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2024-04-29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共8篇)

篇1: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者:牛璐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020109100116 成绩:

工作单位:黄河水院职业技术学院 职称职务:学生 邮

编:475000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2011年3月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牛璐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在里面有三个比较关键性的人物,我在这边文章中主要讨论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服饰与其相对应的性格描写,从而导致了恋爱、婚姻悲剧。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性格;服饰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而这三个人物,也就成了全书的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即一个人的服装,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个性的外在最重要表现之一。就像现在来说,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也不难看出这个人平日的个性,喜好,还有气质。现在,试着讨论一下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和个性的描写。

一、论述人物一:贾宝玉

贾宝玉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在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

(1)影响,发生作用,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1、服饰

贾宝玉是荣国府正统的嫡孙,在世袭官宦贾家中男丁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但是宝玉偏生不爱四书五经经济仕途,整天在脂粉堆里打滚。根据书里的描写他长的并不英武神气,而是长的很漂亮,有小女儿姿态,再加上他本人的性格是温柔多情的。在书中写到宝玉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书中这样写到:

头上带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色白蝶传话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套石青起花倭缎排穗褂;

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散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

(2)散华凌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第3回

因此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的女性色调会比其他的书里的男人要多。所以他的衣服都是比较艳丽而偏向女性化的。比如在颜色上,花纹上,都是凸显了他柔美的气质,温和的个性。

2、性格

贾宝玉很从小就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的个性就贾宝玉的外柔内刚,表现在仁者爱人的境界上,也表现在守护女儿、守护理想的信仰上。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理想的悲剧。随着宝玉的成熟与成长,他更具有男人的操守。他与晴雯在一个被子里也持有操节。宝玉对黛玉更是如此:

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觉,丫鬟们皆出去自便,满屋静悄悄的。宝玉揭起绣线软,进入里间,之间待遇谁在那里,忙走上来推他道:“好妹妹,才

(3)吃了饭,有睡觉。”将黛玉唤醒。

——第19回

在这一段宝玉出于对黛玉身体的关心,上来将黛玉唤醒,作为一个男子进入 2

女孩的闺房,却只是为了简单的为对方的关心,这就可见宝玉是多美的“纯情”。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有不忍其他而去,只管呆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可

(4)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第三十回

这个场景描写了“龄官画蔷”的场面,作者安排在雨景里,龄官反复画蔷,宝玉看傻了眼,用“呆”这一词表现出贾宝玉已经沉醉与此景,发现了下雨,却只知道关心人家,自己淋湿却不知道。世上之人过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非本真的生活而慨叹,欲以痴字感化天下使人觉悟之意,这一点也表现出贾宝玉的“痴情”。

贾宝玉除了以上两方面性格的表现以为,他也是一个外柔内刚男子,是一种生命的超脱。宝玉始终保持对社会现实的距离,注重内在自我的提升与完善,审视家族和社会的腐朽黑暗,坚守人生的理想与信念。美国学者莫里斯曾对“超脱”作过这样的阐述:“超脱是一种离开过度的外部的刺激活动,一种不要求推进世 3

界的活动。一种走向人的内心的活动。所指望的不是安慰和权力,而是自知。不是卷进这个世界,而是同世界保持一个相当安全的距离。这样的人可以服从自我,保护自我,使自我感到乐趣,寓于高度自觉之中。”贾宝玉隐居在女儿世界,拒绝男人世界,是“一种不要求推进世界的活动”,这样的生活“不是安慰和权力,而是自知”;贾宝玉护花使者的身份与职责是他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的自觉选择,这种选择“不是卷进这个世界,而是同世界保持一个相当安全的距离”;贾宝玉的诗歌是“一种走向人的内心的活动”;贾宝玉的悬崖撒手,是替天行道,终结家族的延续,终结封建末世的社会,是“服从自我,保护自我,使自我感到乐趣,寓于高度自觉之中”。

二、论述人物二:林黛玉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1、服饰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5)束一条青金闪缎双环四合如意绦。

——第四十九回

前八十回中唯一一次正面描写林黛玉的衣着是在这一回中,下雪后大观园众多小姐商量赏雪作诗的文字。其中,对每个人的着装都有详细描述。林黛玉依旧是有红有绿还有金,富贵得很。林黛玉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是他心中的爱人,必定要把最美的色彩赋予她,可以肯定作者十分钟爱红和绿这两种色彩,再次的同时也赋予了作者心目钟爱的人物的特征。

2、性格

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歌德指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 4

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确实,人物性格只有具备多方面性才能充满生气。每个性格包含的性格因素,不是一种,两种,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必须显得凝聚于一个主体,并统一于主导性格。否则,就只能是杂乱肤浅的东西。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敏感、多疑和伤感。曹雪芹为这种性格素质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料。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

(6)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第二十六回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投下了多么精彩、多么凝练的笔墨啊!纵观林黛玉的性格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悲凉、忧郁。但是作家对这种性格因素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叛逆!是的,这种叛逆精神使得林黛玉更加多愁善感了。原来,林 5

黛玉的多愁善感,暗洒闲抛,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的深处,发出的怨愤的声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的起码的要求。林黛玉的一颗高傲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私有制度的巨石,隐秘地、无情地碾碎了!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往都是一种性格悖逆的表现:越是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很显然,历史的必然,生活的逻辑,诱发和强化了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又凭借性格的内在逻辑力量,润物无声地渗入那些非主导性格里去了。

三、论述人物三:薛宝钗

1、服饰

薛宝钗是具有典型自然美的代表人物,“不觉奢华,惟觉淡雅”是她外在形象的最合适写照。在着装方面也遵从了自然美的原则。首先在服饰色彩上,她大都选用了自然界具有的原生态的色彩,如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的坎肩、葱黄色的棉裙等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颜色。其次,在服饰的材质上也都选择了动植的毛发等天然纤维,如鹤氅、棉裙、丝绸,可谓取之自然用之于自然。最后,在服饰搭配方面,她也是遵从简约原则,力求保持朴素、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明清时期女子服饰造型以秀美、清丽为主,所以那时候的女子化妆打扮不如其他时期的女子那么繁荣复杂,一切从简,主要是为了突出个人自身的形象气质。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

(7)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第八回

通过宝玉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宝钗是一个衣着端庄之人,身上无过多的修饰,不刻意装扮而改变自然美,一切以体现自身原有的容貌气质为主。作者曹雪芹更是用水杏等一些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来形容她的容貌,来体现她的自然美。唇部不 6

用涂朱丹而自然发红,眉部不用修饰而自然形成长而黑的眉毛,其他女子都用化妆、佩带饰物来修饰自己,薛宝钗却是偏偏不喜欢这些后天加入的东西,她天生丽质,自然形成的美感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

2、性格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薛宝钗入都是为了待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她具备了封建社会女子最完备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会女子最高的出路。

对于以上的讨论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是由于反封建的力量还远远弱于封建势力所造成的悲剧。与历来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具有反对封建,追求自由的性质。作者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的描写,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对立,这就使这一爱情悲剧能够打动人心。作者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产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深刻有力的批判。

注释:

(1)张俊,《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版,第239页(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4页(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81页(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31页(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215页(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12页(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张俊,《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

篇2: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1.平儿

平儿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陪房丫头,贾琏之通房丫头。她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女孩儿(第44回宝玉之语)。虽是凤姐的心腹,要帮着凤姐料理事务,但她为人很好,心地善良,常背着王熙凤做些好事。在程高本红楼梦的结局中,王熙凤病死后,王仁(巧姐的舅舅)和贾环(巧姐的叔叔)等要把巧姐卖给藩王作使女,是平儿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后来,贾琏把平儿扶了正。而按照前80回的线索与脂批来看,平儿最后被扶正问题不大。她是王熙凤最得力的心腹助手。聪慧、干练、心地善良,又善于处世应变,以贾琏之俗,凤姐之威,竟能体贴周旋。

贾琏和多姑娘私通,平儿从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但她向凤姐隐瞒了事情真相,避免了一场**。凤姐有病,探春代理家政,平儿陪侍。那些管家媳妇见探春年轻,又是庶出,以为她办事没有经验,想欺负她,连得她生身母亲赵姨娘也来惹是生非。碰到此类事情,平儿竟能应付自如,处置得体。探春改革弊端,平儿总是最先表示支持,接着又说出一番早就该改而竟未改的道理来,此举于公是相信探春的能力能为大观园兴利除弊,于私也为了转移平日众人对凤姐的积怨。引得宝钗过来摸平儿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她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第56回)平儿面对王熙凤的管家之俗事和威仪,以及贾二爷的淫威,并没有任何的惧怕,而是在王和贾中间起一个和事者的作用,也可以说起一个平衡的作用。后两句是说糊涂的读者犹如村妇般不知世事,她们卑贱的眼睛怎能分辨得出平儿的高洁之处呢。后一句话正应了前面的“俏也不争春”。“平”者,屏也,平儿默默地缓和着王熙凤和贾琏、王熙凤和贾府众仆、贾府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不争春

平儿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女性之一。她的名字应该列在“金陵十二钗”的副册里。这是因为,她不仅是管家奶奶王熙凤的陪嫁丫头,成为当权者的“心腹”;更重要的是她在当权者默允之下做了通房大丫头,名分上是“丫鬟”,实际就是贾琏的小妾。

纵观百廿回《红楼梦》,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描写平儿的故事。尽管我们找不出什么大喜大悲的动人情节,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关她的行事、品格却贯穿小说的始终,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如她的名字四次被写入回目之中----即第21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44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第61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从这些回目可以看出,作者显然在有意突出平儿是一个特殊人物。

《红楼梦》对重要人物的描写,常常采用“陪衬”法、“映衬”法。如贾母,用刘姥姥来“映衬”;贾政以贾赦来“陪衬”。王熙凤的“陪衬”人物就是平儿,如同绿叶托衬着一朵红花,使红花更“红”,而绿叶在红花映照下又显出几分俏丽。作者在回目中两次运用了“俏平儿”这个词,显然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2.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豪放女性。但她毕竟是薄命司中的女儿,自幼父母双亡,没有过上贵族小姐娇生惯养的生活;好不容易嫁个了才貌仙郎,却暴病而亡,湘云立誓守寡,也就很苦。

史湘云身为女子却有男儿的疏朗与开阔胸怀,她不为女儿的皮囊所累。在第31回的阴阳之辨中,翠缕的喋喋不休、史湘云的循循解答,使主仆间弥漫着一片宛如姐妹师生的平等气息。而史湘云如此深入浅出的思辨,却不像那些见风落泪对月伤怀的深闺怨女。当她如春风般掠过我们的视野时,人们都陶醉于她的风度而浑然忘却她的庐山面目。

篇3: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可译性限度问题, 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也是翻译理论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古今中外, 许多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和学者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论述。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认为, 所有翻译都只不过是试图完成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任何译者都注定会被两块绊脚石中的任何一块所绊倒, 他不是必须偏向原语便是必须偏向译语。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种。他认为语言本身的差异造成的不可翻译性, 在本质上是可译的, 只是人们一时缺乏相应的表达方式, 这种暂时的不可译性称为相对不可译, 而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 则是真正的不可译, 称之为绝对不可译。国内学者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翻译中存在限度。语言学家赵元任指出, 翻译忠实的尺度根据不同的情况而不同, 忠实的尺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钱钟书认为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 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毋庸置疑, 翻译活动存在的内在的矛盾及其复杂性, 使得翻译中存在可译性限度的问题, 该文从《红楼梦》人物服饰的翻译入手, 从文化层面探讨可译性的限度问题。

2 可译性限度理论依据

所谓“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 (曹建辉、张映先, 2010) 可译性的存在主要有三个前提:第一, 思维的一致性, 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一致的, 都是分析、综合与概括, 逻辑思维形式都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二, 概念的一致性, 人类生活在同一宇宙, 其认知体验和认知范畴大致相类似, 人们在客观世界中对认识同一对象在头脑中形成同一概念, 这一概念不会由于人们所讲语言的不同而内涵相悖。由于。第三, 语言能力的一致性, 世界上各种语言文字形式上千差万别, 但各语言的表现力是相当的。雅各布森指出, 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 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贫乏, 那么人们可以通过译借词、新造词、语义转移和迂回表达法等方式, 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

“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 实现不了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沟通或理解的, 即为不可译性。” (曹建辉、张映先, 2010) 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中提出, 翻译是可能的, 语言之间是可译的, 但又一定的限度。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指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能否互相传译的问题, 而是指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 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别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从辩证的角度来看, 可译的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不可译的是不能完全对应的某些部分。

3《红楼梦》人物服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人物服饰, 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折射出了丰富的民族、社会文化内涵, 体现了不同时代习俗风尚、道德礼仪、等级地位、典章制度、审美情趣、信仰和礼仪标志。该文主要从《红楼梦》人物服饰所反映的文化层面, 包括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入手, 分析其可译性限度问题。

3.1 物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物质文化, 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包括交通、建筑、车辆、食品、服装等一切有形的文化形式。而服装就是其中特殊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 它的款式、颜色、质地等都经历了种种的演变, 《红楼梦》人物服饰衣料多样、花色品种繁多, 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特有的事物。

Eg1.茶未吃了, 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 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

Before she had finished her tea in came a maid wearing a red silk coat and a blue satin sleeveless jacket with silk borders.With a smile this girl announced:“Her Ladyship asks Miss Lin to go in and take a seat over there.” (杨宪益、戴乃迭, 1978:20)

“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 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服饰。“绫”即古代丝织物名, 明张自烈《正字通·系部》:“织素为文者曰绮, 光如镜面有花卉者曰绫”。此处, 红“袄”译为了“coat”, 根据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的释义, “long outer garment with sleeves, usu fastened at the front with buttons”, 很明显译文没有准确传达意思。“背心”, 据《清稗类钞》“服装类”:“半臂, 汉时名绣袦, 即今之坎肩也, 又名背心”。 (张俊:1981:66) 杨译为了“jacket”, 根据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A jacket is a short coat with long sleeves”, 实则和“背心”有着很大的差别。

3.2 观念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经常会形成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而人们的着装服饰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所持有观念的不同。在中国封建社会服饰制度是以尊卑等级关系为基础的, 一个人身份的尊卑和地位的高低, 可以从服饰上得以显示。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语言上, 从而成为翻译的难题。

Eg 2.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 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 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 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 遂抽身走开了。

Suppressing a smile Baochai replied, “Hurry up and finish instead of talking such nonsense.Who are you calling‘sister’?That’s your sister sitting up there in the golden robes.Why call me your sister?”Afraid to delay him by chatting, she slipped away. (杨宪益、戴乃迭, 1978:122)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色彩, 黄色是大地的本身, 古人以此为尊。从汉代起, “黄色”成为“帝王之色”, 这与封建“君权神授”思想有关, 黄色既体现了自然之色, 也是皇权、崇高和尊严的象征。当看到身穿“黄袍”的贾妃时, 代表的是皇室成员, 众人心中有的只是尊敬之情。然而杨宪益、戴乃迭把“穿黄袍”译为“in the golden robes”, 虽然传达了字面之意, 但是又“黄色”所引起的文化意象荡然无存, 对于英美读者来说, 并不能理解此处“黄”所能折射出的观念文化。

Eg 3. (宝玉) 想了一想, 向袖中取出扇子, 将一个玉块扇坠解下来, 递与琪官, 道:“微物不堪, 略表今日之谊。” (118)

After a second's thought he drew the fan from his sleeve, unfastened the jade pendant on it and gave this to the actor."Please accept this trifle as a mark of my friendship." (杨宪益、戴乃迭, 1978:199)

配饰, 作为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代最注重的饰品就是玉。“玉”历来被认为是由天地之精气聚合而成, 是高尚品德的象征。玉, 被认为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11中品德, 古代君子必佩玉。虽然译文译为了“jade pendant”, 但是隐藏在“玉块扇坠”后面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消失殆尽。

3.3 习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习俗文化, 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 由于不同的历史演变、地域风貌、价值取向、文化氛围灯因素的差异,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习俗文化。而这种习俗个性差异通过人类语言反映出来, 便构成了文化传递以及翻译上的障碍。

Eg 4.……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 都结成小辫, 红丝结束, 共攒至顶中胎发, 总编一根大辫, 黑亮如漆, 从顶至梢, 一串四颗大珠, 用金八宝坠角, 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 仍旧带着项圈, 宝玉, 寄名锁, 护身符等物, 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 锦边弹墨袜, 厚底大红鞋。

...His short hair in small plaits tied with red silk was drawn up on the crown of his head and braided into one thick queue as black and glossy as lacquer, sporting four large pearls attached to golden pendants in the form of the eight precious things.His coat of a flower pattern on a bright red ground was not new, and he still wore the torque, the precious jade, a lock-shaped amulet containing his Buddhistic name, and a lucky charm.Below could be glimpsed light green flowered satin trousers, black-dotted stockings with brocade borders, and thick-soled scarlet shoes. (杨宪益、戴乃迭, 1978:22)

在此例中, “寄名锁”, 是一种习俗, 怕孩子夭亡, 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 并用锁形饰物挂在颈间, 表示借神之命锁住, 以保长寿, 称为“寄名锁”或“长命锁”。“护身符”是一种符箓, 旧时佛教、道教及巫师用朱笔或墨笔在纸上画上佛、菩萨、鬼神的像, 或写上咒语, 画上一种似字非字的图形, 让人悬之于身, 以为可受其保护, 辟邪消灾。杨宪益、戴乃迭将“寄名锁、护身符”分别译为“a lock-shaped amulet containing his Buddhistic name、a lucky charm”, 虽然表达了意思, 但是脱离了这种习俗文化的语境, 英美读者恐怕不能确切晓其含义。

3.4 宗教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 中国有土生土长的道教, 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和并广泛传播有佛教, 西方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Eg 5.三位法官行香取水毕, 然后擂起法鼓, 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 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 踏着登云履, 手执牙笏, 便拜表请圣。

The priests wore seven-star chaplets, nine-coloured robes with Eight Diagrams designs, and cloud-ascending sandals.Holding ivory wands, they presented a memorial begging the gods to descend. (杨宪益、戴乃迭, 1978:768)

例5向我们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三位道士在宁国府大观园符水驱妖孽的情景, “七星冠”、“九宫八卦的法衣”、“登云履”及“牙笏”, 是道士典型的服装配饰。“七星冠”是道士所戴的帽子, 上有七星图案。“九宫”是指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其中, 乾、坎、艮、震属四阳宫, 巽、离、坤、兑属四阴宫, 加上中宫共为九宫。“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 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这些典型的宗教元素, 无不阐释道家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将其简单的译为“seven-star chaplets”、“ninecoloured robes with Eight Diagrams de signs”, 丧失了文化内涵, 造成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4 补偿措施

由于文化的损失不可避免, 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文化的可译性只能是个限度的问题, 努力使得原作的内容和精神最大限度地在译作中再现。因此, 我们通过对《红楼梦》服饰文化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 提出了一些主要的补偿方法:如:音译 (加注) 、释义、改译等, 要根据具体情形作具体分析, 有的要保留原文的形象, 做到“信”的翻译标准;有的则需相应的调整, 灵活处理。具体说来如下:

4.1 音译 (加注)

Eg 6.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 皆念作‘密’字, 每每如是, 写字遇着‘敏’字, 又减一二笔, 我心中就有些疑惑。

Yucun pounded the table with a laugh.“No wonder my pupil always pronounces mm as mi and writes it with one or two strokes missing.That puzzled me, ... (*one or two strokes missing:a parent's name was taboo and had to be used in an altered form.) (杨宪益、戴乃迭, 1978:15) 此法, 将译为min和mi, 同时加以解释, 便于英美读者理解。

4.2 释义

Eg 7.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Unlike the girls, she was richly dressed and resplendent as a fairy.Her gold-filigree tiara was set with jewels and pearls.Her hair-clasps, in the form of five phoenixes facing the sun, had pendants of pearls.Her necklet, of red gold, was in the form of a coiled dragon studded with gems.She had double red jade pendants with pea-green tassels attached to her skirt.Her close-fitting red satin jacket was embroidered with gold butterflies and flowers.Her turquoise cape, lined with white squirrel, was inset with designs in coloured silk.Her skirt of kingfisher-blue crepe was patterned with flowers.

4.3 改译

Eg 8.独有宝钗浑身孝服, 那知道比寻常穿颜色时更有一番雅致。

Baochai, who was in deep mourning, had an air of greater distinction than in the coloured clothes she normally wore. (杨宪益、戴乃迭, 1978:822)

5 结论

翻译中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客观存在的, 译者应把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依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 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如何最大限度地限制文化可译性限度,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译者一方面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同时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限制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当然, 可译性限度也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各民族共性认识的逐步扩大, 寻求合适的翻译途径, 最大限度地探索翻译空间, 《红楼梦》这一瑰宝使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也能被其他民族了解和欣赏, 真正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张俊, 聂石樵, 周纪彬, 注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曹建辉, 张映先.从霍译本《红楼梦》看语言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J].船山学刊, 2010 (3) .

[3]陈登.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J].外语教学, 1996 (1) .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5]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6]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7]郑福熙.乔治·穆南论翻译理论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 (1) .

[8]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篇4: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关键词:特质论;红楼梦;人物性格

作者简介:王畅(1991.1-),辽宁省调兵山市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5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主修人力资源测评与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1、前言

《红楼梦》被誉为“四大名著”,其细腻的笔法刻画了以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为代表的封建时代典型人物形象,虽然特质论由西方学者提出,而《红楼梦》是东方名著,但是其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刻画出的性格特点,则可以用特质论的观点完美诠释。

2、奥尔波特的特质论与红楼梦中人物的对照分析

奥尔波特不仅是特质论流派的创始人,他首次提出了特质的概念,为了阐述特质概念,奥尔波特将其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全人类或一群人所共有的特质,例如红楼梦中大多数的女人们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认同和行为模式,即保守、封建、自甘低下的特点。而个人特质则是指特定个体所独有的特质,即个体与其他人所不同的特质,在个人特质中,奥尔波特又将其细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类。首要特质是指个体最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人格特质,核心特质是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的少数几个特质,例如别人对你的描述,次要特质则是指那些普遍性和一致性都较差的、不够鲜明的特质。在红楼梦中,“抑郁”便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安静、聪慧便是林的核心特质。

在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其首要特质是狠辣。如在元妃省亲那一章,一个小厮不小心弄坏一个灯笼,王熙凤便严加训斥,并将其拖到马棚里等候发落,虽然并未交代之后要如何发落,但是小厮的命运可想而知;再比如,在其小叔贾瑞窥视她的美貌调戏她时,她便“毒设相思局”,最终要了贾瑞的性命;并且,在她朝三暮四的丈夫贾链偷娶尤二姐后,她利用与尤二姐退亲的张华状告贾府,最后不惜指使心腹小厮去杀害张华,并且用借刀杀人的伎俩逼死尤二姐;与贾链私通的鲍二家的媳妇在被王熙凤撞破后也害怕得上吊自杀,虽然并未直接描写王熙凤逼迫与她,但是这一隐晦的描写也暗示了即使鲍二家的不选择自杀,王熙凤也会想尽办法将其害死。由此可见,王熙凤的首要特质便是狠辣的性格特征。

而王熙凤的核心特质主要有贪财、势力、渴望自我实现、渴望情感需求。

就贪财方面,王熙凤私自用官中的月钱放高利贷,中饱私囊;在扶秦可卿灵柩到水月庵的时候受庵里尼姑之托打赢一场官司之后便索要了三千两银子,全然不顾因此而牺牲了的两条年轻的生命;在寒门亲戚贾芸送给她名贵的麝香等香料之后便笑逐颜开,让贾芸承包了府内的工程;而即便是她的丈夫贾链请她帮忙从贾母大丫鬟那里借来一千两银子的时候,王熙凤也不忘了要上二百两作为自己的报酬。由此可见,王熙凤的贪财体现在各个方面。

就势力方面,贾府女眷中最得意的便是贾政的母亲贾母和他的妻子王夫人,因此,王熙凤便事事以二人为先,极力讨好笼络,自己的婆婆邢夫人受到冷落,而王熙凤也对其置之不理,不屑一顾。对于贾母和王夫人都不喜欢的贾政的小妾赵姨娘及她的儿子贾环,王熙凤更是处处刁难,肆意辱骂,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贾母和王夫人一边,并以她们的敌人为敌人。对于府中奴仆,则更是管教严苛,非打即骂,不留情面。

在渴望自我实现方面,王熙凤主管贾府事务,尽心尽力,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她常年患病在身,每日三两个太医轮流服侍,即使在流产后都不肯好好调养,仍要为府中琐事操心。在宁国府秦可卿去世后,王熙凤又不辞辛苦挑起宁国府管事的重担,荣国府与宁国府这二府事务都要她一个人来操持,每天深夜才休息,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家事。而这样辛苦工作纯属王熙凤自愿为之,并没有人强加要求。王熙凤在沉重的工作中乐此不疲,可以看出她及其渴望自我实现,以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渴望情感需求方面,王熙凤与宁国府的秦可卿交好,在秦可卿去世后她悲痛欲绝,在秦可卿的灵前愈发不可控制而悲怆大哭。在自己因惩罚了邢夫人的两个心腹婆子后被王夫人误会,便感到心灰意冷,在丈夫贾链出轨偷情后所表现出的心狠手辣,及不自觉地红了眼睛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强势异常的王熙凤的心理仍然十分渴望与别人亲近(同秦可卿亲近),被别人认可(被王夫人误会后的灰心),并且渴望丈夫的关爱与忠心(丈夫出轨后的愤怒)。

在对贾探春这一任务形象的刻画中,探春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特质则是自卑。由于探春是贾政的小妾赵姨娘所生,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情况下庶出的子女往往不如嫡出子女那样受重视,而在这种艰难的生存条件下,探春时刻与赵姨娘及亲兄弟贾环划清界限,刻意地亲近王夫人,这体现了她的自卑;探春十分反感别人提她是庶出,在王熙凤生病期间由她来协助管家,在赵姨娘来找她理论的时候她因为生母赵姨娘提起她是庶出而气得大哭,因此,也可以看出虽然探春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但内心仍然是自卑的。

3、后记

《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细腻而又深入,可谓入木三分。在加以特质理论的理解与分析,使得在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上有了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1]人格心理学导论[M].郭永玉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篇5: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林黛玉】 林妹妹的性格完全印证了宝哥哥的那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她冰雪聪明,诗词妙语信手拈来;她敏感多疑,曾因为宝玉的丫头误了为她开门而悲吟《葬花词》;她为了爱情柔肠寸断,泪终不干。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薛宝钗】 宝姑娘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

金陵十二钗-元春、迎春

【元春】元妃身份高贵,可以算得上是贾家飞黄腾达的靠山。书中对元春的描写并不多,而她真正出场的次数就更少,不过,从对其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来看,这位生活在皇宫的养尊处优的皇妃言谈举止雍容大度,有着身为“娘娘”的贵气和霸气。

【迎春】 迎春也是大观园里的小姐,但她的命运非常凄惨。她为人心地善良,但脾气懦弱,所以时常被人欺负,嫁入孙家才一年便被折磨至死。她性格温和忍让,但反应有些迟钝,骨子里有点认死扣。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金陵十二钗-探春、惜春

【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 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 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惜春】 惜春性格古怪,有些孤僻,这一点与妙玉有些相似,所以在大观园她和妙玉的性格比较相合,妙玉曾走出“禅关”,同惜春她下棋。此外,惜春有绘画天赋,而且特例独行,做事出人意料(最后出家为尼)。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金陵十二钗-王熙凤、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之————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并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史湘云】

“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象林 黛玉的戏子“笑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她热情大方,在大家结社作 诗时直抗议说诗社怎么能少了她;她快人快语,曾与黛玉和宝琴进行“对诗联句大战”。

金陵十二钗-秦可卿、妙玉

、秦可卿

书中对秦可卿的描写也不多,我们只知道她因为与公公私通而感到罪孽深重,想不开 而得病去世。这样看来,她性格比较保守,缺乏反抗精神(她显然不爱自己的公公但是不 敢反抗,这一点与敢于反抗权势压迫而死不从命的尤三姐正好相反),爱钻牛角尖。如果 你的答案是这个,可要提醒你了,不要过于放纵别人对你的态度,凡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即使是至关自己前途命运的事情也要有一定的原则尺度。凡事三思而行,不要因为一时的 天真而给终生留下不可抹去的印记或者疮疤。

【妙玉】 妙玉生性清高孤僻,黛玉和宝钗都知道她“不喜多言”。她喜欢宝玉但不敢坦白也无法坦白;她才华横溢却不愿表露,其实她既有诗才(曾补充了黛玉和湘云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又懂音律(听到黛玉弹琴曾忧虑说“恐不能长久”)。

金陵十二钗-巧姐、李纨

【巧姐】 对王熙凤的女儿的描写,书中的笔墨实在太少。她小时候曾与刘姥姥带来的板儿互换手中的玩物,应属单纯外向型性格,而且爱玩;她在贾府败落的危难时刻得到刘姥姥的救助,虽救她的人是刘姥姥,但她自己也有自救的意识。

篇6:《红楼梦》人物性格简单分析

——人物分析之我见

建湖县第二中学

高一(5)班

王飞莺

读完了《红楼梦》这本用优美凄凉的文字所组成起来的书,我感慨万千,贾府中一个个的女孩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结果。对此,我好好研究了一番,得出了以下结果:

林黛玉:绿色 属于明白人

用词形容:真人不露相

特点:需要温暖,容不得别人的背叛,一定是信任你才会认可你,在红楼梦中特别的信任、在乎贾宝玉,却遭到贾宝玉的“背叛”,又因为林黛玉本身就体弱多病,误会了贾宝玉,便一病不起了。

王熙凤:黄色

属于精明人用词形容:精于打算,不肯吃亏

特点:对于时间非常敏感,以目标为导向,在红楼梦中算尽了机关,有一万个心眼,好斗,锋芒毕现,却因为太过于好斗而死。

薛宝钗:蓝色 属于聪明人

用词形容:思维缜密,重长远

特点:善于控制但不善于调节自己,心胸不广同时拘泥于形式,过于执着对错,缺少豁达。在红楼梦中才华不外露,不争一时的先后长短,很善良,最终被贾母选中嫁给贾宝玉。

晴雯:红色 属于机灵人

用词形容:脑瓜灵,嘴也灵

特点:能说会道,容易患得患失,在红楼梦中情绪波动较大,聪明刚烈,反抗性极强,曾有“撕扇子为千金一笑”为证,后来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

篇7:红楼梦中晴雯 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分析——晴雯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末期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繁荣和衰败,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在这部兴衰史中活跃着一批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女子。她们身份有别,从小姐太太到丫鬟尼姑。她们性格多样,有的知书达理,有的率真任性,有的温柔多情,有的多愁善感。她们尊卑有别,性格各异同样的美丽善良却也同样难以逃脱各自的悲剧命运。晴雯便是这部史诗中丫鬟里最为可歌可泣一位女子。

晴雯是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晴雯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仆赖大家为奴。赖嬷嬷到贾府去时常带着她,只因她生得“十分伶俐标致”,“贾母见了喜欢”就被赖大母亲当作一件小玩艺孝敬了贾母。晴雯很小就跟着贾母。贾母十分喜欢她,后来将她调到了最心爱的孙子宝玉屋里做使唤丫头。晴雯的出身是贾府里最为底下的然而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看低自己,她追求平等不甘于下贱。曹雪芹将她列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有判词云: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雨后或雪后新晴为霁,成花纹的云彩为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已隐含了晴雯之名,也隐指晴雯横遭摧残而寿夭的悲剧性的命运。“身为下贱”,指晴雯身为女奴,地位十分低下。“多情公子”,指贾宝玉,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儿使得贾府身份高贵的公子为他牵挂为她流泪呢?

晴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书中虽没有正面描述过她的样貌,但从旁人的言语中,可知她确实生得漂亮。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向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凤姐还说过:“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第七十八回中王夫人回贾母:“„„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可见晴雯的美丽出众是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无可争议的。

晴雯的聪明智慧,心灵手巧也是众所周知的。晴雯聪明智慧高傲泼辣,深得宝玉的重用和赏识。可以说在怡红院的大丫鬟中,宝玉尊重的是袭人、喜爱的是晴雯。凡是他和黛玉私下传情的事情,都是差遣晴雯去办理,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传话送物爽朗飒利。像宝玉病中惦念黛玉,给黛玉送旧手帕,就不能让袭人等发现而偷偷的让晴雯送去。晴雯的聪明伶俐也是贾府中地位最高的贾母所认可的。第七十八回中贾母说道:“„„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宝玉的舅舅要过生日,要前往祝寿。老太太亲自给宝玉挑选了一件上好的行头——雀金裘,让宝玉穿上作为礼服。这雀金裘是 “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就剩了这一件,你遭塌了也再没了。这会子特给你做这个,也是没有的事。” 可见这行头真的非同寻常,非常珍贵。可是宝玉头一天去舅舅家拜寿就不小心把这雀金裘烧了一个顶针大的小洞。麝月就打发老嬷嬷找能工巧匠织补,结果没有一个人敢揽这活,都不认得这是什么裘皮,不会织补。在这种紧要关头,病中的晴雯听了,就让麝月把雀金裘拿来看看。晴雯说:“这是孔雀金线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的过去。”麝月笑道:“孔雀线现成的,但这里除你,还有谁会界线?”晴雯道:“说不的我挣命罢了。”于是晴雯在病重时狠命咬牙捱着。她让麝月打下手,一针一线,一直做到凌晨四点多,终于将雀金裘补好了。多少能工巧匠都无法织补的雀金裘,她在病中就从容的补好了,可见晴雯的手艺确实高于他人。甚至于百般厌恶她的王夫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色色比人强”

机敏尖刻,率真任性。晴雯机敏而又尖刻,对于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做宝玉的妾,晴雯的话里话外却能够明显看出来她的羡慕和嫉妒。晴雯敢爱敢恨敢说敢骂,快言快语,在她跌了扇子而顶撞宝玉的时候,袭人劝解,晴雯就连讽带刺回敬了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哎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不一而足。

端午佳节间,宝玉因一连串的烦心事之事,心情很糟糕。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宝玉和薛蟠喝酒归来后带着酒意主动向晴雯求和解:“你的性子越发惯娇了。早起就是 跌了扇子,我不过说了那两句,你就说上那些话。说我也罢了,袭人好意来劝,你又括上他,你自己想想,该不该?”。然后宝玉说出了一番对物用的态度,“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这里宝玉一再主动寻求和解,直到说出一番物用的道理:高兴就好!晴雯何等冰雪聪明,马上打蛇上杆,“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甚至宝玉夺过麝月的扇子,递与晴雯,在宝玉的嘻笑和纵容下,晴雯毫无顾忌,也撕了几半。一个与袭人,麝月等丫鬟不同的大胆、任性、率真的晴雯展现在眼前。病补雀金裘,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这样的事在大观园里恐怕也只有晴雯能做的出来。

光明磊落嫉恶如仇是晴雯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晴雯在大观园中的所作所为是光明磊落的,她虽然和宝玉情投意合但却不会象袭人那样“鬼鬼祟祟”的有肌肤之亲,虽然无依无靠家境贫寒却不会象别的小丫头那样偷偷摸摸。平儿的虾须镯被宝玉房里一个叫坠儿的低级小丫头偷了。晴雯知道了这件事,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虽然宝玉连忙劝下了,但第二天她还是打了坠儿一顿将她赶出贾府。她看不起那些狗仗人势欺负奴才的奴才,在抄检大观园时,晴雯豁”一声将箱子掀开,然后两手捉着底子,两手捉着箱子底子朝天 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的言行象一颗瞬间升起的绚烂的流星,刹那间照亮了大观园那黑漆漆的夜晚。

晴雯最为可贵的是她身上所带有的的反奴性色彩。这点突出表现在她与贾宝玉的关系中。十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但却没有一点奴性。在所有丫头中,除晴雯之外是没有任何人敢与宝玉冲撞的。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中晴雯跌坏宝玉的扇子被宝玉骂了一顿,这是如果是袭人或者是其他丫头必定顺着宝玉任他出气。而晴雯晴雯毫不犹豫地撕了宝玉的扇子而且越撕越起劲还夺过麝月的扇子撕了几半,二人都大笑起。在那种时代,那种家庭,一个丫鬟敢于向主子以任性的姿态继续她的反抗,而主子居然以此为乐,这出人意料的情节足以表现出晴雯与宝玉性格中的共同之处,表达出他们间深切的关系。晴雯与宝玉,在形式上只能是奴主关系。但在晴雯的内心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听任主子奴役、侮弄或践踏的奴才,即使对宝玉也不能例外。她所珍惜的只是互相尊重和真诚相待,因此她的自尊心在宝玉面前更不可以受到损伤。在宝玉,从来就不愿以主子自居,以奴才看人,当然更不以一般丫鬟来看待晴雯。宝玉看厌了别人对自己的奴颜婢膝,媚主求荣,特别看重晴雯的全无“媚骨”。她的爽直莽撞针对的是每一个人:宝玉、黛玉、袭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她实在不是一位好丫头,她从来没有摆正奴才的位置,即便要求宝玉爱自己,也是站在“人”这一个同样对等的高度上,不是奴颜婢膝,也没有温柔和顺,再用黛玉所说的便是“我为的是我的心”。晴雯死的那天宝玉来看望她。她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给宝玉,穿上了宝玉穿的小袄,而且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耽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是对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的抗议,是失败之后进行了胜利的抗争。堂皇正大,敢做敢当,视死如归,这就是晴雯的本色,这就是晴雯的风骨。抄检大观园,她愤怒的将箱子尽倒出,对晴雯来说,宁可受穷,绝不受辱。晴雯身上的优点却也是她的缺点。晴雯美丽,心灵手巧,直率任性,不甘于过奴才的生活,追求平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本是晴雯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却将她逼上了绝境,推向了死亡。

晴雯有着美丽容貌。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得意忘形地忘了自己的身份,她只不过是大观园中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却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荣国府,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

她心灵手巧却不屑于以自己的“风流灵巧”去博取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许。她懒,并不是因为她不想做,而是因为她不愿以一个奴隶的身份去做。她只是希望站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以一个人的身份,为着自己的心而做,所以,就有了病补雀金裘。但是,她这种单纯的愿望,在封建势力奴役下的大观园里,无法得到共鸣,孤立无援的她,必然只能走向死亡。

她机敏尖刻,率真任性,说话直来直去,从不考虑后果,从不委曲求全,有时候说话就容易伤人、得罪人。就像袭人说她的“她说话夹枪带棒”。晴雯撕扇时 晴雯将碧痕打发宝玉洗澡的事也说出来,所幸宝玉并未计较。可谁又能保证碧痕不会计较呢。又持宠撒娇,撕了麝月的扇子,麝月当面不好发作,心底里岂有不恨的!小红奉王熙凤之命办事,结果被晴雯和麝月看见了,晴雯就讽刺、挖苦她攀高枝什么的。小红虽然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三等丫头,但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脂批道:“管家之女,而晴卿辈挤之,招祸之媒也。” “招祸之媒”就是惹祸的导火线,晴雯得罪的人比较多。坠儿偷了平儿的首饰虾须镯,晴雯知道后非常生气拿簪子使劲在坠儿手上扎,把个坠儿的手扎成了马蜂窝,疼得坠儿哭爹叫娘,甚至不顾坠儿的母亲的求情将坠儿赶出贾府。这样一来不知道得罪了多少家仆下人。王善保家的搜查大观园时,唯她将箱子里的东西倒了出来,还当众把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完全不给查房的婆子面子。可是晴雯只是个丫鬟,在这种情况下,掀箱、倒箱,她所要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非常可怕的。她为此得罪了王善保家的。七十四回在 “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王善保家的就向王夫人进谗言报复晴雯:“„„宝玉屋里的晴雯,杖着她生的模样比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王夫人一听立即找来晴雯一看她果然生得妩媚,认定她是个狐狸精带坏了宝玉。于是晴雯病重的时候被毫不留情地赶出贾府。晴雯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那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个性,最终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诽谤污蔑,从而断送了她美丽青春的生命。怪就怪在晴雯太骄傲,骄傲得不肯承认现实,不愿意拿自己当一个奴才,小姐脾气丫鬟命,这不但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还注定了她失败的爱情。

无疑宝玉是爱晴雯的。晴雯生病的全过程,处处可见宝玉的爱心。在贾府丫鬟生病是要回家养病的,晴雯不舍得宝玉,宝玉也不舍得她,再说不过是头疼闹热的常见小病,宝玉便决定把晴雯留在自己卧室,私下请医生来诊治。照样亲密无间。宝玉见晴雯要出门,总是忘不了嘱咐披上外套,别冻着。见晴雯没穿好外套就出门,宝玉连忙想办法巧妙地哄晴雯回来,看她受凉了,就让开自己的被窝一角,让她进来取暖。晴雯咳嗽,脸蛋飞红,宝玉试探是不是发烧,怕自己手凉,要先用手炉暖手,然后才抚摸晴雯的身体。在怡红院宝玉卧室里熬药,担心大家不喜欢药味,宝玉就说,再也没有比药香更好的香气了,就在我屋里熬药才好呢。这是宝玉对晴雯的心理安慰,隐含宝玉的一份情意。晴雯带病强行织补雀金裘,宝玉还是放心不下啊,一会问她要不要喝点热水,一会命她歇息,一会又拿斗篷给她披上,一会又拿个枕头给她靠背,把个宝玉急得抓耳挠腮。第二天给舅舅拜寿,可是宝玉心里还是惦记晴雯,老早就找借口返回怡红院。宝玉给他舅舅拜寿,本是一件重大的社会活动,看那阵势,前呼后拥,光骑马的随从就带了十几个,可见这事真的非同小可;但是这事在宝玉眼里,不如晴雯的健康重要。日常饮食,宝玉也是格外关照,正好大观园增设了内部餐厅,宝玉总是安排要这要那,让晴雯吃好。宝玉是一个怜香惜玉的活宝,他对晴雯的那份情意天地可鉴。晴雯被赶出贾府后宝玉跑去看望她,对她嘘寒问暖,晴雯死后他做了《芙蓉女儿诔》悼念晴雯,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充满了无限的哀伤与无奈。对于晴雯的死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宝玉对于晴雯是有情有义有愧疚有无奈的。

晴雯也是爱宝玉的,他虽然是个身份底下的丫鬟,但她也和其他人一样平等的爱着宝玉。贾政要盘考宝玉的念书情况,整个怡红院紧张起来,袭人麝月也无可奈何。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晴雯随机应变,巧施计谋让宝玉装病,让宝玉躲过一关。一个小小的故事,足以让人看到晴雯与袭人关心宝玉不同,睛雯因为更理解宝玉,所以她更能够真正的去帮助宝玉。病补雀金裘她病的头晕眼花,仍然不顾病重通宵为宝玉补衣服,这又有几个能够做到。晴雯死前一番倾肝吐胆的诉说:“只是一件,我是不甘心的: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个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初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接着剪下指甲相赠,又与他交换了贴身小袄,还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没有哪一个女子有过这样直接而热切的表述,前番挣命补裘,这次赴死般的倾诉,晴雯总是以生命之光映照她的爱情,她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明了自己的真心,她是爱宝玉的。晴雯对宝玉的爱是纯洁的,她并没有象王夫人所说的 那样“妖精似的”勾引宝玉,也没有象袭人那样奴颜婢膝地去钻营宝玉姨娘的地位。她鄙视袭人之流安于甚至乐于做奴隶的本性;她厌恶蠢奴悍妇的争权夺利,惟利是图。它是以自己的真性情爱着宝玉,绝不屈从,附庸。

篇8: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关键词:《红楼梦》,色彩词,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中国18世纪的百科全书。在这部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高峰的作品中,曹雪芹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小说塑造的色彩世界里,作者对服饰色彩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有红色系、绿色系、黄色系、蓝色系、紫色系、黑色系、白色系,每个色系又分出十余种颜色。黄色类有葱黄、金黄、鹅黄、柳黄,以及近似为桔黄的蜜合色;绿色类有葱绿、水绿、柳绿、豆绿、翡翠、松花绿和秋香色;红色类最多,有杏红、银红、桃红、水红、海棠红、石榴红、碧玉红、茜红、绛红、玫瑰红,再加上似为酒红的血点般大红等十多种;此外还有石青、莲青、藕合、玫瑰紫、荔枝、茄色等。

这些缤纷的服饰色彩,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深蕴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红楼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些纷繁复杂的颜色是如何翻译成英文的呢?“在日常生活中,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各个民族对颜色的认知,特别是赋予它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和文化意象是不尽相同的”(高芳,2006)。本文以杨宪益的译本为范本来讨论颜色词的翻译。杨译本一向被看作是异化的代表作,但是他对服饰颜色词翻译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

1. 意译

这是英译《红楼梦》的主要手法,因为“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包惠南,2001)。众所周知,服饰负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而这也正是造成服饰翻译的难点所在。因此,在直译或者部分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中的信息内涵时,完全可以采用意译法。因为成功的翻译就是改变语言符号,而并不改变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即思想内容。杨译本中的意译手法一方面是为了阐明服饰的形制,另一方面是为了传达某一描述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对于服饰的翻译,不可能只是对一些名词的翻译,那样只会使读者如堕烟海,领会不到它的形制,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像原文读者可产生的反应,就谈不上忠实的翻译了。

《红楼梦》中有些对服饰的描写只是一种借代并非实写。只是通过这些服饰描述告诉读者所提及人物的身份。“借代是古诗词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由借体和本体构成。借体,为文字中直述之物;本体为借体所述之对象。借体之所以能借代本体,是由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顾正阳,2003:251)。例如,在八十五回中有“貂蝉满座”一句。这一句在杨宪益的译文中翻译为“Silks and sables filled the hall.”因为貂蝉不是对服饰的实指,而是装饰着貂尾和“蝉”的“貂蝉冠”是古代权高位重者佩戴的一种冠帽,以此来指代官爵高的人。所以用这样的意译来说明他们的地位,不能按照字面直译。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的服饰描写中是很多的。

2. 直译

直译主要是翻译那些不需要意译,或是意译反显烦琐的服饰描写。如书中多次出现的“官服”和“按品大妆”,因为不明其官职及朝代,也就无法判断它的形制和颜色等,就应按字面意义译为“official uniform”和“dress up according to their ranks”。

以上是从翻译方法的角度,下面从颜色词本身的角度来看看杨译本的处理。颜色词本身主要包括基本颜色词、限定式组合颜色词和实物颜色词。

2.1 基本颜色词的翻译(主要包括一些单音节颜色词)

基本颜色词就是构成事物色彩的最基本的颜色词,它们本来就是用作表达事物颜色的即,white(白色),black(黑色),grey(灰色),brown(棕色),red(红色),green(绿色),yellow(黄色),blue(蓝色),purple(紫色)等。汉英民族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文化共性决定了用英语中的颜色词对应翻译汉语中的颜色词是可行的,比如,“红绫”(red silk)、“绿绸”(green silk)等。又如,如:“白绫红里的肚兜,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译作:“A whitesilk stomacher lined with red, which she was embroidering with mandarin ducks at play among some lotus.The lotus flowers were pink, the lives green, and the ducks a medley of colors.”(第三十六回)

2.2 限定式组合颜色词

限定式组合颜色词中后一个词根是颜色词,前一个词从色彩的明暗、深浅等角度对后一个颜色词进行限定,如“水绿”、“油绿”、“银红”等。杨译本在翻译此类颜色词时注重译出色彩的浓淡、明暗,常用方法是在英语颜色词前加上pale, light, black, white, rich等形容词。如:“穿着弹墨绫薄棉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译作:“wearing a thin padded silk tunicwith black dots, under a lined blue silk sleeveless jacket.”(第五十七回);“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译作:“A paleblue satin jacket, black satin cape and white silk skirt.”(第六十八回)

2.3 实物颜色词的翻译(主要包括一些多音节颜色词)

世界上许多具体事物的色彩构成其自身的显著特征,以具体事物为主体而形成的颜色词,即为实物颜色词,如“雪白”、“火红”等。《红楼梦》中服饰色彩充分体现了自然美,大多以自然界中的事与物对其命名,因此对其的翻译应注意一些技巧。《红楼梦》中的此类颜色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具体实物加色彩词素,如“鹅黄”、“葱黄”、“玫瑰紫”等。一类是具体实物加色,如“茄色”、“藕合色”、“蜜合色”等。在翻译具体实物加色彩词素的颜色词时,杨译本采用的方法一是用对应的英语实物加色彩词素。如:“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译作:“She had double red jade pendants with pea-green tassels attached to her skirt.”二是利用英语的形容词后缀如-ish。如:“身上穿着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袄子, 葱绿盘金彩绣绵裙, 外面穿着青缎灰鼠皮褂。”译作:“A yellowish-green padded skirt embroidered with colored silk and gold thread, and a black satin coat lined with squirrel.”三是用英语基本颜色词替换。如:“那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 地下绿绸撒花夹裤。”译作:“Meanwhile Fangguan, wearing only a cerise padded jacket and flowered green silk lined-trousers.”

从上文可以看出汉语颜色词的构成主要包括:基本颜色词(如:红,白,黑等);限定式组合颜色词(如:大红,水绿,油绿等);具体实物加色彩词素的颜色词(如:桃红,葱黄,石青,海棠红,石榴红等);具体实物加色的颜色词(如:茄色,翡翠,藕合色,蜜合色等)。英语颜色词的构成主要包括:由一个单词构成的颜色词(如:blue, pink, green, cerise, crimson, turquoise等);合成式的颜色词(如:bright red, pale green, yellowish green, pale purple, light purple, greenish yellow等);实物加色彩词的颜色词(如:peach-red, leek-yellow, slate-blue, lilac-blue等);实物加色的颜色词(如:honey-colored等)。

由于汉语和英语颜色词的构成基本相同,翻译时可用任何形式的颜色词互换。但是由于“一种语言的语言材料的全部意义,全部信息,往往因为缺乏对等词﹑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语法结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不能充分的﹑完善的转移入另一种语言的言语材料,因此在不同语言之间又普遍存在着不可译性”。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是文化的翻译。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文化的区别,传承好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外语翻译出版公司, 2001:132.

[2]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 1990.5.

[3]崔荣荣.《红楼梦》服饰色彩仿生的文化解读[EB/OL]http://my.265.com/archive/150/35012/137836.asp.

[4]冯庆华.颜色词与翻译.红楼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高芳.论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169-172.

[6]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3.

[7]刘士聪主编.红楼译评.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8]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

[9]田野.论《红楼梦》中颜色词的翻译[D].重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10]Tsao Hsueh-Chin, Kao Ngo.A Dream of Red Mansions (3 Vols) [M].Yang Hsien-yi, Yang Gladys, trans.Beijing:ForeignLanguage Press, 1995.

上一篇:行政副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给伊拉克小朋有的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