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2024-05-03

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共16篇)

篇1: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得知你已恋爱了,感慨万千。幸得已看开,该祝福你,此生开始如意。

我这个人呢,开窍早,幼儿园那个角落里小屋子就有了一点情愫。后来又喜欢上一部叫做【甘十九妹】的女主角。感觉长的了一定要娶这样的妻子。后来渐长,开始喜欢班上的一个张姓的女孩子。及至四年级合并了学校,开始喜欢一个乔姓的女孩,一直到初一的样子。初中就住了校。初二呢,开始喜欢第一位冯姓的女子,小巧泼辣。到了高中沉淀了一年又喜欢了一位吴姓的姑娘,单纯好似娃娃。大专两年到毕业后的三年,喜欢一位王姓的女孩,五年。之前的所有都是个人的单相思,所有的都很雷同,我喜欢人家,然后人家各自喜欢她们喜欢的,与我无关。我就是单纯的喜欢着,不争不抢。

而后遇到了初恋,又是三年。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个人呢,对人好的有点过分了,爱情观就有点和别人大不相同。我是属于那种给了所有还问对方说够不够的人。这种方式呢,也不好。尤其是分开以后,创伤很大。

该怎么说我这些经历呢,不能算花心吧。暗恋的时候做暗恋的事情,恋爱做恋爱的事情,没有那么冲突。 特定时间死心塌地,只对一个人好。这么多年只和初恋牵手拥抱接吻及其他。这个不丢人,如果可以的话,能一辈子只和一个人这样挺好的。

只是现在不可以了,世俗劈风斩浪的拍死了我们的爱情。这三年三个月零三天 ,我这只小蛤蟆尽自己的能力去对心爱的小天鹅好了。回忆美好,诉说不完。一直以为自己是慢慢成熟了,其实还是未然。不管错过的还是赶上的,都有点勉强,所以失去是顺其自然的发生。估计我是错估了自己爱情的开始。我喜欢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没有自信所以就没有开始一说。只是默默的好一点,再好一点。没有表白,没有强求。我是软弱的,单纯就是自我标榜了。

要说自己心痛不痛呢?痛,当然痛,以前的脾气暴躁,一口气喝完一瓶酒的事情多的是。麻醉疗伤,情商低的,以为我是神经病。现在好了不少,不发脾气不喝醉。可分开以后还是疼,是自己不争取。怪自己没有本事,没有好出身么? 怪不得家怪不得别人。我自己努力的不够罢了。现在境界开了,可是心还是红的`和肉做的。

还是避开,因为听说你已经走了出来。 出来吧,走走便有风景。芳草天涯,总有开花的几株。很久以前我以为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可是如今已经淡然。你就是咄咄逼人又如何呢,日子照过,风云有起。

我是像极了宝玉这个人,偌大的一座红楼,路遇那么多女子,都是心里的房客。 原本是要弥补这破损的苍天,却落入这轮回了粘了情丝。把逍遥硬生生的打成了寂寥。这些水做的骨肉,都是那天边的花朵,有的是兰,有的是玫瑰,有的是梅花,有的是荷。我也不似那看园的老头儿,虽不采摘,却也不尽心。我就是觅着花香的人,围栏外看了看,蹲下来闻了闻其中的一朵,仅此而已。

缘这个东西呢,不能贪求。生命就像一株植物,若是高大,必有缠绕依附的东西。若是矮小,也可以躲几只蝎子蜈蚣。我们的造化决定自己的宿命,那追随我们的和擦肩而过的都是缘。有深浅,有长短,也有冷暖。

也没有那么多誓言,你看着镜子的时候,你已经看见了时光。就那么快,时间就走了。等你再端详自己,已经添了皱纹,多了白发。心这东西算是撕裂过,剩下的时日,学着补心,学着修行。不然到黄泉已近,忽然就觉得来不及了。

也不需要可怜吧,自己还是干净的,如同雪原。这几十年落魄,孤单又随遇而安。就像今天的天空,下雨化雪,落地不见。故事还没有剧终,人已经散场了。

我就是只猴子,就是 大话西游里面最后,至尊宝和紫霞仙子最后看到孙悟空背影的时候说的那样。:你看他好像一条狗,是不是很可悲?

你看我像不像一条狗,是不是很可悲?

篇2: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我最近在看一本《山海经》的图画书,每天夜里,我常常做一个很奇怪的梦。每次,被梦里的情景惊醒,我醒来时,眼角边总是泪水连连。

梦境,虽然醒后恍惚轻浅,难以记全,可是,星星点点的轮廓总是在脑海里徘徊着。

我清楚的记得,那时,我贫困潦倒,住在一座古庙里,每天,到了晚上,我都会在油灯下看书。有一天晚上,天气很炎热,我在院子里纳凉,突然,我听到了有人叫我,我答应着,四面看时,却看见一个美女面带微笑的向我走来,她的美丽让我惊叹,她的眼晴楚楚动人,像一湾清澈的泉水。她那婀娜多姿的身材,像一座俊秀的山峰。像她这样的绝世佳人,我在人世间没有遇见过,好像只有在画里才有吧。

我被她那绝世的美丽倾倒,没想到,自己一贪如洗,竞能与她相伴,我们互相情意绵绵,相爱相知。在一起的时间过得真快,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春秋,可是,我们一直相爱如宾。最让我们庆幸的是,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女孩,取名为霜儿。

无奈好景不长在,好梦不长留。忽然,有一天,她对我说,她要走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并非人类,而是蛇类。她之所以跟我在一起,只因前世救了她。她说起我前世的故事:说我前世是一位郎中,上山采药时,救了一条奄奄一息的蛇,让她得以重生。经过千年修行,得以人形。经过漫长的等待,才遇见了我,让她才有机会报答她的恩情。

她离开时,泪似梨花哗哗的往下落。我求她别走,别丢下我们父女不管,她说,她们的族长知道了我们的事情,特意捉她回去,如果她不走,族长会下令杀死我们全家。她说她不怕死,只怕看到亲人在自已眼前死去。她说她不在的时候,让我看看天上的`月亮,她在月亮里看着我和女儿,如果还有来生,只求我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求一生荣华富贵,只求一世平安相守。话一说完,便化作一缕青烟走了。

霜儿常常跟我说:爹爹,娘亲,是不是不要我们了,不会回来了。

我对霜儿说:我的傻女儿,娘亲,怎么会不要我们呢!她去了好远好远的地方,霜儿,你看,你娘亲在月宫里看着我们呢!等我的霜儿长大,我们一起把娘亲接回来好吗?霜儿天真的点点头表示同意。

今夜,月儿特别的明亮,霜儿听着我的童歌入睡了,早已进入梦里去相见她朝思暮想的娘亲了。我把霜儿盖好被子,悄悄的关好门。独自一人来到荒郊野外,只听听秋虫重复地唱着忧伤的歌。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我对月亮说:十娘,如果你真的在月宫里,你能听见我和霜儿的思念吗?

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双眼泪水连连。原以为自己睡在郊外,没想到自己还在床上,一切往事如同梦幻,东风吹动窗帘。我睡意全无,我带着残梦来到庭院,围着红芍药花怅惘感叹。忽然想记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篇3: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我有一套由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和由李贽评点的《西游记》, 课余之际常常拿来翻看, 感觉这种带有评点的名著非常好, 主要体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 有时甚至发现自己的见解与评注不谋而合, 心中不禁充满得意之情, 脸上流露出得意之色, 从内心深处就更加喜爱这套书了, 尤其是对脂评《红楼梦》更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在这部作品中小说写得好, 评语写的更绝, 可谓小说与评语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堪称双绝。

在评阅文章时, 我们抱怨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没有新意, 难道我们的作文评点不是这样吗?以固定和僵化的模式进行文章评阅, 反而要求学生的作文异彩纷呈、千姿百态,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 却要求别人去做, 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要深入分析, 详细批改。阅读脂评《红楼梦》带来几点启示。

1 教师的角色定位———引导者与帮助者

教师是作文批改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而不是一味的指示或命令。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老师要指出文中错误的观点与写法, 并予以改正, 不能硬性要求学生的思维模式按照自己事先规定好的模式展开。

鲁迅曾说过:“恶意的批评家, 在嫩苗的地上驰马, 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 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写作是一种潜能, 这种潜能需要被唤醒和激发才能实现喷射。教师如果总是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进行评判、指责, 那么写作的幼苗逃脱不了夭折的命运。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 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学生灌输理论, 必然扼杀学生的写作灵感最终束缚学生的创作才华。

2 批语的优化———批语也要“文”

在品读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时, 我认为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批语也要能“文”。例如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拢翠庵品茶, 脂评评云:

刘姥姥之憨, 从利。妙玉尼之怪, 图名。宝玉之奇, 黛玉之妖, 亦自敛迹。是何等画工!———能将他人之天王, 作我卫护之神祗, 文技至此, 可为至矣!

又如在五十五回评曰:此回接上文, 恰似黄钟大吕后, 转出羽调商声, 别有清凉滋味。

透过批语可以领略脂评语言的形象性和深刻性,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语不是简单的理论评判, 而是流露出评者自身的独特感受, 在品读脂评《红楼梦》时, 犹如聆听两位大家在心灵上的对话, 又好比品味一杯清茶,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真情。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 曾自谓“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和感情被一部没有写完的书耗尽。

我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一定要带着一份真情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因为学生的文章是因情而发, 由感而作, 饱含着学生的一份真情, 所以老师也要用真情去对待学生的文章。假使我们用那种程序化的、固定化的批语去应付学生的文章, 如此反复几次, 学生就会认为写文章不过是自己在自言自语, 根本不会有人欣赏;批改学生的作文不过是老师在完成一项工作而已, 与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关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潜能就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地枯萎凋零。在批改文章的过程中, 虽然老师有时感觉非常疲劳, 甚至有的教师戏称“搬山”或“愚公移山”, 如此不断地转移位置, 最后老师的头发也变白了, 也感觉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老师们的冷淡、机械式的批评与指责最终毁掉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因此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在作文的批语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成为这种评语的欣赏者和模仿者, 实现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对话, 让真情在师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流淌。

作文批改试举几例仅供参考:

从血管流出的是血液, 从笔尖喷涌出的是情感。

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写在纸上, 就是好文字。

在情感里浸泡过的生活写在纸上, 岂能不动人。

联想, 丰满了文章;想象, 令文章神奇瑰丽。

3 重视旁批———情感交流的纽带

在作文批改时, 许多语文老师比较看重对学生作文的总批, 却意识不到对作文进行旁批的重要性。因为总批是一种概括性的、总揽全局式的、粗放的批改, 而旁批则是一种针对细节的批改, 它是一种深入、细致、具体的点评方式。在批阅文章时, 老师的感情会随着文章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进而对学生的作文给以不同的评价, 通过旁批的形式把这些评价记录在学生的文章中, 这些评价都是深入的、具体的, 并且通过旁批也展现了老师在阅读文章的情感历程, 比较容易产生心灵的交流,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行旁批时, 特别要留心学生在文中的情感变化, 是悲是喜, 借助旁批老师一定要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 如果学生在文中用词不当或表达不清, 教师通过旁批加以引导, 同总批相比, 旁批的作用更加明显有效。

参考文献

[1]郑铁生.访王蒙谈《红楼梦》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2 (01) .

[2]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09) .

篇4:红楼一梦,千古情痴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长篇章回体小说。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伟大艺术性的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形象地提出了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朦胧的理想和主张。《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故事情节的鸿篇巨制。

一条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构成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从这条主线看,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与礼教的桎梏下,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不能自主,而取决于封建家长的意愿。具体地说,宝、黛的爱情、婚姻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志,而由以贾母为代表的荣府当权派们决定。贾母又以封建的阶级利益为基准,她对林黛玉的“疼”,仅仅是从“骨血”关系出发,并不喜爱她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和“小性儿”;而对薛宝钗的“爱”,则是以她“端方”的封建品格为基点,尤其是适应封建道德要求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由此终于选中了薛宝钗而弃置了林黛玉。其结果是,同时酿成3个人的悲剧。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叛逆精神。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构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所构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发端,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共同揭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文学常识

1.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鹗所作。

2. 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3. 金陵十二钗位列正册,香菱位列副册,晴雯、袭人位列又副册。

4.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句所在诗,后人称为《葬花吟》。

5. 《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6.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7. 《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

8. 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

9. 《红楼梦》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重点情节

1. 元春省亲

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大女儿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大观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既有竹林掩映的江南风景,也有桑榆成荫的乡间田舍。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

2. 宝玉挨打

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含羞自尽;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的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后来贾母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

3. 黛玉葬花

大观园繁花似锦,暮春时节,花瓣随风飘落,黛玉每每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一天晚上,黛玉来看宝玉,正好晴雯和碧痕拌嘴,不给她开门。黛玉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伤心落泪。次日,宝玉信步走到花冢,听到黛玉边哭边吟葬花词,内心十分悲痛。

4. 诉肺腑

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黛玉听见,很得宽慰。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黛玉故作不懂,宝玉刚要解释,黛玉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之后,宝玉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作黛玉,并说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之类的话。

5. 弄权铁槛寺

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附近的馒头庵,庵里老尼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送信给主审官。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随之殉情。

6. 尤三姐殉情

尤三姐容貌出众,性格刚烈,自遇柳湘莲后,暗中发誓,非湘莲不嫁。贾琏为媒,湘莲应允,并赠“鸳鸯剑”为信物。后来,湘莲从宝玉口中得知尤三姐住在宁国府,心中懊悔。他认为宁国府除石头狮子外没有干净的地方,因此上门索剑,想退掉亲事。尤三姐猜想湘莲一定是把自己当作下流人物了,她马上捧剑送出,当着湘莲面横剑自刎以表清白。湘莲方知三姐的为人,后悔不迭,出家当了道士。

7.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

一天晚上,宝玉不留神将贾母送他的珍贵衣服孔雀裘烧了一块。工匠们不识此物不敢接这活儿。晴雯正因病卧床,听说此事,忙硬撑着坐起来,拿过来一看说:“用孔雀金线织密一点儿,恐怕能混过去。”她挣扎着披上衣服坐起来,咬着牙做起活儿来。每缝几针就得喘一阵,一直补到半夜。补完之后,宝玉一看,简直和原来一模一样。

重点细节

1. 宝玉抓周

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便发现,嘴里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后必为酒色之徒。

2.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贾宝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四人正好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在芍药栏里预备下酒席,喝酒玩闹。宝玉提议:“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众人赞成。香菱把酒令一一写下。活泼、顽皮的湘云姑娘只划拳,不行酒令,相继被罚了好几杯。散席时突然不见了湘云。其实这时湘云正醉卧在园中僻静处一个石凳上,四面芍药争艳,蜜蜂飞舞。这一细节表现了史湘云的豪迈性格。

3. 抄检大观园

一个绣香囊丢在大观园的山石后,被人捡拾起交到了王夫人手里。王夫人让凤姐纠集王善保家的等几人连夜对大观园进行抄检。她们先后抄检了宝玉、黛玉丫头的箱子,都没发现可疑之物。再要搜探春的丫头时,受到探春的阻挠,王善保家的还挨了探春一巴掌。最后在迎春的房里发现了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与其表弟潘又安的私情,王保善家的又气又臊。

重点句子

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这首诗是小说中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荒唐言”不限于指小说有石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荒唐的缘起,也不仅仅指小说中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荒唐的情节。作者运用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贾宝玉以及一大批闺阁女子形象,虚构成一个以大观园女儿国为中心的故事,以及小说表面上把悲剧命运说成是情根夙孽、偿还冤债等等,也都带有“假语存焉”的性质,也就是所谓“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说其中包含着种种血泪辛酸的现实生活和感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诉说的是他难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衷曲。

2. 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太虚幻境两边就是这副对联。意思是: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第一回甄士隐梦中所见的这副对联,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也同样看到。作者着意强调,同时也借此点出甄的遭遇和归宿是贾的一生道路的缩影。小说中借“假语”“荒唐言”将带有政治背景的“真事隐去”,用意是为了避免文字之祸。如果从文艺作品反映现实这一特点说,弄清“真”与“假”、“有”与“无”的相属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3.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赏析:要想了解《好了歌》的内涵,应和其后的《好了歌注》一起看。《好了歌》是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注》是甄士隐“悟彻”了《好了歌》而给它作的注解。前后思想是一致的,它着重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功名、姣妻、儿孙等现实生活,都不是可靠而是虚幻的,只有神仙才是长久的、永恒的。从而劝说迷恋于功名利禄的人们抛弃眼前的功名富贵,去崇奉宗教,做超然世外的“神仙”。封建末世,封建统治走投无路,只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天国”。因而它是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写照。但是,这两首歌词也反映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4.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赏析:《红楼梦》第四回,被安排得仿佛是一个插曲,而在第五回中则通过警幻仙子的册籍和曲子点出《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两个书名,暗寓众多人物的命运身世,常常强调一个“情”字,借这种手法造成此书“非伤时骂世之旨”“毫不干涉时世”,只为“闺阁昭传”“大旨不过谈情”的假象。作者在无情地揭露和控诉这个罪恶的封建大家庭的同时,又流着辛酸的眼泪对它表示深深的留恋。

5.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赏析:《红楼梦》在展开描写以贾家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前,先拿出一张“护官符”给读者看,让人们对他们的权势和富贵先有个笼统的认识。因为是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当然要极度夸张。它流露出的情绪,不是对他们的富贵和权势的艳羡,而是对他们官官相护、横行不法的咒骂。

6.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表现出一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又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作者通过这首葬花辞预为黛玉悲哭,同时也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现 场 练 兵

1. 在《红楼梦》中,黛玉听了宝玉所说的“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些话之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喜”“惊”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2. 《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请概括说明王熙凤对刘姥姥的不同态度,并简要分析王熙凤的为人特点。

篇5:红楼一梦的经典散文

一本红楼,一世浮华,半生成梦,爱恨成空……。

他,本是神瑛侍者,是飘渺仙境中与世隔绝的仙人,只为体验凡尘俗世的七情六欲,便决然下凡。自此,仙境之中少了一位飘然绝尘的仙人,凡间多了一位风流公子——贾宝玉。

她,应是绛珠仙草,是太虚幻境充满灵韵之气的仙草,千年修炼,只待幻化成仙,却为了报答他的灌溉之恩,毅然随他下凡,做一世凡人,用一生的眼泪还之于他。于是,尘世多了一位泪做的人儿——林黛玉。

他与她,有着木石前盟的仙缘,相见是必然,注定纠缠一世。

宝玉与黛玉的相遇相知,是爱情的绽放,却也是悲剧的开始。

宝玉不羁。他从不屑于功名利禄,不拘束于礼教束缚,一切一切的规矩在他面前只是摆设,他的心是属于自由的。但无人懂他的不羁,所以宝玉终归是寂寞的。而黛玉的到来,点亮了他的世界。也许,只有黛玉才是他唯一的知己。

宝玉多情。他总是认为女儿是水做的,应该放在手心呵护的,如此,处处留情,惹得一身风流债,伤了自己,也伤了黛玉。

黛玉是多愁善感的。从遇见宝玉的那一刻起,她此生的眼泪只为他而流。黛玉在用生命爱着宝玉,不仅因为他们的相似,更因为宝玉的惜爱之情,让她留恋不舍。黛玉是倔强的。她在生命的最后,都还在念着宝玉,仍然放不下过去。

一场纯洁的爱恋在朱红楼阁,水榭亭台之间悄悄上演。世界变得很美,眼里只剩彼此,没有喧嚣的凡尘,没有俗世的牢笼。未来,宝玉和黛玉描绘得五彩斑斓,幸福弥漫。

只是,他们忘了,忘了自己身处豪门。豪门的爱情会有完满的.结局么?没有,一切只是奢望,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咫尺天涯。

宝玉身穿火红的新郎袍,将原本俊秀的他衬托得如天神下凡。红光满面,心里皆是欣喜。但是,他却不知道身边的新娘早已换了别人,看不见黛玉绝望的双眼,听不见黛玉心痛的呼喊。

婚礼进行得理所当然,到处是耀目的红,掩盖了角落的黑色悲伤……

黛玉如花般的生命在渐渐消逝,痛,在不断蔓延。用尽生命的爱,换来的是无尽的悲痛,泪水再一次滑落,沾湿了床边的枕头。

若是当初没有相见,没有后来的相知相爱,那么,现在也就没有噬骨锥心的痛。痛到极致,最后的归处就只有起点。留下一句:“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从此天人永隔,一世相思……。

爱情,未来,原来只是虚妄罢了……

木石前盟已了,灌溉之恩已还,泪浸红楼,半生凄苦,忘却尘缘,终成潇湘妃子,始终是世外仙姝寂寞林。

掀起大红盖头,新娘却是别人,这如何能让他接受,不想心心念念的人儿已撒手人寰,阴阳相隔,噬心之痛又有何人能解?再也承受不住的宝玉,不如疯了罢,疯了罢,幻想她还在……

仿若花一般的爱情,只绽放到一半便枯萎了,留下无边的伤……。

亭台楼阁依旧,当年景色依旧,只是从前的辉煌在否?宝玉在否?黛玉在否?终归是镜花水月,过眼云烟……。

篇6: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题记

黛玉从西边角门进了荣国府的那一天,她的结局大约就已经注定了罢。

荣国府里的华贵是外人想象不到的。华冠礼服,山珍海味,仆役成群,这里的公子小姐,也是外边比不得的风流体态。连几个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在她眼里都已是不凡,进了贾府,更是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卑微。若不是亲眼见到,怕不以为是到了仙境吧。黛玉,在这地方,有算什么呢?一个来投奔的穷亲戚?即便老太太待她好,也不过当她是个贵客,终究不是这府里的人。她也读过些书,腹中有了才气,自是受不得旁人一点轻视。唯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她站在众姐妹之中,吟诗作赋,文采斐然,却自我感觉格格不入。荣国府里照常热闹,她却时时感到悲凉。先天的不足之症,让她仿佛雨打的花骨朵,纵然有着羸弱的美丽,却脆弱到一阵风就能卷起——落地——粉身碎骨。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现在她再美,再有才,有再多的追捧与喜欢,又有什么用?总会有年华老去的一天。到那时,还有谁会多看她一眼?还有宝玉……等到她人老珠黄,又怎么可能还能拥有宝玉的喜欢?即使现在宝玉对她百依百顺,可是万一今后还有更好的女子,又怎知他不会厌了自己?就算他二人情投意合,不离不弃,可她还有不足之症,是注定没法和宝玉长相厮守。既是终将失去,倒不如,从不曾拥有。她耍脾气,摆冷脸,也只是因为那可笑的自傲与自卑罢了。

荣国府的林姑娘,名头是好听,老太太也是真的心疼她。可那些旁的人表面笑脸相迎,心里指不定怎么编排着。她又有什么办法,难不成堵了旁人的嘴,不教他们说话不成。她心里时时猜想,时时揣摩,嘴上不肯透露半个字,心里却是堵得慌。她越发阴晴不定,常常发些无名火气,却又一个人默默掉眼泪。有多少人说她娇气作怪,她都是知道的,可她又怎么好去指责。一个两个自己的下人也就罢了,其他的人,她又怎么好管到对方想说什么。也就只有自己生闷气。一气,又更坐实了脾气不好的名声。她本是没什么,只要有宝玉还是真心待她,可自从见了宝姑娘,她又越发自卑起来。她怎么好同人家比较。相貌,才气,一点不差,脾气更是比她讨喜许多,就连宝玉,也那么喜欢。她怎么同人家比,怎么比得过?这心思又怎好让旁人知道,又只有一个人饮泣。一来二去,没病的也要憋出病来,更何况本就不足的黛玉。她终于要像花骨朵那样消亡了吗,这倒是早就预料到的,宝玉要同宝钗大婚,却是没料到的。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在她生日的这一天,竟是这样?那她的那份感情,写的那许多稿子,又有什么用处。一齐烧了罢,连带着这病殃殃的身子,上天一并收了去吧,省的留在这世上,还要碍人的眼。宝玉,你竟是负了她。也早该想到的,什么山盟海誓,到头来,不过镜花水月罢了。这偌大的荣国府里,又有几分是真?

篇7: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闭眼细想,回放一幅幅画面,最终停在了那书中最美的风景。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花瓣纷飞的世界。风轻轻地吹拂,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飞下,落满一地。我看见黛玉将那飘落的花瓣轻轻拾起,放入囊中,埋进花冢。她孤独地立在风中,对着落花,诉着自己心中的愁思,泪光闪闪,显得单薄而又无助。“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句,正是黛玉一生最好的写照。自幼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在偌大的贾府里步步谨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此后锦衣玉食,深受贾母和宝玉喜爱,可心中的忧愁与痛苦又岂是他人能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应对落花,她也许想到了自己今后如落花般消逝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哀思浓浓。

林黛玉如此柔弱,却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做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读《西厢记》,风中葬花,对世俗不屑一顾,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作菊花诗,吟葬花词,写五美吟,这些无一不表现出黛玉的才情。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她这些宝贵的特性却不被世人所容,她被视为异类,无人能懂,也无人倾诉,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悲伤。纵有高洁的品格,黛玉终究被封建社会所迫害,在潇湘苑里泪尽而逝,含恨离去。

一代佳人就这样消逝了,偌大的贾府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那大观园里的热闹非凡,欢声笑语,都如一场梦般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阴冷萧凉。黛玉的故事结束了,却留给了我深深的感慨与思索。“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黛玉才华横溢,却最终香消玉殒;贾府辉煌一时,却终究“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令人悲叹不已。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地前进,都会遭遇困境,被路上的荆棘所困。然而,我们不是黛玉,不会像黛玉一般柔弱,被现实的黑暗压迫,无力反抗。只要我们怀有勇气和希望,永不放弃,一定能够像游戏中的主角一样,天赐神力,披荆斩棘,走出困境。没有人会永远被困于黑暗中。纵然黑暗再深,也终有光明可破;纵然暗夜再长,也终有黎明降临。勇敢乐观的人才是最终的胜者。

篇8: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关键词:《红楼梦》,道教

道教大致形成于东汉末年, 神仙方术和民间巫术是它的前身。道教与老庄的道家哲学虽然有本质的区别和明显的学术界限, 但道家哲学仍然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渊源。与儒家主张“入世”不同, 道教主张“出世”, 通过人为修炼由俗界上升至仙界。它不同于佛教的死后升入极乐, 而是一种在世、当下的由俗而仙。这种超然物外的神仙理想于是成为诸多文人道士追求的目标。

道教对《红楼梦》的影响贯穿全书, 大致可以看做三个层次:写作与表现手法、故事内容和中心寓意。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同时与儒、释二教相互影响、配合, 是这部小说层次叠嶂, 更加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

首先从形式上看看道教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曹雪芹运用宗教般得丰富想象力使这部小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一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宁荣二府的华丽生活图景, 而是以女娲炼石补天遗留下的顽石展开故事, 先把读者引入神话世界。紧接着在一僧一道的对话中“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有绛珠草一株, 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 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的神奇故事, 暗示了宝黛的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而且据学者余英时认为, 后来宝玉与众姑娘居住的大观园正是“太虚幻境”在人世间的投影。“如果大观园是一个‘未许凡人到此来的仙境’, 那么作者在全书总纲的第五回里所创造的‘太虚幻境’在《红楼梦》中应该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所以根据脂砚斋的看法, 大观园便是太虚幻景的人间投影, 这两个世界本来是叠合的。”[1]

其次, 道教的仪式和活动, 以及道教修炼者也作为情节和人物被大量地安排进小说的故事发展中。然后再请五十众高僧, 五十众高道, 对坛按七做事。诸如此类的佛道教仪式的结合展示, 作者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宗教的生活图景, 普及了一定的宗教知识, 但是仅限于客观而带有几分滑稽的展览, 谈不上丝毫的肯定。

除此之外, 书中还不时出现形形色色的道教人物, 如当年为荣国公替身、善于吹嘘拍马的官方道教人物张道士, 油嘴滑舌、专在江湖卖药行骗的王道士, 还有唯利是图、作法害人的马道婆, 对于这样的人物, 曹雪芹更多的是挖苦讽刺, 而对于经过一僧一道点化的悟道出世者。由此可以看出, “作者欣赏的是道教的出世哲学和清修德高者, 欣赏较高层次的道教文化, 而对于一般道教活动和一般道士则有很大的保留”。[2]换言之我认为, 曹雪芹主要是通过对于道教活动的描写表达对于超俗无累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是关于灵魂的追逐, 而非拘泥于迂腐的形式。

第三, 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我想试图谈谈道教思想对于这部小说的中心寓意的影响和渗透。春秋十载红楼梦, 曹雪芹呕心沥血, 通过一个豪门贵庭的荣华渐衰、明争暗斗以及后来的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和残酷。众多红学家都认为, 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吟的《好了歌》与第五回中的红楼新曲相结合, 共同暗喻了故事诸人物的命运, 并共同揭露了小说的主题。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这样道:“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整个《好了歌》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 暗指人们热切追求的一些都是虚妄而短暂的, “好便是了, 了便是好”。究其本源, 《好了歌》演化自汤显祖的《邯郸梦·合仙》, 原曲由汉钟离等六位仙人各唱一曲, 以人生的种种欲望、追求与幻灭对卢生进行警示与点化, 使之悟道出世。

纵观核心人物贾宝玉的际遇与结局, 则是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悟道归真”的模式, 那一顽石化身红尘迷者在尘世间历经种种人生挫折, 经历了富贵场和温柔乡的双重幻灭, 于极度迷惘痛苦中忽遇方外高道点化, 顿然醒悟, 出世修道。贾宝玉如是, 柳湘莲亦如是。从柳湘莲的结局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道家“出世观”的看重和对道家理想世界的追求。

然而, 儒释道三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发展中始终互相融合和渗透。《红楼梦》也是同时受到三教的影响。从开篇一僧一道同时出现也奠定了此书中佛道融合的基调。参禅与游仙却并不冲突抵触, 葛兆光先生曾经做过如下的有趣概括:“如果说儒家学说主要使中国古典文学强调社会功能而充满了理性色彩, 佛教主要使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了缜密的肌理与空灵的气象的话, 那么道教则主要使中国古典文学保存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瑰丽的内容。”[3]在《红楼梦》中, 其实是以佛为表, 以道为实, 仅借用了佛教的色空、因果轮回等术语、表象, 其内核仍重在道教的梦幻观, 及以此为中心的生命循环和悟道归真模式。

小说进行到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宝玉生日, 众姊妹来为宝玉祝寿, 宋淇先生认为这是宝玉心中最快乐、最值得纪念的一天了。席间, 芳官唱了一曲《赏花时》:

翠凤毛翎扎帚叉, 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 抵多少门外即天涯。你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 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 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 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这曲《赏花时》原出自《邯郸记·扫花》。《邯郸记》是描写吕洞宾下凡点化书生卢生而使他悟道归仙的故事, 这一出正是何仙姑嘱咐吕洞宾, 莫要留恋人间景色, 尽快返回天庭。作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 本就充满了“梦幻”色彩, 此处经由芳官之口唱出, 而作者也独独细写宝玉神态——“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 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 听了这曲子, 眼看着芳官不语”。偏这一出曲使宝玉出神, 莫不是他就是那吕洞宾的化身, 要看尽人间温柔富贵乡的腐坏炎凉, 而后羽化登仙?

注释

1[1]余英时,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85

2[2]牟钟鉴, 《红楼梦》与道教

篇9: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是一曲属于你唱不完的爱恋。

关于你,我想我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情愫。少时,便接触了《红楼梦》,亦不幸又有幸。那时的童心未泯,倏然消匿得无影无踪。那时你的音容也每每缭绕于心间抑或梦镜。

初读红楼,混沌未开,只觉颦儿悲戚难懂。再品《红楼梦》,已是初露锋芒了,也懵懵懂懂了解她在寄人篱下情薄如纸的情况下的真实。犹记颦儿最让我铭记的一句:一朝红颜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细细品味,原以为是颦儿怜惜这些落花,倒也罢了,但此后便愈熟稔她的性情。一回回的看罢,多少次轻叩你凄苦的心扉,多少次探问你愤懑的内心,多少次闪现你秀丽的面容,多少个生命的年轮也无法改变你身处封建王朝的境地,多少次无声地啜泣对于你无法和心爱着的宝玉不能完成所谓的“金玉良缘”也是于事无补。贾母曾说道:“惟有我这两个玉儿最可恶!”虽说是这样,但她可以容忍宝玉的叛逆痴狂,却无法谅解你——黛玉的多愁善感。那时我便早已深深铭记这个缜密的颦儿: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绝美的你。

仍记得那夜辗转反侧,窗外被树叶筛洒下来的月色流泻进屋内,湿润了一地银晃晃的忧伤,陡增凄怆之意。白日读毕红楼,悲戚万分乃至蜷袖兀自啜泣。耳边萦绕黛玉香消玉殒,遗恨而去时的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夫叹可怜“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可恨“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那日的泪水破堤绵延,延续到今夕都不曾忘怀当时的缅怀。憎恨宝玉的薄情寡义,悲叹人世的悲欢离合,可泣黛玉的欲罢不能。

世人哂笑你的锱铢必较,揶揄你的吃醋拈酸,不屑你的多愁善感,厌恶你的悲春伤秋。而有些人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儿八经的黛迷喜欢着你,却同浴讥裸,把你当做偶像剧女主角或琼瑶剧女主角一样顶礼膜拜,也着实虚伪得让人难过。我只是单纯的欣赏,你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才华横溢,堪怜道韫咏絮才,清照婉辞比不如。你就像是一种境界,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是存在于理想或者仙境之中。世俗之人,难免为各种东西所羁绊,不能达到你的那种高度,那种对爱的真情,如茶似酒,愈酿愈浓。

后记:

篇10:木石前盟红楼一梦散文

红楼一梦惹相思,美颜如玉可堪怜。

水骨似雪风尘染,叫人百转悲三千。

幸福的原因大抵一样,但是不幸却是各有各的不幸。一本红楼梦道尽文化百态,今且感其悲,思其情。

复杂的东西三七,四六…分着看,纵使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只想把可怜之处多思多想,也不枉他悲剧本色。

宝钗曾说,大丈夫读书在于明事理,若不明事理不如不读的好。我倒是觉得除了明事理还要晓情。否则就变成了阎王老儿,青着个脸。读红楼梦,我不关心政治和权术却对红楼梦里的情情有独钟。说起红楼梦里的情,有宝玉的情情,黛玉的情不情;有多磨的爱情,也有宠爱的亲情;有多年的相伴之情,亦有感时溅泪的悲情。凡此种种,占满天罡地煞。

看红楼梦,可爱黛玉葬花,像一幅清幽的风景画,时常浮现在眼前。花本无情,因有人怜爱便有了情。人因多情,万物方有了情。如今的我们是要多多的去学会去共情的,同他人、他物之情是为同情。这是一种包容,更是一种不忍人之心。所谓和谐多缘于心。

看红楼梦,可气宝玉无为。对于宝玉我是既爱又恨的。爱他怡红公子情有情之人,护花揽事少生事端;恨他纵桀骜反叛终难脱开礼法。可怜金钏、晴雯临事,终无多情之人把那情来求。

看红楼梦,可恨认人性格刻板。众多人物前期衬托黛玉小姓刻薄,让人误以为黛玉天生性格如此,如此一来诸多事端责全在黛玉。相爱之初,情探情,你假情试我我亦假意试你,因着男痴女怨,难免悲欢离合。两试相逢期间琐琐碎碎,生出许多口角之事。初读红楼梦读至宝黛几多口角,便觉黛玉多事,好一个麻烦的妹妹啊。随着往后读去方知书中后三分之二,宝黛二人再无口角。从此由相试转向相知,二人又平添了许多默契。细想自己当初是如何的恨黛玉,如今又觉得宝黛相试的.诸多可爱之处,真真的刻板害死人啊。

于情最可怜之处莫过于,有情人难成眷属从此天个一方。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神瑛侍者投胎的宝玉造劫历世,绛珠仙草转世的黛玉为报前世的雨露之惠,今世来还一生的眼泪。泪尽了,劫却还未造完,所以黛玉终将要先于宝玉而羽化。活着一起活着,死了一起化灰化烟是万不能够的,正应了那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篇11:写我与红楼梦的作文1600字

风寂寞地驶过。

因为有了你,寂寞的风更寂寞。枯瘦的竹半掩着已失去奇香的帘幕。

我站在你灵魂深处,轻轻拨开沉寂的珠帘,静静注视残留着余烬的纸灰,悲叹你――《红楼梦》。

数不清你千古风流,道不尽你万年常青――《红楼梦》。

五千年前的亘古文化幽幽飘来残花如梦的歌,渗透着爱恨交织的.缠绵悱恻,我泪眼迷蒙。

一曲红楼,一曲叹。沉淀在中华文化最深处的完美艺术。沉寂在冷酷末梢催人泪下的怅惘悲歌。

时间交替,往事如风皆是梦,惟有你《红楼梦》――怅远在金陵殿上的悲叹,在抒情的长河中超越历史,流芳万年。

红楼,一曲叹。

我思潮万千。

走过历史的车轮辗轧留下的印迹,回到那悲哀的时代,我直视大观园深处。

几丛翠竹无法遮掩的清香,隐约看到帘幕里那位娇柔善感的女子,抚琴悲秋,痴泪感情。

潇湘馆,缠绵情。

黛玉轻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若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回眸浅笑,胜素妆西子,娇巧风流。

因为有了你――黛玉,《红楼梦》才知何为爱,何为恨,何为情。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若非你潇湘妃子,谁还有如此诗情?“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若非你潇湘妃子,谁还有如此画意?因为你,我才懂得什么是诗意,什么是画意。

尾追你的香袖,暂别在古屏内的你,轻临坡脚,侧耳聆听。

痴曲、痴情、痴语。

残花在空中飘零,零零落落,星星点点。落在泥土里,是你娇柔的手下还残余着清香的幽思,伴着泪与最后一抹绯红深深埋葬在土里,与你绵延的泪水一起,不再留恋一切真真假假,是是非非。

轻伫花冢前的你,粉纱轻舞;暗香盈袖的你,泪痕还在脸庞残留。你,为情痴语,爱恨交织,千言万语只用泪来道尽。我泪湿衣襟。因为你,我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而你,终究含恨离去。大雪纷纷,半丛竹已不见踪迹。我凝望你消瘦的脸庞,眼眶处是最后一缕泪痕的标记。你,阆苑仙葩,在孤寂中含恨归天,只留下无尽的阴冷悲愁与残留着余烬的诗稿直到化为灰烬。

枉凝眉,叹香魂,叹《红楼梦》。

因为有了你――黛玉,我懂得《红楼梦》灵魂何在;因为有了你――《红楼梦》,我懂得了真正的悲哀与不幸;因为有了你,我懂得明天更美好。

明天,我相信泪只会成为过程,明天将会更美好!点评:

篇12: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旧有”之《风月宝鉴》经曹雪芹“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修改而成。“戒妄动风月之情”的《风月宝鉴》以风月故事为主要内容, 是《红楼梦》的底本、初稿。我认为《风月宝鉴》的故事背景是在金陵, 而当发展到《红楼梦》时则转移到了“北京”。但此“北京”中镶嵌着一个小“金陵”。即:《红楼梦》的故事是建立在一个“回”字背景上的。外“□”指北京, 内“口”指金陵。

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地点问题的商讨”一节中引了顾颉刚先生的信。顾颉刚先生在信中说:“贾家如在南方, 何以有炕?炕于书中屡见。”①顾先生很敏锐的看到了书中这一细节。但可惜未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只看到了“炕”, 没有看到书中“炕”和“床”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 书中“炕”和“床”出现次数和使用频率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一规律某种程度上能揭示出故事“回”字背景的形成过程。

从《红楼梦》“炕”、“床”使用情况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

前十回 出现“炕”、“床”共36次, 其中“炕”出现27次, “床”出现9次。前两回无“炕”, 是因为这两回由风月宝鉴前30回整合而成。但这十回中除去诗歌、“东床”特用名词、量词外只有4次“床”。后八回中“炕”与实际意义的“床”比例是27:4。此八回中大部分是新作。第六回共15个“炕”字, 全部出现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新情节中,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没有出现一次“炕”字。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中也未出现一个“炕”字。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这具有实际意义的4次“床”字皆出现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住处。

第十一回——第二十五回, 我们可以发现:在农村或仆人家中皆曰“炕”, 在宝玉、黛玉房中多说“床”。在宁府多说“炕”, 在荣府既说“床”又说“炕”。

第二十六回——第四十一回中“炕”只出现了1次, “床”字却出现了49次。为什么在这15回中, 这二字出现的次数有如此大的差异?其中在怡红院和潇湘馆出现了31次。“蜂腰桥设言传心事”、宝玉薛蟠等人喝酒、“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宝玉调戏金钏、“龄官画蔷痴及局外”、“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等这些情节都是《风月宝鉴》的旧有情节。在这些风月情节集中的回目里, 凡是涉及到床的都用“床”, 而不用“炕”。证明《风月宝鉴》是以南京为背景的。

第四十二回——第八十回中“炕”出现49次, “床”43次。其中在怡红院和潇湘馆出现了22次。

综观以上统计, 我们可以看出:风月情节多说“床”, 在怡红院和潇湘馆多说“床”, 在新情节中的农村或者仆人家都说“炕”, 在宁府多说“炕”, 在荣府既说“床”又说“炕”。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风月宝鉴》是以南京为背景的, 所以在《红楼梦》中, 风月情节所在篇幅多言“床”。《红楼梦》是以“北京”为背景的。曹雪芹有在北京下层社会和农村的生活经历, 这一经历在书中的表现就是新情节中的农村或者仆人家都说“炕”。在《风月宝鉴》中没有宁府, 宁府只是为了扩大情节的需要而从荣府分出来的, 因而在宁府多说“炕”。从《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具体细节上看, 贾宝玉亦是《风月宝鉴》中的主要人物, 林黛玉虽然没有在《红楼梦》中如此重要, 但也是重要人物之一, 而且性格特征比《红楼梦》中丰富的多。因此在涉及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住所时, 曹雪芹仍沿用《风月宝鉴》中的描写——多言“床”。至于荣府中其他人的住所, 在创作过程中曹雪芹不断增删、修改, 因而既说“床”又说“炕”。

除了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作为间接证据之外, 尚有两处与“床”、“炕”相关的直接证据。首先, 《红楼梦》风月情节里的炕多无取暖功能。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 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壶, 咱们那熏笼上又暖和, 比不得那屋里炕凉, 今儿可以不用。”“麝月…说着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 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 拈了两块速香放上, 仍旧罩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怡红院中的炕是没有取暖功能的。炕可以分为洞炕、花炕和空心炕。无论是哪种炕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一端通向烟囱, 一端设有炉灶。在红楼梦中从没有对烟囱和炉灶的描写。因而在《红楼梦》承袭《风月宝鉴》的风月情节中, “炕”多作为一个表意符号出现, 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李纨说:“我这里虽好, 又不如芦雪庵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 咱们大家拥炉作诗。”这里地炕屋有取暖功能, 是因为这个情节很明显是《红楼梦》中的新情节。

第二个问题。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中宝钗说:“他们虽不料理这些, 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 关门闭户, 起早睡晚, 大雨大雪, 姑娘们出入, 抬轿子, 撑船, 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 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 这园内既有出息, 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此处顺口一提“拉冰床”, 并非刻意。冰床是在冰上滑行的工具。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冰床”条云:“太液池之五龙亭, 中海之水云榭前, 寒冬冰冻, 以木作床, 下镶钢条, 一人在前引绳, 可坐四人, 行冰如飞, 名曰拖床。”②又, 佚名《燕台口号一首》有一首云:“河头冻合坐冰床, 偷得舟行陆地方。更有抛球人夺彩, 一双飞舄欲生芒。”原注云:“冬月冰坚, 以平板作床状, 下用二足裹以铁, 一人引绳, 名‘冰床’, 亦曰‘拖床’。又尝于冰上弄球掷彩为冰嬉。”此外,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文昭《京师竹枝词》、得硕亭《草珠一串》、杨静亭《都门杂咏》、杨耳《燕台竹枝词》等, 均有冰床的记载和歌咏, 略见北京当时拉冰床的风貌。由此处亦可看出《红楼梦》是以北京为背景的。

曹雪芹大约在乾隆八年开始写《风月宝鉴》, 一年多后截稿。《风月宝鉴》一书得到了亲朋读者的很高评价。在此基础上, 曹雪芹有了以《风月宝鉴》为初稿创作一部新的小说的想法。他要在新的小说当中融入自己家族的历史。由于曹氏家族与皇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皇家决定着曹家的荣辱成败。因而小说中这一关系或隐或显得要占据一定重要的地位, 不能不写, 不能少写。但如果仍把新小说的故事背景放置于南京的话, 那么这层关系无论是从时间层面还是空间层面都难于写得很顺。因而曹雪芹将新小说的故事背景转移到了北京。曹雪芹设计了一个“回”字背景, 巧妙地化解了空间上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杜贵晨先生.《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2]杜贵晨先生.《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济南:齐鲁书社

[3]俞平伯先生.《红楼梦研究》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周汝昌先生.《梦解红楼》广西:漓江出版社, 2005

[5]蔡义江先生.《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

[6]胡适先生.《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

[7]冯其庸先生.《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

篇13:红楼梦写贾宝玉的诗词

听老师讲,《红楼梦》乃是四大名着之首,这倒是我所不知的,不由得吃惊,心下想不就是男男女女的悲情故事么,怎的如此重要。不过话是这么说,回想起上学期那堂绘声绘色的“红楼课”,心里也就知道些大概。光是一节“林黛玉进贾府”,老师就难得的讲大半个星期,里面的人物给拆个七零八落,形态,语言,动作分析个透透彻彻,每个人里外都给赏析一遍,心中不由得出个结论——实在是些复杂的人啊!

其实这《红楼梦》的大半个主角林黛玉我是颇有好感的,毕竟是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大美人,也还为97版红楼里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美跟同桌争论得不可开交,可黛玉这姑娘实在是娇弱无比,当真是一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模样,这就叫我不怎么待见,倒还想到一个广告,好像是一场足球赛,守门员太没精神以致于足球射到门前时在大家眼中竟变成林黛玉,摔在地上不说,还被责怪一番,后来吃广告产品,突地有变回生龙活虎的守门员,对手便如何都攻不进来。回顾完广告后我不由得一阵莞尔,这倒也是有些形象贴切的`,又想到,要是《红楼梦》中的黛玉姑娘也有这么个神丹妙药,也不会落到后面悲惨的黛玉葬花。

再说贾宝玉,不论何时,这人在心中的形象可是眉目清秀,比女子还漂亮的人儿,当初觉得新版红楼理颇有“姿色”的于小彤来演有些不经如人意,看87版,更是失望。你一副普普通通的样子,何德何能害这些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不过我也得承认,这么以貌取人可不是好事儿,人宝玉在那会儿可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德的。其实想来也替这颗顽石悲哀,补天不成,下凡寻爱也没个好结果,真是生错年代,要是放在现在,这么个有些文才的富公子,保不准会有些大作为呢。

其实在看红楼之前,我一直觉得贾宝玉便是出家前的济公和尚,因为依稀记得多年前看《济公》时开始有这么一段:一男子结婚当日不知怎的去当和尚,回来后看到家破人亡未婚妻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立即伤心欲绝疯过去,而后变成疯疯癫癫却一心向善的济公和尚。这两段故事仿佛是连接得起的,直到后来看书查资料才推翻我的想法。于是我就在想,不知道在曹雪芹心中宝玉最终真正是个什么结果,不过要真是像济公和尚一样,忘尘世,倒也算圆满。

篇14:《红楼梦》中写大观园假山的段落

……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

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

说毕,命贾珍前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走进山口。

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百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宝玉也知此意。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众人听了,赞道:“是极,好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侯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镂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篇15: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乾隆帝连年用兵,军费花费很大;他又六次巡游江南,搞得十分铺张浪费。加上下面的官吏贪污浪费成风,弄得国家渐渐地衰弱下来。

就在这个时期,在京城流传着一本小说,叫《红楼梦》。开始,人们还弄不清作者是谁,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写书的作者叫曹雪芹。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他的曾祖曹玺(音xǐ)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江宁是南方富裕的地方,织造是专替皇族办服装的,是个攒钱的差使。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音fǔ)接替了这个差使,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官,不用说家产越来越富,成了一个豪门。

雍正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帝认为曹家反对过他,不但革了曹?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们的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在江宁呆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发生。到后来,父亲曹?也死了。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

曹雪芹住在郊外,环境变了,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免不了产生许多感触。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肮脏刻薄。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旧礼教的束缚,也没有出路。结果林黛玉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忽喇喇地倒坍了。

曹雪芹用十分深切同情的笔调写了这一对青年男女和一些受压迫凌辱的婢女,又满怀气愤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红楼梦》里,有一段“护官符”的故事,就是专门揭露这些官僚和豪门怎样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的。

小说里的贾府有一门亲戚薛家。薛家的公子薛蟠,因为跟别人争夺一个婢女,行凶打死了人。被害人的仆人告到应天府,知府贾雨村正想派公差到薛家去捉拿凶犯,他的随身仆人暗示他别这样做。退堂以后,贾雨村把仆人留下,问他为什么阻止他捉拿凶犯。那仆人从袋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抄着民间流传很广的一首叫做《护官符》的歌谣,小说《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一直到现代,大家公认它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人们不但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且还从那里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快要没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而且从国内到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食谱“红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雨村看不懂。经仆人一解说,才知道南京地方,有四家豪门大族:贾家是皇亲国戚,史家和王家都是金陵(就是南京)的大官僚;“雪”和“薛”同音,指当地一家富商薛家。这四家结成亲戚,互相勾结,势力大得没法说。当官的要想护住自己的官职,就不能得罪这四家豪门。仆人提醒贾雨村说,这次杀人的凶犯正是薛家公子,要是触犯了他们,不但要丢掉官职,只怕性命难保。

贾雨村听了仆人的话,吓了一大跳,马上打消了捉拿凶犯的念头,还按照仆人献的计,把被打死的人说成是急病死去。一桩人命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了结。

曹雪芹花了十年时间,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当他写完八十回的时候,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得病夭折。曹雪芹受不了这个打击,终于放下了他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篇16:《红楼梦》中的幽默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大观园里,男女老少,主子,奴仆,身份不同,性格各别,讲出话来也自不一样。其中,口角最爽利,心里嘴里都来得的,自然首推王熙凤。这位荣国府的当家二奶奶,在上要讨好双层公婆,在下要笼络众多的大伯、妯娌、小叔、小姑子,没有一张巧嘴,是难以招架的。因此,王熙凤的语言常是幽默、诙谐,妙语连珠,让人(王熙凤周围的人,还包括读者)捧腹大笑,乐不可支。

有一次,王熙凤送茶叶给黛玉诸人,事后碰到一起,谈到茶叶味道的好坏,黛玉说不错,王熙凤便打趣她:“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说得众人都大笑起来。我国江南习俗,定亲时摆茶上来,如若当事人把茶喝了,便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因此有句俗话说,吃了哪家的茶,就是哪家的人。宝、黛二人是贾母的一双宝贝疙瘩,贾母的心意,凤姐岂有揣测不到的?所以借着吃茶的事来调笑黛玉,又因为合了那句俗语,所以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贾敬生日,宁府请客。那贾敬是个一心想做神仙的人,只爱烧丹炼汞,别事一概不管,成天住在观里,连过生日也不肯回来。因此在宴席上,邢、王二夫人就客气地说:“我们来原为大老爷拜寿,这岂不是我们来过生日来了么?”尤氏还没来得及开口,那凤姐接着就说:“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修炼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们这么一说,就叫作‘心到神知’了。”“心到神知”,原是一句现成话,同贾敬的情形说相同吧,又不同,说不同呢,又扯得上。贾敬找捷径想成神仙,这事本身已很荒唐可笑,哪经得起凤姐这一打趣,于是满屋子都笑起来了。

王熙凤善说笑话,在大观园是小有名气的。有一次荣国府元宵夜宴,王熙凤说要讲笑话,“不但在席的诸人喜欢,连底下服侍的老小等无不欢喜,那小丫头子们都忙去找姐姐叫妹妹的,告诉他们:‘快来听,二奶奶又说笑话儿了!’众丫头子们便挤了一屋子”,只听王熙凤笑着说道:“一家子也是过正月节,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非常热闹。祖婆婆、太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媳妇、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里搭拉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这像绕口令、倒豆子似的一大串,引得众人都笑起来,急着想听下面的情形,谁知凤姐冷冰冰地说:“底下就团团地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说到这儿就止住了。众人还怔怔地等她往下说,谁都觉得如此热闹的开头,底下该有无限趣事呢,哪想到结局这么索然寡味。这种虎头蛇尾式的故事结构是那样地不协调,虽然似乎使得大家不能接受,因为众人的味口已被吊了起来,细细品来如此出人意外,又不乏幽默之感。当然故事结束了,仍有人傻傻等着一个合理的结局的(如湘云)。只见停了一会儿,凤姐儿将桌子一拍,说:“好罗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哪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众人听说,又大笑起来。凤姐儿笑着说:“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这里,王熙凤把真的、幻的、虚的、实的连环套似的都搅到了一起,尤其是从故事里又即兴创造出“聋子放炮仗——散了罢”的歇后语,这种创作又是那样的自然、合时,无怪招得大家前仰后合,不能自已了。用薛姨妈的话说,“笑话儿在对景就发笑”,正因为“对景”,才产生了无穷的喜剧效果。

如果说王熙凤的幽默多半是市俗俚语的插科打诨,那么,大观园里的贵族小姐们就幽默得更文雅、更含蓄、更机智、更高一层次了。即如薛宝钗评凤姐和黛玉时说的:“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的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只要看《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潇湘子是如何的雅谑诙谐,妙趣横生,就知道蘅芜君说得不虚了。大观园起诗社不久,贾惜春要请长假,完成老太太交给的任务——画一张大观园行乐图,李纨找来大家商量,看给多长时间的假合适。这时林黛玉发言了:“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就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的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又要照着样儿慢慢地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林黛玉煞有介事地把画画程序不厌其烦地一一摆来,说的都是老老实实的大实话,但惟其过于老实,实在得出人意表,才惹人发笑,所以宝钗笑了:“有趣!最妙落后一句是‘慢慢地画’,他可不画去,怎么就有了呢?……颦儿这几句话,虽没什么,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得动不得了!”看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给人的印象总是流泪时多,何曾有几次开怀大笑?而这次不光自己笑,还引得众人大笑,这是因为才不久宴席上行酒令时,林黛玉不小心带出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薛宝钗并没因此揪她不放,反而同她诉了一番衷肠,使得林黛玉以前的猜忌、提防,由此冰释,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因而此时方能笑得开怀。曹雪芹的这一幽默,使我们看到了林黛玉性格的另一面:

说到林黛玉对薛宝钗的猜忌、提防,当然是因为担心宝哥哥“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其实,这种少女间的感情上的微妙争斗,不光表现在黛玉身上,也表现在争斗的另一焦点宝钗身上,只是前者锋芒显现,后者深藏不露罢了。但要说不露,也不是一点都不露。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里说,宝玉生命垂危,幸遇和尚击邪除祟,醒来的那天,众姐妹都在王夫人房里听消息,黛玉先念了一声佛,宝钗笑而不言,惜春问宝姐姐笑什么,宝钗说:“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度化众生;又要保佑人家病痛,都叫他速好;又要管人家的婚姻,叫他成就。一—你说可忙不忙?可好笑不好笑?”这里,调侃幽默成了绵里藏针的武器了,刺了林黛玉,还不失薛宝钗端庄文雅的淑女身份。

同样是大观园中的贵族小姐,史湘云同薛、林的性格可差得太远了。她不像林黛玉那样缠绵悲戚、过于敏感,也不像薛宝钗那样罕言寡语、城府很深,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从不瞻前顾后,又爱淘气。六十二回写她在宝玉等人的生日宴会上行酒令,猜拳赢了宝玉,限酒底酒面,她提出“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后来她自己的拳输了,薛宝琴“请君入瓮”,她便说道:“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说得众人都笑了,说:“好个诌断肠子的,怪道她出这个令,故意惹人笑。”又催她快说出酒底,她正吃酒,见碗里有半个鸭头,就夹出来吃脑子,听众人催促,便用筷子举着鸭头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鸭头”和“丫头”谐音双关,史湘云信手拈来,也算是妙语天成,所以招得众人越发笑起来。

总之,语言的诙谐幽默,或用来取悦尊长,或用来攻击对手,或调侃,或逗乐,无不显示了大观园中女儿的机智、聪明,也无不闪现出人物性格的火花。曹雪芹用得实在精彩极了。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师德建设下一篇:浅议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银行安全保卫工作