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大盘点

2024-04-29

红楼梦诗词大盘点(共9篇)

篇1:红楼梦诗词大盘点

经典古诗词大盘点

1、抱琴出南楼,气爽浮云灭。松风吹天箫,竹路踏碎月。后山鹤唳定,前浦荷香发。境寂良夜深,了与人间别。《山中秋夕》作者:李群玉

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作者:刘禹锡

3、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作者:李商隐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作者:李白

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作者:刘方平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

7、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中秋越台看月》作者:李群玉

8、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中秋》作者:李朴

9、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作者:李白

10、九十日秋色,今宵已半分。孤光含列宿,四面绝纤云。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遥遥望丹桂,心绪正纷纷。《中秋月》作者:廖凝

11、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满江红中秋寄远》作者:辛弃疾

12、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中秋见月和子由》作者:苏轼

1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中秋登楼望月》作者:米芾

14、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倪庄中秋》作者:元好问

15、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秋宵月下有怀》作者:孟浩然

16、秋来一度满,重见色难齐。独坐犹过午,同吟不到西。疏芒唯斗在,残白合河迷。更忆前年望,孤舟泊大溪。《中秋夜寄友生》作者:陆龟蒙

17、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作者:晏殊

18、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

19、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中秋夜杭州玩月》作者:张祜

20、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八月十五夜》作者:殷文圭

21、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作者:白居易

22、阴盛此宵中,多为雨与风。坐无云雨至,看与雪霜同。抱湿离遥海,倾寒向迥空。年年不可值,还似命难通《八月十五夜对月》作者:李频

23、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作者:皮日休

24、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作者:李商隐

25、中秋中夜月,世说慑妖精。顾兔云初蔽,长蛇谁与勍。未追良友玩,安用玉轮盈。此意人谁喻,裁诗穿禁城。《中秋夜思郑延美有作》作者:孙纬

26、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作者:陆龟蒙

篇2:红楼梦诗词大盘点

一、命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依然保持低调

2008年18套考题都对诗歌鉴赏进行了考查,其中大部分考题都采用了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只有上海卷和北京卷采用了主客搭配的命题形式。2008年比之2007年,在主客搭配考查上只多了北京卷,客观题依然保持低调。其实不论客观还是主观,它们都各有利弊,只要命题贴近考生,让考生有的放矢,哪种题型都未尝不可。

二、考查方式以整体赏析为主,局部赏析稍见抬头

2008年18套考题大部分都是要求从整体上进行赏析的,其中有的是整体赏析思想情感,如全国卷Ⅰ和四川卷;有的是整体赏析表现手法,如福建卷和江西卷;有的是整体赏析语言风格特色,如北京卷和重庆卷。局部赏析的只有3个考题,分别是江苏卷、山东卷和浙江卷,其中既有局部内容的赏析,也有局部技法的考查。比之2007年的湖南卷的一枝独秀,2008年的局部赏析可谓渐入佳境。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可能会更容易一些,所以考生可能更愿意接受整体赏析。但局部赏析的特点是命题更具针对性,考生分析起来有“抓手”,避免了一些套话、空话的出现。

三、赏析方式以单独鉴赏为主,比较鉴赏有所减少

2008年18套考题大部分都是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的,只有湖北卷、湖南卷和广东卷采用了比较鉴赏。比较鉴赏比之单独鉴赏,难度系数更大,较之2007年的6个比较鉴赏题而言,2008年在比较鉴赏的考查上有所减少。不仅鉴赏的数目在减少,而且鉴赏的设题难度也在降低。综观今年的几道比较鉴赏题,都比较容易,考生大多可以接受。

四、问题设计以品味、赏析为主,评价、评点销声匿迹

篇3:《红楼梦》诗词略谈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判词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红楼开篇第一诗《顽石偈》。这里看似是交代无才补天, 幻化入世的通灵顽石, 实则是作者在自嘲, 是他的愤慨之言。与其说作者无才, 不如说他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封建社会的“苍天”已经残破到不可弥补的地步。红楼儿女的爱恨情痴, 大观园的起落兴衰, 就在这一背景下拉开了序幕。

一、判词与《红楼梦》曲

《红楼梦》中的判词无疑是重头戏, 悉数录在第五回中, 此回亦是全书中心意旨所在, 伏笔最多之处。简单的说判词就是以一首诗词来暗指某个人物的命运, 而这些金陵女儿的天机尽在宝玉的春梦之中。宝玉在秦可卿房里恍惚走入太虚幻境之中, 正如警幻仙姑所言“女子虽多, 不过择其善者而录之, 余者庸愚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判词分为正册和副册, 按女子的身份等级不同又分出又副册等。

正册判词即为金陵十二钗判词, 曹雪芹在书中设伏笔时善用谐音一类的文字游戏, 其中最精妙的当属宝钗和黛玉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曹雪芹分别以乐羊子之妻和谢道韫喻之, 颇可见作者偏爱之端倪, 一个是传统型贤良淑德的模范佳妇, 另一个为新颖派文采飞扬的名门才女, 而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宝黛皆是反传统礼教的叛逆性格。宝钗同宝玉是家喻户晓的金玉良缘, “雪埋金簪”可见宝钗命运不济。那么“玉带林中挂”该如何理解呢?如果反过来念, 就谐音成了“挂中林黛玉”如此设句当真构思巧妙, 精彩绝伦!让宝二爷牵肠挂肚的终究是黛玉。

此外, 凤姐与香菱的判词也饶有意味。香菱的判词为: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地”即为土, 两个土加上一个木不正是夏金桂的“桂”吗?由此可推断甄英莲的香魂终将陨落于河东狮的百般折磨之下。再看王熙凤这一脂粉队里的英雄, 周瑞家的曾跟刘姥姥说过这位二奶奶至少有一万个心眼子, 一万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可惜“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和“鸟”和在一起是繁体的“凤”字, 可见再精明能干的管家也扶不起贾府这棵将倾的大树。“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人”和“木”即为“休”, 一句话就点破了凤姐由出嫁从夫到府中掌权, 继而事败被休的曲折起落。

判词中不乏一些点睛之笔, 一词一句便包含了人物命运, 儿女归宿。但却道而不破, 伏笔于千里之外。如晴雯的判词中的“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挂念。”这一艳冠群鬟的芙蓉女若不是因为那些恶婆娘背后诋毁, 岂能使向来宽厚的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 定要赶出园子而后快。再看袭人判词中的“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这位早被王夫人默许了的准姨娘却因为一条红汗巾与蒋玉菡结缘, 琪官对出的那句“花气袭人知昼暖”究竟是偶然还是天意?世间的阴差阳错岂是花大姑娘所能预料的。

《红楼梦》曲紧随判词之后, 共十四支, 分为引子, 十二支正曲与尾声。引子中再次强调了此书以写情为始终, 不涉“政治时局”从“怀金悼玉”上可看出作者是为宝钗而悲伤, 为宝钗而惆怅的, 同时更为黛玉的不幸而哀悼。在第二曲“终身误”中更唱出了宝玉的衷肠:

“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

态度鲜明的表示出从内心对金玉良缘的排斥以及对木石前盟的情根深种。这段可以追溯到前生的旷世奇缘绝不是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和身份与形骸的转化可以更改的。后一句:

“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举案齐眉, 到底意难平。”

再一次一针见血地指出:纵然贾府众人以偷龙转凤之计骗自己与宝钗成婚, 就算与宝姐姐朝夕相处, 我魂牵梦系的仍然是林妹妹, 相敬如宾也免不了同床异梦!

第三支曲“枉凝眉”更是广为传唱的经典。透着说不完的缠绵, 道不完的辛酸: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一起笔便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一个本是绛珠仙草, 一个原为通灵顽石, 本是无情物, 偏成有情人。绛珠欲还灌溉之恩, 誓要将一世的眼泪还之,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奈何天意弄人, 终是水月镜花, 空劳牵挂。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聪明累”一句便影射出琏二奶奶毒设相思局间接治死贾瑞, 捉奸在床逼死鲍二家的, 假作贤良害死尤二姐, 弄权铁槛寺草菅人命等一干罪状。他不信阴司地狱的报应, 然而天理循环, 她的誓也应在了她和她的女儿身上。

“箕裘颓堕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好事终”里言明了贾府衰败的直接原因不是因为宝玉的“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而是宁府贾珍父子的荒淫无度以及荣府贾赦父子的同出一辙。这样的家风, 这样的伦常, 也难怪柳湘莲说他们贾家也只有门口的石狮子是干净的了。最后的“飞鸟各投林”不仅唱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更唱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到了“飞鸟各投林”的境地, 也只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二、《葬花吟》与《芙蓉诔》

《葬花吟》是小说中的翘楚之作, 与《芙蓉女儿诔》交相辉映。如果没有这两首杰出妙作, 黛玉与晴雯这俩个人物都会失色不少。由此亦不难看出芹溪居士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是何等的煞费苦心。

《葬花吟》出现在小说第二十七回, 黛玉因误会晴雯不给自己开门, 而在花间独自垂泪的情节。书中写道:“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世姿容, 具稀世俊美, 不期这一哭, 连窗鸟寒鸦也不忍再听。”《葬花吟》也正因此气未消, 于次日芒种节葬花之时即兴所作: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样一个唯美的画面在黛玉眼里无疑是伤感的, 飞花满天是对大地的回馈, 对生命的成全, 但同时也是一首悲悼香消玉殒, 红颜不再的挽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 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黛玉本身就是多愁善感之人, 生性喜散不喜聚。每每满堂欢笑之时, 则常常联想到人去楼空之日。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正是黛玉在贾府中处境的真实写照。她父母双亡, 其靠山贾母亦不知能指望到何日, 只有宝玉一个知己, 无助之意, 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 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一段连绵不断, 一气呵成, 不仅让我们惊叹这弱不禁风的女子对死亡的态度竟是如此的淡然!在贾府这样堕落的温柔富贵乡里, 她没有沉沦, 她骨子里有着同宝玉一样的叛逆精神。她渴望自由, 向往如飞花一般翱翔于长空之上。如此伤感至极的诗句只有这样一个以泪做成的姑娘方写得出。如此美轮美奂的情思只有这样一个芳华绝代的红颜才配拥有。宝玉在一旁听完“不觉痴倒”, 这正是二人在灵魂深处最大的共鸣!

《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诗词中最长的一篇, 也是作者发挥他的文学财富最充分, 表现政治态度最明显的一篇。宝玉对黛玉是铭心之爱, 对湘云是兄妹之情, 对宝钗是敬慕, 对袭人是依赖, 而对晴雯似乎是种难以一语道破的微妙。怡红院众丫鬟中有谁敢像晴雯撕扇那般与宝玉使小性?宝玉又能为谁如此费心动情的写一篇诔文?宝玉写道:“花原自怯, 岂奈狂飙?柳本多愁, 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 遂抱膏肓之疚。”此句直接言明晴雯的死因, 如此吹弹可破的娇花弱柳怎禁得起刁蛮恶妇的诋毁迫害?终将颜容憔悴郁郁而终。正是:“既怀幽沉于不尽, 复含罔屈于无穷。”

“眉黛烟青, 昨犹我画;指环玉冷, 今倩谁温?”“楼空鳷鹊, 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 谁续五丝之缕?”真是音容笑貌仍犹在, 物是人非事事休!宝玉是一个崇拜女性, 仰慕女性的“怪胎”, 只要跟女儿有关的事他都有兴趣。他会做胭脂, 喜欢给小姐丫鬟们篦头、画眉, 更与她们自幼耳鬓厮磨, 亲密无间。想当日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是何等的浓情厚意, 如今金缕仍在, 佳人已逝, “岂道红绡帐里, 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 女儿命薄!”“毁诐奴之口, 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 忿犹未释!”这些怒发冲冠的诗句反映出宝玉的叛逆精神已经走向成熟, 他似乎已经在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的袭人与不拘礼法的晴雯之间做了最后的抉择。

诔文末尾“歌而招之”的一段大有《诗经》之风, 《离骚》之韵, 《逍遥游》之风骨。大胆的想象, 奇特的构思使王侯将相, 真节烈女皆用以衬托晴雯的芳魂。整段浩浩荡荡, 大气磅礴, 仿佛天地尽收眼底, 宝玉同晴雯一起遨游于九霄之外, 逍遥在太虚之中。晴雯死前将青葱般的指甲和贴身旧红袄赠与宝玉作为最后的留念, 寄情于物, 仿佛日后她仍在怡红院一样。也许他们的交集早已超越了儿女之情, 似乎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哲学情愫。

三、海棠诗与菊花诗

说红楼诗词不得不提到海棠诗社, 这是在海棠花盛开的季节, 由探春向宝玉发帖提议, 结果一呼百应, 众姐妹也纷纷支持建社。这也不失为这群富贵闲人的闺中文化。

宝玉踏雪寻梅, 众人烹调鹿肉这些经典画面都是在结社这一期间发生的, 其中咏白海棠诗与菊花诗更是重头戏。

以“门、盆、痕、昏”为韵的咏白海棠诗给了众巾帼各展文采的机会, 更像是钗黛之间在“以诗对决”, 宝钗诗为: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随后黛玉便写出: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的梅花一缕魂。”

你要“冰雪招魂”我偏要“碾冰为土”, 这两首诗可当真有些火药味。“偷花色, 借花魂”的构思更是细腻巧妙。

在菊花诗中, 湘云做东拟定十二个以菊为题的诗目, 以黛玉的《问菊》被评为最佳: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如此连连发问, 似乎是诗的作者在寻找着某种共鸣。又像是她在像宝玉倾诉着幽幽心事, 片片衷肠。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林妹妹大气的一面: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位孤芳自赏的病西施也是自有一股傲气的, 只要世间有那样一个红颜知己存在着, 何须天长地久, 何必海誓山盟?但求曾经拥有的灵犀一点, 何妨执手相对时泣泪涟涟……

《红楼梦》诗词中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经典篇章, 其内容题材多样且不落窠臼, 如柳絮词与桃花诗、对联、劝世诗、闲情诗、中秋夜联句等等, 篇幅所限, 不能详谈, 只是浅谈一二, 但求能品出“其中味”的万一, 略解千古梦的真意。

参考文献

[1]王世超.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2]王蒙.王蒙话说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

篇4:《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除了小说主体文字外,还有诗、词、曲、赋、歌、偈、谚、赞文、诔文、对联、匾额、灯谜、酒令、骈文等等,应有尽有。就诗而言,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体的,有应制体、联句体、仿古体等等,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曹雪芹既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伟大的诗人。

《红楼梦》诗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是按头制帽,二是谶语性质。

按头制帽

“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是《红楼梦》诗词最主要的特征。

如果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抽出来单独看,或者把《红楼梦》诗词看作是《曹雪芹诗集》,都不免低看了曹雪芹的诗歌水平。因为《红楼梦》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哪怕是一首并不高雅的诗,甚至是一支酒令,也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样的诗歌创作起来更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曹雪芹的诗歌直逼李杜,不为妄言。

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即在其他小说里,诗词只是装饰品,而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

在贾探春的倡议之下,贾宝玉和姐妹们成立了“海棠诗社”,一时间大观园里花团锦簇诗意盎然,成就了《红楼梦》中难得的盛事和少有的欢乐。大家都写《咏白海棠》,虽然同题限韵,但也各有不同。

贾探春写道:“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是对她的肖像“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诗意再现,也是对她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形象阐述。

薛宝钗写道:“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她是典型的封建淑女,自然是矜持内敛“珍重芳姿”;她寡语罕言安分随时,她朴素淡雅洁净无华,博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称赞,自然是“淡极始知花更艳”。

林黛玉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仙子,在清冷的月宫,静静地缝缀白色的绢衣,仿佛看到一个孤女,在深秋的闺阁,默默地擦拭伤心的眼泪,这不就是林黛玉吗?

杜甫笔下的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笔下的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林黛玉笔下的秋则只能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诗如其人”,然也。

不仅如此,就连谜语、酒令、花签也是“按头制帽”

贾政的谜语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是“砚台”。贾政不就是一块四四方方、硬硬帮帮的砚台吗?

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的花签是“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不正是两人的性格特征吗?

这就是“按头制帽,诗如其人”。

谶语性质

《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甚至包括酒令、谜语)带有谶语的性质,即作者往往在诗中暗示人物的命运。

第五回被称为全书的总纲,就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巧妙而明确地指出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作者给贾探春的判词。探春爽利果断,聪明能干,并且志向高远,想有一番作为,不幸的是生于末世,家族败落,又是姨娘所生,以庶出为耻,最终远嫁异乡,生离做了死别。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贾惜春的判词。她看尽了“三春”(三个姐姐)的悲剧,经历了黛玉的惨死,虽是贵族千金,最终出家为尼。

《红楼梦》中最有名的画面、最美丽的场景、最诗意的行为、最悲伤的意境,莫过于“黛玉葬花”。而《葬花词》则是《红楼梦》诗词中最著名的作品,最含悲剧意味,最富文学色彩,最具谶语性质。

林黛玉去怡红院,正碰上两个小丫头拌嘴,不给她开门。第二天,黛玉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出一首《葬花词》。

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既是黛玉形象的诗化,又是黛玉命运的谶语,成为横绝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黛玉的形象,被缤纷落英映照得更有韵致;黛玉的命运,被落花残红衬托得更为凄惨。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体弱多病,敏感多思,有爱而不得倾诉,爱的不确定与难以预料,使得黛玉愁绪满怀,终日以泪洗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黛玉不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环境之严酷,人情之冷漠,使她寒冷不胜,哀动于衷。

《葬花词》不但抒发个人的哀愁,而且写出了生命的感伤。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人生的无常、无奈、悲伤、悲凉,无限无边,拥塞心头,“愁杀葬花人”。

更为深刻的是,由花及人,借花喻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葬人,花落人亡,我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黛玉流下酸楚的泪水。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诗,真的成了她命运的谶语。她如娇嫩的花朵,在“风刀霜剑”之夜,凄惨地凋落了。

不仅如此,《葬花词》也成为《红楼梦》中众多女子凄惨命运的谶语,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就连谜语也具有谶语性质。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第二十二回众人猜谜语,元春的谜语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这首谜语诗就是贾府命运泰极否来、由盛转衰的谶语。

《红楼梦》的诗歌,除了服务人物塑造性格、谶语性质暗示命运,当然还有其他作用,如陈述本旨、深化主题、烘托氛围、托物言志、反映时代、推动情节等等。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红楼梦》诗歌有别于其他诗歌,《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

篇5:盘点关于离职的古诗词

具体如下: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

描写“离职”的古诗词有哪些?

1.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释义: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2. 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释义: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

3.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释义: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4.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释义: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5.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释义: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6. 。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释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7.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杜甫《夏夜叹》释义: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8.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李白《越中览古》释义: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9.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释义: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10.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卢纶《逢病军人》释义:军人在行军途中经常患病,住宿时又没有粮食吃。

篇6:盘点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篇7:盘点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馀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眉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年代: 宋 作者: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篇8:红楼梦诗词大盘点

一、预示的叙事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少有的, 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全书的总纲, 书中主要人物中的命运在此回中借助诗词予以了限定。在太虚幻境, 普天下的女子全都进了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等司, 金陵十二钗则全部进了“薄命司”, 其中的“判词”均用诗韵文写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请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 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 雪下一股金簪。这一页的判词为:“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将图画和判词联系起来看, 图画寓“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之意。两株枯木, 即“林”字, 一围玉带, 谐音反读为黛玉;雪, 谐音薛, 金簪意即宝钗。判词首二句, 以乐羊子妻和谢道韫的典故, 写薛宝钗德性贤淑, 林黛玉才思敏捷, 此二句预示了薛林的悲惨命运结局。玉带不系在腰间, 却挂在林中, 象征林黛玉纵有才华, 命运却很悲惨。玉簪不带在头上, 却埋在浓雪之中, 象征薛宝钗独守空房的冷落与凄苦的结局。

第五回以“金陵十二钗正册”, “副册”, “又副册”上的图画, 以及图画上的判词和红楼梦曲, 预示以钗黛为首的贾府十几位女儿的性格、命运、结局。如“正册”上预示探春性格、命运、结局的那一页上的图画是“两人放风筝, 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 船中有女子, 掩面泣涕之状。”判词则为“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海。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14支曲关于探春的那首《分骨肉》则是:“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奴去也, 莫牵连。”图画上的“两人放风筝”就是遣探春远嫁的说媒者, 放走风筝, 喻探春有去无回。“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 掩面涕泣之状”是探春远嫁, 生人做死别的明确暗示, 图画只是粗略的预示了探春的命运与结局。判词则包括探春性格在内的一生遭际作了概括, “才自精明志自高”写探春是个有志知才能的女子, 为人精明能干, 才智甚高, 就是这样的才女却避免不了远嫁的悲剧命运。她一度代理管家之职, 秉公行事, 兴利除弊, 可又“生于末世运偏消”, 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 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 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 出嫁时乘船而去。《分骨肉》一曲, 对探春远嫁, 一去不归的悲惨结局作为更为详细的预示, 曲名“分骨肉”, 意在表明探出远嫁, 与骨肉亲人分别的意思,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探春不得已远嫁。曲中“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曲末“牵连”二字是说心里牵挂惦念, 此曲以探春离别亲人之辞, 语言也甚合其为人。探春本是颇有英气的女杰, 故于临别骨肉分离之际, 仍能不因悲痛而失态, 只是尽力劝慰爹娘珍重节哀, 而无一字自诉衷肠。

《红楼梦》的预示, 还体现在故事情节的预示上, 如《<好了歌>解注》“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 (降) 云轩等处”预示了80回后, 有关黛玉、宝玉的情节。“说什么脂正浓, 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预示了薛宝钗、史湘云白首孀居的情节。“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做强梁”, 预示了柳湘莲日后做强梁的情节。“蓬窗”换作“绿纱”说是雨村一干新荣爆发之家。“致使枷锁扛”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 预示了80回后, 他们因贪财、作恶而获重罪的情节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 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 贾兰的官运在李纨册子的判词和曲子中也可得到印证。又如上面提到的探春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并参考判词前的画面, 那么此二句是预示了清明节贾府全家将在江边送探春远嫁海疆的情节。

《红楼梦》的预示, 还体现在对故事结局的预示上, 第一回末尾的《<好了歌>解注》, 开头四句“陋室空堂, 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是总写对以贾府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 形象的勾画了封建末世, 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 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同时第五回对悲剧结局也作了清楚明白的预示, 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明白无误的告诉读者, 《红楼梦》演绎的是“怀金悼玉”, 即怀念与伤悼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首的金陵十二钗的悲剧故事。《收尾·飞鸟各投林》更总写出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不幸结局和贾府不同性格、不同遭遇、不同身份地位的女子的共同悲剧命运, 预示了贾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二、作者创作思想的表达

文备众体, 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文备众体最成功的典范, 它一方面吸收明清小说中文前诗、文后诗、有诗叹曰等艺术形式, 另一方又对它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 使他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服务, 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红楼梦》的第一回有一首自题诗:“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这是直接以作者身份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 这首诗并不是作者在自嗟自怨, 无病呻吟, 把这首诗放在卷首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在开篇第一回中, 作者以顽石自喻, 并说明《红楼梦》中所写的人物都是自己半世以来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 内容也大概不过是谈情, 创作的方法则是按迹循踪, 实录其事, 不敢稍加穿凿, 致使其真, 更无伤时诲谣之病。目的是让世人在茶余饭后把此一玩, 消愁破闷而已。如果真是这样, 作者何须用“假语村言”, 而将“真事隐去”呢?顽石上的那首石碣诗, 又当怎样理解呢?显然作者是有他自己无法说明的苦衷。

作者生活在18世纪初期到中期, 中国的封建社会由于长时期以来, 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发展再也不是中世纪式的单纯的封闭的封建社会了, 这时的封建制度已面临崩溃, 封建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曹雪芹以自己的独特嗅觉, 已经从“康乾盛世”的表面现象, 嗅到了封建阶级即将走向灭亡的气息。他不满这样的现实, 可又不想让社会就这样腐烂下去, 他曾经产生过“补天”的思想, 可又清醒地看到这个思想是徒劳的。

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他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可是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 作者又不敢公开表露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写出现实的种种弊端。所以他才用了许许多多巧妙的借托:大旨谈情、不干时政、按迹循踪、实录其事等等。然而在这首自题诗中, 作者却沉重地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 我们只有读懂了这首诗, 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 去理解整部《红楼梦》。

三、绮丽与悲凉两种美学风貌的奠定

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小说在开头时, 癞头和尚对甄士隐念过这样一首诗“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可以看到, 作者虚拟了一个超现实的人物———癞头和尚, 借助此人之口, 对全书的结局作了一个朦胧的暗示。

乍一看, 诗中包含了雪、花等通常被认为是美境的象征物, 且此诗对称工整, 仄平有序。不失为一首颇有韵味的诗篇。但细细读来, 诗中的某些实物恰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最终命运的伏笔, 这就为小说奠定了绮丽与悲凉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基调。如菱花实质上是甄士隐之女英莲 (香菱) 的化身, 且雪是薛的谐音, 实际上指的是小说中另一人物薛蟠。

对此诗进一步深究, 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首诗的前两句隐喻甄士隐之女英莲落入薛蟠之手, 沦为婢妾的不幸遭遇, 英莲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观园里众多女儿不幸命运的一种象征性写照。后两句借对英莲在元宵节失踪的描写, 说甄家烟消火灭, 其实这时, 悲剧结局有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借对甄家的兴衰际遇来隐喻贾家的命运, 实质上是为了表明贾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篇9:红楼梦诗词全钞

我这本《红楼梦诗词全钞》,抄录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所有的诗、词、曲、赋、联、令、谜、偈、歌,共245首(篇)。诗、词、曲、赋的概念是明晰的,不用解释。“联”,指对联;“额联”,指匾额与对联配套者。“令”,不是词牌中的“小令”,专指酒令。《红楼梦》中的酒令名目繁多,尤其由贾母领衔、鸳鸯当令官、刘姥姥参加的那次牙牌令,对答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谜”,指元宵节灯谜。贾母常会在年前布置孙辈们准备新年元宵节灯谜,这些灯谜均以诗的形式出现。《红楼梦》中的半数灯谜诗,至今仍未猜得能获世人共识的谜底,魅力永存。“偈”,指佛经中的唱词,形式同诗。“歌”,有的是《红楼梦》作者标明为“歌”的,如《好了歌》《警幻仙姑歌》等;还有像贾宝玉所作的《芙蓉女儿诔》,诔文是赋体,核心部分是一首歌行体诗,书中标明“乃歌而招之曰”,这些均归入“歌”一类。以上统称红楼梦诗词。

世传《红楼梦》版本很多,不同版本中的诗词也有异同。我只抄录《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的诗词,这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校订过的。用了不同出版社的两套本子作为底本互为参照,一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红楼梦》(书中简称人文版《红楼梦》),另一套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红楼梦》(书中简称北方版《红楼梦》)。后者比前者出版发行晚了35年,吸收了不少红学研究新成果。但后者有错字,故凡遇疑问处,皆从人文版。校对过程中,有些文字又根据2000年人文版《红楼梦》进行了校改。

我在手抄的每一首诗词后面均写有一篇长短不一的“按”文,也是245篇。

红楼梦诗词怎么定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小说中的大量诗词,使这部小说融进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门类的丰富养分,极大地提升了这部小说的艺术品位,丰富了这部小说的精神意蕴。这些诗词是《红楼梦》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当它们附着于《红楼梦》小说“母体”时,才使它们与这部伟大小说一起闪耀出夺目光彩。一旦把它们从《红楼梦》小说“母体”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实体”,放到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去比较,它们将立刻被高峰耸立的群山所淹没,不显其峰峦,尤其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肩。因此,我写“按”文的首要目的,是把每一首红楼梦诗词放到小说原著的特定语境中去解读。

具体而言,我写“按”文的着眼点有四:

其一,着力还原每一首诗词出现在《红楼梦》小说中的特定情节、氛围和相关人物的情感活动。凡诗词,单靠一些抽象枯燥的词语去解释,是很难传达出每一首诗词的全部内在意蕴的。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有时甚至不惜大段抄录小说原文,使读者能够结合小说的特定情节与氛围去理解每一首红楼梦诗词。考虑到当今读者的理解习惯,我在抄录小说原文时,把女性的“他”均改用了“她”字。

其二,发表我的一些独立见解。诸如“三春去后诸芳尽”中的“三春”,“秀玉初成实”中的“秀玉”等,它们究竟是什么含义?我都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其三,围绕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由此牵动贾母以下芸芸众人对“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以及与宁、荣两府败落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我也透过小说“隐真示假”的迷雾,作了必要梳理。但是,我只依据《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文本事实”去解读这一切,不去作旁枝斜逸的所谓“考证”与“解惑”。实在解不通的地方,我干脆不解。如《红楼梦》中的大量灯谜诗,与其瞎解,还不如不解。陶渊明教了我们一个不求甚解的办法,用在这里也是允许的。我辈“求其解”尚不能完全做到,何谈“甚解”?

其四,对每首诗词中引用的历史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以及引用的某些唐宋诗词等,也顺便作些简要注释和介绍。

我认为,对于《红楼梦》诗词,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不宜作过度解读。尤其不宜贴太多“思想性”标签,因为曹雪芹的思想观念尚未达到今人的水平——这绝不是贬低曹雪芹,而是历史地看问题。以往有些红学书籍及文章,尤其是“文革”期间的这类书籍文章,对《红楼梦》的解读就过于“当代化”“政治化”了。

我是一名普通的《红楼梦》读者。红学常红,深不见底。我写作此书,参阅了部分红学家及《红楼梦》研究者的书籍和文章,凡有所引用者,均写明了作者及出处。

老来抄诗不知倦,只为打发闲工夫。本书错谬难免,切盼指正。

是为序。

无材补天偈

释文: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按:

这四句“偈语”,说的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无材补天石”。偈:佛经中的唱词,形式与诗歌相同。一部惊世骇俗的《红楼梦》,曹雪芹从“女娲补天”遗落在青埂峰下的这块“无材补天石”写起,真乃奇思妙想。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口中,后来一直挂在胸前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由这块石头幻化而成的。

说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下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锻炼成补天材料,女娲补天时用去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丢在青埂峰下。谁知这块唯一的“遗石”经过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它见众石俱得补天,唯独自己无材不堪人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忽一日,一僧一道远远而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两人看见地上有一块鲜亮莹洁的美玉,扇坠般大小,可佩可拿。那僧将美玉托在掌心,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用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问僧人道:“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僧人答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僧人将这块鲜亮莹洁的美玉藏在袖子里,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不知去向。

又过了不知几世几劫,有一位空空道人求仙访道,路过大荒山青埂峰下,看见一块大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他驻足读毕,方知这些字迹说的是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幻形人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nlc202309082139

一般认为,这几句偈语也是小说作者曹雪芹的自况。他生于封建社会末世,曹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败,使他看到封建制度之“天”已破,自己却无材去修补,枉此一生,只能将自己的身前身后事写成这部小说,让后人“记去作奇传”。实际上,曹雪芹已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在书中给予了无情揭露。

从人间现实到仙界幻境的自由“穿越”,出入自如,显示了《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色:即严谨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空灵飘忽的魔幻主义“写虚”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如果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的代表,《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是魔幻主义“写虚”手法的代表,那么,《红楼梦》则两者兼具。通灵宝玉和太虚幻境这条“虚线”与以荣国府为主要场景的现实生活这条“实线”,并行缠绕,贯穿全书,浑然为一。

如今风靡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如果追根溯源说起来,这种创作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早就有了。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当然,我们不能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文学现象混为一体。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题五绝一首

释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按:

这是曹雪芹的一首自题五言绝句,说的是他写作《红楼梦》的心路历程。《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曹家的衰败家史和曹雪芹的亲身经历为基本创作素材。曹雪芹在这首诗中感叹的辛酸,不仅包含他为写作这部伟大小说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在诉说家族的衰败和他亲身尝遍的人生辛酸。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并没有停留在为家族衰败而哀叹、为自己的辛酸而诉苦的层面,而是将曹家转化为贾府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族,通过塑造贾宝玉这样一位背叛封建制度的“孽种”,表达了他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和深刻批判。贾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但书中的贾宝玉已不是曹雪芹的“翻版”,而是从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的文学形象,更具典型意义。

且说空空道人读完刻在青埂峰下那块石头上的《石头记》,与石头有一大段对话,这其实是曹雪芹借用空空道人与石头展开对话的方式,在表达他写作本书的宗旨。书中写到,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并改书名为《情僧录》手抄本流传过程中,又由“东鲁孔梅溪”改书名为《风月宝鉴》手抄本“传”到曹雪芹手里,“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由曹雪芹亲笔写出的上述《红楼梦》版本“流传”过程,半真半假。其实,哪里有什么石头上“编述历历”,又哪里有什么“空空道人”和“东鲁孔梅溪”,这些都是曹雪芹的“假托”,为的是“将真事隐去”,以规避文字狱风险。

《红楼梦》版本史纷繁复杂。现在通行的说法,《红楼梦》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脂本系统,也称抄本,共八十回,一般称《石头记》;二是程本系统,共一百二十回,一般称《红楼梦》。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家整理、标点、注释,于1957年出版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后又经修订、补序,于1959年印了第二版。现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已有了各地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同时,各地出版社还先后出版了“甲戌本”“庚辰本”“程甲本”“程乙本”等各种不同古抄本、古刻本。

太虚幻境石牌坊对联

释文: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按:

这是太虚幻境人口处刻在石牌坊两边的一副对联,概括起来就是“真假有无”四个字,意思是说《红楼梦》中的故事人物,大多在“真假有无”之间。甄士隐是《红楼梦》中第一位出场的人物。曹雪芹为何要设计甄士隐这位人物?他在小说开头已经言明:“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将真事隐去之意。甄土隐虽是“虚拟”,书中却把他的来历写得“真实”可鉴。说是姑苏城有座城门名叫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户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却说当时正是炎夏,甄士隐在书房中小憩入梦,梦中听见一僧一道两人在说:“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甄士隐欲知“蠢物”所指何物,上前施礼请教。二人告诉他“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甄士隐将“蠢物”接在手中看时,原是一块鲜亮宝玉,上面镌刻“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那僧便说已到太虚幻境,将那块宝玉夺了过去。他们来到一座石牌坊前,上头悬着太虚幻境匾额,两边便是上面这副“真假有无”对联。一僧一道穿过石牌坊去,甄士隐却被一声巨响惊醒,未能跟了过去。

太虚幻境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一个神仙世界,贾宝玉、甄士隐、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等几位人物,通过“人梦”,在现实生活与太虚幻境之间自由穿越。曹雪芹利用这种虚虚实实、亦虚亦实、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写作方法,对全书情节和各类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判,然后循序渐进地展开,熨帖自然,不着痕迹。太虚幻境对《红楼梦》全书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里还有另一户甄姓望族,就是在第二回中首次出现的“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与贾府是老亲。甄家是贾府的一面镜子,一直隐隐约约与贾府相伴起落。甄家有个儿子甄宝玉,小时候长相、性格、脾气和贾宝玉一模一样。贾雨村曾做过甄宝玉的家塾先生,甄宝玉道:“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但在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中,甄宝玉已完全“改邪归正”。贾宝玉早先一直渴望能与甄宝玉相见,心想他必定是位知己,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nlc202309082139

金陵甄家,与甄士隐不相干。

讽甄士隐

释文: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按:

甄士隐在书房中小憩入梦,跟随一僧一道梦游了一番太虚幻境。忽听霹雳一声,从梦中惊醒,所梦太虚幻境之事忘了大半。他从奶母手中抱过小女儿英莲,荡到街上去看热闹。

小说第一回的时间跳跃很大,纵贯三个季节:甄士隐在书房一梦是“炎夏永昼”;他抱了女儿英莲到街上去看热闹是梦醒后的当天;而诗中出现的“雪澌澌”“佳节元宵后”,是指第二年的“元宵佳节后”。

甄士隐抱着女儿到街上看了一会儿热闹,刚要转身进府,只见那边走来一僧一道两人(其实就是他在梦中遇见的一僧一道)。那僧人癞头跣脚,那道人疯疯癫癫。那僧人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突然大哭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甄土隐一听癞头僧人说的全是疯话,不去睬他。甄土隐转身要走,那僧人便念出上面那四句诗来,暗指英莲将在明年元宵节后发生重大变故。

英莲后来的名字叫香菱,她的坎坷曲折经历和悲惨结局,要随小说故事慢慢展开。

小说的头几回,曹雪芹通过描写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等这几位人物,对贾府的历史背景和“通灵宝玉”的来龙去脉做了大量铺垫性介绍。这样,《红楼梦》故事就在整个封建制度的宏大背景上,被聚焦到荣国府,再聚焦到大观园,层层集中,而又全方位展开。这是曹雪芹“借船渡河”的写作方法,非常高妙。通过这种虚实相映的写作方法,把过去和现在,天上和人间勾连起来,使《红楼梦》故事具备了悠远的历史纵深度和宏阔的现实横断面。荣国府是整个封建大舞台的中镜头,大观园是特写镜头。《红楼梦》里的众生相,都将走到台前来演绎他们各自的生命轨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皇妃太监,主子丫鬟,官场情场,书房闺房,春夏秋冬,夜以继日,饮酒行令,赏月赋诗,喜怒哀乐,勾心斗角,轰轰烈烈,冷冷落落,直至走完他们各人的生命历程。

五律中秋咏怀

释文: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按:

贾雨村,本名贾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湖州人氏。此人祖上有些背景,现已破落。他胸有抱负,赴京赶考,途中断了经济来源,流落在苏州葫芦庙中。甄士隐乃官宦人家出身,他家与葫芦庙相邻,与贾雨村这位落魄书生经常交往。这一天,贾雨村上门来拜访甄士隐,甄士隐正抱着小女英莲倚在门上看街景。贾雨村上前施礼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她出来作耍,正是无聊之甚,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彼此皆可消此永昼。”甄士隐将女儿英莲交给家人抱去,两人入斋,方谈得三五句,忽报来了客人。甄士隐请贾雨村小坐片刻,他去去就来。贾雨村无聊,踱到窗前往园内一看,有个丫鬟正在窗外撷花。贾雨村见她“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竟一时看得发呆。丫鬟名娇杏,她正欲走时,猛一抬头见窗内有人在看她。娇杏见那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娇杏忽然想起,此人定是主人甄士隐经常说起的贾雨村,情不自禁又回头看了他一眼。

时光飞逝,忽至中秋。贾雨村只身困顿在葫芦庙中,一阵孤独感袭上心来,望月思人,想起那次在甄士隐家看见那丫鬟在园中采花,曾回顾他两次,暗自觉得此女是个知己。今夜中秋月圆,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口占了上面这首五言律,说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诗的结尾又道:“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这表明,贾雨村虽然身处漂泊潦倒的窘境,却时刻不忘“蟾宫折桂”“美女入怀”。功名尚未到手,他却先对甄士隐家那丫鬟萌生了情爱心、占有欲。

中秋咏怀联

释文: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按:

这是贾雨村的一副中秋咏联。还是那个中秋夜,贾雨村吟罢前面那首五言律,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吟出此联,表达远大志向。当夜,甄士隐来葫芦庙邀请贾雨村去家小酌赏月,恰好听到他吟出此联,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贾雨村听见甄士隐夸他,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他说吟的这副对子是“前人之句”,但古诗词中查不到此二句出处,应是曹雪芹为他“量身定制”的。贾雨村问甄士隐:“老先生何兴至此?”甄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贾雨村心里正念念不忘甄士隐家里那个丫鬟,怎会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贾雨村便相随来到甄士隐书院饮酒赏月。

有的“红诗”评论家在此引出脂批“二宝合传”之语,认为此联中的“玉”指宝玉,“钗”指宝钗,从而将此联解读为是对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的暗示。这一观点太过牵强,值得商榷。单说上联“玉在椟中求善价”放在宝玉身上就很不“合体”,因为宝玉对宝钗从未产生过“求善价”的想法,他心中眼中的爱恋对象只有林黛玉。何况下联更嵌入了贾雨村自己的字“时飞”,贾雨村口占五律一首、对联一副、七绝一首,都是同一个中秋之夜的作品,不能割裂开来解读。上联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对于贾雨村这类一心于功名的读书人,应是信手拈来之句。故这副对联无疑是贾雨村“一想功名,二想美人”的心情流露,“玉”乃贾雨村自比,“钗”指甄士隐家的丫鬟。这同他在上一首五律中所表达的“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的意思是一致的。红学研究也不能搞“凡是”:凡是“脂批”的文字一定都是对的,未必。只要此人不是曹雪芹本人,那就存在哪怕几万分之一的误读、误解的可能性。

nlc202309082139

七绝中秋咏怀

释文: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按:

话说贾雨村跟随甄士隐前来,到甄士隐书斋坐定,须臾茶毕,酒菜上齐。书中写道:“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他念的就是这首七绝。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的别称,这里专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晴光:即月光。玉栏:月宫护栏。全诗由中秋圆月起兴,表达了贾雨村的胸臆:渴望与甄士隐家丫鬟“团圆”,也渴望自己“飞黄腾达”。甄士隐听他吟毕此诗,大声赞曰:“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己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贾雨村乘机向甄士隐诉说“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甄士隐慷慨表态:“兄何不早言……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指春季举行的会试)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缠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贾雨村此人是《红楼梦》中封建官僚代表人物之一,他这时尚未考取功名,但封建官僚气却已开始暴露。甄士隐满腔热情地“当下即命小童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送他,真可谓雪中送炭。然而“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他官服尚未上身,“官架子”已端了起来。就这样,贾雨村得到甄士隐资助,进京赶考,得中进士,这是后话。

曹雪芹描写贾雨村这个封建官僚人物,自始至终围绕封建阶级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去写他。中秋之夜,贾雨村在葫芦庙中口占了一首五言律、一副对子;来到甄士隐家小酌赏月时,又在醉意朦胧中吟出这首七绝。两诗一联,所表达的核心内容都是“一想功名,二想美人”。这也是曹雪芹在为后面即将写的《好了歌》做铺垫。《好了歌》所讽刺的四样东西是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这四样东西,贾雨村一样也忘不了啊!读者必须提前看透贾雨村的人生目标,将他作为封建官僚的“标本”,与《好了歌》对照起来读,才能真正读懂《好了歌》矛头所向;也才能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看清贾雨村之“假”,看穿这个封建官僚的丑恶嘴脸。通过贾雨村这个人物在官场的所作所为,可以加深理解贾宝玉为何如此厌恶“读书”和“功名”,故写贾雨村也是曹雪芹的着力点之一。

但是,由于贾雨村没有类似贾、史、王、薛般“四大家族”的背景,故他在封建官场终究成不了气候,一而再、再而三地败下阵来。这又从封建官僚个体的丑恶,深入到了揭露封建制度整体的丑恶,更显其深刻。

好了歌

释文: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按:

话说转眼到了第二年元宵节,甄士隐命家中仆人霍启抱了小女英莲到街上去看社火花灯。逛到半夜,霍启要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回来,英莲已被人拐走。霍启不敢回家禀报,逃往他乡。甄土隐丢失独生爱女,无处寻觅,痛不欲生,夫妇俩一齐病倒。

不想才过了两个月,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掌灶和尚不加小心,油锅火逸,烧着纸窗,火势又从纸窗逸出户外,烧着竹篱。竹篱上的火势又一路烧将开去,将葫芦庙隔壁的甄士隐家全部烧光。甄士隐夫妇只逃出性命,无处可去,只得去大如州乡间田庄上岳父家借住求助。他岳父姓封名肃,此人缺乏同情心,没好脸色给女婿甄士隐看,令甄士隐在此度日如年。

忽一日,来了一位跛足道人,一路走,一路念出这首《好了歌》。这首《好了歌》的积极面是对封建阶级以追求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为目标的人生观作了全盘否定和深刻批判,它的消极面是陷入了人生虚无主义和轮回说,觉得人生的任何“追求”“愿望”都不值一提,人们只是在这种无谓追求中代代相因循环往复而已。被否定的全否定了,应该追求的是什么,不知道。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亦然。这表明,曹雪芹虽然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批判者,但他还不足以成为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者,因为他提不出新的人生目标。毛泽东对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评论道:“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的,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了矛盾。”

当时,贫病交加中的甄士隐,听完跛足道人的这首《好了歌》,居然“彻悟”。迎上前去对跛足道人说:“且住!待我将你这首《好了歌》解注出来如何?”跛足道人笑道:“你解,你解。”

好了歌解

释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按:

那位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听罢甄士隐这篇《好了歌解》,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出乎所有人意料,甄士隐竟将跛足道人肩上的褡裢抢过来自己背上,不再返回岳父家中,跟了跛足道人飘然而去。当下轰动街坊,众人当做一件新闻传了开去。甄士隐夫人封氏哭得死去活来,遣人各处寻访不得,只得依靠父母度日。幸得身边还有两个旧日丫鬟服侍,主仆三人,日夜做些针线,卖些小钱,帮衬父亲贴补用度。封肃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这首《好了歌解》同《好了歌》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对人生充满了悲观情绪和宿命论思想,似乎人生经历的一切都是无可奈何、徒劳的,最终都要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这固然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存在的大量社会现实,但它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根源。这是曹雪芹的局限,他不可能用唯物史观的眼光去观察一切、解释一切,更不可能为人们指明新的人生方向。曹雪芹只是曹雪芹时代的曹雪芹,如果我们苛求于他,那是我们自己违背了唯物史观。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什么是封建制度的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得无比真实又极其丰富,这一点已经无人能够企及,更无人能够超越。

把《红楼梦》称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是毛泽东提出的观点。他说,《红楼梦》是“写得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

上一篇:中学课件下一篇:高速公路监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