高的文学成就,而林黛玉作为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具有着复杂的性格,本文就作品中林黛玉的复杂的性格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到这种性格形成的深刻的原因,完善我们对林黛玉的认识,深刻的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形成因素

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

1、敏感细心

林黛玉的性格是极其敏感细心的,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就充分的显示出她这一点,虽然众所周知女孩子的性格都有敏感细心的成分,但是林黛玉的性格却是过度的敏感细心,有点背后的小事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敏感的性格本身是正常的体现,也可以看作是女孩子的正常的保护自己,而细心可以说是女孩子的美好的品质,它可以使女孩子在做事情时充分发挥这种细心,来很好地完成任务,但是林黛玉由于环境与身体的原因,这就过度的细心了,以至于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的烦恼,自己的生活的空间也较为的狭窄。这种性格也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贾府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而自己又是寄人篱下,所以这种特殊的敏感使自己的精神时刻处于绷紧的状态,大大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2、淡泊

而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淡泊的,这充分的表现在对贾宝玉的态度上,林黛玉是满腹诗书,所以对物质的生活方式还是淡泊的,所以对贾宝玉的爱可谓是一种至情之物,虽然林黛玉的家境一度的落魄,而且还寄居在贾府,可谓是非常贫穷的,这与贾府中的公子贾宝玉在物质上对比可谓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却不是因为林黛玉贪慕贾宝玉家的财富,而是与贾宝玉是真心相爱,所以这种淡泊的性格也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纯洁性,此外,林黛玉的这种淡泊还渗透到自身的气质上,在贾府中林黛玉的一言一行,可谓是落落大方,没有那样拘谨,也是由于这种淡泊的性格,对贾府的财富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淡泊的心里,也就表现为内在的一种气质,这也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3、真实

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表现在,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充分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境地,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性格,这些都是宝贵的品质。而且林黛玉的性格在书中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尖酸刻薄,小心眼等都有所体现。但是往往这样的性格才使一种真实的表达,作为一位女孩子,这种小心眼的行为是无疑的,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完美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瑕疵的,这在林黛玉的身上也是一样的,虽然书中可以很明显的是在充分的肯定林黛玉,但是对林黛玉的身上的弱者也是写的较为的全面,而这恰恰才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另外,林黛玉的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相法,也看出了在林黛玉的身上这种真实性的充分的表达,我们看到了一个洒脱的女子的形象,性格的真实的表达,在贾府中是极为宝贵的。

4、易伤感

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易伤感,这种容易伤感的性格有着多种的因素,在《红楼梦》的书中曾多次表现林黛玉的伤感之情,很明显的就是“黛玉葬花”林黛玉对华的伤感也是充分的.表达内心的苦楚,林黛玉把花比作自己,认为花也也是一样的有着生命,所以对花的死去就显得很是痛苦,对花的伤感,对自己的处境伤感、对与贾宝玉的爱情伤感等等,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这种伤感是致命的也是被大家所充分诟病的,所以大家对林黛玉的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贾府她的这种伤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人们远离林黛玉认为她为人不好,殊不知林黛玉的这种伤感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的生活更为的苦难,更为的不幸,也是自己的一种情感上的抒发。

5、绝顶聪明

林黛玉也是绝顶聪明的,可以说林黛玉的在贾府与其他人的智慧是不可与她相比的,这种聪明一方面来源于林黛玉的家庭的教育,另外一个方面来自自身的对生活的感悟,在《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一回,就充分的显示出了林黛玉的作诗的智慧,而且在贾府生活,林黛玉的这种绝顶聪明还表现在察言观色上,与不同人的接触上,与刘姥姥接触,与王熙凤接触,与薛宝钗接触其方式都是不同的。林黛玉的绝顶的聪明是大家所公认的,也是林黛玉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绝顶的聪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林黛玉带来你要的保护,但是这种聪明也有可能给林黛玉带来一定的不良的影响,例如,对林黛玉的聪明的表现出的一定的厌恶。所以林黛玉身上的这种绝顶聪明,是需要客观地对待的。

6、悟性极强

林黛玉的悟性是极强的,领悟能力超出一般人,往往大家在大观园里面的问题的讨论,刚刚进行一半,或者刚刚开始,林黛玉就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而且这种超强的领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就是在林黛玉的家庭的环境的熏陶下,得到的一种能力,而且这也和她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来自贾府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于薛宝钗等人在爱情竞争对手上的压力,这些都促使林黛玉要有着极强的领悟能力,才可以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还能够与贾宝玉在爱情上得以继续,这些都看出了林黛玉的迫不得已,所以在这种悟性极强的能力上运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林黛玉性格形成因素分析研究:

1、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

2、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背井离乡,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3、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

三、结语:

林黛玉的特殊的性格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这些都和她自身与其复杂的处境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在总结林黛玉性格的同时,要对这种性格所形成的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才是解开林黛玉性格的真正的钥匙。《红楼梦》为我国的四大名著,在其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林黛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原著中,都深深的体现出林黛玉的性格的复杂性,对爱情是义无反顾,对人们的嘲讽,她也是接受,所以我们看到了林黛玉作为一个出生在富贵人家却家道中落的无奈,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似乎与后来的贾宝玉有着同样的故事,而林黛玉的病死也是这一性格的终结,我们不仅仅是为林黛玉感到遗憾也为《红楼梦》的故事的发展感到心酸,而恰恰这也是曹雪芹告诉我们的深刻的寓意所在。《红楼梦》的经典缘于一定的历史的大家族的衰落,这些都是我们所深深思考的,无论是林黛玉的聪明与机制还是贾宝玉的玲珑,还是薛宝钗的睿智都体现出贾府的复杂的环境,这也是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高峰. 片言谁解诉秋心―对林黛玉谨慎性格的再认识.[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学)》 07期

[2]赵海霞.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因素[J].《南都学坛》 04期

篇7:《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

关键词:黛玉之泪;“葬花吟”;情感的传达与再现

一、《红楼梦》中黛玉之泪的情感文化内涵

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足见泪不为寻常物。泪作为情感的一种集中表现,成为中国无数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意象,更成为表现悲剧形象浓墨重彩的一笔。《红楼梦》中黛玉之泪的刻画就是典型之一。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关于其泪的描写自然而然成为刻画其性格特征重要的组成部分。《红楼梦》中宝黛的情感纠结始于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还泪”之情。泪是情感的凝结,反映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泪作为情感的一种表达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否则悲何以为悲,恨何以为恨。不同的民族往往会有不尽相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黛玉之泪的情感表达同样渗透着文化底蕴。黛玉之泪并非无源之泪,是整个民族情感的具体体现。共同的民族情感体验是我们深刻体会其泪之悲的基础。

二、霍译“葬花吟”关于情感传达的评析

《葬花吟》的翻译,首先要对《红楼梦》整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有通透的把握。《葬花吟》是小说情节和意境的一部分,是黛玉内心世界的写照,所以翻译一定要注重人物情感的传达。下面通过《葬花吟》英译研究,审视情感传达和再现的得失。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The Maid, 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

Seeking some means her sorrow to express.

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

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

此句表达了深切的惜春伤春之情,美好的春光不在,不免引起人的惆怅,更何况内心本已被愁绪所困,看到春暮的凄凉之景,怎能消解心中的无限愁绪。译文中“grieve”一词表现出黛玉的惜春之情,第二句中的“seek”一词表现出为排解心中的愁绪所做的努力。“Trample on”是践踏的意思,在这里一个重要的情怀“不忍”并未在译文中体现,黛玉看到遍地落花,不忍踩,传达出黛玉内心的踌躇怜惜之情,译文没有很好地再现这种心理。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Next year, when peach and plum-tree bloom again,

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 will remain?

The solitary Maid sheds many a tear,

Which on the boughs as bloody drops appears.

这两句从桃李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中,联想到人却不能如桃李一般长存,感叹人世的无常,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内心的凄苦无以排解,看到暮春之景,想到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悲戚难耐,忍不住默默地洒下泪来,一个“暗”字表明内心的苦楚无人倾诉,只得独自承受,更显其哀。将首句翻译成一个时间状语,没有突出树与人的的对比,因此黛玉的无奈凄苦之情没能得到很好的传达。后两句的译文意境圆满,不过原诗句用典,湘妃哭舜,泣血染竹,竹成斑,因为黛玉号“潇湘妃子”,此处是黛玉表达自己的万分悲痛之情,潇湘哭竹,这个故事需加注点透。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And lays her down between the lamplit wall,

While a chill rain against the window falls.

But neither bird nor flowers would long delay,

Bird lacking speech, and flowers too shy to stay.

青灯、冷壁衬托出人内心的无限凄凉,无情的冷雨敲打着寒窗,痛击着一颗孤独的心,本想在“被”中寻找温暖,却无奈“被未温”。译文第一句中“lamplit wall” 无法完全表现出室内之物带给黛玉心理上的凄凉感受。第二句译文中“chill”一词则传达出冷雨带给内心的凄苦体验。后句以花鸟自比,美好的东西总是不常在,无力挽留。花鸟似乎与黛玉心相通,充满无限惆怅。译文第一句中的“bird”和“flowers”显然不能与原句中“花魂”和“鸟魂”的深刻内涵契合,在意境和情感传达上略有缺失。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And then I wished that I had wings to fly,

Across the sky to the world’s farthest end.

Pure substances the pure earth to enrich,

Than leave in soak and stink in some foul ditch.

nlc202309030016

心中的悲苦已无法在尘世得到解脱,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无奈与惆怅。译文整体上与原句意境相合,第二句中的“随花”意境并未得到直接再现。黛玉因花之洁不忍其陷于污浊之地,故将其葬于大地,作为其最终的归宿。由花及人,黛玉想到自己在尘世的遭遇,又有谁来怜惜呢,惜花实则是怜惜自己。译文第一句中的“pure substances”和“pure earth”把握了原句两个“洁”字的实质内涵。第二句中情感的再现也很好切合了原句中的心理感受。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As petals drop spring begins to fail,

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

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

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

这两句触景伤怀,由春残花落,联想到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让人不禁悲从中来。译文的意境很圆满,特别用“bloom”形容红颜,用“sicken”和“pale”形容红颜的消逝,传达出黛玉内心的无限怜悯痛惜之情。后两句表达了黛玉深切的伤春怜惜之情,春暮凄凉之景,让人不禁感伤红颜易老,好景不长,最终将会和春花一般凋零。第二句“dead”很好地传达出花谢人亡的凄凉意象,传达出黛玉内心对红颜易老,人生悲苦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结论

通过分析霍译《红楼梦》中《葬花吟》翻译的情感传达得失,译文从整体上较好地把握了黛玉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但由于情感的表现具有文化历史性,更具有民族性,在向目的语读者传达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偏差。情感的传达和再现作为文学作品翻译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译者必须基于原语的历史文化,深刻领悟和把握内涵,最大限度的传达出原文微妙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郑琼京.《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译与霍克思译比较评析[J].海外英语,2011.

[2] 徐丽华.《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J].华夏文化,2013.

[3] 戎金荣,刘淑梅.《葬花吟》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首都教育学报,2012.

[4] 李海蓉.探讨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思的英译版本[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5] 朱耕.译者的主体性:霍克思英译《红楼梦》解读[J].作家,20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红楼梦》中林黛玉唯美诗词品鉴】相关文章: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04-13

黛玉――我读《红楼梦》05-03

红楼梦诗词选编05-02

出自红楼梦的诗词05-22

红楼梦中经典诗词07-03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04-29

红楼梦诗词大盘点04-29

红楼梦里面经典诗词05-06

红楼梦中经典诗词05-10

与红楼梦相关的诗词04-08

上一篇:商务礼仪特征下一篇:2022学年度本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