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2024-05-06

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精选11篇)

篇1: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篇2: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宁国府上房内联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判词“子系中山狼”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枉 凝 眉

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 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 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聪 明 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 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 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 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 灯将尽。呀!一场辛苦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曲-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 身 误

篇3: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一、预示的叙事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少有的, 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全书的总纲, 书中主要人物中的命运在此回中借助诗词予以了限定。在太虚幻境, 普天下的女子全都进了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等司, 金陵十二钗则全部进了“薄命司”, 其中的“判词”均用诗韵文写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请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 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 雪下一股金簪。这一页的判词为:“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将图画和判词联系起来看, 图画寓“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之意。两株枯木, 即“林”字, 一围玉带, 谐音反读为黛玉;雪, 谐音薛, 金簪意即宝钗。判词首二句, 以乐羊子妻和谢道韫的典故, 写薛宝钗德性贤淑, 林黛玉才思敏捷, 此二句预示了薛林的悲惨命运结局。玉带不系在腰间, 却挂在林中, 象征林黛玉纵有才华, 命运却很悲惨。玉簪不带在头上, 却埋在浓雪之中, 象征薛宝钗独守空房的冷落与凄苦的结局。

第五回以“金陵十二钗正册”, “副册”, “又副册”上的图画, 以及图画上的判词和红楼梦曲, 预示以钗黛为首的贾府十几位女儿的性格、命运、结局。如“正册”上预示探春性格、命运、结局的那一页上的图画是“两人放风筝, 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 船中有女子, 掩面泣涕之状。”判词则为“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海。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14支曲关于探春的那首《分骨肉》则是:“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奴去也, 莫牵连。”图画上的“两人放风筝”就是遣探春远嫁的说媒者, 放走风筝, 喻探春有去无回。“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 掩面涕泣之状”是探春远嫁, 生人做死别的明确暗示, 图画只是粗略的预示了探春的命运与结局。判词则包括探春性格在内的一生遭际作了概括, “才自精明志自高”写探春是个有志知才能的女子, 为人精明能干, 才智甚高, 就是这样的才女却避免不了远嫁的悲剧命运。她一度代理管家之职, 秉公行事, 兴利除弊, 可又“生于末世运偏消”, 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 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 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 出嫁时乘船而去。《分骨肉》一曲, 对探春远嫁, 一去不归的悲惨结局作为更为详细的预示, 曲名“分骨肉”, 意在表明探出远嫁, 与骨肉亲人分别的意思,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探春不得已远嫁。曲中“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曲末“牵连”二字是说心里牵挂惦念, 此曲以探春离别亲人之辞, 语言也甚合其为人。探春本是颇有英气的女杰, 故于临别骨肉分离之际, 仍能不因悲痛而失态, 只是尽力劝慰爹娘珍重节哀, 而无一字自诉衷肠。

《红楼梦》的预示, 还体现在故事情节的预示上, 如《<好了歌>解注》“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 (降) 云轩等处”预示了80回后, 有关黛玉、宝玉的情节。“说什么脂正浓, 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预示了薛宝钗、史湘云白首孀居的情节。“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做强梁”, 预示了柳湘莲日后做强梁的情节。“蓬窗”换作“绿纱”说是雨村一干新荣爆发之家。“致使枷锁扛”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 预示了80回后, 他们因贪财、作恶而获重罪的情节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 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 贾兰的官运在李纨册子的判词和曲子中也可得到印证。又如上面提到的探春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并参考判词前的画面, 那么此二句是预示了清明节贾府全家将在江边送探春远嫁海疆的情节。

《红楼梦》的预示, 还体现在对故事结局的预示上, 第一回末尾的《<好了歌>解注》, 开头四句“陋室空堂, 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是总写对以贾府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 形象的勾画了封建末世, 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 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同时第五回对悲剧结局也作了清楚明白的预示, 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明白无误的告诉读者, 《红楼梦》演绎的是“怀金悼玉”, 即怀念与伤悼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首的金陵十二钗的悲剧故事。《收尾·飞鸟各投林》更总写出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不幸结局和贾府不同性格、不同遭遇、不同身份地位的女子的共同悲剧命运, 预示了贾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二、作者创作思想的表达

文备众体, 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文备众体最成功的典范, 它一方面吸收明清小说中文前诗、文后诗、有诗叹曰等艺术形式, 另一方又对它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 使他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服务, 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红楼梦》的第一回有一首自题诗:“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这是直接以作者身份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 这首诗并不是作者在自嗟自怨, 无病呻吟, 把这首诗放在卷首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在开篇第一回中, 作者以顽石自喻, 并说明《红楼梦》中所写的人物都是自己半世以来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 内容也大概不过是谈情, 创作的方法则是按迹循踪, 实录其事, 不敢稍加穿凿, 致使其真, 更无伤时诲谣之病。目的是让世人在茶余饭后把此一玩, 消愁破闷而已。如果真是这样, 作者何须用“假语村言”, 而将“真事隐去”呢?顽石上的那首石碣诗, 又当怎样理解呢?显然作者是有他自己无法说明的苦衷。

作者生活在18世纪初期到中期, 中国的封建社会由于长时期以来, 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发展再也不是中世纪式的单纯的封闭的封建社会了, 这时的封建制度已面临崩溃, 封建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曹雪芹以自己的独特嗅觉, 已经从“康乾盛世”的表面现象, 嗅到了封建阶级即将走向灭亡的气息。他不满这样的现实, 可又不想让社会就这样腐烂下去, 他曾经产生过“补天”的思想, 可又清醒地看到这个思想是徒劳的。

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他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可是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 作者又不敢公开表露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写出现实的种种弊端。所以他才用了许许多多巧妙的借托:大旨谈情、不干时政、按迹循踪、实录其事等等。然而在这首自题诗中, 作者却沉重地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 我们只有读懂了这首诗, 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 去理解整部《红楼梦》。

三、绮丽与悲凉两种美学风貌的奠定

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小说在开头时, 癞头和尚对甄士隐念过这样一首诗“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可以看到, 作者虚拟了一个超现实的人物———癞头和尚, 借助此人之口, 对全书的结局作了一个朦胧的暗示。

乍一看, 诗中包含了雪、花等通常被认为是美境的象征物, 且此诗对称工整, 仄平有序。不失为一首颇有韵味的诗篇。但细细读来, 诗中的某些实物恰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最终命运的伏笔, 这就为小说奠定了绮丽与悲凉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基调。如菱花实质上是甄士隐之女英莲 (香菱) 的化身, 且雪是薛的谐音, 实际上指的是小说中另一人物薛蟠。

对此诗进一步深究, 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首诗的前两句隐喻甄士隐之女英莲落入薛蟠之手, 沦为婢妾的不幸遭遇, 英莲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观园里众多女儿不幸命运的一种象征性写照。后两句借对英莲在元宵节失踪的描写, 说甄家烟消火灭, 其实这时, 悲剧结局有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借对甄家的兴衰际遇来隐喻贾家的命运, 实质上是为了表明贾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篇4:《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除了小说主体文字外,还有诗、词、曲、赋、歌、偈、谚、赞文、诔文、对联、匾额、灯谜、酒令、骈文等等,应有尽有。就诗而言,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体的,有应制体、联句体、仿古体等等,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曹雪芹既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伟大的诗人。

《红楼梦》诗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是按头制帽,二是谶语性质。

按头制帽

“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是《红楼梦》诗词最主要的特征。

如果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抽出来单独看,或者把《红楼梦》诗词看作是《曹雪芹诗集》,都不免低看了曹雪芹的诗歌水平。因为《红楼梦》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哪怕是一首并不高雅的诗,甚至是一支酒令,也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样的诗歌创作起来更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曹雪芹的诗歌直逼李杜,不为妄言。

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即在其他小说里,诗词只是装饰品,而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

在贾探春的倡议之下,贾宝玉和姐妹们成立了“海棠诗社”,一时间大观园里花团锦簇诗意盎然,成就了《红楼梦》中难得的盛事和少有的欢乐。大家都写《咏白海棠》,虽然同题限韵,但也各有不同。

贾探春写道:“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是对她的肖像“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诗意再现,也是对她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形象阐述。

薛宝钗写道:“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她是典型的封建淑女,自然是矜持内敛“珍重芳姿”;她寡语罕言安分随时,她朴素淡雅洁净无华,博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称赞,自然是“淡极始知花更艳”。

林黛玉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仙子,在清冷的月宫,静静地缝缀白色的绢衣,仿佛看到一个孤女,在深秋的闺阁,默默地擦拭伤心的眼泪,这不就是林黛玉吗?

杜甫笔下的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笔下的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林黛玉笔下的秋则只能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诗如其人”,然也。

不仅如此,就连谜语、酒令、花签也是“按头制帽”

贾政的谜语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是“砚台”。贾政不就是一块四四方方、硬硬帮帮的砚台吗?

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的花签是“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不正是两人的性格特征吗?

这就是“按头制帽,诗如其人”。

谶语性质

《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甚至包括酒令、谜语)带有谶语的性质,即作者往往在诗中暗示人物的命运。

第五回被称为全书的总纲,就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巧妙而明确地指出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作者给贾探春的判词。探春爽利果断,聪明能干,并且志向高远,想有一番作为,不幸的是生于末世,家族败落,又是姨娘所生,以庶出为耻,最终远嫁异乡,生离做了死别。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贾惜春的判词。她看尽了“三春”(三个姐姐)的悲剧,经历了黛玉的惨死,虽是贵族千金,最终出家为尼。

《红楼梦》中最有名的画面、最美丽的场景、最诗意的行为、最悲伤的意境,莫过于“黛玉葬花”。而《葬花词》则是《红楼梦》诗词中最著名的作品,最含悲剧意味,最富文学色彩,最具谶语性质。

林黛玉去怡红院,正碰上两个小丫头拌嘴,不给她开门。第二天,黛玉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出一首《葬花词》。

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既是黛玉形象的诗化,又是黛玉命运的谶语,成为横绝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黛玉的形象,被缤纷落英映照得更有韵致;黛玉的命运,被落花残红衬托得更为凄惨。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体弱多病,敏感多思,有爱而不得倾诉,爱的不确定与难以预料,使得黛玉愁绪满怀,终日以泪洗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黛玉不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环境之严酷,人情之冷漠,使她寒冷不胜,哀动于衷。

《葬花词》不但抒发个人的哀愁,而且写出了生命的感伤。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人生的无常、无奈、悲伤、悲凉,无限无边,拥塞心头,“愁杀葬花人”。

更为深刻的是,由花及人,借花喻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葬人,花落人亡,我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黛玉流下酸楚的泪水。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诗,真的成了她命运的谶语。她如娇嫩的花朵,在“风刀霜剑”之夜,凄惨地凋落了。

不仅如此,《葬花词》也成为《红楼梦》中众多女子凄惨命运的谶语,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就连谜语也具有谶语性质。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第二十二回众人猜谜语,元春的谜语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这首谜语诗就是贾府命运泰极否来、由盛转衰的谶语。

《红楼梦》的诗歌,除了服务人物塑造性格、谶语性质暗示命运,当然还有其他作用,如陈述本旨、深化主题、烘托氛围、托物言志、反映时代、推动情节等等。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红楼梦》诗歌有别于其他诗歌,《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

篇5:红楼梦诗词赏析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篇6:红楼梦诗词的赏析

曹雪芹既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伟大的诗人。

《红楼梦》诗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是按头制帽,二是谶语性质。

按头制帽

“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是《红楼梦》诗词最主要的特征。

如果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抽出来单独看,或者把《红楼梦》诗词看作是《曹雪芹诗集》,都不免低看了曹雪芹的诗歌水平。因为《红楼梦》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哪怕是一首并不高雅的诗,甚至是一支酒令,也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样的诗歌创作起来更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曹雪芹的诗歌直逼李杜,不为妄言。

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即在其他小说里,诗词只是装饰品,而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

在贾探春的倡议之下,贾宝玉和姐妹们成立了“海棠诗社”,一时间大观园里花团锦簇诗意盎然,成就了《红楼梦》中难得的盛事和少有的欢乐。大家都写《咏白海棠》,虽然同题限韵,但也各有不同。

贾探春写道:“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是对她的肖像“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诗意再现,也是对她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形象阐述。

薛宝钗写道:“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她是典型的封建淑女,自然是矜持内敛“珍重芳姿”;她寡语罕言安分随时,她朴素淡雅洁净无华,博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称赞,自然是“淡极始知花更艳”。

林黛玉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仙子,在清冷的月宫,静静地缝缀白色的绢衣,仿佛看到一个孤女,在深秋的闺阁,默默地擦拭伤心的眼泪,这不就是林黛玉吗?

杜甫笔下的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笔下的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林黛玉笔下的秋则只能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诗如其人”,然也。

不仅如此,就连谜语、酒令、花签也是“按头制帽”

贾政的谜语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是“砚台”。贾政不就是一块四四方方、硬硬帮帮的砚台吗?

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的花签是“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不正是两人的性格特征吗?

这就是“按头制帽,诗如其人”。

谶语性质

《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甚至包括酒令、谜语)带有谶语的性质,即作者往往在诗中暗示人物的命运。

第五回被称为全书的总纲,就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巧妙而明确地指出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作者给贾探春的判词。探春爽利果断,聪明能干,并且志向高远,想有一番作为,不幸的是生于末世,家族败落,又是姨娘所生,以庶出为耻,最终远嫁异乡,生离做了死别。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贾惜春的判词。她看尽了“三春”(三个姐姐)的悲剧,经历了黛玉的惨死,虽是贵族千金,最终出家为尼。

《红楼梦》中最有名的画面、最美丽的场景、最诗意的行为、最悲伤的意境,莫过于“黛玉葬花”。而《葬花词》则是《红楼梦》诗词中最著名的作品,最含悲剧意味,最富文学色彩,最具谶语性质。

林黛玉去怡红院,正碰上两个小丫头拌嘴,不给她开门。第二天,黛玉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出一首《葬花词》。

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既是黛玉形象的诗化,又是黛玉命运的谶语,成为横绝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黛玉的形象,被缤纷落英映照得更有韵致;黛玉的命运,被落花残红衬托得更为凄惨。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体弱多病,敏感多思,有爱而不得倾诉,爱的不确定与难以预料,使得黛玉愁绪满怀,终日以泪洗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黛玉不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环境之严酷,人情之冷漠,使她寒冷不胜,哀动于衷。

《葬花词》不但抒发个人的哀愁,而且写出了生命的感伤。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人生的无常、无奈、悲伤、悲凉,无限无边,拥塞心头,“愁杀葬花人”。

更为深刻的是,由花及人,借花喻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葬人,花落人亡,我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黛玉流下酸楚的泪水。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诗,真的成了她命运的谶语。她如娇嫩的花朵,在“风刀霜剑”之夜,凄惨地凋落了。

不仅如此,《葬花词》也成为《红楼梦》中众多女子凄惨命运的谶语,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就连谜语也具有谶语性质。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第二十二回众人猜谜语,元春的谜语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这首谜语诗就是贾府命运泰极否来、由盛转衰的谶语。

《红楼梦》的诗歌,除了服务人物塑造性格、谶语性质暗示命运,当然还有其他作用,如陈述本旨、深化主题、烘托氛围、托物言志、反映时代、推动情节等等。

篇7:《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例1、冯紫英唱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

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

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

But a fairy? No, not you,

As my word you doubt.

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

I love you. yes, I do!

霍译:You’re so exciting,

And so inviting;

You’re my Mary Contrary;

You’re a crazy, mad thing.

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

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

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

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

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霍克斯采用的是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言中的喻体,这一翻译方法经常被用在两种语言存在文化错位或空缺的情况下。

例2、警幻仙姑赋(片段)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慧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杨译:Her whiteness? Spring plum-bloosom glimpsed through snow.

Her purity? Autumn orchids coated with frost.

Her tranquility? A pine in a lonely valley.

Her beauty? Sunset mirrored in a limpid pool.

Her grace? A dragon breasting a winding stream.

Her spirit? Moonlight on a frosty river.

霍译:Her purity I can best show

In plum-trees flowering in the snow;

Her chastity I shall recall

In orchids white at first frost-fall;

Her tranquil nature will prevail

Constant as lone pine in an empty vale;

Her loveliness as dazzled make

As sunset gilding a pellucid lake;

Her loveliness as dazzled make

As sunset gilding a pellucid lake;

Her glittering elegance I can compare

With dragons in an ornamental mere;

Her dreamy soulfulness most seems

Like wintry waters in the moon’s cold beams.

解析: 霍译采取排比结构,大多数诗行为“抑扬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 少数行为“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押韵格式为“双行联韵体”(couplet)。译文韵脚密集,且都是双元音或长元音,因此韵味醇厚,给人以强烈的音乐美。杨译译文十分有特色,没有押韵,大胆采取“字对字”译法,甚至都没有使用动词。一般说来,“字对字”译法是不可取的,然而此处却用得十分恰当,而且效果很好。译文富于节奏感,节奏鲜明,语言简练准确。比较以上两个译文,两种译文各有所长。

例3、《红楼梦》曲(片段)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杨译:Even a pair thought well-matched

May find disappointment.

霍译:Even a wife so courteous and so kind.

No comfort brings to my afflicted mind.

解析:1)这句道出宝玉被骗与宝钗成婚的极大痛苦和始终不屈的反抗的心声。“齐眉举案”的意思为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相敬如宾。杨译为“ a pair thought well-matched”,是a pair thought to be well-matched的省略,这句话表达的是宝玉与宝钗的结合在他人眼中是金玉良缘,而非他们二人之间的感情写照,虽然未能很好体现相敬如宾的感觉,但也侧面表现了宝黛爱情悲剧的主因主要源自外界,那个封建礼教的社会。而霍译则选择从女方切入,将齐眉举案译成“a wife so courteous and so kind”,没有体现夫妻双方的互动,却体现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生存状态,一个恭敬和顺的妻子就够了,只不过对于心有所属的宝玉而言仍然无法接受。

2)“意难平”展现了宝玉被骗婚后内心的挣扎与愤懑。杨译为“disappointment”,只道出失望,情感层次不免有些浅了。而霍译采用“afflicted”这一词,它表示苦恼折磨,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宝玉此刻的心情。如果只是失望,则不会出现后续宝玉的出家行为。

例4、《冬夜即事》诗

松影一庭惟见鹤,

梨花满地不闻莺。

杨译:Only a stork can be seen in the pine-shadowed court,

No oriole sings in the snow which has drifted like pear-blossom.

霍译:Only a stork outside is to be found —

No oroles now, though white flowers mask the ground.

篇8:浅析《红楼梦》诗词中的词汇学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浩瀚如烟海, 以诗而论就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骚体, 有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 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 有联句体、拟古体等。本文不能赏尽全部, 只择取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首, 与词汇学相联系, 进行浅析, 更好地捕捉作者写作时蕴涵的深意。

二、典型诗词分析

(一) 《芙蓉女儿诔》

宝玉说“古人多有微词;非我自今作俑也”。“微词”即通过对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情节的褒贬来讥评当时的现实, 尤指黑暗的政治。清代雍正年间, 文禁酷严, 朝野惴恐, 稍有“干涉朝政”之嫌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一般人都不敢作“伤时骂世”之文, “恐不合时宜, 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曹雪芹却“不稀罕那功名”, “又不为世人观阅称赞”, 逆潮流而动, 铁骨铮铮。但要在那种环境下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 必须将真实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 “尚古之风”“以文为戏”“任意篡著”“杜撰”等都是作者护身的铠甲。借师古而脱罪, 隐真意于玩文, 似是模拟, 实际上是大胆创新, 既幽默又内心沉痛。

因此在这篇表面写悼亡女儿的诔文中, 大量化用了贾谊、石崇、嵇康等在政治斗争中遭祸的人物典故。晴雯夭折的主要原因是“固鬼蜮之为灾, 岂神灵之有妒”。在其不幸遭遇中, 作者寄托了自己现实中的政治感慨, 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 用最美好的语言对这个“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女仆加以热情的颂赞, 同时毫不掩饰对惯用鬼蜮伎俩陷害别人的邪恶势力的痛恨。诔文中引用“楚人”作品最多的是屈原用以表达政治思想的《离骚》, 如:

1.“孰料鸠鸩恶其高, 鹰鸷翻遭罦罬”:

“鹰鸷”用《离骚》的“鸷鸟之不群兮”原指与反动势力斗争的不屈精神;反之, 恶鸟“鸠鸩”即指反动势力。鸠多鸣, 像人话多而不实;鸩传说羽毒, 能杀人。此处表达了作者对叛逆的女奴的同情, 同时寄托着对当时现实黑暗政治的不满。

2.“雨荔秋垣, 隔院希闻怨笛”:

据《晋书·向秀传》记载, 向秀跟嵇康、吕安很友好。后嵇、吕被杀, 向秀途经故人旧居, 听见邻人吹笛, 声音嘹亮, 向秀非常伤感, 作《思旧赋》, 后人称这个故事为“山阳简笛”。此处化用嵇康及吕安的故事。唐人小说《步飞烟传》里有“笛声空怨赵王伦”, 指赵王因索取石崇吹笛美人绿珠未成而陷害石崇一家的事, 这里也兼用了石崇的故事。

(二) 《咏白海棠》及《咏菊》

1.“出浴太真冰作影, 捧心西子玉为魂”:

“出浴太真”指杨贵妃, 其字玉环, 号太真, 为唐玄宗所宠, 曾赐浴华清池。“捧心西子”指西施, 相传她心痛时“捧心而颦” (《庄子·天运》) 。此句可做作宝玉对薛、林的评价和态度。宝钗被比作杨妃, “冰作影”讽刺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内心冷漠无情如“冰”人, “捧心西子”的黛玉则以“玉为魂”, 此“玉”所指不言而喻。

2.“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 拍手凭他笑路旁。”诗写“簪菊”, “短鬓”出典杜诗“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末联化用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 笑杀山公醉似泥”;作者有意借此类儿女吟哦的情节, 曲折地摹写了当时儒林风貌的某些方面, 正因如此, 书中才借探春之口说这次作诗的规定是“总不许带出闺阁字样来”。

(三) 《红楼梦曲》

1.“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明初诗人高启有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终身误》借鉴了这句诗的意境。诗中还含有更原始的典故:前句指“袁安卧雪”, 《录异传》记袁安大雪天在家中高卧不起, 安之若素;后句即《龙城录》记赵师雄游罗浮山, 梦见梅花化美人, 与之一起欢宴歌舞。将宝钗比作卧雪的袁安, 黛玉比作梅花的花魂, 暗合了典故中的“雪”与“林”字。

2.“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出自《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 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 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与眉毛同高, 后人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宝玉、宝钗婚后维持着相敬如宾的虚礼, 但宝玉对这种生活始终不满, “到底意难平”。

三、结语

诗词在《红楼梦》中大量存在、突出且具复杂性。除了文中所提及的, 还有家喻户晓的《葬花吟》《题帕三绝》等, 难以尽录。书中诗词不但艺术价值极高, 且与人物的命运发展紧紧相连, 凝结了作者的无限心血, 值得后人一读再读。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涉及领域极广的百科全书式的奇书, 如园林、服饰、饮食、礼仪典制、岁时习俗、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本文对《红楼梦》中部分诗词进行了浅析。《红楼梦》诗词的艺术成就极高, 应读懂并欣赏其特点, 才不致辜负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一番苦心。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取意,用典

参考文献

[1]林冠夫.红楼诗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1.

[2]陈文新, 郭皓政.红楼梦诗词曲鉴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1.

[3]蔡景仙.红楼梦诗词鉴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3.

篇9:《红楼梦》部分经典诗词赏析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

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羁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即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这副对联就反映了崇尚虚无的理论。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赏析: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

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

但读者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寄人篱下之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篇10:红楼梦著名诗词及赏析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赏析】

咏菊诸诗是以诗的内容排顺序的。宝钗說:“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宝玉选作了第二、三首。《访菊》这首用的是“十一尤”韵。

篇11:红楼梦的诗词《秋窗风雨夕》赏析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赏析

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秋窗风雨夕》旳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旳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旳情况得到解释: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林黛玉本来脆弱,在病势加深旳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旳精神负担,就变得更加消沉。但是,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林黛玉旳多愁善感,要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旳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旳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旳内容。此时林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旳。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是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旳是她以往旳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旳。这首诗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旳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林黛玉生离死别旳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旳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旳特点。《红楼梦曲》中写林黛玉旳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旳潇湘馆后来旳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上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下一篇:李商隐的爱情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